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式基金收益排行是叠加式的吗

“收益权”创制问题的旧题新解:“债务放大器”与“资管紧箍咒”(下篇)
“收益权”创制问题的旧题新解:“债务放大器”与“资管紧箍咒”(下篇)
从基础资产中抽离“收益权”概念,并围绕该资产收益权搭建交易结构,已经成为资管业务中的常见模式(以下统称“收益权资管”)之一。资产收益权性质和外延的不确定性,使得其在很多交易中具有“债务放大器”特质,在新的金融监管尺度下,诸多原来未经深入、审慎审视的法律问题,都有可能成为潜在争议纠纷中的“胜负手”。本文共两大部分,分两次推送,本次推送为第二部分。
一、资管新规—“债务放大器”上施加的紧箍咒
(一)收益权资管业务中,通过“收益权”放大债务及其风险的魔术
实务当中不仅收益权的种类纷繁复杂,收益权资管的交易模式也多种多样,据我们的观察主要包括有“收益权转让-定期回购”、收益权信托、特定资产收益权为基础的资产证券化、收益权质押融资等。
进行金融创新,除前文所述的标准化与流通性的目的之外,另外一个核心出发点是融资行为的出表。例如,在特定资产“收益权转让-定期回购”的交易中,融资方所得款项可以避免在会计上计入负债,且不会显示在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当中,进而达到美化资产负债表的作用,这一点对于一些对负债比率有特定要求的企业而言尤为重要。这种效应放大到宏观的层面,所导致的后果是,企业及社会的实际负债水平高于统计数据。
“收益权”放大债务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围绕收益权进行的叠加式交易或融资。例如我们在前文当中所例举的“收益权(受益权)上的收益权”,当事人通过基础资产设置“资产收益权”,但是这里的资产收益权本身可以作为另外一层收益权的基础资产。由于收益权资管业务中基础资产并不转让,融资方甚至还可以将底层的收益权质押并对外融资。实践当中常常存在的多层嵌套结构,本质上就是围绕收益权进行的叠加式融资交易。
通过这种叠加式的融资,各个环节当中融资主体的融资行为,都建立在最底层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或其资产价值上,交易链条、交易主体的增加将积累结构性风险,一旦最底层资产或底层资产所有人出现变动将影响整个交易体系的安全性。随着刚性兑付被打破,底层资产承压,这种结构性的风险如果爆发,最终只能在各主体之间分配,因此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将显得空前重要。
(二)资管新规的紧箍咒下,司法裁判思路的变化
众所周知,资管新规出台之后,意味着大资管领域强监管时代的到来。而很长一段时间,司法审判的尺度与金融监管的尺度是两条平行线,这使得司法裁判在客观上具有激励金融创新的作用。随着与资管新规精神高度契合的最高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以及上海高院据此出台的《关于落实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在近期案例中的裁判观点,我们认为司法裁判思路有如下几点重要变化:
1.宏观上,审判规则与监管规则由平行到交叉甚至趋同。具体表现为《若干意见》、《实施意见》大量地直接吸收监管规则的规定或精神,《若干意见》规定:“对以金融创新为名掩盖金融风险、规避金融监管、进行制度套利的金融违规行为,要以其实际构成的法律关系确定其效力和各方的权利义务”;上海高院《实施意见》更是直接规定:“对不符合金融监管规定和监管精神的金融创新交易模式……要及时否定其法律效力……。”
2.监管的趋紧将传导到资管纠纷争议解决的问题当中。资管新规之前的司法裁判,对于金融创新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因此对于许多争议问题的裁判尺度较为宽松。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对于回购条款效力的审查,资管新规之前是表面的、形式化的,因此其效力得到普遍性的认可;但是资管新规出台之后,法院将审查其是否构成刚性兑付或变相的刚性兑付,这将是深入且实质的。
3.司法裁判的方法论已经出现明显的转向。《民法总则》关于通谋虚伪意思表示中表面意思无效的规定,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此前司法实践所达成的共识。而在穿透式的监管思路被司法裁判所吸收的情况下,该规定“意外地”成为“穿透式司法审查”的一柄利刃。此外,在实践中向来极为慎重使用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判路径,似乎有被借用于资管纠纷的迹象。上述变化,不仅是司法裁判价值观的变化,更是方法论的一个明显转向。
二、旧题新解:重新审视收益权争议中的法律问题
司法裁判思路的转向给法律实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对于交易当事人而言也并不必然在新的裁判尺度面前“引颈就戮”,毕竟目前裁判思路的变化只是初现端倪,最终的走向将取决于具体个案的博弈、总结。
(一)抽象层面宣言信托的法理基础对我们的启发
前文详细论述了资产收益权与宣言信托的共通之处,这种相通性给我们理解何为资产收益权提供了一个更具有普适性和一般性的进路,也可以为认定围绕收益权的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提供新的思路。我们认为,这种思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托法》关于信托财产规则适用于收益权创设中的基础资产。通过“收益权”而放大债务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收益权及其基础资产所对应的价值与融资额度的严重不对等。实务当中不少的交易,收益权、基础资产仅仅是为融资出表提供通道,交易的安全性需要通过大量的外部增信提供支持。宣言信托为一种特殊的信托结构,《信托法》关于信托财产确定性等规则同样适用于宣言信托当中,若该规范能够参照适用于收益权资管中对于基础资产的要求,这对于遏制恶性的债务膨胀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案。
