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尤卡坦半岛的地势特征及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本文为配合《旅鼠之迷》整理的教学参考资料


世界自然之谜之一——百慕达死亡之海
世界自然之谜之二——巨石阵
世界自然之谜之三——尼斯湖怪之谜
世界自然之谜之四——金字塔神秘能量之谜
世界自然之谜之五——上古世界七大奇迹之谜

以上内容未加链接,请依次查看。

世界自然之谜之一——百慕达死亡之海

百慕达群岛位于美国东岸的大西洋中,它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尖端 ,再加上西印度群岛的东端,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就是著名的 “百慕达三角洲”。自1945年以来 ,在此失踪和死亡的人数已达1200多人。 不论是船只或是飞机,经过这片海域都必须格外小心, 因为这些人都是在未知的情况下消失的无影无踪 。 最早的记录

历史上最早记录神秘失踪事件的是发生在1840年,一艘法国船只“罗莎里”号 从法国出发航向古巴 ,“罗莎里” 号是当时性能颇为优秀的远洋船舶,船上载满 了香水、酒类和其它珍贵物品。 在离开法国数星期后 ,在百慕达三角海域内被 英国海军发现 。 除了船上物品完好之外, 所有船员全部失踪。此后类似失踪事件频传。

美国东岸的大西洋中,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尖端,再加西印度群岛的东端所连成的三角形海域,名叫"百慕达三角洲",百慕达三角洲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区域,它在近 百年以来所发生的失踪和意外事件多得可怕,在这里的失踪和死亡的人数经有1200多人.飞机和船只经过这里时都要非常小心,因为无时无刻都可能发生不可思 议的恐布事件.据说,舫海家哥伦布是第一个到达百慕达三角洲的人,他和他的同伴经过这里时,曾看见有一个火球奇怪地从天上坠入百慕达三角洲的海里,那火球 还使哥伦布的罗盘失灵,而当哥伦布第四次经过百慕达三角洲时,他们遇上奇怪的风暴,还八、九天都看不见太阳和星星.

百慕达三角(Bermuda triangle;又称魔鬼三角,Devil's Triangle)是英属百慕达群岛、波多黎各及佛罗里达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区,据称经常发生超自然现象及违反物理定律,面积有150万平方英里(400万平方公里)。

亚特兰大陆指 百慕达三角洲所涵盖的区域居然包含了北比米尼壁,科学家认为是亚特大遗址的区域就是于此。于是有人推测,由于亚特兰大有极高度的文明,且据记载是毁灭于自 己的文明, 所以极有可能亚特兰大人有不为现代人所知的武器系统(如类似核弹的毁灭性武器),或是特殊能源(如电磁能),所发现的巨大海底金字塔也许正是亚特兰人的建 筑物,或许它就是一座能量产生厂。 而在亚特兰大陆沉没以后,这些具有磁场或放射能的遗迹在海水中仍然能产生足以影响现今交通工具电子设备的能量,于是造成仪表失灵,罗盘乱转等不正常现象。 但此说却无法解释那些人员失踪而船舶却完好的案件。

另有一派说法是这些失踪的航具是在一瞬间掉进了时间的洞,而到了另一个时空之中,所以没有办法找 到一丝残颏。而产生这洞的原因正是磁场。事实上美国在1943年曾经秘密做 过一次实验,就是著名的; 费城实验。美军在一军事港口上装置了强力的磁 场产生机,而船则停靠在港湾中。当试验开始,磁力机运转,大家都注意到 一轮光芒开始包覆着整艘船。渐渐地船在众目睽睽之下开始消失,广播器中 传来舰上人员的凄厉的叫声。指挥官下令立刻终止实验。多年后,凡是当时 在舰上的船员都陆续死亡,即使存活的人也是痛苦不堪。有的人甚至会在众 人面前突然消失,然后又突然出现。

强大的磁场会造成空间的交错,产生奇 妙的光芒,这不正符合一些百慕达三角洲的神秘特色?但果真如此,能量的 真正来源又是什么呢? 难道又是那神秘的海底金字塔吗?

