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上课不发言,平时挺好的平时学得挺好,一考试就掉链子

为什么有的人平时学得挺好,一考试就掉链子?
新学期开始那会儿的兴奋劲儿过了,学生们又要回到与考试相伴的日常中。
来自美国的调查显示,10个青少年中有8人认为学校学习是他们焦虑情绪的源头,其中,至少有一人觉得学习成绩明显受到焦虑情绪的左右。
和身体素质一样,人的神经类型是有先天差异的。
如果你家孩子是天生的乐天派,“打不死的小强”,那么恭喜你,在这方面可以轻松很多,甚至经常给孩子加加压。
但要是他天生敏感,情感脆弱,你可要当心了,因为很多时候,由考试压力积聚而成的焦虑,不是用几句简单的宽慰就能够解决问题的。
这个时候,不妨试试以下三个锦囊,以脑科学为依据。和孩子一起反复地训练,坚持数日,必有收获!
锦囊1:深度学习
平时不努力,考试徒伤悲!若是追根溯源,考试焦虑的源头往往是准备得不够充分。不过,努力学习也讲究正确的打开方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目前国内外都倡导的学习方式,因为如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考试,都把能力作为考查重点,基于记忆而刷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何谓深度学习?其主旨是识记事实(fact)固然重要,拥有见解(insight)更加要紧。
比如,在理科学习中,不仅仅牢记公式并且熟练运用,还要理解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文科上,除了背诵各文学流派及其特点,更要运用理论鉴赏相关的作品。
对此,身为家长,职责也要与时俱进,不再是买一课一练,或者每天为孩子检查数学作业,如此简单又机械;而是要穿针引线,带领他们养成深度学习的意识,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形成见解。
你可以尝试这样的改变:
以前,你给孩子讲故事,督促他们背诵美文佳句;现在则是把时间留给孩子,听听他们对于故事的心得体会,请他们说一说,哪里被触动到,为什么?
以前,你陪孩子玩积木,他们搭出美丽的城堡或庄园,你给予一个大大的赞;现在,你要启发孩子,除了对称的图案,是不是还有不对称的设计?你和孩子尝试不同的设计风格,并让孩子判断一下,哪一种设计更加前卫?
以前,你为孩子的健康操心,规定他们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现在,你们可以根据学习到的卫生常识,结合自身的体质特点,一起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饮食图谱……
锦囊2:心理暗示
心理学家说,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虽然考试是焦虑情绪的具体诱因,但是如果任其发展,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遇上考试就焦虑!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明知焦虑有百害而无一利,还是耽溺于其中难以自拔。
这一类孩子往往心气高,却因为太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反而走到事情的反面。
“万一没考好怎么办?万一发生‘场上昏’怎么办?”临战之际,大脑里挥之不去的负面想法,严重地抑制了临场发挥。这一切,其实是心理暗示在捣鬼。
关于心理暗示,有一个著名的案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前线战场上流行着一种因受炸弹爆炸的震惊而得的心理恐惧症——“弹症病”,此病无药可治,严重者甚至四肢瘫痪。
这时,心理学家参加了战时诊疗,发现这是一种“心病”,于是对患者进行暗示心理疗法:
用铅笔在下肢失去知觉的士兵膝盖以下若干寸的地方画了一个圈,然后以肯定的口气告诉患者,明天线圈以下部位一定恢复如常。第二天士兵这个部位果然恢复了知觉。这样日复一日地提高画圈的位置,直到士兵痊愈。
这是医学上有名的“麦独孤暗示疗术”,已经在医学上得到广泛应用,从中可以看出心理暗示的巨大力量。
暗示具有两面性,积极的暗示可以发掘内在潜力,而消极的暗示,则会让担心害怕的事情真的变成现实。
记得前乒乓球冠军邓亚萍在谈及成功经验的时候提到,她打球的时候,什么也不想,想的只是调动一切力量,把对手打下去。
同样的道理,学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也应该抱着这样的思维,把那些丧气的“万一”抛在脑后。
为此,家长可以在孩子备考的过程中,和他们一起进行以下训练,以期建立正面积极的思维定势。
01.一级训练
摈除负能量的思想,建立正面积极的思维习惯,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写一些自我鼓励的话,压在书桌板下面,每次学习的时候都能看到。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老掉牙的古法。通过反复地默念,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会产生高度的认同,并内化为行为准则。
鼓舞内心的语句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有个性,比如:
考试对我来说得心应手,答题近乎就是本能;
面对考试中的难题,我就像在枪林弹雨中闯关的将军,多酷啊;
害怕只会涨他人威风而灭自己志气;等等。
02.二级训练
