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账户能不能直接打到网商银行是网营还是私人

为五家民营银行中最后开业的一家,网商银行自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为此他们定下了5年服务1000万中小企业的目标。做成一家轻资产、平台化、交易型的银行,不考虑存款,跟同业合作。

为五家民营银行中最后开业的一家,网商银行自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为此他们定下了5年服务1000万中小企业的目标。

在运营模式上,网商银行将做成一家轻资产、平台化、交易型的银行,不考虑存款,跟同业合作。这一定位与半年前就已开业的微众银行几无差异,二者同为纯互联网银行。

股东方:不求利润只求规模

6月25日,网商银行正式开业。股东方蚂蚁金服、复星、万向、银泰、金字火腿等集团的高管悉数出席开业典礼。而此前并未公布过的巨人集团,也成为网商银行新股东。

从股权结构来看,蚂蚁金服占30%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复星集团和万向集团分别占比25%、18%,分列第二、第三大股东。

此外,在网商银行的董事会成员中,刚刚当选为央行新一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北大教授黄益平,成为网商银行的独立董事。

蚂蚁金服CEO彭蕾表示,网商银行的考核目标不是资产规模和利润率,最看重的是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数和海量消费者。

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则表态称,将在5年时间里服务1000万中小企业。包括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在内的几位发起股东也纷纷表态支持。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目标。阿里小贷五年时间只覆盖了160万家小微企业,而以小微贷款著称的民生银行5年时间覆盖了300万小微企业。

俞胜法介绍称,全国拿公司营业执照的小微企业大概1500万家,此外还有4500多万家的个体工商户。而网商银行就是为这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服务。

网商银行副行长赵卫星此前曾表示,希望网商银行未来两三年内不赢利,或者少赢利,把盈利空间压缩。“我们希望网商银行未来是一个微盈利的模式。”

作为没有物理网点和线下团队的纯互联网银行,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在具体打法上“不谋而合”:自身不做存贷款业务,通过和同业高度合作的方式,将自身定位为一个连接平台,连接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或个人。

“我们希望把我们客户推荐给同业金融机构,由同业来提供资金。”俞胜法介绍称,网商银行不会考虑存款,也不会强求存款,尤其是在目前利率市场化没有完全放开,普通用户更倾向于买理财产品或者“宝类”产品的现实环境下。

由于目前监管层还未放开对远程开户的限制,俞胜法称,前期可开展的业务并不多,目前网商银行还未有产品推出。不过,据他透露,网商银行的第一款产品也会是个人贷款。

而在具体的盈利模式上,网商银行采取了自营+平台的模式来开展业务,通过自营会产生一定的利润;此外,平台也模式会通过收费方式产生赢利。

“收入一定不会是以存贷利息差为主。”彭蕾说。除了定位为平台这一特点外,农村金融也是网商银行未来的着力点之一。

据悉,网商银行下一步首先会跟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商或合作社进行合作。“农村金融市场是网商银行未来非常重要的战略重点。”俞胜法称。

6月25日,史玉柱在网商银行开业典礼上直言,“搞互联网+,大部分银行没戏,因为传统银行没有互联网思维,他们不过是把互联网作为十几个工具中的一个;与此同时,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也没戏,因为他们的客户要么是聊天的客户,要么是玩游戏的客户,怎么搞金融?”

史玉柱的发言引来现场一片笑声,后半句更是被指暗讽“微众银行”。

有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史玉柱话糙理不糙,对于微众银行来说,在没有生态圈、没有既得经验的前提下,如何设计出能够很好地利用社交数据及社交软件优势的银行产品是一大挑战。

去年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中,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都由互联网巨头孕育而生,都跑在自主研发的去IOE的系统上,都宣称要做轻资产、平台化、服务小微的网上银行,甚至连首款产品都一样是个人信用贷款。如此,这两家从出身、定位到运营模式都不尽相似的银行很难不被外界比较和讨论。

这两家纯互联网银行都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没有分行、没有柜台。企业“性格”上,他们都强调技术驱动,都以“持有银行牌照的技术公司”自居—微众银行40%的员工来自腾讯,主要为互联网产品开发人员;网商银行2/3的员工是数据建模人员;而在传统银行,技术人员通常仅占比10%。

