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过年有什么好玩的最好玩的8个地方,快看看有哪些

全国人民排队都想去这6个地方过年,快看看有没有你家!
告别了小年,就该做迎接新年的最后准备。
今天应“扫尘”,北方称为“扫房子”,南方叫“掸尘”。
不知道今天的你,是不是早早起床帮父母洒扫庭院、居室,做个彻底的大扫除呢?
每逢春节,都能在家乡看到平时难得一见的习俗,比如打年糕、祭祖敬神、舞龙舞狮等。
离开故乡的时间越久,这种体验就变得越发珍贵。传统习俗更是逐渐成为一种神秘、陌生的古老文化存在。
“别人家的春节”什么样? 怎样的过年才算热闹?有哪些特殊的“闹春”习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甘肃太平鼓
铿锵有力的"天下第一鼓"
在甘肃,从阴历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这段时间,太平鼓队一直在“闹春”活动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正月初三起社火,太平鼓队打起锣鼓,在村里各家各户转一遍,名曰"扫街",目的是为了打扫各家的秽气。
然后在鼓队的带领下,村民们到附近的庙宇祭祀地方神,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庙会。
此时太平鼓声惊天动地,目的是为了驱邪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有条件的村落,会在春节期间每天演两场戏,上午一场,晚上一场。
戏开演前,一般都要先打一通太平鼓助兴,戏散场时,同样要敲打一段太平鼓。
人们相信,太平鼓能通雷神,鼓打得响亮,雷神才会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获得一个五谷丰登的来年。
舞蹈活化石
江西的傩舞从正月初一开始上演,至元宵后几天结束。
婺源傩面具以木头雕成,旧时乡民把傩面具奉为"神灵"。开橱和封存傩面具还有一套尊祀的仪式。
"驱傩"是整个仪式的重点,傩人戴着狰狞面具,拿着武器,在火把照耀下沿门驱疫,将危害人类的邪魅赶走。
在江西,不同的村子里,“驱傩”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南丰石邮村"搜傩",开山持铁链与钟馗、小神进入各家厅堂、房间搜索,保留了古傩"索室驱疫"的原生形态。
婺源长径村"追王",村民沿着田野小径追赶"八十大王",请其用"开山斧"在头上刮几下祛邪逐疫,表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求。
乐安流坑村驱疫,一边傩人装扮神灵入室搜索"行靖",一边村民打扫巷道,清理污垢,并洒上石灰和硫磺等物"行净"。
傩祭年年有,傩舞年年跳,村民观傩的兴头从来没有减淡,每到一户人家,门里门外总是围满了人。
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有模有样地挪着脚步满地蹦跳不停,有些孩子甚至是跟着傩队每户都跳,每舞必看。
人们祈求跳了傩舞后,自家能够人丁兴旺。新结婚的人家,还要在新房中加跳一次,恳求来年能够生子。
但跳傩更重要的目的,还是希望明年农业能够丰收,家人衣食无忧。
苗族的相亲大会
广西融水苗族有个风俗:正月初一不吹芦笙不出门,初二可吹芦笙不可出村。
从初三到农历十七则是集体活动娱乐的时间,其间,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举家出动,谓之赶坡。
一般在坡会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也要在自家自行祭祖。
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的盛装,吹着芦笙,齐聚古龙坡。
坡上人山人海、披红挂绿,除了烧香鸣炮,还举行舞龙、耍狮、芦笙踩堂、斗马、斗鸟、赛马等活动。
坡会的斗马每年都以激烈搏斗、惊险刺激吸引着大批观众。
数十匹雄马在场上依次争雄,最后夺冠者的主人,不仅获得一定的奖励,还会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吹芦笙比赛是坡会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只有芦笙吹得好的后生,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
女青年穿着简化的民族服装——百鸟衣,佩戴上精心打造的银制品,显得高贵大方。
男青年们则要在坡会之前准备好芦笙,请上做芦笙最好的师傅,用上好的竹子,学习最美妙的旋律。
比赛中,先由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
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这叫“芦笙踩堂”。
新春佳节来一场吹芦笙相亲会,感受浓郁年味的同时又可能认识另一半,怪不得每年都热闹非凡!
