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支付银联收单清算体系和处理流程中,银联究竟有何地位

  9月26日,易观发布了《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专题研究2018》的报告,报告研究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从行业规模、利润分配、政策趋势判断、用户画像研究、金融科技对支付领域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下为部分报告内容:

1.移动支付整体规模连续4年高速增长

  易观统计显示,移动支付的整体交易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1.3万亿快速增长到2017年的超过109万亿。行业整体增速连续4年超过100%。

2.互联网支付行业增速连年放缓

  易观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支付行业整体交易规模持续增长,2017年全年达到24.54万亿。但行业增速连年放缓,2017年同比增长仅28.2%。易观预计,行业增速在2018年将继续放缓。


3.季度交易规模突破40万亿

  易观统计显示,移动支付的季度交易规模已经突破40万亿,达到40.36万亿,环比增长6.99%。2017年移动支付行业季度环比增幅仍保持较高水平,均超过20%。


4.支付宝和腾讯金融仍占据移动支付市场绝对主导地位

  易观数据显示,移动支付两大巨头支付宝和腾讯金融二者的市场份额在2018年第一季度达到了92.71%,仍然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5.支付终端保有量持续增加 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移动支付场景渗透的提升,居民消费习惯越加依赖支付终端交易,2017年总量超过3000万台,增量同比超288%。商业银行利益推动、较大的潜在特约商户规模以及存量商户的设备更换需求都为支付终端数量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在收单受理终端布局方面,银联商务、拉卡拉、随行付等机构地位突出。


6.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

  易观数据显示,从2017年Q1到2018年Q1,互联网支付行业整体交易规模保持季度持续增长,共增加1.38万亿。但环比增幅近两个季度持续降低。


7.互联网支付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 部分机构份额蹿升

  易观数据表明,互联网支付市场中,支付宝、银联商务和腾讯金融仍然占据前三甲的位置。三者共同占据57.5%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可以看出,相对于移动支付行业,互联网支付行业集中度较低。


  行业外部环境如何?

1.2017年市场主体持续繁荣

  2017年我国市场主体持续繁荣发展,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924.9万户,同比增长16.6%,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年新设企业607.4万户,同比增长9.9%。新设个体工商户1289.8万户,增长20.7%。私营从业者也从3.1亿人上升到3.41亿人。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的持续增长,为智能支付终端行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017年零售总额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双增长

  从2012年至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到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2万亿元,同比增长达10.21%。2012年到2017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保持高速增长,到2017年达到2.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9%,为智能支付终端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CNNIC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2017年继续增加,至7.52亿人次,同比增长8.25%。易观千帆监测数据显示,支付领域APP活跃用户2017年呈现季节性波动,整体保持稳定,到四季度活跃用户超过5亿人次,环比增长达到3.89%。移动支付APP活跃用户保持规模性稳定,说明移动支付应该从规模性运营到精细化运营转变。


4.P2P平台受限或令部分支付机构蒙受损失

  P2P行业是中小支付机构重点拓展行业之一,2018年年中突然出现行业整体性兑付危机。易观统计显示,作为行业重要风向标的融资情况,从2015年行业融资到达顶点开始,到2017年行业融资呈现断崖式下滑。


5.互联网消费金融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拓展巨大的发展空间

  易观预测,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信贷余额可达9333亿元,环比增长137.79%,到2018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信贷余额环比增幅将达到64.16%。与此同时,互联网消费金融渗透率将增加到4%,未来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行业发展动能有哪些?

1.支付机构对移动支付场景的不间断开拓

  易观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能够高速发展首先要得益于支付机构对移动支付场景的不间断开拓。从2017年开始,移动支付场景向着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延伸,呈现多元化特点。支付巨头各自开疆拓土,支付宝微信大幅度补贴是迅速普及的关键,作为受理端的银联商务和拉卡拉加速场景化拓展,强势布局智能POS,反向推动移动支付的快速普及。2018年开始,移动支付向着四五线城市快速下沉,支付机构也开始对场景更加精准的深度服务挖掘。


