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人民银行的评价地位和作用,你对中国

高一政治: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作用_百度知道
高一政治: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作用
高一知识面就行了,嘿嘿,我正在考试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国人民银行(又名中央银行)性质是我国的国家机关,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是我国银行的银行,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 地位作用职能:1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2发行人民币和管理人民币流通3经理国库4管理黄金储备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简述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_百度知道
简述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其由政府组建,直属国务院,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人民银行的性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发行的银行,通过发行人民币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2)银行的银行,它集中保管银行的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3)政府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同时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中央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央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这是由中央银行所处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有:货币发行、集中存款准备金、贷款、再贴现、证券、黄金占款和外汇占款、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资金的划拨清算和资金转移的业务等。
满意望采纳萌萌哒
采纳率:45%
管理和调控货币发行量
让你存钱,然后给少许利益,然后利用你的钱投资。。。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币值稳定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币值稳定的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
是银行,但不能存钱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对中国文化的批判——《研究方法中西方之对比》1、中化文明一脉相承 我们应该为此骄傲视频地址:http://video.sina.com.cn/p/finance/economist/jingjixueren/.html
感谢钱颖一教授这么好的介绍,同学们、朋友们非常高兴来到清华大学和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研究方法中西方之对比。  
我自己长期教书做研究,过去十几年,做的比较多的是货币政策,我在教书和做货币政策,特别有很多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就非常的留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这个文化的差别又反映到研究方法上,所以,我今天晚上的讲座主要是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中西方研究方法的一些不同。  
这个问题的由来,有感而发是今年3月4号,全国人大召开的前一天,大家知道人大召开前一天按照例行要有一个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发言人就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推进税费改革,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并实行单边征收”,这是一字不改的原文。这个新闻发布是在3月4号上午11点,3月4号中午12:30,新闻稿播出一个半小时,海外两个非常大的、著名新闻媒体都对此做了报道,这个报道非常不幸的是一个不实的新闻,海外媒体报道中国将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并实行单边征收制度,但没有提及税率水平。海外这两家媒体是最权威的两家媒体,事实上,上面人大发言人在引号中的话是过去时,发言的时间是09年3月4号,指的是事实是08年的4月24号,我们的证券交易的印花税由千分之三下调到千分之一,08年9月19号由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保持了千分之一的税率不变。09年只不过说了一遍08年做的事情,海外媒体没有搞清楚用的是“过去时”还是“将来时”,报道成“将来时”了。我对此有感而发,我在制定政策、写新闻稿、答记者问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这是中西方语言上一个很大的差别,你如果用英文、法文、德文说这句话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英文、法文、德文动词的“过去时”和“将来时”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表述是这么表述,就产生了误解和歧义。  
由此,我先讲一讲中国伟大的文明。我们的文明是上下五千年,为此,我还跟哈佛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争论过,我有一次请哈佛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吃饭,我顺口一说中国的文明是上下五千年,哈佛大学的教授非常认真的纠正我,他说不对,中国的文明史就3千多年,我就告诉他,夏商周,我们甲骨文,我们夏商周有什么样的皇帝,教授就特别的提醒我,你应该区别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传说,什么是故事。他就说在西方看来,认为中国只有3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个3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从商殷的甲骨文开始。在历史学上,他举出了什么是历史的标准,什么是传说的标准,我们讨论到《圣经》,讨论到埃及的历史,他用这个标准分析,埃及的历史会更长一些,他是有一个标准的。  
我们的文明史有这么长的文明史,3千多年的文明史,过去我们中文的输入问题,非常的困难。我们也曾经提出过中文要走拼音化的道路,刚才钱教授介绍我在北京大学,我也就是1979年在北京大学的事,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论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那时候是学《资本论》的,争论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老师说你这个文章写的挺好,你打字打出来,咱们在系里面印发一下,我就去打字室了。79年的时候,一个系里头的打字员是非常的不好求的。你得求他,我就说我们这个系里的主任说,我这个文章请你帮我打一下,打字员就说:“我这多教授的论文都打不了,你一个学生排着吧。”,我去了好几次,不给我打,要我然我就自己打,那个时候我已经会英文打字了,打字员一看我挺横就说:“我下班以后你来吧”。他下班以后,我就去打字室了,打字机我一看根本用不了,上面有几百个键,找一个汉字,得找半天,当时我已经会英文打字,我就想,咱们这个中文的输入问题和字母文字差的这么大。我的竞争力和我的效率会差多少,我这个输入问题有多难。我们有王选成功了解决了中文输入的问题,现在在座的同学都知道,中文的电脑输入已经一点问题都没有了,一个稍加训练的小姑娘,可以按照我现在说话的语速用中文打字把我讲的全部记下来。我们现在在打字在中文输入说,已经和字母文化没有任何劣势,在我们解决输入问题以后。那么这个输入问题的解决,跟计算机有关,和计算机的普及有关,这个输入问题的解决,也就是刚刚20来年的事。你说我在79年的时候,我就遇见过打字这么困难的事。  
毛主席有一句话,中文要走拼音化道路,现在中文的输入问题解决了,现在没有人再说中文要走拼音化道路,汉语拼音永远是中文的注音工具,是辅助的工具,不可能把中文将来变成字母文字,用汉语拼音代替,是不可能的,我们中文有很多的优点。中文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最近我看到的一些研究结果,叫做照相记忆——Photographic Memory。照相记忆说的是给你一篇报纸给你20秒让你看,有大标题,有小标题,有横题目,有竖标题,可能这张报纸有20、30条信息,就给你20秒,看你能记住多少,很多的医学院、研究单位做这个研究,他们做实验,控制学历,找母语是英文的,母语是法文的,比较大的样本的比较。报纸的难度都应该是相对而言是一样的,复杂的程度,专业的程度,找的读者比如说都是大学的四年级学生,样本是可比的。做下来以后,就发现中文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你瞟一眼,看一会,所记住的信息,比如横标题有这么一条消息,竖标题有这么一条消息,记住的比较多,至于说多多少是统计的问题,各个实验都不一样,总体来说都是中文有利于照相记忆。这是一个优点。有时候我琢磨,中国的短信息,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一到过春节,一到“十一”,一天几亿条短信。短信这个技术,在欧洲,在美国,技术条件跟我们是一样的。但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外国人用短信和中国人用短信,我的感觉是中国人用短信的频率要远远超过外国人。其实和我们中文的文字有关系的,可以用很短的文字,然后集中了很多的信息发给你,一看基本就清楚了,和文字是有关的。所以,现在看出来很多中文的好处,中文的优点。所以,我们身为中国人,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文明,有这样一个不间断的文明,我们的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到现在为止,从甲骨文,殷商到古文到今天,是一脉相承,我们应该为此骄傲。      2、文字是和抽象思维连在一起的  视频地址:  http://video.sina.com.cn/finance/economist/jingjixueren/423453.shtml      
但是,我今天讲还有另一面,就是说我们的一些不如人家的地方。我讲了汉字,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像甲骨文、金文是象形文字,目前我们的汉字,方块字是表意文字,不完全是象形文字,但是我们的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来的。为什么埃及的文明史要更长一些呢?距今5千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圣书文,公元前15世纪,地中海产生了腓尼基字母,传入希腊,演变为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再产生拉丁文字母和斯拉夫文字母,成为欧洲各种文字的共同来源,你们现在看拉丁文、斯拉夫文、希腊文,是欧洲各种字母文字的共同的来源。  
