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下面哪几项属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_论文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关系网络社会支持中介作用.doc 1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关系网络社会支持中介作用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关系网络社会支持中介作用
  摘要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和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UCLA孤独量表和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不同孤独水平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它四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高孤独感组的手机依赖水平高于低孤独感组;(2)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和网络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3)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网络社会支持来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者的孤独感水平。
  关键词 手机依赖 孤独感 网络社会支持 中介作用
  分类号 B844.2
  1 问题提出
  有专家称,中国已迎来移动互联网“触屏时代”。截至2013年6月,我国手机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突破3亿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96.4%。手机依赖问题已经成为继网络成瘾之后,备受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不同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常冠以不同名称,如“手机综合症”、“手机控”、“手机焦虑症”、“手机依赖”等,这一问题主要是指,一种类似于网络成瘾的过分利用现代技术所致的行为成瘾,具体来说就是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使用,对身心健康、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作用的行为,表现为手机不离身并随时查看,信号或网络中断的失落感和焦虑感,电话交流取代面对面交流等。可见,手机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交流便利的同时,也给现代人带来了不少困扰。美国马里兰大学曾在10个国家做了一项“无设备世界”的调查,调查让大学生在一天之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结果显示:离开了手机让这些大学生们“坐立难安”。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已经从最初单纯的语音通话、短消息、娱乐等功能,逐渐发展到以手机娱乐、手机上网为主,手机已经成为与电脑类似的网络媒介,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依赖症状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断影响广大手机用户。Park研究手机依赖时就发现,手机依赖和孤独、消磨时间、逃避等动机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刘红和王洪礼研究也发现,孤独感可能会增加大学???的手机依赖倾向。王相英研究发现,孤独水平与手机成瘾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综上可见,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等动机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那么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仅仅存在单向正相关,二者之间是否还存在线性预测关系?除了以往研究认为的使用动机、人格特质在手机依赖与孤独感间起到中介作用外,是否还有其它变量在二者间起到中介作用?
  目前手机依赖者出现的手机依赖症状如戒断反应、凸显行为、心境改变等主要是针对手机的网络功能,如手机QQ聊天、微信、微博、信息浏览、网络游戏等。在虚拟空间的交往中,人们在情感、信息交流以及物质交换的过程中被理解、尊重时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否对手机依赖和孤独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是本研究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本研究引入网络社会支持变量,研究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是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与现实社会支持相对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是指在虚拟空间的交往中,人们在情感、信息交流,物质交换的过程里被理解,尊重时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Walther认为,诸如现实社会中的信息、自尊、情感、同伴性支持等线下世界的社会支持同样也能在网上找到,因而“网络虚拟空间”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名词,而具有了明确具体的体验层面和现实参照。Shaw和Gant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网络交往和抑郁、孤独、自尊以及社会支持知觉之间的关系,发现网上聊天可以显著地降低孤独和抑郁,提高自尊和社会支持知觉。Tichon和Shapior的研究也指出青少年过度上网交友将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可见,无论是手机网络的使用,还是其它媒介网络的使用都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等特质。因而,文章引入网络社会支持来探究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进一步考察网络社会支持在二者间的作用,深入分析手机依赖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内蒙古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42份(92.08%);其中男性232人(52.48%),女性210人(47.52%),平均年龄为20.55岁,标准差为1.42;汉族302人(68.32%),其它民族130人(31.68%),缺失值10人;城镇生源286人(64.70%),农牧区生源156人(35.30%)。研究参与者均为自愿参与调查研究。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由于手机成瘾与手机依赖的概念相容度较大,大多研究都将二者视为同一现象,且没有明确区分,而国内部分相关研究也多使用此量表,为了与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研究采用熊婕、周宗奎等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及感觉寻求的关系研究--《苏州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及感觉寻求的关系研究
