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天气预报,金州,兴义市那家广告公司好

贵州兴义,中国金州的山水慢生活
贵州兴义,中国金州的山水慢生活
老城区,湾塘河边的慢生活 
  湾塘河,是孕育有“金州”之称的州首府市的“母亲河”。从老城区东风路右转去市府路,就会横跨这条近些年受到污染的“母亲河”。摄影/黄华
  湾塘岸的八一公园角的奎星阁,难知其历史,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百姓搞活动的地方了。摄影/黄华
  奎星阁西南方向,建在湾塘河里的跋浪亭,是民国时大儒刘显潜所建。摄影/黄华
  三月的老城区,湾塘河边的八一公园里,梅花已经争艳。摄影/黄华
    八一公园里最多的是老人们,老头们基本都成堆的在下棋或打牌,围观者更是众多。摄影/黄华
  也有侃大山的老头们,闲坐在公园里的花坛旁。摄影/黄华
    这个场景,是三四线城市老龄化的经典一幕。摄影/黄华
  八一公园里的老太太们是最热闹的,不但又唱又跳,还打竹板。摄影/黄华
  老太太们的竹板戏是有领唱的,甚至坐在轮椅上的都不忘了来凑热闹。摄影/黄华
    老太太们的表演太投入了,跟专业演员比有过之无不及。摄影/黄华
    在八一公园的一个角落里,还有几位唱戏爱好者。摄影/黄华
  在湾塘河边的八一公园里,除了老人多,来回跑的孩子也不少。摄影/黄华
    八一公园里刚会走的孩子基本都在老太太堆里转。摄影/黄华
    这位“1”号帅哥,看见镜头就想躲,但还是被拍了脑袋顶上的“1”号。摄影/黄华
  给我的印象是,在这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里,唯一还能有点少数民族感觉的,就是他们背孩子的方法了。摄影/黄华
    这位老大爷背着孩子也不影响他看景。摄影/黄华
  由于近些年来湾塘河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因此园林工人估计每天都会来打捞水面上的漂浮物。摄影/黄华
  八一公园西南角有个下沉式广场。摄影/黄华
  离开八一公园湾塘河继续向西南方向延伸,南岸建起了河边廊桥,供游人驻足游览。摄影/黄华
  由河边廊桥看到的湾塘河及对岸的老房子。摄影/黄华
    湾塘河在快到幸福路前折个弯往方向去了,在拐弯前是这处拦水坝。摄影/黄华
  湾塘河岸边的水烟摊,买这些桶式水烟的也都是住在湾塘河的老百姓。摄影/黄华
马岭河大峡谷,地球上那一道美丽的疤痕
  马岭河峡谷位于州市境内,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剖削深切的大裂水地缝,集雄奇险秀为一体,谷内百余条瀑布飞流,碳酸钙壁挂如织,两岸古树名木千姿百态,被誉为“地球上一道美丽的疤痕”。马岭河发源于乌蒙山系白果岭,上游叫清水河,中游因两岸有马别大寨和马岭寨而称马岭河。峡谷长74.8公里,宽50至150米,深120至280米,谷底低于地面200米。马岭河峡谷景区位于城6公里处。摄影/黄华
  进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景区后,是一条长长的下坡道。摄影/黄华
    还没走到马岭河峡谷的底部,就有“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境了。摄影/黄华
    马岭河峡谷景区里四季如春,年均温度在15℃~18℃之间。景区里有些芭蕉树,这似乎是芭蕉花,个很大。摄影/黄华
    体验过马岭河峡谷景区里的直升观光电梯,风景很棒,遗憾的是升降速度比较快。摄影/黄华
    直升观光电梯下面的平台,这个位置就可以看到峡谷底部和远处跨峡谷的天生桥了。摄影/黄华
  这应该就是马岭古桥了。在这座已经改造过的古桥边,古老的圆洞门已经成为遗迹。摄影/黄华
