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个知道草龙血竭和草血竭的收购商介绍一下

我们这边常年收购各种药食两用中药材,希望各位种植户大家能给我留下你的联系方式,中药材产地地址,并注明中药材的上市时间_药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9,898贴子:
我们这边常年收购各种药食两用中药材,希望各位种植户大家能给我
我们这边常年收购各种药食两用,希望各位种植户大家能给我留下你的联系方式,中药材产地地址,并注明中药材的上市时间,真诚长期合作!
泡酒的药材有哪些,苏宁易购天天爆款,嗨抢不止!正品低价,专业综合网上商城,优惠不停歇!泡酒的药材有哪些,,全国联保,支持货到付款,苏宁易购7x24小时为您提供优质服务!
扫头像加微信
panmiao123GO,野生白桦茸
黄芪,当归,党生
看到麻烦回复
,重楼,丹参
什么药材药食两用
微号ID4131
我有桑椹干
虎牙,竹灵芝,,微信
都不留微信给人家?怎么联系?
,等?要嘛?
草血竭,龙胆草,黄精,虫楼,三七,高良姜,天麻电话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有收草血竭的药商请进【药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9,898贴子:
有收草血竭的药商请进
本人有大量的野生草血竭,价格好商量,有收购的商家请和我联系,药材产地云南,本人QQ
泡酒的药材有哪些,苏宁易购天天爆款,嗨抢不止!正品低价,专业综合网上商城,优惠不停歇!泡酒的药材有哪些,,全国联保,支持货到付款,苏宁易购7x24小时为您提供优质服务!
在什么地方,价格多少钱一公斤
可以告诉你电话吗?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成都哪里收购野生,不老草,松露,草血竭,灵芝,天麻,的!谢谢!_百度知道
成都哪里收购野生,不老草,松露,草血竭,灵芝,天麻,的!谢谢!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提问者悬赏10(财富值+成长值)
采纳数:49
获赞数:224
擅长:暂未定制
你要炼丹啊
为你推荐: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药材分类: -->
期望规格:鲜货
期望产地:
期望数量:
公斤(千克)
期望单价:
期望所在地:
更新时间: 15:28:48
认  证:
交易方式:
您登录后可以查看详细联系方式!
(内容非常重要,请您必须看完!)
1、交易被骗的人都是先直接付钱给骗子提供的银行账号;2、被骗的人都是不看提醒,也不按提醒操作的人。一定要选择“”(该服务双方无须开通,随时可以使用,安全简单又方便!)用户在本网站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如有不明之处随时咨询我们():
附:中国药材市场网站的银行帐号
再提醒您:不能先把钱直接打给求购商告诉您的银行帐号上。
选择后的好处:1、与没有身份证认证的会员进行货款中转服务交易,不用再担心被骗2、与身份证认证的会员进行货款中转服务交易,发货还会更及时,货的质量会更高,货有出入时还能更好解决。
可以是刚挖的鲜货.量大的联系 小量的就算了.& TEL:
按药材分类查找求购
所有求购药材
&&|&&&&|&&&&|&&&&|&&&&|&&&&|&&&&|&&
&联系邮箱:,&&&&客服电话: 8
欢迎通过微博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
& & & & 浙公网安备47号 中国药材市场 版权所有谢宗万在总结中药品种中从历代本草的沿袭
时间: 19:18:53
&&&&&&&&名老中医经验集-谢宗万&&&&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一&&&&&&&&谢宗万&&&&&&&&慧眼辨真伪潜心创新知—生药本草学家谢宗万&&&&&&&&郝近大整理编者按:谢宗万是我国著名生药本草学家,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毕生从事本草考证、中药理论的研究,著述甚多,成果丰硕。&&&&&&&&由于在生药学、本草学上取得重大学术成就,1991年被国务院定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本文系统介绍谢氏在澄清中药材混乱品种,创立中药品种理论上的学术贡献,以及他的实地调查,摸清情况,钻研文献,认真分析,普遍联系,重点突破,说理充分,结论公允,掌握标准,确定正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通过本草考证范例评析和药论药话进一步体现他的科研风格和治学作风。这对于启迪后学和本草研究同道都有重要参考价值。&&&&&&&&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汉·王充《论衡·谢短篇》谢宗万,男,字衍千。1924年5月15日出生于江苏泰州小纪镇(现改隶江都县)。中学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华东地区大片土地为日本侵略军所占领。他所就读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现江苏省扬州中学)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和闻名全国的学校,为免受日军的侵扰只好由城市搬到乡间游击区复课,先是由扬州迁泰州,然后再迁小纪、坂?,6年之中数度搬迁。随着局势的恶化和日军扫荡的威胁,学校一年之内往往要临时解散好几次。上课一直是采取“敌来我散,敌走我聚”的方式。谢宗万就是在这样动荡不定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高中。&&&&&&&&6年的寒暑假期以及学校临时解散停课的日子里,谢宗万便在小纪家中抓紧时间跟随舅父学习古文,他对古汉语的兴趣极浓,全部读完了《四书》《古文观止》《左传》及部分唐诗。、、其中一些精彩章句至今仍可背诵如流。从而为后来在本草考证研究工作熟练运用古汉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4年,从扬州中学高中毕业时,处于铁蹄蹂躏下的华东地区,民不聊生,除了个别日伪第一卷127学校之外,哪有什么大学可上,谢宗万只得辍学在家。但他始终一方面坚持自学,一方面当家庭教师,用以维持生计。&&&&&&&&1945年日本投降的喜讯传来,但当时迁往大后方去的大学尚未迁回,而在乡间连续搬迁&&&&&&&&&&&&的母校扬州中学则迅速迁回扬州复课。在母校的召唤下,谢宗万在扬州中学当了一年职员。&&&&&&&&1946年,从大西南复员到上海、南京等地的大学纷纷招生了。谢宗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如愿以偿,那年先后考取了暨南大学、江苏学院和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在选择入学专业时,由于哥哥和亲戚中的一些人是学医的,在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他结合自己的爱好毅然选择了后者。就这样,谢宗万从此走上了攻读药学的艰苦路程。&&&&&&&&1948年,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分专业,这是建校以来的第一次。那时学校共分制药、药剂和生药三个专业。在当时学习制药和药剂专业毕业后比较容易在药厂或医院找到好工作。因此报名学这两个专业的人很多,惟独自愿报名学生药专业的人最少,只有三个人,谢宗万就是其中之一。这与他自幼喜欢大自然与动、植物有关。在生药专业学习中,他最喜欢植物分类学和生药学,对此下的工夫也最深。每逢星期天,他经常独自一人至南京郊区采集各种药用植物标本。由于买不起台纸,就用白报纸代替,并自行装订。在耿以礼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分类和定名。到毕业分配之时,他将两年内采集的标本全部献给了学校。在校期间他虽然对学习生药学感兴趣,但却又对所学生药都是外国药(如颠茄、洋地黄、美远志、欧龙胆、波斯鼠李皮等)而引为憾事。但他自己有一个信念,就是认为在学校主要是学习方法,打基础,不管是不是外国药,中国产不产,通过学习扩大知识面,总是有用的。所以一直信心十足,勤奋刻苦,对学习上的难题都有种穷追到底的精神。在校期间,由于得到生药专家管光地、徐国钧、赵守训等先生的教诲,以致在生药学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方面,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0年,谢宗万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医学院药科当助教,1954年晋升为讲师。在山东数年教学期间,曾带学生到泰山、崂山采集药用植物标本,并对济南一年一度的药市进行中药品种调查。当时就搞清了闻名山东的泰山何首乌是萝?科植物CynanchumbungeiDecne.;紫花地丁有堇菜科的ViolayedoensisMakino,豆科的GueldenstaedtiamultifloraBunge,罂粟科的CorydalisbungeanaTurcz.等多个复杂品种。在山东工作期间,他还与刘德仪等合编了《药用植物及生药学》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55年全国大专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之时,谢宗万被调回南京,任华东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讲师。同年,被调到北京,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从事中药材品种与生药学研究,直到现在。&&&&&&&&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成立后,他在中药系本科兼任中药鉴定学教学任务,其后还担任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中医学院两院的朝鲜、越南留学生的中药鉴定学方面的培养工作。&&&&&&&&在谢宗万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有一个极好而难得的机遇,就是当他调到北京工作之时,正值我国老一辈的生药学家和现代本草学的奠基人赵?黄教授同在中药研究所生药研究室。这是一位博通古今,本草学与生药学造诣精深而且乐于提携后人的老先生。在室里赵先生经常为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讲授本草学,讲授本草学与生药学研究的关系。谢宗万本来就对古代本第一卷128草感兴趣,又恰逢这样一位中外闻名的老专家对本草学作专题讲座,有这样亲耳聆听教诲的机会,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奇遇。这一段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引导他对本草学进一步钻研有着重要的引路入门的作用,对于他在今后研究道路上确立以祖国传统医药学同生药学研究紧密结合的独特学术风格,有着深刻的影响。&&&&&&&&&&&&1964年,谢宗万出版了《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一书,这是我国首部专门论述中药材混乱品种的著作。书中对100种(类)常用中药材的混乱现象探讨了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对中药材生产、经销和临床应用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书荣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单项科研成果奖。&&&&&&&&1975~1978年,他主持编写并出版400余万字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及《全国中草药汇编彩色图谱》。