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公司,需要BI的大数据分析展现的软件,各位手上有没有好点的OEM合作公司,越炫酷越好

发布人:创云度智能语音机器人 发布时间: 04:21:44

辽宁电话机器人OEMcy5dzn  AI就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前向模型,意思表达为,这种计算机模型,可以基于输入的数据来做出决定。数据可以是图片、数字,和任何经过数学量化的东西。因此,这种类型的模型可以根据动态输入来修改它的预测。它接受输入的时间越长,就会变得越“聪明”,对未来行为的猜测效果就越好。从谷AlphaGo在围棋上轮番击败人类棋手,到国内外各大科技巨头加大AI研发投入力度,越发强大的人工智能令人感叹,:AI是否已经开始威胁到我们的工作?

AI冲击下人工客服会消亡吗

作为工作重复率极高的一个工种,客服无疑是工作岗位受到冲击严重的领域。不少人相信,客服将成为人工智能的突破口,为其在各个行业的落地应用做探索。

24小时工作,不用吃饭,不会疲惫,更不会闹脾气,对比其他客服人员,智能客服的确有着很多的优势。对于企业老板而言,智能电话机器人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同时也能够提升沟通效率,挽留住尽可能多的客户。市面上许多智能电话机器人,还能够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访客特征,这就使得智能电话机器人还具备了指导营销策略制定的能力。

尽管好处很多,但目前智能机器人,尚无法完全替代人工客服的作用。原因在于人对于情感的感知,仍是机器人所无法比拟的。比如说客户对服务不满意时,人工客服能够适时地察觉,并给予客户关怀,而这点智能客服还很难做到。

既然人工智能和智能客服各有自己的优势,好的解决方案,无疑就是使人工客服和智能电话机器人完美协作,让智能电话机器人优先处理大部分简单重复的客户问题,而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则一键交由人工客服处理。

  简述:模仿人类大脑的深度网络展示了它们可以从图像、音频和文本数据中“学习”的能力。然而,即使应用已超过十年,关于深度学习我们仍然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包括网络如何学习、为什么它们的表现如此出色等。现在,这种状况有可能会改变,这要归功于将信息瓶颈理论应用于深度学习的新理论。信息瓶颈理论认为,深度网络在学习过程中像把无用信息从瓶颈中挤压出去一般,去除噪音信息,而只保留这些噪音所表达的真正信息。

创云度电话机器人为企业客服提供了智能人机协作式人工客服系统。客服人员可以在多平台登录后台回复客户,同时在人工客服服务时,机器人客服也会通过客户意向程度进行筛选,给予人工客服有效参考。有了创云度智能电话机器人的协作,人工客服的接待负担大大减轻,沟通效率显著提升,也使得更多企业客户享受到了更及时优质的服务,客户满意度大幅提高。时间利用率提高10倍以上

因此,使用创云度智能电话机器人,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客服人员会丢掉自己的工作。反而使客服从业者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能够将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问题解答上,充分体现人工接待优势,为企业留住核心客户,创造更多服务价值。

  传统的电销行业,电销人员的流动性非常的大,但是培养一个好的电销人员却要消耗企业不少的人力物力,至少要一个月之久。但是电销人员很多都会几个月之后就离职,这样就会给公司带来一些亏损。电销机器人的出现,则给公司解决了这类问题。

电话机器人对企业营销的助力推动

谈到企业的营销能力,前几年还比较火爆的电话营销模式,在近几年互联网发展迅猛的过程中,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虽然我们还会在偶尔接到销售电话,然而成单率较低、效率不高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的共识。是个明智的选择

对企业而言,实际上为有效的恰恰还是电话营销模式,电销模式是一种距离用户近的方式,也是直接的触达模式。对用户而言,虽然心里有抵触,但较大部分真正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还是会受到用户的信赖。我们会看到这些语言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现如今,电销行业也受到了智能化社会来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日,新研发上线的智能电销机器人,旨在帮助外呼和电销行业建立标准化营销模式,通过自动,进行企业售前环节的意向客户筛查工作。真正把制造推向全球价值链的制高点

