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600级黑魂1活尸状态会不会被入侵侵

如果一个黑客入侵了你的电脑,但是他走的时候把入侵痕迹清楚了,难道会不会查出来他是谁了_百度知道
如果一个黑客入侵了你的电脑,但是他走的时候把入侵痕迹清楚了,难道会不会查出来他是谁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痕迹不可能这么容易清楚,比如你把手机里的一段视频删除了,警方还是可以恢复的
采纳率:7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查看: 5045|回复: 33
战士, 积分 9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7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923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本帖最后由 guoshuai 于
13:28 编辑
现在600多级PK和入侵的好多啊,召唤600多级的人,或被召唤的也很多~你说都这么高的级别,怎么还这么幼稚,玩阴人的招数,也不行,拼技术更坑爹~
&&就知道拉开距离放黑魔法追踪球,你不想想起手那个慢,被太阳王手雷直接打到,起来还继续放。。。。。要不就是放漫步,想靠近背刺~然后被神怒崩死。。。。。(中漫步是移动变慢,不是放奇迹的速度变慢。。。。)
在不就是大盾贴大盾顶牛转圈,想背刺,然后被人正面一脚踢开防御,一顿乱砍
还有对放神怒要看时间差的,先放能打中还可以,让人防住,你就悲剧了。。。。。。
最后对没有银项链的朋友说,看见人家放黑魔法追踪,不要向后向后侧翻滚,你向后,放魔法的跟进,你在滚动中就会中招,被连死。。。
征服者, 积分 58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34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5866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話說是否連線沒有級數限制了?在下lv130 被人入侵,可能那玩家有事走開了,我力量45 ,+15蛇人大劍背刺三下才掛>_<還是輕裝法師, 這傢伙刷到多少級啊,汗
战士, 积分 9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14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986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联线无级别限制。我觉得肯定会出现一群删升级档的人,开新号刷龙头石魂,然后挂到几百级出来找快感。。。。。
公民, 积分 27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271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不说别的,大盾贴大盾顶牛转转圈天天见0 0
佣兵, 积分 7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726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我360級在黑森林沒有遇到任何人。。。召喚了不來,入侵的也沒有。。。很奇怪。。。(我沒有DLC,港中苦逼ing)
圣骑士, 积分 39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83 积分
精华1帖子威望1 点积分3917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不会这样吧,没有等级限制的话很不公平啊,虽然我也有600多的号,但是喜欢和差不多等级的pk,现在法号升到110了,不然不能穿我喜欢的衣服翻滚
骑士, 积分 20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4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2046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ps3版黑森林长期有两个满级的人在蹲。
平民, 积分 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8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32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今天我把大号也弄满级了。其余号也很富裕。就等DLC了
骑士, 积分 152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71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1530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黑森林满级的多
故此我专门针对这类人做过一个暴力魔法号
45敏捷50魔法 再加到5个记忆空格的点
所有加起来LV76
然后准备2个必备的戒指
1赤泪戒指(相当于MH的火事)
2半血魔法加倍戒指
还有1个贪食头
上来先用半血戒指去一半HP然后换成赤泪,接着挂贪食头,由于我HP一点都不加所以一会就能开启火事,另外一个空挂白猫入侵,待其入侵准备后换狂龙怒吼
宵暗头+狂龙怒吼+赤泪+结晶杖
魔法用1结晶灵魂枪2 结晶追踪块3灵魂枪4灵魂追踪块
4个来回切换使用
还剩最后个记忆个我会加个啊HA啊HA啊HA啊HA用来胜利之后给对方的嘲讽
这个号总结下来入侵不是你秒别人就是别人秒你
可恨DLC港服没出,那些暗魔法~~~~~~~~~~~~~~~~~~~~~~~
骑士, 积分 152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71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1530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如果灵魂枪用完后立马把狂龙怒吼戒指换成翻滚戒指
武器上月光角
由于1.06好多人都不能翻了,要不就是没强韧发轻装
啊HA啊HA啊HA啊HA
Powered by
扫描二维码
下载 A9VG 客户端(iOS, Android)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600个文学典故(四)
我的图书馆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600个文学典故(四)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600个文学典故(四)
懊悔,使人赦免,但已死在狱中。   ■ 远水不救近火   典出《韩非子?说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战国初期,齐国和鲁国是邻居。鲁穆公当政的时候,并不想和齐国修好,他打算结交晋国、楚国,希望以后鲁国遭到侵略的时候,能够得到晋、楚两国的援助。于是,他就派公子们到这两个国家去做官。鲁国的一位大臣就劝阻鲁穆公说:“假如我们这里有人掉进了水里,派人到遥远的越国去求救,虽然越国人善于游泳,但是,等到越国人来的时候,恐怕人已经被淹死了。假如一个地方着火了,跑到遥远的海边去取水,虽然海水取之不尽,但是等到取来海水的时候,房子肯定已经烧光了。现在晋国和楚国虽然强大,但是他们离鲁国非常遥远,一旦我们有什么危险,他们肯定来不及救援。齐国是我们的邻居,如果鲁国有难,难道他们会不救吗?”鲁穆公听了他的话,开始努力地和齐国建立良好的关系了。   后来人们就用“远水不救近火”来指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散文 第四章(4) 清朝吴趼人在《痛史》中用到:“为今之计,到临安取救是远水不救近火。”   ■ 守株待兔   典出《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春秋时期,有一天,宋国一个农夫正在田里耕地,这时,一只野兔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一头撞在了田里的树桩上,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农夫走近一看,原来野兔跑得太快,撞在树桩上将脖子撞断了。农夫高兴极了,没费一点力气,就捡到一只又大又肥的兔子,拿回家美美地吃了一顿。他想,如果每天都能捡到野兔,那日子就不会过得这么辛苦了。于是,他丢掉了农具,也不再理会农田,每天就守在木桩前面,希望还能够捡到野兔。结果,等了很久,连野兔的影子也没有看见,农田也因为长时间不打理,都荒废了。农夫还受到了人们的嘲笑。   后来人们就用“守株待兔”来比喻不想努力就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明朝冯梦龙在《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中用到:“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守株待兔,岂是良图?”   韩非的思想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 路不拾遗   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传说,黄帝治理天下的时候,有力牧和太山稽两位贤臣辅佐。他们按照自然规律治理,依照阴阳变化制定法规,调整四时变化的节气;明确上下权限,分出贵贱等级,使强壮有力的人不欺负弱小的人;人民善于养生并且长寿,庄稼按时收获,种田的不侵占别人一寸地,打渔的不争夺多余的港湾;路上丢了东西也没有人据为己有,市场上没有欺骗的商人;风雨按照时节需要降临,五谷丰登,年年丰收。   后来,人们就用“路不拾遗”来表示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明朝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用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方瞻仰,称为西方圣人。”   ■ 忠言逆耳   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战国末期,韩非向秦王上书,希望他能够推行法制,用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他在书中说道:“能够有效治疗疾病的药,都是十分苦的,但是那些聪明的人就会劝告病人,让他们喝下去,因为他们知道这种药会治好疾病。那些劝告人的话,听起来十分刺耳,但是圣贤的君王会耐心地听取这些建议,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话是对国家有帮助的。” 散文 第四章(5) “拂于耳”,是指不顺耳。“忠言逆耳”就是指劝告人的诤言,听起来刺耳。   《三国?志吴志?