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老黄家(文艺路店)怎么样的房贷现在还完了吗

这套9.7分片,让我们更懂“活着”
这一周最值得关注的院线电影无疑是《最后的棒棒》。
这是继《二十二》后,又一部全国公映的国产纪录片。
作为纪录片爱好者,夏BB早早就看过点映啦。
然而由于时长限制,大量人物细节被删除,片子内容变得支离破碎,削弱了纪实题材的完整性和震撼性。
这点蛮令人遗憾,如果要打分,影版我给3颗星,同名剧版我给5颗星。
毕竟剧版《最后的棒棒》在豆瓣可是神作一样的存在。
八千多人打出了9.7的高分。
今天就来具体聊聊这部神作。
纪录片由导演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拍摄“主角们”是改革开放初期,山城重庆特殊地理环境下孕育的一个特殊行业——山城棒棒军。
他们肩挑手提,爬坡上坎,是山城重庆的早期经济杠杆。
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挑走了浸透汗水的青春年华,也挑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如今,这个行业即将没落,只剩寥寥无几的佝偻背影默默告别,做着最后的抗争。
2014年年初,导演何苦在重庆目睹这种棒棒军们的惨遇后,决定为他们拍一部专属纪录片。
何苦并非科班出身,他的本职是军官,本名何长林,转业后化名“何苦”。
为拍摄棒棒们的真实境况,他身体力行深入这个行业,并在“山城棒棒军”中以一名“棒棒”的身份,生活了一年。
要想拍摄棒棒,首先要成为棒棒。
这是何苦的信条。
何苦入行当天,师傅老黄为他准备好了棒棒行业赚钱的重要武器——
一根棒棒。
对棒棒军们来说,棒棒是吃饭的家伙,上面学问大了。
得把它扛在肩上,不能像要饭花子一样懒洋洋拖在身后。这是这一行的规矩,也是棒棒军对职业的尊重。
砖头、腊肉、包裹珠宝.....东西便宜也好,稀有也罢,在棒棒上只分轻重,不分贵贱。
费用多少?
仅够维生,一两百斤的货物,得徒步扛几公里,工钱只有10块。
重庆解放碑附近有个面临拆迁的破败街,人称自力巷。
就在这个年久失修的巷子里,自力巷最帅的棒棒何苦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拍摄生活。
粗粝的镜头下,主角们逐个登场。
主角一:极有原则的老黄。
老黄已经65岁,棒龄22年,是资深棒棒,同时也是带何苦入行的师傅。
现在还留在棒棒行业的人,年纪大又命苦,但凡能有一点出路,没人会来干这个。
老黄的命也很苦。
作为地主家的第五个儿子,他刚出生三天,重庆就解放了,全家被划成地主关进了牛棚。
从小背着成分问题,老黄无论上学工作还是结婚都面临很大困难。
直到40岁,才娶了村里一个带着仨孩子的寡妇。
婚后,媳妇儿怀孕赶上计划生育,虽满心期待盼到女儿黄梅出生,但超生罚款罚得老黄家一贫如洗。
没钱只能出去寻出路,然而在外打工没几年,老婆跟别人走了。
老黄只好把黄梅寄养在亲戚家,自己打工赚钱供女儿读书。
转眼多年过去,老黄的生存压力就像年纪一样只增不减。
为了给女儿女婿还房贷,年过花甲的老黄只能延迟“退休”时间,尽力多干几年。
就算高压蹦到200,他也只去小诊所开25块钱的降压药。
纵然处于这样的困境,老黄也不贪图便宜,为人处事极有原则。
第一个月何苦学徒,工钱要全部交给师傅,但老黄心中不忍,决定平分。
他不会算数,用笨拙的“摆堆堆”的方式,分成了等值的两份,一份交给何苦。
工钱平分,工作量随之平分才不失偏颇。
何苦第一趟多扛了一袋货品,那下次老黄会让他少扛一些。
老黄不仅在小事上十分严谨,在大事上也绝不含糊。
一单货品价值上万的生意,老黄不慎和雇主走散,他挑着肩头的货物深夜游荡在三峡广场寻找雇主。
一开始不愿报警,是怕东西交给警察,自己拿不到应得的工钱,最终他怕雇主着急,无奈选择报警。