高楼有火龙,狂舞近千年
从正月初八日到十五日,重庆铜梁有正月舞龙传统的习俗。
最有名的要数铜梁火龙,它在人们心目中是"龙舞"之首。
这种舞以铁水打金花,辅以不同材质的导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场中火、升天火等,组成一片狂热的立体火阵,极为热烈多彩。
火雨纷纷,星落遍地。一条长龙,就在那火雨中逡巡、游走。
铁水师傅站在场子一边,身旁火炉上是冒着泡的铁水。
他大喝一声,手一抛、再一击,一瓢铁水飞上高空10多米,如红色烟花在空中绽放。
一个个裸着上身、穿着短裤的舞龙手,挥舞着龙身,冲入这纷飞的烟火。
火龙矫健雄壮,观者连呼过瘾,看得人目不转睛。
传说,火花是火龙散发的喜气,能驱邪避害,保佑平安。
大胆的游人,甚至会主动讨彩,凑上前去,接受火花洗礼。他们希望用火花祛除一年的晦气。
观看火龙与舞狮,火花与彩灯,背后是我们的寄托,是期盼,是我们心中的红红火火又一年。
浙江宁波前童古镇
鼓亭抬阁,幸福上阁
正月十四,对于前童古镇来说,才是传统的元宵节,俗称“十四夜”。
在这一天晚上,鸣群锣、抬鼓亭、放铳花等“前童行会“活动陆续上演。如你身在现场,那老底子的年味可是扑面而来~
抬阁集彩扎工艺和故事人物造型表演为一体,是一个小的活动舞台。
抬阁下部做成船形,雕刻龙凤狮麟,披红挂绿,由镇上的青壮年用车推着走。
上阁表演者都是村里最俊的男娃女娃,或是凤冠霞帔,或是峨冠博带,或是金盔铁甲,个个粉雕玉琢,扮成老太君、小将岳云、女帅穆桂英。扮成我们耳熟能详的戏曲人物。
据老人说,上阁表演的孩子更易受人宠爱。
古镇里流传着俗语:“女孩上过装,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装,媳妇随便相”。
行会活动开始后,按行会队伍次序,头牌在前,五圣方旗、白布蓝色清道旗、金黄色龙旗交相辉映,双龙双狮挥舞开道,引随“童濠老爷”塑像徐徐前进。
各杠鼓亭、抬阁、秋千则按房族大小依次排列,簇拥相随。
十几支鼓乐队伴奏着清脆悠扬的民间古乐,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交集在一起,汇成一片,形成一支嘹亮雄壮的交响乐曲,响彻云霄。
此时镇里万人空巷,长达数里的行会队伍浩浩荡 荡走街过户、绕村跨溪,有条不紊。
新年的幸福感,就以这样浩荡的方式敲击着每个人的心~
福建板凳龙之夜
深山里的狂欢
正月里,福建的板凳龙就会在各个乡村中舞动。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各村会进行正月里的最后一场“舞龙大会”。
相传,“板凳龙”源于明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
曾经有一年遇上大旱,东海水龙不顾一起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缓解了旱情。但因违反天条,水龙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
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不分昼夜地扛着板凳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板凳龙到了村里,要在能容纳整条龙盘旋的场地盘龙。无适合场地的村子,可以选择在田里。
老人讲,在还长着庄稼的田里舞龙更好,说是“龙踩脚,一年三年麦”,意为被龙踩过的田块当年会获得大丰收。
一些人家为了求平安、求发财、求子,会将龙头请到自家门前祭拜,并送以红包、馒头。
求子的还要在龙头上摘一小球,挂于床前。一旦求子求成,一般在第二年的春节,会来分馒头致谢。
到了夜晚,人们点燃板凳龙的花灯,人们在田野、山间、小巷里行走,排列如长龙。
锣声、号角、铳声震天,喝彩声此起彼伏,喧闹声中凸显出当地人敬天顺人的生活习俗与信仰。
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春节是一个闲暇娱乐的好时机。
这是人们告别寒岁,迎接新春的时令;
这也是一段追念先祖,酬谢上天的光阴;
这是为过去,借助神明,反省自我的日子;
这也是向未来表达心愿,祈求幸福的时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为气候、饮食等方面出现的不同差异,让南北方的春节习俗天差地别。
不过这些习俗都蕴涵着人们对于来年吉利、美好的新春祝愿。
▍来源: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封图:一只猫
▍编辑:辞辞老师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全国人民排队都想去这6个地方过年,快看看有没有你家!