那么,胡适先生对欧洲的这些文字的起源做过一些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讲过意大利文、英文、法文、德文,德文的成熟更晚一些,他讲过一些语言的历史。比如说意大利文,意大利文距现在不过700多年前才形成的,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但丁,他极力的主张用意大利文代替拉丁文。这里要回答一个问题,拉丁文的中心是罗马,但丁作为一个意大利人,他为什么要提倡用意大利当时老百姓说的这些土语来代替这么伟大的拉丁文,现在我们的医学上,还都是用拉丁文,欧洲很多历史,科学文献都是拉丁文写的,即便在拉丁文的首都罗马,在意大利这个地方,他极力要用意大利老百姓日常说的话,土语来代替这么悠久的一个,欧洲的高级知识分子才说、才写的拉丁文,但丁他做到了,而且后来意大利文在意大利,由于他写了很多伟大的文学著作,用意大利文,用当地老百姓说的普通话,然后极大的普及了当地老百姓说的普通话,并且从语法上,很多规范上使得意大利语成为了现在的意大利语。  
我们现在在中国,大多数的青年学生,特别是清华、北大的学生都会说英文,英文也只不过在600、700百年以前,English只是伦敦附近的方言,当时叫做中部土语。在英国有两个伟大的文学家,或者是神学家,对英文的贡献很大。一个人叫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0年-1400年),,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用English,就是伦敦附近的中部土语,写了很多的诗歌、散文,现在大家如果看这些著作都还在。另外一个伟大的神学家是约翰•威克里夫(John Wicliffe,1330年—1384年),,他把《旧约》和《新约》翻译成了中部土语,由于文学家和神学家的工作,当然后来还有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对英文的贡献都很大的,都形成了现在英文,这样一个被广泛运用,很多很多的科学著作都是用英文写的这样一个语言。这个语言的历史也只有在600、700以前才正式的规范化。法文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文字,德文的形成和规范化要更晚一些。  
我们现在来看我们中文,我说的文明是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就3千多年,我们上下5千年的文明。但是,我们的文字和老百姓的日常用语和普通生活用语什么时候才统一起来呢?统一的时间还不到100年,意大利文、英文才600、700年这么短,你看中国的文字和老百姓日常说话的语言什么时候才统一起来的呢?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以后,你从1919年开始算,现在才刚刚90年。以前老百姓说的话和写下来的话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方面,胡适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他在1917年,在陈独秀先生主办的《新青年》1月1号的《新青年》上发表了这篇非常重要的文章,他大力的提倡文学改良,写白话文,他提的很多那个时候他的提法,到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他说“要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要讲究文法,不做无病呻吟,务去陈词套语,不用典,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这是胡适的原文,他的文章从这8个方面,逐一加以论述,为什么要“言之有物“,为什么要”讲究文法“,我们中国真正普及白话文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到现在只不过90来年的时间,使得我们的书写和我们的老百姓的日常的说话相统一。  
中文的现代的文字贡献很大的,虽然古代的古人不太写白话文,但是,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很好的白话文的著作。我们的正史有《四库全书》、《二十四史》,白话文虽然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普及的,我们白话文的经典,两千年以前就有,《诗经》上就有,比如《孔雀东南飞》,我们熟悉的《木兰辞》,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伟大的经典的文学著作,是现代我们语言的基础。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有这么伟大的文明,但是我们直到近代,我们才有系统的语法,直到近代,我们才开始系统的从语法的意义上用标点符号。我们知道《文字经》,说是宋朝的,《三字经》有一句叫“明句读”,告诉小孩在读古文的时候,首先的一个本事就是断句,你在适当的情况下要加标点符号,要把古文断句了。你想想宋朝的《三字经》里头就说要“明句读”,这七八百年的“明句读”就没人解决了?为什么不系统用这些标点符号呢?给这些后来人制造了这么多的痛苦和歧义。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明句读”,要断句,这是中文很大的一个谜。从白话文开始,才有我们很多伟大的语法学家,语言学家。实际上是从西文的语法中逐步的提炼、总结出了一套现代的汉语语法和标点符号,为白话文现代的语法和标点符号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一个体系。我们想想才奇怪,太简单的事,从90年前才做这件事。标点符号这个问题,一直就没解决。  
你看看我们中文动词,我们的动词没有时态,没有动词变化意义上的时态,我们动词发生要靠副词,或者靠从句来说明是什么时间发生的。我们的名词没有阴性、阳性、单数、复数,也没有在主语和宾语位置上的变化,也没有格的变化。比如说俄文、德文,分多少格,一格二格三格四格,不同格不同的变化。动词的时态,名词的性、单数、复数,还有语言中格的变化,反映了这个思维的严谨性。我不懂德文,但是我学过一点德文的语法,因为我好多朋友,德文很好。我很多朋友,在德国待了十几年,在德国当大学教授了,写出的德文来让德国人一改一片红,太容易犯错了,都当大学教授了,德文写出来遍地都是错,他给我看,我在德国待这么多年,用德文写东西这么费劲。我们的思维比较平,他们的德文阴性、阳性、单数、复数、格都在变。我不懂德文,我知道点德文的语法,我懂英语,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用德文写的,德文翻译成英文,翻译还是很贴近,德文和英文很多东西还是有些相通的,英文比德文简单点。如果名词在主语、宾语上变化了以后,看英文的《资本论》就会看的比较容易理解。比如说“谁剥削谁”,谁剥削谁,谁是主语,剥削谁,后面的谁就是宾语了,谁是主动,谁是发起方,谁是被动方,看的很清楚。如果翻译的时候,不注意,理解再不深,翻译成中文,我们没这些变化,所以,我们就会失去一些信息,翻译的时候看平了,他们弄的是非常立体的,又是格,又是单数,又是复数,又是阴性,又是阳性,每个事都是非常严谨,一到我们这儿没有这些表述,我只能按最严谨的这么写,尽力的表达这些表述,实际上还是损失了很多信息。  
文字实际上是跟抽象思维和概念连在一起的,我们是用语言来思维的,我们有的时候用数学符号来思维的,用语言来思维的。无论如何,语言在我们的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我们中文简洁、美丽,适于写大写意,讲大道理,看《道德经》、《论语》,把天下事所有的哲学问题全都回答完了,你不可能超过孔孟老庄,他们把天下人间,大道理,哲学意义上的道理基本上讲透了。我们中文是非常适合写大写意,讲大道理的。中文也非常简洁,看国际会议,每种文字有一个材料,直接冲着最薄的,那一个是中文,比较简洁,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  
文字和抽象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思维要抽象的。苹果是一个概念,一个具体的苹果和一个概念的苹果实际上是很不一样的。马是一种动物,中文怎么写这个马呢,马这是马头,这是马身子,这是马尾巴,四条马腿,这个是繁写的,现在比较简写一点。我这个马是从象形文字的马演变过来的。现在我想马这个概念,我这个马跟现实的马还多少有点联系,因为我是从象形文字来的。你要研究甲骨文,你要是研究金文,你就看象形文字有很多学问的。字母文,比如说英文Horse,他这26个字母完全是人造的,跟现实的马没关系,也是一个抽象,也得把这个词影像到和实际的马相联系,这个抽象是字母文字,是跟象形的马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文字和抽象,和字母文字,抽象的这个过程,是不一样的。当然你说当抽象完了以后,我作为一个有现代科学方法论都训练完的人,问题已经不大了,实际上从演变的过程还是有所区别的。它是用字母的排列组合来表达词,词就是概念,概念是完成了抽象的过程,完成了人类认识过程的抽象过程。  
中华文明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参照系和坐标系,我们应当发扬其优势,克服其劣势。我们一个最大的问题,我在这儿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由于文化上的原因,有很多的著作和知识分子,不愿意把话讲明白,不愿意讲的很准确。我们历来都是这样的,比如说宋朝的《三字经》中的“明句读”,我就不发明标点符号,原来的知识分子凑到一起,一个句子出来,大家比,谁能完成断句过程,我能断句,你不能断句,我比你学问大,我就笑话你这个不能断句的,并没有考虑,我要把我这个文字写的更简单,让人家一读就懂。所以我们很多的学者写出来的东西,是板着脸说话的,比较一下英文和西方的教材,是想尽办法让读者读懂,把事情说的越明白越好。我在出国之前,78年79年的时候,试图想读凯恩斯的《通论》,中文的。中文的翻译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教授,姓徐的教授,英国的剑桥大学的博士,北京大学的一级教授翻译的。后来有很多其他的翻译文本,我78、79年读到的是这个翻译文本,我还是很用功的,我就是读的半明白,半糊涂,读不太懂。后来我到美国以后,拿出原文来读,《通论》不是写的最简单的,还有比《通论》写的更明白更好的,凯恩斯的文字不是最好的文字,总体而言,凯恩斯的原文应当说比较好懂。我一读英文比中文简单多了,读英文懂的比较多了,当然,那时候我学经济的基础也多了,读懂的成分就多了很多。等我基本上读懂凯恩斯《通论》以后,我再看徐老先生翻译的中文的《通论》,我觉得翻译的真好,“信”做到了,忠于原作,“雅”做到了,真雅,我们说“信、达、雅”,唯独“达”不行,青年人没学的你看不懂,我一懂了凯恩斯的意思,这个中文真好,但是他多一个字都不写,非常的简练,你不懂《通论》的人,直接读中文很困难。      3、中国伟大文明不能穿透普通老百姓事出有因  视频地址:  http://video.sina.com.cn/p/finance/economist/jingjixueren/.html      
下一段我会分析,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头,我们的伟大的文明,为什么不能穿透普通的老百姓,或者说它不愿意穿透普通的老百姓,使得我们的文明虽然这么伟大,在几千年来都是一个精英的文明。真正的中国老百姓他懂得很少,懂得点孔孟之道,孝道,但是对中国的文明真是难懂。这就产生了,比如说像鲁迅先生,很多中国的文学家笔下的中国人,就是浑浑噩噩的,等着吃人血馒头,没有是非观念,因为整个文明没有穿透到下层,一直是精英的文明。所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话写明白,在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时候,语言要准确,这是我们的一个任务。  
我刚才讲了我们的文字、文法,整个跟西方的对比,那么,下面我讲一讲关于形式逻辑(Formal Logic)。语言我刚才说了,精炼、严谨有语法,有变化,写的可以非常的精炼。实际上,语言是一个思维的载体,另外一个思维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形式逻辑,就是你的逻辑的思维的能力和训练。  
