2006-2010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划的基本建设投资为2000亿元,五年实际累计完成2400亿元;实际至

关于印发《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关于印发《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市十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О一一年七月四日
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3月25日茂名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
“十二五”时期(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粤西经济强市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宏伟目标极其重要的五年,必须承前启后抢抓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奋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特别是汪洋同志视察茂名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和谐粤西经济强市、争当东西两翼科学发展排头兵”的目标,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严峻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顺利完成。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亿元,经济总量在五年内翻了一番,年均增长。人均生产总值元,年均增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亿大关,达亿元,年均增长,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明显,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年的∶∶调整到年的∶∶,非农产业比重达到%,工业化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单位能耗累计下降,年均下降,超额完成“十一五”下降的目标。打造“三大基地”进展明显,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有新发展,科技创新有新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广湛高速茂名段全线贯通,洛湛铁路茂名段建成通车,茂湛铁路茂名段开工建设,全市初步形成以市区为枢纽,通达省会、周边地市的高速或一级公路网,实现了市到县(市、区)通一级公路。水利投入进一步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市建设水利项目近个,共完成投资亿元,是“十五”期间的倍。茂名港建设步伐加快,博贺新港区启动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茂名大道一期改建工程完成,环水东湾新城区起步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三旧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城市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全市农村实施“告别泥砖房工程”,农村气象灾害防灾减灾预警信息系统初具规模,农村民居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先后获得全国首个减灾安居工程模范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五年保持平稳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和。抗洪救灾取得重大胜利。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示范性高中建设和高州市人民医院成为全国典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跻身全省前列。全市实现了改善民生的“五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乡居民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镇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底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基本完成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步伐加快。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工作,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顺利完成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清理行政事业收费。加强执法监督,完成“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集体林地发放使用权证工作有序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被纳入省的试点。深化财政改革,全市个市直一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行财务核算集中监管改革和公务卡改革,国库制度改革在市、县(市、区)两级实现全覆盖。深化土地和矿权市场改革,有效促进了规范管理,增强了地方财力。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迈入人均生产总值美元的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深刻转型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发展机遇
——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纵深推进,国际经济格局加速变革,国际产业特别是重化产业、先进制造业加快向沿海地区转移。由于亚太地区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化学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发达国家加快了市场渗透和生产能力的转移,为我市石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政治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全面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环北部湾区域合作加紧推进,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加快建设,也有利于我市在大区域合作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从省内环境来看,省正在制定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我市列为重点发展区,为我市新一轮发展带来新的良机。省“双转移”工作的稳步推进为我市有选择地引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省加大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调控力度,粤西两会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把粤西定位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明确了我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并在财政、教育、土地、基础设施、海洋渔业、现代农业、扶贫开发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措施,将对我市加快发展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广东省被确定为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之一,我市被列入省海洋经济总体布局六大产业集群区,为我市加快发展石化、港口、滨海旅游等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茂名自身发展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市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首先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市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其次,市委、市政府总结“十一五”期间茂名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立足当前发展新环境、新基础,结合“十二五”时期发展新定位、新前景,加强领导,着力提升服务效能,积极部署下一轮发展大局,将掀起新一轮的发展潮。
、面临挑战
——外部压力依旧突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深度调整,外部压力依然存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国际旅游岛区域规划已获国家批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城乡发展滞后、城市化进展缓慢。城市功能仍不完善,集聚效应差,带动各县(市)发展能力弱,城市的规模、基础设施、功能品位等距离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现代化海滨城市的要求尚存差距;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水平较低。
——投资规模小、经济发展滞后。投资规模较省内其他地市相比仍然偏低;投资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后列;经济对外依存度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过小。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强而不大、服务业不大又不强”,产业层次总体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农产品加工大多仍停留在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之上。石化产业精细化率很低,中下游产业链短。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主体功能区规划滞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节能减排面临压力加大。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形势比较严峻,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任务艰巨。
——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社会发展滞后。由于地方财力较弱,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没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压力较大,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难度较大。
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科学发展之路。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战略重点,站在全新高度,以战略性思维,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谋求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加快发展的强大支撑;以打造“三大基地”为重点,着力推进产业升级,构建茂名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实施“滨海发展战略”为重点,着力加快城市转型,构建现代产业和城市发展新格局;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集聚发展要素,构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建设幸福茂名,构建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突出做到“六个必须”:
二是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导向,推动需求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坚持实施重大项目投资带动战略,争取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和大型工业项目投资、投产。大力促进城乡消费,增强投资、消费内生动力。以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为突破口,以市、县两级园区为载体,强力推进以石化产业链、食品深加工及矿产品精加工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打造以能源、农产品为主的现代物流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具有鲜明茂名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三年再造一个石化茂名、五年再造一个工业茂名”的目标。
三是必须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优秀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引进技术研发人才。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营造尊重知识的氛围。