    这张照片“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感觉就更强了。摄影/黄华
  当我们走上这座有点摇晃的索桥,看着银链垂下,感觉非常特别。摄影/黄华
  雾一般的瀑布流,心情一下就飘然了。摄影/黄华
    马岭河峡谷里和远处的天生桥。摄影/黄华
  像这样分散的瀑布,在马岭河峡谷景区里随处可见。摄影/黄华
  从峡谷对岸,回望现代感特别强、高高竖起的直升观光电梯。摄影/黄华
  在对岸看瀑布,除了美的享受,感觉不到其力量。摄影/黄华
    不同角度看到的峡谷中的瀑布。摄影/黄华
    供游客参观的栈道修在峡谷的峭壁中,非常隐蔽。摄影/黄华
  对岸峭壁上垂直而下的是瀑布,而这边峭壁上垂直而下的却是岩页壁挂(碳酸钙壁挂)。摄影/黄华
  越靠近天生桥,越能感觉峡谷的深。摄影/黄华
  峡谷里除了瀑布与悬崖峭壁,还有郁郁葱葱的植物。摄影/黄华
  多雨,造就了的山里到处都是山洞,而且感觉洞顶随时可能要掉下来。摄影/黄华
  峡谷一侧的游客栈道,经常会在这种岩页壁挂下面。摄影/黄华
    不同位置欣赏马岭河峡谷,会有不同的感觉。摄影/黄华
  在马岭河峡谷景区里会看到很多老年游客,因为游玩大峡谷只需要小强度的爬山,这样既能欣赏美景,也能适度锻炼身体。摄影/黄华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马岭河峡谷景区照片了。摄影/黄华
    这是马岭河峡谷景区里最精华部分,也是瀑布最集中的天星画廊景点。在长仅1.7公里的天星画廊段就有万马咆哮瀑、珍珠瀑、面纱瀑、间歇五叠瀑、捞月瀑、洗心瀑、路帘瀑、飞厅瀑等近二十条。可惜由于时间问题,没深入。摄影/黄华
  如果没有游客,你会感觉这里像是科幻大片《指环王》的某个场景。摄影/黄华
    在马岭河峡谷的河道里,除了嶙峋怪石,还有先民留下的断桥等遗迹。摄影/黄华
    天星画廊景点里除了万瀑奔腾而下的壮观场景,还有一个独特的景观就是岩页壁挂。摄影/黄华
  这张照片能清楚的显示,岩页壁挂就像一个一个的壁挂,悬挂在马岭河峡谷垂直而下的峭壁上。摄影/黄华
  天女散花般从天而降的瀑布,在岩页壁挂的阻挡下,出现了“霓裳羽衣”的效果。摄影/黄华
  “霓裳羽衣”入潭,像琼浆玉液。摄影/黄华
    断桥,始终默默地伴随着静静流淌的马岭河。摄影/黄华
    这是一张历史与现实交错的照片,新修的索桥和游人,也成了景。摄影/黄华
  这是马岭河峡谷景区里有名的海狮石。摄影/黄华
    靠近直升观光电梯有一个水量极大的瀑布,前面有几张对岸拍的照片照的就是这条瀑布,但在对岸感觉不到这条瀑布的力量。摄影/黄华
  这里是真正的水帘洞,游客的栈道从瀑布下穿过。摄影/黄华
  在这个巨大的瀑布下面拍照,再小心也会湿身。但这么美的景,又实在忍不住想拍。摄影/黄华
  用一张远处是天生桥的峡谷全景照,来结束我的马岭河峡谷景区图集吧。摄影/黄华
刘氏庄园,一座地方军阀的“大观园”
  刘氏庄园,位于州首府城南的下五屯街道办事处,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屯堡式地主军阀建筑群。由中西合璧的大小13座四合院组成,占地70亩,为民国初年在政坛显赫一时的督军、省长刘显世和游击队军司令、滇黔边务督办刘显潜的故居。摄影/黄华
  刘氏庄园又称堡,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同治时期初具规模,随着刘氏家族的不断壮大发迹,建筑也不断扩大。到民国期间,又土木,使庄园成为省最大的庄园。摄影/黄华
  从刘氏庄园门口两旁雕工精湛的石可以感觉到,刘氏庄园里的雕塑应该是一大特色。摄影/黄华
  刘氏庄园门口的那对石虽然都有些残损,但神态依旧。摄影/黄华
    这组刘氏庄园门口石基座上的浮雕带有神话色彩。摄影/黄华