【摘要】:现在社会,手机已逐渐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因此,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问卷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查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特征,探究感觉寻求和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作用机制,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手机依赖者进行干预,借此探索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及有效的干预方法,从而为预防大学生手机依赖提供文献支持,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手机依赖总体呈正态分布。2.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恋爱大学生手机依赖显著高于没有恋爱的大学生;不同学历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差异性显著,其中专科生的手机依赖倾向最严重;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单亲家庭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生源地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没有影响。3.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总分及持续性、冲突性、戒断性、突显性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对手机依赖高低分组后,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感觉寻求的兴奋与冒险维度和去抑制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孤独感和感觉寻求的兴奋与冒险维度对手机依赖倾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4.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消极影响。5.采用以行为训练结合自我成长的团体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B84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其志;宫佳;刘传俊;刘照云;原媛;孙明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3期
薛二庆;江宇;;[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宫佳奇;任玮;;[J];新闻世界;2009年10期
张静;;[J];商品与质量;2012年S4期
叶新东;[J];心理科学;2004年06期
陈少华,陈少惠,胡兆云,刘倩;[J];心理学探新;2005年03期
李小艳;;[J];医学与社会;2010年04期
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刘传俊;刘照云;朱其志;叶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卜荣华;;[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叶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万国华;杨小勇;王碧怡;宋军;吴国平;;[J];安徽体育科技;2009年01期
彭海林;;[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2期
郭德华;殷晓旺;周群;刘春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韩永佳;;[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赵林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王慧灵;刘广利;;[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王小运;伍安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吴朝阳;栾忠恒;;[J];大理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应水;高尘;金岳龙;王珥梅;叶冬青;;[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苏家文;沈新宇;赵少雄;;[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邵梅;[D];苏州大学;2010年
韩文娟;[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张玉芳;[D];武汉体育学院;2011年
马南振;[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高晴;[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唐旻子;[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曹志芳;[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王小辉;[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张世光;[D];黑龙江大学;2011年
何毅钦;[D];南昌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思林;[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肖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陈建国,任燕;[J];福建体育科技;2003年03期
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方志伟,祝国群;[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年03期
冯晓平;[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3期
孟晋;[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2期
黄才炎;严标宾;;[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王征宇;;[J];上海精神医学;1984年02期
魏世梅;;[J];理论导刊;2007年04期
杨彦平,崔丽娟,赵鑫;[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冬梅;[J];职教通讯;2004年12期
童三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王玮;李春晖;王欣;;[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丁正员;;[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3期
袁小娜;;[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于晓溪;;[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08期
刘娜;;[J];职业时空;2012年06期
孙羽枫;;[J];学习月刊;2012年14期
吴芳;陈营;谷建松;;[J];科技风;2012年13期
赵琼;陈倩;马敏娜;;[J];社会心理科学;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琼;;[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朱育红;;[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谢钢;沈雪妹;周杏林;刘水华;李晓波;;[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邓丽芳;;[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倪伟;;[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张丽霞;;[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唐育新;;[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肖一帆;;[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张会平;史卉;;[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张潮;姜海;张蓉;王博韬;;[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邓卫国;[N];郴州日报;2005年