在这方面,中西方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距。我曾经请教过季羡林先生,我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时候,我们的办公室离季老先生家很近。大家都去过朗润园,我们就在朗润园,围着湖转一圈就是13号公寓,就是季先生家,就等于我们隔水,那水很窄,我自己的办公室隔着很窄的水跟季先生家相望。那时是90年代,我刚回来的时候,那时季先生的身体还可以,遛弯,他也愿意和我们聊聊,请教过季先生。因为他是中学、西学、梵学、各种宗教的大师。我就请教过他形式逻辑,我说:“您对中国文化历史研究这么多”,我就问他:“中国在历史上,文献上,有没有比较完整的形式逻辑的体系?”,季先生非常的严谨,他对我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墨子、荀子实际上是有过形式逻辑的初步的体系的。比如说《墨经》对逻辑有过比较系统的论述,《墨辩•经说上》的“大故”就是“充分条件”,“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墨辩•经说上》的“小故”近似于“必要条件”,“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近似于我们所说的必要条件。墨子对形式逻辑已经有过比较精辟的论述。但是后来,所谓名家,就是像惠施、公孙龙等等,也是战国时期,他们就好争辩,在争辩的过程中,就发展了一套诡辩术,就以把对方给辨糊涂为目的为乐趣,实际上在这里偷换了很多概念,就基本上搞垮了这个形式,使得形式逻辑这个体系在中国始终是比较停滞的。说实在的,我今天讲这些事都不是我的专业,我只是有兴趣做点研究,你们听众,将来研究这个事,研究深入了,你可能会发现很多地方我说的不准确,因为我确实不是研究这个的,但是,形式逻辑在中国始终是比较落后。比如说,我们西方数学上有“二项式定理”,我们有“杨辉三角形”,西方有这个定理,我们也有“勾股定理”,比如说“杨辉三角形”,我稍微读了读历史上的描述,近似于用归纳的方法,不是用演绎的方法,这是我的体会,不一定准确。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和能力上,实际上,在归纳上还是很强的。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很多伟大的著作还是归纳。但是我们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有一个前提,一步一步推理,这种科学的方法,在我们这儿就比较弱了。而西方的文明在形式逻辑上,是非常强的。从一开始就非常强大,比如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归纳法和演绎逻辑都有非常重要的论述。古希腊有《形而上学》这本书,有《工具论》这本书。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数学家欧几里得就写出了《几何原本》,标志着欧氏几何的建立。他的几何学实际上就是纯粹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从假定、假设出发,推出了一系列的定理,组成了一个定义和公理的体系,《几何原本》分13卷400多个命题,可以看出是非常严谨的逻辑体系。可以从公理推出一系列的定理,公理比如说平行公理“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他从这出发,利用纯粹逻辑推理可以推出一系列的定理。那么这种方法论,这种科学思维的方法,实际上变成了后来的最重要的基础性的工具。比如说牛顿、爱因斯坦,伟大的科学家对逻辑学,对演绎的方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论述。这个是整个科学方法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一个基础。但是,这种逻辑的推理能力,这种演绎的能力,在我们这儿始终是比较弱的。  
黑格尔批判形式逻辑,并且将逻辑的重心转向逻辑的内容,从而建立了辩证逻辑体系。那么我们中国的名家,以辩论为乐,把对手说糊涂了他就高兴,建立了一个又一个诡辩的命题,所以,我们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后来的数理逻辑是现代形式的逻辑,使得推理更加的严谨。  
我刚才说了我们还是比较强调归纳的方法的,但是我们推理的能力弱,缺少形式逻辑。我们的文化中,比较重视局部的经验,个案的经验,而我们的总体的思维,和靠逻辑力量的推理和做出的判断比较弱,我们比较重要解剖麻雀,中国人得讲一个故事才信,但是你告诉他这几件事的逻辑关系和逻辑推理的必然结果是这个结果,不一定能够说服他。我在政策方面做了这么多年,我是深有体会的。你要是使得一个政策能够通过,你是用逻辑的方法来说服人,还是用讲故事,重局部经验,用解剖麻雀个案的方法来说服人呢。这个在中国和西方,中国的讨论和西方的讨论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你们注意观察的话,你们现在都比较年轻,将来你只有懂得这个才能够感觉到,才能够更深的感觉到,我说你要是朦朦胧胧有点印象,有点记忆,将来你出去遇到这件事,将来你可以慢慢感觉到,你要是真的理解我说什么,你能够更深的感觉到。  
那么我们说重视调查研究,眼见为实。我要是眼见为实,但实际上我们眼见都是事物的表象,事物在我眼睛中的映像,你看到的并不一定是这个事物的实质,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有可能就不一样了,这个是比较重视个案的经验。其实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个靠的是推理。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才20多岁,现在说20多岁懂什么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你打过多少仗,领导过谁?怎么诸葛亮20多岁已经知天下事了呢?唯一能解释的是诸葛亮他研究古书,研究历史,然后他用的是逻辑的力量,他不可能用的是经验的力量,他20多岁没啥经验,肯定是用逻辑的力量,“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肯定是逻辑的力量,才做的预测,做的分析。我们会遇到什么个案都可以找到,你想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都可以找到个案,但是你从逻辑分析上,要么你相信逻辑,要么相信大样本的统计的结果。      4、目前中国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文化有关  视频地址:  http://video.sina.com.cn/p/finance/economist/jingjixueren/.html      
下面一部分,我前面讲了两个部分,一个是语言的中西方对比,一个是形式逻辑的中西方对比。现在我把语言和形式逻辑的放在一起,然后归纳出我们目前在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跟我们的文化,跟我刚才分析的文化的根源和其他的科学方面的训练是有关的。  
我们在座有很多本科生、研究生,我也知道,当老师当了这么多年,也指导了不少学生,我到一个地方做讲演,大家也给我提问题,我也总结归纳一下,从我的经历中,我发现我们中国的学生,他“见大不见小”,都愿意研究大问题。大问题并不值钱,其实是小问题值钱。我刚才说了孔孟老庄,再加上墨子、荀子,在哲学意义上把大问题基本上研究透了,今天的人很难超越。我去讲课,人家问我货币政策的问题,问我什么的问题,大家都关心宏观经济的问题,都关心货币政策的问题,汇率利率的问题,但是大家在关心这些大问题的时候,缺少逻辑框架,他不知道大问题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注意那个框架,就愿意重视那个结论。同时,我们有一个非常不好的毛病,就是我们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然后动不动就提到了阴谋论,战争论,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这样一个高度,什么问题,这是阴谋论,这是货币战争。我们喜欢用一个最高的概括,用一个最宏观的框架来解释一个现象。但是,实际上,学术问题上什么值钱呢?学术问题上很多小问题值钱,就是定义清楚的小问题值钱。所以,我们的学生“见大不见小”。有很多很多的具体问题,但是好像我们的学生对具体的问题,踏不下心去,研究不了。这跟我们老师有关,老师就对具体问题,真实的情况也不懂,他也只能指导学生的大问题,大问题谁都能说两句,一到真正的具体问题了,比如说债券、股票、期货、衍生产品、外汇、利率、收益率曲线、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伦敦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等等,真正说到具体的问题,说到市场真的操作了,一到具体的问题,真得是干过,或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些造诣的人才能把小问题说清楚。但如果你是空的,你只能说大问题。所以,这是我们学习中的比较大的问题。  
现在,由于电视也多了,各种各样的节目也多了。其实,我们大忽悠还比过去小了很多,由于我们市场经济,由于我们真正有了市场的竞争,使人越来越务实,反正你忽悠归忽悠,你那个学者怎么说都行,那做买卖的人要真赚钱的话,他要在市场上要取胜的话,不能靠忽悠,对吗?你看浙江人,他办事,他很扎实的,做一个合同,做一笔交易很扎实的,他不能靠忽悠。北京那出租车司机是可以忽悠的,你们要是有运气的话你们就能够碰到一个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从机场回来跟他聊天,他就告诉你奥巴马得诺贝尔奖是怎么回事,美国打伊拉克是怎么回事,最近阿富汗又出了什么问题了,他就是在关心国家大事。毛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对青年学生说“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但是你说只有少数人能以关心国家大事为生,大多数人一般都过日子,找一个专业的职业,只能关心你那一点,你有关心国家大事娱乐的权利,可以作为一种娱乐、休闲,你可以,但是只有少数人能以关心国家大事为生。你们要有一个非常专的一个专业,你将来才能够在市场上有价值。  
我们研究中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自以为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研究的成果,最大的困难是分不清哪些是文献中已有的,哪些是作者的新贡献。我们现在的书太多了,你拿出一本书来,看这个作者,尤其是经济问题的书,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汇率利率的这些书,翻开看,你看不清楚这本书的作者他写的这些东西,有哪些是前人的东西,有哪些是他的新贡献,他写这本书跟从头到尾都是他的分析一样,这就失去了学术进步的基础。你只有弄清楚什么是文献中有的,什么是你的新贡献,你才知道那前沿在哪儿,你研究这个问题的增加值在哪儿。还是说你这完全是一本普及的书,就是要把一个题目,比别人讲的更清楚,给读者讲,我这里没有任何的新东西,也好,也是一个贡献。你没有任何新东西,你说我讲的方法能让读者更清楚,更严谨,也行。但是不是的,有很多书看有很多研究的贡献,但是就是分不出他的贡献在哪儿。所以,我就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尊重文献中已经有的结果。  
我们研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滥用参考书目,就是所谓Reference,我指导过很多论文,我看过很多文章,人家问这个文章该不该发表。你们都是写论文的,你们已经写论文,或者将来要写论文。我们在参考书目上犯几个大毛病,一个毛病就是信洋人不信中国人,参考书目,拿洋人经典的文章和著作吓唬人。把经典的文章都罗列在那儿充门面,洋人的文献得诺贝尔奖跟你的文章有什么关系,没多大关系。他研究的东西,也许有一些中国人还研究过,也许他不知道,也许他连提都不提。你看这个文章,看一个论文,一个著作,一看后头的参考书目好几篇,很多都是经典的文献。但是按照学术的要求,你最好是把文献中跟你这个文章,或者这个论文,最有关的那些参考书列下来,你在文章中应该表述出你用的是这个经典文献的哪一个结论,能够把你的论文和经典文献联系起来。我们这儿的文化是“文人相轻”,不愿意引用别人的东西,明明知道这个教授有这个结果,那个教授有那个结果,他不仔细研究别人的东西。洋人的文献名气大,他都罗列在那儿,充门面,他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有参考书目,跟文章的关系是什么。但是人家要求有参考书目,他也要有参考书目。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你列这个参考书目可以,你先得告诉我读多少遍这个,读懂了多少。如果说这个文章跟你关系很少,你得给我解释清楚。所以,我说,这个也是一个比较坏的风气。  