  这组刘氏庄园门口石基座上的浮雕应该是奔牛。摄影/黄华
  这组刘氏庄园门口石基座上的浮雕似乎是奔马。摄影/黄华
  这组刘氏庄园门口石基座上的浮雕也带有神话色彩。摄影/黄华
    “家庙”两字说明,刘氏庄园景区里的这个庭院应该是当时的祠堂。摄影/黄华
  这组是家庙庭院里柱子上的浮雕。摄影/黄华
  这组是家庙庭院里柱子上的浮雕。摄影/黄华
  这组是家庙庭院里柱子石础上的浮雕。摄影/黄华
  这组是家庙庭院里柱子石础上的浮雕。摄影/黄华
  家庙里大门上的狮型门扣。摄影/黄华
  家庙里正中悬挂着孙像及“天下为公”等标语。摄影/黄华
  家庙里展出的鸦片烟工具。摄影/黄华
  家庙里展出的木插屏,很有当代抽象艺术的感觉。摄影/黄华
    家庙里展出的狗头型雕塑。摄影/黄华
    家庙里展出的刘氏庄园创建人在清末做团练时用到的大刀。摄影/黄华
  家庙里展出的刘氏庄园创建人办团练时用到的流星锤。摄影/黄华
  家庙里展出的刘氏庄园创建人办团练时用到的木雕人头剑。摄影/黄华
    家庙后身是忠义祠。摄影/黄华
  这是在忠义祠(不确定)里展出的刘氏后代名人的一些物件。摄影/黄华
  忠义祠东面的小小。摄影/黄华
  边围栏上的动物雕塑栩栩如生。摄影/黄华
    边围栏上的动物雕塑经历岁月神态依旧。摄影/黄华
    家庙东侧的八间房,实际上是刘氏庄园创建人办团练时驻扎兵勇的地方,通过这个展厅能了解到清末地方团练的一些情况。摄影/黄华
  八间房中的这间团勇房实际上是兵勇的集体宿舍。摄影/黄华
    八间房东侧北面是当时的滇黔边务督办刘显潜的督办府。摄影/黄华
  督办府内的庭院和正堂。摄影/黄华
  督办府正堂门口柱子石础上的浮雕。摄影/黄华
  督办府正堂门口柱子石础上的浮雕。摄影/黄华
    督办府正堂门口柱子石础上的猴子浮雕。摄影/黄华
  督办府正堂门口柱子石础上的浮雕。摄影/黄华
  督办府正堂门口柱子石础上的浮雕。摄影/黄华
  督办府南侧斜对面是轿厅和炮楼。摄影/黄华
    轿厅估计是用来停放刘氏庄园建造者的官轿的。摄影/黄华
  轿厅内的老物件,说不上来作何用途。摄影/黄华
  炮楼内展出一些刘氏办团练时兵勇们使用到的练武装备。摄影/黄华
    炮楼内练武用的石锁。摄影/黄华
    督办府后院的景象。摄影/黄华
  督办府后院里一处已经废弃的房子。摄影/黄华
    八间房北侧的花厅。摄影/黄华
  花厅内展示的是“自救军刘总司令就职典礼”时的场景。摄影/黄华
  刘氏庄园的某面墙上,还保存着文革时期留下的痕迹。摄影/黄华
  这是与现在的刘氏庄园一街之隔的刘氏庄园老宅所在地。摄影/黄华
    刘氏庄园老宅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摄影/黄华
  这是刘氏庄园老宅里的戏台,从门楣的两条雕龙可以看出,刘氏庄园创建人有自封为王的想法了。摄影/黄华
  刘氏庄园老宅门额上悬挂的是当年国民政府军政部长、老乡何应钦题赠的“克缵前绪”金字匾额。摄影/黄华
布依族八音坐唱,流传在乡间的雅乐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八音坐弹”,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得名,千百年来在市南盘江流域村寨流传着,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演员不化妆。常见于民族节日、婚丧嫁娶等场合。据传八音坐唱原属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后逐渐发展为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摄影/黄华
  这是州首府市万峰林景区里的八音坐唱演出小剧场外的宣传墙。从宣传材料可以了解到,布依族文化中有四宝,排第一的就是八音坐唱。摄影/黄华