本报见习记者 陈立惠;[N];广西日报;2004年
杨建伟?通讯员
许岩;[N];检察日报;2008年
;[N];法制日报;2010年
杨沫;[N];太原日报;2010年
杨秀勇;[N];人民武警;2009年
戚海燕;[N];北京日报;2000年
潘玉娇;[N];江苏教育报;2012年
顾威;[N];工人日报;2012年
李德全?本报记者
王晶;[N];成都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爱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舒敏熠;[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陈少佳;[D];苏州大学;2013年
张月;[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井潇潇;[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邓宇;[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王友良;[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李春生;[D];苏州大学;2015年
王晓婷;[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张静;[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郭昱辰;[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228
所有精品资料文档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敬请及时告知,本人会及时删除侵权文档。 谢谢
 下载此文档
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95|
上传日期: 03:15:4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
关注微信公众号【经济学论文】
【会计学论文】
【金融学论文】
【统计学论文】
【管理学论文】
【毕业论文】
您的位置 > 本科论文
本科论文论文范文
大学生手机依赖性与孤独感的调查及探究来源:人大经济论坛论文库 作者:米白 时间:
大学生手机依赖性与孤独感的调查及探究
  摘要: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安徽财经大学325位在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性和孤独感体验进行了调查,并运用SPSS分析方法探讨其中的关系,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不同性格对孤独感的体验程度不同,孤独感是产生手机依赖性的主要原因;(二)性格偏向活泼的学生,其手机依赖性教性格偏向安静的学生低;(三)绝大多数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性,且普遍意识到自己存在手机依赖性,并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手机依赖性;大学生;孤独感;性格;SPSS&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日益深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势崛起,手机作为高新电子科技的代表产品,愈发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手机的普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但社会上也出现了手机依赖症这一新的心理疾病且正在不断扩散开来。手机依赖症并非是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指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网络、通信、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的一种心理疾病,手机依赖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1]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Addiction)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又称手机焦虑症、手机成瘾、手机综合征。[2]。手机成瘾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二是手机过多使用地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心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3]。&
  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症大多在一些性格较孤僻、人际关系不融洽乃至不合群、具有封闭心理或缺乏自信的人群中出现[4]。而在校大学生恰好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竞争激烈、学业及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5]。韦耀阳(2014)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主要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对3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年级变量上差异显著,孤独感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的结论[6]。刘鹏(2014)认为手机在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同时也会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他采用问卷法,得出了神经质与手机依赖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主观支持对手机依赖具有福相预测作用,神经质对手机依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等结论[7]。黄海,余莉(2013)等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五大人格的关系研究中,采用分层抽样办法得出人格特性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变量[8]。孙玲、汤效禹(2011)运用EPQ问卷中的E(内外向)量表,定额选取宁夏大学学生进行研究,得出手机依赖存在性别差异,但与性格年级无关等结论[9]。&
  为了深入探究手机依赖性与孤独感的关系,选择对安徽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和孤独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手机依赖症和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问卷编制&
  依据之前调查研究经验以及安财实际情况,选取性别、性格、使用手机时间长短、孤独感的体验程度为控制变量制作了本次调查问卷。&
  2.研究对象&
  350名安徽财经大学学生完成了施测,有效问卷325份,有效率为92.86%。其中男生164人,女生151人;大一60人,大二54人,大三145人,大四66人。【10】&
  三、实证分析&
  1.个人性格与手机依赖性自我认知及表现&
  因个人性格复杂多样,且为极难量化的变量。本文大致将个人性格分为“很活泼”、“活泼”、“很安静”、“安静”四种,调查结果显示四种性格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3.54%,51.38%,5.85%,29.23%。同时结合不同性格的学生们对于手机依赖性的自我认知情况,利用SPSS软件进行交叉分析得出下表:&
  表1个人性格与手机依赖自我认知交叉制表:&