2.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加速 生活服务O2O市场规模增长

  以中国本地生活O2O整体市场为例,2017年规模达9992.1亿元,较2016年增长71.5%。预计未来市场增速将进一步加快。易观分析认为,正是线下场景不断的线上化,为移动支付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增量空间和未来发展预期。


3.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为非银支付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方支付行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2017年,监管机构发布多项技术规范和标准,包括《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等条例。实际上,从行业的发展历程看,非银行支付市场经历了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的历程。支付机构的经营理念也正在演变成更加重视支付安全,逐步构建良好的风险控制机制。


4.原有支付环境的升级改造加快 场景结合潜力被挖掘

  易观分析认为,一方面传统线下支付环境在过去一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POS更加普及,扫码和NFC设备大面积更新换代,像拉卡拉等企业在强势布局智能终端基础上,依托云平台服务通过终端切入场景,将大数据分析应用于店铺管理,为商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另一方面,类似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公司,收购支付牌照后能够和自身深耕场景快速结合,迭代出更加适应该行业的支付服务解决方案,令支付更深层次的与行业结合,极大的增强了B端商户的使用粘性。


5.支付机构完善自身产品生态 C端用户使用频率增长

  易观分析认为,支付机构对自身产品生态的持续完善也是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移动支付机构均开发有自身移动终端,搭载理财、商城、日常缴费等多种服务。

  类似支付宝和财付通等巨头更是在多条产品线布局,完善金融、购物、消费、娱乐、日常缴费、出行等多种生态,持续推进用户使用频率增长。


  谁拿走了行业大部分利润?

1.费改后银行卡收单利润分配:发卡行占绝对比例

  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银行卡收单行业首当其冲受到较大冲击,原有的“721分配策略”(即按照不同的商户类别,发卡行、收单组织和清算机构分别大致收取提成的70%、20%和10%)再也不适合行业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容易衍生套码、二清等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较高的费率已经不再被市场所接受。按照96费改的规定,以国内普遍使用的借记卡为例,按照市场平均0.45-0.6%的定价计算,发卡行仍然会占据77%-58%的利润份额。


2.网络支付市场:银行仍占有大部分利润

  易观分析认为,占网络支付市场整体交易占比50%以上的个人类交易,支付机构的主要成本是银行端的接口费,这也是支付宝和腾讯金融等巨头开始提现收费的根本原因,此类交易,利润全部归银行所有。而消费类交易,虽然由于面对商户,费率能够有所提高,但规模仅占整体交易比例的10%左右,此类利润一直是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主要利润来源。金融类交易情况和个人类交易类似。


  第三方支付行业政策预判

  1.重点政策节选:灰色地带逐步清除

2.备付金100%集中存管短期内将令支付机构盈利压力大增

  备付金集中100%由央行专有账户存管的落地,无疑对中小支付机构会造成较大冲击。在不计入利息的前提下,将会令中小支付机构利润短期内受到较大影响, 例如汇付曾在招股书披露,2017年备付金结余占整体利润收入的36.9%。但是对于对大型支付机构特别是微信和支付宝来讲,虽然从总量上,二者预计能占到85%以上,但因为早已开拓出更多种盈利方式,预计对其整体利润影响不超过10%。


3.条码支付规范令智能支付设备生产商迎来重大利好

  易观分析认为,条码支付规范的推出,伴随着二维码支付限额,令智能支付终端行业迎来重大利好,将有更多场景需要智能支付终端,合规化需求将令移动支付机构采购更多智能支付终端设备,并完成传统支付终端向着智能支付终端的改造。


4.支付机构和银行间不得互转接口令清算牌照价值翻倍

  支付机构从银行拿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接口曾经是行业惯例。但随着厦门民生清算中心的关停,以及一系列连带责任机构的超大额罚款,支付机构和银行间的接口互转被严厉叫停。条例的出台是监管机构正式下文对此类产品的取缔。一方面,以后支付机构和银行们再想拿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巨头的接口只能通过清算组织,清算牌照价值翻倍;另一方面也标志着监管机构对整个行业的梳理再次升级,标志着监管机构要从源头治理支付行业乱象。