  这是八音坐唱演出小剧场里演员们在做准备。摄影/黄华
  这首《贺喜堂》估计是八音坐唱里经常演出的一首。摄影/黄华
  这是演出八音坐唱时会使用到的弦乐器。摄影/黄华
  演出八音坐唱时使用的弦乐器跟传统民族乐器里的弦乐器有相似之处。摄影/黄华
  这种弦乐器的做工和用料,体现出了布依族的特色。摄影/黄华
  八音坐唱演出前演员们似乎会有一些简单的互动。摄影/黄华
  八音坐唱的演员们穿着布依族的民族服饰演出。摄影/黄华
  八音坐唱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演员们边演奏民族乐器边唱。摄影/黄华
  抱弦屈膝坐着弹唱的布依族女演员,姿态非常优雅,确实不太像民间乡乐。摄影/黄华
    在八音坐唱演出期间,演员们还会轮流起坐。摄影/黄华
  这是一种竹管舞表演,名字叫不上来了。摄影/黄华
  这种竹管舞表演似乎是喜庆节日里的一种舞蹈。摄影/黄华
  这种竹管舞的舞蹈动作并不复杂,也少有夸张的动作。摄影/黄华
  竹管舞要求演员做到手到眼到。摄影/黄华
  竹管舞演员在翩翩起舞。摄影/黄华
    当竹管舞演员们在台上旋转起来时,“霓裳羽衣”的感觉出来了。摄影/黄华
  竹管舞演员的动作干净利索。摄影/黄华
    从竹管舞里看到的,是布依族女子的曼妙身姿。摄影/黄华
  全身动作加上脸部表情,使得竹管舞表演看上去非常灵动。摄影/黄华
  这个舞蹈或许应该叫巾舞吧,因为演员们手里拿的是卷起来的头巾。摄影/黄华
  卷起的头巾在演员们手里就是一种道具了。摄影/黄华
  卷起的头巾打开来后,才知道它在舞蹈中的用意。摄影/黄华
    布依族女子把巾这一日常生活场景演绎成一种舞蹈,真的颇具想象力。摄影/黄华
    与竹管舞体现布依族女性的欢快相比,巾舞体现的应该是布依族女子的妩媚感吧。摄影/黄华
    同行的女性朋友忍不住也想学一下包布依族头巾的感觉了。摄影/黄华
区,正在奔向高大上的路上
  市,地处滇、桂、黔三省结合部,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古属夜郎国。这是一个知名度低的资源城市,因盛产黄金而被称为金州,还富藏煤等其他矿产资源。老城在北部山坡上,山坡下是区。这是靠近国际会展中心的一个新楼盘梦乐城。摄影/黄华
    可以作为区核心的国际会展中心,由当地最有名的私营企业富康集团承建并运行。摄影/黄华
  国际会展中心内高大上的大堂,奔着最大会展中心而来的。迎面的画作上展现的是最著名的景点万峰林。摄影/黄华
  会展中心与富康集团国际会展中心形成地理上的对角,不过前者估计主要服务于政府了。摄影/黄华
  从准四星酒店皇冠酒店客房看到的及周围山景。摄影/黄华
  很显然,万峰林是最大的骄傲,所以连机场也都被命名为万峰林机场了。当然,从这个机场也确实能看到万峰林。摄影/黄华
  从市区去马岭河景区的路两边,到处都是这种摆满盆景的小摊。摄影/黄华
  从市区去马岭河景区的路两边,除了摆满盆景的小摊,还有这种水果摊。摄影/黄华
红辣椒餐馆,吃的就是布依风味当地菜
  红辣椒餐馆在有“金州”之称的州首府市应该算是很有特色的一家馆子了吧。州少数民族以布依族为主,而红辣椒餐馆是为数不多的以布依风味为主的大型餐馆。当然,辣椒本身也是人的所爱。手机拍摄/黄华
  红辣椒餐馆门口的巨型图案没理解是什么含义,似乎是布依族图腾类的形象。手机拍摄/黄华
  红辣椒餐馆楼上的每个包间都有名字,有的是以市某处村落为包间名字,像这个包间就叫冷洞村。手机拍摄/黄华
  冷洞村包间里的景象,往外看是正在土木的区。手机拍摄/黄华
  红辣椒餐馆包间外墙以少数民族风情的木质装饰为主。手机拍摄/黄华
  红辣椒餐馆菜品的特点是,以当地食材为主,配菜方式独特,偏酸偏辣。五色米饭,油涮牛肉等,都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手机拍摄/黄华
