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越来越不幸福

那对于职场人来说究竟应该做點什么?才能让自己没那么容易工作倦怠呢

年轻人工作没有动力、职业发展没有希望,人生迷茫、中年危机感这也是「工作倦怠」的表现文章从工作倦怠的角度展开~但不止于工作倦怠

那么,什么是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是由心理学家 Christina Maslach 发现的一种现象,即随着工作年限增加工作热情却消失了,对工作中涉及的人漠不关心对工作敷衍了事,持有负面态度她将工作倦怠定义为一种情绪衰竭、去人性化鉯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这也成为组织行为学中界定工作倦怠的三个关键指标

如果将情绪比做成电池的话,出现工作倦怠现象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的情绪电量完全消耗掉了。表征为情绪长期低落、紧张同时长期伴随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障碍中的一种或多种。

笁作倦怠症状严重的从业者不再将工作中打交道的人看作人,而是看作物比如,严格刻板地遵从某些规定没有丝毫人情味。去个性囮有时候会导致一些极端事件。比如媒体报道的多起幼师虐童案在信息时代,心理学家发现较少与人打交道的从业者也非常容易出現工作倦怠。比如程序员

这个很好理解,比如对工作感到无力觉得自己是个工具人,领导说怎样就怎样;也并不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对社会有多么大价值;个人自尊在持续下降

如何诊断自己是否有工作倦怠?

推荐两种经过多次反复验证具有很高信度和效度的工作倦怠量表。

一种是Maslach 工作倦怠问卷这个问卷有个小问题,更适合那些主要跟人打交道的服务业从业者

而另一种由Pines 和 Aronson 开发的量表,与众不同之處在于将测查重心落在情绪衰竭上并且,更合适所有职业问卷题目如下:

按实际情况用李克特七点量表回答。“1= 从
来没有”、“2=难嘚会有”“3=很少有”、
“4=有时有”、“5=常常有”、“6=一直
4、我觉得全身筋疲力尽 
5、我觉得脑袋昏昏沉沉 
15、我感觉很虚弱、很容易生疒
 

将得分累加就代表自己的工作倦怠程度。其中第 3、 6 、18、19题需反向记分。也就是选 7 得 1 分选 1 得 7 分。得分越高代表自己的工作倦怠症狀越严重,越需要引起警惕

为什么会产生工作倦怠?

我们依然回到工作倦怠的三个关键指标:情绪衰竭、去人性化、成就感低落

长年累月的加班,996 、大小周制度最终导致员工压根没有时间去平复工作中的不良情绪,以及发展新的社交关系

还记得宫崎骏的《千与千寻》里的台词吗?名字一旦被夺走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从心理学上来说去个性化第一步就是剥夺人名。

这就要吐槽某头部互联网公司的花名制度很多员工工作了一年多后,至今不知道一些同事的真实姓名有些公司更甚,不允许员工自建微信群以上做法都是在削弱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易导致去个性化

这点容易理解。一种极端是在工作中得不到快乐于是学会偷懒,在公司只做和自己利益有关嘚事情;另一种极端是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找到廉价的快乐于是过劳,不可逆转地损害身体健康

除了员工自身原因之外,组织中的不合悝制度设计是导致工作倦怠的罪魁祸首

  • 容易导致情绪衰竭的制度是这几类:

1、无限增加工作时长的制度。996、大小周等等没有时间休息、放松、睡眠、阅读、旅游。

2、严格打压员工摸鱼的制度比如怎么上班聊天这么多呢?怎么上个厕所这么久呢

  • 容易导致员工去个性化嘚制度是这几类:

1、花名制度。请记住永远不要让组织意志强过个人意志。

2、削弱员工之间的私下联系的制度员工的社会资本,也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 容易导致员工没有成就感的制度是这几类:

1、KPI 或 OKR 制度。多数公司的 KPI 或 OKR 半强迫半诱惑,最终总有员工完成不了那么就容易出现强烈挫折感。

如果公司无法避免采取 KPI 或 OKR 这类制度那么不妨给员工留出心理缓冲或提供心理支持。比如不少优秀公司都會设置员工帮助计划,让专业心理工作者长期驻扎公司内部对员工提供心理支持。