家长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份子,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首先,和孩子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经常犯的错误。这么做不只是为了防微杜渐,更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明白,爸爸妈妈也有掉到坑里的时候,甚至是犯“低级错误”。
在分享常犯错误的基础上,不妨在孩子面前晒一晒这些年,父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无论是学业、工作,还是生活上的,藉此向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
考试只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在人生中更是很小的一部分;考试并非检验个体的全部指标,一时成绩不佳也不意味着走到人生终结。
在孩子了解前辈事迹之后,再让他们反过来关照自己:回顾在平时学习中常犯的错误,并建立“记错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时翻看,避免再犯。
03.三级训练
美国人曾经对221名选修统计学课程的本科生做过一个试验。
课程开始的时候,让学生写下心目中最看重、最具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同家人或朋友的情谊、精神或宗教方面的信仰、对认知的追求等,并对这些事项按照自认为的价值高低排序。
之后,这些学生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花15分钟时间,思考并写下排在价值取向顶端的诸项到底有什么意义;另外一组则用同样多的时间,分析位于列表底部的事项具有的意义。
同样的训练在期中考试之前重复进行了一次。
到学期末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第一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学生,同时,第一组同学的课堂表现也好于第二组。
一则简单的写作练习居然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难道写作和数学之前存在联系吗?
其后,研究人员把试验范围扩大,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科目的学生,在上述训练之后,都会产生类似的差别。
数学成绩的提高,功夫却在其外。
秘诀在于通过对价值观的分析,第一组学生把重心聚焦于人生的长远目标,而不是眼下的学习压力。这时,信念的力量引导着他们,燃起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这就是目标的力量!在具体实践中,家长可以利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小目标”:
先和孩子一起回顾过往取得的成绩,在此基础上,设定具体的目标。注意目标不应该是口号式的,而是把宏伟的构想拆分成若干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比如,每天多做两道题、每天多背10个单词,等等;
一定要让孩子把这些“小目标”写下来,以便对照是否完成,因为没有具体的定量,“更好”永远只是一个描述性单词而毫无意义。
按照管理学的理论,养成一个稳定的习惯起码需要21天时间;那么保持正能量的心理暗示,从而建立良性的思维定势,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在实践中,思维习惯的养成并非朝夕之间,有时候还会出现退转,因为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很可能被某一场考试的失利而摧毁。
不过,反复地努力终归会有回报。
人的思维处于不断地重塑之中,通过刻意而持久地训练,面对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的时候,心里面就会逐步坚定这样的念头:我很努力,我已经准备好了,今天就是我露一手的时候了!
锦囊3:应试小技巧
即便准备得再充分,当考试来临的时候,还是免不了心慌意乱。以下的应试小技巧,家长们可以传授给孩子,缓解他们在考前和考中的焦虑。
和孩子分享那些年,爸妈在考试中遇到的糗事。
原来爸妈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回顾往事带来的幽默,可以促进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有效缓解压力,促进记忆力,调动应试积极性。
提醒孩子回顾平时常犯的错误,以及如何克服它们,从而预先进入考试状态。
常见的“低级”错误可能包括:
做选择题的时候不及看清楚所有选项,就贸然做出选择;
审题不清,没有弄明白题目究竟要求回答什么,比如“分析(analyze)”作为考题中的高频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解释说明,有的是理解鉴赏;
数学考试的时候,着急落笔,没注意想想答案的数字是否合乎情理;
光顾着在答题卡上圈圈钩钩,却早就和对应的题号岔开了;
在一道题上死磕,正确的做法是镇定自若地往下做,或许会在后面的题目中发现答案的蛛丝马迹;等等。
建议孩子在开考之初,把考试中亟需的要点、公式、程序等信息先写下来。
这么做有助于把大脑解放出来,在考试中完成更有意义的思考,而不用时刻提防忘记这些知识要点,从而牵制住精力。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过去成功的场景,体会那时候的心情和状态。
就像目击一场网球赛或足球赛会让大脑组织变得兴奋一样,类似的回想能够增强自信心,忘记压力,让大脑迅速进入应战状态,小宇宙爆发了!