这是解放以来出版的第一部大型中草药工具书,正文收药2200余种,连附录共4000余种。特别是在功能主治方面汇集了全国各地大量民间用药经验。本书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的集体科研成果奖。&&&&&&&&1977年7月,谢宗万应邀参加毛泽东主席遗体保护科研工作,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奖状。&&&&&&&&1986年,谢宗万承担的“50种中药材复杂品种的研究”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成果一等奖。1986年,他与人合作的“茵陈的品种整理及质量研究(第三负责人)”和“中药秦皮药材学的研究”(第二负责人),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成果奖。&&&&&&&&1989年谢宗万荣获世界文化理事会颁发的198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近年来,谢宗万在总结中药品种中从历代本草的沿袭、变迁与发展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中药品种在不同历史时期长期延续或遭受淘汰的变迁发展规律,从而首次提出了“药材品种延续论”与“药材品种变异论”等10个中药理论新观点。1991年将这套理论汇集成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40余年来,谢宗万在中药调查采集方面,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走访了20余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共发表科学论文100余篇,在1989年还主编了《MedicinalPlantsinChina》一书,由世界卫生组织向60多个国家发行。在1975~1990年期间,他还先后被派去伊朗、马耳他、菲律宾、日本等国家作药用植物考察和学术交流10次。在5年间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其中3名在科研工作中的成果或论文已获得国家科委及中医药管理局的多种奖励。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局确定为全国首批师承制名老中医药人员之一。1991年12月谢宗万被国务院定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谢宗万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学术成就,是与他自己的一套完整治学经验,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刻苦的工作态度分不开的。现将他治学方面的特点介绍如下:1.现代生药学研究与我国历代本草一脉相承谢宗万在已故著名生药学家赵?黄的指导和影响下,始终把祖国传统医药学同生药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非常重视历代本草的研究与利用。他认为,本草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药如果脱离了本草,就等于割断历史,脱离祖国医药学体系,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多年来,他反复研读,苦心钻研历代本草,从中汲取精华,使之与现代生药学相结合,开创了自己的研究途径。谢宗万认为历代本草中对药物或其原植物形态的记述往往比第一卷129较简单但却不可忽视,要反复领会,有时非常扼要,常常一两句话就说到关键之处,很能解决问题。如药用芫花,目前常见的商品有两种,一种是紫花的,另一种是黄花的,何者是传统的正品呢?吴普(《吴普本草》)曰:“花紫赤白者,三&&&&&&&&&&&&月实落尽,叶乃生,三月三日采花。”其所述虽寥寥数语,但是从紫色,先花后叶,三月采花这三个重要环节来衡量,就可以肯定传统的药用芫花和现时开紫花的芫花DaphnegenkwaSlieb.etZuee.(瑞香科)是一致的,而与开黄花的一种黄芫花(河朔荛花)WikstroemiachamaedaphneMeisn.在花色和花期(夏秋开花,非为春季)方面都不符合。&&&&&&&&2.中医药传统理论指导药物品种考证一般搞中药材品种考证者,往往多注重文献中对植物形态及药材性状的描述。但谢宗万多年的经验,特别强调中医药传统理论,尤其是有关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七情畏恶、配伍宜忌、功能主治等理论对药物品种考证的指导作用。他认为,考证药物品种,一方面要了解药物品种在不同时代的变迁情况,同时还要注意该药的实际药性功能,必须与主治疾患相适应,务使两者互相协调不能矛盾。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尤其是对古方中的药物考证,有的根本无药物形态描述,只有依靠中药传统理论结合现今实际用药情况,才能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如俗称“九节菖蒲”的阿尔泰银莲花AnemonealtaicaFisch.exC.A.Mey.(毛茛科)的根茎,它根本没有菖蒲类药物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的功能,因此,它绝不能混称“九节菖蒲”入药。&&&&&&&&3.师古而不泥古,注重实际调查谢宗万认为,搞中药品种的考证与鉴别,固然离不开历代本草,但亦不应处处为其具体的文字记述所拘泥。必须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今人总要胜过古人,否则时代就不会进步,要充分认识到前人著述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要考虑到一切事物(当然包括药物品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谢宗万非常重视实际调查,因为不少在文献中难以判断解决的问题,往往通过实地观察则能迎刃而解。&&&&&&&&4.博采众长,善于融会贯通总结提高谢宗万经常对人讲,他自己对中药材品种的鉴别经验不是继承自哪一个人的,而是综合各家之所长。谢宗万早年曾正式拜达仁堂常崇光师傅为师,非正式的师傅则更多,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去拜访当地有名的药工师傅,向他们虚心地学习传统鉴别经验。谢宗万讲,有些师傅的经验虽不十分全面,但他们确有自己的“绝活儿”,如能把他们的经验都掌握到手,就会大大丰富自己。&&&&&&&&谢宗万同时体会到,要想在中药材品种研究上真正有所成就,光掌握经验鉴别是不够的,对现代科技知识与方法也必须多方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融点滴局部经验在一起,形成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理论。前面所提到的“中药品种理论”(品种十论),就是把传统的药材鉴别、本草考证、中医药理论和植物分类学、生药学、化学、药理学等现代科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对中药理论的一种新发展。&&&&&&&&除上述几点之外,谢宗万在学习和工作上的刻苦精神亦是十分令人钦佩的。他讲:干我们这一行的一定要多读书,涉猎面要广,本草古籍要学,经史子集杂书要看,现代书籍要读,杂志刊物要定期浏览。谢宗万自己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多年来他所做的读书笔记和抄录的文献索引卡就有几十盒。他虽已年近古稀,但丝毫没有吃老本的工作态度。每年仍坚持下基层,深入第一卷130药材产区调查研究,进图书馆考察核实资料,每日坚持工作到深夜,孜孜不倦。他总是把古人的名言“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作为自己工作和学习的座右&&&&&&&&&&&&铭,并以此激励他的学生们。&&&&&&&&目前,谢宗万仍然精力充沛,老骥伏枥,锲而不舍,深入钻研,正为创建一套突出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品种学而不断奋斗。&&&&&&&&谢宗万前后担任的专业职务和社会职务有: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及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名誉教授,毛主席遗体保护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药学分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审评委员会医药行业评委会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六届),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药学专题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中国药学会(第十六、十七届)理事,中国药学会(第十八、十九届)药学史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药学会药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年鉴》《中国中医药年鉴》《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海洋药物杂志》《基层中药杂志》《中药志》《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等编委会编、、、、委,《中医杂志》特约编委,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理事,光明中医函授学院顾问及《光明中医函授杂志》编委,《时珍国药研究》杂志社顾问,《中华本草》编委会副主编及品种考证专业编委会主任委员。&&&&&&&&学术精华&&&&&&&&一、考证本草,联系实际,搞清了一批混乱多年的中药品种众所周知,中药的应用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历代药物品种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演进而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而且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对于药物认识的程度有所不同,使用习惯和名称也不一致,因而就产生了异物同名、同物异名等混乱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自有其历史根源和客观因素,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但是,面对这些复杂的品种问题,如果对情况不掌握不分析,不积极设法解决,并从而得出不正确的解答,就会直接影响药材生产的质量和中医的临床疗效。从历史上看,每隔一段时期就会涌现出一位或几位澄清中药品种混乱的著名中医药专家。从解放以来的情况看,中药材名实不符的混乱现象较之历史上更为严重。同一品名的药材,在全国各个不同地区往往有数个或者十数个,甚至更多的不同品种,它们之间从植物亲缘关系方面来说,有的是彼此互相接近的,有的却是非常疏远,甚至根本科属不同,毫不相关。这样,就难以从药效上保证达到处方用药的要求和在生产上指导正品药材的采集与栽培。因此,研究中药材复杂品种并进而澄清混乱现象,是中医药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谢宗万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一直紧紧抓住这一研究课题,长期致力于生药学与本草学研究,倾注了大量的研究精力,遵依中医药传统理论,深入挖掘整理历代本草文献,紧密结合当前用药实际,考证澄清了近200种历史上长期混淆不清的中药品种,为国家药典的修订,《中华本草》的编纂及中药材生产经销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这是谢宗万学术研第一卷131究工作中最大的成就和精华。