有些人认为失事在百慕达三角区域的船、飞机都发生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是因为在万里无云的晴空,太阳是激光的强大辐射源;平静的海面和大气上层好似两面巨大 的反射镜;高空的强烈气流起着操纵机构的作用,这些条件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激光发射器,它可以射出巨大的激光束,产生强大的威力。激光辐射流可引起局部地 区天气有变,海面升起浓雾,海水翻腾,出现磁暴、无线电通讯受到严重干扰等现象,航行的船舶或飞机若是进到激光中,就会被化作一缕青烟。

专家认为飞机失踪的主要原因是次声的威力。

次声是指声音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的结果。人们听到声音之所以会有高、低、尖、厚 之分,是由于各类物体在单位时间振动次数,传出的声波长短不同的结果。在大自然里,声波的频率范围十分宽广,而人耳只能听到频率为20- 20000Hz/s的声波。如频率低于20以下的声音,人耳也听不到,但其振波却有严重的破坏力-----可将船身破碎、 飞机解体、人员死亡。

次声波在空气中能以每小时1200公里的速度传播,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每小时6000公里,同时它具有传播几千公里而威力不减的特性,所以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行驶的船只如遇到次声波的威力,就可能使船员惊慌失措,甚至使人精神失常,跳出大海而葬身。

百慕达三角区域的地形及特殊环境,更增加了次声产生的次声和强度。在三角区的南 面有地震活动动带,波多黎各海岸附近的海底火山爆发、海浪、温度的波动等因素都 是产生次声波的原因。

据调查,百慕达三角区域的下面有一股强大的海底河流,其流向同海面海流的方向恰 好相反。另外,从南美洲东北部海面上吹来的暖流总是围绕着三角区内的马尾藻海打转,使这里的海水温度发生很大变化,这也都是使该区次声波加强的因素。

在百慕达三角区域遇难的船舶和飞机,都出现过仪器失灵或罗盘指南针大幅摆动的情 况,都是由该地区磁场造成。由于地球80度经线恰好穿过"百慕达三角区域",而80度 经线上的磁偏角是8度,这就是说,航行到这里的船舶、飞机上的磁罗经指的是地理的正北方向,如果领航员不注意这一点,必然就会偏离航向若干度,同实际位置 相 差很大,也许会远离航线几百海里。

还有一种说法,百慕达三角区域海底有着巨大的复合动力源,能产生强大的磁力,使罗盘及仪器失灵。1943年,美国的一位裘萨博士曾经由海军配合,在百慕达 三角区域作一次实验,他用两台磁力发生机给停在船坞里的船加大十几倍磁力,看它会发生甚么事。实验后,船身周围立刻有绿色的烟,船身笼罩在绿雾之中。而船 上的人都不见了。发现船上的人受了强烈的剌激,有些人能经过冶疗恢复健康。但有些人精神失常,以及死亡。

另外的说法是磁暴的因素。磁暴是当太阳突然喷出大量带电微粒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引起地球电离层的变化,与此同时,还引起地球磁场强度及方向的急剧而不规则的变 化,这称为磁暴。磁暴发生时会使无线电中断,引起一系列的磁导场

世界自然之谜之二——巨石阵

英国的巨石阵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多少年来,历代科学家都想弄清楚巨石阵的秘密,但是时至今日没有一人能够如愿,巨石阵成为古人留给今人的一个难解之谜。

巨石阵也叫圆形石林,位于距离伦敦大约130公里的一个叫苏尔兹博里的地方,那里的几十块巨石形成一个大圆圈,其中一些石块有六米之高。

据估计,这个巨石阵已经在这个一马平川的荒原上矗立几千年了,可是却没有人确切知道当初建造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一些科学家认为,巨石阵是早期英国部落或宗教组织举行仪式的中心。还有一些专家认为,那里是观察天文的地方,很可能在季节变化之际在那里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巨石阵是人类早期留下来的神秘遗迹之一,科学家经过多次详细的考察之后,已经大概估计出它建造的年代和建造过程:巨石阵可能最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开始动工,整个工程前后进行了数百年,才成为现今的格局。据估计,建筑巨石阵总共花了三千万个小时的人工,相当于一万人工作一年。到了公元前1500年,也就是离现在3500年以前,英格兰的早期居民就不在这个地方举行任何活动了,然而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巨石阵可能到更晚一些的时期仍然在发挥某种功能。根据考证,在巨石阵内发现的一名男子的骨架是2000年前留在那里的。