告别了小年,就该做迎接新年的最后准备。
今天应“扫尘”,北方称为“扫房子”,南方叫“掸尘”。
不知道今天的你,是不是早早起床帮父母洒扫庭院、居室,做个彻底的大扫除呢?
每逢春节,都能在家乡看到平时难得一见的习俗,比如打年糕、祭祖敬神、舞龙舞狮等。
离开故乡的时间越久,这种体验就变得越发珍贵。传统习俗更是逐渐成为一种神秘、陌生的古老文化存在。
“别人家的春节”什么样? 怎样的过年才算热闹?有哪些特殊的“闹春”习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甘肃太平鼓
铿锵有力的"天下第一鼓"
在甘肃,从阴历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这段时间,太平鼓队一直在“闹春”活动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正月初三起社火,太平鼓队打起锣鼓,在村里各家各户转一遍,名曰"扫街",目的是为了打扫各家的秽气。
然后在鼓队的带领下,村民们到附近的庙宇祭祀地方神,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庙会。
此时太平鼓声惊天动地,目的是为了驱邪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有条件的村落,会在春节期间每天演两场戏,上午一场,晚上一场。
戏开演前,一般都要先打一通太平鼓助兴,戏散场时,同样要敲打一段太平鼓。
人们相信,太平鼓能通雷神,鼓打得响亮,雷神才会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获得一个五谷丰登的来年。
舞蹈活化石
江西的傩舞从正月初一开始上演,至元宵后几天结束。
婺源傩面具以木头雕成,旧时乡民把傩面具奉为"神灵"。开橱和封存傩面具还有一套尊祀的仪式。
"驱傩"是整个仪式的重点,傩人戴着狰狞面具,拿着武器,在火把照耀下沿门驱疫,将危害人类的邪魅赶走。
在江西,不同的村子里,“驱傩”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南丰石邮村"搜傩",开山持铁链与钟馗、小神进入各家厅堂、房间搜索,保留了古傩"索室驱疫"的原生形态。
婺源长径村"追王",村民沿着田野小径追赶"八十大王",请其用"开山斧"在头上刮几下祛邪逐疫,表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求。
乐安流坑村驱疫,一边傩人装扮神灵入室搜索"行靖",一边村民打扫巷道,清理污垢,并洒上石灰和硫磺等物"行净"。
傩祭年年有,傩舞年年跳,村民观傩的兴头从来没有减淡,每到一户人家,门里门外总是围满了人。
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有模有样地挪着脚步满地蹦跳不停,有些孩子甚至是跟着傩队每户都跳,每舞必看。
人们祈求跳了傩舞后,自家能够人丁兴旺。新结婚的人家,还要在新房中加跳一次,恳求来年能够生子。
但跳傩更重要的目的,还是希望明年农业能够丰收,家人衣食无忧。
苗族的相亲大会
广西融水苗族有个风俗:正月初一不吹芦笙不出门,初二可吹芦笙不可出村。
从初三到农历十七则是集体活动娱乐的时间,其间,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举家出动,谓之赶坡。
一般在坡会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也要在自家自行祭祖。
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的盛装,吹着芦笙,齐聚古龙坡。
坡上人山人海、披红挂绿,除了烧香鸣炮,还举行舞龙、耍狮、芦笙踩堂、斗马、斗鸟、赛马等活动。
坡会的斗马每年都以激烈搏斗、惊险刺激吸引着大批观众。
数十匹雄马在场上依次争雄,最后夺冠者的主人,不仅获得一定的奖励,还会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吹芦笙比赛是坡会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只有芦笙吹得好的后生,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
女青年穿着简化的民族服装——百鸟衣,佩戴上精心打造的银制品,显得高贵大方。
男青年们则要在坡会之前准备好芦笙,请上做芦笙最好的师傅,用上好的竹子,学习最美妙的旋律。
比赛中,先由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
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这叫“芦笙踩堂”。
新春佳节来一场吹芦笙相亲会,感受浓郁年味的同时又可能认识另一半,怪不得每年都热闹非凡!