&&&&&&&&谢宗万长期以来总是把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的精神贯彻落实在生药学研究工作当中。怎样做才能使生药学研究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突出中医药特色,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临床、科研、教学和生产服务,这就是他多年坚持中药材复杂品种研究,以澄清当前中药行业存在的品种混乱问题的中心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他一方面重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一方面重视调查采集,鉴定研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发扬相结合,特别着重把传统的本草学与现代植物分类学和生药学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学术风格。据此,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在复杂的异物同名中药中,考证出我国历代传统药用的正品中药,区别出地区习用品和其他错用混用品。从而提出澄清混乱品种的意见和鉴别真伪的方法。《中药材品种论述》即其多年从事中药品种研究工作的结晶,上册于1964年出版后受到全国同行的一致好评,供不应求,并于1985年补充修订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排印出版;中册载文50篇(40万字),1984年出版问世,第二版1990年修订完成(80万字)1992年问世;下册正在编写之中。谢宗万在解决中药材复杂品种疑难问题方面已经取得了有益成果。例如:“中药白前和白薇,本来是两种药性、疗效互不相同的药物,均为中医临床所常用。但历代本草对其品种、性状描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全国各地异物同名品种达数十种之多,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将二者颠倒错用。即不同地区以白前误称白薇,以白薇误作白前。其他张冠李戴、冒名顶替的情况则更多。针对这样典型的混乱品种,谢宗万首先从历代本草考证上入手,根据唐《新修本草》记载,抓住白前与白薇在生态习性上的不同这一关键,亲自深入二者的主产区进行调查采集,终于发现生在江边或溪滩的是白前,生长在山地的是白薇。而且针对历代本草上从来就有两种白前的记述,谢宗万在系统考证方面和实物鉴定的基础上,将叶似柳叶者命名为“柳叶白前”,将叶似芫花者命名为“芫花叶白前”。实地调查研究中并发现,白薇亦有直立与蔓生之别。同时还提出区别白前与白薇的商品名称和术语,应以“鹅管白前”、“龙胆白薇”、“软白前”、“硬白薇”、“空白前”、“实白薇”的称谓为正,反之为误。由此,历史上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复杂难题,就这样通过本草考证、实际调查、分类鉴定和性状鉴别而顺利地得到解决。谢宗万的这一研究结果,早已得到国家药典的认可,同时还纠正了过去外国学者对白前基原考证的一些错误。&&&&&&&&又如:功劳叶是一味临床常用中药,用作滋阴益肺,兼补肝肾。主治肺劳失血、骨蒸潮热、腰膝酸软、耳鸣头晕、心悸等证。而商品功劳叶却有两种。其一是全国大部分地区应用的冬青科枸骨之叶;其二是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贵州及浙江部分地区使用的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物的叶。这种异物同名问题,早在50年代就引起中药界人士的注意,但多年来,未能形成统一的看法。有人认为枸骨叶用为功劳叶是误用,功劳叶应用以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物的叶为正品;有人则提出枸骨与功劳叶确为二物,但何以大部分市售品以枸骨代十大功劳,尚需进一步研究。70年代末,谢宗万对此问题从本草考证和基原调查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工作。通过对《本经逢原》和《本草纲目拾遗》有关论述的认真分析,终于澄清了最早药用功劳叶的正品就是冬青科的枸骨叶,而不是现代植物分类学上所述的小檗科的十大功劳;后来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所记载的十大功劳才是小檗科的十大功劳MahoniabealeiCarr.和狭叶十大功劳M.fortunei(Lindl.)Fedde;并提出由于冬青科枸骨叶与小檗科十大功劳这两种异物同名品种早在清代就已形成,后者的命名虽比前者为晚,但考虑到在植物学方面已对小檗科Mahonia译第一卷132名为十大功劳属,可以保留不必更改,而冬青科十大功劳早有它的正名“枸骨”,故药材名称可直接按现时习惯沿用“功劳叶”之名作为其药材商品名称和处方用名,以资区别。由于这两类异物同名品种,实际功能主治不同,必须鉴别清楚。&&&&&&&&再如:威灵仙为中医常用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物,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但究竟什么是药用威灵仙正品,多年来学者意见不一。有认为是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中国药典》。)&&&&&&&&但一般学者认为其药用历史较短,只是从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才正式收载。另有人认为玄参科草本威灵仙是宋代《证类本草》中收载的威灵仙,认为其药用历史悠久,应作正品。但此种现代在少数地区只作草药“冷草”或“斩龙剑”等应用而不作威灵仙。北方地区亦有认为,&&&&&&&&&&&&百合科菝葜属铁丝灵仙是该地区传统药用的威灵仙等等,诸说纷纭。鉴于这种情况,谢宗万运用文献学方法,结合当前用药实际,对威灵仙的药用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研究考证,证明:(1)威灵仙之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的《集验方》,其后《唐本图经》收载之。威灵仙药用的发源地是中国而不是新罗(今朝鲜)(2)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是历。史上最早使用的威灵仙,自元、明以来,相传以“铁脚威灵仙”为佳,亦即以根外皮深黑色者为正品。现对《中国药典》所收的三种正品威灵仙均属“铁脚威灵仙”类型。说明《中国药典》收载这三个品种是有本草学依据。(3)玄参科草本威灵仙是宋代药用威灵仙的主要品种之一,直到清代仍有应用,但现代只作草药“冷草”或“斩龙剑”入药,不作威灵仙用。这是中药品种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发生变化的一种反映。(4)百合科菝葜属铁丝灵仙入药用始于清代,可视为北方地区的习惯用药,但不得混称“铁脚威灵仙”。(5)菊科显脉旋复花根和云南兔儿风根,分别为《滇南本草》和《玉龙本草标本图影》中的威灵仙,是云南地区的习惯用药。(6)《救荒本草》中所载威灵仙品种不太明确,参照文图似为玄参科草本威灵仙和菊科Eupatorium属植物兼而有之,但该属植物迄今未发现有同威灵仙相混的现象。(7)自宋代以后,威灵仙不断出现伪品与混杂品。《枫窗小牍》载,藁本一度是威灵仙的伪品。此外,《本草纲目》记载,与铁脚威灵仙“须根一样,但色或黄或白,皆不可用”。可能是指同属植物铜脚威灵仙而言,也可能还有其他根皮色浅的种类。&&&&&&&&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考证学术成就中的另一大特色是,把对中药材原植物的考订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去,各种药物绝大部分都是以方的形式应用的,所以谢宗万在研究考证某些药物品种基原时往往是结合古代组方的方义而进行的。他认为,中医治病就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理法方药的总原则,组方遣药,方以法定,以法统方,方是药的组合,药是方的物质基础。&&&&&&&&现今有应用古方而不验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今日所用之品种与古方所载之品名实不符,因此他特别强调为确保医方固有疗效的发挥,必须重视古方药材品种与入药部分的变化。对此,谢宗万提出:(一)一般医方中药物,一律以正品入药,特殊情况,可灵活变通使用地区习用品种中药品种繁多,异物同名现象复杂,为确保医方固有的疗效,一般方中所用之药,应一律以正品配方。例如《伤寒论》治热痢下重的“白头翁汤”中的白头翁,全国都必须使用《中国药典》规定的毛茛科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Bunge)Regel的根。中药木通在临床作用上,有特殊情况。四川地区历来习惯使用毛茛科的川木通,即小木通ClematisarmandiiFranch.或绣球第一卷133藤ClematismontanaBuch.?Ham.,东北地区历来习惯使用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即东北马兜铃AristolochiamanshuriensisKom.的藤茎。如处方只写“木通”二字,而未标明哪种木通时,则可按该地区习惯用药灵活付给。金钱草有多种,全国各地用药习惯颇不相同。四川地区习惯以报春花科的过路黄LysimachiachristinaeHance为金钱草;两广地区习惯以豆科的广金钱草Desmo?diumstyracifolium(Osbeck)Merr.为金钱草;江苏、上海一带习惯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Gle?chomalongituba(Nakai)Kupr.为金钱草;江西地区习惯以伞形科的天胡荽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Lam.或破铜钱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Lam.var.batrachium(Hance)Hand.-Mazz.为金钱草。&&&&&&&&&&&&在《中国药典》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尊重各地多年用药经验是必要的。如此则符合他们处方用药的旨意。但这些品种也至少应该在“地方药品标准”规定范围之内才行。在一定范围之内灵活变通是可行的,但绝不能漫无边际。&&&&&&&&(二)古代医方,因时代不同,品种变迁,应按当时品种入药中医药有悠久的历史,自汉魏六朝以来,在迄于今的两千余年之中,同一药品,其品种有一贯延续不变者,也有随不同时代而发生品种变迁者。为欲确保原方固有的疗效,自然在药物方面,就要求按当时实际品种入药,务使名实相符。例如《乾坤秘韫》中治疗脾劳黄疸的如圣丸,和危亦林《得效方》治妇人血崩中的草血竭,都不是《滇南本草》所载蓼科草血竭Polygonumpa?leceumWall.的根茎;而应是大戟科的地锦草EuphorbiahumifusaWilld.的全草;戴原礼《证治要诀》治大肠泻血,杨清叟《外科方》治痈肿背疮和危氏《得效方》治金疮出血与恶疮见血方中的血见愁,也是这种地锦草,而不是茜草科的茜草RubiacordifoliaL.或其他。唐容川《血证论》诸方中所用的血藤,是四川所产的大血藤科(或木通科)大血藤Sargentodoxacuneata(Oliv.)Rehd.etWils.的藤茎。(三)“新兴品种”可以取代古方中原相应同名品种鉴于“新兴品种”是在长期临床中由异物同名品中择优选拔而来的新兴优良药材品种,因此古方中所用药物品种,既可以使用原品种,也可以使用“新兴品种”代替之。例如《痧胀玉衡》“降香桃香散”中所用降香,既可使用芸香科山油柑Acronynchiapedunculata(L.)Miq.