我刚才说我们中文解决了输入问题,是一大好处。什么事有利就有弊,它的弊端就是现在的Word Process太容易了,谁都可以写书,谁都可以出版。所以,我们现在的出版物,应当说质量是比较低的,质量低的就害年轻人,年轻人一到书店,不知道哪个好,哪个坏,鱼龙混杂,分不清好坏。我们上北京大学的时候,我们这问题很少,那时候没几本书,语法读王力的,中国史读翦伯赞的,英语读许国璋的等等都是经典教材,现在书爆炸,年轻人不知道哪本书好,哪本书坏,他要是运气不好,遇见几本烂书,有点麻烦。我们书虽然少,读的东西都是经典,我也不是说读的经典没有别的书,不是百家争鸣,那也是一种畸形,也是不正常的状态。我就比这两种,与其鱼龙混杂,很多比较差的东西在里头,你的鉴别能力就变得很重要了。      5、近代中国发明落后有三大原因  视频地址:  http://video.sina.com.cn/p/finance/economist/jingjixueren/.html      
我们研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定义不清,不讲逻辑,争论情绪化。我们研究都要有一个定义,要有一个研究的起点。你定义一样才有共同语言,是讨论的基础,我们很多非常情绪化的争论,是由于定义不清,说的是两码事,看上去争论挺激烈,实际说的两码事,各讲各的道理,从开始的定义就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关于医疗体系改革的问题,争论的非常激烈。但是,对公益性,没有定义,最接近的概念是公众产品。对外部性、信息不对称都没有很好的定义,导致这个争论不太有意义。    
所以,我总结一下,我今天上面讲的,我的总结也是我和别人讨论中一直遇到的一个问题——“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之谜说的是: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有这么多发明,但是,为什么中国后来落后了,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这是李约瑟在科学史上系统的研究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发明和科学上的贡献以后提炼出来的李约瑟之谜。我今天讲的一部分是语言,一部分是形式逻辑,还有一部分是我们研究中的这些方法上的欠缺。我把它归纳起来,我如果要是能够从一个角度对回答李约瑟之谜也有参考的论述的话,我认为是这么几条:  
一条,这个语言,它本身的模糊性。我们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发明,但这些伟大的发明有很多没有记载清楚,有很多就失传了,也有很多说的很神奇,但是没有对这个神奇东西的精确的描述,使得你无法判断这个神奇在科学上到底到了哪个程度了。那么这些是与我们语言不够精确、记载的不够细致有关。比如说,我们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关于建筑的工学,关于工学的著作。特别是宋朝,有很多非常成系统的工学的著作。一看工学著作,我跟建筑学家讨论宋朝的工学著作,我也不太懂,得请教,有人是搞设计的,有人是搞力学的,有人是搞结构的,总得感觉,有描述,但是描述的不够精确,有的结构非常的神奇,现在来说是很高的科学,由于当时的记载不够精细,不够准确,使得我们无法判断当时是不是掌握了这种技术。那么这种技术,包括几何上的算度,包括力学上的计算,你真正掌握了一定有力学上的计算。我们的描述,看上去描述的隐隐约约觉得是这么回事,我们现在知识多了可以往那方面套,当时我们记载不是很准确。再加上我们语言,没有单数、复数,有很多的歧义是因为没有单数、复数造成的,名词没有单数、复数,你们去发现有很多歧义是没有单数、复数造成的。包括韩国的前总统卢武铉跳崖自杀,中文的报道是说警卫跟着总统怎么着,看中文报道的时候,我就有疑义,不明白有几个警卫,英文报道是一个警卫,警卫给他拿烟去,这时候就跳崖,就比较明白了。中文写的是警卫,总统是可以有几个警卫的,看英文描述是一个警卫,是单数还是复数,在很多重大的问题,还有历史之谜都因为这个出现了。因为你没有单数、复数,所以你没法判断这个是什么样的情况,这是你的语言上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文人的习惯,文人愿意记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皇上的事最重要,朝廷的事最重要,科学呀,怎么建一个房子呀,这些是雕虫小技,我们很多大的学者们,他不屑记载这些所谓的雕虫小技,更甭说非常细致的记载下来。比如说,中文的菜单,盐少许,酱油少许,英文这个菜单就是盐几克,或是汤勺一小勺,不一样,我们不屑把这个事写的非常严谨,我们文人的习惯,那个是小事儿,不屑记这个。历史上我们很多工匠,各朝各代的工匠是非常聪明的,他们的造诣可能达到某种高度,有力学,有建筑学的,有很多学的,很多可能已经达到了,我们很多不屑记这个东西,可能很多就没了。语言的加上文人的习惯,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形式逻辑体系的缺乏,特别是演绎推理能力的缺乏。我们不善于,或者我们没有这个训练和这个体系,做这个推理。这是一个重大的缺失。我刚才说欧几里得几何学,形式逻辑,且不说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如果你没有形式逻辑最基本的训练,实际上,你是没有一个比较近似于科学方法论的东西。你如果是没有科学方法论的话,只能停留在模模糊糊那个阶段。模模糊糊在2千年以前,你知道发明那个犁了,那是个先进的生产力,你发明都江堰了是先进生产力。但是,如果你没有形式逻辑,不能精确做推理,做一般的结论的话,使得你这个东西很难推广,很难重复。你可能曾经做出过一个奇迹,不可置信的奇迹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你没有文献记录你这个奇迹,你没法重复这个奇迹,你这就不是科学,就是一次性发生的事件。形式逻辑的缺乏,形式推理、演绎体系的缺乏是我们一个致命的缺点。  
第三个原因,就是封建专制。学者为什么不屑记这个,为什么不愿意把话说明白呢?实际上这与封建专制有关,因为你把话说明白了以后,你非常麻烦,他就不能把话说明白。所以,我们的老百姓,永远是浑浑噩噩的,他说的普通的生活中的语言,跟写出的文言文又不一样,再加上封建专制搞文字狱,从秦朝的时候就焚书坑儒,一直到大清的时候还搞过若干次的文字狱,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那他就不愿意把话说明白。      6、把中华文明发扬光大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视频地址:  http://video.sina.com.cn/p/finance/economist/jingjixueren/.html      
总结我今天的讲课,有这么一个结论,现代的科技,互联网、出版物非常的便宜,电视,大众媒体,已经给了我们能够把中华文明伟大,文明传承的精华穿透给中国老百姓的客观条件。但是,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更长的努力,那么,我们知识分子,我们大学的教授、老师,包括你们在座的学生,我们都有责任来尽我们的微弱之力,把我们自己那块具体工作做好,在我们能力的范围内,能够传承、介绍、发扬伟大中华文明的这些精华。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得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的素质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我们说中国什么时候要赶上美国,什么时候要变成世界第一,人民币什么时候可兑换,我们什么时候能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简单的回答,就是中华民族老百姓的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的时候,我刚才上面问的一些问题,就都能够实现。如果老百姓还是文明程度不高,到处可以看到不文明的现象,不守法的现象,即便是在有些指标上一时达到了一个高度,你也长久不了,也要摔下来。全世界的其他民族也不服你,你的文化,你的核心价值没有吸引力。你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你的民族的核心价值才有希望。我们现在建设的这么快,发展的这么好,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么好。但是,到处可以看到不文明的现象,比如说我在大街上走,看见这么粗一棵国槐,旁边就是农民工要施工的换牌匾的事,他要拿这个电焊枪要焊哪个东西,就对着这个树,一会这个树就糊了一大片,我赶紧过去“哥们儿,哥们儿,你先停一下,他换这个门脸给你多少钱?”,他说:“给我200”,我说::“你知道这个树值多少钱吗?”,我要是再不停他一会儿,这树啊?我停他的时候,那个树已经糊了一大片了,他的焊枪就直接对着树,焊枪离树不到一尺,他这手拿着螺纹钢,焊条就切这螺纹钢,直接就对着这棵树啊!他不知道那树值多少钱,北京这大街上的书,这个树100多年。我在朝阳公园散布,那儿种树呢,种树是好事,铁锹头掉了,种树的小年轻拿着这个铁锹头倒过来在地上墩,在盲道上墩,他一下子墩坏了4块盲道的砖,砖整个就裂了。种这棵树我估计给他5块钱,换几块砖得多少钱,如果盲人在这个砖上摔一个跟头,再进了医院,那得多少钱。所以,你看着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一个以9%,10%增长30年的国度,如果看细节的话,我们文明程度不行。  
我在日本遇见一件事,我在日本一个朋友家里头做客,住在他们家。赶巧了那天他们家空调坏了,打电话来修空调的。敲门,我一看他告诉我约的三点,日本工人整三点敲门,“我可以进来吗?”进来。进来以后,套上鞋套,到他们家空调那趴在地下,趴在地上之前,先从小包里拿出一块塑料布铺上,换一个件,修也就半个钟头,在修空调过程中掉下来的一些碎屑,碎屑完全放在他的布里头,从包里面套出一个簸箕,把空调底下,用小帚扫扫到簸箕里,再倒入他的布里头,再给你鞠两个躬走了。日本工人的文明程度跟中国工人的文明程度,你说我们发展是很快,我们国民什么时候能到他那个文明程度?  
说到这儿了,举这么两个例子,总之,我希望我们都能够一起发扬中华文明的伟大的传承,提高我们的文明程度。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增长才可持续,只有这样,中国富了,中国强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具有吸引力,外国人才愿意接受我们的价值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和平的、可持续的处在世界上。  
谢谢大家!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难得的理性思考!
  有理性的好文章,谢谢楼主!  关于李约瑟之谜,还有一条原因:中国的正统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傻书都把人读傻了.
  文化是构建在思维的结果的基础上的。  
看看中国文化的构建基础:  
1、思维的载体:语言,——中文的特点是模糊性  
2、思维的框架: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在中国文化的严重缺失,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    
构建在这样基础上的中国文化,有什么资格称的上伟大,说中国文化是“垃圾中的战斗机”还差不多      
以上是易纲副行长的中心思想,只是因为他的目前所处的位置的原因,有些话不能说的太直白了罢了。  
对中国文化有这样清醒、理性的认识,易纲作为中国的高级官员,非常难得,是我们这帮P民的福分!!
  作者:xi_jiawei 回复日期: 11:58:27     
文化是构建在思维的结果的基础上的。          看看中国文化的构建基础:     1、思维的载体:语言,——中文的特点是模糊性     2、思维的框架: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在中国文化的严重缺失,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         构建在这样基础上的中国文化,有什么资格称的上伟大,说中国文化是“垃圾中的战斗机”还差不多             以上是易纲副行长的中心思想,只是因为他的目前所处位置的原因,有些话不能说的太直白了罢了。          对中国文化有这样清醒、理性的认识,易纲作为中国的高级官员,非常难得,是我们这帮P民的福分!!  ============================================  
分析的很到位,赞一个!