    据说人喝酒比较厉害,像这种敬酒法,敬酒者边唱民歌边给喝酒者口中直接灌酒,喝酒者不能触碰酒杯否则要罚酒,直到敬酒者歌唱完才会停止给喝酒者灌酒。这种敬酒法真是太热情又太“残酷”,哈哈哈,我绝对不敢尝试。手机拍摄/黄华
有了万峰林,看油菜花何必非去
   被誉为最美五大峰林之一的万峰林绝对是人也是整个州人的骄傲。作为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万峰林堪称锥状喀斯特博物馆。万峰林分为东、西峰林,景观各异。东峰林以巍峨的喀斯特峰丛为特征,西峰林是高原喀斯特景观,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是国内最大最具典型性的喀斯特峰林。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万峰林前发出这样的赞叹:“天下山峰何其多,惟有此处峰成林”。摄影/黄华
  万峰林景区里面有一条环形观光。赶时间的游客可以乘坐观光摆渡车,一周下来不到5公里,游览时间也不会超过3小时。游人观光主要在东线半山腰的游客上往西看,因为万峰林的美景主要是谷地里的油菜花海和西峰林。摄影/黄华
  我们去的时候还是三月中下旬,但万峰林中已经花开似锦了。摄影/黄华
    光看名字,万峰林似乎除了万峰别的都不算太有特色了,其实是不了解的缘故。在三到四月见,万峰林谷地中的万亩油菜花开,那种感觉与油花菜胜地应该是完全不同的感觉。摄影/黄华
  到了万峰林,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此处的几个布依族村寨(主要是上和下),布依族特色的老房子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民居。摄影/黄华
    由于仍有布依族人自由居住,所以万亩油菜花地并不会严格按照规则来种植。但就因为这样,景致反而丰富了。摄影/黄华
  万峰林群峰环绕着一座最为矮小的岩溶孤峰——将军峰(远处隐约的那座小峰)。传说很久以前这里一片汪洋,后来从远海游过来一只长着鳄鱼般头颅的巨大水怪,那水怪体型硕大,嗜血成性,害得当地渔民人心惶惶、民不聊生,当地渔民为它起了个名字——巨魟。玉皇大帝了解情况后委派二郎神去除水怪。除掉水怪后,二郎神想到这片美丽的家园不能再有任何的灾难,决心站在纳灰河边做老百姓的守护神,于是有了这座将军峰。摄影/黄华
    纳灰河,下五屯(刘氏庄园所在地)的母亲河,从境内的高卡流出,象一条玉带,在万峰林下中婉蜒流过,消失在落水河中。纳灰河在万峰林中流过时,给和万峰林带来了无限灵气。摄影/黄华
    万峰林中的布依族村寨,在平地上居住的多。摄影/黄华
  从这张远近层次非常强的照片可以看出,万峰林的大部分山峰都像是一个一个毛竹笋。摄影/黄华
    现在的万峰林中布依族村寨,已经完全现代化了。摄影/黄华
    如果不做介绍,你很可能会以为这里是水乡呢。摄影/黄华
  不远处是著名的万峰林八卦田,天然形成的八卦田平卧在纳灰寨农央,造型神奇,层叠有序。八卦有三个天然地漏,深不见底,被称为地眼——大地的眼睛。农田耕地以漏斗为中心,弧型展布,构成了奇异的“八卦”图案。这种漏斗是在地下河局部坍塌和地表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纳灰漏斗群呈有序的带状分布,揭示其下部为一条地下暗河。据说踩一踩八卦田,升官又发财。摄影/黄华
  这张照片很像水彩画,墨色浓淡,绿中透红。摄影/黄华
    田园风情是万峰林的一大特色。摄影/黄华
  游客的焦点都在万峰林景区里的西峰林,而万峰林的东峰林,是一带高耸的山峰,也很有型。摄影/黄华
  在万峰林景区里,到处都是优美的曲线。摄影/黄华
  在万峰林景区里,村寨也有建在山峰之间的。摄影/黄华