孙奋传》中用到:“夫良药苦口,唯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   《韩非子》的思想内容   《韩非子》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 滥竽充数   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春秋时期,齐宣王爱好吹竽,每次都喜欢召集很多人一起演奏。有一次,齐宣王要召集三百个人一起演奏,有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人,根本就不会吹竽,但是也趁机请求为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就让他参加到吹竽的队伍中,在待遇方面和其他的演奏者一样。南郭先生非常高兴,于是,他就混在演奏的队伍中,每次演奏的时候,他都站在那里做样子,根本就没有发出声音。就这样南郭先生在演奏队伍中混了很久。后来,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的演奏,于是,他就叫这些人逐个在他面前演奏,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悄悄地溜走了。   后来,人们就用“滥竽充数”来表示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本领的冒充有本领,用坏的东西冒充好的。   叶圣陶在《倪焕之》中用到:“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滥竽充数。”   ■ 老马识途   典出《韩非子?说林上》: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燕国约定一起去攻打孤竹,相国管仲跟随齐桓公一起出征。齐国在春天出征,战争一直持续到了冬天,等到军队凯旋的时候,道路两旁的景色都变了样子,军队就在一个山谷里迷失了方向,派出了很多人都找不到回去的路。眼看军队就要被困死在山谷里了,齐桓公赶紧找来管仲,问他该怎么办,管仲就对齐桓公说:“不要紧的,我们迷失了方向,但老马会记得来时的路。”于是,就放开几匹老马在前面带路,大军跟在后面,不久就找到回国的路了。   后来人们就用“老马识途”来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作用。   清朝黄景仁在《两当轩集》中用到:“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法家思想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和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散文 第四章(6) 法家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应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以此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 自相矛盾   典出《韩非子?难一》: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他拿着自己的兵器来到城里贩卖。他来到大街上,将自己的兵器一一摆开,然后他先拿起一只矛,大声地吆喝:“大家都来看一看呀,我这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可以穿透任何的盾牌。”但是他喊了半天,也没有人过来看他的武器,于是他又拿起一个盾牌,大声地吆喝:“大家看一看呀,多么结实的盾牌呀,没有任何的矛可以穿透它。”这时候,有一个过路的人听见了他的叫卖声,就停住了脚步对他说:“你说你的矛很锋利,没有穿不透的盾牌,你还说你的盾牌很坚实,没有能刺透的矛,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牌又会怎么样呢?”楚人听了,顿时不知该说些什么,收拾起自己的武器,急匆匆地离开了。   后来人们将这个典故演化成“自相矛盾”,比喻用对方的观点、方法驳斥对方。   鲁迅在《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中用到:“菲薄古书者,唯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们洞悉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郑人买履   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就是用来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   《五蠹》的论证特色   《五蠹》是韩非子的代表作,在文章中他倾注了自己的思想。他从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分析中引出结论。如从上古人们造屋、用火、治水的事实中,引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结论。韩非子的议论富有分析具体,论证充分的特点。他为了阐述一个观点,用了大量的论据,并做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他还采用设喻取譬的方法帮助阐明观点,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 毁新如故   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像吾故裤。”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战国时期,韩国郑县有一个叫卜的人,为人十分善良,人们尊称他为“卜子”。有一天,卜子让妻子给自己做一条新裤子,他的妻子就问:“这条裤子要怎么做?”卜子回答说:“样子模仿我那条旧裤子就可以了。”说完就离出去了。他的妻子想了半天,于是就做好了一条新裤子,然后又把它毁了,让它和旧的裤子一样。等到卜子回到家中时,看见桌子上有两条旧裤子,就问妻子新裤子在哪,他的妻子指着桌子上的旧裤子说:“按照你说的做成旧裤子的模样了。”卜子听了,哭笑不得。   后人就用“毁新如故”来讽刺那种因循守旧、刻板教条的思想和行为。   ■ 暗度陈仓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秦朝末年,朝廷统治混乱不堪,人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于是,陈胜吴广起兵反抗秦朝的统治,各路英雄也纷纷起兵响应起义。后来,沛县的刘邦率领军队攻破了函谷关,驻扎在了霸上地区,准备进攻咸阳。这时候另外一位起义军的将领项羽,攻破了刘邦把守的函谷关,势力强大的项羽逼迫刘邦回到汉中,刘邦没有办法,只好回到了汉中。为了向项羽表示自己不再出兵关中,刘邦就烧毁了沿途的栈道。   回到汉中的刘邦,不断地积蓄力量,当他认为可以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就派出自己的大将韩信出兵汉中,再出兵之前,韩信派出几百名士兵重新修理栈道,项羽手下的将领章邯听说了以后,认为刘邦不可能在短期内修好栈道,就没有用心防备,就这样韩信麻痹了章邯,自己就派出一队士兵从陈仓袭击了章邯的军队,章邯大败,刘邦又重新杀出了汉中,与项羽争夺天下。   成语“暗渡陈仓”就来自这个故事,后人用它来形容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牵制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   明朝小说《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中提到:“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散文 第五章(1) 《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学名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开创了中国史学的先河,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睚眦必报   典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范雎的人被人诬陷,魏王决定杀了他。范雎听说了这个消息,就连夜逃出了魏国,来到了秦国,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向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政策,受到了秦王的重用。范雎不断地向秦王提出一些治理国家的建议,而这些建议都得到了很好的实施,于是秦王就认命他为秦国的宰相。   范雎成了秦国显赫的人,于是他开始清算以前的旧账。从前对他有恩的人,哪怕是只送给他一顿饭的恩情,他也重重地酬谢,而那些曾经对他埋怨的人,哪怕只是愤怒地看他一眼,他也丝毫不放过,都给予了严厉的报复。   后人就用“睚眦必报”来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狭窄。   《后汉书?公孙瓒传》中用到:“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   ■ 运筹帷幄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有一天,他在皇宫里举行盛大的宴会,款待那些帮助他打下江山的将领和谋士。在宴会上,他对手下的人说:“今天,大家都要说实话,你们说为什么我能够得到天下,而项羽失去天下呢?”这时候,有的人就说:“那是因为陛下您每次派人进行战争的时候,都能将胜利后的战利品送给部下,与大家一起分享。而项羽嫉妒贤能的人,有功的人得不到奖赏,所以他才失去了天下。”刘邦听后说道:“你们只说对了一半,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治理百姓,管理国家,我比不上萧何;带兵打仗我又比不过韩信。他们三个都是十分优秀的人才,我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我能够重用他们。而项羽手下只有一个范增,却还得不到重用,所以项羽失去了天下。”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来指出谋划策。   明朝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用到:“妙算神机说子牙,运筹帷幄更无差。”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游历了全国各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着书立说的厚实基础。父亲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令,使他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处石室金柜收藏的文史经籍、诸子百家,及各种档案史料。