四是必须加快社会建设全面推进。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为民、富民、惠民上,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加注重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五是必须加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要继续实施绿色茂名战略,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强城市污染和工业废弃物的处理,保护海洋环境,全面构建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六是必须加快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创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着力解决茂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立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未来五年,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建设滨海新区两大突破口,大力推进“滨海发展战略”,以“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为总目标,努力实现六大定位目标:
——初步建成世界级石化基地。“十二五”期间,建成万吨炼油、万吨乙烯、万吨芳烃生产能力,建设-个较为完善的石化下游产业链,把石化上游与中下游产业的比例提升到∶以上,同时规划建设万吨炼油装置,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基地。
——滨海新区初具规模。大力推进实施“滨海发展战略”,以广东省茂名滨海新区规划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中心城区向东向南靠海发展,争取建设国家级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我市由工矿配套城市向宜居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变。力争到年,环水东湾新城初步建成,博贺湾新城有序推进,现有旧城区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努力把我市建设成港城一体化、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功能健全的现代化的宜居宜业海滨城市。
——构建全省重要的能源物流基地框架。构建以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管道为纽带,临港工业园为中心,面向广东、辐射北部湾、联接大西南的现代物流平台,建设与世界级石化基地相匹配的华南油气产品交易、储备、运输中心,及华南地区重要的综合运输枢纽,初步建成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
——初步形成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业,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国内重要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及农产品交易中心,把茂名打造成为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基地。
——将博贺湾经济区培育成为我市最具活力的新的增长点。博贺深水大港初步建成,博贺湾工业区基本形成以芳烃、聚氨酯、氯碱等产业链为主导,能源、船舶、装备、物流为协同的特色鲜明的临港重化产业基地,将博贺湾经济区培育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以“民生优先、环境友好、公平正义”为重点的幸福茂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把促进教育公平、卫生公平、社会保障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入手,推动茂名绿色发展,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环境。保障公共安全,合力打造平安茂名,保证公平正义。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以上,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年全市生产总值达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以上,到年达到元。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
——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县域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区域合作水平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成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合理布局,运能充分,功能完善,便捷畅通,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能源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电网布局日趋合理。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水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到年,等级以上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公里,茂名港货物吞吐量达到万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
——城乡发展显著加快。主体功能区开发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趋优化,城镇化率提高到以上。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城乡一体化建设迈上新水平,宜居城乡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城乡区域更趋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左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森林覆盖率,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万公顷。创造条件进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绿色发展试点城市行列,信宜市、高州市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
——民生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人口数量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以上,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力争成为全省教育强市;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新增城镇就业岗位累计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实现人人享有与小康生活相适应的卫生保障服务。
全力打造“三个基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建设世界级石化基地、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和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基地“三个基地”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建设世界级石化基地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建设世界级石化基地
进一步把石化龙头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链,推进石化产业向大型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到年,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石化产业集群,在规模和竞争力方面达到世界水平,初步建成世界级石化基地。
大炼油、大乙烯是世界级石化基地的最主要标志,是我市建设世界级石化基地的龙头项目,是我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重点加快建设茂名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工程,到年茂名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万吨年炼油能力,通过填平补齐扩大炼油规模,争取到年形成万吨年炼油能力;同时,启动增建一套万吨年乙烯、规划配套建设万吨年炼油和新建万吨年芳烃的工作。到年,力争建成万吨年炼油、万吨年乙烯和万吨年芳烃生产能力。
石化中下游产业链发展方面。大力发展烯烃、芳烃、环氧乙烷、碳四、碳五、碳九以及塑料加工、橡胶加工等产业链,积极引进和培育一大批石化后加工及配套企业,提高精细化率和附加值,形成原材料互供、副产品综合利用、资源共享、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产业集群。力争到年,把石化上游与中下游产业的比例提升到∶以上,建成个以上产值超亿元的石油及乙烯后加工企业和配套企业。
全力做好载体建设。继续大力推进茂名石化工业区扩区增容计划,用世界级石化基地的眼光和标准谋划园区发展;全力推动博贺湾工业区化工园区建设。加快国家危险化学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等项目建设,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建设世界级石化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
以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为载体,围绕大型炼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石化装备制造业,重点推进重力石化装备制造基地、高效节能换热产品改扩建及核电热交换器国产化和数控机床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开发生产环管反应器和裂解炉对流段产品,探索开发适用于核电辅助装备、石油钻探机械、炼油机械、工业泵等石化机械。适度发展船舶产业,重点建设博贺新港区造船基地项目和博贺新港区吨级船坞工程。
()适度发展钢铁行业
充分利用钢铁产业向沿海转移和茂名港博贺新港区天然深水良港的优势,在现有万吨年轧钢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茂名恒大钢铁优化产能扩改工程,力争实现产业快速突破和规模扩张。
、以打造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努力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走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道路。“十二五”期间,水果、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实现稳步上升,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实现新突破。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保护耕地,积极推进土壤改良,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新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到年,农机总动力达到万千瓦,继续保持全国“水果第一市”地位,粮食、肉类、水产品、蔬菜、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以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继续加大力度培育传统大宗农业和特色优势农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等产业模式,加强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原产地标志认定和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注册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粮食、水果、油料、林产、蚕桑、化橘红、南药、罗非鱼、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现代海洋渔业基地的规划建设,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电白县、茂港区发展深海捕捞、近海养殖、海产品深加工业,建设外向型水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水产品集散地和科研中心。开展对台农业合作,扶持、带动外向型农业发展。力争到年,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及国内乃至国际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家。