5.强监管第二阶段来临 力度将持续加大 落实成为重点

  强监管第一阶段实际上是央行从顶层设计上逐渐梳理整个支付清算行业的过程。当账户端和清结算方式以及线下收单方面的所有曾经的“灰色地带”被央行出台正式文件堵住后,落实将成为下一个阶段的重点,预计会有相当一部分仍然未按照央行要求整改以及整改不彻底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将被央行处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7月31日,央行已经对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出超过60次罚单,金额超过1.3亿元。


6.政策体系已经为良性退出机制实施奠定基础

  监管机构在防止第三方支付机构违规挪用备付金的同时,也出台了“免息”的政策,进一步取消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备付金上所获得的收益,实际上在为央行落实第三方支付机构退出机制奠定基础。一方面,只靠备付金利息收益生存的支付机构将难以为继;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第三方支付机构更快的退出银行直连模式,回归推进小额高频支付场景建设的本源。


7.如果96费改优惠到期不再延续 套码空间将消失

  2016年的96费改实际上在对收单行业进行彻底变革的同时也为行业留下了2年的缓冲期。在新的费改方案中,对超市、大型仓储式卖场、水电煤气缴费等等类型的商户,以“费率水平保持总体稳定的原则”确定了优惠的费率,对非盈利性质的医疗等机构甚至实行发卡行服务费和清算费用全额减免的政策。但也为套码行为留下了操作空间,成为部分收单机构最后的套利方式。大大阻碍了收单行业的变革进程。


  支付机构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1.跨境支付服务方兴未艾

  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 之一,伴随着跨境贸易的兴起,传统的银行间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新兴平台的需求。商户端服务是最早兴起的跨境支付服务,也是中小支付机构从事跨境支付的主要目标,目前渠道方式众多且已经趋于成熟。C端服务则是巨头争夺的战场,一般采取独立申请牌照运营或并购输出服务等方式。


2.支付机构“出海”面临诸多挑战

  国内支付机构首先以国内出境游热点场景为切入点,开启了C端支付市场出海的序幕。支付企业出海,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监管环境,合规性问题除了与当地代理商合作的便捷方式以外,目前支付机构已经探索通过收购或自营弥补。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成熟度不同,美欧国家金融市场成熟度已经较高,国内支付机构进入要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成熟市场培育出的用户使用粘性更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运营难度。此外,如何在当地运营环境下防止欺诈、洗钱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3.B端看清企业刚需 C端加速本地化成为关键

  易观分析认为,要想弱化出海机构面临挑战,解决企业在合规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专注商户端跨境支付服务的机构要灵活推出跨境支付解决方案,以走通跨境支付链条为基础,同时看清企业刚需,在分账、清关、税改等方面解决平台实际问题。用户端服务则要更多的适应当地环境,从用户运营入手,在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商业环境的基础之上,匹配或改变用户使用习惯,和当地公司一道布局更多移动支付场景。


  金融科技驱动支付行业变革

1.科技进步带动支付领域全方位持续变革

  从以物易物开始,支付就随着价值的转移而诞生,支付可以看做是价值的转移过程。因此,支付从诞生开始就涉及到三个不可回避的问题:a.价值载体;b.转移方式;c.鉴权方法。也正是从支付这三个层面的发展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带动了支付行业全方位的变革。支付方式的每一步发展都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支付也必将随着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演进而继续升级。


2.金融科技助推支付产业链效率提升

  在支付端,指纹识别技术,甚至声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基于大数据基础上的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被应用于支付的用户身份认证和指令识别环节。在收款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广泛促进支付与场景的深度结合。


3.金融科技助推支付产业衍生增值服务升级

  支付已经成为了金融科技获取基础数据的最主要来源之一,支付独有的闭环特性也令其在大数据提炼用户画像和精准营销上拥有独有的优势。通过支付入口搭载理财、征信、保险等众多增值服务已经成为共识,支付成为金融科技最早开发的试验田之一。


4.金融科技对支付清算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第三方支付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2.国内支付市场格局将保持稳定