  作者:xi_jiawei 回复日期: 11:58:27 
      文化是构建在思维的结果的基础上的。          看看中国文化的构建基础:     1、思维的载体:语言,——中文的特点是模糊性     2、思维的框架: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在中国文化的严重缺失,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         构建在这样基础上的中国文化,有什么资格称的上伟大,说中国文化是“垃圾中的战斗机”还差不多             以上是易纲副行长的中心思想,只是因为他的目前所处位置的原因,有些话不能说的太直白了罢了。          对中国文化有这样清醒、理性的认识,易纲作为中国的高级官员,非常难得,是我们这帮P民的福分!!  -----------------------------------------------  
  7、现场答问  转自: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xuejie/3261.shtml    科学决策离不开科学的测算方法    ●问:今天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公布了,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能会觉得国际收支平衡是向好的。你讲的东西方研究方法不同,那么用西方的思维来看,还会看到一些什么不一样的?   ●答:很多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应当是普遍使用的。只不过刚才我说了,中国有一些自身文化、历史、政治和人文的特点。刚才你说到的国际收支,今年我们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有所收敛,这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中国的进口和出口都下降了20%左右,顺差也和去年同比减少了20%多。解释起来可以从危机的角度,从全世界供给和需求的高度,从经济复苏的高度来对你观察的国际收支顺差下降这一个客观的现象,做出一个经济学的介绍。     ●问:中国人在思维、逻辑这方面存在不足,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封建专制,统治阶级故意这么做,有意识不让民众知道更多的道理。现在要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利弊何在?  ●答: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国家文化的优点。为什么中国经济这么强?其实我觉得说到底就是因为中国人勤劳、能吃苦、愿意工作。中国人训练成本比较低,给他激励以后他就会去工作。在非洲修路,在非洲做建筑,哪个国家也不行,就是中国行。中国人你给他加班费,他可以一个星期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小时。外国人你给他多少钱,他该休假也要休假,他也要过周末,他挣一点钱以后就要去休闲。所以中国的优势就是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然后每个人力资源,不管他的教育程度如何,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都可以努力地去工作。这是中国最大的竞争力。  
目前的互联网和电视,提供了许多交流上的便利,提供了我们能发扬中华文明精华,并且把这种文明穿透中国大众的客观条件。但这只是一个客观的条件,如果我们知识分子不作为,这个过程会很漫长,虽然最终中国的文明程度也会一点点提高。但是我觉得中国通过30年改革开放,可以一代人就把国力提升到相当强。但是我们也希望能够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民族的文明程度。而这个文明程度的提高,需要把很多的事说明白。用老百姓懂的语言说明白说透彻,让一般的老百姓接受。  
至于说利弊,你可以分析。我的感觉,让老百姓知情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是有利于稳定的,有利于我们国家持久的发展的。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向你的家人,向你的同学、亲戚、朋友,在各种场合传播文明。如果我们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多的话,中国的面貌就会不一样。     ●问:你刚才说的论证要基于严密的逻辑和大样本的事实,这很费劲。一个这样思考的人想问题比别人慢,但是不受逻辑和事实约定的论证可以很快,声音也可以很大,可以得到很多听众。当这些听众没有判别能力的时候,可能是劣胜优汰。这样的情况下,你提倡的科学精神,怎么才能够发扬起来?  ●答: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有的时候,我也相当地悲观,我会有和你同样的感觉。但是我想,首先我们要耐心,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我们目前的环境,我们目前的环境,没有根据的结论可以说的很快,可以说的声音很大,而你要是做一个科学的研究的话,你却可能会处在被动的位置。我们应该相信时间,慢慢可以有一些记录的存在,这种记录,首先会在学术上慢慢建立体系。我发现,现在中国的经济热中,出现了各类的经济学家,他们面对非专业的大众受众,有些说法讲的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在一些专业的圈子里头,这种现象已经开始扭转。比如说证券市场、国际衍生产品市场、石油市场、贵金属市场。在这些圈子里,因为是真金白银,记录得非常全,是非、赚钱亏钱是很明显的,小圈子的记录已经建立起来了。当然,从小圈子到大众,是一个很难的跨越。我希望有一些媒体可以率先来做这个记录。做这个记录以后,很多的人教育提高了以后,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会提高。  但是我说在中国这会是一个很长,很痛苦的过程。因为科学永远是少数人的事情。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时候,可能只有他一个人,科学可不是投票决定的,真理也不是投票决定的。一个人在论述科学的时候,很可能是少数派,很可能是不得人心的,很可能是不迎合大众口味的,但这并不能够否定他的科学。我想慢慢他的受众会越来越大。     ●问:请您结合自身的体会,谈一下搞学术和从政的不同?能否谈一下学者从政的优势和不足?  ●答:我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学者,因为一个最好的学者,可能不会去做公务员。我这个人,应该这么说,比较不喜欢换工作。我只是博士毕业以后,在一个大学一直教了十几年书,然后到北京大学,再到人民银行,到现在为止也十几年了。  
我是觉得中国这些年,发展这么快,政策、决策大家都可以评论。但是中国的成功背后并不是偶然的。它有很多政策的设计,有很多政策的操作,是有一大批人,做了很多的工作,从理念上、方法论上,还有从细节的执行上。  其实学者也不一定都是只能说,不能做。从做学问到做政策,有很多要操作,像打仗一样,要非常详细地计划,要考虑到从北京到省里,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从大商业银行到小商业银行,所有的传导过程和每个细节。有的学者这方面的能力也是很强的,虽然我们中国学界和政界,商界和政界人员的交换,不像发达国家那么频繁,那么顺畅,交易成本要高一些。我们也会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在某些领域,有科学方法论的人的优势会越来越显著。许多问题已经不是坐而论道能解决得了的,必须有一个非常科学的测算方法。从货币政策到社会保险,到医疗改革,实际上是要非常精细的科学研究才能够设计好改革方案,并且能够把这个改革方案以交易成本最低的方式执行下去。  
学者的缺点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于可能有的时候,脸皮比较薄,做一件事要瞻前顾后,遇到挫折以后不能坚持。但是,现在干什么事都是一个团队,很多大的实验室,科学家也是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假如说你心胸很狭窄,遇到挫折很郁闷,就会一蹶不振,甚至得抑郁症。公务员就不会。但是代价就是如果你做了公务员,做学问的时间就比较少了。  
我能够看出来,公务员现在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应该说不大不小。我是希望有很多具有科学方法论训练的人能够加入公务员的队伍。由于公务员队伍的特性和动员资源的能力,更多的受科学方法论训练的人加入公务员以后,能够大大提高公务员队伍和政府的效率。
  易纲,这样一个人!  这个人离对他的司法审判不远了。纳闷,这样的人怎可担任中央银行的高管呢?
  文化是构建在思维的结果的基础上的。          看看中国文化的构建基础:     1、思维的载体:语言,——中文的特点是模糊性     2、思维的框架: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在中国文化的严重缺失,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         构建在这样基础上的中国文化,有什么资格称的上伟大,说中国文化是“垃圾中的战斗机”还差不多             以上是易纲副行长的中心思想,只是因为他的目前所处位置的原因,有些话不能说的太直白了罢了。          对中国文化有这样清醒、理性的认识,易纲作为中国的高级官员,非常难得,是我们这帮P民的福分!!
  作者:龙业 回复日期: 13:21:39 
      易纲,这样一个人!    这个人离对他的司法审判不远了。纳闷,这样的人怎可担任中央银行的高管呢?   ====================================================    情绪化的争论的典型表现!    随意的臆测、无限的上纲上线,是无知的表现!        至于对易纲的司法审判与这篇演讲的主题的关系,基本可以说,相差十万八千里!用贬低易纲的人品来论证这篇演讲的立论有问题,是典型的“风马牛不相及”!希望“龙业”仁兄注意哈!  
更何况“龙业”仁兄凭什么说要对易纲进行司法审判了?
  易纲先生真了不起,中国官员里有能人!楼上那个龙业,你傻了吗?凭什么诬陷他人!