此后,他秉父遗志准备编写《史记》。从此他埋首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散文 第五章(2) ■ 项庄舞剑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秦朝末年,刘邦率领军队攻占了咸阳,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在张良和樊哙的劝告下,刘邦安抚百姓,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一切都被项羽手下的谋士范增注意到了。他认为刘邦一定会摆脱项羽的控制,去争夺天下。这时候,刘邦手下曹无伤投降了项羽,并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想自立为王,项羽听后大怒,就要领兵同刘邦决战。刘邦听说了以后十分害怕,感觉自己没有势力和项羽决战,就来到项羽的营中向他请罪,项羽盛宴款待了刘邦,但是他没有下定决心杀死刘邦,范增几次劝告项羽动手杀死刘邦,都被项羽忽视了。于是范增就借着舞剑的机会,指使项庄趁机杀死刘邦,但是项羽的叔父项伯因与项羽交好便也舞剑来护着刘邦,后来刘邦逃脱。   后人就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一个人说话或是行动表面与真实不一致,意图另有所在。   清朝刘坤一在《致张香涛书》中用到:“论者谓为项庄舞剑,而弟因未尝稍存芥蒂也。”   ■ 两败俱伤   典出《史记?张仪列传》: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两国交战,战争进行了一年多,都没有决出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他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大臣们众说纷纭,秦惠王左右为难。这时,楚国的陈轸出使秦国,于是,陈轸就向秦惠王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卞庄子看见两只老虎正在撕咬一头牛,想拔剑刺虎,别人就拦住他说,两只虎争抢牛肉,必然会争斗起来,他们肯定会受伤,那时你再去杀虎,不就容易了吗。卞庄子听了,就静静地看着两只老虎。果然,两只老虎为了抢夺食物争斗起来,最后一死一伤,卞庄子举剑将那只受伤的老虎杀死。陈轸讲完说:“现在,韩、魏已经交战一年多,都大伤元气,您只需要耐心等待,到时就会像卞庄子那样轻而易举地打败韩、魏两国。”   秦惠王听了大为赞赏,决定暂不出兵。   后来人们就用“两败俱伤”来形容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闻一多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中用到:“这两种运动合起来便能够互收效益,分开来定要两败俱伤。”   纪传体   纪传体是一种史书的体裁,它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从体裁的形式和结构上看,它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纪传体。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   ■ 纸上谈兵   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发生了战争,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双方在长平对峙。当时赵国大将赵奢已经去世多年,于是,赵王就指派廉颇来指挥赵军。廉颇指挥赵军坚守城池,不与秦军交战,试图等待秦军粮草用尽后再与秦军交战,秦军一再挑衅,但是赵军就是坚守阵地,不出来迎战。秦王十分着急,就派间谍对赵王说:“秦军害怕的只有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听信了间谍的话,就派赵括接替廉颇指挥赵军。丞相蔺相如就对赵王说:“赵括这个人,只是徒有虚名罢了,他只不过在家里读了几本父亲留下来的兵书,并没有上过战场,也不懂得战场瞬息万变的道理。”但是赵王并没有听从蔺相如的建议,还是任命赵括为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散文 第五章(3) 赵括的母亲也上疏给赵王说:“赵括不适合做将军。”但赵王仍不听。赵括取代廉颇后,主动地攻击秦军,结果被秦军截断了粮草,使得军心大乱,最终被秦军打败,赵括也被秦军射死,几十万兵士投降了秦国,后来,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后人就用“纸上谈兵”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清朝李宝嘉在《官场现形记》中用到:“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 坐观成败   典出《史记?田叔列传》: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叫任安的人,他是大将军卫青的舍人,后来,因为屡立战功,被封为北军使者护军。有一次,太子召见任安,交给他一只令箭,叫他出兵作战。可是,任安接到令箭以后,回到军营闭门不出。汉武帝听说这件事后,认为任安太狡猾了,接受了令箭却不肯出兵,因此对任安很不满意。这时候,有位大臣写了一封告状信,揭发任安蓄谋造反。汉武帝看过这封信后说:“任安这个老东西,眼看战斗打起来,却坐在一旁袖手旁观,等待胜利的结果,谁胜利就投靠谁,对我三心二意,没有一点忠心,以前他犯了那么多罪,我都赦免了,这一次他心怀鬼胎,对我已经没有忠心了。”于是,汉武帝下令把任安杀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坐观成败”来指冷眼旁观人家的成功或失败。   明朝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用到:“吾想西伯侯姬昌自在安然,违避旨意,按兵不动,坐观成败,真是可恨。”   司马迁受刑   汉武帝天汉二年,司马迁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不作声。武帝问他有什么意见,书生气十足的司马迁直言不讳地说:“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于是把司马迁判为死罪。汉武帝时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钱五十万减死一等。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马迁拿不出这笔钱,只能受“腐刑”(宫刑)来选择偷生这条路。不幸的遭遇,使司马迁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身心备受摧残、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决心以残烛之年,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他终于出狱。   ■ 助桀为虐   典出《史记?留侯世家》: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桀,就是夏桀,他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君王。他荒淫无度,排斥贤良,任用小人,搞得百姓苦不堪言。他还命人建造奢侈的宫殿,大量的百姓因为繁重的劳役,都累死在工地上。残暴的统治引发了人民的反抗,最终百姓在商汤的带领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   虐,残暴。“助桀为虐”是指帮助夏桀行暴虐的事。后来用来形容帮助恶人做坏事。《史记?田单列传》写作“助桀为暴”,之后又演变成“助纣为虐”。《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到:“周公相武王,诛紂伐奄。”《朱熹集注》中提到:“奄,东方的商,助纣为虐者也。纣,商的最后一个君主,和夏桀一样,暴虐成性。”所以后来都说成“助纣为虐”。 散文 第五章(4)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中用到:“又加上那次子纪成文助纣为虐,做的那些侵冒贪黩,苛刻残忍的事,一时也道不尽许多。”   ■ 脱颖而出   典出《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臣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未见而已。”战国时期,赵国的平原君礼贤下士,很多人都来投奔他,一时间他的门下聚集了各种人才。有一年,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就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希望找几个本领高强的人一同前往楚国,他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就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平原君不相信毛遂的才能,就说:“我听说有才能的人就像放在口袋里的锥子,锋芒总有一天会露出来,但是你来到我这里已经很久了,我始终没有看出你有什么本领呀!”毛遂就说:如果你早一点将我放进口袋里,那么我早就显现出才华了。”于是,平原君就带领毛遂来到楚国,果然毛遂凭借自己的本领说服了楚国出兵帮助赵国。   颖,指锥子把儿上套的环,在这里指锥尖的意思。“脱颖而出”原意是锥子刺破布囊,锥子尖露出来,比喻才华得到了完全的展示。   唐朝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用到:“使得白脱颖而出,即此人焉。”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司马迁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 左右手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楚汉争霸时期,刘邦的军队到达南郑的时候,刘邦连续吃了败仗,所以军心涣散,在行军的路上就有几十个将领逃跑。当时韩信想,丞相萧何几次向刘邦推荐自己,但是刘邦都没有在意,自己在这里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也随着逃跑了。丞相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告诉刘邦,就立刻骑马去追赶。有人就去禀告刘邦说:“丞相逃跑了。”刘邦知道后,非常生气,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过了几天,韩信回来拜见刘邦,刘邦赶紧问道:“你为什么逃跑呀?”萧何回答说:“我去追赶韩信去了,希望您能够重用他,只有重用韩信,刘邦赴宴才会打败项羽。”于是,刘邦赶紧拜韩信为大将军,统帅自己的军队。   后人就用“左右手”来形容得力的助手。   《后汉书?窦融传》有云:“数上书求代,诏报曰:‘吾与将军如左右手,数执谦退,何不晓人意?’”   ■ 卧薪尝胆   典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春秋后期,在长江的下游有两个实力相当的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越王勾践为了替父亲报仇,出兵攻打吴国,结果被吴国打败,只领着五千人回到了自己的国都会稽,吴王夫差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勾践只好对吴国俯首称臣,带着妻子来到吴国做奴隶。在吴国期间,勾践不断地向吴王进献珠宝,最终赢得了吴王的信任,被释放回国。回国后,勾践无时无刻不想着复仇,他将苦胆放在床边,坐卧的时候都要凝视苦胆,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尝一尝,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仇恨。他还亲自下田耕种,他的妻子亲自操机织布,吃饭的时候都舍不得吃肉,穿衣也不讲究色彩。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终于使国家强大起来,最后打败了吴国,报了当年的仇恨。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散文 第五章(5) 后来人们就用“卧薪尝胆”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清朝蒲松龄在《自勉联》中用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刎颈之交   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战国时,赵国人蔺相如受到赵王派遣,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将珍宝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得到了赵王的赏识,被封为上大夫。后来,又在渑池相会,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秦国的屈辱,并安全回到赵国,赵王封他为上卿,官职一下子比大将军廉颇还要高。   廉颇认为自己在前线奋勇杀敌,而蔺相如只是凭借一张嘴巴,居然做的官比自己还大,于是,决心要好好地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蔺相如的门客都看不过去,就问他为什么总是忍让廉颇,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我只是不想因为私人的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后来,人们就用“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清朝曾朴在《孽海花》中用到:“他有个闺中谈禅的密友,却是个刎颈之交的娇妻。”   编年体   编年体即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   ■ 死灰复燃   典出《史记?韩长儒列传》: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汉景帝时期,有一位御史大夫叫韩国安,后来到了梁孝王那里任职,他用自己的本领化解了汉景帝和梁孝王之间的误会,受到了汉景帝的奖励。不久,韩国安因为触犯了法律被关进了监牢。监牢里面有一个叫田甲的狱卒经常欺负他,韩国安十分生气,就对田甲说:“你现在欺负我,难道就不信哪一天死灰会重新燃烧起来吗?”田甲听了就对他说:“如果死灰燃烧起来,我就用尿浇灭它。”   过了一阵子,汉景帝宽恕了韩国安,并任命他为内史官。田甲听到这个消息后就逃走了,韩国安就扬言说:“如果田甲不来自首,我就杀死他全家。”田甲没有办法,只好回来见韩国安。韩国安看见田甲,就对他说:“你不是说如果死灰重新燃烧,你就用尿浇灭吗?那你现在就来吧。”田甲吓得浑身颤抖,不停地向韩国安磕头请罪。韩国安看了哈哈大笑,赶紧把田甲搀扶起来,并好好地款待了他。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散文 第五章(6) 后人就用“死灰复燃”比喻人失败了之后又重新振作起来,或比喻已经销声匿迹的事物又重新出现和发展了。现在人们多用它来比喻已经失败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用到:“对内政策果得实现,则军阀不致死灰复燃,民治之基础莫能摇动。”   ■ 完璧归赵   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十分珍惜。后来,秦王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就写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宝玉。赵王看了信以后不知如何是好,如果不答应,怕秦国来进攻;如果答应,又怕上当。   蔺相如听说了以后,就找到赵王对他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如果他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安全地带回来。”赵王听了以后就将宝玉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到了秦国见到秦王以后,双手将“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但就是不提割让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赶紧叫人把宝玉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对秦王说:“当初,大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可是现在却不提换十五座城的事情。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碰碎在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连忙阻止蔺相如,并拿来十五座城池的地图,指给蔺相如看。这时蔺相如要求秦王举行正式的仪式,才可以将宝玉送给秦王。回到住处后,蔺相如将宝玉差人送回了赵国,而秦王知道后,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   后来人们就用“完璧归赵”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清朝采蘅子在《虫鸣漫录》中用到:“女故无利心,只求伪饰外观,终当完璧归赵耳。”   和氏璧   《韩非子》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有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民曰“和氏璧”。   ■ 四面楚歌   典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楚汉之争末期,刘邦手下大将韩信调动数万大军,摆下了十面埋伏,把楚霸王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并命令士兵们唱楚国的歌曲。当天夜里,项羽听见四面八方都是楚歌的声音,吃惊地问手下:“汉军已经占领楚地了吗?为什么这么多楚人唱歌啊?”项羽手下的士兵们听见楚歌,都思念起家乡,没有人愿意继续打仗,士气非常低落。项羽看见士兵这样,知道已经无法战胜汉军,就在帐中饮酒,他宠爱的虞美人陪着他,帐外拴着他的坐骑骏马乌骓。项羽无限悲伤地唱起了自己创作的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伤的歌在夜空回荡,项羽满脸热泪,帐中的士兵也都悲声啜泣。最后,虞姬自刎在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在乌江岸边拔剑自刎。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散文 第五章(7) 人们用“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多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清朝革命烈士秋瑾在《普告同胞檄稿》中用到:“我同胞处于四面楚歌里,犹不自知。”   国别体   国别体即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时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朝陈寿的《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 首鼠两端   典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汉武帝时期,王太后有一个弟弟叫田蚡,他依靠太后的势力当上了丞相。有一天,他准备结婚,于是就请太后颁布诏书,让满朝的文武大臣都去田蚡家贺喜,各位诸侯、宗室、大臣们都来到了丞相府为田蚡祝贺。在酒席宴上,灌夫向田蚡敬酒,遭到了田蚡的冷遇,于是灌夫就破口大骂,为此田蚡就逮捕了灌夫,把他带到汉武帝的面前,要求制灌夫的罪。汉武帝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就找来大臣商议。有的大臣赞成治罪,有的不赞成。御史大夫韩国安就说:“灌夫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是立过战功的,虽然酒后闹事,但是并没出人命,所以该如何处置,还是由皇帝来决定吧。”事后,田蚡就找到韩国安说:“我们早定商定好一起对付灌夫,你为什么迟疑不决?”说完转身离开了。   后人就用“首鼠两端”形容迟疑不定或动摇不定。   清朝陈忱在《水浒后传》中用到:“何得首鼠两端,坐待灭亡。”   ■ 壁上观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秦朝末年,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抗秦朝的统治,并且推举楚怀王的孙子为楚王,受到当时很多人的响应。项羽带领军队不断地打败秦国的军队,秦二世十分惊慌,赶紧派遣大将章邯率军堵截项羽,章邯在定陶打败项梁,并把赵王包围在巨鹿,赵王立刻派人向楚王求救,楚王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率领军队帮助赵国。宋义想避开秦军的主力,保存自己的势力,于是,他就将军队驻扎在安阳,观看着赵军和秦军厮杀。项羽不断地催促宋义带兵帮助赵国,都被宋义拒绝了。项羽一怒之下杀死宋义,带领军队渡过漳水杀向秦军。而此时,战场已经有十几只增援赵国的军队,但是他们看见秦军势力强大,都不敢出兵攻打秦军。各路援军都在自己的营垒上观望,项羽带领的军队,杀进秦军的阵营,将秦军杀的是落花流水。   后来,人们就用“壁上观”来形容置身事外,不帮助任何一方。   明朝杨蕴辉在《甲申仲秋感事》用到:“何曾姓字敌心寒,坐拥都城壁上观。”   