树干的干燥心材,亦可使用现时《中国药典》收载的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odoriferaT.Chen的心材。又如《太平圣惠方》中的巴戟散,尽管宋代巴戟天有异物同名品存在,但均可以巴戟天的新兴品种———茜草科植物广巴戟MorindaofficinalisHow的根取代之。这就和药用连翘,木樨科连翘Forsythiasuspensa(Thunb.)Vahl可以取代古方中连翘———金丝桃科的黄海棠(湖南连翘)HypericumascyronL.一样。&&&&&&&&(四)异物同名品视其在医方中的效能,决定其品种青蒿在古代原名草蒿,植物来源有两种,但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治疟病方所用绞汁治疟的青蒿,根据其截疟的功效,应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L.而不是香蒿ArtemisiaapiaceaHance。&&&&&&&&神仙对坐草在国内亦有多种,《百草镜》治黄疸初起,又治脱力虚黄方用神仙对坐草、三叶白、荷包草、平地木、茵陈各三钱。根据其效能,并参考其他有关资料,可以断定方中之神仙对第一卷134坐草,应为报春花科过路黄LysimachiachristinaeHance的全草。&&&&&&&&苍术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和白术A.macrocephalaKoidz.在古代统称为术。如古方只写术,而不明确何种时,则可按方义效用区别之。白术辛苦甘温,为补脾要药,功能健脾燥湿,固表止汗。苍术苦温辛烈,为运脾要药,功能芳香化浊,燥湿止痛。在实际应用上,由脾虚而生湿者用白术,因湿盛而发生脾虚者,则用苍术。如《外台秘要》“头忽眩晕”方之“术”,应为白术。《肘后方》“腹中虚冷”方中之“术”,应为苍术。&&&&&&&&(五)不同时代,药物入药部分的变迁,应予重视古代主流本草,包括《新修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原始》等,从唐代到明代的本草及医方中所载的郁、、、金都是姜黄属植物姜黄CurcumalongaL.的根茎。而现时是以姜黄属多种植物的块根为郁金,有据可考者始自清代。故明代以前医方中所用郁金,以现时药用姜黄的根茎当之,最为适宜。以CurcumalongaL.的根茎,从郁金转而作姜黄使用,有明确记载的始于《植物名实图考》,并沿用迄今为《中国药典》所载。故清代以后医方中的姜黄,以其根茎当之,也是有根据的。又如宋代以前药用的枳实为芸香科枸橘的成熟果实,而宋代以后药用枳实主要为酸橙枳实的幼果。&&&&&&&&谢宗万的这些见解已经得到全国许多中医药同行们的首肯。&&&&&&&&二、澄清混乱,拨乱反正,提出了一套具体可行的途径和措施中药混乱品种,不但危害人民身体健康,而且劳民伤财。每年因此而报损的中药材数字十分惊人,有些还要造成地区药材经营部门之间的仓库积压、退货换货、往返运输等扯皮现象,给社会主义经济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同时,混乱品种还搞乱了人们的思想。由于长期混乱,以讹传讹,致使不少青年药工人员信假为真,是非颠倒,这对中药行业培养接班人,中医药事业长期健康地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研究中药复杂品种,就是要想方设法,弄清它们的历史渊源,还它们的本来面貌,从而正本清源,澄清混乱,去伪存真,拨乱反正。为发展正品药材生产、合理利用药物资源、保证人民用药的安全和有效而服务。&&&&&&&&在谢宗万几十年的中药品种研究生涯中,除了亲自考证厘定近200种中药混乱品种外,为了彻底扭转中药材长期混乱的局面,他在多年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探明了中药混乱品种的由来与形成混乱的原因,以及中药混乱品种在历史和当前的多种表现形式,提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治乱途径和措施。&&&&&&&&1.调查鉴定是搞清中药品种的首要步骤。如品种不明,来源不清,盲目地光凭一个未经鉴定和证实的“药名”去按“名”用药,若名实不符,那将是十分有害的,甚至是危险的。故应在实地调查采集的基础上,首先搞清它的来源,以便准确鉴定中草药的科、属和种名。就弄清品种这一点而言,对决定中药的真伪能起到十分关键作用。如非正品药材,则其调查内容还应该包括这种药物在当地使用的历史,及其临床实际疗效,有无毒副作用等等。当然,作伪的情况,比较复杂。例如番红花,即使植物来源正确,但如以提取过有效成分的药材重新染色后加以出售,亦当以伪品论处。&&&&&&&&2.本草考证:鉴于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和对疾病作斗争中所积累的丰富的经第一卷135验已被载于历代本草之中,如果我们从中搞清历代医药学家传统应用药材的正品,那么我们就能从中正确地继承前人的这种经历长时期无数人临床实践考验的、非常珍贵的传统用药经验,使“古为今用”。这对保证医疗效果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发扬都有其重要意义。&&&&&&&&把中药的调查鉴定和本草考证结合起来,就能科学地阐明什么是传统的药用品种,就能从复杂的异物同名品种中区分出来哪个是经受过长期历史考验的传统的药用正品,哪一些是历史上的地区用药,哪一些是后来的混杂品。由于历史在前进,某些中药的品种也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逐渐有所变迁,我们要搞清这种历史上所发生的变化,如实反映这个史实,阐明所研究的那种中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地位,这样,才有利于从中药名称上正确的加以区别对待,避免张冠李戴。这对解决中药的异物同名问题,大有裨益。&&&&&&&&&&&&然而本草考证并非万能,限于古代历史和技术条件,历代本草对药物的形态记载,往往非常简单,有不少品种很难通过本草考证的办法立出确切的结论,还需要利用其他手段加以综合研究解决。&&&&&&&&3.实验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特别是采用理化方法和药理手段,对中药复杂品种从药材质量上进行检验评价,是卓有成效的。中药的有效成分,是对人体起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凡是已经明确有效成分的中药,可以通过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来衡量药材的真伪优劣。如果这种成分能发生荧光现象,还可以通过测定荧光强度来加以质量评定。如果这种中药有效成分现在还未明了,则可以适当选择与能反映中医主要疗效相应的有关药理指标,通过动物试验来进行比较。当然,在试验中结合中医辨证分型、制造相应的动物病理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此,将需要解决的混乱品种分别通过在动物体上对几个关键指标的研究比较,往往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由于动物试验和将来最终用于人体的结果是否能够保持一致,还有待于今后临床实践的证明。&&&&&&&&但这些实验研究数据和资料,对进一步提供临床验证是十分可贵的和不可缺少的。&&&&&&&&在评价中药质量优劣时,如果本草记载与现代研究发生矛盾时,则应以现代科学依据为主。例如李时珍在讨论杜细辛时说:“按《土宿本草》云:杜细辛叶圆如马蹄紫背者良,江南、荆、湖、川、陕、闽、广俱有之。”现据研究表明,紫背细辛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黄樟醚。根据这个研究的情况,紫背细辛就不宜入药了。因而本草关于杜细辛以“紫背者良”的说法,就不能作为正确的依据。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临床验证:把好的正品药材按中医处方用药的意旨恰当地用到病人身上,使之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这是医家用药的最终目的。中医治鱼骨鲠喉,一向使用威灵仙,但中药威灵仙是个复杂品种,什么是正品威灵仙还存在着争议。是否可以通过有无这种实际疗效来进行检验呢?当然鱼骨鲠喉,只是检验指标之一,应该还有其他相应的指标相辅而行,方为可靠。又如贯众,品种极为复杂,市售品不下50余种,很多地方用来煎汤预防流感,有的有效,有的无效。何者疗效最佳,各地不妨加以比较和总结。具体进行各种之间的预防效果比较是有着一定困难的,如结合体外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来进行,还是可行的。有人在使用山豆根的复方中就曾发现中毒现象,最后总结出来是山豆根的品种和剂量问题(山豆根剂量如超过9克,即产生中毒症状)。这就说明虽然使用复方,如果单味药存在问题,在一定的情况下,照样能够把问题反映出来。如服用含有赤小豆的复方而发现有毒蛋白中毒反应时,那就得首先怀疑是不是由于错服了赤小豆混乱品种“相思子”的缘故。但如某药不存在毒副作用,亦无显著生理活性时,则在复方中的呈现,往往难以被揭露。&&&&&&&&第一卷1365.具实正名:研究中药复杂品种,在通过调查鉴定、本草考证、实验研究、临床验证等一系列的研究,或其中某几项研究之后,肯定对这些品种的本来面目和来龙去脉等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这样,就应该对正品加以肯定,对副品加以说明,对名实不符的混乱种要根据它们本身的具体不同性质区别对待。重要的一条,是首先要恢复它们的本来面貌。&&&&&&&&按照它们本来固有的药名去处方入药。如此,就能避免因异物同名而造成的混淆错用。&&&&&&&&&&&&这个办法,自古就有了。例如《大观本草》的校刊者艾晟引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细辛条谓:“谨案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细辛用。若杜蘅之类,自应依本性于用尔。”这说明他对“杜蘅乱细辛”的处理办法是杜衡只能叫“杜衡”,按杜衡本身具有的药性去用药。但不得混称细辛。这就是具实正名,依本性于用。这样做,名实相符,实事求是。中药混乱品种除伪品不具药效者应严格取缔外,很多异物同名品可按这条原则处理。从名称上明确地把它们区别开来,使名实相符,各自依本性使用,则彼此相互混淆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6.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的生产:“道地药材”出自《牡丹亭·药》?:“好道地药材”;《本草品汇精要》也称“道地”。《增订伪药条辨》例言说:“诸药有天生地产之正所,则为道地正品。”《本草从新》则称“地道”。陈仁山《药材出产辨》序称“药非地道,虽对症必无功,则选如不选,用如不用”。由此可知,无论是“道地”,或者是“地道”,说法虽有不同,但中药界人士谁都知道它们的含义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正品优质药材的同义词。很多道地药材,往往是重要的中药种类。它们在全国药材中享有崇高的信誉。例如五加科的三七,以产于云南和广西者为道地,可谓名闻中外。曾经有一个时期货源紧张,供不应求,则商品中藤三七、水三七、姜三七等应运而生,有直接冒名顶替者。后来正品三七生产多了,次品、混杂品等也就逐渐销声匿迹。&&&&&&&&看来发展正品药材的生产,则混乱品种就有自然淘汰的趋势。当然,这种发展,是应该有计划地按需要进行。&&&&&&&&7.行政与组织措施:研究中药复杂品种,把混乱的问题搞清楚,提出鉴别真伪优劣的方法,是学术范畴里的事。但要拨乱反正,去伪存真,那就得依靠药政管理方面的力量(包括严格执行由国家制定与颁布的“药品管理法”,用加强法制的办法来加以保证),非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行政与组织措施不可。&&&&&&&&(1)宣传教育:能起到统一思想增加理性认识的目的。应加强如下工作:①宣传有关国家药政管理条例。②宣传提高执行国家药典和三级标准的自觉性。③宣传混乱品种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和给国家经济带来的损失。④宣传有关澄清混乱品种的科研成果和合理化建议。⑤设法抢救继承老药工人员对药材的鉴别和保管经验,积极培养青年中药师,改变后继乏人和后继乏术的状况。