专家说,这名身高为170厘米的男子死亡时大约35岁,他被人用锋利的金属剑从背后砍死,头整个被砍掉。由于英国人最早开始使用铁器是在大约2100年前,因此这个男子的死亡不会早于那个时间。科学家虽然知道原始石阵的石头是来自威尔士,可是没有人知道,古代的威尔士人是如何把这些几十吨重的巨石运到上公里之外苏尔兹博里平原建造这座巨石阵的。不久前,40名科研人员开始了一项试验,试图完全依靠几千年前古代人掌握的工具和方法,把一块只有三吨重的岩石从威尔士运到巨石阵的所在地。可是在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以后,这块巨石最终还是沉入了18米深的泥潭里。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巨石可能根本不是人力搬来的,而是由曾经覆盖地球表面的冰川带来的。但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测而已,巨石阵这道难题的确切答案谁也说不出来。

世界自然之谜之三——尼斯湖怪之谜

在英国苏格兰北部,迤逦的格兰特山脉从西南向东北绵延,层峦迭幛,气势磅礴,主峰尼维斯山海拔

1,343米,是英伦三岛上的最高峰。“尼维斯”一词在英语中的意思就是“头顶云彩的山”。山峰上常年白雪皑皑,云雾缭绕,怪石嶙峋;山中林海茫茫,苍翠的林木盖满了起伏的峰峦,远远望去,就像碧波万顷的绿色海洋。

从尼维斯山向东北到茵沃内斯市附近延伸着一条名驰寰宇的苏格兰大峡谷,谷中有一连串细长而深的湖,从西向东的是:尼斯湖,洛奇湖,奥斯湖。本来,这三个湖是互不相连的,而且只有尼斯湖的水通过尼斯河向东北注入默里湾,而洛奇湖和奥斯湖都不通大海。但由于这三个湖处于同一峡谷中的同一条线上,当地人利用地理位置上的这一特点,开凿了一条名叫喀里多尼亚的运河(全长96.6公里)把这三个湖连结起来,沟通了大西洋一侧的洛恩湾与北海一侧的默里湾,成为苏格兰北部重要的水路交通线。

三个湖中以尼斯湖最大最深,它深约213-293米,长约39公里,平均宽度为1.6公里(最宽处约2.8公里)。它是淡水湖,终年不冻。适宜于生物饮用,因此,湖中鱼虾众多,水鸟翔集。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怪兽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名鼎鼎的尼斯湖水怪就出现在这里,还有其它的洛奇湖水怪,奥斯湖水怪,实际上三者是同一个谜。

早在1500多年前,就开始流传尼斯湖中有巨大怪兽常常出来吞食人畜的故事。古代一些人甚至宣称曾经目击过这种怪兽,有人说它长着大象的长鼻,浑身柔软光滑;有人说它是长颈圆头;有人说它出现时泡沫层层,四处飞溅;有人说它口吐烟雾,使湖面有时雾气腾腾....各种传说颇不一致,越传越广,越说越神奇,听起来令人生畏。

近一百多年来,此怪兽像幽灵似地时隐时现,不断有人声称亲眼看到过它。根据那些声称见过它的人们描述,它那蛇一样的头和长脖子,一般伸出水面一米多高,人们较多看到的是怪兽的巨大背部,有人说是两个背,有人又说是三个背;有时它突然露出水面,水从它的肋腹部上像瀑布似的泻下来,一下它又迅速潜到湖下,在湖面掀起一阵恶浪。

自古至今,有不少学者对“尼斯湖水怪之谜”一直持怀疑甚至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尼斯湖根本就没有什么怪兽,而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造成的错觉。有的则认为很可能是在尼斯湖底有一些具有浮力的浆沫石,这些浆沫石在一定的条件下浮上水面随波飘荡。当人们站在湖岸边时,远远望去,由于视觉的错误,往往把奇形怪状的浆沫石误认为是怪兽。