面对雇主拿出的100块酬金,老黄拒绝了,却多要了10块工钱,他说:我不懂啥高尚不高尚,只认一个理,等了一晚上,你要多给10块钱工钱。
人穷志不短,老黄用自己的原则坚守住棒棒行业的底线。
主角二:善良老实的老杭。
老杭跟老黄一样,都是资深棒棒。
因为一条腿闹病,老杭回老家住院治疗。然而一年过去,钱都花光了,病还没治好。
没有别的办法,老杭只能拖着病腿回到自力巷。一边当棒棒做苦力,一边尝试各种偏方。
由于看病实在缺钱,老实巴交的老杭有时想在蝇头小利上动点心思,但又经不住良知的拷问。
他卖苦力好不容易攒下一千多块钱,却被骗子以办养老金的名义骗走。被骗的老杭一直站在原地,奢望骗子能良心发现回来找他。
干活时雇主给了张假钱,想到自己被骗的一千多元,他日夜惦记给这张假钱再换个主人。
老杭心想:是别人先骗我的。
勉强得逞随后就被人识破,差点被人暴揍的老杭羞愧难当,只能掩面自言自语。
除了“治腿”,老杭的身后还有一段很长的故事。
多年前,老杭的老婆出轨跟别的男人跑了,从此后仇恨成了他活下去的全部动力。
他拼命工作,只为攒足酬金买凶杀人,可等他存够了钱,当年的“杀手”却已因其它原因落入法网。
老杭做梦都想杀死“奸夫”,甚至买了三种刀具,在脑海里默默演练了几百遍手刃仇人的情景。
要么没钱,要么没机会,等到时机成熟,22年过去了。
光阴流转,刀具与往事一样蒙了尘,慢慢老去的老杭,没有复仇。
他回到热闹的解放碑,握回那只棒棒,靠着扬起脖子,硬生生挺出的力量,继续艰难的生活。
主角三:乐观坚韧的老甘。
老甘还不到六十岁,他的棒棒生涯,缘起于两个小偷。
多年前,他攒了一笔钱想做点小生意,结果路上被小偷掏走了。
他没有放弃,又拼搏了几年,没曾想这一次又被小偷掏走了。
一无所有的老甘来到解放碑附近,成了一名棒棒,就此认了命。
年近花甲,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老家风风光光地办一个60岁寿宴。
为这个寿宴,他努力干活赚钱,晚上还会出夜摊。
当一名靠力气吃饭的棒棒,老甘倒也能苦中作乐。
生意惨淡时,他就去美食城捡食物维生,就算是吃着剩饭,老甘照样和朋友们谈笑风生。
最特别的棒棒:好赌又好学的河南。
没人知道他的姓名,因为是河南人,其他棒棒们便叫他河南。
和其他棒棒们不同,河南识字爱看报,日常关注国际动态和民生新闻。
他订报纸一订就是半年,就算上顿不接下顿,报却每天都要看。
河南觉得棒棒是个没出息的职业,思前想后决定不再做棒棒。
改行帮小饭馆打杂,却因为吃得太多被老板炒了鱿鱼。
他失业后并没有重操旧业,而是把职业方向转向了牌桌,并梦想从这里闯出一片新天地。
河南全部收入都沦为牌桌上的赌资,却总是输得精光。没钱,借钱也要打牌。借不到,他就不吃不喝瘫在屋里。
河南发誓:等墙上那个绿色腰包装满了钱,就不赌了,去做点小生意。
但是,装满那个绿色腰包至少得有10万块。而此时的河南,身上只有7块钱…
除了上面说的四位棒棒,纪录片里还讲述了其他很有特色的人物:
经营自力巷出租房的棒棒老石,暂时借住在老甘那里的房客老金,55岁的黄牛,73岁的老杨头……
每个人背后都是一段心酸故事。
成年人的生活从来没有容易二字,这群高龄底层体力劳动者更不容易。
来自偏远农村的他们没有医保和社保,大多数人有病硬扛着,能干活就不歇着。
然而这样一群人,在命运给予的无数波折中,依然竭尽全力地活着。坚韧、乐观、幽默。
贫穷和苦难,并不能剥夺他们快乐的权利。
棒棒们曾是重庆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早些年他们挑着担,一步一步把这座城市挑进了新时代。
恰恰也是这个挥洒过汗水和青春的城市,在飞速发展中,将他们狠狠甩在后面。
比起生活艰辛,或许这才是棒棒军们真正的悲哀。
《最后的棒棒》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将这种现象真实地展现出来,朴实生涩的镜头记录了棒棒军们真实的生存状况。