  顶副行长!  易纲确实是一个很有水平的人
  人物专访:方舟子论基督教    转自:http://www.oursci.org/archive/ency/phil/015.htm    【方舟子简介】方舟子http://www.xys.org/~fang/index.html是一位生物化学家,专研分子遗传学,获中国科技大学细胞生物学学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曾在University of Rochester和The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做博士后研究。其学术著作见诸学刊如“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Cell”。方先生亦从事文学、历史、科普等方面的写作,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过数百篇作品,并著有《进化新解说》(香港天地图书,1997年)、《法◎功解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方先生是中文Internet网络的先驱,在1994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文学电子刊物《新语丝》(http://www.xys.org)。    【编者语】比起基督教的“护教学者”人多势众,批判基督教的中文作者极少,方先生是其中一位仍活跃的作者。1997年方先生出版了专著《进化新解说》讨论进化论、批判创造论。而方先生其他批判基督教的文章可参考:方舟子宗教小品  http://www.xys.org/~fang/religion.html。1999年秋季,本网页邀得方先生接受访问,谈论他对基督教的看法。以下是访问记录。本文刊出前经方先生过目。    一、“宗教是人民的酒”    ◆:方舟子先生,请问你为何会开始批判基督教?常有教徒问我,“你既非教徒,为什么花时间看书和写文章,去批评基督教?”我想听听你对这问题的答案。  ◇:我跟基督教的接触很早,在初中时期(八十年代初)就看过一本《圣经故事》,觉得很有意思,特地又去借了一本《圣经》来看,才发现原来那本《圣经故事》是“洁本”,吓了一跳,不敢看下去,很奇怪像这样血淋淋、赤裸裸地诲淫诲盗的书怎么会被那么多人捧为万世不易的圣书。在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我有一位年龄与我相仿的表兄弟被一位表面上是在教英语、暗地里在传教的澳大利亚人拉入了教,他的父母希望我能说服他改变信仰,争论了几次,没有结果。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主要从科学着手,对《圣经》不熟悉,所以在争论时未能击中要害。当时我在等护照,没什么事可干,就仔细读了《圣经》,准备写一篇《圣经百谬》。那一年是1990年。出国后这事就搁下了,一搁就是好几年,直到1994年,在互联网上看到有基督徒在张贴一位叫“微言”的传教士写的文章,捏造事实诬蔑进化论为“虚妄”,最让我愤慨的是,他竟然造谣说达尔文晚年后悔创建了进化论、忏悔改信基督教,又造谣说爱因斯坦信神。这两位碰巧都是我最敬重的科学家(我认为他们分别是十九、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对他们的生平、著作都相当熟悉,被基督徒如此诬蔑,我也就忍不住要为已作古的他们澄清事实。所以我一方面列举证据驳斥这两个在基督徒当中传播很广、至今还在传播的谣言,一方面撰写系列文章《进化论虚妄吗?》驳斥神创论的无稽之谈。又想起了几年前想写的《圣经百谬》,就编写了一份《错误百出的圣经》,列举《圣经》的破绽和自相矛盾之处。此后一发而不可收,从历史的角度否认耶稣的真实性,从教义的角度批判基督教的野蛮、邪恶。  我对基督教的激烈态度,跟生活的环境有关。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恐怕没有哪一位不曾被软硬兼施地传过教,而这些以中国人为传教对像的团体,偏偏又都是基督教中最愚昧、保守的派别。基督教一直是西方社会的一个毒瘤,曾经给西方社会带来了无数的灾难,经过了几百年的思想启蒙、政教分离、科学发展,才总算遏制了其势力、减轻了其毒性。现在这个毒瘤有向中国扩散之势,而且还是最毒的部分。信基督教在许多中国人当中,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成了时髦。基督教将会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威胁。我们必须注意,对基督教的反理性、反科学、反人道的本质加以揭露和批判。    ◆:你驳斥过爱因斯坦和达尔文信基督教的谣言,可以在此简单说说吗?你也译过一篇科学家信仰的统计报告,又可以简单说说吗?  ◇:达尔文自称是疑神论者(不可知论者,agnostic),其实按现在的标准,应该算是无神论者。他在晚年撰写的不准备发表的自传中,曾一一驳斥过有关上帝存在的各种说法,并怒斥基督教教义是“可咒诅的教义”。这篇自传在达尔文身后发表时,在达尔文夫人的要求下,曾多处删改,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才完整地出版。有关达尔文临终忏悔信仰基督教的谣言,是本世纪初一个名为Hope的美国修女散布的,在达尔文病重时一直守在达尔文身边服侍的达尔文女儿亨里雅塔曾经发表声明辟谣,否认Hope修女曾经见过达尔文。  爱因斯坦是一位无神论者,他经常挂在口中的“上帝”是斯宾诺莎的上帝,也就是大自然的代名词。爱因斯坦在生前就澄清过“关于我笃信宗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有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日信件)  Nature在1996年和1998年分别发表调查报告,发现在一般的美国科学家中,大多数(60.7%)表示不信或怀疑神的存在,而在以美国科学院院士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中,几乎都不信神(只有大约7%信神)。(Nature 394,313 (1998))    ◆:你有关宗教的作品似乎侧重于“破”的一面,而较少见发表“立”的文章。你可以介绍一下你的思想背境吗?譬如,你是唯物论者吗?是存在主义者吗?  ◇:我的思维方式大概是属于批判型的,倾向于挑漏洞,也就不喜欢自己构造思想体系让人来挑漏洞。所以我从来就没具体总结过我的思想背景。在世界观方面,我受达尔文、爱因斯坦和罗素的影响较大,可以说是科学实证主义的,不相信任何超自然、超验的事物。在人生观方面,则受加缪(A.Camus)和鲁迅影响较大,可以说是存在主义和英雄主义的。    ◆:那么你对其他宗教如佛教、回教等有何看法?你认为所有宗教皆对人类有害无益吗?还是认为基督教为害特大?  ◇:像基督教这样的一神论宗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攻击性和狂热性,对于人类社会是有害无益的。它在以前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灾难和痛苦,至今仍然是战争的根源(比如最近的巴尔干半岛战争)和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回教也是一神论的,不过跟我们关系不大,中国本土的回教徒较不具有攻击性,可暂不予理会。多神论或无神论的宗教如道教、佛教,较为宽宏大量,在我看来颇为可爱。道教早已没落了,也可不予理会。各大宗教中,佛教应是最好的,越原始的佛教越好。佛教的教义算得上博大精深,是门大学问,基督教那点浅薄的教义跟它相比,就属于小儿科了。我有时也读点佛经,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读的,跟读《圣经》完全不同。佛经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明心见性”,讲得透彻,很有启发作用。在历史上佛教也无大劣迹,没有发生过像十字军东征、大规模捕杀女巫、烧死科学先驱这类有系统、有组织的对异教徒的迫害。佛教教义中也有不少我很不以为然的,比如轮回,因果,天堂地狱(比起基督教的地狱说,佛教的又好多了),神通之类。不过还是可取之处多。我不主张人该信教。非得信个什么教的话,不如信佛教。不过我不主张出家,当居士好。也不主张太虔诚,起到调剂身心的作用就行了。    ◆:你曾译过罗素的文章,请问你的“神学立场”是无神论还是不可知论?  ◇:我是无神论者。罗素曾经说过,一个疑神论者如果认为神的存在的可能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也就跟无神论者差不多了,所以他其实也是无神论者,只不过不想费劲去证明神不存在。一般人往往误以为要证明某个东西存在是不可能的。其实未必,比如物理学就可以证明永动机不存在。    ◆: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你同意吗?  ◇:说“宗教是人民的酒”更恰当些。滴酒不沾固然很好,适量喝一点也不妨,对有些人来说说不定还有益身心,但如果酩酊大醉,就绝对是坏事了。同时也要注意到,有好酒,有劣酒,更有毒酒。基督教即属于毒酒。    ◆:有人说,即使基督教教义错谬百出,若有道德的作用,也是有其价值的。你对信教的伟人有何看法?像德兰修女,你和她说进化论、圣经考证,她未必说得过你,但她那样的魄力,是否显示出基督教也有其光辉的一面?就我所知,教会虽有大量不肖的教徒,但也有很多默默无闻的人像德兰修女般为人奉献一生。  ◇:所有的慈善行为,不管是抱着什么动机,都是值得赞赏的。但我们也应该注意,抱着宗教动机的慈善行为,是为了传教的放债,或是为了自己死后上天堂的投资,有其伪善的一面。所以,像德兰修女这样的宗教人物,不值得宣扬。我也见到过资料质疑德兰修女慈善行为的效率和效果。    ◆:你认为基督教是否一无是处?基督教最令你反感的是什么?  ◇:基督教的道德教诲中,有一些较好的部分(比如摩西十诫的中的几诫,耶稣的“爱你的邻居”的教导),但这些部分,其他宗教、哲学(比如佛教、儒教)都讲得更早、更好、更多。相反地,基督教的道德教诲,有许多邪恶的成分,看看耶和华所颁布的律法,其野蛮令人触目惊心。从这一点上说,基督教真可谓一无是处。  批判基督教的人,一般都认为《旧约》野蛮,《新约》则要好得多。若按这种说法,岂不是基督教要比犹太教好得多?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新约》要比《旧约》更可怕,是以“爱”之名行“恶”之实。基督教最让我反感的,是《新约》的“信我者得永生,不信我者下地狱”的教义,达尔文说这是一条“可咒诅的教义”,我则认为这是最恶毒的、灭绝人性的教义,正是因为这条教义,使得中世纪的欧洲成了人间地狱。佛教也讲地狱,但入地狱是做恶的后果,跟信不信佛没有关系,而且入了地狱,还可能再出来。而基督教的地狱,却是以不信基督为充分必要条件的,不管你是多么高尚、有道德的人,不信耶稣,还是要到地狱里去,而且永世不得翻身。相信这样的教义的人,可以说毫无人性。    ◆:如何解释使徒殉教?现代人的平均知识水平明显比二千年前的中东人高,但日本有真理教,我国有法◎功……这些基督教不认同的宗教,同样发展神速,有大量知识分子信奉。到底它们和初期基督教本质上有何分别?“发展神速”、“教徒殉教”(如真理教徒)是否教义真确的证据?  ◇:“发展神速”只是表明某种宗教刚好符合了社会的某种需要,“教徒殉教”也只是说明教徒本人坚信教义真确而导致的狂热,这些都无法证明教义的真确。  有许多互相冲突的宗教都发展神速,也都存在狂热的教徒,除了你提到的这些新兴宗教,还有历史上与基督教水火不容的回教。