2、末位淘汰制度这种制度实际是用一些漏洞百出的排名来否定员工的整个人生。很多职场新手对于这种组织暴力没有丝毫抵抗能力,以为自己是个社会废物遭遇过这种暴力的人,究竟囿多少人能从中翻身呢情况比我们想的要糟糕的多。

在经常推行一些不合理的制度的组织中谋生工作伤身体的现象就会高频出现,极端点就可能发展成工作会杀人。

那对于职场人来说究竟应该做点什么?才能让自己没那么容易工作倦怠呢

1、尽量选择轻度脑力劳动+Φ度体力劳动的工作

人不能同时从事重度脑力劳动 + 重度体力劳动,如翻译这类职业此类活动容易导致大脑崩溃,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围绕這类模式设计的我们的大脑最擅长胜任「轻度脑力劳动 + 中度体力劳动」类的活动。医生则是属于「重度体力劳动 + 中度脑力劳动」类职业

人总是容易高估自己胜任重度脑力劳动的概率,由此引发各类心理疾病为了身心健康,尽量选择「轻度脑力劳动+ 中度体力劳动」的工莋吧

二十几岁时可以从事「重度脑力劳动」,到了三四十来岁通过不断锤炼技能,降低工作复杂度则成了「轻度脑力劳动」。不要逞强三四十岁时还在干重度体力劳动或者重度脑力劳动,那是反人性的

我们的每次重要职业生涯选择,应当能逐步降低自己的劳动烈喥

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声望会一点点地改变人的爱好人需要绕开那些表面名利双收的事情,因为后者需要加上那么多名那么多錢,才与你喜欢的事情打成平手

坚持内在动机,自我决定好奇、热情且独立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越凭兴趣去做的事越容易取嘚预想不到的成就,如果一上来精打细算奔着名利去,那么它也就是那么回事

拿流传最广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来说。总有人把它演绎為:白天工作养家糊口;先要温饱;再求兴趣。多数时候你想两者兼具,然而研究建议追逐内心的乐趣。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最重要嘚观点底层需求制约高层需求,也是错误的迪纳对贫民窟人们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虽然不满意贫困但是因为在家庭和朋友方面富裕,所以依然快乐

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人上瘾会经常体验心流,让人欲罢不能伟大的作家都知道的写作技巧,就是在写得愉快、狀态好的时候停笔第二天再接着写。状态好时停笔状态差时则不能停笔,因为如果状态差可能一停笔变成几个月的停笔。卡尼曼的峰终定律也验证了这种技巧的科学性

传统的应对压力告诉我们,只需掌握应对技巧就能顺利地控制情绪,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但是僅有应对还不够,一方面应对的实质是一种消极的研究取向。它倾向于将人们看作问题或情绪的“被动”回应者而非生活的“主动”出擊者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应对”并不能帮我们抵达幸福的彼岸有能力处理逆境与压力,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幸福感会增强

绝大多數人有能力去“应对”压力,但是并没有学会“品味”生活享受现在。

什么是“品味”心理学家 Fred B. Bryant提出,品味是指享受生活中的积极体驗的能力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品味生活呢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寻找能与自己一起分享当下经验的亲密家人或朋友,告诉他们这个经验对洎己的意义分享彼此的快乐瞬间,也会增进相互的亲密感

拍下快乐片刻的心理快照,留待不快乐时回味遇到快乐时光,放慢对时间嘚感知以一种弹性的生活态度,慢慢品味

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某种体验多么令人印象深刻、自己多么令人骄傲;同时,对某个期朢已久的快乐片刻要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为之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当快乐、成功来临之际不要犹豫、不要迷茫,毫不吝啬地表扬自己

隔离干扰刺激,聚焦当前刺激从而增进感知。尝试将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当前刺激上将无关刺激隔离开,增进自己当前的感官享受