加强平台建设。加强与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国内、省内著名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力度,全力争取省农科院在茂名设立粤西分院。完善农技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管、产品溯源等公共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以打造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完善发展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加强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加快壮大现代服务业,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和优质生活服务体系,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打造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构建以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管道为纽带,临港工业园为中心,面向广东、辐射北部湾、联接大西南的现代物流平台,全力打造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十二五”期间,实现茂名石化北山岭原油商业储备基地、煤炭中转储备基地建成投产,开工建设博贺新港区油品商业储备基地,规划建设项目,力争年达到万吨原油、万吨煤炭及万吨接卸能力;推动茂名港口岸扩大开放,规划建设博贺新港区能源物流保税区和能源交易中心;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陆海空交通网络对接,将我市打造成为华南地区的重要综合运输枢纽。积极发展公共物流,构筑与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到年,初步建成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建设与世界级石化基地相匹配的华南油气产品交易、储备、运输中心及省级煤炭中转储备基地。
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我市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工作,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茂名信息产业园茂名智慧城规划建设,扶持和引进一批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等基础性信息传输服务,积极推进基础通信网、应用网和射频感应网的融合,推行“一网多用”,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分区域、有步骤地推进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加快“云计算”服务平台、物联网、无线城市建设。加快物流、中小企业、城乡一体化、医疗、教育等信息公共平台项目以及渤海商品交易所茂名石化产品、高岭土、农副产品、水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建设茂名市信息兴农工程。
培育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农户征信信贷”模式,打造“诚信茂名”,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构建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统筹各部分涉农专项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推进开展村级互助金和小额贷款试点。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改变我市上市企业数量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加快构筑“政银企”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地方金融供给,继续加大融资力度。发展壮大保险业,推进农业保险,发挥保险业保障功能。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突出滨海度假、生态观光、温泉养生、文化旅游、都市休闲和海鲜美食六大旅游品牌,营造“冼太故里、中国荔乡、云山鉴水、海滨茂名”的旅游形象。重点加强浮山生态旅游风景区、环水东湾国家级滨海旅游产业实验区和国家级石化工业遗址公园的规划、保护、开发,整合第一滩、虎头山等旅游资源,加大旅游软硬件建设力度。力争到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亿元以上。到年,将我市建成广东省内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
全面发展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现代消费营销体系,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的便利性。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石油化工、农副产品、矿产品、建材、医药等大型物流园区和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流通服务企业,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构建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促进工业品与农副产品双向流通。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工程。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工业设计、中介服务、涉农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继续积极发展社区、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选择地发展新兴产业。全力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建成我国最大合成橡胶生产基地和新材料生产基地。加大中医药研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积极培育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保健品产业。积极推进风能、生物质能、小水电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信息技术、海洋工程、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广东茂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强化高新区的创新功能,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重点扶持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石化装备制造产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用好国家、省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为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提供政策保障。引导企业重视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利用及保护工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走产学研道路。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充气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到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
整合矿产资源,依法、合理、有序的开发油页岩、高岭土、碳酸钙、玉石矿、锡矿等优势矿产资源。积极引进、培育一批上规模、效益好的资源加工型企业。继续做大做强高岭土制品产业,积极做好油页岩的综合开发利用。适度发展水泥产业。结合品牌建设,大力推动集群技术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劳保手套、铁铸件、医药保健品、纺织、竹编、电子电器、家具、食品、五金及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重点建设自动式安全输液器、年产万件毛衫技术创新等项目。
加快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步伐,建设宜居滨海城市
城市转型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推动力。要大力推进实施“滨海发展战略”,以广东省茂名滨海新区规划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中心城区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推动我市由工矿配套城市向宜居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变。力争到年,环水东湾新城初步建成,博贺湾新城有序推进,现有旧城区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努力把我市建设成港城一体化、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功能健全的现代化的宜居宜业海滨城市。加快中心城区向东向南靠海发展,全面拉开城市建设框架,提高城市品位和魅力,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力。
、提升现有中心城区人居环境
现有中心城区构成未来城市发展的北组团,是城市中心之一,组团功能定位为主要城市功能区、重要的生活居住区,以炼油厂为龙头的原油加工产业集群、能源工业区,以乙烯厂为龙头的石化加工产业园区。继续整合优化城市管理职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完善医疗、住房、学校、市场、水电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配套设施。继续加大道路畅通工程建设,提高城区承载力,重点加快完善现有城区道路网络,尽快打通官渡路、大园路、官山路、西粤路等几条城市主干道。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和河西老城区的改造提升,积极推动西城片区规划建设。启动森林城市建设,美化优化中心城区面貌,提升人居环境,重点实施绿色围城工程、城乡清洁工程和生态文明工程,大力提高市政、环卫设施和园林绿化建设水平,加大绿化、美化、亮化力度,力争用年时间在拓展美化现有中心城区上取得明显成效,年实现城区环境显著改善,市区绿地率达到以上,建成绿道条。
、积极推进滨海新区建设
环水东湾新城构成滨海新城区的南组团,是茂名未来的中心城区,组团功能定位为第三产业聚集发展的地区和高品质城市生活居住区。“十二五”期间,编制完善环水东湾新城规划,力争全面建成“两路两桥”(“两路两道”)海洋大道、环城海滨大道和大洲岛大桥(通道)、水东湾大桥(通道),“两校”茂名市第一中学和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以及“两区一园”高地片区、旦场片区、歌美海湿地公园等新城区启动项目和基础路网。前三年,高地片区的教育产业基地基本建成,旦场片区的滨海商住区、歌美海越秀新城实现崛起;后两年,市民片区的休闲会展区基本形成,以滨海旅游度假为主的南海片区优化发展,路网、水电等生活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行政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博贺湾新城定位为博贺湾经济区服务和居民生活的宜居城区,重点发展商贸、金融、旅游、教育、科研、培训、会展、商业地产等产业。“十二五”期间,完善博贺湾新城规划编制工作,启动海滨城市广场、海滨大道、博贺湾经济区配套生活区、博贺湾五星级酒店、博贺湾购物中心、博贺湾商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科研中心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工作。
、加快城镇化进程
大力抓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先导、统领和调控作用,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优化结构和布局。按照“组合有序、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整体协调、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优化结构和布局,继续构筑以市区为中心、以县(市)城区为次中心、以中心镇为骨干、以建制镇为基础的四层次城镇体系。以创建宜居城乡为抓手,优化空间结构,继续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开展中心镇和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充分发挥城镇聚集作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调整完善现行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制度和政策,消除制约农民工进城的体制性障碍。探索迁入城镇落户定居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机制,推动农民进城定居、转业创业。加快整治“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切实解决其社会事务管理、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现消费投资协调拉动