但是,全世界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坚信在尼斯湖中确实存在有一种至今尚未被人们查明的怪兽。他们认为,几亿年前,尼斯湖一带原是一片极目浩瀚的沧茫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频繁,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面貌。因此,很可能有一种尚未被人类认识的远古动物--独特的海栖爬虫类至今仍然生活在尼斯湖里。这只是一种假设和推测,还需要有充分的实物证据才能证明,仍有待科学家今后进一步去深入探索和研究。

尼斯湖水怪,是地球上最神秘也最吸引人的谜之一。

关于水怪的最佳记载可追溯到公元565年,爱尔兰传教士圣哥伦伯和他的仆人在湖中游泳,水怪突然向仆人袭来,多亏教士及时相救,仆人才游回岸上,保住性命,自此以后,十多个世纪里,有关水怪出现的消息多达一万多宗。但当时的人们对此并不相信,认为不过是古代的传说或无稽之谈。

1802年,有一个叫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的农民说,有一次他在尼斯湖边劳动,突然看见有一只巨大的怪兽露出水面,用短而粗的鳍脚划着水,形状很奇特,气势汹汹地向他猛游过来,距离他只有四五米,吓得他慌忙逃跑。

1880年初秋,有一只游艇在湖上行驶,突然,一只巨大的怪兽从湖底冲出湖面,他全身黑色,脖子细长,脑袋三角形,就像一条巨龙似的在湖中昂首掀浪前进,使湖面卷起一阵巨浪,把游艇击沉,艇上的游客全部落入水中淹死。这一消息传开,轰动了当时整个英国。

同年,潜水员邓肯·莫卡唐拉为了检查一艘失事船只的残骸而潜入尼斯湖底。他潜入湖底后不久,急忙狂乱地发出信号。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迅速把他从湖底拖上岸来。他说不出一句话,脸色发白,全身颤抖。休息和医治了几天,平静下来之后,他才把他在湖底看到的奇迹讲述了出来:正当他检查沉船的残骸时,突然看到湖底的一块岩石上躲着一只怪兽,远远望去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青蛙坐在那里,形状十分可怕,吓得他差一点昏过去。

英国有一个名叫歌尔德的海军少校对此感到十分好奇,他访问调查过50个曾经亲眼见到过怪兽的人,将得到的各种材料加以综合研究和推测后,描述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怪兽的大概的模样:怪物呈灰黑色,背上有两三个驼峰,身长约15米,颈长约1.2米。然而他的推测并没有科学根据,只是一种假设。目前,仍然没人弄清楚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

到1934年4月,伦敦医生威尔逊途经尼斯湖,正好发现水怪在湖中游动。威尔逊连忙用相机拍下了水怪的照片,照片虽不十分清晰,但还是明确的显出了水怪的特征:长长的脖子和扁小的头部,看上去完全不像任何一种的水生动物,而很像早七千多万年前灭绝的巨大爬行动物蛇颈龙。

蛇颈龙,是生活在一亿多年前到七千多万年前的一种巨大的水生爬行动物,也是恐龙的远亲。它有一个细长的脖子、椭圆形的身体和长长的尾巴,嘴里长着利齿,以鱼类为食,是中生代海上的霸王。如果尼斯湖水怪真是蛇颈龙的话,那它无疑是极为珍贵的残存下来的史前动物,这一发现也将在动物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这张照片刊出后,很快就引起了举世轰动,伴随着二十世纪的“恐龙热”,人们开始把水怪与蛇颈龙可能仍然生存着联系起来,对此给予极大关注。1960年4月二3日,英国航空工程师丁斯德在尼斯湖拍了五十多英尺的影片,影片虽较粗糙,但放映时仍可明显地个黑色长颈的巨形生物游过尼斯湖。有些原来对此持否定态度的科学家,看了影片后改变了看法。皇家空军联合空中侦察情报中心分析了丁斯德的影片,结论是“那东西大概是生物。”