而且,他们都希望服务小微客户。比如,俞胜法声称坚决不做“二八法则”里20%的“头部”客户,要以互联网的方式,服务“长尾”客户,而顾敏则表示,“未来,我们95%以上的客户余额会在50万以下。”

同时,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还先后提出“平台化运营”的构想。顾敏认为,微众银行的核心使命是连接客户、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其盈利模式不是传统的存贷利差或者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而是来自于与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果分享。

与此类似,在网商银行的开业典礼上,蚂蚁金服CEO彭蕾提出了四点愿望,其中两点是:“网商银行的考核目标不是市场规模,更不是利润率,而是所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和普通消费者的数量以及客户忠诚度;网商银行是平台化的,它的金融云技术能力、基于大数据的风控能力未来将会开放给其他金融机构,大家一起服务客户。”

“互联网思维中有一条就是平台化策略,阿里和腾讯都是做平台起家,办银行时也延续了这种思路。目前,很多银行钱多,但就算有心服务小微客户,第一他们找不到这么多客户;第二他们没法识别客户风险,所以,平台化意味着网商银行、微众银行将输出自己的风控能力,帮别人贷款,并抽取一些分成作为收入。”中央财经大学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对于互联网银行,我原本并没有很高的预期。但至少在零售银行领域,尤其是解决小微及个人客户需求上,互联网银行的确具有优势,而且会很大程度地提升这方面的服务。”郭田勇说。

郭田勇认为,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未来的发展会有明显的区分。阿里做电商起家,生态圈中的商户、卖家很多,在服务小微企业上,网商银行具有先天优势;而腾讯垄断社交领域,掌握着大量的个人社交数据,因此,微众银行在开拓个人业务上更有空间。

竞争已开始,挑战各不同

开业首日,俞胜法就试图否认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的竞争关系。“我和微众银行董事长是很好的私人朋友。我们两家有着相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手段及现有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我希望我们的经营团队做好自己,不要去比较。”

不过,硬币的另一面是,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在悄然进行。比如,俞胜法在开业典礼后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网商银行的首款产品将为个人贷款,预计7月份面世,“利率将低于微粒贷”。

微粒贷是微众银行今年5月推出的首款产品,定位同样是个人信用贷款产品,贷款额度在2万-20万元之间,日息万分之五。

而在首要的远程开户问题上,两家银行都在苦苦等待政策开闸,希望以“扫脸”代替“面签”。

微众银行的扫脸技术由腾讯旗下的优图团队研发,按照腾讯的介绍,他们的人脸技术已达到世界第一水平,人脸识别LFW数据集准确率超过99.5%。此前,腾讯方面还争取到与公安部所属的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达成人像对比服务的战略合作,为远程开户进一步扫清障碍。

当然,阿里也不甘示弱。网商银行上报的人脸识别技术由蚂蚁金服与Face++合作研发。据称,他们的技术不仅在LFW国际公开测试集中达到99.5%的准确率,还能实现“交互式指令+连续性判定+3D判定”。

郭田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的科技水平下,远程开户比对身份时,最现实的办法就是扫脸。很有可能,这种技术手段最终还是会在这两家银行先试先行。但目前,监管层正在对扫脸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辨识度进行论证,因为,虽然都是扫脸,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上报的是各自研发的系统,两者本身就存在优劣比较的问题,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讨论。”

至于如何开展信贷业务,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网商银行的征信机制与风控模型继承自蚂蚁微贷,其核心机理是通过一个叫做“间”的数据仓库同步存储阿里掌握的所有数据,比如网店的经营流水、销售情况等,再将这些数据代入包括水文模型、滴灌模型等在内的十余种模型中,从而得出对贷款者的准入判断和授信金额。

而微众银行则需要将“社交大数据”转化为“金融大数据”。据微众银行副行长黄黎明介绍,以该行发布的首款产品“微粒贷”为例,其基本风控机理是将社交大数据与央行征信等传统银行信用数据相结合,通过社交圈、交易网、基本社会特征、行为特征、人民银行征信5个维度对客户进行综合评级,并运用大量指标构建多重模型,从而快速识别个人信用风险。

“虽然目前很多企业都说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进行客户识别,但其实真正能够做到的企业很少。在大数据分析方面,阿里有阿里云,后台要比腾讯更强一些;而腾讯的优势在于他们所掌握的社交大数据。”郭田勇说。

上述人士认为,阿里也面临类似的挑战。这两家互联网巨头在电商和互联网产品开发方面保持领先,但对金融未必能够融会贯通。此外,网商银行面临的一大质疑可能在于,阿里平台上存在着不少类似于刷单的数据造假行为,那么,基于这些虚假数据得出的授信结果可信吗?