借用豆瓣高赞评论:“它没有镜花水月的幻像,也没有阳春白雪的高级,它给你皮开肉绽的、残酷的、荒芜的生活真相。”
为了这部纪录片,导演何苦卖苦力吃挂面。
从月薪500的棒棒到日薪300的小包工头,他完成了这个行业职业上的大跨越,也真实展现了由棒棒市场滋生的小型产业链形态。
完成取材后,何苦决定“辞职”专心做片子。如果片子不好,没人看,就回来继续当包工头。
足够优秀的片子,观众不会辜负。
我的时代和我| 张艺谋的2008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回顾] 湛湛:
[看房] 康拉德: 
[消息] 钱塘边上:
[规划] 下大雨咯: 
[消息] 正式瓜佬儿: 
[观点] sangstory: 
[楼盘] somehand: 
[故事] roger1981: 
[看房] cacily: 
查看: 3524|回复: 30
我不炒房,也看不起炒房的,太幼稚了。
& && & 回复长段容易成乱码,我干脆发这。
& && & @deskshop2018兄台你好,你感兴趣的话,听我慢慢道来。我不喜欢被人喷,所以事先申明一点,我看不起炒房的,下九流,上不了台面。我对炒房也没兴趣,前几年也没这个精力,买了卖叫炒房,只买不卖和炒房没关系吧,除非特殊情况。靠买卖房子的差价赚钱,真是幼稚,杀鸡取卵罢了,还交了很多税。
& && & 第一套现代景苑用的是我爸的名字,后来我们买下来了,不过没过户。我们家族有个原则,亲兄弟,亲父子明算账,是谁的钱就是谁的钱,算利息的,当然优惠点,不用民间借贷的12个点,当期银行利息就行,但绝不打折。我2007年浙工大毕业,我爸给我的建议是起步阶段给我们个免费居所,但涨跌算我们的,条件是先让老黄家后继有人,家里多一口人比多赚点钱重要太多了,两个数量级上的事,这事耽误不得。第二套第三套城市风景和风雅开始用的是我自己名字,第四套中海寰宇天下是等到放开140方以上限购时买的,印象中刚好是2014年8月放开的,后面都是不限购。像现在这样的其实是限贷,不是限购。我其本上不贷款的,只有买碧玺188方时资金紧张,贷过两百多万,后来已经还掉了,房贷太不划算了,不是说要付利息,而是房贷贷的太少了,利率优惠也不多。还不如全款付,拿去抵押,算的还是房子的现价,能贷多很多,而且随借随还,比房贷方便多了,做成经营性贷款,利率一般高30%,但个别银行有和基准利率很接近的业务,省内的某商业银行。高于6个多点的收益太多了,贷到就是赚到。
& && &&&我有时想想挺好笑的,在众专家的引导下,大部分人的想法是首付比例高了,基准利率上浮了,房价就要跌了,反之也一样。这个限贷政策精准打击的是刚需和改善。房子别整这些没用的。买房出租的人是活雷锋,花这么高的价格买了,租金才这么点收益。如果没人买房,很多人就没地方住了。如果不是为了资产保值谁愿意买房。房价上涨的根源是乱印钱,只可惜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把矛盾往其他地方引。
& && & 还有个事情我也觉得很无语的,很多人为了首套房的利率,假离婚,婚姻这么神圣的东西也这么儿戏,太没原则,太没底线,太没信仰了。
买房的原则:
一、自住永远是第一位的,家人的需求永远放在第一位。
二、本职工作永远是第二重要的,这关系到职业走向,视野和人脉的建立。
三、买房要买对区块,眼前能看的到的好坏,谁都知道,要有能看到三五年后的能力。特别在买商铺时,一定要有这能力,小区底商买水的时候一定要顺便问下他租金情况,跟他神侃一番。
四、有钱尽早买,也可以适当踩下周期,用银行钱低息办事。千万别贪心,要留三分之一的资产应急或等机会,可以先授信但留着,房价涨了再重新授信,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着钱的人!