进入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开始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大举搜索水怪。1972年8月,美国波士顿应用一些利用水下摄影机和声纳仪,在尼斯湖中拍下了一些照片,其中一幅显示有一个两米长的菱形鳍状肢,附在附加一巨大的生物体上。同时,声纳仪也寻得了巨大物体在湖中移动的情况。

1975年6月,该院再派考察队到尼斯湖,拍下了更多的照片。其中有两幅特别令人感兴趣:一幅显示有一个长着长脖子的巨大身躯,还可以显示该物体的两个粗短的鳍状肢。从照片上估计,该生物长6.5米,其中头额长2.7米,确实像一只蛇颈龙。另一幅照片拍到了水怪的头部,经过电脑放大,可以看到水怪头上短短的触角和张大的嘴。诮用结论是“尼斯湖中确有一种大型的未知水生动物。”

1972年和1975年的发现曾轰动一时,使人感到揭开水怪之谜或者说捕获活的蛇颈龙已迫在眉睫了。此后英、美联合组织了大型考察队,派24艘考察船排成一字长蛇阵,在尼斯湖上拉网式地驶过,企图将水怪一举捕获。但遗憾的是,除了又录下一些声纳资料之外,一无所获。

由于追捕水怪的失败,持否定的观点又流行起来。一位退休的电子工程师在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撰文称:尼斯湖水怪并不是动物,而是古代的松树。他说,一万多年前,尼斯湖附近长着许多松树。冰期结束时“湖水上涨,许多松树沉入湖底。由于水的压力,使树干内的树脂排到表面,而由此产生的气体排不出来。于是这些松树有时就会浮上水面,但在水面上释放出一些气体后又会沉入水底。这在远处的人看来,就像是水怪的头颈和身体。”

但这种观点无法使那些声称亲眼目睹了水怪的人们信服。而且在七十年代后期,又有人几次拍下了水怪的照片。

那么,为什么人们至今还不能捕获水怪呢? 因为水怪太具有攻击性了。

世界自然之谜之四——金字塔神秘能量之谜

有关金字塔神力的发现,可溯及至本世纪初。热衷于超自然科学的法国人安东尼·博维于1930年前往埃及,在参观了吉萨金字塔群落后,他提出大金塔的形状非同一般,由此又为金字塔神秘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博维热衷于“感觉辐射”的造型研究。这项技术的基本概念就是说物体会辐射某种能量,这种能量目前尚不能为现代物理学所解释。当博维在金字塔参观时,进入“国王墓室”的他,不经意地往当成垃圾箱的罐子一看,发现里面竟放着猫和老鼠的尸体。当时他想这些动物大概是在金字塔内迷路,无法定出而死亡,而被丢在坡圾罐中的吧!可是,他随即又注意到有些奇怪的事,因为尽管墓室中非常潮湿,但尸体却未腐烂,这么说来,这些动物不就和木乃伊一样干透了吗?且墓室中岂不是具有能够使物质脱水之力吗?

博维心想这种现象应该是和大金字塔的几何学图形有关,于是在返国后就立即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底边0.9公尺的大金字塔的模型。并将其4个方位配合上东西南北的方向,再将猫的尸体放在与墓室相同,距底部1/3高度之处。结果他发现过了数日,猫的尸体竟然变成了木乃伊。

接着,他又用肉片及蛋等等加以实验,结果确认不论放入什么全都不会腐烂。于是他就发表了有关他对金字塔神力的研究结果。

原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名无线电技师,放射学专家卡尔.德鲍尔得知博维在小型金字塔中做的实验后,于1940年开始亲自用木乃伊风干的方式对食品花朵和动物尸体进行试验。德鲍尔用三毫米厚的马粪纸,按胡夫金字塔的比例,做了几个30厘米高的模型,进行第一次实验。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放在模型内的牛肉、羊肉、鸡蛋、花朵、死青蛙、壁虎等果然变于而不腐。实验获得初步成功后,他就与博维通信,两人保持着经常的联系。