高楼有火龙,狂舞近千年
从正月初八日到十五日,重庆铜梁有正月舞龙传统的习俗。
最有名的要数铜梁火龙,它在人们心目中是"龙舞"之首。
这种舞以铁水打金花,辅以不同材质的导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场中火、升天火等,组成一片狂热的立体火阵,极为热烈多彩。
火雨纷纷,星落遍地。一条长龙,就在那火雨中逡巡、游走。
铁水师傅站在场子一边,身旁火炉上是冒着泡的铁水。
他大喝一声,手一抛、再一击,一瓢铁水飞上高空10多米,如红色烟花在空中绽放。
一个个裸着上身、穿着短裤的舞龙手,挥舞着龙身,冲入这纷飞的烟火。
火龙矫健雄壮,观者连呼过瘾,看得人目不转睛。
传说,火花是火龙散发的喜气,能驱邪避害,保佑平安。
大胆的游人,甚至会主动讨彩,凑上前去,接受火花洗礼。他们希望用火花祛除一年的晦气。
观看火龙与舞狮,火花与彩灯,背后是我们的寄托,是期盼,是我们心中的红红火火又一年。
浙江宁波前童古镇
鼓亭抬阁,幸福上阁
正月十四,对于前童古镇来说,才是传统的元宵节,俗称“十四夜”。
在这一天晚上,鸣群锣、抬鼓亭、放铳花等“前童行会“活动陆续上演。如你身在现场,那老底子的年味可是扑面而来~
抬阁集彩扎工艺和故事人物造型表演为一体,是一个小的活动舞台。
抬阁下部做成船形,雕刻龙凤狮麟,披红挂绿,由镇上的青壮年用车推着走。
上阁表演者都是村里最俊的男娃女娃,或是凤冠霞帔,或是峨冠博带,或是金盔铁甲,个个粉雕玉琢,扮成老太君、小将岳云、女帅穆桂英。扮成我们耳熟能详的戏曲人物。
据老人说,上阁表演的孩子更易受人宠爱。
古镇里流传着俗语:“女孩上过装,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装,媳妇随便相”。
行会活动开始后,按行会队伍次序,头牌在前,五圣方旗、白布蓝色清道旗、金黄色龙旗交相辉映,双龙双狮挥舞开道,引随“童濠老爷”塑像徐徐前进。
各杠鼓亭、抬阁、秋千则按房族大小依次排列,簇拥相随。
十几支鼓乐队伴奏着清脆悠扬的民间古乐,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交集在一起,汇成一片,形成一支嘹亮雄壮的交响乐曲,响彻云霄。
此时镇里万人空巷,长达数里的行会队伍浩浩荡 荡走街过户、绕村跨溪,有条不紊。
新年的幸福感,就以这样浩荡的方式敲击着每个人的心~
福建板凳龙之夜
深山里的狂欢
正月里,福建的板凳龙就会在各个乡村中舞动。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各村会进行正月里的最后一场“舞龙大会”。
相传,“板凳龙”源于明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
曾经有一年遇上大旱,东海水龙不顾一起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缓解了旱情。但因违反天条,水龙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
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不分昼夜地扛着板凳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板凳龙到了村里,要在能容纳整条龙盘旋的场地盘龙。无适合场地的村子,可以选择在田里。
老人讲,在还长着庄稼的田里舞龙更好,说是“龙踩脚,一年三年麦”,意为被龙踩过的田块当年会获得大丰收。
一些人家为了求平安、求发财、求子,会将龙头请到自家门前祭拜,并送以红包、馒头。
求子的还要在龙头上摘一小球,挂于床前。一旦求子求成,一般在第二年的春节,会来分馒头致谢。
到了夜晚,人们点燃板凳龙的花灯,人们在田野、山间、小巷里行走,排列如长龙。
锣声、号角、铳声震天,喝彩声此起彼伏,喧闹声中凸显出当地人敬天顺人的生活习俗与信仰。
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春节是一个闲暇娱乐的好时机。
这是人们告别寒岁,迎接新春的时令;
这也是一段追念先祖,酬谢上天的光阴;
这是为过去,借助神明,反省自我的日子;
这也是向未来表达心愿,祈求幸福的时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为气候、饮食等方面出现的不同差异,让南北方的春节习俗天差地别。
不过这些习俗都蕴涵着人们对于来年吉利、美好的新春祝愿。
▍来源: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封图:一只猫
▍编辑:辞辞老师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2018春节将至!帝都竟然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 - 天气网
当前位置: &
2018春节将至!帝都竟然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
还有一个月就是春节啦!2018年第一个长假即将来临!虽然今天是周一,听到这个消息小伙伴们有没有瞬间干劲儿十足?!不仅有假期,一个月以后的大北京处处是景点,人少景美门票还便宜,很多好玩的地方更是免费嗨起!怎么玩?赶紧跟小编先睹为快!古城观千年绝技“铁树银花”冬意越浓,年味也越近,在城市久居的我们只有到了快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去古镇乡村寻找小时候的记忆,那些挂在杆子上的腊鱼腊肉,那些鲜亮灵动的窗花,还有热闹的集市和流传千古的绝技表演,寒冬即将过去,新春也将开始,到古镇感受那陌生又熟悉的滋味,不用远走,咱延庆就有!