  3.第三方支付机构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对传统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讲,随着强监管逐一击破行业存在多年的灰色地带,必须直面费率降低同时备付金利息收入取消而对利润带来的冲击。经营重点要从传统的依靠大规模拓展用户数量赚取利润逐步转变到根据行业特点深度挖掘客户需求,优化场景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上,做到由量到质的转变。


4.产业链重新分工将逐步完成

  易观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产业链目前正在重构,由传统收单机构经过清算组织对接发卡行的产业链,延长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依托场景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通过占领消费者心智使自己演变为账户端,受理端由传统的第三方收单机构和以聚合支付们为代表的代理商构成,发卡行更加隐藏在幕后,依托清算组织为账户服务机构服务。


  • 第三方支付是什么意思?优势有哪些?
  • 移动支付逐渐取代传统的纸币支付,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载体。从商场酒店到街边摊贩,以微信、支付宝二维码为主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已变得再寻常不过。究竟第三方支付是什么意思呢?第三方支付公司排名情况如何?

    第三方支付是什么意思:

    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通过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对接而促成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网络支付模式。以福州云收单为例,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中,消费者在选购商品以后,使用云收单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支付给第三方),并由云收单通知卖家货款到账、要求发货;买方收到货物,检验货物,并且进行确认后,再通知云收单付款;云收单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

    (1)比较安全,信用卡信息或帐户信息仅需要告知支付中介,而无需告诉每一个收款人,大大减少了信用卡信息和账户信息失密的风险。

    (2)支付成本较低,支付中介集中了大量的电子小额交易,形成规模效应,因而支付成本较低。

    (3)使用方便。对支付者而言,他所面对的是友好的界面,不必考虑背后复杂的技术操作过程。

    (4)支付担保业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付款人的利益。

    NO1:支付宝(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支付宝公司于2004年建立,是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致力于提供“简单、安全、快速”的支付解决方案。作为国内的第三方支付霸主,支付宝在天猫,淘宝等B2B、B2C电商支付场累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

    NO2:银联商务(银联商务有限公司)银联商务有限公司由中国银联控股。银联商务是人民银行确定的21家重点支付机构之一,也是首批获得人民银行《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支付机构。作为老牌线下银行支付提供商,银联商务可以说是线下第三方支付霸主,涵盖pOS收单,预付卡受理等线下支付业务,同时也在大力发展线上支付业务。

    NO3:财付通(深圳市财付通科技有限公司)财付通是腾讯集团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于2005年成立,其核心业务是帮助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的双方完成支付和收款,支持全国各大银行的网银支付,是支付宝的强力竞争对手。

    NO4:快钱(快钱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快钱是万达控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成立时间较早,服务领域涵盖零售、商旅、保险、电子商务、物流、制造、医药、服装等各个领域。作为全国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快钱可以进行全国性的收单和资金归集。

    NO5:汇付天下(汇付天下有限公司)十大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网络支付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首批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首家获得证监会批准开展网上基金销售支付结算业务。

    NO6:京东金融(京东集团)京东金融可以分为京东钱包,京东支付和京东快捷支付三大业务。京东收购了网银在线后,改名为京东钱包,独立于京东账号体系。京东以网银在线提供底层技术支持,衍生出京东支付。京东支付无需注册、内嵌无需跳转、费率低、跨平台支付等特点,是针对中小企业客户开发的支付产品。

    NO7:银联在线(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银联在线是银联旗下的在线支付平台,在银联下,银联商务偏重线下支付,而银联在线则主攻在线支付。银联在线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在线支付,营销推广与客户服务,同时提供银联在线支付的支付场景,如信用卡还款、水电煤缴费、手机充值等功能,以及银联钱包、银联卡权益等支付产品。

    NO8:易付宝(南京苏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易付宝是苏宁金融旗下的一家公司。苏宁作为国内目前最大的零售商之一,旗下的苏宁金融有多张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支付牌照,涉猎了支付账户、投资理财、消费金融、企业贷款、商业保理、众筹、保险、预付卡等业务模块。

    NO9:拉卡拉(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首批获得央行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线下支付是拉卡拉的优势所在,据了解,拉卡拉线下终端数量有5万多个,基本覆盖了一线城市,同时与多个便利店达成合作关系。