史记体例之本纪   本纪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之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是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书包网 www.bookbao.com 散文 第五章(8) “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   ■ 刀俎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楚汉之争时,刘邦率先进入咸阳,按照约定刘邦应该在关中称王,刘邦部下曹无伤暗中向项羽告密,项羽大怒,要以自己的四十万大军攻打刘邦的十万军队,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关系很好,于是告诉张良让他先离开。刘邦得知后便向项羽请罪说他并无此打算,项羽趁机摆下鸿门宴,宴席之上项庄舞剑想杀刘邦,于是项伯就舞剑保护刘邦,范增几次举起玉佩要项羽杀死刘邦,可是项羽一直犹豫不绝。后来刘邦在部下樊哙的掩护下,借口上厕所,逃出了宴席。樊哙劝刘邦赶紧离开,但刘邦还想回去向项羽辞行,于是樊哙说:“现在这种情况,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就不要辞行了吧!”于是刘邦偷偷溜走了。   后人常用“刀俎”来比喻割宰者。   元代韩瀚在《山河曲?西北坡》中用到:“天将曙,告英雄将士,糖弹杀人胜刀俎。”   ■ 不名一钱   典出《史记?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汉文帝宠臣邓通,原本没有什么本事,只不过是一个撑船的。一天夜里,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想飞上天,可是怎么也飞不起来,这时,一个头戴黄帽子的人在后面推了汉文帝一把,就把汉文帝推上了天。汉文帝醒来以后四处寻找这个带黄帽子的人,后来他看到了邓通,觉得他和梦中帮助自己的那个人十分相似,就把邓通留在了身边。汉文帝对邓通十分宠爱,还把一座铜山赐给了邓通,让他自己铸造钱币。   后来,汉文帝死了,他的儿子刘启继位,刘启十分讨厌邓通,就罢免了他的官职,邓通只好回家闲居。不久,有的官员告发邓通不经过批准私自铸造钱币,于是按照法律,没收了邓通全部的家产。刘启的姐姐馆陶公主同情邓通,就赐给他一些钱财,可是都被办案的官员收走了,连一根簪子都没有留下,馆陶公主就命人供给邓通衣食,邓通身无分文,最后死在了别人家里。   “不名一钱”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人们用它来形容极其贫穷,身无分文。   清朝黄小配在《大马扁》用到:“他自己是不名一钱的,如何去得,惟有向亲朋借贷。”   项羽本纪   司马迁《史记》的“本纪”中,《项羽本纪》不断遭到后人的批评,认为本纪从五帝到夏、商、周、秦,再到汉高祖、孝文帝、孝景帝,一路下来是理所当然的,而项羽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人物,并没有建立朝代,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帝王,不值得写一篇本纪。   而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说,在当时这样一种各路豪杰逐鹿中原的情况下,项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司马迁认为,秦王朝的暴政引起四方豪杰纷起,相互竞争,而项羽从民间起事,无所凭依,竟然那么快就使各路诸侯臣服于自己,灭亡了秦朝,又割地封侯,自己号称“霸王”。虽然他的名位有始无终,但近古以来却到底未曾有过。   ■ 人人自危 散文 第五章(9) 典出《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秦朝时期,始皇手下有一宦官名叫赵高,此人阴险狡猾,善于迎合秦始皇的心意,所以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秦始皇让他指导儿子胡亥学习刑律,他又马上奉承胡亥。因此,秦始皇父子都把他看做心腹。   不久以后,秦始皇病死在出巡的路上。赵高就对胡亥说:“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那么你就要先下手,采用严酷的刑法,将有罪的人统统斩首,把朝廷里的大臣们全部换掉。”于是胡亥就听从了赵高的意见,把很多大臣处死,还将很多公主、王孙也处死,将他们的财产没收,被牵连的人不计其数。一时间,人心惶惶,不知什么时候灾难就降临到自己头上。   秦二世和赵高用残酷的手段迫害大臣和皇族,对老百姓更是凶狠残暴。百姓的生活痛苦不堪,忍无可忍,终于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抗。不久,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举行起义。三年后,秦王朝便被起义军灭亡。   后来人们就用“人人自危”形容政治形势险恶,人人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   姚雪垠在《李自成》中用到:“满京城的戚畹、勋旧和缙绅们为着李国瑞的事人人自危,家家惊慌。”   ■ 大风歌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   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为了响应陈胜、吴广的起义,在家乡沛县起兵领导农民反对秦朝的统治。后来,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大破秦朝的军队,杀入了秦朝的首都咸阳,逼迫秦二世子婴献出了城池,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后又经过楚汉之争,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创建了强大的汉朝。汉朝建立以后,他又平定了四处的叛乱,整顿了社会的秩序,发展农业生产,使汉朝逐渐强大起来。   刘邦平定叛乱归来的路上,路过家乡沛县,就在那里大摆筵席,把附近的乡亲们都请了过来和他们饮酒叙旧,并挑选了120名少年教他们唱歌。刘邦在酒兴正浓的时候唱了自己创作的一首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又叫少年们随着他一起歌唱,刘邦随着歌声起舞,慷慨激昂,不禁泪流满面。后来他在沛县住了十天才告别乡亲,挥师离去。   后人将刘邦唱的这首歌称为“大风歌”,常用这个来表达慷慨激昂,渴望安邦定国的情怀。   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伤春》中用到:“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在这首诗里,《大风歌》是表示胜利的歌曲。   ■ 当断不断   典出《史记?齐悼惠王世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齐惠王刘襄,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儿子刘肥的儿子,刘肥死后,刘襄继承了他的封地,被封为齐王。刘邦死后,吕后把持朝政,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地位稳固,吕后掌权后开始大肆杀害刘氏家族的子孙。刘氏子孙们都十分害怕,可是由于害怕吕后手中的军队,谁也不敢反抗,就这样刘氏的子孙们一个个被吕后杀死。   后来,吕后去世,他的侄子们企图把持朝政,于是,惠王刘襄和他的舅舅,以及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私自计划出兵讨伐吕后的侄子们。齐国的丞相召平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包围了惠王的王府,决定捉拿惠王。这时候魏勃欺骗召平说:“惠王要率领军队,可是他没有皇帝的命令,丞相您包围王府是正当的行为,我请求带兵去执行这项任务,于是,召平就把军队交给了魏勃,魏勃得到指挥权后反过来包围了召平的丞相府。这时召平说:“道家所说的当决断时不去决断,反过来受到了伤害,不就是这个样子吗!”随后他就自杀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散文 第五章(10) 后来人们用“当断不断”来形容应该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   蔡东藩在《民国通俗演义》中用到:“段失之太刚,黎又失之太柔,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 多多益善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善。”韩信,汉朝著名的将领,少年的时候性格放纵,不拘小节,因为没有谋生的手段,只能四处依靠别人救济来糊口度日,受尽了别人的侮辱。后来,他投奔了项羽的军队,可是一直默默无闻。他多次向项羽提出建议,都没有被项羽采纳。他认为项羽没有什么前途,就去投奔了刘邦,受到了刘邦的军师萧何的赏识。萧何就把他推荐给了刘邦,并让韩信当上了大将军。韩信帮助刘邦击败了其他的诸侯,最后在乌江,逼死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天下。   刘邦得到天下后,先将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又取消楚王的封号改封为淮阴侯,刘邦曾问韩信:“我能指挥多少军队?”韩信说:“陛下只能指挥十万军队。”刘邦又问:“你能指挥多少军队?”韩信说:“我指挥的军队,越多越好。”最后,刘邦害怕韩信拥兵自重,就设计将他杀死了。   后人用“多多益善”来表示越多越好。   清朝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五回中用到:“这位公子却有钱癖,思量多多益善,要学我这烧争之法。”   史记体例之世家   世家是记载诸侯国之事的。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的大分封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因此司马迁用“世家”体裁来记述这一情况。   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   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而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 胯下辱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西汉大将韩信,少年时候家境贫寒,常常要靠别人接济来生活。有一天,韩信正在街上走着,城里面的一个屠户看见他走了过来,就上前把他拦住,对他说:“你长得又高又大,还喜欢佩剑,但是好像十分胆小吧。”这时,周围聚集了很多看热闹的人,屠户看见人越来越多,就指着韩信说:“如果你不怕死,就用箭刺死我,如果你胆小怕死,不敢刺死我,就从我的两腿之间爬过去。”