  从手机依赖性的具体表现看,偏向活泼性格的学生,其手机依赖性的严重程度较偏向安静性格的学生高。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在于:性格偏向活泼的学生更乐于与别人交流,而当其缺乏交流对象的时候,可能就会将这种交流诉求付诸于手机中的联系人,甚至是手机本身。性格活泼学生的日常活动项目较多,更愿意从事于多种活动,日常与家人朋友需要更多的联系以完成某项活动。从而造成了性格偏向活泼的学生手机依赖性的提高;而性格偏向安静的学生刚好相反,他们的交流诉求较低,感情内敛含蓄,不善于或不愿表达,对新鲜事物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沉浸在自我世界中,对手机的日常功能需求低,因此手机依赖性偏低。&
  而从手机依赖性的具体表现来看,通过将不同性格与问卷中的三个具体问题“如果出门忘带手机,以下最符合您情况的是”“当您感到心情低落时,您会通过手机改善情绪吗”“您是否容易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而不关心周围发生的事”“当您感到心情低落时,您会通过手机改善情绪吗”[11]进行交叉分析得出:与对手机依赖性自我认知的程度相比,大部分学生在具体表现上是远低于手机依赖性的严重程度的。&
  2.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之间关系:&
  针对此问题,本文选取孤独感作为控制变量,探讨其作为因素对手机依赖的影响程度,通过制作单因素方差分析表进行探析。数表分析结果表明:在假设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概率P值为004,所以可以认为,孤独感对手机依赖存在显著影响。原因在于内心的孤独容易使人产生对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排斥心理,从而将内心情感的倾诉转移到以手机为媒介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去。另外,存在大学生存在孤独感是因为对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行为方式不满或者说是不能够达到自身想法二产生厌恶,基于这种心理背景,手机无疑给这些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生活行为方式。综合以上原因,手机依赖性存在于有孤独感的大学生中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现象。&
  通过交叉表分析来具体分析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可以得出,越觉得周围人不关心自己的学生认为自己肯定有手机依赖症所占总体的比重越大,即孤独感强的学生较孤独感弱的学生更易产生手机依赖。由于对现实生活的排斥程度越高,大学生便会越倾向于虚拟空间,进而也就造成了孤独感越强的大学生,其手机依赖程度越高。&  3.手机依赖性对性格及孤独感的影响:&
  本次调查中,对手机依赖的量化具体表示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通过制作单因素方差分析表可以分析手机依赖性对大学生性格是否存在反作用,分析表如下:&
  表3性格偏向单因素方差分析&
  数表分析表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不同对性格产生了显著影响。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空虚,希望通过寻找到一种寄托,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填补法。手机会占据过多生活空间,改变以往的习惯,甚至是与人相处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看法,久而久之会对性格产生一定的反向作用。&
  在基础分析中,个人性格与孤独感的体验程度是相关的。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程度受各自性格影响显著。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个人性格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孤独感是产生手机依赖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性格偏向活泼的学生,其孤独感的体验程度较之性格偏向安静的学生低,这也与公众通常认为的情况相同。而学生一旦产生孤独感,其交流诉求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得不到满足,自然会将之转移至虚拟空间,由此便产生了手机依赖。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维度中精神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精神质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容易产生手机依赖,也就是说具有“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等特质的人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12]。一般性格比较孤僻、人际关系不融洽甚至不合群,封闭自我以及缺乏自信,他们在面对现实世界各方面压力又找不到突破口时,更容易让自己沉迷于手机世界里。虽然他们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变现的懒惰不积极或是在各项活动中参与度较低,但是也存在人们正常的沟通交流所需,这时他们可能就会将注意力转向另外一个渠道,即通过手机这一媒介来与他人进行交流,或是通过玩手机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手机依赖,而手机依赖反过来又会强化他们的这一特质,让他们变得更加孤独不适应环境。&
  四、结论及相关建议&
  SPSS统计分析软件有着实用、简洁、准确的优点,通过SPSS软件将问卷中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在本文中起着关键作用。&
  交叉分析表与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显示性格与孤独感是大学生手机依赖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手机依赖性对大学生的性格与孤独感会产生反向作用,性格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分析具有很强的可靠性,性格活泼的大学生较性格安静的手机依赖性更强,孤独感体验程度高低与手机依赖性强弱程正比。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即过度沉浸于虚拟世界会对个人性格产生负面影响,并加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在手机依赖自我认知中大学生也普遍认为难以抵制手机诱惑、打发时间,未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产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表现。&
  随着手机的普及与手机功能的日益丰富,广大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的同时若不能控制好度便容易产生手机依赖,但应注意避免并克服产生手机依赖,合理利用手机。对已经存在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应从端正态度、多与同学朋友沟通、积极参加健康娱乐活动、静下心来学习工作等方面进行克服,做手机的主人。各高校应通过一定方式如组织各式竞赛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减轻大学生的焦虑与孤独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参考文献:
  [1]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66-69
  [2]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2):138-139
  [3]王相英.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2):59-63
  [4]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  
关键词标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面哪几项属于人格特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