    NO10:智付支付(智付电子支付有限公司)智付支付除了有央行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支持电子钱包,网银支付,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电子收款,扫码支付,信用卡支付等各种电子支付方式外,还开展如国际信用卡结算,跨境结算等跨境服务,是全国27家有跨境支付资质的金融机构之一。

    以上是关于第三方支付的介绍和前十名单,大家可以了解下。

原标题:时文朝:为支付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文章:时文朝:为支付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导读:银联将积极顺应支付市场发展新趋势,进一步做好转接清算系统升级与运营,强化银行卡产业风险防控力度,确保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银联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与指导下,作为银联网络的建设和运营者,中国银联近年来通过持续升级转接清算系统、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做好产品体系构建、制定业务技术标准、拓展支付生态体系等举措积极推动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创新发展,确保我国在国际支付市场的话语权和地位。同时,银联充分发挥卡组织的桥梁与枢纽作用,凝聚产业合力、积极构建完善的银行卡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国内银行卡产业欺诈率持续位于全球低位水平,有效保障了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为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与社会经济的安全发展贡献力量。

积极推动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创新发展

搭建完成并持续升级银行卡转接清算系统

转接清算系统是支付产业发展的中枢,是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国内银行卡跨地区、跨机构联网通用,银联组织建成了系统架构基本合理、布局相对完整、性能持续稳定、运转较为高效的转接清算系统,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持续升级优化,积极促进国内支付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从单中心到多中心部署构建转接清算系统。银联自2002年成立后,在原金卡中心系统基础上筹建了转接清算系统,建成了上海信息中心。为有效保障业务运行的安全性、连续性与提升抗灾水平,在北京设立了备份系统,形成了双活运营、互为备份的系统架构。自2004年起,先后在深圳、香港搭建了境外收单平台和境外个性化平台的主备系统,两套系统双活互备,为境外开展业务奠定了坚实的系统基础,促进了国际业务的快速发展。

从I代到II代系统优化升级系统功能。银联第I代跨行交易系统于2004年投产上线,主要包括转接系统、清算系统、差错系统、文件系统四个基础功能系统。为进一步提升转接清算系统的稳定性、高可用性以及满足业务拓展的需要,于2008年启动建设第II代跨行交易系统,在第I代系统的基础上拓展线上线下接入渠道,并提供个性化接入模式,丰富了跨境汇款、退税、无卡交易、线上支付、NFC手机支付、扫码支付等多种创新支付功能。

持续提升系统容量以提高系统运转效率。银联在I代系统与II代系统建设与升级过程中,积极做好提升系统处理性能、扩展系统交易容量、提高交易成功率等方面工作,转接清算系统处理效率、峰值处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016年,银联网络成功处理交易271.1亿笔,交易成功率达99.58%。目前,银联正在加快推进系统扩容工作,以顺应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业务的发展要求。

稳步推动转接清算系统云端化发展。随着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银联加快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早在2009年便启动了云计算前瞻性研究,于2013年开始搭建私有云平台,依据国际通行的云计算服务架构,在统一计算、存储、网路资源池基础上构建了以云资源管理平台、云集成开发与运行平台为核心的IaaS、PaaS服务。目前,银联云服务平台已作为公司核心支撑平台在生产环境落地应用,并计划在条件成熟后将转接清算系统迁至云服务平台运营。

加快推进自主品牌建设与产品体系构建

品牌建设是银行卡网络成为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关键举措。银联自成立起便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品牌战略,积极推动银联标准卡发行,加快银联网络向境外延伸。2002年银联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申请62卡Bin号,开始发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银联标准卡。截至2016年底,银联卡累计发卡量达到61.3亿张,占全球银行卡发卡量的50%左右。2004年,银联加快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受理网络已延伸至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超过4000万家商户。银联品牌逐渐成长为国际主要支付品牌之一,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同时,银联积极响应并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参与沿线国家发卡、受理市场建设,为境外当地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服务。