专业托管,来超优安亲
专业托管︱作业辅导︱单科培优
关于超优安亲
超优安亲源自台湾20年成功安亲托管经验,国内(石家庄)首家引进台湾成熟安亲托育理念的托管品牌,这与石家庄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小饭桌”有着天壤之别:他突破了“家庭作坊式”以“托”为主的的传统思维模式,将“托”+“育”相结合,采用FBKA四维一体教育模式,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及台湾安亲经验和资源,为学生提供生活照顾、课后辅导、才艺培训等全方位服务。提供一个让家长放心、安心、省心,让孩子快乐学习、适性发展、素质养成的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拒绝访问 | mini.itunes123.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mini.itunes123.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41f76-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孩子平时学得挺好,一到考试就掉链子?原因居然在这!
★ 感恩节活动 ★
感恩节投票环节已经火热开启!
快去为你喜欢的留言投票吧!
#投票截止时间11月22日晚23:00#
对于学生而言,经常面临考试会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并且会引起恶性循环。都知道焦虑除了影响临场发挥,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但很多时候,我们越想摆脱它,它就越是如影随形地缠着我们。这个时候,不妨试试以下三个锦囊,以脑科学为依据。反复地训练,坚持数日,必有收获!
锦囊1:深度学习
平时不努力,考试徒伤悲!若是追根溯源,考试焦虑的源头往往是准备得不够充分。不过,努力学习也讲究正确的打开方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目前国内外都倡导的学习方式,因为如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考试,都把能力作为考查重点,基于记忆而刷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何谓深度学习?其主旨是识记事实固然重要,拥有见解更加要紧。
比如,在理科学习中,不仅要牢记公式还要熟练运用,还要理解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文科上,除了背诵各文学流派及其特点,更要运用理论鉴赏相关的作品。
作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通过一个点让所有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锦囊2:心理暗示
心理学家说,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虽然考试是焦虑情绪的具体诱因,但是如果任其发展,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遇上考试就焦虑!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明知焦虑有百害而无一利,还是耽溺于其中难以自拔。这一类孩子往往心气高,却因为太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反而走到事情的反面。
“万一没考好怎么办?万一发生‘场上昏’怎么办?”临战之际,大脑里挥之不去的负面想法,严重地抑制了临场发挥。这一切,其实是心理暗示在捣鬼。
暗示具有两面性,积极的暗示可以发掘内在潜力,而消极的暗示,则会让担心害怕的事情真的变成现实。记得前乒乓球冠军邓亚萍在谈及成功经验的时候提到,她打球的时候,什么也不想,想的只是调动一切力量,把对手打下去。
同样的道理,学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也应该抱着这样的思维,把那些丧气的“万一”抛在脑后。
如果不能很快摆脱这种消极的心理,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方式。
1、自我鼓励
摒除负能量的思想,建立正面积极的思维习惯,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写一些自我鼓励的话,压在书桌板下面,每次学习的时候都能看到。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老掉牙的古法。通过反复地默念,久而久之,自己的内心会产生高度的认同,并内化为行为准则。
2、建立自信
自己要建立自信心,想想自己平时表现出色的时候,告诉自己在考试的时候也不会太差。而且考试只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在人生中更是很小的一部分;考试并非检验个体的全部指标,一时成绩不佳也不意味着走到人生终结。事情的危害在自己的内心降到最小,为自己建立充分的自信。
3、建立长远的目标
建立长远的目标,不要把目标放在几次考试中,应该将目标放长远些,不要被考试所吓倒。在具体实践中,学生可以利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帮助自己建立“小目标”。
把目标写下来,并且将目标分为几个小目标,循序渐进地去完成。制定目标后,通过刻意而持久地训练,让自己养成习惯,并且心里面逐步坚定这样的念头:我很努力,我已经准备好了,今天就是我露一手的时候了!
锦囊3:应试小技巧
即便准备得再充分,当考试来临的时候,还是免不了心慌意乱。以下的应试小技巧,学生可以学习,缓解自己在考前和考中的焦虑。
1、想一些好玩的事情,让自己放轻松。
2、提醒自己回顾平时常犯的错误,以及如何克服它们,从而预先进入考试状态。
3、把考点写下来,并且梳理考试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4、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过去成功的场景,体会那时候的心情和状态。为考试增加信心。
#互动话题#
你的考试压力是不是也很大呢?
有什么独特的解压方式么?
欢迎留言与大家分享哦!
语文从90到130,只用一年时间!
怎么做到的呢?
北京四中网校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手机注册或邮箱注册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你已成功重置密码,请妥善保管,以后使用新密码登录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学习科学 | 为什么有的人平时学得挺好,一考试就掉链子?
我的图书馆
学习科学 | 为什么有的人平时学得挺好,一考试就掉链子?