2.收益权持有人(受让人)对于基础资产以及基础资产所有人是否享有权利以及权利的性质与范围。这是一个悬案,现有理论无一能就此问题提供令人信服的答案。持有收益权为应收账款或将来债权观点的人认为,“收益权人可以在不通过基础资产所有人(多为收益权出让人)的情况下,直接向基础资产收益的付款义务人主张付款”,这将导致收益权人与基础资产债权人对于付款人均享有债权的不合理结论。
而如果将基础资产、收益权、基础资产所有权人、收益权持有人这四个因素放入宣言信托的结构中考量,则能够自恰地解决收益权与基础资产分离、基础资产所有权人与收益权持有人分离,所带来的权利冲突与衡平。或者更进一步,这对于基础资产所有人或收益权持有人破产的情况下,破产财产的认定与清算,提供解决的思路。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宣言信托理论对于收益权资管法律问题的最核心的资源支持。
3.如何给票据收益权、股权(票)收益权提供合理的解释路径。实务当中一些颇难解释的问题是,票据权利与票据收益权是什么关系,债权与债权收益权又是什么关系?股权(票)收益权能否独立于股东资格而单独转让?这不仅是法律解释的难题,亦是法律适用的难题。如果引入宣言信托理论,信托基础资产与信托受益权的二分结构,至少能够在法律理论上为上述问题提供合理且自恰的解释路径。
(二)当我们说“穿透式审查”时,我们在说什么
我们已经在此前陆续刊载的文章当中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回购条款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问题、资管产品所涉变相担保问题、股权收益权资管当中已出让收益权的股权质押问题、“明股实债”的裁判规则问题、受托人的审慎义务问题等。我们认为,除上述问题之外,还有其他围绕收益权资管纠纷展开的重要问题,有可能会有较大争议或不确定性,其中之一就是“穿透式审查”的限度问题。
最高法院的《若干意见》和上海高院的《实施意见》均规定,对以金融创新为名掩盖金融风险、规避金融监管、进行制度套利的金融违规行为,要以其实际构成的法律关系确定其效力和各方的权利义务,这体现出当前的审判倾向中目的解释论逐渐偏重的迹象。
但是,合同目的解释论与合同文义解释论之间存在一个平衡,法院进行穿透式审查之时,同样存在审查的限度与审查的规则,这里的限度与规则即平衡点之所在。根据最高院《若干意见》和上海高院《实施意见》的规定,我们认为,穿透式审查应当以“掩盖金融风险、规避金融监管、进行制度套利”为触发标准与审查原则。
虽然《民法总则》有通谋虚伪意思表示无效的规定,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何为通谋虚伪意思表示做出一个前置性的判断。如果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穿透式审查“一穿到底”的话,实务当中的绝大部分融资行为都将被认定为借贷,这有可能对交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掩盖金融风险、规避金融监管、进行制度套利”有明确的司法解释支持,也与监管的精神相契合,可以作为意思自由与司法审查之间的临界线。
除此之外,一些既有的规范同样可以成为收益权资管纠纷中司法审查的参照。买卖合同当中,认定价格明显过高的标准是高于市场价格的30%;《融资租赁司法解释》在适用过程中,认定标的物价格是否明显过高而构成“名为融资租赁实为借贷”的标准,亦为租赁物价格是否高于市场价格的30%。我们认为在收益权资管纠纷中,如果需要穿透认定交易是否构成“名为收益权转让与回购,实为借贷”,或许可以同样参照该标准。
作者:雷继平 余学文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致力于好文推送,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删除!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3家上市险企中期业绩大幅预增 中国太平最亮眼3家上市险企中期业绩大幅预增 中国太平最亮眼证券之星百家号准备金折现率假设变更、自身业务发展以及投资端收益稳健是业绩增长的重要原因。截至昨日晚间,《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的保险公司已经有3家发布了2018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告,且业界对今年保险公司业务改善和盈利改善的预期十分一致。上市险企和业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业绩预增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变更释放了利润,二是保险业务整体发展稳健,三是投资收益总体稳定。不过,与业绩的大幅增长相反,今年上半年保险股的股价却一路走低,目前保险板块指数比年初下跌了约20%。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保险股估值已处于历史底部。业绩预增幅度最高达120%多家上市险企将喜迎中期业绩增长。至昨日晚间,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的保险公司已经有3家发布了2018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告,其中净利润同比增幅最大的达120%。具体来看,7月20日,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国太平发布2018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告。