说完他叉开两腿,得意洋洋地看着韩信。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那个屠户,便曲下身子,匍匐在地上,从那个屠户的胯下钻了过去。周围的人都开始哄堂大笑,嘲笑韩信胆小怕事,韩信却不以为然。后来,韩信努力学习兵法,最终帮助刘邦打败项羽,成就了一番事业。   后人就用“胯下辱”来指从胯下爬过的耻辱,比喻很大的侮辱。   ■ 一诺千金   典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曹丘至,则揖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足下何以得此声梁、楚之间哉?”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性情耿直,侠义好助。后来投靠了项羽,在楚汉争霸的时候,季布多次为项羽立下大功。刘邦称帝后,认为季布非常有才能,就把他召进朝廷,任命他为河东太守。当时,季布的一个同乡叫曹丘,他喜欢讨好巴结权贵,以此来获得金钱。有一天,他知道季布做了太守以后就来找季布。季布十分反感他的为人,决定好好教训他一次。于是,季布见到曹丘以后就阴沉着脸,曹丘知道季布不喜欢自己,就对他说:“我听说楚地的人们都说:‘得到黄金千两,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承诺。’这是我不断地宣传,才会有这样的结果,何况我们还是同乡,你为什么这么不接受我呢?”季布听了以后,十分高兴,就把曹丘留了下来,当做贵宾一样招待。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散文 第五章(11) 后人便用“一诺千金”来表示说话算话,极讲信用。   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用到:“夫人而诚千金一诺,更无食言也者。”   史记体例之列传   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两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   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 焚书坑儒   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咸阳宴请大臣们,一些儒生们借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秦始皇能够像古代的君主一样把国家分封给自己的大臣和皇子们。大臣李斯上书驳斥了这些儒生的建议,认为他们不学习现在的制度,而一心想恢复古代的制度,提出这种意见是在蛊惑人心。李斯还建议秦始皇下令毁除了医药、占卜、种植以外所有的书籍,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烧毁各种学说的书籍。   后来,儒生候生、卢生对秦始皇的统治表示不满,私下里议论秦朝的暴政,后来两个人借故逃亡了,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派人将所有的儒生都抓了起来,严加审问,儒生们相互揭发替自己开脱,最后查出了触犯禁令的有460多人,秦始皇就下令将这些人都活埋在咸阳,并且昭告天下,要大家引以为戒。   “焚书坑儒”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人们用它来形容毁坏文化遗产,迫害读书人的野蛮行径。   唐朝诗人章碣在《焚书坑》中借用这个典故:“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 肝脑涂地   典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以后,建立了汉朝,于是他就和群臣商议建都的事情。大臣们都说:“周朝建都在洛阳,传承了数百年,而秦朝建都在咸阳,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所以应该在洛阳建都。”汉高祖听了以后犹豫不定。这时一个叫娄敬的人来拜见刘邦,他就对刘邦说:“陛下你想在洛阳建都,难道是想和周朝作比较吗?”刘邦点了点头。娄敬接着说:“陛下你和周武王不一样,周文王和周武王实行了多年的仁政,百姓都愿意跟随他们,所以他们没有见过什么战争就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而陛下你当初从沛县起兵反对秦朝的统治,经过了无数的战争,平定了三秦,然后又与项羽进行了多年的争霸,大战小战经历无数,使得天下的百姓肝脑涂地,尸满遍野,哭泣之声不绝于耳。那些受伤的百姓还没有恢复,你就想和周朝进行比较,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刘邦听了以后,采纳了他的建议,停止了建都的念头。   后人就用“肝脑涂地”用来比喻竭尽忠诚,任何牺牲也在所不惜。   明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到:“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史记》的贡献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和《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和《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等。 散文 第五章(12) 《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 鸿鹄之志   典出《史记?陈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秦朝末年,陈胜家境贫寒,自小就靠给地主家做工为生。有一天,他在田里耕种,就和他的伙伴们说:“假如有一天我富贵了,一定不会忘了你们这些朋友的。”伙伴们都嘲笑他说:“你就要连饭都吃不起了,怎么会富贵呢?”陈胜听了大家的话,不禁叹了口气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大志向呢?”不久,陈胜在一次征兵的途中,因为大雨延误了时间,就和领队的吴起一起起兵反抗秦朝,组织起了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接连打败秦朝的军队,并且还在陈县自立为王。后来,陈胜开始骄傲自大,贪图享乐,把来投奔他的当年的伙伴也杀死了。最后起义被秦朝镇压,陈胜也被杀死了。   后来,人们用“鸿鹄之志”来比喻一个人志向远大。   宋朝陆游在《庵中杂书》中用到:“辍耕陇上鸿鹄志,长啸山中鸾凤音。”   ■ 后来居上   典出《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汲黯是汉武帝时朝廷的重臣,他进京供职时,资历已经很深,而且官职也很高了,而当时的公孙弘和张汤两个人还只不过是小官,职位也很低。后来,公孙弘和张汤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逐渐地显贵起来,公孙弘封了侯又拜为相国,张汤也升为了御史大夫,两人官职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心中不服,背地里说了公孙弘和张汤很多坏话。有一天散朝后,汉武帝正慢步走出宫,汲黯赶紧赶了上来,对汉武帝说:“我有句话想对陛下说,不知陛下是否感兴趣?”汉武帝看了一下汲黯,就说:“有什么事就说吧。”汲黯赶紧说:“公孙弘、张汤那些小官,论资历、论基础都在我之后,可现在他们一个个都赶上了我,现在职位都比我高了,皇上您提拔官员就像堆放柴草的农人一样,总是把先搬来的柴草铺在底层,后搬来的反而放在上面。”汉武帝很不高兴,可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压住火气,什么也没说,拂袖而去。   “后来居上”指后来的超过先前的。人们多用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清朝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用到:“今老矣,乐不预少年文酒之会,后来居上,又不知其为谁?”   ■ 鸡鸣狗盗   典出《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来到秦国做人质,秦昭王认为孟尝君十分有才华,对自己将来会有威胁,就立即将他囚禁起来,打算把他杀掉。   孟尝君就派人向昭王的宠姬求救。宠姬提出条件说:“我想要你的那件白狐裘。”原来孟尝君有一件白狐裘,价值连城,可是孟尝君早把它献给昭王了,孟尝君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有一个平时被人看不起的门客突然说道:“我能为您偷到那件白狐裘。”到了夜晚,这人就打扮成狗的模样混进秦宫里,从昭王那里盗出了白狐裘,孟尝君把白狐裘转献给秦昭王的宠姬。宠姬在昭王面前尽说孟尝君的好话,最后,昭王果然放了孟尝君。 散文 第五章(13) 孟尝君得知被释放后,连忙飞驰离去。半夜时分,他们赶到函谷关。依照规定,必须鸡鸣后才能开关放行。孟尝君害怕秦兵追来,十分着急。这时门客中,有一个人能学鸡叫,当下叫了几声,瞬间城内所有的鸡都叫了起来,守关的人就打开关门放走了他们。待秦兵赶到时,他们已出关很远了。   后来,人们就用“鸡鸣狗盗”比喻低微卑贱而不足称道的技术,也指不成器的人。   清朝文康在《儿女英雄传》中用到:“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鸡鸣狗盗,遮遮掩掩。”   王安石之《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赏析: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的公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孟尝君当时有食客数千,可谓宾客盈门、谋士云集了。但是,王安石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士”必须具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是根本不配“士”这个高贵称号的。孟尝君如果真能得“士”,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何必赖“鸡鸣狗盗”之力而灰溜溜地从秦国逃归齐国呢?被世人赞为“孟尝君能得士”的例证“鸡鸣狗盗”故事,正是孟尝君“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证。因此,孟尝君只不过是一个“鸡鸣狗盗之雄耳”。王安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一反“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数语,曲尽其妙,淡淡几笔,气势纵横,细细玩味,有很丰富的政治内容。《读孟尝君传》作为一篇翻案性的论说文,并没有冗长的引证,长篇的议论,仅用四句话八十八个字,就完成了立论、论证、结论的全过程。   ■ 家徒四壁   典出《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汉朝初年,有一个人叫司马相如,他的文章写得很出色。有一次,他来到临邛找朋友王吉,当时临邛有个大财主叫卓王孙,家中十分富有。卓王孙听说县官的朋友来了,就想趁此结交县官,并炫耀自己的财富,于是他便大摆筵席,宴请司马相如和王吉。在酒席间,司马相如弹奏一曲,赢得满座的称赏。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偷听了司马相如的弹奏,对他十分爱慕。司马相如知道了,也对卓文君产生了好感,可是卓王孙嫌司马相如贫穷,不同意他们结婚。他俩就偷偷离开临邛,逃往成都司马相如的老家。司马相如的老家,屋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可是,卓文君并不嫌弃,愿意跟随司马相如过艰苦的生活。他俩开了一家小酒店,亲自操作。后来汉武帝读到了司马相如的文章,十分欣赏,就传诏把他召进京去,封给他官职,从此司马相如远近闻名。   后来,人们就用“家徒四壁”来指家里只有四面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清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陈锡九》中用到:“合厝既毕,家徒四壁。幸里中怜其孝,共饭之。”   战国四公子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自己的国家,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散文 第五章(14) ■ 酒池肉林   典出《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商朝最后一个国君,名叫纣,他喜好饮酒,爱淫乐。他十分宠爱一个叫妲己的妃子,纣王对她言听计从。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他让乐师编奏一些下流的曲子,让宫女在靡靡之音的伴奏下,跳一些淫秽不堪的舞蹈。纣王还为了妲己修建了很多宫殿,在宫殿里面放养了很多珍奇异兽,命人在宫殿里面挖了很多水池,在水池里面灌满了酒,将肉悬挂在树上,供男女们随意饮用,聚众取乐的时候,就命令成群结队的男男女女们赤身裸体在酒池肉林里面追逐、嬉戏,往往是整夜狂欢。后来,纣王的行为引起了周围诸侯的不满,诸侯在周武王的领导下,攻进了朝歌,纣王被逼在鹿台上自焚,商朝也从此灭亡了。   后人就用“酒池肉林”来形容奢华糜烂的腐朽生活。   明朝许仲琳在《封神演义》第十七回中用到:“纣王听信妲己,造酒池肉林,一无忌惮,朝纲不整,任意荒淫。”   ■ 利令智昏   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战国时,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打韩国,经过一番激战,白起顺利地打败了韩国的军队,占领了韩国的野王,这样就使上党受到极大的威胁。上党守将准备归附赵国,希望得到赵孝成王的保护。赵孝成王得到这个消息后,就召集群臣,征求他们的意见。平阳君赵豹认为,赵国没有付出什么劳动,就白白地得到一块领土,这样会招致祸殃,以不要为好。但平原君赵胜却认为,这么大一块好地方,不费任何代价,送上门来还不要吗?最后赵孝成王采纳了赵胜的意见,派他到上党把这块地方接了过来,并且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这样一来,却把秦国激怒了,于是秦国又派白起攻打赵国,结果赵军大败,秦军几乎要攻打赵国的国都了,最后,赵国在魏国的帮助下,才打退了秦军。   后人就用“利令智昏”来指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   章炳麟在《敬告对待间谍者》中用到:“独苦国人无识者,利令智昏,则不免受其饵矣。”   ■ 指鹿为马   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统治腐败,丞相赵高欺上瞒下,阴谋乘机篡夺王位。但赵高害怕朝中有大臣不听从自己的命令,所以迟迟不敢动手。他经过仔细琢磨,终于想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赵高就在文臣武将上朝时,把一只鹿献给胡亥,并且对胡亥说:“我献给您一匹马,请您接纳。”胡亥看了看,哈哈大笑起来,对赵高说:“你搞错了吧,这不是马,这是一只鹿。”赵高依然坚持说这是马,胡亥用手指着那只鹿,就问在座的大臣们:“赵高献上来的是鹿还是马?”当时大臣们都惧怕赵高,明明知道那是鹿,却不敢承认。有的人为了讨好赵高就说献上的是一匹马。只有少数忠于秦二世的人,不怕利害,坚持说献的是一只鹿。这件事之后,赵高就知道,说鹿是马的人是服从自己的人,说鹿就是鹿的人是不会听从他的命令的。于是,他便暗中派人把说实话的人杀了。 散文 第五章(15) 后人就用“指鹿为马”来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明朝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用到:“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 门可罗雀   典出《史记?汲郑列传》: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汉朝时候,有一位叫翟公的廷尉,地位显赫,家中常常宾客盈门。当时,翟公一呼百应,神气十足。后来,有人弹劾翟公,说他执法不公,皇帝一怒之下就罢了他的官,将他削职为民。那些宾客看见翟公失去了权势,就一哄而散,以前热闹非凡的门口,一下子冷清了,不见一个人影,只有成群的鸟儿在那里飞来飞去。不久,皇帝发现自己冤枉了翟公,于是又恢复了他的官职,并给了他很多奖赏作为安慰。那些离开的宾客又重新来到翟公家的门口,等待巴结翟公。翟公看透了这些人的真面目,于是就在门口写下了几个大字“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那些宾客们看了,都狼狈地散开了。   后人就用“门可罗雀”来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金朝元好问在《寄西溪相禅师》中用到:“门堪罗雀仍未害,釜欲生鱼当奈何?”   西汉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有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昂、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这场变乱的导火线是汉景帝三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惶恐,先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要求换取他们退兵,但晁错已死,叛军不退,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条侯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 明珠暗投   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消灭了割据地方的诸侯,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各地,想以此来稳定国家。当时很多很有才能的人都到各地的诸侯那里,想寻找出路,谋求官职。有一个叫邹阳的人,本来是齐国人,他来到梁国寻求出路,不料刚到梁国,就受到了梁国丞相羊胜的嫉妒,羊胜在梁王刘武面前说了邹阳的坏话,梁王大怒,把邹阳关进了监狱,并想杀掉他。邹阳从狱中写信给梁王,他说:“我听说,如果把明亮的珍珠、发光的玉璧,在黑暗中投向路上的行人,人们都会大吃一惊,按住刀剑警惕地观看,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宝物突然降临的缘故。”梁王看了这封信,立刻释放了邹阳,并赏赐他官职。   后来,人们就用“明珠暗投”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散文 第五章(16) 清朝沈复在《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用到“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   ■ 破釜沉舟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秦朝末年,秦将章邯打败了项梁的楚军主力之后,带领军队渡过黄河,攻打当时的赵王赵歇,章邯派人把巨鹿城围困得如铁桶一样。项羽听说巨鹿被围的消息后,便亲自率领人马渡过黄河,当他看见军队已经过河后,就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行军的帐篷。然后下令士兵每人只带足三天的口粮,还命令士兵砸碎全部做饭的锅,准备与秦军决战。   战士们一看项羽阻断了退路,才知道如果这场战役打不赢,谁都没有生还的希望,于是将士们奋勇杀敌。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经过艰苦的奋战,把秦军打得大败。从此项羽得到了诸侯之间的信任,统帅了所有反秦的军队。   “破釜沉舟”是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明朝史可法在《请出师讨贼疏》中用到:“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无救于事。”   ■ 羞与为伍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秦朝末年,韩信投靠了汉王刘邦,帮助刘邦大败楚军,用十面埋伏包围了楚霸王项羽,逼迫项羽自尽,为汉朝的建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朝建立不久,就有人举报韩信密谋造反,刘邦就用计逮捕了韩信,结果并没有查出韩信谋反的证据,只好将他放了。韩信虽然被释放并被封为淮阴侯,但他总是不开心,认为自己的功劳大,还总被怀疑。而周勃、樊哙、灌婴等人,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却能够不断地升官,所以十分看不起人他们。有一次,韩信从樊哙家门口路过,樊哙客气地将他请进家来,对他说:“你能够来到我家,我这是很荣幸呀。”韩信本来就讨厌樊哙,再听见他这套虚情假意的话,就更加厌恶了。于是,韩信没有呆一会儿就从樊哙家里出来了,而樊哙跪着把韩信送走。韩信出了门口后,笑着说:“我真是丢人呀,怎么会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做事呢!”   后人就用“羞与为伍”来表示耻于同自己所轻视的人在一起。   《后汉书?党锢传》中用到:“逮桓灵之间,主政荒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   ■ 厅货可居   典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战国时期,有一天,秦国阳翟大商人吕不韦路过赵国邯郸,看见一位少年在街上行走,他看这少年器宇不凡,就向路人打听。原来,这少年正是秦昭襄王的孙子异人,留在赵国做了人质。当时秦、赵两国经常打仗,异人在赵国受到的待遇非常不好,生活贫困。