扩大内需是全国上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也是我市转变发展模式的迫切需要。“十二五”时期,要把增投资和促消费结合起来,切实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强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促进投资合理增长。制定和实施鼓励投资新办法。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三农”、民生和社会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领域倾斜。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快扩大内需在建项目建设,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十二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年均增长超过。
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要继续实施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强化科技创新,把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增加投资需求和引发新的消费需求。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活民营投资,以拓展领域、调整结构、提升质量为重点,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
大力激活民间投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全面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水平,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投资环境、融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创造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发挥民间投资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将民间资本优势转化为投资动力。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健全融资服务体系,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发展水平。积极促进特色民营经济集聚发展,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知名民营企业。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构建长效机制,着力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和消费热点,稳步提升居民消费率。到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亿元。
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落实国家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创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加强消费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和完善消费信贷服务体系。
大力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消费量的扩张和质的升级。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商贸、邮政、供销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完善农村商业网点和消费服务设施,构筑城乡互动的现代流通网络。积极开拓农村汽车消费市场,引导农民改善住房,促进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探索开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促进农村消费方式多样化。
促进城市消费升级。改造升级传统商品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城市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模式,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拓展汽车、通讯、文教娱乐、休闲旅游、医疗保健等消费领域,合理引导住房消费。创新消费模式,积极发展信贷消费、网络消费、文化消费。合理引导消费行为,鼓励绿色消费。
大力开拓内销市场。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联动的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培育和申报,努力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促进生产制造与商贸流通的产销对接。发展大型超市集团和连锁商业集团,规划建设一批商贸城或商贸中心。积极参与省“广货全国行”内销平台建设,引导企业联合开拓市场,建立中小企业公共销售和电子信息平台。
优化消费环境,保障消费安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消费市场的质量和价格监管,依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鼓励消费、加强市场监管的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全力培育博贺湾经济区增长极
海洋经济是我市后发崛起的重要引擎。加快建设石化、能源、钢铁、装备制造等临港重化工业,大力发展物流、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产业,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市,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把博贺湾经济区(包括茂名港博贺新港区、博贺湾工业区和博贺湾新城)作为我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加快开展环博贺湾区域规划研究,实施海洋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走创新发展之路,力争到年,博贺新港区基本建成深水大港,博贺湾工业区初具规模,博贺湾新城启动建设,博贺湾经济区成为我市最具活力的新的增长点。
全力打造茂名港博贺新港区。充分发挥深水大港优势,着力建设“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疏港便捷、运转高效、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港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广东粤电茂名港博贺新港区煤炭码头、茂名港博贺新港区深水航道首期工程、疏港铁路、进港公路等基础项目,规划建设万吨液体化工码头、万吨散货码头、万吨液体化工码头等项目,初步形成布局合理,深水物流大港和工业配套港区分工明确,集中集约发展的局面。积极拓展保税物流区等特殊海关监管区。加快口岸建设,着手构建以电子口岸为重点的港口口岸信息平台,建立覆盖港口、大通关、大物流等各个环节的信息网络体系。
加快建设博贺湾工业区。要高水平、高起点做好规划工作,尽快完成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芳烃、聚氨酯、氯碱、合成氨、多聚醇等化工中下游产业链,实现美国公司大型空分装置、广州化工集团万吨氯碱等项目建成投产,全力争取氨酯产业链项目、过氧化氢、氯化石蜡、聚碳酸脂、热电联产等项目落地,积极谋划万吨炼油、万吨乙烯、船舶及装备制造等项目。高标准配套建设园区供水、供电、道路、污水处理、公用管廊等基础配套设施,力争建成万吨天供水工程、万吨天污水处理厂、千伏变电站、工业区东西快速干线、公用管廊带等基础配套设施。到年,把博贺湾工业区打造成以化工产业为主导,能源、船舶、装备、物流为协同的特色鲜明的临港重化产业基地。
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茂名绿色发展,争取建设国家级绿色发展示范区,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空气、水等环境治理和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大高州水库等饮用水源地及鉴江流域污染整治力度,严格限制上游地区污染性企业的发展,重点推进高州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及袂花江、小东江、共青河等河流的污染综合整治。强化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推进工业废水集中处理,重点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及排海总管工程,以系统解决茂名石化炼油厂和小东江排污等问题,控制近岸海域污染。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逐步提高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到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以上。
提高垃圾安全处理处置水平。完善城乡垃圾综合回收处理系统,加快规划和建设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统筹乡镇和农村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重点加强对高州水库集雨区村镇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工作。逐步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加强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到年,各县均建成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重点监管单位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达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在电力行业全面推行低氮燃烧技术,推动火电机组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全力整治市区周边的污染企业。到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保持在以上。
、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以保护饮用水为重点,加强高州水库、罗坑水库等水库水源涵养地生态保护及鉴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加快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加强沿海防护林、红树林、水源涵养林和碳汇林等工程建设,重点保护修复近岸海域红树林带,构筑沿海绿色生态屏障。重点保护云开大山、云雾山、浮山岭等重要的区域绿地,以及茂名森林公园、大雾岭等省市级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区,加快建设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构建林业生态市。推进城市景观林、公共绿地和城市绿化带建设,构筑城乡绿色空间。
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继续完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我市海洋气象服务试点工作,建立健全“三农”气象服务系统,完善气象探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平安南海气象信息服务工程,继续抓好市海洋气象台、南海(茂名)海洋气象服务电台广播系统、博贺海洋气象监测站、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建设,提升南海海洋气象业务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建设地震综合减灾工程。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粤西消防战勤保障中心、博贺湾消防站和市区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强化以消防部队为主要力量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
继续深入推进节能降耗。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实施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提高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能耗准入门槛,鼓励发展符合国家政策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和能量系统优化等工程建设。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低碳经济。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建立节电管理长效机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推进规划,积极探索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价格、财政政策。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大力培育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和工业园区。推动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实施清洁生产企业分级管理,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管理,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集散市场、分类分拣“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