宁静的清晨,从噩梦中惊醒,梦见考试中大脑一片空白,铃声响起,还有一堆题目来不及回答......&虽然现在是北京时间你参加高考N年后,一切已经时过境迁,但恐怕这样的梦境还是会时常出现在不少人的生活中。对于还要经常面临考试的孩子们而言,考试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则更是迫在眉睫。&最最要命的是,问题的关键还不是焦虑本身,而是由此带来的恶性循环。都知道焦虑除了影响临场发挥,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但很多时候,我们越想摆脱它,它就越是如影随形地缠着我们。&新学期开始那会儿的兴奋劲儿过了,学生们又要回到与考试相伴的日常中。来自美国的调查显示,10个青少年中有8人认为学校学习是他们焦虑情绪的源头,其中,至少有一人觉得学习成绩明显受到焦虑情绪的左右。&和身体素质一样,人的神经类型是有先天差异的。&如果你家孩子是天生的乐天派,“打不死的小强”,那么恭喜你,在这方面可以轻松很多,甚至经常给孩子加加压。但要是他天生敏感,情感脆弱,你可要当心了,因为很多时候,由考试压力积聚而成的焦虑,不是用几句简单的宽慰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这个时候,不妨试试以下三个锦囊,以脑科学为依据。和孩子一起反复地训练,坚持数日,必有收获!&锦囊1:深度学习& & & & & & & & & & & &&&平时不努力,考试徒伤悲!若是追根溯源,考试焦虑的源头往往是准备得不够充分。不过,努力学习也讲究正确的打开方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目前国内外都倡导的学习方式,因为如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考试,都把能力作为考查重点,基于记忆而刷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何谓深度学习?其主旨是识记事实(fact)固然重要,拥有见解(insight)更加要紧。&比如,在理科学习中,不仅仅牢记公式并且熟练运用,还要理解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文科上,除了背诵各文学流派及其特点,更要运用理论鉴赏相关的作品。&对此,身为家长,职责也要与时俱进,不再是买一课一练,或者每天为孩子检查数学作业,如此简单又机械;而是要穿针引线,带领他们养成深度学习的意识,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形成见解。&你可以尝试这样的改变:&以前,你给孩子讲故事,督促他们背诵美文佳句;现在则是把时间留给孩子,听听他们对于故事的心得体会,请他们说一说,哪里被触动到,为什么?&以前,你陪孩子玩积木,他们搭出美丽的城堡或庄园,你给予一个大大的赞;现在,你要启发孩子,除了对称的图案,是不是还有不对称的设计?你和孩子尝试不同的设计风格,并让孩子判断一下,哪一种设计更加前卫?&以前,你为孩子的健康操心,规定他们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现在,你们可以根据学习到的卫生常识,结合自身的体质特点,一起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饮食图谱……&锦囊2:心理暗示心理学家说,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虽然考试是焦虑情绪的具体诱因,但是如果任其发展,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遇上考试就焦虑!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明知焦虑有百害而无一利,还是耽溺于其中难以自拔。&这一类孩子往往心气高,却因为太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反而走到事情的反面。&“万一没考好怎么办?万一发生‘场上昏’怎么办?”临战之际,大脑里挥之不去的负面想法,严重地抑制了临场发挥。这一切,其实是心理暗示在捣鬼。&关于心理暗示,有一个著名的案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前线战场上流行着一种因受炸弹爆炸的震惊而得的心理恐惧症——“弹症病”,此病无药可治,严重者甚至四肢瘫痪。&这时,心理学家参加了战时诊疗,发现这是一种“心病”,于是对患者进行暗示心理疗法:&用铅笔在下肢失去知觉的士兵膝盖以下若干寸的地方画了一个圈,然后以肯定的口气告诉患者,明天线圈以下部位一定恢复如常。第二天士兵这个部位果然恢复了知觉。这样日复一日地提高画圈的位置,直到士兵痊愈。&这是医学上有名的“麦独孤暗示疗术”,已经在医学上得到广泛应用,从中可以看出心理暗示的巨大力量。&暗示具有两面性,积极的暗示可以发掘内在潜力,而消极的暗示,则会让担心害怕的事情真的变成现实。&记得前乒乓球冠军邓亚萍在谈及成功经验的时候提到,她打球的时候,什么也不想,想的只是调动一切力量,把对手打下去。同样的道理,学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也应该抱着这样的思维,把那些丧气的“万一”抛在脑后。&为此,家长可以在孩子备考的过程中,和他们一起进行以下训练,以期建立正面积极的思维定势。&01一级训练摈除负能量的思想,建立正面积极的思维习惯,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写一些自我鼓励的话,压在书桌板下面,每次学习的时候都能看到。&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老掉牙的古法。通过反复地默念,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会产生高度的认同,并内化为行为准则。&鼓舞内心的语句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有个性,比如:&考试对我来说得心应手,答题近乎就是本能;面对考试中的难题,我就像在枪林弹雨中闯关的将军,多酷啊;害怕只会涨他人威风而灭自己志气;等等。