  下面那条路,既是村民出入的,也是观光车的观光线路。摄影/黄华
  从这张照片能看明白,万亩油菜花地其实是万峰林中间的一片谷地。摄影/黄华
  游览那天,天气实在阴的厉害。摄影/黄华
  高低起伏,层峦叠嶂,这在能够看到万峰林东西峰林景象时才能体会到。摄影/黄华
  万峰林的山水间,是这片开阔的油菜花地。摄影/黄华
  万峰林南端有万佛寺(照片中远处),初建于明朝,后被水冲毁,现在的寺庙是重建的,于2007年重新开放。万佛寺佛坛建于一座天然溶洞内,洞中千姿百态,可容纳万余人,是三省区主要的佛教活动场所,是著名的天然洞穴寺院道场。摄影/黄华
    从修的路可以看出,万峰林山上依旧有人家。摄影/黄华
  万峰林景区中,笋状孤峰不少,这是离着东线观光道路最近的一座。摄影/黄华
  这位小游客,在专注地给花拍照呢。摄影/黄华
    三月的万峰林,花开款款了。摄影/黄华
  万峰林景区里的民居拍的不多,原因一个是民族特色不明显,另外也是观光车在西线村寨里行进时不停下来。摄影/黄华
  近距离的拍摄万峰林景区中心地带的油菜花地。摄影/黄华
  近距离观察油菜花时,万峰林的“万峰”就少了。摄影/黄华
  万峰林景区中的村民们,不但种油菜花,也种果树。摄影/黄华
  下纳灰,月亮寨,听着名字就非常有感觉。摄影/黄华
  黄灿灿的油花菜地,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想拍照。摄影/黄华
  万峰林中的村民们,还是按照他们的想法,在种植农作物。摄影/黄华
  用“油菜花海”来形容这片油菜花地可能有点夸张,但感觉是一样的。摄影/黄华
  这两个孩子也许不能代表万峰林村寨中的孩子,但她们的朴实应该是有典型性的。摄影/黄华
  万峰林中的谷地,不像在东线观光道上看到的那样感觉很平整。摄影/黄华
  没弄明白油菜花地中间的木制设施是干嘛用的。摄影/黄华
  万峰林的万峰,其实就像这两座山峰一样,因为不高,通行还是比较容易的。摄影/黄华
    相比壮观的油菜花海,我似乎更喜欢这种接地气的凌乱。摄影/黄华
  对于住在此处的村民们来说,油菜花只是他们的农作物。摄影/黄华
    长在山峰之间的油菜花,更有感觉。摄影/黄华
  骑行的游客,在油菜花期的万峰林景区内很常见。摄影/黄华
  坐观光车回到景区门口之前,还可以近距离地看一下将军峰。摄影/黄华
  有闲暇的游客不会坐观光车,他们估计都会在上边的这种露天饭馆里,来一碗这样的蛋炒饭。摄影/黄华
  开饭时间还没到,游客的孩子们开始玩起来了。摄影/黄华
布依族八音坐唱,流传在乡间的雅乐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八音坐弹”,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得名,千百年来在市南盘江流域村寨流传着,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演员不化妆。常见于民族节日、婚丧嫁娶等场合。据传八音坐唱原属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后逐渐发展为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摄影/黄华
  这是州首府市万峰林景区里的八音坐唱演出小剧场外的宣传墙。从宣传材料可以了解到,布依族文化中有四宝,排第一的就是八音坐唱。摄影/黄华
  这是八音坐唱演出小剧场里演员们在做准备。摄影/黄华
  这首《贺喜堂》估计是八音坐唱里经常演出的一首。摄影/黄华
  这是演出八音坐唱时会使用到的弦乐器。摄影/黄华
  演出八音坐唱时使用的弦乐器跟传统民族乐器里的弦乐器有相似之处。摄影/黄华
  这种弦乐器的做工和用料,体现出了布依族的特色。摄影/黄华
  八音坐唱演出前演员们似乎会有一些简单的互动。摄影/黄华