但郭田勇认为,在阿里生态圈里,商户的造假成本其实不低,同时,如果造假痕迹非常明显,网商银行可以综合比较多项指标,或通过交叉检验来辨识,所以,这方面的漏洞可能不会太大。

“不管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最终能走多远,至少在这一局,阿里和腾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真正的输家可能是BAT中的百度吧。”上述知情人士打趣道。

本报记者 李晖 杭州报道

作为一家没有线下网点的纯互联网银行,如何走向线下,在资金成本上升的大环境中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网商银行用三年时间给出了一种解题思路。

网商银行在21日举办的2018小微金融行业峰会上公布了成立三年的最新“业绩”:作为国内首批民营银行试点之一,网商银行及其前身阿里小贷在三年内,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为超过1000万个小微经营者提供了贷款服务。此外,其合作金融机构数量在100~150家之间。

网商银行行长黄浩在会后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降杠杆的行业背景下,2017年全年网商银行融资成本上升了近1个百分点,但贷款利率却下降了约1个百分点,利润和净资产水平均有增长。“这其中的关键是向风控要效益,向AI的运营能力要效率。”

2015年6月,马云在网商银行成立仪式上曾明确表示,希望未来五年网商银行能服务1000万家小微企业。这也成为这家互联网银行的一个重要且另类的KPI。在网商银行成立三年后,该目标提前实现。

上述1000万目标的达成中,一个重要驱动力来自移动支付工具对线下最小微商业体系的触达。据黄浩透露,2017年6月开始网商银行联合支付宝收钱码推出“多收多贷”服务,探索将网商银行的“310”贷款模式(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0人工干预)带到对线下小摊小贩的服务中。

按照网商银行2016年财报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末,其累计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879亿元。而根据官方最新数据,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300万个线下小微经营者获得过网商银行贷款。线下小微经营者笔均贷款金额7615元,平均资金使用时长为50天,6个月内贷款超过3次的经营者达到35%。

此前,由于小微商户群体不具备信用数据积累,传统方式发放一笔小微企业贷款的平均人力成本在2000元,一些小贷机构的拒贷率达到70%。而通过AI、大数据风控等技术支撑的“310”模式,每笔贷款的平均运营成本仅为2.3元,其中2元为计算和存储硬件等技术投入费用。

这也成为网商银行压缩成本创造利润的关键。去年以来,金融机构针对企业的一般贷款利率连续上升。据黄浩透露,2017年网商银行全年融资成本上升了近1个百分点,但贷款利率却下降了约1个百分点。“但这并不是吃掉利润。”

其中关键在于技术和风控的使用。这些风控技术让小微企业和经营者凭借信用就能进行贷款的同时,也让网商银行不良率控制在1%左右。

不过,按照央行相关规定,不通过线下面签的远程开户仍仅仅是建立在获得全功能账户前提下的“受限账户”。受此限制,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在融资渠道上就十分狭窄,资金成本和负债结构仍然承压。

根据网商银行2016年财报,其当年营业收入达26.36亿元,净利润约3.15亿元。负债结构中一般性存款比重约40%,同业存款比重约32%。而对于即将公布的2017年年报,黄浩透露利润较之去年将有很大提升。

此外黄浩表示,新的财年会努力吸收基于银行二类账户的个人或企业的一般性存款,进一步改善负债结构。“假设在账户功能上能够往前走半步,民营互联网银行在融资渠道上会变得更加丰富,可以进一步降低负债利率,以更低利率为小微经营者提供贷款服务。”

在现有条件下,网商银行做大市场的思路是进一步向各类金融机构敞开怀抱。

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在前述论坛上就宣布,网商银行将进一步向行业开放所有能力和技术——未来三年与1000家各类金融机构共同为3000万个小微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人账户能不能直接打到网商银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