⑥对现有的基层药工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⑦各省、市出版部门要配合出版适合本地区应用的有关药材真伪鉴别的书籍,包括彩色图谱和宣传画等。&&&&&&&&⑧宣传药品是特殊商品的特殊性,明确它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性质,绝不可在药品经营方面以谋取厚利为目标。&&&&&&&&(2)控制收购:绝大多数中药材都是通过基层药材收购部门收进来的。牢牢把住基层收购这一关,就能很好地对混乱品种加以控制。问题是:①农村非专业的采药人员对药材鉴别知识不足,常将外形相似的混淆品种一齐采来,这就形成错采的问题。如果药用部分是皮部和根部,则对药材鉴别经验不足的人来说,对此严格把关是不容易的。②药材收购必须强调要由专业人员来担任,应该杜绝非专业人员收购和从事委托收购业务。过去农村竟然发生过由收废品的人兼第一卷137收药材,它们把药材和废品等同起来,对药材收购不给予重视已达到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为了解决错采、错收问题,基层收购部门一定要备有一套药材收购品种的标准样品和规格说明书,各地县级药材公司对下面收购来的药材,要有专人认真的加以鉴别检查,凡是发现错收了的,一定要即时处理,严防上调、外调,造成更大损失。&&&&&&&&(3)检查监督:药品检验所是国家专设的药品检验监督机构,从中央至地方(县市)都有。&&&&&&&&它对中、西药品质量都肩负着制定标准和按标准进行检验监督之权。一旦发现伪品,有权予以取缔。对不符合三级标准者则制止生产和行销。&&&&&&&&近年来,由于农村集市贸易的蓬勃兴起,城市农贸市场也普遍活跃。还有少数不法分子在市场上贩卖假药,投机倒把。特别是贩卖假人参、假天麻者,屡见不鲜,以致上当受骗者甚多。&&&&&&&&为此,市场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当地药检机构也要主动下来检查,同时还要加强群众性的监督。一有发现,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严格取缔。对情况严重的投机倒把分子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各经营部门和使用单位应从正常渠道进货,特别是短缺药材,更要把好质量关。&&&&&&&&(4)限制使用:对地区习惯用药,应限制在原来习惯使用该品种的地区范围之内。例如一个专区,或者一个省,或者由几个省构成的大行政区,千万不要超出这个范围,要注意不能让它随便扩大到地区以外的地方去。实践证明,凡是不按此原则办事的,必然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因为:①即使调出,有可能因地区习惯不同,导致名实不符而退货,造成来回运输,互相扯皮和浪费资财的现象。②即使勉强使用,但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这一点,古人早有论述。吴其浚曾经在《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十三“昆明沙参”条中谈过:“因地而用,不可以例他方。”(5)统一药名:中药混乱品种,很多是由“异物同名”而引起的。如果能做到统一药名,一物一名,则对澄清混乱最为理想。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在编制国家药典时必然要慎重考虑统一药名的问题。但是药典收载药物品种的数目有限,出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全部都收。那末,其他药物的名称怎么办?要不要统一,究竟怎样统一?由于这个大事,特别是确定药材原植(动)物中的问题很复杂,必须集思广益,妥为研究,因此谢宗万建议由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成立一个专门学术性的中药名词委员会来讨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出版有关统一中药名称的专书,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后由国家颁布施行。&&&&&&&&(6)以法治乱:《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已于1985年7月1日起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将以我国药政管理中的头等大事而载入史册。《药品管理法》的公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已经进入法制化的新阶段,使药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和依法办事。&&&&&&&&《药品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假药。”对什么是假药,下了明确定义。其中与中药材有关的是“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是假药。另外,“变质不能药用的”和“被污染不能药用的”也都按假药办理。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劣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为劣药。①药品成分的含量与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规定不符合的;②超过有效期的;③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禁止生产、销售伪劣药品,是《药品管理法》的核心内容。这是针对着一小撮不法分子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以伪乱真,以劣充好,欺骗群众,危害人民健康的违法行为而制定的。因为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只有切实保证药品质量,才能保障用药的安全和有效。&&&&&&&&为此,凡是与药品生产、经营、使用、药检和监督管理等有关人员都必须很好学法、知法、守法、执法。“以法治乱”是切实可行的重要措施,也是“以法治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门。第一卷138三、勤于实践,勇于创新,首创中药品种理论新观点祖国的医药学源远流长。大量事实均可说明,我们的祖先就是在寻找食物充饥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到催吐、泻下、止痛、兴奋等有关药物知识。诸多正反经验,循环往复,从而使先民们在实践中悟出了防治疾病的药物功效。“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虽然难以考据,但说明了药物的四气五味和有毒无毒等知识都是从大量实践中通过总结概括而得到的。&&&&&&&&这就是中药性味理论的萌芽阶段。也就是这种药性理论经过长期的验证和补充,至今已成为中药理论的核心,它与中医理论密不可分,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和指导实践。这是因为理论形成的基本过程是经过思维的作用,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将大量杂乱无章的资料上升为系统的具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亦即引出其固有的最本质的特点,并加以概括而形成科学概念之故。&&&&&&&&因此,理论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它必然要为指导实践和预见未来而发挥作用。为此,在当前强调科学技术进步对生产力起重要作用的时代,更不能忽视理论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意义。&&&&&&&&中医药学之所以在世界传统医药学中独树一帜,能逐步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关键就在于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也就形成了我国独有的中医药特色。&&&&&&&&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的生产与应用也在不断地发展。然而长期以来中药理论却停滞不前,总是局限于药性理论范围之内而未能越雷池一步,更谈不上有什么新的理论突破。这种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形势,也不能适应中药研究、生产的发展。有鉴于此,谢宗万在近十余年来,结合他本人的专业所长,于几十年中药品种调查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着重从中药品种方面探讨了发展中药理论的可能性,因而提出了10个有关中药品种理论的新观点。现将这10条理论的内容摘要介绍如下:(一)药材品种延续论中药品种代代相传,就是中药品种的延续。如人参、当归、黄芪、地黄等,历二千年的药用历史,至今仍延续不衰,能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关键在于其具有确切的疗效。&&&&&&&&早期本草所载某些品种其不为后人所用,甚至不为人知,因而不能被延续使用,其原因有三:(1)由于本身疗效欠佳,缺乏实际医疗价值而被淘汰;(2)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十分突出,且分布不广,难以采得者,也在淘汰之列;(3)由于早期本草对药物形态描述过于简略,或完全无描述,以致后来逐渐失传,形成知名而不知物。关于这一部分品种,凡本草载有独特疗效者,有进一步考证发掘之必要,如坐拿草等。&&&&&&&&&&&&中期及晚期近期形成的新品种和新兴优质品种,则又会在尔后时期不断地得到延续和相应的发展。&&&&&&&&中医中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整个中药继承与发展中,药材品种的延续起到了绝对主导作用。&&&&&&&&第一卷139(二)药材品种变异论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古今药物兴废不同。”实际上是说古今所用药物品种是有变化的。&&&&&&&&清代名医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把“古方所用之药,当时效验显著,而本草载其功用凿凿者,今依方施用,竟有应与不应”的现象,归结为“药性变迁论”。谢宗万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种类之异”、“名实之讹”,亦即品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而药性亦随之而变。于是将这类性质的问题归结为“药材品种变异论”,或称“药材品种变迁论”。其发生变化的情况,主要表现为:1.时代变迁,品种变异。这就是说中药品种在历代本草的不同时期,时而发生变化。如《唐本草》以前的本草中和以后《本草纲目》中收载的通草是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quinata(Thunb.)Decne.和现代五加科通草Tetrapanaxpapyriferus(Hook.)K.Koch不同。&&&&&&&&2.地区习用,异物同名。不同地区将一些药物来源不同,成分、疗效各异的药物同叫一个药名,同作一种药使用,如将菊科的草本植物兰草和唇形科的植物毛叶地瓜儿苗同作泽兰使用等。&&&&&&&&3.就地取材,貌似实异。由于药材供求矛盾的普遍存在,当道地药材不能满足供应,往往在“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时,很容易发生将原植物或药材“貌似实异”的一些品种拿来充顶,如以假万寿竹的根茎充黄精。&&&&&&&&4.弄虚作假,以伪乱真。