  八音坐唱的演员们穿着布依族的民族服饰演出。摄影/黄华
  八音坐唱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演员们边演奏民族乐器边唱。摄影/黄华
  抱弦屈膝坐着弹唱的布依族女演员,姿态非常优雅,确实不太像民间乡乐。摄影/黄华
    在八音坐唱演出期间,演员们还会轮流起坐。摄影/黄华
  这是一种竹管舞表演,名字叫不上来了。摄影/黄华
  这种竹管舞表演似乎是喜庆节日里的一种舞蹈。摄影/黄华
  这种竹管舞的舞蹈动作并不复杂,也少有夸张的动作。摄影/黄华
  竹管舞要求演员做到手到眼到。摄影/黄华
  竹管舞演员在翩翩起舞。摄影/黄华
    当竹管舞演员们在台上旋转起来时,“霓裳羽衣”的感觉出来了。摄影/黄华
  竹管舞演员的动作干净利索。摄影/黄华
    从竹管舞里看到的,是布依族女子的曼妙身姿。摄影/黄华
  全身动作加上脸部表情,使得竹管舞表演看上去非常灵动。摄影/黄华
  这个舞蹈或许应该叫巾舞吧,因为演员们手里拿的是卷起来的头巾。摄影/黄华
  卷起的头巾在演员们手里就是一种道具了。摄影/黄华
  卷起的头巾打开来后,才知道它在舞蹈中的用意。摄影/黄华
    布依族女子把巾这一日常生活场景演绎成一种舞蹈,真的颇具想象力。摄影/黄华
    与竹管舞体现布依族女性的欢快相比,巾舞体现的应该是布依族女子的妩媚感吧。摄影/黄华
    同行的女性朋友忍不住也想学一下包布依族头巾的感觉了。摄影/黄华
万峰湖,那里有一座“新”
  万峰湖位于州首府市,是国家重点水电工程天生桥高坝电站建成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蓄水量丰富相当于2个洱海。万峰湖是市近郊著名景区马岭河峡谷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马岭河通过暗河成为万峰湖重要的水源。万峰湖四周万峰环绕,迂回环绕在黔、桂、滇三省(区)之间,沿岸民族山寨特色鲜明。摄影/黄华
    这是万峰林万峰湖景区所在的红椿游船码头,但现在似乎已经废弃了。摄影/黄华
  从红椿码头眺望万峰湖,山水的感觉非常明显。只是岸边的芭蕉林提醒你,这里不是而是州。摄影/黄华
  红椿码头周围的万峰湖湖面,对岸水面之上的泛白岩色其实是过去最大水位线时的淹没部分。摄影/黄华
    万峰湖湖面上有游船,在岸边还设置了一些蓝色小房子,不问当地人你很难知道,那些其实是为夜钓游客准备的过夜小屋。当地人一直把万峰湖当做垂钓胜地。摄影/黄华
    在市范围内的万峰湖湖面,似乎都类似这样并不特别宽阔,像普通的河面。摄影/黄华
  谁都不会想到,在这样一个山水般宁静秀丽的地方,突然出现一个建在孤岛上的欧式“新”般的城堡。问过当地人后才知道,是堡度假村里的城堡酒店。据说这个城堡是近处水电站投资人所建,关于城堡酒店还有一些传说。摄影/黄华
  从红椿码头景区驱车前往堡度假村另一个目前仍正常营业的依山而建的酒店,快到时就不能驾车了,只能沿着这个临湖而建、非常狭窄的栈道走过去。摄影/黄华
  从栈道这边眺望堡度假村城堡酒店,简直就像世外里的“新”,傲世独立。摄影/黄华
    堡度假村城堡酒店所在的这片湖面,没有游船,但有工作人员开着快艇来回巡视。摄影/黄华
  走过临湖栈道,靠近堡度假村另一个依山而建的酒店时,才能看清楚,这个建在孤岛上“新”般的城堡酒店,其实是通过一个索桥与湖岸边连接的。摄影/黄华
  因为不知道的原因,停止营业一段时间的堡度假村城堡酒店仍在维修中。在对岸临湖栈道上远眺城堡酒店的游客,肯定无法想象出城堡酒店内部的奢华。摄影/黄华
盛世苗家,边吃酸汤鱼边欣赏苗家风情
  盛世苗家,在州首府市餐饮业里应该算是鼎鼎有名的吧。这家位于市郊马岭河大峡谷景区外的苗家菜,不在闹市区食客仍络绎不绝,那叫一个火。手机拍摄/黄华
  一进盛世苗家大门就是个大院子,里面的装饰处处体现着少数民族风。手机拍摄/黄华