智能电销机器人的出现,更多的并不是改造电销模式,而是在给电销模式赋能,添加新鲜血液,解放人力,延伸工作价值,让企业少花钱多办事。有啊

以1顶5的人效,是智能电销机器人的一大特点,以1个机器人的工作量就可以顶替5个人工。当然,机器人的工作是人类不愿意干,或者,人类干起来并不复杂的事情,总结即是简单、重复性工作。受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

不少企业担心,电销机器人的存在是否会很鸡肋,存在如下问题:

(1)听到的问题都不能顺利回答在功率效能方面要求较高

(2)听上去就像机器人

(4)无法定位目标用户

而恰恰也是因为企业的担心,智能电销机器人尤其注意此方面的问题,在体验方面,智能电销机器人通过自然合成和人工录音方式来解决输出不自然的问题,保障客户真实的体验。呼狗作为一款智能机器人

智能电销机器人具备的人工智能能力,即逻辑引导,通过对知识库的提前梳理,对未知问题的预设,就算客户跳出通话逻辑,机器人也能引导用户回到通话主流程,完成关键信息的收集。

在关键信息收集的阶段,可以说,智能电销机器人做到了化记录,不仅在关键问题点的埋点信息记录,智能电销机器人的记录还支持转文字,方便管理者查看或电销人员二次导出利用。

仅此两项特色功能,智能电销机器人就可以帮助企业完成电销初筛任务,为企业节省释放人工成本。在以快取胜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如果你还在利用人工进行外呼作业,的外呼量恐怕得耗费5个人工顶部上一个智能电销机器人,再好的销售资源也会属于浪费。

人工智能,天使还是魔鬼?

—作者:小呼 人工智能的概念早在60多年前就被提出,但又一度沉寂。随着谷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阿尔法狗)战胜围棋世界李世石,再次为世人瞩目。然而,与无限风光一起相伴而来的,还有关于人工智能的种种争议。

“在我的一生中,见证了社会深刻的变化。其中深刻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简单来说,我认为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好的事,要么是糟的。”物理学家霍金生前反复告诫。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风起云涌的今天,人工智能究竟会成为造福人类的天使,还是控制人类的魔鬼?面对类似疑虑,请听科学院院士、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谭铁牛怎么说。

经过60多年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迎来发展的春天,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

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暑期研讨班上,一位名叫约翰·麦卡锡的年轻人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那时研讨的主题是怎样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事实上,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在此之前早已开展。

“人工智能的主要目标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探寻智能本质,研发具有类人智能的智能机器。比如,让机器或者计算机会听、会看、会说、会想、会决策,与人类一样。”谭铁牛解释。

时光荏苒,白云苍狗。60多年风风雨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深度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成功跨越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如愿迎来发展的春天:图像分类、识别、知识问答、人机对弈、无人驾驶……一系列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人工智能技术相继突破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  雇佣话务员是企业发展必要的选择,无论是电话销售还是业务提醒,如果想要提高业绩,与之成正比的,就得增加用人成本。招聘和培训需要成本,员工的工资、提成、、福利也是成本,场地以及办公物料消耗同样会成为企业不小的支出。虽然员工人数的增加可以提高业绩,但上涨的成本会影响业绩增长,终是不尽人意。

小米科技,终于向香港联交所提交IPO申请。

这事,已经成了朋友圈里刷屏的新闻、各种流传的段子,全中国估计已经无人不知。但凡提到小米上市,估计连广场上跳舞的大妈都能给你说道几句。

也许你会说:小米上市老子早已知道,都刷屏成这样了,优塾君,还有啥好分析的?

错,大错特错。如果你是这样想,可能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东西。我只问你两个问题:

1)小米上市后,究竟值不值得长期跟踪研究,谁能给出确定性的答案?

2)10年后的小米会是什么模样,你能描绘吗?

小米,是中国互联网巨头中相当特殊的一家,可能会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IPO。它,成立于2010年,仅用7年时间,营收就突破千亿人民币,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快的速度。

千亿人民币营收这个门槛,是啥概念?

达到这个规模量级,谷歌用了9年,facebook用来12年,苹果用了20年,阿里和腾讯用了17年,百度至今都还没有达到。

注意,2017年营收虽然高达1146.25亿,但净利润却为-438.89亿。

也许看到这里,你已经没了兴趣:啥,独角兽怎么还是亏的?