加强资源节约。加快推进“三旧”改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保护耕地。继续抓好利用山坡地和依法围海造地工作。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推进农业节水和城市节水。大力节约原材料,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再生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和包装材料的使用。
落实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建幸福茂名”的紧迫任务,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可持续利用的区域发展格局。
、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建设
按照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科学规划发展布局,明确重点发展区、生态保护区及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城市生活区要优化发展现有中心城区,及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镇,重点发展环水东湾新城、博贺湾新城、高州、化州、信宜等城区,近郊城镇及其他条件较好的城镇。工业区重点发展茂名石化工业区、博贺湾工业区、河西工业城及经国家或省批准设立的各类园区,争取建设省大型产业转移综合承接区。限制开发影响全市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主要饮用水水源区、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积极构筑以县(市、区)和中心镇为依托、非农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按照权责统一、重心下移的原则,扩大县(市、区)政府管理权限,落实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管理体制及简政放权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根据市(县、区)自身资源特点,以各县(市、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园及专业镇为载体,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形成布局合理、梯度配套的产业架构和块状经济。优化发展广州白云江高(电白)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工业园及各县(市、区)工业园,提高园区承载力,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力度;着力培育化州的蚕茧、糖蔗、碳酸钙、橘红等资源深加工,高州皮革制品、水果贮运与深加工等工业,信宜的松香、竹木藤编织、南玉和石板材加工等工业,电白、茂港的香精香料、渔需品及渔制品业等地方特色工业;重点发展文楼镇的碳酸钙深加工项目,同庆镇的建筑装修材料项目,长岐镇的羽绒加工项目,石鼓镇的塑料制品项目,金山区皮革制品项目,东镇镇的家电项目,大成镇的石料开发及加工项目,怀乡镇的竹器加工项目,合水镇、大成镇的小水电项目,博贺镇的渔制品及渔需品,麻岗镇的渔粉加工项目,电城镇的海产品加工项目等。
、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大扶贫投入,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全面完成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公路交通、公共消防设施、供水供电、信息畅通、生态环境、卫生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加强垃圾收集、给水排水、绿化美化、村庄道路、文体活动等公共设施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万村百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宜居村镇建设和“万村绿”大行动,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示范村建设,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积极推进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探索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水平。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上取得新突破,推进我市社会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
、继续抓好灾后复产重建工作
用好政策、资金,调动各方面力量,继续抓好交通、水利设施、群众住房、学校、农田耕地以及重灾镇、村恢复重建等六大领域重建工程建设,争取年前完成各项复产重建任务。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大力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就业优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构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措施,加强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群体就业的帮扶力度。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限制,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
建立健全就业促进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完善促进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促进就业和创业的力度。加强就业、失业、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动态监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展企业职工在岗和转岗技能、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储备、失业人员再就业、创业等培训,继续抓好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强化人文关怀,发展和谐劳资关系。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和各类应急援助机制,逐步完善劳动者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
、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建立健全包括各类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及广大农民工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劳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共同参与的分配制度。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形成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探索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挂钩的长效机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力争到年,市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职工平均工资的以上。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教育强市。
加快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教育设施建设,优化中小学布局,着力推动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改善农村幼儿园、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努力使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进程,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水平,重点推进茂名市特殊教育学校搬迁工程和各县(市)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到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大班额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发展壮大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教学改革工程,逐步扩大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范围。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统筹规划各类职业教育发展,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调整,重点支持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示范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以建设所万人左右规模的中职学校为抓手,建成一批粤西一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实训中心统筹规划建设,重点支持校内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保持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增长,充实高等教育资源,着力发展普通本专科教育,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鼓励有条件的技工和职业技术学校申办技师学院和高等职业院校。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等学校的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
加强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探索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发展和规范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调动全社会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推进教育资源社会共享,扩大现代远程教育规模,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
完善教育发展支撑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加大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提升教育经费保障能力和水平。以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为核心,以农村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立足培养、加快引进、优化环境、健全机制,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着力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和福利水平,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融合,围绕普及信息技术、深化信息化教学、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四个重点,加快普及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全面实现“校校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网。强化社会保障“一张网”理念,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医疗保险市级统筹,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和待遇水平差距。逐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转移接续办法,实现新农保全市覆盖。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多渠道、严监管的社保基金筹集管理机制,提高社保基金抗风险能力。构建综合性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落实优抚对象和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孤残儿童生活保障政策,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加强城乡低保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扶贫等政策的衔接平衡。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社会福利事业,加强全市福利院工作。拓展社会志愿服务,扶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大对残疾人生产辅助和生活救助力度。大力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
、完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