一直以来,最喜冬天。冬天虽然寒冷,却也有着另一番味道!北京延庆长城铁花演艺区,在严冬中为您重现千年绝技!长城打铁花,是古老的民间社火绝技!铁花匠人将1600多度的高温铁水撒向空中,迸溅形成万朵火花,犹如桂冠,绚丽无比!这是一场视觉盛宴!铁花空中绽放,刺激!震撼迷幻的七彩冰瀑
除了能看打铁花,这里还有绚丽的冰瀑冰灯秀!冰瀑还被称为“凝固的美”,银装素裹、冰峰倒挂冰瀑在灯光的辉映下,绚烂多彩,梦幻缤纷!而且,最近,延庆打铁花表演春节低价票开始预售啦!赶紧看看怎么购票!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日活动名额:48人/场活动内容:
即日起,拨打长城铁花预售电话:010-01568,即可预约长城铁花感恩优惠票:
观看时间:即日起至日,优惠票:100元/人(门市价:180元/人)
观看时间:至2月21日, 优惠票:120元/人
观看时间:日至3月31日,优惠票:100元/人
长城铁花月份演出时间表长城铁花基地演出地点:
北京延庆长城铁花演艺区乘车路线:
1、公交车路线:乘坐919(到延庆蓝天招呼站下车,向东200米)
2、北京S2火车(出站后向南1000米左右后向东200米即可)
3、自驾(请您直接导航“长城铁花”)
长城铁花精彩震撼的演艺一定让您的冬季绚烂多姿!激情澎湃!咨询电话:010--
六朝古都寻味老北京
每当春节的时候,老北京的感觉愈发的凸显出来,不妨游览京城景色,细细品味节日盛装下的浓浓京味儿……琉璃厂
琉璃厂凸显了浓重的京味古玩文化。琉璃厂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起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
琉璃厂有许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而琉璃厂最著名的老店则是荣宝斋。如今的琉璃厂文化街,是广集天下图书、字画、古玩、文房四宝的所在,成为国内外游客光顾老北京文化的必游之地。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和平门外门票:无大栅栏
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大栅栏处在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且又别具一格的古老街市和繁华的商业闹市区。
大栅栏的老北京气息十分的浓厚,而且极具老北京风格,除了旧址老房的北京丝绸商店、瑞蚨祥绸布店、内联升鞋店、六必居酱菜店、荣宝斋文房四宝还透出百年光泽外,同仁堂、张一元茶庄、长春堂、月盛斋熟肉店都已经门庭更新了,诸多外来的风味饮食也各据一方。
放眼大栅栏,出去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筑以外,数不清的美味小吃更是让人留恋忘返,伴着小贩的吆喝声,直观的感受到了老北京的魅力。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廊坊二条44号门票:无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是北京非常著名的商业街,位于京城中轴线,建外城前是皇帝出城赴天坛、山川坛的御路,建外城后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明朝中叶,由于商业的发达,前门大街两侧出现了鲜鱼口、猪(珠)市口、煤市口、粮食店等集市和街道,前门大街才成为一条商业街。
前门大街素有“天街”之称,作为一条商业街,前门大街的生活气息也是颇为浓郁。在这里,不仅能亲身体验老北京人记忆中的铛铛车,更能看到古今风景水乳交融的奇妙景象。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16号门票:无
雍和宫曾是雍正王府,后来乾隆出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雍和宫现今早已成为京城老百姓最爱去也最常去的祈福地之一。新年伊始,在家人的陪伴下,来这里祈求一份平安与健康,同时更不失为一种闹中取静——在城市的喧嚣闹嚷中取得一份内心的平静与淡然。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雍和宫大街12号门票:25元
辛苦了一年,是时候犒劳自己了,找一处喜欢的地方,放下所有包袱,好好享受生活,寻回年幼时,那个期盼新年的自己!相关推荐:
最新天气资讯推荐全国人民排队都想去这6个地方过年,快看看有没有你家!