德鲍尔不断地试验,探讨模型内究竟存在什么能量。有一次,他将一把刮胡子刀片放在模型内,满以为它将变钝,但结果却相反,刀片变得更锋利,他用这把刀片刮了50次胡子。

这样,他就开始研究金字塔模型对刀片的影响。他做了一个15厘米高的模型,把刀片平放在塔内距塔底三分之一高的地方,刀片的两端对准南北方向,模型本身也按南北放置。几次试验,结果雷同。一种极其简单而又神奇的磨刀片器——马粪纸的胡夫金字塔模型就这样发明了。1949年,德鲍尔正式向捷克首都布拉格有关部门申请注册“法老磨刀片器”的发明权。在捷克,一般专利发明权至多3年即可批准。但这项编号为91304的发明经过了整整10年的周折,直到1959年才批下。其间,德鲍尔竭力说服专利委员会,并向委员会主席提供了一个模型。该主席亲自进行试验,最后表示这项发明确有实效,它并不是什么欺骗或魔术。与此同时,德鲍尔还探索模型磨刀片的原理。德鲍尔在一家无线电研究所工作,他可以了解当时世界上最新的科技情报,并充分利用所里的设备与仪器。他把实验扩大到收音机、雷达、宇宙线和其它射线中,研究用马粪纸这样的绝缘体制成的金字塔模型,其内部的空间产生着什么样的震荡,这种震荡又和地球磁场与刀刃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他得出一种假设,或称为一个定理:来自太阳的宇宙微波,通过聚集于塔内的地球磁场,活跃了模型内的震荡波,使刀片“脱水”变锋利。这种特性不局限于胡夫金字塔模型,其它形状和大小的金字塔模型也能对刀片产生同样的作用。他在申请专利权的报告中说,这种磨刀片器与胡夫法老本人毫无关系。金字塔状结构物内部的空间产生着一种自动的更新运动。金字塔空间产生的能量仅仅来自宇宙和地球的引力、电场、磁场和电磁场,它通过太阳发射的混合光线中看不见的射线起作用。在塔内空间激起的这股力量,能减轻由于多次刮胡子而引起刀口内部结构出现的毛病和变钝现象,但是,这股力量的影响仅仅局限于刀口变钝,而不是刀口所受到的外形损伤。因此,这种刀片必须是用上等的钢材制造的。一把刀片通常只能使用25一30次,但如果每次用毕后放在金字塔模型内24小时,那么,每次刮胡子后的钝化现象即可消除,刀片的使用寿命将会延长。

德鲍尔还说,金字塔内部的空间形状与空间内所进行的自然、化学、生物进程有关。如果我们使用某种几何图形作外形,那么这种外形就会加速或延缓它内部空间里的自然进程。这项发明虽然采用金字塔形,但其它形状的结构空间也可产生这种作用。此外,也可用其它绝缘体来制造这种结构物。为什么一定要用绝缘体呢?他解释说,微波可以穿透绝缘体,活跃模型内的震荡波,而导体则不行。

据说,德鲍尔所发明的“法老磨刀片器”在捷克商店里广泛地出售,人们习以为常地用它来磨刀片。这种磨刀片器在西欧、苏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很流行。德鲍尔声称,他收到几千封买主的来信,没有一个抱怨这种磨刀片器不灵的。

1970年,德鲍尔与他人合著的《在铁幕背后的惊人发现》一书问世。书中汇集了他多年来研究“金字塔能”的全部论文。该书很快地被译成多种文字,开创了研究“金字塔能”的先河,在西方掀起了一股试验“金字塔能”的热潮。各种专业的学者和金字塔迷纷纷用马粪纸、塑料、木板、玻璃制作金字塔模型,对它的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一些国家建立了“金字塔产品公司”,专门出售大大小小的金宇塔模型,供试验用。有关“金字塔能”的论文和著作大量地发表、出版。1973年,在美国的华盛顿成立了专门收集各国研究“金字塔能”成果的征集机构。在研究“金字塔能”的书籍中,比较出名的有《大金字塔的秘密》、《金字塔能》、《神秘的金字塔能》、《金字塔的心理动力》等。这些书大多介绍用金字塔及其它形状的模型进行的各种实验和各方面的“科研成果”。