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标准,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全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普及健康教育,实现以上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全面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站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全覆盖。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到年每千人口全科医师(含经全科培训过的医师)数达到人。稳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初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加快构建各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
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完善以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城乡医疗救助为保障底线,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筹资标准和医疗保障水平。到年,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到达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以上。创新并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省制定的阳光采购基本药品统一配送制度。加强基本药物的生产经营监管和分类管理,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加强对基本药物使用的监测。
继续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及技术,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积极推进中药研发工作。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强化各级政府的住房保障责任,落实土地、财政等政策,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确保优先供应。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应,重点发展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退出等制度,规范保障性住房使用。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快各类危房改造,实施渔民安居工程。“十二五”期间,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套,到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基本得到保障。
、加强人口工作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优生优育工程。加强人口计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力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城乡老龄事业,构建普惠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坚持居家养老、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努力满足社会养老需求。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积极推进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建设若干间上规模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敬老院。积极推动老龄产业发展。弘扬敬老风尚,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依法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妇女卫生保健、扶贫减贫、劳动保护、法律援助等工作。改善儿童成长环境,加强婴幼儿早期启蒙教育和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
、保障公共安全
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强化公共场所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实施分级管理,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地方应急预案。推进茂名市海上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管理,完善食品药品供应保障,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的安全责任链,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
强化粮食等重要物资储备。健全重要物资储备及安全监管预测预警体系,统筹安排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确保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充足、安全供应。切实落实省、市确定的储备粮油计划,推进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市场机制下政府对粮食保障的调控能力。加快建设一批食用植物油储备库,新、扩建一批储备粮库,扩大仓容。强化粮食流通监管,确保粮食数量、质量安全。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治理和执法行动,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安全保障能力和安全监管队伍建设,不断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及时消除各种事故隐患,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格安全准入,夯实安全基础,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提高公众安全意识,保障全民职业安全健康权益。到年,亿元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年分别下降、和。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禁毒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建立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完善网络问政和信访工作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渠道,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扎实推进人民来访接待室和基层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健全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加强国防动员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国民经济动员组织机构体系,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常态化建设,做好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与军事需求的衔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统筹规划,加强各类基础设施的协调衔接,突出结构优化调整,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保障体系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新一轮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发展各种运输方式,加快推进陆海空交通网络对接,初步形成布局完善、结构合理、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域交通更加便捷,对外交通更加完善,深水大港初步建成,沿海快速铁路建成通车,粤西(湛江)国际机场开工建设。
公路方面。全力打造以高速公路(含快速干道)为主骨架、一级公路以及部分二级公路为主干线,布局合理,内外通畅的公路交通干线网络。
全力推进对外公路交通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包茂高速公路粤境段,积极推动汕湛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规划云茂高速公路,尽早完善我市高速公路主骨架。积极推进国道、省道改造提升工程。
加快市域公路交通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各县(市)与市区快速干线的规划建设工作。大力推进组团间快速干线建设,开工建设南北快速干线、东南快速干线、茂名大道等快速干线。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发展,按照公交优先发展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茂名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系统工程,规划建设城市慢行道路系统,努力编织一张覆盖城区乡镇、贯通四面八方的公共交通网络。升级改造县镇村公路交通,建设与干线公路网相配套的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网,为干线公路提供便捷高效的集散服务。
完善公路接驳和交通枢纽。改扩建通往各客货运输站场、工业园区及重要旅游景点公路,完善公路附属设施,建设一批货运和客运枢纽工程项目。
港口方面。优化发展水东港区,逐步向城市生活港口功能调整。重点开发博贺新港区,提升博贺渔港专业化水平,加快吉达港区建港条件研究及开发建设工作。
铁路方面。重点建设深圳至茂名铁路(西部沿海铁路)茂名段、茂名博贺疏港铁路,构筑完善铁路运输服务网络;加快茂名综合客运枢纽、茂名综合货运枢纽建设,积极推进茂名站向工业站转变的铁路站场功能调整。
机场方面。加强与湛江、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合作,积极推进粤西(湛江)国际机场迁建的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建设能源保障体系
以能源结构调整为中心,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绿色生产和清洁利用,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加强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省电源布局调整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深水良港条件,加快大型骨干电厂规划建设,大力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我市发展成为全省电力供应基地。合理布局工业园区热电冷联供项目。
完善能源输送网络。完善电网结构,加强各电压等级电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配电网的升级改造,提高电网抗灾能力和电力减灾能力,打造智能化电网。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实施三市一县两区的城镇天然气管网建设。进一步完善成品油管道网络,增强成品油供应和应急保障能力。
稳步推进能源储备工程。加快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和大型煤炭中转基地,争取建设粤西液化天然气接卸站。试点开展储能电站规划建设。
、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供水保障体系。着力加强高州水库、罗坑水库等库区的保护和综合治理,保障水库水质。优化提升市区供水网络,积极推进县(市、区)生活用水网络建设,提高供水质量。合理调配水资源,规划建设环水东湾新城和博贺湾经济区供水保障体系。到年,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以上。
建立完善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加快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江海堤围工程等工程建设。加强鉴江、罗江、黄花江、袂花江等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年,实现地级市防洪潮能力达到年一遇,县级市达到年一遇的标准。
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能力。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全面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化水资源管理。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和流域联防联控协调机制。