越是稀少珍贵的药材,人为的“弄虚作假,以伪乱真”非法谋取暴利的情况就越是严重,三七用莪术刻制,冬虫夏草用地蚕的根茎冒充,天麻用马铃薯、紫茉莉、大丽花根、菊芋、芭蕉芋、天花粉、赤根、慈姑等作伪,“只求己利,不惜人害”。&&&&&&&&品种变迁,有时变坏,有时也有变好的一面,如巴戟天、广防己、酸橙枳壳、新疆紫草等“新兴品种”的形成,则是不可忽视的。&&&&&&&&从整个历史时期品种变迁的结果来看,好的变化终究会得到承认,也逐渐独立为新的正品得以长期延续流传。坏的变异,则多数经受不住历史的考验,一旦被揭露,就会当做伪品被取缔或作混乱品种来处理。&&&&&&&&药材品种的变异,既然有双向性,我们就可以设法根据品种变异的规律,严格控制其变异方向,使其向新兴优质品种发展,坚决防止制造新的混乱。&&&&&&&&系统分析和掌握中药品种在历代本草中变迁与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对中药药用历史渊源的全面正确了解,防止在品种问题上作片面的论断。&&&&&&&&研究药材品种变异,所以有其重要性,还在于整个中药品种发展史是处于药材品种的延续和&&&&&&&&&&&&变异二者相互交织之中。&&&&&&&&(三)药材“新兴品种”优选论“新兴品种”一词是谢宗万于1982年提出来的有关新品种方面的一个新概念。凡一种药材,在前代本草中没有记载过,而是新近兴起,与某种传统中药的正品在药名上有一定的联系,在生物来源上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也可能截然不同,但在药材质量或功能主治方面一般认为与之基本等同或较之更优者,即称之为“新兴品种”。这个“兴”字有兴起、勃兴的意思,代表正确和具有新生活力的含义。概括言之,“新兴品种”即新兴优良药材品种的简称,是正品中药新的泉源。例如中药紫草,传统正品为紫草科紫草属植物紫草LithospermumerythrorrhizonSieb.第一卷140etZucc.的根。而近代则在新疆地区发现同科软紫草属植物新疆紫草(软紫草)Arnebiaeuchro?ma(Royle)Johnst.的根,其质量较传统正品紫草更优,药典已经收载,行销全国。则此新疆紫草就属于“新兴品种”的范畴。类此,伞形科阿魏属植物新疆阿魏FerulasinkiangensisK.M.Shen其茎中分泌的油胶树脂为中药阿魏的“新兴品种”。这一“新兴品种”的发现,减少了药材经营部门对阿魏的大量进口,从而为国家节约了不少的外汇。&&&&&&&&历史上呈现的“新兴品种”如宋代有枳壳、枳实CitrusaurantiumL.,连翘Forsythiasuspensa(Thunb.)Vahl,宁夏枸杞LyciumbarbarumL.。晚近呈现的新兴品种有广防己Aristolochiafang?chiY.C.WuexL.D.ChouetS.M.Hwang.,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How等。它们之所以在不同时代形成中药的“新兴品种”,主要是在药材质量上和功能、主治上经过长时期的临床考验和优选,并得到公认的结果。&&&&&&&&因此,“新兴品种”是继传统药用正品之后,通过较长时间临床实践的考验,在该药材多来源品种包括异物同名品中选拔出来的一种优质品种,或通过现代科学研究从其近缘品种中新开发出来的又一优质品种。&&&&&&&&药材“新兴品种”在今后科研工作和临床应用中还会继续不断地涌现。&&&&&&&&(四)药材基原(品种)的单一性与有限多原论中药材基原,中国药典就有一原、二原、三原和多原之别。一原者即单一性种类,数目最多,此处将二原以上(含二原)者统统归隶于中药材基原的有限多原性,中药材基原的多原性自古有之。《新修本草》注云:“蓝实有三种。”《本草拾遗》云:“三棱总有三、四种。”《本草图经》《证类本草》一药数图者甚多,柴胡、有5图,黄精有10图,《中国药典》所收442种中药材,其中多原药约占总数的27?多原性药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一味药品种之间,功能、主治极为相似,保证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客观标准是药物质量符合规定要求。例如秦皮必须是木樨科?属中树皮水浸液具有荧光现象者,凡无荧光现象者就一律不得作秦皮使用。黄精则甜的可用,苦的不可用。柴胡属的大叶柴胡有毒,不可用。钩藤在生物碱含量方面还规定,含量高的品种为合格,低者不得使用。&&&&&&&&诸如此类,对有关品种作出限制性的规定,是符合用药“安全有效”的。这就是在多原性品种之前加“有限”二字的深切含义和宗旨。&&&&&&&&有限多原性药材的形成:(1)相近的植(动)物亲缘关系;(2)合格的形、色、气、味;&&&&&&&&&&&&(3)相同的较高含量的有效成分;(4)极为相似的中药疗效。&&&&&&&&中药材多原性品种的发展,实际上也是新药研究内容之一,是大有可为的。在中药系统研究的过程中,原先为单一品种的药材,有可能增添一些近缘品种,形成有限多原性药材,但也有可能从原来的有限多原性品种中发现新成分、新疗效,则转而分化出少数品种来,使之摆脱原药名而另立新品,另起新名。这就是有限多原性品种转而分化出新的单一性品种的可能性,对中药的研究与发展也是一种新贡献。&&&&&&&&(五)解决中药品种“异物同名”问题的关键在于“统一药名”论所谓“异物同名”就是药物来源不同,成分、疗效各异,但在不同地区却同叫一个药名而当一种中药使用者。例如丽江山慈姑的鳞茎,在云南有混称为土贝母的,曾冒名贝母或土贝母使第一卷141用。华东地区曾发现以萱草属植物的根冒名顶替藜芦使用,而均使患者发生中毒与失明的事故,这是由于“异物同名”的原因。接着就是“冒名顶替”、“张冠李戴”,必然造成品种混乱。所以中药的“异物同名”是构成中药混乱品种重要因素之一。&&&&&&&&中药“异物同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列中专门设有“药名同异”一节,对五物同名,四物同名,三物同名,二物同名等,有详细记载,可见“异物同名”问题是自古有之,于今为烈,现在中药贯众、白头翁、厚朴、杜仲、紫花地丁、透骨草等其异物同名品均有数十种之多。问题的产生,既然是出在药名的混乱上,则问题的解决就应从药名的统一着手来考虑。所以“统一药名”问题亟待解决。(六)优良品种遗传基因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在因素论药材的好坏,首先与生物“种”有直接关系。例如黄芪就有很多种,但以蒙古黄芪为上品。大黄也有很多种,驰名中外的西宁大黄和凉州大黄的来源是蓼科大黄属掌叶组的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鸡爪大黄);非掌叶组的华北大黄、河套大黄等即使将其移栽到与掌叶大黄相同的生态环境中,亦绝对成不了大黄的道地药材,就是由于“种”这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决定的。栽培的药材,即使是同一种,还有种下品种等问题。例如菊花,商品就有亳菊、滁菊、怀菊、川菊、杭菊之别。它们在药材性状上各具特色。在有效成分含量上亦互有差异,而且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又如怀地黄,在河南旧怀庆府地区(同焦作市所辖诸市、县)就有白状元、金状元、北京一号等品种,分别有个头大、产量高、梓醇含量高、抗旱、抗涝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强等优点。当归则以“寸金头”,宣木瓜则以“芝麻点”,天麻则以“水红杆天麻”等品种为佳。&&&&&&&&遗传因素这个内在因素,因为它在生物体内还控制着有效成分的合成,故药材质量也受它的影响。这一点对道地药材来说,无论如何是不可忽视的。为此,可以认为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优良的栽培加工技术,对道地药材的形成虽然是重要的外在因素,但优良品种遗传基因则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在因素,二者缺一都不可。&&&&&&&&(七)解决伪劣混乱品种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发展“道地药材”论伪劣混乱品种问题发生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根源在于药源不足,供求矛盾紧张,特别是稀有珍贵药材,尤其如此。为此,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发展道地药材。当然,这种发展生产必须强调的是有计划地按需要进行,绝不要无计划地超量生产。否则会造成药价大起大落和挫伤药农种药的积极性,不可不加注意。&&&&&&&&(八)品种相近性效相似论中药品种,直接与药性和临床疗效有关。以植物性中药而言,品&&&&&&&&&&&&种相近,是指同科同属,甚至必须是同组、同系的药用植物,这些植物在系统发育中亲缘关系相近,它们在植物形态和药材性状上有较多相似之处。它们所含的活性成分(次生代谢产物)类型也有基本相同或相似,惟含量高低参差不齐。这是根据植物化学分类学关于“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类群,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的观点和无数已经证实了事实归纳出来的一条自然规律。由于一定的活性成分对人体生理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说它们性味功效相似,自然也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例如黄连为毛茛科黄连属植物,味连CoptischinensisFranch.,峨眉野连C.omeiensis(Chen)C.Y.第一卷142Cheng,三角叶黄连(雅连)C.deltoideaC.Y.ChengetHsiao,云连C.teetaWall.,甚至于日本产的日本黄连C.japonicaMakino,亦都含有小檗碱berberine、黄连碱coptisine和甲基黄连碱wore?nine,均性味苦寒,能清热燥湿,泻心火,解热毒,用于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急性胃肠炎,热性病高热,目赤肿痛,痈疖疮疡等。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在植物界和动物界几乎都有其规律性。&&&&&&&&这一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就在于能指导对中药新品种、新原料和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寻找黄芩类新资源,就必须在黄芩属黄芩亚属顶序黄芩组狭叶黄芩亚组的黄芩系丽江黄芩系中的一些粗根类型的各类中去寻找,则事半而功倍。&&&&&&&&(九)品种虽同,在一定条件下,性效可变论每一种药材,均有其固有的药性与功效。只有当这个生物种在一定条件影响下,方能改变其原有药效。能影响药材性效改变的条件有:1)(药用部分不同,性效不同,麻黄茎发汗,根止汗;(2)采收季节不同,疗效高低有别,如赤芍根,在北方四月末、五月初显蕾期芍药甙含量最多;(3)生态环境不同,特别是寄生植物,直接受寄主的影响,寄主不同,寄生的性效亦随之而变(如桑寄生与马桑寄生)(4);加工炮制方法不同,可使性效发生质的变化。如生姜、干姜、炮姜、姜炭性效全不相同,乌头与附子性效差别更大;(5)贮藏时间条件不同,药效有变。如陈皮不宜用新,贯众(粗茎鳞毛蕨)贮藏一年以上则失效;(6)剂型、服法不同,药效产生变化,如瓜蒂散用散剂方能起催吐作用,但如改作汤剂则无效。此外,剂量的大小,也能对疗效产生影响,由此可知,品种虽同,功效可变的情况相当复杂,但其中对提高疗效的因素或产生新的功效的因素应值得重视,并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很好地利用,则不啻增加一批疗效好的新的中药品种。&&&&&&&&(十)研究中药品种,立足本国,放眼世界论研究品种的实际疗效,除重视国内的经验外,还要放眼世界。凡是好的东西,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都要拿来为我们所用,学术上有不同观点,要探讨其究竟,哪个观点正确,就采用哪个观点,有必要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核实,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例如关苍术Atrac?tylodesjaponicaKlidz.exKitam.,中国和日本、朝鲜均有分布和应用,在中国东北地区作苍术应用,而在日本、朝鲜则作白术应用。