产品体系搭建是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银联持续强化支付产品体系建设,为合作伙伴和社会大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支付工具。过去15年,银联推动国内零售支付产业从纸质支付工具快速升级到电子支付工具。与之适应,银联的产品体系持续不断地优化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以卡支付产品、互联网支付产品、移动支付产品为主的产品体系。卡支付产品方面,主要包括借记卡、信用卡、预付卡、借贷合一卡等,按存储介质可分为磁条卡、芯片卡、磁条芯片复合卡等产品。互联网支付产品方面,主要包括银联在线支付、银联快捷支付等产品。移动支付产品方面,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构建了“云闪付”产品体系,主要包括Apple Pay、Samsung Pay、Huawei Pay、NFC-HCE支付等NFC移动支付产品。2017年5月,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正式推出银行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用户通过银联钱包、银行APP可实现云闪付扫码支付,极大地丰富了银联支付产品体系。

积极完善银行卡产业技术标准与业务规则

规则与标准是卡组织模式良性发展的血液,也是银联网络作为支付转接清算基础设施运转的必要基础。银联成立之初即按照卡组织模式运作的规律制定了技术标准与业务规则。目前,已经建立起内容较为完备的、扩展性较强的业务规则体系,覆盖银行卡卡片发行、跨行交易处理以及清算各个环节,有效平衡和协调了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合作商户与持卡人等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同时,银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并积极运用检测与认证手段,确保技术标准的落地执行,银联技术标准已成为国内银行卡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此外,银联还积极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技术标准“走出去”:与亚洲支付联盟7家会员机构达成芯片卡标准授权合作,标志着中国金融技术标准“走出去”实现了重要突破,新加坡、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的主流转接网络将把银联芯片卡标准作为受理、发卡业务的技术标准;与盘谷银行等4家泰国主流银行合资建立了采用银联技术标准的泰国本地转接网络——“泰国支付网络”;基于银联技术标准体系,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老挝中央银行共同建成老挝国家银行卡支付系统。

多措并举拓展银联网络支付服务生态体系

最大范围地服务支付产业各参与方,是银联网络充分发挥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作用的关键所在。银联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包容”的态度,积极联合产业各方、凝聚产业合力,与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合作商户、持卡人、专业化服务机构等,构建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支付服务生态体系。通过逾15年的努力发展,聚合了一千多家成员机构、数千万商户、近十亿持卡人等,不断推动自身生态体系发展壮大。一是银联通过内设专业职能部门,对接各类成员机构、合作伙伴,为各方提供一站式、全天候综合支付服务,同时配备较为完善的后台运营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吸纳新的参与机构,在支付产业跨界渗透与融合愈演愈烈的趋势下,银联不断吸纳传统零售商、互联网电商、通信运营商、手机厂商等新兴参与方参与到生态体系中来;三是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凝聚产业各方合力,推动NFC支付、二维码支付、无卡支付等各类支付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发展,实现自身生态体系的扩张。

全力提升支付产业安全可控水平

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银联在积极推动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创新发展的同时,始终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注重从源头深入剖析银行卡产业发展存在的风险隐患,通过建设风险防范系统、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制定联合防范机制、加快安全技术创新应用等措施,促进支付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高度重视支付产业风险隐患的严峻性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与应用,支付服务方式更加虚拟化,商业应用环境更加开放化,线上线下支付场景渐趋融合,给支付产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同时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部分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风险隐患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

一是支付产业风险隐患更加复杂多样。当前,支付产业面临的风险隐患逐渐由线下伪卡欺诈、恶意透支等手段向线上账户冒用、电信诈骗等新型犯罪蔓延;由传统的消费欺诈、套现向转账、分期、洗钱甚至套汇扩展;由个案风险向合谋欺诈以及移机套现等专业化、产业化、精准化的犯罪作案形式演变;由境内欺诈向跨境、跨网络风险转移。

二是支付账户信息安全问题愈加突出。信息科学技术加速了商业信息及个人账户的电子化进程,也使之逐渐暴露于互联网开放环境中,面临各类网络攻击手段的威胁,甚至发生通过攻击机构交易系统及数据库批量盗取账户信息的情况,给支付产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信息泄漏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源头。