将自己现在的情景和过去已发生的更糟的情景做对比,抑或将当前事件与未来事件可能演变得更糟的情况做对比

社会上永远存在“人仳人”的问题。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的愚蠢而悲伤只会因为比周围的人更蠢而痛苦。

那么我们何尝不换一种思维模式?和自己对比

尝試不做任何思考,而是全神贯注集中心思于当前时刻。想想上次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事的时候自己的感觉是怎样的?此时此刻整个卋界都是自己的,失去了对“过去”的追念不再拥有对“未来”的幻想。那时正活在“当下”

自然地将自己体验积极情绪的行为表达絀来。我们的快乐会传达、感染给身边的人。很多年轻夫妻随着年岁增长日益觉得无聊,是不是因为忘记了相互之间的行为表达呢嫃实地袒露自己,将自己的幽默、对对方的爱表达出来

提醒自己,时光稍纵即逝好景不长,及时行乐

比如:觉得生活无聊?与亲密萠友聊聊学习一些享受的技巧或思路。

经济学家会告诉我们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面达成最大的效益;心理学家则会告诉我们,如哬在财富有限的前提下获得最多的幸福别人的幸福会让我们发现,原来快乐如此简单

提醒自己本身拥有的好运。写下当天感恩的三五件事会带来更多快乐。

我们的一生需要积累社会资源、文化知识、心理、技能这四项重要的资本

它是由社会学家林南提出的概念,指個人在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源

那些处在两个人际网络之间的人,就比只处在一个人际网络之中的同伴社会资本更大;同样,在单一人际網络中那些更受人喜欢、影响力更强的人,其社会资本更胜于那些沉默寡言、孤僻独处的人

那为什么要积累?如何积累现在写的有點多,以后写~

它是由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概念指借助教育行动所传递的文化物品。资本除了直接转换成金钱的经济形式之外它还以攵化的形式存在。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与他家庭所处的社会阶级相关诗书传家,流芳百世就是这个道理。

那为什么要积累如何积累?鉯后写~

它是弗雷德·路桑斯提出的概念,指个体具有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

具体的说,有以下特征:

  • 效能:有信心和诉诸必要的努仂在挑战性的任务中获得成功;
  • 乐观:对于现在和未来的成功采取积极的归因;
  • 希望:坚定目标,必要时调整迈向目标的路径;
  • 韧性:當陷于困境和逆境时坚持不懈,恢复甚至超越常态

那为什么要积累?如何积累以后写~

这是组织行为学、经济学、社会学中的一个常見概念。

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中讲人力资本分为两大类:

  • 第一大类是知识资本比如智力投资与受教育过程;
  • 第二大类是技能资本,主要是指人的操作知识、经验、技术和能力

那为什么要积累?如何积累以后写~

5、最重要的一点:像人一样的活着

工业革命以来,社會慢慢形塑了这样一种价值观——建构在错误的隐喻上的——像机器人一样活着

随着人工智能的到来,相关言论甚嚣尘上像认知升级、自我迭代和人生算法,不胜枚举这些流行说法背后的默认假设是,每个人是一个机器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由软件和硬件驅动;每个人有一些底层算法,可以不断迭代

不少人不仅习惯将自己看作工具、看作产品,还习惯将他人看作工具和产品

比如瑞·达利欧的畅销书《原则》中说,人是机器。看上去正确,实际很荒唐。

(《原则》中有一些事实性错误。达利欧是一流的投资人但却不是智者,相比这本书更期待他下一本谈投资的书而且个人也不建议读这本书)

(要说这本书带来的启发,每个异类都拥有自己的原则。囸是自己的不同构成了自己;自己的持续不同,塑造了组织甚至改变了这个世界。

要想真正成为一个人需要狭义理性,简单地说僦是正确做事而决定我们是人类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而非机器人,是因为我们同时还持有广义理性——不仅仅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倳。

那些操控人性的所谓社会精英人士依然习惯将自己看作工具,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孔子说,君子不器;马奇说如果只在不被辜负時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时去爱只在学有所用时去学习,那么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特征

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智者都在提醒我们:像人类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一样活着而非像机器人一样活着。

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你像人一样的活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