他们互相冲突的教义显然不可能都是真确的。    ◆:罗素说直到现代(二十世纪),基督教仍在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你同意吗?  ◇:我完全同意。在今天,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宗教的危害性已大为减轻,但仍然相当严重。宗教仍然是国家、地区纷争的根源,像巴尔干半岛、北爱尔兰、中东地区的纷争,就都跟宗教信仰脱不了关系,甚至可以说几乎全都是由于宗教原因而导致。许多宗教信徒迷信奇迹治病,信徒由于宗教信仰而讳疾忌医,或者乞灵于教士、巫师的神力,或者拒绝接受输血,因而病重身亡。由于天主教会反对任何人为的避孕方法(特别是避孕套),对人口过渡增长和爱滋病的流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某些基督教团体反对人工流产,在美国有许多医疗诊所被骚扰,有的医生被谋杀。宗教信仰对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财政、人工负担,浪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信徒们花费了无数钱财用于建造、修缮教堂、庙宇,浪费了无数时间用于礼拜、祈祷、举行宗教仪式、学习经文等等。这些金钱、时间本来可以用于更好的事情上。    二、进化论与创造论    ◆:方先生是一位分子生物学家。请替我们介绍一下,分子生物学和创造论、进化论有何关系?  ◇:进化论远在分子生物学建立之前,就已完全确立起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进化论提供了全新的证据,进一步证明了进化论的正确、创造论的荒谬。比如说,进化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分子生物学揭示了所有的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高度一致性(相同的遗传物质、遗传密码、氨基酸组分等等),从而证明了这个命题,并且可以通过比较蛋白质或基因序列而定量地确定各个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分子生物学还发现,高等生物体内绝大部分遗传物质都是不起作用的“垃圾”,这只能解释为是长期进化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分子“化石”,表明生物体在分子水平上也不存在智能设计。    ◆:你说生物的基因中有多余的“垃圾基因”,请问如何能得知它们全无作用?也许它们的作用不显著呢?  ◇:以“假基因”为例,我们知道它们全无作用,因为第一,如果把它们去掉,对生物毫无影响;第二,我们将它们与“真基因”相比,知道它们是由于原来的真基因发生了致命的突变而丧失了一切功能,从而排除了它们具有作用的可能性。    ◆:照你所说,由死物转化成原始生物是可能的。那么地球生命史三十亿年,似乎不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祖宗,应该有不同的原始生命(如左旋和右旋的),为何现代的生物都是来自唯一的祖宗呢?  ◇:在生命起源时,最初可能存在多种原始生命,但是其中的一种具有优势(比如,有的核物理学家认为,由于宇称不守恒,由左手构型的氨基酸组成的大分子要比右手构型的有轻微的优势),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淘汰了其他的原始生命,而只有这一种生存了下来。生物的出现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使得不可能再有第二次生命起源,一则失去了自动生成生命分子的原始条件,二则即使自动生成了生命分子,也会被已有的生物当成养料吃掉,而不可能再进一步演变成生物。所以,生命只在三十亿年前起源过一次,其中的一种因为有某种生存优势而被选择了下来,这样,以后的生物就都只有一个祖先。    ◆:你说由简单元素进化成生物可能性不低,有这样的实验结果吗?现在分子工程发达,我们能由死物造出生物吗?  ◇:目前流行的化学进化假说认为生命的起源可以分成四个步骤:第一步由无机物和简单的有机物合成生命小分子(氨基酸、嘌呤、嘧啶等),第二步由生命小分子合成生命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等),第三步由生命大分子聚集组成原始的生命,第四步由原始的生命进化成细胞。自从五十年代以来,已有大量的实验结果验证前面三个步骤,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越靠前的步骤成就越大。但是必须澄清,这些实验只是要说明可能性,即生命可以通过化学进化而来,无须依靠神创;但不是要证明必然性,即必定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化而来。事实上,对化学进化的具体途径争议非常大,可能永远也难以有定论。到现在我们还无法从死物造出生物。    ◆:部分创造论者不完全反对进化论,他们认为物种内的进化(微进化)是可能的,他们认为进化论是神所计划的。你对此有何看法?  ◇:这种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承认物种内进化,但是否认大进化,因为他们认为物种内进化可以也已经被直接观察到,而大进化不能被观察。事实上,科学上的证明并不完全靠直接的观察,更主要的是靠间接的推断(比如,我们至今还不能直接观察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行,而只有间接的推断),而且,二十多年来我们已观察到和创造出了许多新物种。所以,这类人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另一类是承认所有的进化,但是认为进化是神的不为人所觉察的计划。对这种观点,我们无法从科学上证明其错误。但是,既然这样的神的存在与否都对事物的进程没有影响,就完全是多余的,实际上也就等于不存在的,我们又何必去做神存在的假设呢?    ◆:你曾撰文(译作)批判创造论者的学术态度,创造论者和反进化论者有发表其论文于学术期刊吗?学术界充满批判,创造论是如此不堪一击,为何仍有“化学家”能坚持此论?  ◇:进化论早已是科学界的一个共识,反进化论的论文是不可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Scott & Cole在1985年检索了八十年代初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神创论的论文。George W Gilchrist检索了1997年五种学术期刊数据库,也未发现任何一篇神创论的论文。事实上,现在的反进化论者也很有自知之明,极少把自己的论文提交给学术刊物发表,而是在自办的刊物上登出。Scott & Cole曾调查了八十年代初68种与生物起源问题有关的学术刊物,发现在总共135000篇送交的论文中,只有18篇是神创论的,这18篇后来全被拒绝。有些科学家由于信奉原教旨的基督教,认定《圣经》所述准确无误,所以无视事实,而坚持神创论。但是他们肯定不敢在论文中持反进化论的观点,否则那样的论文不可能被接受。他们只敢在非学术的场合才宣扬反进化论。    ◆:人皆有错,你最佩服的达尔文和爱恩斯坦也不例外,但他们始终保持学术上的诚实态度,所以错误无损其地位。为何神创论者的学术态度会有这些问题?  ◇:这是因为神创论者把个人信仰置于科学之上,又不能划清信仰和科学的界线。神创论的信仰和进化论科学是相互冲突的,而进化论的证据是如此之强,任何抱着诚实的态度对待这些证据的人都不能不承认进化论之正确,那么,那些还坚持神创论的人,或者是由于无知(不知道、不了解这些证据),或者就只好采取不诚实的态度了。    ◆:其实我不大明白有什么好争议,创世记一:11,16说星星是在树木后出现的。讲理的人还能说什么?  ◇:我想当初写创世记的古人因为不懂得树木生长要靠太阳,所以才会搞乱了顺序。有的基督徒辩解说,星星、日月实际上是在树木之前造出来的,只不过刚造出来的时候天空乌云密布漆黑一团,所以写圣经的人误以为还没有星星、日月。但是,如果漆黑一团,太阳等于不存在,那么,树木一样是无法存活的(按他们的说法,创世记的一日等于许多许多年)。    ◆:即使进化论百年之后给人推翻,也不代表创造论对。是否这样?  ◇:是的。进化论和神创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比如说,古代中国就既无进化论也无神创论,其主流文化认为世界万物是天生就这个样子的,或自然形成的。在进化论建立之前,西方的无神论者也持同样的观点。    ◆:常听到教徒问:如果人只是一堆原子化学反应的结果,我们生活还有意义吗?还有道德可言吗?你有何看法?  ◇:人类的存在不具有目的,但是个人的人生可以有意义,我们同样可以过着有具体意义的生活。许许多多的进化论者都为自己的人生设定了目的,而过了或过着有意义的生活。道德并不是神的恩赐,而是人类社会正常运作所必须具有的,乃是人类的自身关怀,所以,人类虽然不是神创的,同样有道德可言。同时,我还必须指出,许多以神的名义所强加的“道德”(比如基督教的一些道德)都是不人道的,在我看来反而是不道德的。    三、从旧约历史到“原教旨主义”    ◆:谈过了进化论和神创论,现在把话题转到基督教史方面。方先生对基督教史也下过功夫。我想第一个要问的问题是,到底《圣经》是本什么性质的书?其中的历史记述可靠吗?  ◇:圣经是一本大杂烩,主要是由三种体裁组成的:“历史”记述、文学作品(诗歌)、神学作品。圣经的旧约部分是迟至公元前四世纪才开始被以色列祭司整理下来的。新约的福音书部分也迟至公元一世纪末、二世纪初,也就是传说中的耶稣死后至少五十年才逐渐出现的。圣经的所谓“历史”记述,实际上是神话、传说和寓言的混合物,虽然有一些历史背景,但非常不可靠。    ◆:教徒说《旧约》是神的启示。但我知有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分析过旧约的“真正来源”。他们以科学的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旧约神话的形成过程。可以给我们说说吗?  ◇:学者们通过比较《旧约》和古以色列人的邻居埃及、迦南、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发现了许多相似之处,从而推断《旧约》的神话来自于这些更早的神话。比如说,《旧约》的创生故事与巴比伦的创生神话有相似之处,诺亚方舟的神话则与苏美尔大洪水神话、阿特拉哈西斯(Atrahasis)史诗、吉加美士史诗都有关系。伊甸园的神话也可在上述史诗中找到出处,例如,吉加美士史诗提到有一种生命树,吃了可得永生。在旧约的其他部分,学者们也发现了很多与古代近东神话有关系的描述。    ◆:你批评过《圣经》的自相矛盾,以下网页有大量回应:  http://members.tripod.com/~vantillian/bible_difficulties.html你仍坚持圣经有矛盾吗?你可以简单回应一下吗?  ◇:我看过这类网页,香港有一位神学家也曾经在网上逐条反驳我。但是我认为他们的回应并没有消除《圣经》的矛盾,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强词夺理。他们惯用的思路,就是当《圣经》的两处说法有矛盾时,就说其中的一种说法不能按字面的意义理解,而是有别的、迂回曲折的解释。在他们看来,《圣经》明明白白的说法不对,他们的迂回曲折的解释才是其本来意思。这是以神自居强暴《圣经》,乃是“亵渎神灵”的。    ◆:可以略述当代学术界对“摩西五经”经文中的历史叙述的看法吗?  ◇:传统的看法,是这首五卷为传说中的摩西所写(摩西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但到了十九世纪,Julius Wellhausen通过分析语句,首先指出首五卷实际上是由四个不同作者的原始文件在公元前四世纪编辑而成的。这个理论在目前还是学术界的主流。根据这个理论,J文件(以Jahwe称神)做于公元前九世纪,E文件(以Elohim称神)做于公元前八世纪。在公元前七世纪中叶,J和E文件被合在了一起。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D文件(Deuteronomy即《申命记》)被加了进去。到了公元前400年左右,祭司们把他们的作品(P文件,Priestly Work)混了进去,即成为首五卷。可见这些文件的写作日期,都在事件发生(如果发生过的话)几百年后,神话、传说的成分相当大,而且彼此的记述往往互相冲突,虽然在成书时经过了祭司们的加工,矛盾之处仍然随处可见。因此,不论是从记录的时间还是自身记述的一致性来看,首五卷都绝对不是真正的历史记述。旧约的其他部分也与此相似。    ◆:《旧约》中多次提到希伯来人和外族的冲突。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耶和华把埃及的长子杀掉一段(出埃及记第十二章)。此不论神的做法是否残暴,到底埃及历史有否提到希伯来人的神把他们的长子杀掉?若有,这的确是《旧约》的一大印证。我问过教徒,却没答案。你有何看法?  ◇:已发现的古埃及文献,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载。    ◆:照《旧约》,耶和华并非只向希伯来人行神迹,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其他民族必然有纪录(如上述埃及长子一段和分开红海等等。)。当时埃及已有相当文明程度,到底有这样的纪录吗?  ◇:耶和华对埃及人施加的十大灾难,前面的九大灾难,属于自然灾害和瘟疫,在古埃及的夏季倒是每年或隔年发生的。只有最后一大灾难,屠杀埃及人长子,才算得上是神迹,可惜这一大灾难和分开红海等等神迹,在古埃及文献上无任何记载。事实上,我们没有任何史料表明以色列人曾经在埃及居住过。古埃及(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以色列人的记载,是大约公元前1200年Merneptah法老时期的一个石柱上的铭文,但是它说的以色列人,却是生活在巴勒斯坦,而不是埃及。然后一直要到公元前九世纪,在巴勒斯坦才出现了第二个有关以色列人的记载。考古学的结果表明,以色列人的祖先可能自青铜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早期起就一直居住在巴勒斯坦,而不是从别处迁移去的。    ◆:《圣经》多处列出族谱,依此可以推断出宇宙只有几万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对此你有何看法?  ◇:因为《圣经》的族谱并不详细,而且有矛盾之处,用它来推算宇宙的年龄,无法得到一致的结果。犹太教的传统,是推算出宇宙在公元前日被神创造。西方的传统,则主要根据爱尔兰主教James Ussher在1654年的推算,算出神创发生于公元前日早上9点。以科学的观点看,这些说法当然都是荒唐可笑的。至少在公元前8000年,人类就已建了第一批城市。人类的史前史也已有上百万年,地球的历史有四十几亿年,宇宙的年龄则为一百多亿年。    ◆:到底耶稣的事迹(尤其是受审、被钉十字架和复活),有独立的历史的证据吗?  ◇:没有。有关耶稣的任何事迹都没有任何经得起推敲的历史证据。    ◆:你曾著文质疑耶稣的存在。可以简单介绍本世纪学者对这问题研究的发展吗?  ◇:目前学术界对耶稣的历史性问题有两点比较一致的看法:一,福音书是有关耶稣生平的最主要的或唯一的记载,在福音书之外不存在可靠的记载。二,福音书不是传说中的耶稣同时代人的著作,最早也在耶稣死后五十年才问世的,其中充满了互相矛盾的记载。那么,是否相信耶稣的存在,也就主要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相信福音书的记载。  西方大多数的学者都是基督徒,所以他们必定要先入为主地相信耶稣的存在。但是,对于耶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则几乎是一个学者一个说法:魔术师(据Smith),私生子(Schaberg),犹太教教士(Chilton),边缘犹太人(Meyer),反叛的犹太人(Vermes),有着幸福的婚姻并生儿育女的人(Spong),土匪(Horsley),等等,五花八门,完全靠各人的想像力。  较早否认耶稣的历史性的,是上个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学家Bruno Bauer。在本世纪初期,学者们开始全面质疑耶稣的历史性,最主要的工作是AlbertSchweitzer,Arthur Drews和J. M. Robertson做的。五十年代以来,否定耶稣的存在的研究者主要有Guy Fau, Prosper Alfaric, W.B.Smith, John Allegro, G.A.Wells和Michael Martin等人。其中,伦敦大学的G.W. Wells和波士顿大学Michael Martin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我从前也像许多人一样,想当然地以为耶稣实有其人(只不过是个凡人),但在系统地读过这两位教授的著作,并与基督徒学者的著作做比较后,只好承认,他们的研究是非常严谨的,结论也是靠得住的。对这个问题,我想可以用罗素在《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一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基督是否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即使他存在过,我们也不知道有关他的任何事情”。    ◆:反问一句,你认为《新约》对耶稣的描述有虚构(或部份虚构)的可能。请问你有证据吗?若《新约》的耶稣故事是那么明显的谎言,《新约》的作者在当时宣扬,不会没人驳斥。正如今天若有人说希特勒拯救了犹太人,恐怕马上给人口诛笔伐。  ◇:《新约》的描述有太多的虚构成分,我只举一个例子,也就是耶稣的诞生。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说耶稣诞生于犹太希律王时期,据史书记载希律王死于公元前四年。但是路加福音又说在耶稣诞生之时,罗马该撒亚古士督通过叙利亚巡抚居里扭对犹太人报名上册,根据史书记载,此事发生于公元后六年,在罗马帝国吞并犹太之后不久举行的。在希律王时期罗马对犹太没有管辖权,是不可能对之做人口普查的(基督教的宣传品说在希律王时期有过一次史书失载、但被考古发现“证实”的人口普查,这是经不起推敲的)。所以,耶稣要么生于公元前四年之前,要么生于公元后六年,这两个矛盾无法调和,必定有一个或两个都是虚构的。  当时是否有人驳斥这些谎言呢?我们并不清楚。犹太人在那时候写过一些反基督教的资料,不过并不着眼于这些虚构的部分。古人毕竟不像现代学者那样著重考据记载的真实性。基督教早期是一个民间、地下活动,当时的政府只懂得强力镇压,不像现代政府那样知道反宣传。等到基督教成了国教,更无人敢于公开去挑它的毛病了。直到欧洲启蒙时期,才开始有人批驳圣经的记载。    ◆:常听到一般教徒说,基督教的罪行只是在中世纪黑暗时代,但新教以来,已没有血腥宗教暴行了。但我所了解的似乎不是这样。由加尔文、马丁•路德等人所开创的改革宗以降,教会有否其他暴行?可以列出些例子吗?  ◇:以被称为“日内瓦的教皇”的加尔文为例,他下令处死过至少五十多名异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班牙的医生、肺血液循环的发现者舍维托(M. Servetus)。舍维托与加尔文通信反对三位一体。加尔文威胁他说,如果你来日内瓦,我不会让你活着回去。他还真大摇大摆到日内瓦去听加尔文布道,被加尔文认出、起诉并下令处死。舍维托被涂上硫磺,用慢火生煎了整整三个小时。    ◆:甚么是“原教旨主义”?  ◇:这是Fundamentalism的翻译。Fundamentalism在指穆斯林时,一般意译成原教旨主义,指基督教时,则直译成基要主义。但我觉得“基要主义”语义不清,不容易让读者明白,不如原教旨主义贴切,所以一概称为原教旨主义。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主要主张包括:《圣经》是上帝的话,要从字面意义理解《圣经》,《圣经》词句没有任何错误;耶稣是神,是处女马利亚所生,死后复活,并将再次降临人间做最后的审判。与原教旨主义相对的是现代主义或自由主义,主张调和基督教和科学的矛盾,在研究、考证《圣经》时不抱任何偏见,同意《圣经》有可能有错谬。极端的自由主义基督徒否认耶稣是神,而只是一个道德完美的圣人。    四、给反教者和教徒的话    ◆:你对反基督教的年轻人有什么话说?  ◇:不要浪费时间试图改变某个基督徒的信仰。绝大部分的信徒的理性已被扭曲,他们强调的是“信”而不是“理”,是不可能通过说理改变信仰的。应该把目标定为争取中间人,防止更多的人被稀里糊涂拉入了教。同时,如果公开批判基督教,要有被众多基督徒攻击、谩骂、诅咒、骚扰的心理准备。    ◆:你对年轻的基督徒又有什么话说?  ◇:一、尽量以变通的态度看待《圣经》,不要拘泥于《圣经》的字句和具体教义。实际上现在大多数的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徒和自由派新教徒,都只把《圣经》看做寓言,而不是真实的历史,对其教义也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这是值得赞赏的。二、不要为了传教就不负责任地传播谣言,更不要有意撒谎。我知道的不少基督徒都有撒谎习惯,大概觉得是为上帝撒谎的,就无可非议,但根据一般的道德标准,则是厚颜无耻。三、不要狂妄自大,对生物学一知半解就要否证进化论。若对进化论问题感兴趣,应先去认真读点有关科普著作。    ◆:最后,请开列一张书单供反基督教者和护教者参考。  ◇:中文书未见到合适的,等着我来写吧(一笑)。英文书有这些可供参考:  1. Why I Am Not a Christian and Other Essays, by Bertrand Russell  2. Bertrand Russell on God and Religion, Edited by Al Seckel  这两本书收集了罗素批判基督教和有关宗教问题的文章,不完全重复。罗素对基督教的批判,既通俗又深刻,至今仍是最好的。    3. Asimov's Guide to the Bible, by Issac Asimov   阿西莫夫站在客观的立场,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详细地分析《圣经》,读起来也很有意思。    4. Evolution and the Myth of Creationism, by Tim M. Berra   这是一本介绍进化论、批判神创论的科普小册子。    5. Atheism: A Philosophical Justification, by Michael Martin   一本从哲学上论证无神论的学术著作。作者是波士顿大学的哲学家,论证非常严密,但很枯燥,不适宜一般人阅读。    6. The Case Again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