根据该公告,去年上半年其净利润为23.65亿港元,今年上半年其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约120%,以此计算,今年上半年其净利润将达52.03亿港元。中国太平表示,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保险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该集团已实现投资收益较去年同期明显上升。7月18日,新华保险发布2018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告称,经初步测算,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将同比增长80%左右。2017年上半年该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约为人民币33.07亿元,以此计算,今年上半年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约为人民币59.53亿元。新华保险指出,中期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变更的影响。同时,其半年度总投资收益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7月27日,中国人寿发布中期业绩预增公告称,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比去年同期预计增加约人民币30.61亿元到人民币42.85亿元,同比涨幅约25%到35%。去年上半年,中国人寿的归母净利润约为人民币122.42亿元,以此计算,其今年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有望达到人民币153.03亿元到165.27亿元。对于业绩预增原因,该公司主要提及了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变更的影响。股价跌至历史底部?对于上市险企中期业绩的大幅预增,分析人士认为,准备金折现率假设变更、自身业务发展以及投资端收益稳健是三个主要原因。多家险企指出,2017年半年度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的变更增加了保险合同准备金,而2018年半年度该项假设的变更减少了保险合同准备金。业内人士指出,准备金假设不影响险企利润总数,但可调整保单利润释放时间,准备金假设越保守,期初提取准备金金额越大,利润越往后移动;准备金假设越激进,期初提取准备金金额越小,利润往前移动。从行业发展,尤其是寿险业发展的层面来看,上半年其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形势,受政策因素影响,行业未能实现“开门红”。但部分险企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又迎来了存量保单和新单叠加式增长的效果,使得其剩余边际余额同比较快增长。“134号文”落地,加上去年年初的保费基数较高,今年1月份六大公司个险新单规模保费全部负增长。不过,此后降幅逐渐收窄。从单月保费环比情况看,增长速度较快。今年上半年,A股四大上市险企的原保险保费也实现了全面增长,合计保费收入10272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寿险保费合计为8326亿元,同比增长11.8%。从寿险业的渠道、产品结构等方面来看,今年上半年,险企保费渠道结构有所改善,个险发展迅速,银保大规模压缩。记者了解到,上半年寿险行业的个险渠道重回第一大渠道。从产品的期限来看,趸交业务全面缩减,个险续期和十年期以上首年期交保费占比上升。从产品结构来看,寿险公司纷纷回归保障,在健康险、定期寿险、长期年金保险等方面加大了开发和销售力度。多方面的转型带来的是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的大幅提升以及内涵价值的增长。在投资领域,今年上半年股市持续走低,但由于主要保险公司的股票仓位较低,其投资收益整体仍较为稳定。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险资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20102.25亿元,占比13.38%;此后这两个数字连续3个月下跌。而到了今年5月底,这一数字触底回升,为19247.04亿元,比4月底的金额增加了473.63亿元,增幅为2.5%,投资占比为12.38%。中信证券研报指出,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市场不同阶段对险企利润增长的反应不一致,但利润高增长可以带来更高的ROE(净资产收益率)、核心资本的增加以及分红潜力的上升。此外,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今年和明年寿险业都会受益于准备金的释放,同时叠加剩余边际余额的内生增长,预计上市险企的净利润还将继续增长。而从A股上市险企的股价来看,从去年4月底到11月底,A股保险板块经历了约7个月的上涨,中国平安、新华保险股价都创出新高。不过,此后保险股的股价一路走低。截至7月27日收盘,保险板块指数比今年年初下跌了约19.2%。A股上市险企的估值已经处于历史底部,未来发展形势趋好,是投资者进行投资资金配置的好选择。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证券之星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财经资讯,股市狙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谁在做多保险股 公募基金是最大的支持者
手机看热销基金排行分享
来源:券商中国
作者:潘玉蓉
  23日继续表现,令市场啧啧称奇,、、均创下年内新高。
  涨得让人看懂?