  盛世苗家院内有两重院子,这是前后院中间的廊道。手机拍摄/黄华
  盛世苗家前后院中间廊道外的少数民族题材壁画。手机拍摄/黄华
  前院餐厅里的苗族壁画,体现的好像是苗家的“摸黑”风俗。但此“摸黑”非彼“摸黑”,有祈福之意。手机拍摄/黄华
  席间会有苗家姑娘来唱歌敬酒,这或许是每天都会上演的一个场景。不管你能不能喝,苗家姑娘们都会敬上土法酿造的白酒。手机拍摄/黄华
    这是盛世苗家最经典的酸汤鱼了,冷汤时鱼下锅,煮开再食用,味道绝佳,跟热汤下鱼完全不同,而且看着汤很红,其实不辣。手机拍摄/黄华
  这是后院中间的水景,也是晚上民族风演出的背景。手机拍摄/黄华
  盛世苗家后院中的餐厅外廊下,装饰着很多民族风的鼓。手机拍摄/黄华
  席间,盛世苗家后院中还会有苗族舞蹈及锣鼓表演。手机拍摄/黄华
龙博物馆,州的“恐龙”级遗存
  龙博物馆坐落在州市郊顶效镇东南角的绿荫村里,始建于2003年。龙的第一块化石于1957年国家地质陈列馆副研究员胡承志首次发现,后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教授认定并命名为“胡氏龙”。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确立了三叠纪的“龙动物群”,包括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所有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的主要类群--鳍龙类、鱼龙类、海龙类和原龙类等。摄影/黄华
    坐落在绿荫村后山坡上的龙博物馆,进了门口是个停车场,过停车场是一个绿荫廊道。摄影/黄华
  如果没有墙上的宣传材料,你可能会觉得龙博物馆是绿荫村某户村民家的一个普通两层楼院落呢。摄影/黄华
  龙博物馆一层外墙上挂了很多龙的宣传材料。摄影/黄华
  龙博物馆一层外墙上贴着很多媒体报道龙博物馆的报道材料。摄影/黄华
    龙博物馆的外墙走道也非常普通,就跟普通院子里一样。摄影/黄华
    据说龙博物馆后院(东院)里的这棵树,是金丝楠的一种。摄影/黄华
  龙博物馆后院内景。摄影/黄华
  龙因为尺寸比较小,所以化石主要保存在这种石板上。摄影/黄华
  龙博物馆里有不少鱼化石,这种叫刘氏比耶鱼化石。摄影/黄华
    龙博物馆里有不少鱼化石,这种叫古鳕鱼化石。摄影/黄华
  这是一种龙化石。摄影/黄华
    这是一种叫鱼龙的化石。摄影/黄华
  这是关于“胡氏龙”名字得来的介绍。摄影/黄华
    每份龙化石上面都标有一串字符,估计是说明发掘地点和标本性质的。摄影/黄华
  龙博物馆里的龙化石,大都比较完整。摄影/黄华
  龙化石,某种程度上看像一种图腾。摄影/黄华
  龙博物馆里不多见的两条龙在一起的化石。摄影/黄华
    龙博物馆里的中华真鳄鱼化石,这应该跟咱们通常说的鳄鱼不是一回事。摄影/黄华
  这是龙博物馆里的海百合化石。摄影/黄华
  这是龙博物馆里的海螺化石。摄影/黄华
    这是龙博物馆里的龙化石。摄影/黄华
  这是两条龙在一起的化石。摄影/黄华
  这是多条龙在一起的化石。摄影/黄华
  这是龙博物馆里的豆齿龙化石。摄影/黄华
  这是龙博物馆里的一种鱼龙化石。摄影/黄华
  这是龙博物馆里一种叫幻龙的化石。摄影/黄华
  这是一块完整的龙化石标本。摄影/黄华
  这也是一块完整的龙化石。摄影/黄华
  这是一块碎裂的龙化石。摄影/黄华
    这也是一块碎裂的龙化石。摄影/黄华
  照片左边这位抽当地水烟的是龙博物馆的馆长。摄影/黄华
    这是龙博物馆北侧的龙化石农庄,应该算是龙博物馆的三产吧,主要功能是餐厅。摄影/黄华
    和龙博物馆馆长及工作人员合影。
本篇游记共含12746个文字,199张图片。帮助了名游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