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心环节,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新突破。“十二五”期间,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取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完善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扶持计划,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政府创新投入,建立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改革和完善政府创新投入的统筹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体系,促进科研设备和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提高政府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实施深化产学研合作行动计划,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完善“谁创新谁收益”的市场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政策,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首购力度。
增强创新及转化能力。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一批国家、省和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重点建设石化行业专利信息数据库和茂名石化产业信息服务公共平台等—个科技服务平台和石化产品、资源深加工产品、加工农产品等一批公共技术检测平台及中介服务平台。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重点强化广东茂名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功能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功能。
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服务和管理体系,注重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着力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完善创新投融资支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打造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石油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提升区域文化形象
全面提升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文化艺术和健康心理素质,培育“崇文尚德、勤奋务实、团结包容、创新图强”的现代茂名人精神,建设茂名和谐文化。提升思想理论研究和创新水平,提高公民文化素养,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加强对冼夫人文化研究和保护,挖掘提升特色文化。实施外宣精品工程和网络文化精品工程。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实施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在城市建设“分钟文化圈”,在农村建设“十里文化圈”,到年,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设施全部达标。加快国家综合档案馆舍建设,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继续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改变基层文化服务相对落后的局面。继续推进电影下乡活动。推进冼夫人纪念馆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成立各类民间文化社团。加快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市民活动中心、新体育中心以及城区各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健全业余体育训练体系,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争取承办省级、全国性体育比赛,扩大影响力。加强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为重点的体育市场监管,确保体育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优化发展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化服务等文化产业。挖掘我市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步伐,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拓展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引导、培育、扶持一批新兴高雅的文化项目进入市场,促进群众文化消费。积极打造冼夫人文化、石油文化、荔枝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活动。尽快理顺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关系,整合广播电视资源,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传媒产业。继续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规划建设集多种产业于一体的复合型的文化产业园,打造茂名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建设数字印刷产业基地、茂名报业传媒产业基地。加强对网吧的技术监管,引导网吧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健康发展。扶持演出业的发展,培育和拓展健康高雅的演出市场。
强化招商引资和区域合作工作,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对外开放转型升级,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加强区域合作
积极落实《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协作框架协议》和粤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湛茂阳经济圈建设,强化经济区域概念,统筹考虑规划发展,在交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产业分工布局等方面加强沟通,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鼓励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合作平台建设,从多个层面形成完善、有效的合作推进机制。积极参与北部湾、大西南、东盟等区域合作,推动把茂名市加入北部湾经济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利用国内外资金的层次和水平。突出产业招商,围绕我市石油化工、电力、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拉长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组织专题招商,围绕重点产业做好项目规划和包装,有针对性地与重点国家、重点地区、重点客商进行项目对接。抓好回归工程招商,广泛联络港澳台、海外和珠三角地区的茂名籍企业家,动员他们回乡投资创业。拓展招商领域,力争在台湾、美国、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推动全民招商,建立招商引资考核机制,落实好招商引资责任制和招商引资激励措施,调动社会各界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狠抓园区载体建设,破解项目用地难问题,增加工业用地储备。注重完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年,进出口总额超过亿美元。
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努力扩大出口规模。巩固皮手套、竹编、纺织、铸铁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积极扩大资源增值加工、“三高”农业、水海产品出口。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产品的出口比重。积极引进加工贸易企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扶持重点出口企业,加快出口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采取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拓展出口业务。引导和支持企业创建出口品牌,实现出口贸易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加大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力度。
积极开拓出口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巩固并深度开发美国、欧盟、日本、香港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东盟、非洲、南美、俄罗斯、印度和中东等新兴市场。鼓励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外博会等各类展会,通过多种途径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外贸电子商务,鼓励企业开展网上贸易。
充分发挥进口推动作用。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开展进口业务,积极引进我市急需的各种能源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和装备,充分发挥产品进口对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十二五”时期,要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探索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新途径、新举措、新机制,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定位,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努力构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合理调整行政区划,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理顺和完善主要工业区管理体制。全面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优化政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推进县(市、区)的“大部制”改革,加快推进党委系统信息化建设工程。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职能配置,探索有效约束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的长效机制,建立规范高效的行政审批机制和严格管理的行政服务监督查处机制,切实改善我市行政服务环境。大力推动审批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推行“网上审批”模式,研究建立网上审批服务平台,鼓励开展行政审批“零收费”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推进预算制度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改革财政资金分配办法。加强镇(乡)财政和村级财务建设和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权责明晰、调控有力,企业自主决策、平等竞争,市场开放公平、规范有序”的新型投资体制。加强政府投资管理,推广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方式。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建立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及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积极完善金融、科技、土地、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完善创新创业融资体系和金融监管。改革土地供给制度,完善经营性用地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制度。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管理机制。
、推进社会管理体系改革