可是,你看到的数据,真的是你以为的数据吗?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其实小米的净利润不仅没有亏损,反而是盈利的。这是为啥?因为会计处理上的9个字:“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

看着有亏损,但深究起来,其实挺赚钱——如果从财报中剔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影响,实际利润应该是53.61亿。

小米要上市,如果仅仅是让你看看近年来全球规模最大IPO的噱头,那就没意思了,你需要深度思考的是:小米,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它到底是手机公司、互联网公司,还是零售公司?

虽然小米已经在你身边无处不在,但很可能,你自认为很了解小米,但其实,很可能大多数国人对它都一无所知。

今天,我们就以小米为例,来分析一下消费电子、智能家居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及财务特征。

在研究之前,请先看一下下面两个公式。

制造业公司最基本的商业模式为三步:研发→生产→销售;

互联网公司最基本商业模式也是三步:流量→平台→变现;

让它短短7年就成为互联网巨头

1969年,雷军出生于湖北仙桃一个普通家庭,他读书用功,1987年考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当时,全中国听说过“计算机”这个词的人,可能都没几个。

武大当时已经采用学分制,雷军刚入学就开始选修高年级的课程,仅用了两年时间,雷军就修完了所有学分,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在大学时代,他已经出过两本编程教材。

毕业后,雷军选择创业,仿制金山汉卡,但最终被竞争对手山寨,于是选择加盟当时国内最好的PC软件公司金山,那年他22岁。

1998年,29岁的雷军,已经做到金山公司的总经理。

在金山,雷军做了16年,从程序员一直做到总裁。这期间,雷军带领金山4次冲击IPO,均告失败,直到2007年才成功,当年10月,金山软件在港股上市。

同年12月,雷军辞职,开始做天使投资人,投资的知名案例有UC、欢聚时代(YY)、拉卡拉、凡客诚品等。

2010年4月6日,是雷军的一次重大转折。他从投资人的角色上,转变为创业者,成立小米科技,当时,做的是手机软件。当年8月16日,小米发布了基于安卓的MIUI系统,大受市场欢迎。

2010年6月8日,整个硬件和互联网行业出了一件大事:苹果推出iphone 4,这款手机上首次加入了多点触控、视网膜屏幕等新功能,迅速成为爆款。

当年8月,IDC发布报告,预计中国智能手机将在年内达到2600万部,较2009年增长约50%。几乎所有的PC厂商都想在智能手机市场分一杯羹。

当年的中国手机市场上,海外品牌仍是主流,老大是诺基亚,其次是三星的双旗舰(S+Note)和苹果的iPhone。国产手机则是“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

2011年7月12日,雷军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要做手机。说实话,当时确实没信心能做到今天这样,并且被很多人挖苦、连番唱空。

当时小米有三个产品:MIUI、米聊、小米手机,采用的是互联网直销的方式,自建小米商城和社区,先预定,再生产、发货。

手机设计是由挖过来的摩托罗拉硬件团队完成,生产由富士康和英华达代工。操作系统就是小米自主研发的MIUI。

2011年12月18日,小米手机第一次正式网络售卖,谁也没想到,5分钟,30万台手机售罄。此后的2012年,小米手机销量719万台,其中约70%来自互联网渠道。

2013年,小米遇到一个新的重大节点:对外投资布局生态链,快速扩张品类,当时扩张的消费电子品类,逐步组合成后来“基于物联网的IOT战略”。

当年,小米手机销量1870万台,再创新高,同时推出电视、路由器等家电爆款。

2014年,对外投资力度猛增,从2013年的8笔升至40笔,此后每年都保持在40笔左右。

2014年,小米推出红米Note、小米4,此外,还推出新的消费电子品类,如空气净化器、手环等。

据IDC数据统计,2014年,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据市场份额的12.5%,排名2014年度第一。

2015年,小米开始尝试线下销售,开出零售店小米之家。随后,跟着线下零售店扩张的步伐,品类上继续推出净水器、小米电视2S等产品。

可是,这一年,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2015年小米手机销量开始疲软,全年销量增长不及预期,只有7000万台,没有达到预期8000万的目标。当年,国产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是华为,销售量突破1亿台。华为崛起的密码,在于其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大幅提升了性能。