  自2007年A股出现第一只保险股开始,保险板块在绝大部分时候都跑输了,是A股“冷得出奇”的板块。但是今年,在A股大部分板块飘绿之际,保险板块却气势如虹,一波波地创出新高。
  中国平安23日盘中触及44.14元,创下两年新高,距离日的高点45.81元(剔除转增因素)仅差1.67元,距离元的历史高点,仍还在山腰。
  中国人寿收于27.93元,新华保险收于51.01元,均创下17个月新高。5月份也创下年内新高。
  险企成机构投资者座上宾
  “最近不断有机构客户打电话来问保险股,我们打算做一场专场价值说明会,有没有熟悉的业内人士推荐?”日前,总部在北方一家询问券商中国记者。
  这已经是5月来第二家券商提出要求了。机构投资者一旦热情起来,券商和都开始忙碌起来,保险公司精算部门负责人、投资部门负责人都成为机构投资 者邀请的座上宾。在今年以来的几场交流中,生涩绕口的“一年新业务价值”、“利差损风险”等术语,竟然成为机构投资圈的新流行语。
  “最多,其次是大型,外资机构也有。”上述券商人士表示,公募基金对保险股兴趣最大。
  涨法与以往大不相同
  正如一位长期操作保险股的私募投资经理表示,“偷偷涨才是真的涨”。本轮保险股的涨法和以往不太一样。
  保险股历史大涨关键词:被动、跟随
  1.2007年大牛市,叠加实施,保险板块呈现戴维斯双击,量价齐升;
  2.2009年受经济刺激影响,跟随市场上涨;
  3.2010年6月到10月,属于超跌后的市场反弹,叠加加息周期,债券和无风险收益率提升,保险行业业绩改善预期;
  4.2012年12月到2013年2月初,保险企业业绩增速较好,业绩持续增长,叠加超跌反弹。
  5.2014年10月份到2015年4月,牛市行情。
  本次上涨关键词:一枝独秀、AH互动
  1.大盘虽未大跌但是个股表现惨淡,保险股却一枝独秀。
  2.今年以来,香港保险股领涨,内地保险股跟随,每次涨幅到10%左右后就开始回调、然后再掀起新一轮上涨。
  究其原因,机构投资者给出两个因素:
  短期因素:大盘惨淡,资金避险需求扩大。
  中长期的逻辑:随着长端利率的上行,保险公司准备金计提影响利润的因素正在出清;随着“保险姓保”的强调,行业重回保障类业务的方向,有利于提升业务价值。这两大因素均将从基本面上改善保险公司的利润。在当前上,具有基本面改善因素的很稀缺。
  谁在股?