日本文献已提出关苍术接近白术成分的科学依据,我们就应该从化学、药理与临床各方面进行全面研究,以利澄清与合理利用。&&&&&&&&伞形科珊瑚菜GlehnialittoralisFr.Schmidt的根,我国从清代起就作北沙参使用,但在日本称“滨防风”,长期在日本和朝鲜作防风的代用品。考证我国古代本草,珊瑚菜可能为防风类石防风的一种,为此,珊瑚菜的实际功效是北沙参类,还是防风类,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木通科木通Akebiaquinata(Thunb.)Decne.为我国历代本草传&&&&&&&&&&&&统用木通,但现时国内反而未作木通应用。日本学者研究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阐明了木通利水的机理。《第十改正日本药局方》收载的木通即为此种,我国药典更应该收载。总之,不立足本国,则基础不牢,不放眼世界,则眼界不宽,立足本国,放眼世界,目的一致,都是使之更好地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为我所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古代早有明训。&&&&&&&&谢宗万多年进行的“中药品种理论研究”于1992年2月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会专家给予这项研究以极高评价,认为是谢宗万毕生精力的结晶,一致认为本项研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卷1431.创新性:几千年来中药理论基本局限于传统的药性理论范畴之内,一直未见有任何新的理论性突破,在中药品种研究方面始终处于经验重复的水平。对实践中出现的众多复杂变化的品种问题都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该项研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10个全新的论点。全面分析讨论了中药品种诸多问题的复杂性、形成的历史原因及有关规律性,并上升为系统理论,属于国内外首创,是中医药学理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突破。&&&&&&&&2.科学性:该项研究以中药品种的古今事实为依据,既有大量历代本草文献及药学史的考证,也引用了现代科学对中药品种研究的论据。根据生物学遗传、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讨论了中药品种、形色气味与临床效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了中药在长期使用中有关药名、基原、品质、功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论据准确可靠,说理深透,分析讨论合乎逻辑,结论恰当,科学性强,学术水平高。&&&&&&&&3.实用性:该项研究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故对当前中药的教学、研究、生产均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专家们认为这10个理论的提出,对于中药复杂品种的研究整理,中药新品种、新资源的开发,道地药材的发展,药名的统一,中药混乱现象的澄清等,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不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指导中药材生产的发展与经营管理,避免因品种造成损失,亦会产生相应地经济效益。&&&&&&&&评委们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在整体上突出了中医药学特色,不但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而且在国际传统医药学研究领域中亦处于领先地位。&&&&&&&&四、鉴定中药,重视继承,提出系统整理&&&&&&&&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精华的新设想谢宗万认为,鉴于中药品种真伪优劣的复杂性,故在鉴定中药时要针对不同情况,有时需要四大鉴别法(基原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与理化鉴别)共同使用,但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只需其中一、两项的配合就能解决问题。他认为四大鉴别法中在实际工作上最普遍应用的是药材性状的传统经验鉴别法,它独具多快好省的特点,故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认真加以总结整理提高。&&&&&&&&中药传统经验鉴别法是中药行业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方面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它主要根据药材的外观性状(形、色、气、味),直接利用感官,即用看、摸、闻、尝等方法,必要时加用水试法与火试法来达到鉴定的目的。这主要是由于生物种遗传因素而形成,使各种动、植物药品都有其特定的外观性状及某些特性。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中药师,不但通过外观性状观察就能鉴别真伪,而且有时还能指出它的产地,是野生品或是栽培品,对生长的年限也能作出大致的估计,以及药材何者为优何者为劣等。他们在经验鉴别方面确有独到之处,是&&&&&&&&&&&&十分宝贵的。&&&&&&&&例如形容野山人参:“芦长碗密枣核?,紧皮细纹珍珠须”;形容三七:“乳钆、丁头、铜皮、铁骨、菊花心”;形容天麻:“鹦哥嘴,扁圆体,点轮环,圆盘底”;形容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这些都是经验鉴别精华之所在,他对此十分重视。传统经验鉴别通过直观鉴定,方法简便,重点突出,能迅速得出可靠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基层中药房、药店、药材仓库及药材收购站等部门应用最为广泛。谢宗万在进行中药品种的研究考证及中药材的实际调查时,都非常重视学习和继承各地药工、药农的传统鉴别经验。他的特点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并善于把第一卷144传统经验与生药学及植物分类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把分散的点滴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他的多年中药品种鉴定工作中能将传统鉴别经验运用自如,触类旁通,可谓慧眼独具,堪称一绝,成为他中药鉴别的基本功。长期以来,谢宗万除了完成本职的科研工作外,还利用自己的特长,为院、所内其他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做了大量中药材品种的鉴定工作,同时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求其鉴别中药真伪优劣者更是难以计数。&&&&&&&&谢宗万认为,传统鉴别经验除了它的优势之外,有很多经验还比较零散,对同一种药材各有各的绝活儿,尚未集中整理;另一方面,由于直观的局限性,有些经验还不很完善,不是任何问题都能解决。因而就需要去粗取精,取长补短,把它与现代科学鉴别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药材的鉴定水平。如全草类药材就应该与植物分类学结合起来,可对原植物基原作准确鉴定。对经验鉴别术语要从植物解剖学的观点来加以诠释。已经破碎的药材则要与现代生药学方法结合,用显微鉴定与理化鉴定技术加以辅助配合。谢宗万本人在这方面的成就大致体现在他的专著《中药材品种论述》一书中。&&&&&&&&鉴于传统经验鉴别法具有悠久的历史,迄今为止,却尚未见有系统总结整理的材料。但同时随着岁月的流失,掌握丰富经验的中药师傅们已日渐其少,能写能讲者更是不多。因此迅速抢救这笔宝贵的药学知识遗产,确实是十分重要的。为此,谢宗万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的指示精神,认为中药材鉴别领域内,作为第一步,首先总结整理出一部《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精华》是当务之急,然后在此基础上,中西结合,土洋并举,从而进一步提高中药材的鉴定水平。这个光荣的重担自然就落到师承制中我们年轻一代继承者的肩上。&&&&&&&&五、对于药名,力主统一,为解决异物同名提出一整套建设性方案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目前中药品种混乱的情况十分严重而复杂,但究其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异物同名”而造成的。我国幅员广阔,各地方言千差万别,药物的地方名、土名、处方名相互错综重合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给保障临床正确用药带来很大困难。对此,谢宗万力主在全国中医药领域内药名必须统一,药材原植物拉丁学名的确立应在国际命名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适当考虑结合生产与医疗实际。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他认为白苏与紫苏、川谷与薏苡、东北大活与白芷的学名都应有所区别,不宜过分强调“大种概念”,应实事求是,该细分则细分,当然也不是越细越好,总之不宜统得过死,坚决反对把历来公认的两个不同药物的基原植物用同一个学名来表示,种以下单位的适当应用是合宜的。&&&&&&&&谢宗万认为,某些植物中文的命名应该与中药本草考证的结果紧密联系起来。如他在考证了我国传统药用葶苈子之后指出,LepidiumapetalumWilld.和L.virginicumL.为药用葶苈子的正品,而过去一般植物学文献报道的Draba属&&&&&&&&&&&&植物在我国根本不作葶苈子用。因此建议,将Lepidium改为“葶苈属”,将Draba属改为“和葶苈属”,因为后者符合日本的习惯而与中国的习惯不同。再者,Lepidium在植物分类文献中原名“独行菜属”,此独行菜最先收载于《救荒本草》。查考该书原记载,独行菜的果实为形如绿豆的球形,而Lepidium属的果实是扁圆形的。所以原先以Lepidium订为“独行菜属”亦属错误,故Ldpidium这个植物的中文名称就非改不可了。为此,谢宗万提出,将LepidiumapetalumWilld.改称为“葶苈子”,将L.第一卷145virginicumL.改称为“琴叶葶苈子”。其他Lepidium属的一系列植物种也都给予了新的植物中文名称。&&&&&&&&谢宗万在1989年发表的“多元性药材取名的原则与方法刍议”一文,为统一药材名称,解决“异物同名”问题提出一整套建设性意见。其取名原则与方法的中心内容如下:1.一物一名,任何品种不得在药名上重复,以杜绝异物同名现象的产生。&&&&&&&&2.绝大多数新药名,应尽可能具备如下两个要求:(1)明确反映作什么药用;(2)明确反映它的植(动)物基原。组成新名时,药材名在后,(植、动)物名在前,如石虎吴茱萸、毛蚶瓦楞子。&&&&&&&&3.组成新名时,如系国家药典或部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则于药名前的修饰以表示,如系地方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则以“”表示之。在发表文章时,如须对地方标准所收药材明确是何省使用,还可在药材名后用()注加省、市、自治区的名称。4.三级标准以外的药材,对地区习惯用药亦可参照此原则组成新名,但修饰词不加任何标记,以示区别。&&&&&&&&5.