当听到这些以后,吕不韦脱口而出:“这就是一件宝物,如果能抓住的话,会有很大的利润呀。”   于是,吕不韦花了大量的金钱,买通了看管异人的赵国大夫公孙乾。经过公孙乾的介绍,吕不韦见到了异人,他偷偷地对异人说:“秦国华阳夫人没有儿子,我准备劝说您父亲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接您回到秦国,将您当作他们的儿子,将来您也可以做国君,您看如何?”异人听了十分高兴。于是吕不韦来到秦国,通过多方的努力,最终使异人回到秦国,不久就被立为太子。秦昭襄王和安国君没过多久就先后去世了,这样异人顺利地当上了秦国的国君。吕不韦也因此当了丞相,被封为文信侯。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散文 第五章(17) 后人就用“厅货可居”指商人大量购存商品,待机用高价出售以获取暴利的投机行为。也用来比喻某人把某种技艺故意掩饰起来,待机博取功名财利。   姚雪垠在《李自成》中用到:“可是他们把票子当做厅货可居,非要足了钱不肯放回。”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 孺子可教   典出《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秦朝末年,张良原是韩国的公子,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有一天,张良来到圯水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了,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   经过不断的考验,老人最终送给了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张良仔细研读《太公兵法》,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人们就用“孺子可教”来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唐朝刘禹锡在《澈上人文集纪》中用到:“时予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   张良简介   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 东门黄犬   典出《史记?李斯列传》: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秦朝时,秦始皇在东巡的途中,病死在路上,丞相李斯担心太子扶苏继位后,自己得不到宠信,就与宦官赵高一起,密谋篡改诏书,拥立胡亥为秦二世,并假造诏书,杀死了太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不久,赵高又在秦二世面前诬陷李斯谋反,秦二世大怒,将李斯投进监狱。最后秦二世定了李斯五项罪名,将他腰斩于咸阳。李斯在被押出监狱的时候,和他的儿子一起五花大绑,他对自己的儿子说:“我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狗走出家乡上蔡的东门去追赶野兔,但是,还会有这样的机会吗?”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散文 第五章(18) 后来,人们就用“东门黄犬”来比喻蒙冤受屈,遭受迫害。   南朝徐陵在《梁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中用到:“东门黄犬,固以长悲;南阳白衣,何可复得!”   ■ 取而代之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是战国时候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据说他身高有八尺多,有很大的力气,才气超人,家乡的子弟们都非常敬畏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秦国。为了巩固自己的国家,他经常到全国各地去巡视,有一天,他来到会稽巡视,路过项羽的家乡。项羽就和叔父项梁一起来看热闹,项羽看见秦始皇巡视的队伍整齐而又威武,秦始皇坐在车子里面威风凛凛,于是脱口而出说:“我将来一定要取代他。”项梁听了赶紧堵住他的嘴说:“这可是要杀头的。”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羽和他的叔父也起兵响应,经过多年的征战,终于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人们就用“取而代之”来表示夺取别人的地位、权力而代替他,也泛指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   蔡东藩、许廑父在《民国通俗演义》中用到:“清帝方今玩于彼股掌之上,及其时则取而代之耳。”   ■ 三寸舌   典出《史记?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汉朝时期,张良屡立战功,被汉高祖刘邦封为留侯,张良虽然身份显赫,然而,自己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于是就产生了消极避世的念头。有一次,张良对自己的朋友说:“我家里曾经世世代代都是韩国的忠臣,自从秦国把韩国灭掉以后,我就花费大量的金银珠宝,雇佣刺客想要杀死秦始皇,以此来向秦国报仇。当时全天下的人都为此事感到震惊,没想到今天,我却仅凭着这三寸之舌向皇帝献计献策,就当上了皇帝的老师。而且还位列留侯,封地万户,我已经非常满足了,这也就是普通人的最高待遇了吧。然而这些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想丢弃它们与仙人一起去学习轻身的法术。”从此之后张良就不吃不喝,开始了修行。后来刘邦死了,吕后依然很器重张良,吕后就来到张良的家里,劝张良停止修行,张良没有办法就停止了修行。   后来人们就用“三寸舌”来形容一个人能言善辩,巧于辞令。   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云:“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于百万之师。”   ■ 三令五申   典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他更具自己的经验,编著了《孙子兵法》一书。有人就将这部兵法献给了吴王,吴王看过以后非常高兴,就把孙武召进宫了。吴王见到孙武后说:“你可以操练宫女吗?”孙武想了想说:“可以的。”于是,吴王就找来一百八十名宫女,交给了孙武。孙武将一百八十名宫女分成了两队,由吴王两个心爱的妃子当队长。孙武对她们说:“我指挥向前,你们就前进,指挥向后,你们就向后。”他说完就传达命令,可是宫女们笑做一团,谁也不听从指挥。于是孙武又将命令传达一次,可是还是没有人听从。孙武就说:“命令传达可是没有人听从,这就是队长的责任。”于是就下令要处死两位队长,吴王知道后,赶紧派人来阻拦,孙武坚决不答应,最终还是将两名队长处死,另外找了两名宫女当队长。孙武重新发布命令,这次宫女们老老实实地执行了。吴王非常佩服孙武,任命他为吴国大将。 散文 第五章(19) 后人就用“三令五申”指再三告诫,反复下达命令或讲明规定。后来人们经常用它来表示反复强调一件事情以引起重视。   明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到:“昨已三令五申,命汝等各处坚守,俱不遵吾命,何也?”   ■ 哀王孙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呼!”秦朝末年,韩国的贵族韩信家道中落,生活十分贫穷,而自己有没有什么本领来养活自己,只好四处乞讨,时间久了,人们都很讨厌他,韩信多次去村长的家里讨食物吃,时间长了村长的妻子就将饭菜早早做好,等到韩信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吃完了。韩信知道他们讨厌自己,就转身离开了,再也不去村长家里了。有一天,韩信在江边钓鱼,正好有一位大娘在洗衣服,他看见韩信饥饿的样子,觉得他十分可怜,就拿出自己的饭菜来给韩信,一连几十天,韩信都来到河边等待大娘送给他饭吃。韩信就对这位大娘说:“等我以后富贵了,一定重重报答你。”大娘听了,生气地对他说:“我不是想要你的报答,我是看你这么年轻却以乞食为生,我是为你们这些王孙公子感到悲哀啊。”   后来人们就用“哀王孙”一词来表示对贵族子弟的同情与怜悯。   唐朝杜甫在《哀王孙》中用到:“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 不寒而栗   典出《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打击诸侯的实力,就大量任用酷吏,当时有一个叫义纵的人,他凭借着严厉的手段打击犯罪,受到汉武帝的重用,他首先在上郡担任县令,后来回到长安担任县令,他在任职期间,丝毫不讲情面,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严厉治理,也不怕得罪有权势的人。经过他的治理,当地的治安有了良好的改变。汉武帝认为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就任命他为定襄太守,那时候当地的治安非常混乱,义纵一来到定襄,就将监狱里面二百多个重罪轻判的罪犯重新判处死刑,同时还把私自探视他们的家属也抓了起来,一起判了死刑。这样一下子就杀死了四百多人,当时天气并不寒冷,但是人们知道这个消息以后都感到颤抖。   后来人就用“不寒而栗”来形容听到非常害怕的事情。   清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马介甫》中用到:“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不寒而栗。”   《史记?酷吏列传序》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於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 丧家狗   典出《史记?孔子世家》: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春秋时期,孔子带领着自己的弟子们,四处宣扬自己的学说,有一天,他们来到了郑国,由于人很多,孔子和弟子们走失了,于是他就呆在城的东门等待他的弟子们,他的弟子子贡四处找寻孔子,他就向路人打听,有一个人说:“城东门有一个人,看他的头额有点古代尧的样子,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但是腰以下还赶不上大禹呢,疲惫的样子有点像丧家狗,你去看一看是不是你的老师。”子贡来到东门一看,果然是孔子。子贡就把那个人说的话向孔子说了一遍,孔子听了后说道:“他说我长的样子有一些不对,但是说我是丧家之犬确实非常合适呀。”书包网 www.bookbao.com 散文 第五章(20) 后人就用“丧家狗”来形容失去依靠、无处投奔的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不会被针扎了不知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