三是移动支付或将成为新的风险焦点。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以快捷支付、NFC支付、二维码支付等为代表的创新支付交互方式不断普及,加之II、III类支付账户的推出,支付方式从卡基支付向账基支付加速迁移,基于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的各种犯罪行为可能取代传统诈骗形态成为新的风险热点和焦点。

建立更加全面的支付产业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建设新一代风险防控系统。银联已建成交易欺诈侦测系统、收单风险监控系统、互联网和移动支付风险实时监控系统、反洗钱系统等,通过风险数据、风险模型、风险系统的有机组合,实现对业务风险的及时发现和防控。同时,银联设计了涵盖发卡欺诈、收单风险、移动互联网创新业务、清算风险、反洗钱等五大类300余项风控模型,在对伪卡、非面对面欺诈、失窃卡、商户合谋、套现、移机等欺诈行为的监控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相关安全技术应用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二是逐步完善银联网络风险管理制度规范。银联在董事会下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依托各成员机构审议发布了一系列银行卡跨行业务风险管理规范和标准。截至目前,银联的风险管理规则标准涵盖传统与创新、线上与线下以及境内与境外的各项业务,覆盖到发卡、收单、风险信息报送、账户信息安全等各业务环节,为成员机构等产业各方做好风险防控提供了指引和参考。此外,银联还建立了包括反洗钱工作制度、客户风险等级标准认定、可疑交易报送等在内的完整的风险管理架构。

三是构建多层次的风险联合防控机制。银联与产业各方搭建了多层次的风险联防机制,在风险管理委员会、银行卡安全合作委员会、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强化日常风险防控、风险事件调查处置、信用风险防范、创新业务新型风险防控、风险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持续增强产业防范风险联动能力、提升警银协作效率、完善跨境风险处置流程并扩大平台开放,以此为基础,构建覆盖全国与地方、境内与境外、产业链上下游的风险联合防范平台。

四是加快安全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创新应用。银联积极利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应对各类支付风险,发挥安全芯片的高安全性,推动磁条卡向金融IC卡迁移;广泛应用支付标记化技术,加强支付产品在技术防伪、安全应用方面的性能;运用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强化支付产品身份验证强度;进一步整合行业数据,加强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大数据手段在智能化风险防控及欺诈案件协查中的有效运用。面对新兴业态的发展,银联将进一步强化现有产品的服务能力,完善相关数据采集、模型设计与系统功能。

努力拓展银联业务发展新局面

当前,国内支付行业与市场环境正处于快速变革的时期,支付产业应用技术、商业模式、业态发展以及公众支付习惯持续发生深刻变化,对银联网络作为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在系统建设、创新发展、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严的要求。下一步,银联将积极顺应支付市场发展新趋势,进一步做好转接清算系统升级与运营,强化银行卡产业风险防控力度,确保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一是加速转接清算系统的优化升级,集中资源、重点做好转接清算系统扩容、无卡通道建设等方面工作,以顺应蓬勃发展的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金融业态、日趋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日益加强的金融监管等,贯彻落实好《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相关要求。

二是积极推动产品创新与推广应用,进一步优化银联“云闪付”产品体系,优化产品流程与完善产品功能,满足市场各方安全、便捷的支付需求,切实提升用户体验;制定面向Ⅱ、Ⅲ类账户的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创新转接清算服务模式,丰富银联账户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三是加强境内外银联受理网络拓展,境内重点拓展二级地市及其以下的县域、农村市场,境外加快发卡与业务本地化发展,不断提升银联品牌国际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大力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探索通过技术标准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并购等方式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是加快云计算平台建设进度,为支付产业提供转接清算云服务,依托银联云平台,加快把公司重点项目与产品应用系统往云平台部署;同时不断完善升级云平台功能,并将其对外开放,为商业银行、合作商户、持卡人等合作伙伴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务。

五是持续优化风险防控系统,进一步做好风险业务规则体系建设,加大与行业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产业相关的联防、联控力度,切实降低支付清算基础设施运转风险,确保支付产业安全可控发展。

六是推进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顺应支付技术革新发展的新潮流,成立新兴技术在支付领域应用研究小组,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与落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联收单清算体系和处理流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