告别了小年,就该做迎接新年的最后准备。
今天应“扫尘”,北方称为“扫房子”,南方叫“掸尘”。
不知道今天的你,是不是早早起床帮父母洒扫庭院、居室,做个彻底的大扫除呢?
每逢春节,都能在家乡看到平时难得一见的习俗,比如打年糕、祭祖敬神、舞龙舞狮等。
离开故乡的时间越久,这种体验就变得越发珍贵。传统习俗更是逐渐成为一种神秘、陌生的古老文化存在。
“别人家的春节”什么样? 怎样的过年才算热闹?有哪些特殊的“闹春”习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甘肃太平鼓
铿锵有力的"天下第一鼓"
在甘肃,从阴历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这段时间,太平鼓队一直在“闹春”活动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正月初三起社火,太平鼓队打起锣鼓,在村里各家各户转一遍,名曰"扫街",目的是为了打扫各家的秽气。
然后在鼓队的带领下,村民们到附近的庙宇祭祀地方神,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庙会。
此时太平鼓声惊天动地,目的是为了驱邪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有条件的村落,会在春节期间每天演两场戏,上午一场,晚上一场。
戏开演前,一般都要先打一通太平鼓助兴,戏散场时,同样要敲打一段太平鼓。
人们相信,太平鼓能通雷神,鼓打得响亮,雷神才会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获得一个五谷丰登的来年。
舞蹈活化石
江西的傩舞从正月初一开始上演,至元宵后几天结束。
婺源傩面具以木头雕成,旧时乡民把傩面具奉为"神灵"。开橱和封存傩面具还有一套尊祀的仪式。
"驱傩"是整个仪式的重点,傩人戴着狰狞面具,拿着武器,在火把照耀下沿门驱疫,将危害人类的邪魅赶走。
在江西,不同的村子里,“驱傩”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南丰石邮村"搜傩",开山持铁链与钟馗、小神进入各家厅堂、房间搜索,保留了古傩"索室驱疫"的原生形态。
婺源长径村"追王",村民沿着田野小径追赶"八十大王",请其用"开山斧"在头上刮几下祛邪逐疫,表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求。
乐安流坑村驱疫,一边傩人装扮神灵入室搜索"行靖",一边村民打扫巷道,清理污垢,并洒上石灰和硫磺等物"行净"。
傩祭年年有,傩舞年年跳,村民观傩的兴头从来没有减淡,每到一户人家,门里门外总是围满了人。
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有模有样地挪着脚步满地蹦跳不停,有些孩子甚至是跟着傩队每户都跳,每舞必看。
人们祈求跳了傩舞后,自家能够人丁兴旺。新结婚的人家,还要在新房中加跳一次,恳求来年能够生子。
但跳傩更重要的目的,还是希望明年农业能够丰收,家人衣食无忧。
苗族的相亲大会
广西融水苗族有个风俗:正月初一不吹芦笙不出门,初二可吹芦笙不可出村。
从初三到农历十七则是集体活动娱乐的时间,其间,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举家出动,谓之赶坡。
一般在坡会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也要在自家自行祭祖。
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的盛装,吹着芦笙,齐聚古龙坡。
坡上人山人海、披红挂绿,除了烧香鸣炮,还举行舞龙、耍狮、芦笙踩堂、斗马、斗鸟、赛马等活动。
坡会的斗马每年都以激烈搏斗、惊险刺激吸引着大批观众。
数十匹雄马在场上依次争雄,最后夺冠者的主人,不仅获得一定的奖励,还会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吹芦笙比赛是坡会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只有芦笙吹得好的后生,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
女青年穿着简化的民族服装——百鸟衣,佩戴上精心打造的银制品,显得高贵大方。
男青年们则要在坡会之前准备好芦笙,请上做芦笙最好的师傅,用上好的竹子,学习最美妙的旋律。
比赛中,先由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
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这叫“芦笙踩堂”。
新春佳节来一场吹芦笙相亲会,感受浓郁年味的同时又可能认识另一半,怪不得每年都热闹非凡!