小米力推的Note由于没跟上指纹识别技术趋势,成为其失败的旗舰机型。同时,小米早期高速增长中掩盖的一些基础不够扎实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供应链基础不稳,公司管理也有粗放疏漏的地方。

2016年,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下滑。IDC数据显示,小米2016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智能手机销量(出货量)同比下跌分别为:32%、38.4%、42.3%、40.5%,全年出货量同比下跌达16.72%,市场份额也从2015年的15.1%下跌到8.9%,跌出世界前五的排名。

这一年5月,雷军亲自接管手机部,开始直接推动“供应链+管理+品质”的全面补课。

2017年2月,小米发布首款自主研发芯片澎湃S1,成为了苹果、三星和华为之后,第四家拥有自研移动SoC的手机厂商。这时,雷军的补课计划开始展现成果。

随后,小米手机的销量开始回升。第二季度出货量2316万台、第三季度出货量2760万台、10月份单月出货1000万台。10月份就完成了1000亿元的营收目标。

2017全年,小米智能手机销量为9141万台,同比增长64.97%。用雷军的话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在销量下滑后能够成功逆转,除了小米”。

截至2018年3月,MIUI月活跃用户大约1.9亿,拥有5个以上非智能手机或笔记本计算机的小米互联产品的“米粉”超过140万。经过用户事先允许已在云服务中累积收集了超过230PB的专有数据。

全国共有331家小米之家,年坪效高达27万元人民币,在零售领域世界第二,仅次于苹果的年坪效40万左右。

据艾瑞咨询数据,在物联网领域,小米已连接设备数量(除手机、电脑)占据1.7%的市场份额,为世界第一,超过苹果、亚马逊、三星等。

此外,小米还投资了超过210家公司,其中90多家做各种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品,这就是业内通称的“小米生态链企业”。据艾瑞咨询基于2017年出货量的统计显示,全球第一的移动电源、空气净化器和电动代步车公司及中国大陆第一的智能穿戴设备公司,均是小米投资的公司。

综上来看,小米的发展历程中,主要做对了4件事:

1、通过高性价比智能手机获取用户、流量、数据资产;

2、通过在线售卖,提升供应链效率;

3、大量投资孵化、扩张消费电子产品品类;

其实仔细拆解,盈利还不少

小米集团,是目前港股第一家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申请上市的公司,股本分为A类股份B类股份,同股不同权。

A类普通股的投票权为B类普通股的10倍。A类普通股全部由雷军及林斌持有。实际控制人为雷军,投票权比例为31.41%。

看到这个数据,估计你有点懵:作为一家真正的独角兽企业,成立7年营收破千亿,但是怎么2017年还巨亏438亿?

由于小米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利润表中有一个特殊的科目,即“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

上市前,小米通过发行可转换优先股的方式进行了多轮融资,这部分融资,会在报表中形成金融负债,计入非流动负债中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这部分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需要计入当期损益,最终影响利润。

如果企业的估值上升,那么,账面金融负债会上升,由于此处处于负债项,负债增多,在利润表中,就会体现为利润降低;反之,如果企业估值下降,负债中的金融负债减少,那么,利润就会增加。

此处,需要等到上市后优先股转为普通股,才不会再影响公司利润。这笔实际并不存在的“账面亏损”就会消失。

其中,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末,小米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分别为-87.59亿元、-25.23亿元、-540.71亿元。

所以,如果你只从财务角度来看:小米的估值越高,这个数值负数越低,账面上看小米亏的也越多。

但是,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以国内的会计准则来看,优先股具有金融负债权益工具双重性质,在实操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核算。

如果划分为金融负债,采用实际利率按照摊余成本核算;如果划分为权益工具,作为报表中的权益类科目核算。但不管怎么分,都不需要随公允价值的变动重新计量,不会影响利润。

注意,以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下,小米调整后的净利润为-3.04亿元、18.96亿元、53.61亿元,净利率为-0.5%、2.8%、4.7%。

也就是说,事实上小米2017年的盈利为53.61亿元。不过,实际上,如果看小米的业务运转情况,另一个指标“经营利润”其实更有参考性。招股书显示,小米2017年经营利润122亿元,同比大增223%。

此处,给你一个思考题:小米为什么要以优先股的方式进行融资?