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城乡自治组织的关系,努力提高村(居)委会的集成社会管理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加强城市流浪人员的救助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深化公用事业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规范高效的运营机制。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各项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改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逐步简化登记注册程序,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推进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制政府建设意见》,着力构建法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执法效能,强化执法监督。推进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加强司法求助和法律援助;推进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施政能力,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化。加大决策研究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建立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健全重大决策征求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的规划与程序。加大政府法制的社会宣传力度,开展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政府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加强政府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便民高效、制约有效的行政执法程序。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推进办事公开,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监督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切实保证城乡居民享有更多民主权利。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侨联、残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做好与国家、省“十二五”规划建议和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有关规划的衔接工作。做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做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协调,确保总体保持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财政、金融、价格、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保等相关配套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加强宏观经济监测预警,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科学谋划重大项目,以增量投资促进结构调整。加强前期工作,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将规划的重点项目具体落实到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实施,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重点建设项目项,总投资约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亿元。其中,市直“十二五”计划投资亿元,占;县(市、区)“十二五”计划投资亿元,占。
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要纳入各地、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并分解落实到市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市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要将约束性指标和各项任务分解到年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加快制定建设幸福茂名的指标体系和规划实施评价标准,并转化成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指标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加强对各县(市、区)和工业区(产业转移园区)重大项目及工业投入的完成情况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完善规划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制度,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采取各种形式和渠道,使公众深入了解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的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一是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流程,推行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代办式、一站式服务,改善行政服务环境。深入落实《茂名市重点投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办法》。二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增强行政效能,提高行政执行力。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打击各类制假售假和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四是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投资融资、技术支持、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投资环境,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创业。
加强土地储备力度,以土地融资支撑资本运作,加快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征地拆迁有关政策,强化政府管地职能,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加快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项目的土地供应,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重点产业行业、大项目、大基地倾斜。提高产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工业项目进入工业产业园;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加快推进“三旧”改造步伐,尤其是河西老城区的改造提升,通过“退二进三”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土地承载空间。
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培养、引进和使用好各类人才。认真抓好《人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用好茂名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基金,进一步深化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选拔任用、合理流动和分配激励制度,努力创造一个拴心留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大批适用的专业人才。拓展对外科教交流与合作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一批创新能力强、肯干事业的年青科技人员出市、出省、出国进行学习和交流。
加强财政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围绕打造“三个基地”、加快“四个转变”要求,大力支持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及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重点建设项目。积极推进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长期系统的扶持。搭建新型投融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模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积极运用融资、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保险试点等多种方式,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附件:茂名市“十二五”规划纲要重大项目表
茂名市“十二五”规划纲要重大项目表
建设起止年限
总投资(万元)
到<font class="font6年底完成投资(万元)
“十二五”期间投资(万元)
合计:<font class="font6项
一、茂名市直及跨县域项目(<font class="font6项)
综合交通运输项目
粤西(湛江)机场
4D级机场,预留4E的规模
茂名市交通运输局
“十二五”期间建设
茂湛铁路(茂名段)
铁路<font class="font7公里
茂湛铁路有限公司
深圳至茂名铁路(西部沿海铁路)茂名段
铁路60公里
茂名市交通运输局、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
茂名博贺疏港铁路
包括博贺疏港铁路正线<font class="font公里,博贺新港区铁路专用线<font class="font公里,预留吉达港区疏港铁路<font class="font公里
茂名市交通运输局
包茂高速公路粤境段及其连接线工程
高速公路<font class="font7公里
茂名市交通运输局
汕湛高速公路茂名段
高速公路<font class="font7公里
茂名市交通运输局
国道广南线(G325)儒洞至调毅段公路改造工程
一级<font class="font7公里
茂名市公路管理局
省道广高线(S113)上洒至苍地段公路改造工程
一级<font class="font7公里
茂名市公路管理局
省道罗水线(S280)高州市区至进港路转盘段扩建工程
一级<font class="font7公里
茂名市公路管理局
省道那水线(S281)那霍至水东段公路改造工程
一级<font class="font7公里
茂名市公路管理局
茂化快速干线(S372改线工程)
一级公路13公里
茂名市公路管理局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进港公路
一级公路总长<font class="font7公里,其中南段为<font class="font7国道至港区段<font class="font7公里;北段为阳茂高速马踏出口至<font class="font7国道段<font class="font7公里
茂名市交通运输局
按双向六车道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建设,全长<font class="font7公里
茂名市交通运输局
双向六车道,<font class="font7公里
茂名市交通运输局
一级公路<font class="font7公里
茂名市交通运输局
广东粤电茂名港博贺新港区煤炭码头
一个10万吨级卸煤码头(码头结构按15万吨级设计)、一个<font class="font7万吨级装煤码头及配套的港口设施
广东粤电博贺煤电有限公司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10万级吨成品油码头
建设10万吨级成品油(液体化工)码头
茂名博贺新港发展有限公司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5万级吨散货码头
建设5万吨级散货码头一座,主要为海螺集团运送熟料及产品
茂名博贺新港发展有限公司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font class="font7吨级液体化工码头
建设<font class="font7吨级液体化工码头一座
茂名博贺新港发展有限公司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2万吨散货码头
建设2万吨级散货码头一座,主要为广化集团运送原料及产品
茂名博贺新港发展有限公司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东区通用码头工程
10万吨级、5万吨级通用泊位各1个及公用防波堤
茂名博贺新港发展有限公司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东区30万吨级航道首期(10万吨级)及防波堤工程
首期10万吨级航道6公里及防波堤<font class="font7公里
广东粤电博贺煤电有限公司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物流基地通用码头工程
建设<font class="font7吨级通用泊位1个,年吞吐量85万吨
茂名博贺新港发展有限公司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航道疏浚工程
总长约<font class="font7公里,建设<font class="font7吨级杂货船单向航道
茂名博贺新港发展有限公司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30万吨单点系泊码头
配套茂名<font class="font7万吨炼油扩改项目,新建一套30万吨单点系泊码头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口岸设施
建设口岸查验单位业务用房4万平方米,以及相应的口岸查验设施
茂名博贺新港发展有限公司
茂名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系统工程
公交站场建设、公交线路优化、车辆及设备扩充更新
茂名市交通运输局
茂名综合货运枢纽
以电白编组站为依托,建设一个集铁路、公路运输和航运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货运枢纽
茂名市交通运输局
茂名市区绿道工程
小东江沿江绿道、市民片区绿道、袂花江沿江绿道等<font class="font7公里
茂名市交通运输局
清洁能源保障工程
茂名电网工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五年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