高楼有火龙,狂舞近千年
从正月初八日到十五日,重庆铜梁有正月舞龙传统的习俗。
最有名的要数铜梁火龙,它在人们心目中是"龙舞"之首。
这种舞以铁水打金花,辅以不同材质的导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场中火、升天火等,组成一片狂热的立体火阵,极为热烈多彩。
火雨纷纷,星落遍地。一条长龙,就在那火雨中逡巡、游走。
铁水师傅站在场子一边,身旁火炉上是冒着泡的铁水。
他大喝一声,手一抛、再一击,一瓢铁水飞上高空10多米,如红色烟花在空中绽放。
一个个裸着上身、穿着短裤的舞龙手,挥舞着龙身,冲入这纷飞的烟火。
火龙矫健雄壮,观者连呼过瘾,看得人目不转睛。
传说,火花是火龙散发的喜气,能驱邪避害,保佑平安。
大胆的游人,甚至会主动讨彩,凑上前去,接受火花洗礼。他们希望用火花祛除一年的晦气。
观看火龙与舞狮,火花与彩灯,背后是我们的寄托,是期盼,是我们心中的红红火火又一年。
浙江宁波前童古镇
鼓亭抬阁,幸福上阁
正月十四,对于前童古镇来说,才是传统的元宵节,俗称“十四夜”。
在这一天晚上,鸣群锣、抬鼓亭、放铳花等“前童行会“活动陆续上演。如你身在现场,那老底子的年味可是扑面而来~
抬阁集彩扎工艺和故事人物造型表演为一体,是一个小的活动舞台。
抬阁下部做成船形,雕刻龙凤狮麟,披红挂绿,由镇上的青壮年用车推着走。
上阁表演者都是村里最俊的男娃女娃,或是凤冠霞帔,或是峨冠博带,或是金盔铁甲,个个粉雕玉琢,扮成老太君、小将岳云、女帅穆桂英。扮成我们耳熟能详的戏曲人物。
据老人说,上阁表演的孩子更易受人宠爱。
古镇里流传着俗语:“女孩上过装,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装,媳妇随便相”。
行会活动开始后,按行会队伍次序,头牌在前,五圣方旗、白布蓝色清道旗、金黄色龙旗交相辉映,双龙双狮挥舞开道,引随“童濠老爷”塑像徐徐前进。
各杠鼓亭、抬阁、秋千则按房族大小依次排列,簇拥相随。
十几支鼓乐队伴奏着清脆悠扬的民间古乐,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交集在一起,汇成一片,形成一支嘹亮雄壮的交响乐曲,响彻云霄。
此时镇里万人空巷,长达数里的行会队伍浩浩荡 荡走街过户、绕村跨溪,有条不紊。
新年的幸福感,就以这样浩荡的方式敲击着每个人的心~
福建板凳龙之夜
深山里的狂欢
正月里,福建的板凳龙就会在各个乡村中舞动。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各村会进行正月里的最后一场“舞龙大会”。
相传,“板凳龙”源于明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
曾经有一年遇上大旱,东海水龙不顾一起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缓解了旱情。但因违反天条,水龙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
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不分昼夜地扛着板凳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板凳龙到了村里,要在能容纳整条龙盘旋的场地盘龙。无适合场地的村子,可以选择在田里。
老人讲,在还长着庄稼的田里舞龙更好,说是“龙踩脚,一年三年麦”,意为被龙踩过的田块当年会获得大丰收。
一些人家为了求平安、求发财、求子,会将龙头请到自家门前祭拜,并送以红包、馒头。
求子的还要在龙头上摘一小球,挂于床前。一旦求子求成,一般在第二年的春节,会来分馒头致谢。
到了夜晚,人们点燃板凳龙的花灯,人们在田野、山间、小巷里行走,排列如长龙。
锣声、号角、铳声震天,喝彩声此起彼伏,喧闹声中凸显出当地人敬天顺人的生活习俗与信仰。
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春节是一个闲暇娱乐的好时机。
这是人们告别寒岁,迎接新春的时令;
这也是一段追念先祖,酬谢上天的光阴;
这是为过去,借助神明,反省自我的日子;
这也是向未来表达心愿,祈求幸福的时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为气候、饮食等方面出现的不同差异,让南北方的春节习俗天差地别。
不过这些习俗都蕴涵着人们对于来年吉利、美好的新春祝愿。
▍来源: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封图:一只猫
▍编辑:辞辞老师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年有什么好玩的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