答案:为了不稀释控制权。

优先股(Preferred stock)的定义为:股份公司发行的、优于普通股股东分取公司收益和剩余财产的股票,是一种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混合证券,有以下特点: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优塾投研团队整理)

小米的商业模式如何拆解

小米科技主营业务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智能路由器等,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消费电子产品。

其中,智能手机业务占比最高,但IOT(物联网)设备收入增长较快。毛利结构分为为手机、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广告及其他增值业务)。目前其毛利贡献的主力为手机业务及互联网服务。

小米的手机业务,上游为芯片零部件,CPU、内存、摄像头、手机屏幕、外壳、电池等零部件,据wind数据,小米的主要供应商有欧菲科技、长信科技、合力泰、闻泰科技、欣旺达、深天马、三环集团、蓝思科技等。

在Iot与生活消费品设备业务方面,其上游为小米系参股投资的设备生产公司,2015到2017年,小米向关联方支付的采购金额为4.82亿、10.27亿、19.31亿。未来三年,小米设定的关联采购上限为38亿、65亿、104亿。

小米的下游直接面对消费者,但注意,目前其海外业务逐年增加,尤其是印度,据IDC统计数据,2017年,小米已经成为印度按出货量计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机公司。

三大块业务中,我们主要来看手机和生活消费品业务:

手机业务上,小米的商业模式可分为三步:研发、生产、销售,赚的毛利率为0.3%、3.4%、8.8%;

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上,小米的商业模型为:投资——合作研发——采购——销售。赚的毛利率为0.4%、8.2%、8.3%;

此外,还有一部分利润,是“投资收益”,2015年到2017年,小米的投资收益(按照港股采用的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分占按权益法入账之投资亏损)为27.21亿、25.77亿、61.4亿。

要研究小米的盈利模式,必须吃透:研发+投资、生产+采购、销售这三步,我们挨个来看。

2015年到2017年,小米研发投入为15.11亿元人民币、21.04亿元人民币、31.51亿元人民币,占收入的比例为2.26%、3.07%、2.75%。

拿两个同业做个对比,2015到2017年,苹果的研发费用为80.67亿美元、100.45亿美元、115.81亿美元,占营收的比例为3.45%、4.66%、5.05%。

这个数据对比下来,乍一看,小米在自主研发上的投入少于其他两家竞争对手。不过,如果接下来仔细看完它的商业模式,就能明白为什么看上去研发投入低了:

1、首先,它的整体费用率很低,这就是雷军所说的“高效”,而小米的研发费用占了整体运营费用的三分之一。这个比例在同业内,算是很的高了。因为,更多的研发,是由其投资的生态链公司实施。

2、其次,招股书显示,小米的研发人员有5500多人,占了公司总人数三分之一。而对这5500多人,小米发给了公司总三分之一的股权进行激励,而且大量的核心员工团队都是在中早期加入,团队非常稳定。针对这些研发人员产生的股权激励费用发生在前几年,未计入招股书展示的最近3年的报表中。

3、再次,小米的研发投入非但不低,反而手笔很大。4月25日雷军说:“创新除了投钱,关键还是看人。”小米的研发效率,除了投入资金之外,还得看几件事:研发团队是否优秀、高管团队全部是研发出身、对研发体系是否能有高效管理。

之前我们研究过一些医药类和TMT公司,尽管研发投入极高,但一把手并没有研发背景,这样的研发投入,其实要打折扣。

这部分投资会计入非流动资产中的两个科目“按权益法入账之投资”、“按公允价值计量之长期投资”。

2015到2017年,小米的账面的非流动投资总额为101.2亿元、142.18亿元、205.68亿元。

但注意,如果计入“按权益法入账之投资”,即小米认定对投资方存在重大影响(相当于A股的“长期股权投资”,以权益法计量)。

如果计入“按公允价值计量之长期投资”,则小米认定对投资方不具备重大影响(相当于A股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

这部分投资中,按公允价值计量之长期投资占比为82.91%、86.96%、91.68%,这个数据说明,小米对外部投资多为小比例参股。

雷军在招股书前长信中所说的“开放生态”,指的就是这个了,其实翻译成会计语言,就是以上的几条。那么接下来,问题来了:这样的布局,必要性在哪里?是否合理?