  4、5月份显露真容的保险行情,其实在今年一季度就已有端倪。
  一是筹码集中度提升。
  根据万得对上市公司以及的统计数据,一季度,机构投资者持有保险股的数量略有减少,但机构投资者家数却从1141家大幅减少至528家,这表明保险股的筹码在集中,而筹码集中是行情爆发的前提条件。
  二是非银金融机构重仓前三都是保险股。
  公募基金是保险股最大的支持者。Wind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重仓股中,非银金融行业的市值占比增加了6.42%,非银金融行业五大 机构重仓股中,前三位都是保险股,分别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持股机构数分别为367家、83家和133家,持股数量分别为202亿股,39亿 股和43亿股,其中中国平安持股家数达到了367家,为保险股之最。中国平安被纳入基金重仓数量最多的个股TOP20第三。
  具体产品上,一季度加仓平安最多的是晋信双核策略,其次是型基金,再次是银华核心价值优选混合型基金,增持均超过100万股。
  中国人寿加仓前三名分别是,型基金、鹏华证券保险指数,以及非银行金融交易型开放式。
  中国太保加仓前三分别是,中证上海国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指数增强型基金()。
  新华保险一季度被机构投资者增持较少,其中增持最多的是前海开源鼎瑞。
  一季度证金公司则是净卖出状态。2016年末,保险公司十大股东较上年末增持四大保险公司7.5亿股,其中证金公司增持四大保险股3.9亿股,中国人 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分别获得其增持0.5亿股、3.15亿股、0.2亿股、0.07亿股。今年一季度,证金公司继续增持了中国平安和新华保 险,小幅减少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股票,总计减少四大保险股452.91万股。
  保险公司自己咋说
  自家的股票火了,保险公司啥反应?
  中国平安董秘盛瑞生表示,平安坚持20多年的个人综合金融模式,正逐渐释放出强大的竞争力和价值。寿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和内含强劲, 互联网业务布局日趋完善。“作为公司管理层,我们仍会专注于公司经营和业务发展,密切关注创新科技、市场动态,继续保持核心金融业务行业领先的同时,加快 业务的发展步伐。”
  新华保险、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相关部门面对券商中国记者的问询,董办或投资者关系部门选择了沉默,表示不予置评。
  百份券商荐保险
  在投资者对保险行业旺盛的“扫盲”需求下,今年二季度以来,已有超过150份券商提到保险股,其中绝大部分是推荐、买入和强力买入,基本逻辑分为四大类:
  盈利增长层面:保险公司向保障转型,盈利有望确定性高增长:新业务高速增长,带来存量叠加式增长:增量业务带动存量结构改善,利润率有望持续提升。
  利润释放层面:准备金补提2017 年2、3 季度预计进入尾声,2018 年可能释放准备金,同比影响较大。
  业务结构层面:监管新政降低理财型业务的新单保费增速,提升保障型业务占比和新业务价值率,促进保险公司的价值转型和死差改善。
  政策红利层面:税优商业推广到全国实施,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保险资资金投资P、等重大项目等实操层面的政策进一步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极少数券商在研报给出中性评级。比如在对保险行业2017年下半年投资策略中分析,基于长期投资收益率相对谨慎的判断,同时鉴于不少保险公司利润仍主要来源于利差,维持保险行业“中性”的投资评级。
保险主题相关基金
近一年收益
1.00%&0.60%
1.00%&0.60%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常福强
相关阅读评论<b data-type=评论<b data-type=评论<b data-type=评论<b data-type=评论<b data-type=
注: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金融界基金超市共2824只基金,全场购买手续费1折起!