原以属名为词干命名的植(动)物名称,如与药材名有矛盾时,在组成新名时,应废弃原来的植(动)物名中的词干(如作玉竹用的药材,不得以黄精为词干;作秦艽用的药材,不得以龙胆为词干;作白首乌与白薇用的药材,不得以白前为词干),而代之以药名为词干,并斟酌情况,可部分地采用原来的种加词作修饰词用。&&&&&&&&6.药材性状有明显特征的,如此特征反映在药材上较植物名更有鉴别意义者,可以药材性状为主而命名。&&&&&&&&7.部分道地药材的名称,可在药材之前冠加主产地名(如浙贝母、杭白芷、川牛膝、云黄连、广防己、汉中防己、宁夏枸杞、祁州漏芦、禹州漏芦等)。&&&&&&&&8.如某药材长期以来有一个习惯商品名称,而且明确专指某种时,此时其药材名不必以其原植物名为基础来命名。&&&&&&&&9.根据习惯,每药尽可能首选一种直接以本药材名为名,不加任何修饰词。首选原则是:(1)药典收载者以药典名为准,不重新取名;(2)药典未收载者,考证本草,以传统药名为正名,古今名称有变迁者,结合实际情况,本着“师古”与“从俗”相结合的精神,选择适当的名称。&&&&&&&&10.新组成的药名,最多不要超过6个字,用作词干的药名,必要时可根据习惯用简称。&&&&&&&&&&&&如金银花的词干,可精简为“银花”二字。&&&&&&&&11.药名有时要与药用部位相联系,植物名则不尽然,也没有必要。如二者有矛盾时,要以实际用药情况为准。如忍冬为植物名,也意味着“藤”,如用药则必须以金银花为名。枸杞子与地骨皮也属此类型。&&&&&&&&12.混乱品种不得盗用通用的药材名为词干。&&&&&&&&13.药材名中不宜出现有“假”字和“拟”字。以“假”字来修饰药材名,无疑则成了假药,现在有些植物名中有“假”字,要注意在组成新药名时,不可生搬硬套。&&&&&&&&按上述取名原则新组成的药名是多原性药材的名称,在国内应用时能起到拉丁学名的作用。主要是一物一名,见名而知其物,不会混淆。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处方如仍按原习惯不指明具体品种,根据李时珍“大名则通”的原则,凡该药的法定品种,均可付与。故本命名法对中医用药和中药配方不会带来任何不良影响。相反,如临床医生接受此取名原则而按有关规定在处方中指明×品种,×药房亦照此发药,则可相应地减少误差,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详第一卷146见:中药材(11):40—42,1989)近年来,谢宗万还与人合作研制成功了“全国中草药名鉴”微机数据库检索系统。该系统收录药材原植物13000余种,可通过学名、药材名、植物名、地方名、文献名、产地、性味、功能主治等方面检索到相关的信息,特别适于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药材信息的检索。&&&&&&&&思路方法在谢宗万40余年的研究工作中,澄清中药材混乱品种,创造中药品种理论是他最主要的学术贡献。在多年研究实践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药材品种研究考证的思路方法。&&&&&&&&一、实地调查摸清情况1.植物形态与采收季节:古人对药物或其原植物形态的记述往往是比较简单的。但有时却非常扼要,常常一两句话正是说到关键之处,很能解决问题。如《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石打穿治黄疸,并引蒋仪《药镜拾遗赋》云:“滚咽膈之痰,平翻胃之哕,石打穿识得者谁。注,噎膈翻胃,从来医者病者群相畏惧,以为不治之症,余得此剂,十投九效,不啻如饥荒之粟,隆冬之裘也。乃作歌以志之。歌曰:谁人识得石打穿,绿叶深纹锯齿边,阔不盈寸长更倍,圆茎枝抱起相连,秋发黄花细瓣五,结实扁小针刺攒,宿根生本三尺许,子发春苗随弟肩,大叶中间夹小叶,层层对比相新鲜。&&&&&&&&味苦辛平入肺脏,穿肠穿胃能攻坚。采掇茎叶捣汁用,蔗浆白酒佐使全。噎膈饮之痰立化,津咽平复功最先。世眼愚蒙知者少,岐黄不识名浪传。丹砂句漏葛仙事,余爱养生著数言。”这一段记载既生动地描写了石打穿的植物形态,而又说明它有治噎膈翻胃之功,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有治食管癌和胃癌之效。从上述诗歌对药材所描绘的形态特征,完全可以准确地考订这种石打穿就是蔷薇科植物龙芽草(仙鹤草)AgrimoniapilosaLedeb.,现在日本学者(佐藤氏1979年在《汉方研究》上报道)已从药理、临床方面证实仙鹤草有抗癌之效。对仙鹤草作了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认为它对较广的瘤株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实我国清代医家早就有用仙鹤草治疗癌症的记载,这真是了不起的贡献。我们从形态描述的特征完全可以考证其品种,并进一步发掘其疗效。这就是本草考证能对继承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作出贡献的实例。&&&&&&&&&&&&2.药材特征,形色气味:古人早就知道,鉴别药材,形、色、气、味,至关重要。例如大黄有多种,为区别大黄质量的好坏,就必须注意药材的性状特征。《本草图经》载:“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文者佳。”“锦文”这二字,说出了正品大黄与其他同属植物在药材性状上的区别。所谓“锦文”是指大黄商品药材(去皮)表面往往可见灰白色网状薄壁组织与棕红色的射线交错而成的菱形(斜方形)纹理,以及暗红橙色的放射状涡纹(习称星点,即异型维管束)。这种锦文大黄,无疑是指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和掌叶大黄R.palmatumL.而言。而山大黄(华北大黄)、藏边大黄、河套大黄等全无锦文。由此“锦文”特征,即能考定其品种。&&&&&&&&玄参,《证类本草》引《开宝本草》注云:“根生青白,干则紫黑。”虽寥寥数字,但它却说出了第一卷147玄参科玄参的根鲜品和干燥后在药材颜色上的变化,玄参科植物就是有这种特点。&&&&&&&&药材品种不同,气味各异。有些药材具有特殊的气味,可供鉴别真伪的依据。例如阿魏,苏敬说“体性极臭”。李时珍解释说:“夷人自称曰阿,此物极臭,阿之所畏也。”这说明了阿魏具有特殊的臭气,有经验的药师不须视物,只闻其臭就可断定其为阿魏而无疑。&&&&&&&&马槟榔以核仁入药。《本草纲目》引陆玑之言曰:“凡嚼之者,以冷水一口送下,其甜如蜜。”这就说出了鉴别马槟榔真伪的要害。当然,其同属植物的核仁亦有此特点,凡具有此特点之同属植物,其药性疗效基本相同。&&&&&&&&3.形成与加工:某些异物同名品虽然名称相同,但其形成与加工则迥然有别,核诸本草,便可分辨。例如,“竹黄”就有异物同名品的存在,《本草纲目》的竹黄,实际上是宋《开宝本草》的天竺黄,亦即《本草衍义》中的天竹黄。李时珍曰:“按吴僧赞宁云,竹黄生南海镛竹中,此竹极大,又名天竹,其内有黄,可以疗疾。”《中药大辞典》载,竹黄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textilisMcClure等,因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一般于冬季采收,砍取竹干,剖取竹黄晾干。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以火烧竹的方法,使竹受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药材为不规则多角形的块状或片状物。表面乳白色、灰白色或灰蓝色相杂,质轻、松脆,易于破碎。断而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感。吸水力强,置水中有气泡产生。味甘,有凉感,舔之粘舌。主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功能清热豁痰,凉血定惊。用于热病神昏谵妄,中风痰迷不语,小儿惊风抽搐,癫痫等。&&&&&&&&上海有一种人工合成品,与天然产者有别。&&&&&&&&4.产地分布:植物的品种和地理分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古代易地引种栽培这项工作很少有人去做。因此,药材的产地具有和植物分布相关的传统性。仍以芫花为例说明之。&&&&&&&&《史记·仓公传》:“汉太仓公淳于意治临淄女子薄吾蛲瘕……意饮以芫花一撮,即出蛲虫数升,病遂愈。”这是1600年以前用芫花治病的记载。这段话对芫花没有形态方面的描述,究竟是紫色的芫花,还是黄色的芫花,从文字上丝毫看不出来,然而仔细推敲,却仍有线索可寻。淳于意是山东人,临淄亦在山东境,联系当前所了解到的芫花地理分布情况,山东芫&&&&&&&&&&&&花只有开紫花的一种,根本没有黄芫花的生产。此处所用芫花,当系指前者而言,他还说芫花有驱蛲作用,这又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证类本草》上的绛州芫花,日本学者中尾万三曾经考证过,认为是瑞香科三歧荛花Wik?stroemiatrichotomaMakino的花头。但如踏踏实实的实际调查一下,一接触实际,就会发现问题,谢宗万收集了山西十几个县的芫花标本,包括绛州(即今山西新绛县)在内,全是河蒴荛花WikstroemiachamaedaphneMeisn.的花头。反复考证和调查,他认为三歧荛花分布于日本而中国不产。因此,可以肯定“绛州芫花”即河蒴荛花,而非三歧荛花。&&&&&&&&产地对考证中药品种有重要意义的例子很多。又如无漏子,《纲目》别名波斯枣、海枣,也称凤尾蕉,《开宝本草》称千年枣,《辍耕录》称万年枣,《一统志》称万岁枣。&&&&&&&&考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波斯枣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窟莽树。”元《辍耕录》记载:“其树高可五、六丈,围约三、四寻(八尺曰寻),挺直如矢,无他柯干,顶上才生枝叶,若棕榈状,皮如龙鳞,叶如凤尾,实如枣而加大……”。《本草图经》曰:“味极甘,似北地天蒸枣,而其核全别,两头不尖,双卷而圆。”《本草纲目》曰:“形如蚕蛹。”按此与60年代进口的伊拉克枣(椰枣、枣椰)PhoenixdactyliferaL.、P.sylvestrisRoxb第一卷148(棕榈科)为一致。波斯即今之伊朗,伊拉克即古之大食国,均属阿拉伯国家,盛产此枣。&&&&&&&&近人有以苏铁子为漏子者,可能系因苏铁子亦称凤尾蕉,因而混淆之故。&&&&&&&&考证本草,对产地的认识,也不能过于机械,否则也会出错,如前述之煤参,赵学敏谓产于华山,有人机械地以华山参(茄科)当之,那就搞错了实质。因华山参干后并不变黑,怎能称做煤参呢?玄参科的黑洋参不仅产于陕西太白,其实华山也有分布。所以在考证时必须灵活掌握。&&&&&&&&在考证产地的时候,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同一地名,朝代不同,其实际所指的地方,可能也有所不同,亦即有异地同名的问题存在。如梁山,在地理上山东有梁山泊,山西有吕梁山等等亦均简称梁山,究属何指,要看当时朝代而定。&&&&&&&&《证类本草》上的药名,如系多品种者,往往在药名之前冠以地名,以示区分。常常从药名中看到“军”这个字,如宁化军威灵仙、岢岚军细辛、成德军葶苈、无为军五加皮、永康军黄精、信阳军草龙胆、高邮军槐实、威胜军人参、荆门军萆?、兴化军防己等等。这里的“军”,是指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名,计有两种: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关于古代的“××军”,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地方,属于哪个省等问题,可以通过查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或宋史(志·地理)等文献查得之。按唐代早就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唐代的“军”在《旧唐书》和《新唐书》(志·地理)中有详细说明。&&&&&&&&5.生态习性:有些品种,其植物形态或生药形态相似,本草文献描述简单而不能从形态的描写考定其品种者,应注意其生态习性的叙述,例如白前、白薇商品极为混乱,异物同名品种有20余种,其疗效不同,且有颠倒错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血竭收购电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