以优塾手环生产厂为例,如果我自己要做一款手环。大致需要经历以下商业流程:研发设计、融资、生产、打品牌、铺渠道。其中,融资、品牌、渠道三大环节,是关键环节。

品牌和渠道成本,会吃掉很大一部分毛利,并且,这些钱即便花出去,销量也未必好。这,就是全球大多数消费电子生产商的生存现状。

但是,如果进入小米生态链,成为小米参股投资的公司。那么,你会发现,融资小米给解决了,品牌小米也解决了,销售渠道小米的线上平台及线下零售店也解决了——你需要做的,就是回归制造业的核心:做好研发、制造两个环节。

注意,这样一来,同样一款手环,对制造商来说,省掉了很大一部分成本。这就是刚刚在美股上市的华米科技身上发生的事。

华米科技(HMI.N)是小米系的第一家上市公司。2014年1月,小米投资华米科技,推出小米手环,据2017年第三季度数据,华米占据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市场的13.7%,排名世界第一,小米旗下基金PeopleBetterlimited持股19.3%。

我们拿智能手环领域曾经的老大FITBIT(FIT.N)来做个对比——其2017年的毛利率为42.76%,销售费用率为25.68%、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为21.23%,因此,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毛利率高于华米,但净利率方面远低于华米。甚至,还出现了亏损。

来感受下FITBIT的股价画风,都快跌成狗:

很明显,小米的参股,能够大幅降低这些小米系公司毛利与净利之间的费用。而对小米来说,则可以依靠其大规模的出货量,获得零售毛利,以及对其股权的投资收益。

所以,同样的手环、充电宝、代步车、加湿器、空气净化器……小米能够维持低价、高性价比的秘密,都在这里:集成化成本优势。

2015年到2017年,小米的投资收益(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分占按权益法入账之投资亏损)为27.21亿、25.77亿、61.4亿。

小米产业链的重要关键环节

采购、生产流程中你不知道的细节

再看第二个环节,生产/采购。

小米的手机生产采用代工模式,生活消费品业务则主要为向关联方(生态链公司)采购,此处,涉及三个财务科目:应付款项、应收账款、存货,我们挨个来看。

主要为存货应付款项及许可费,2015年末、2016年末、2017年末,分别为142.26亿元、175.77亿元、340.03亿元,贸易应付款项周转天数为76天、95天、95天。

周转天数越来越长,占用供应商款项期限延长,代表话语权有增强趋势。

小米的存货主要有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等,其中原材料、制成品占比较大,主要是预计推出新产品采购的材料,以及预备的较受欢迎的产品,报告期内分别为86.43亿元、83.78亿元、163.43亿元,占营业成本的比重为13.48%、13.69%、16.43%,存货周转天数为49天、51天、45天;

2015年至2017年,小米贸易应收款项分别为14.70亿元、20.90亿元、54.70亿元,大多为应收中国大陆和印度渠道分销商及客户的款项,以及互联网服务发展相关的款项,占收入的比重为2.20%、3.05%、4.77%,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为7天、9天、12天。

我们以现金周转天数为指标,综合来看这三个会计科目。所谓现金周转天数,即企业在经营中从付出现金到收到现金所需的平均时间。

现金循环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2015年至2017年,小米现金循环周期分别为-20天、-35天、-38天。

这个数据是啥水平,我们找几家公司来做个对比:

消费电子领域的代表公司苹果,2015到2017年,现金周转天数为-50天、-68天、-80天。

家居家电领域的代表公司美的集团,2015到2017年,现金周转天数为4天、1天、7天;格力电器,为-81天、-78天、-58天。

惠而浦(A股),现金周转天数为36天、35天、22天。

TCL(A股),现金周转天数为31天、22天、19天。

话语权谁优谁劣,一看便知。

研究小米最重要的财务密码

零售业,就两个字:坪效

2015年到2017年,小米销售及推广开支分别为19.13亿元、30.22亿元、52.32亿元,占收入的比重为2.9%、4.4%、4.6%;主要是线下推广、在线推广、广告费用。