&02二级训练家长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份子,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首先,和孩子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经常犯的错误。这么做不只是为了防微杜渐,更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明白,爸爸妈妈也有掉到坑里的时候,甚至是犯“低级错误”。&在分享常犯错误的基础上,不妨在孩子面前晒一晒这些年,父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无论是学业、工作,还是生活上的,藉此向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考试只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在人生中更是很小的一部分;考试并非检验个体的全部指标,一时成绩不佳也不意味着走到人生终结。&在孩子了解前辈事迹之后,再让他们反过来关照自己:回顾在平时学习中常犯的错误,并建立“记错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时翻看,避免再犯。&03三级训练美国人曾经对221名选修统计学课程的本科生做过一个试验。&课程开始的时候,让学生写下心目中最看重、最具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同家人或朋友的情谊、精神或宗教方面的信仰、对认知的追求等,并对这些事项按照自认为的价值高低排序。&之后,这些学生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花15分钟时间,思考并写下排在价值取向顶端的诸项到底有什么意义;另外一组则用同样多的时间,分析位于列表底部的事项具有的意义。&同样的训练在期中考试之前重复进行了一次。&到学期末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第一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学生,同时,第一组同学的课堂表现也好于第二组。&一则简单的写作练习居然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难道写作和数学之前存在联系吗?其后,研究人员把试验范围扩大,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科目的学生,在上述训练之后,都会产生类似的差别。&数学成绩的提高,功夫却在其外。秘诀在于通过对价值观的分析,第一组学生把重心聚焦于人生的长远目标,而不是眼下的学习压力。这时,信念的力量引导着他们,燃起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热情。&这就是目标的力量!在具体实践中,家长可以利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小目标”:&先和孩子一起回顾过往取得的成绩,在此基础上,设定具体的目标。注意目标不应该是口号式的,而是把宏伟的构想拆分成若干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比如,每天多做两道题、每天多背10个单词,等等;&一定要让孩子把这些“小目标”写下来,以便对照是否完成,因为没有具体的定量,“更好”永远只是一个描述性单词而毫无意义。&按照管理学的理论,养成一个稳定的习惯起码需要21天时间;那么保持正能量的心理暗示,从而建立良性的思维定势,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在实践中,思维习惯的养成并非朝夕之间,有时候还会出现退转,因为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很可能被某一场考试的失利而摧毁。&不过,反复地努力终归会有回报。人的思维处于不断地重塑之中,通过刻意而持久地训练,面对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的时候,心里面就会逐步坚定这样的念头:我很努力,我已经准备好了,今天就是我露一手的时候了!锦囊3:应试小技巧即便准备得再充分,当考试来临的时候,还是免不了心慌意乱。以下的应试小技巧,家长们可以传授给孩子,缓解他们在考前和考中的焦虑。&01和孩子分享那些年,爸妈在考试中遇到的糗事。原来爸妈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回顾往事带来的幽默,可以促进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有效缓解压力,促进记忆力,调动应试积极性。&02提醒孩子回顾平时常犯的错误,以及如何克服它们,从而预先进入考试状态。常见的“低级”错误可能包括:&做选择题的时候不及看清楚所有选项,就贸然做出选择;&审题不清,没有弄明白题目究竟要求回答什么,比如“分析(analyze)”作为考题中的高频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解释说明,有的是理解鉴赏;&数学考试的时候,着急落笔,没注意想想答案的数字是否合乎情理;&光顾着在答题卡上圈圈钩钩,却早就和对应的题号岔开了;&在一道题上死磕,正确的做法是镇定自若地往下做,或许会在后面的题目中发现答案的蛛丝马迹;等等。&03建议孩子在开考之初,把考试中亟需的要点、公式、程序等信息先写下来。这么做有助于把大脑解放出来,在考试中完成更有意义的思考,而不用时刻提防忘记这些知识要点,从而牵制住精力。&04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过去成功的场景,体会那时候的心情和状态。就像目击一场网球赛或足球赛会让大脑组织变得兴奋一样,类似的回想能够增强自信心,忘记压力,让大脑迅速进入应战状态,小宇宙爆发了!&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习挺好的孩子突然厌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