附这些年买的房子:
2008年10月 现代景苑 86方,1.48万/平, 总价127万;
2009年5月 风雅钱塘 135方,2万/平,加车位总价280多万;
2012年5月,城市风景 120方,1.8万/,总价216万,车位15万一个;
2014年8月,寰宇天下 180方,2.4万/平方,总价430多万;
2016年2月,九龙仓碧玺 188方,2.5万/平,总价508万,车位23.5万;
2016年6月,efc 1万/平;54.4方,总价54万;
2016年11月,春江天玺,2.9万/平,88方,总价255万;
现在认筹了两套,今年先这样吧。
2016年前走大面积低总价流没问题
为什么下半年开始关注90方了
2016年前走大面积低总价流没问题
为什么下半年开始关注90方了
刚需区买小,改善区买大
我很想炒房,苦于没有1000万启动资金
炒房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在优质城市持续买入房产,只买不卖
买房的目的是长期持有,而不是卖掉赚差价
厉害了,只买不卖是每个炒房客的终极梦想
凑巧认识一个江苏炒房客,老丈人是江苏副省级官员,自己是公务员,一直低调遮掩身份炒房,在微博等平台倒是挺高调的以炒房达人身份出现。
后来接触下来,发现还搞什么超级钱包套加下家搞提成之类,弄的跟传销一样,天天跟各类中介称兄道弟,心中不禁扼腕叹息,其中为了买房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心底里那肯定是相当看不起的,这么好的平台不好好奋斗,去做这种下九流的事情,真是拿不上台面。
现在很多人随着城市的发展, 房产的升值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的阶层上升了,实际上打铁还需自身硬,事业有成什么都会自然而然来的,楼主有些观点我是赞同的,炒房的简直本末倒置。
我很想炒房,苦于没有1000万启动资金
给我500万就行了&&我要求比较低~
炒房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在优质城市持续买入房产,只买不卖
只买不卖,那买这么多干什么?活雷锋?买房出租的人是活雷锋,花这么高的价格买了,租金才这么点收益。如果没人买房,很多人就没地方住了。
& &再往后,看着了~& && && && && && && && && && && && && && && && && &
年收入相当高 不然怎么应付
只买不卖也不出租&&自己又住不过来& &最终还不是要卖掉&&
有钱我也炒房
我也是不大懂有钱人的世界
只买不卖和炒房没关系——的确,还真有许多这样的人,只买进,不卖出,把房子当成理财工具来使!这的确不叫炒房,但可能有许多刚需会认为你侵占了太多的资源,就好比一个男人拥有十多个女人一样,当然你也可以说,有本事的男人就得有很多女人,没本事的男人活该没一个女人!
2016年6月EFC才1万吗?酒店式公寓还是住宅啊?
2016年6月EFC才1万吗?酒店式公寓还是住宅啊?
没有55方的住宅
只买不卖和炒房没关系——的确,还真有许多这样的人,只买进,不卖出,把房子当成理财工具来使!这的确不叫 ...
只买不卖是为了什么?那最终需要一大笔钱的时候还不是要卖掉?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原老黄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