线下推广,主要是在轨道交通站点、广告牌,住宅和商业楼宇投放。

在线推广,主要是在电影及电视剧、网络视频平台、受欢迎的移动应用程序及搜索引擎投放广告,以及名人代言等。

从销售费用上来看,小米其实低于苹果。

接着来看销售模式。小米分为两种,一种为线上,即最初切入智能手机赛道时采用的线上电商模式;另一种为线下,即近年来异常火爆的零售店小米之家。

第一,线上模式中,小米通过小米商城进行线上直销,顾客下订单付款后,小米再发货。

在这个模式下,客户预付的钱会计入客户预付款科目,客户收货验收后确认收入。

报告期内,客户预付款分别为5.31亿元、18.36亿元、33.91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为0.79%、2.68%、2.96%。

由于这个指标受电商平台发货的影响,横向对比同业的参考意义不大,不过从横向对比来看,电商的销量有所提升。

第二,线下店的销售,可以通过一个重要指标“坪效”来看。坪效是衡量实体店经营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指单位面积(比如每平方英尺或每平方米)的年度销售额。

根据艾瑞咨询,2017年在全球零售连锁店中,小米之家自营店的坪效名列第二,约26万元/年。

这个数据啥概念,我们拿一些零售公司做个对比:

2017年,苏宁易购(家电3C店)的坪效为1.8万元;

根据eMarketer数据,2017年8月关于实体店坪效的数据,苹果坪效为5546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0万元;

2017年,益丰药房的坪效约为2.3万元/年;

2017年,永辉超市的坪效约为1.29万/年

数据上看,小米之家的坪效远高于其他零售线下店,是其十多倍。这个数据在全球范围,仅次于苹果。

根据IDC统计,智能手机设备总数量由2015年的28.71亿部增至2017年的36.65亿部,复合年增长率为13.0%。预期于2022年将达到47.98亿部,2017年至202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5%。

4月9日,工信部旗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2018年3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1-3月,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8137万部,同比下降26.1%。其中,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7586.4万部,同比下降27.9%。

看上去,手机这个市场,正在面临4G到5G之间的瓶颈期。

不过,还好在这个数据之前,小米已经开始在消费电子、家居方面扩张品类。可以说,它已经不是一家手机公司了。

而招股书中重点提及的小米建成全球最多的消费级IoT平台,连接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以及小米互联网业务的一系列指标都强烈透露出,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硬件只是获取用户的入口和手段。

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雷军才敢在披露招股书前,公开承诺,小米硬件综合税后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

这就能理解雷军给小米下的定义: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企业。

目前,小米的业务中,手机占比为70%,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物联网可连接设备是它新开辟的赛道。

根据艾瑞咨询,全球消费级物联网硬件销售额由2015年的3063亿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485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6.0%。预计于2022年将达1.55万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6.1%。

中国大陆消费级IoT硬件销售额由2015年的715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118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8.9%。预计于2022年将达311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1.3%。

其中,智能家居以及可穿戴设备两个赛道,在整个消费级IoT硬件领域,占比超过60%。

目前,除去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外,小米在消费级IoT硬件领域占据最多的市场份额,甚至超过苹果、亚马逊、三星、谷歌等。

通过小米的平台如“米家App”,可以控制如空气净化器、智能电视、体重秤等设备。而这些设备,大部分由它投资参股的公司制作。

当下的资本市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家居、车联网等概念一度泛滥,但实际上,最终落地到应用层面,主要就是家电家居,以及汽车两大消费场景。

从小米的产品线来看,其切入场景为家庭,其市占率第一的空气净化器、代步车、移动电源、手环等新品类爆品,都围绕着家庭场景。(此图仔细看,其实藏着很多玄机)

(图片来源:小米官网)

如果你仔细看它的官网,你会发现,它连插线板、床垫、枕头、台灯这类传统家居产品,都已经开始覆盖了。

好多人说小米“不务正业”,那是因为你没有看到家居家电领域的未来场景。

可能就在不远的将来,两大确定性的趋势就会到来:家居电子化、家电智能化、家居家电一体化。未来,很可能不会再有家居家电的差别,所有的家居产品,都将是电子化的家电产品。

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已经能清晰可见的趋势。未来,你的床、沙发、桌子、椅子,都将是电子化的产品,能感知你的数据,进而优化产品性能,而不再是一台冷冰冰的死物。

如果把视野放到10年后,你会发现,小米很可能成为家居电子化时代的“宜家”。

并且,在小米的商业模式之下,收集用户信息,进而改进产品、开发爆款将变得更加容易:

第一步,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覆盖流量,建设品牌;

第二步,通过投资扩充品类,搭建消费电子的制造和销售平台;

第三步,通过零售、投资收益、广告及增值服务三种渠道来变现;

第四步,利用软件获取的合法用户数据,开发更多爆款消费电子及家居产品,为用户提供基于内容和生活、咨询服务的互联网服务;

没错,分析到这里,你会发现小米和宜家,越来越像。甚至可以说,未来它很可能会超越宜家。

2016年,宜家收入为351亿欧元,净利润42亿欧元,2011年起一直稳坐全球家具行业第一。2017年,宜家收入为363亿欧元,净利润25亿欧元。注意数字背后的细节:宜家的利润为何下滑,这个问题,留给你自己思考。

小米上市,或许对你来说仅仅是一条朋友圈疯传的八卦新闻,但是,也许你想不到,没准你正踩在一个大时代的转折点上。

1983年,巴菲特以5500万美元收购内布拉斯家具店90%的股份,“内布拉斯家具店”是全美最大的家具零售商,由著名的家居业铁娘子“B夫人”经营,此后10年间,B夫人的家具店,给巴菲特贡献了8000万美元利润,成为巴菲特最著名的投资案例之一。

这,或许就是小米背后的投资逻辑。

综上来看,本研究报告的所有研究逻辑如下:

1)别再跟我说小米是一家手机公司。其实它的商业模式,是:通过手机等终端来引流,通过零售、投资收益、广告及增值服务三种模式变现;

2)从财务角度拆解小米生态链:小米以少量参股形式,投资消费电子及家居产品制造公司,在研发方面采用合作研发的形式,共用小米品牌、供应链、销售渠道,以此大幅降低消费电子产品的价格、提升性价比,使得小米产品经常能够封杀品类,成为“价格杀手”。

3)小米商业模式之下,能够以低成本、低价、数据优势,快速推出爆品,建立价格护城河,导致非小米系企业,在同一品类上很难竞争。

3)因此,如果要研究小米,需要重点研究小米的爆款产品,以及供应链效率,以及线下店运营效率。目前来看,在供应链方面,小米的现金周转天数逐年下降,2017年为-38天,话语权持续增强。线下店的坪效高达26万/年,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苹果,远高于其他零售业同行。

4)在资本市场,韭菜们常常追捧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智能家居等概念,但其实,这些概念必须通应用场景落地,否则只能是故事。之前我们研究过物联网领域,目前来看,这个领域最终落地的重要应用场景,一是家庭,二是汽车。智能家居的方向,在未来到5到10年都确定可期。

5)如果想在智能家居领域有所作为,硬件制造、软件基因、数据优势缺一不可。如果按照这三个点构成的三角模型来看,即便手机巨头苹果、家电巨头美的、通信巨头华为、软件巨头微软、社交巨头腾讯、电商巨头阿里,似乎都缺了点什么。而以这个模型来看小米,你会发现什么?它在各大巨头的夹缝中,开辟了一块独特的领地。

5)小米和宜家,真的很像。不信你看看宜家的商业模式: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渠道、统一供应链、相近设计风格、以OEM模式快速扩充品类、在全球范围以零售店形式扩张。唯一的不同,是宜家几乎没有对外投资。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宜家卖的都是传统家居,基本不需要大量技术研发。

6)家居电子化、家电智能化、家具家电一体化。在这个确定的大趋势下,小米将成为升级版宜家,这个结论,是不是挺雷人的?但是,我们相信这个逻辑的闭环,不信,可以10年后来检验。

7)最后按照惯例提示一下风险因素:一是,小米的商业模式下,手机等智能设备是核心环节,这些设备的销量必须维持增长,否则可能影响整个体系。二是,在其生态链的投资布局下,从财务角度,会出现较多关联交易,以及长期股权投资。三是,其体系和我们之前分析过的上汽集团类似,未来业绩增长可通过长投、并表来调节,所以要密切关注分红、融资、质押、担保等情况。四是,小米作为独角兽,一旦上市,必定会被爆炒,估值可能会炒到虚高,需要关注合理估值水平。

本案估值高低,相信看完数据你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只负责基本面研究,不负责你的交易体系。后续的思考,需要你自己独立完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数据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