股票型收益榜
混合型收益榜
金融界旗下基金交易平台
证监会授牌独立基金销售机构
资金同卡进出,银行加密保证
每日爆款 新手专享
新手专享12%约定借款利率
精选产品0费用存取,1元起投7&24小时随时取现,秒到账历史年化收益9%-17.75%500元起投,申购费1折7.8%年化收益投资期限 180 天可投金额 590,000 元8.5%年化收益投资期限 365 天可投金额 576,000 元7.8%年化收益投资期限 180 天可投金额 0 元
基金收益排行
最高收益TOP5
最低风险TOP5
最热销TOP5
24小时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排行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3家上市险企中期业绩大幅预增&
日08:20&&来源:
  准备金折现率假设变更、自身业务发展以及投资端收益稳健是业绩增长的重要原因
  ■本报记者 冷翠华
  截至昨日晚间,《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的保险公司已经有3家发布了2018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告,且业界对今年保险公司业务改善和盈利改善的预期十分一致。上市险企和业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业绩预增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变更释放了利润,二是保险业务整体发展稳健,三是投资收益总体稳定。
  不过,与业绩的大幅增长相反,今年上半年保险股的股价却一路走低,目前保险板块指数比年初下跌了约20%。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保险股估值已处于历史底部。
  业绩预增幅度最高达120%
  多家上市险企将喜迎中期业绩增长。至昨日晚间,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的保险公司已经有3家发布了2018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告,其中净利润同比增幅最大的达120%。
  具体来看,7月20日,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国太平发布2018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告。根据该公告,去年上半年其净利润为23.65亿港元,今年上半年其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约120%,以此计算,今年上半年其净利润将达52.03亿港元。
  中国太平表示,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保险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该集团已实现投资收益较去年同期明显上升。
  7月18日,新华保险发布2018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告称,经初步测算,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将同比增长80%左右。2017年上半年该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约为人民币33.07亿元,以此计算,今年上半年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约为人民币59.53亿元。
  新华保险指出,中期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变更的影响。同时,其半年度总投资收益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7月27日,中国人寿发布中期业绩预增公告称,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比去年同期预计增加约人民币30.61亿元到人民币42.85亿元,同比涨幅约25%到35%。去年上半年,中国人寿的归母净利润约为人民币122.42亿元,以此计算,其今年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有望达到人民币153.03亿元到165.27亿元。对于业绩预增原因,该公司主要提及了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变更的影响。
  股价跌至历史底部?
  对于上市险企中期业绩的大幅预增,分析人士认为,准备金折现率假设变更、自身业务发展以及投资端收益稳健是三个主要原因。
  多家险企指出,2017年半年度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的变更增加了保险合同准备金,而2018年半年度该项假设的变更减少了保险合同准备金。业内人士指出,准备金假设不影响险企利润总数,但可调整保单利润释放时间,准备金假设越保守,期初提取准备金金额越大,利润越往后移动;准备金假设越激进,期初提取准备金金额越小,利润往前移动。
  从行业发展,尤其是寿险业发展的层面来看,上半年其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形势,受政策因素影响,行业未能实现“开门红”。但部分险企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又迎来了存量保单和新单叠加式增长的效果,使得其剩余边际余额同比较快增长。
  “134号文”落地,加上去年年初的保费基数较高,今年1月份六大公司个险新单规模保费全部负增长。不过,此后降幅逐渐收窄。从单月保费环比情况看,增长速度较快。今年上半年,A股四大上市险企的原保险保费也实现了全面增长,合计保费收入10272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寿险保费合计为8326亿元,同比增长11.8%。
  从寿险业的渠道、产品结构等方面来看,今年上半年,险企保费渠道结构有所改善,个险发展迅速,银保大规模压缩。记者了解到,上半年寿险行业的个险渠道重回第一大渠道。从产品的期限来看,趸交业务全面缩减,个险续期和十年期以上首年期交保费占比上升。从产品结构来看,寿险公司纷纷回归保障,在健康险、定期寿险、长期年金保险等方面加大了开发和销售力度。多方面的转型带来的是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的大幅提升以及内涵价值的增长。
  在投资领域,今年上半年股市持续走低,但由于主要保险公司的股票仓位较低,其投资收益整体仍较为稳定。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险资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20102.25亿元,占比13.38%;此后这两个数字连续3个月下跌。而到了今年5月底,这一数字触底回升,为19247.04亿元,比4月底的金额增加了473.63亿元,增幅为2.5%,投资占比为12.38%。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市场不同阶段对险企利润增长的反应不一致,但利润高增长可以带来更高的ROE(净资产收益率)、核心资本的增加以及分红潜力的上升。
  此外,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今年和明年寿险业都会受益于准备金的释放,同时叠加剩余边际余额的内生增长,预计上市险企的净利润还将继续增长。而从A股上市险企的股价来看,从去年4月底到11月底,A股保险板块经历了约7个月的上涨,中国平安、新华保险股价都创出新高。不过,此后保险股的股价一路走低。截至7月27日收盘,保险板块指数比今年年初下跌了约19.2%。A股上市险企的估值已经处于历史底部,未来发展形势趋好,是投资者进行投资资金配置的好选择。
(责编:李栋、朱一梵)
关注人民网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支基金收益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