一些科学家说,实验的结果表明,把肉食、蔬菜、水果、牛奶等放在金字塔模型内,可保持长期新鲜不腐。现在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一些乳制品公司已把这项实验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采用金字塔形的塑料袋盛鲜牛奶。据说,比起其它的包装形式,金字塔形内的鲜牛奶存放时间最长。

把种子放在金字塔模型内,可加快出芽。断根的农作物栽在模型内的土壤里,可促其继续生长。金字塔形温室里的作物,生长快,产量高。有人建议,为提高葡萄的产量,增加它的含糖量,葡萄棚应搭成正方形,并使葡萄茎正对南北方向,以吸收更多的地磁。

匪夷所思人体被忽略的“第三眼”

神话毕竟是神话,自然与现实不同。可是,也许你想不到,其实你、我、他等芸芸众生,虽然不是神仙,却同样也长着3只眼睛!

希腊古生物学家奥尔维茨,在研究大穿山甲的头骨时,在它两个眼孔上方发现了一个小孔,这一小孔与两个眼孔成品字形排列,这引起他很大兴趣。经反复研究,这个小孔被证明是退化的眼眶。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生物界,自此以后,各国的生物学家纷纷加入研究行列。各项研究结果表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甚至包括人类,都有3只眼睛。人们通常忘记了自己的第三只眼,或是从来没有想过它的存在,这只是因为这只额外的眼睛已离开原来的位置,不在脸部表面,而是深深地埋藏在大脑的丘脑上部,而且拥有另外的名字——松果腺体。

人的第三眼已经变成一个极为独特的、专门的腺体,人体中除了松果腺体以外,再也没有其他腺体具有星形细胞。星形细胞不是普通的细胞,它在大脑半球中含量十分丰富。至于腺体和神经细胞究竟为什么会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人们还不是很清楚。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

世界自然之谜之五——上古世界七大奇迹之谜

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的宫殿

2000多年来,肯定有足够的关于这位历史上最有魅力的女王的传说和神话。直到1996年,海洋考古学家弗兰克·戈迪奥才在亚历山大东港发现了克娄巴特拉女王沉没的安蒂亚霍多斯岛。 “奢侈豪华、与众不同、色彩绚丽”,戈迪奥这样描绘这座充满了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悲惨命运的水下宫殿。戈迪奥不仅发现了克娄巴特拉和凯撒所生的儿子凯撒里翁的玄武岩上身雕像,而且还发现了安东尼自杀的地点:安东尼是克娄巴特拉的最后一位情人和丈夫,当他的死敌渥大维占领了亚历山大后,他可能逃到一个狭长的半岛上。据说公元前30年,安东尼就在这个岛上拔剑自刎,悲伤的克娄巴特拉与篮子中的眼镜蛇握手了……

2300多年以来,这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城市之国一直激发着人类的想象力。根据传说,亚特兰蒂斯城的城墙和宫殿都是用黄金筑成的,并且在公元前11500年沉没在大海中。这个神话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在《克利梯阿斯篇》和《蒂迈乌斯篇》中第一次提到亚特兰蒂斯城。根据柏拉图的记载,是地震让亚特兰蒂斯沉入大海。柏拉图把这个高度发达的富庶国家描述成“被隔开的水域和土地环绕着”——也就是被环形的运河所环绕。从此,热衷于研究亚特兰蒂斯城的人们在地球上发现了50多个可能是该城遗址的地方:在大西洋、在黑海、在亚速尔群岛、在桑托林岛和克里特岛,甚至在北海中的德国赫尔果兰岛。目前人们仍在继续寻找。

1924年,一位英国考古学家17岁的女儿安娜·米歇尔—赫奇斯在英属洪都拉斯(今伯利兹)的玛雅城市卢班图姆发现了这只水晶头颅。它至少有3600年的历史,是用一块水晶凿成的。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精致、并且唯—一只下颚骨可以活动的水晶头颅。根据人们今天对水晶结构的了解,这只头颅根本就不能存在:它的制造违反了水晶的自然属性。即使利用最现代的技术手段也制造不出这样的水晶头颅,因为在加工过程中水晶会碎成1000多块。20世纪70年代初期,惠普公司在反复研究后认定,这只水晶头颅可能经过了300到800年不停的打磨才达到现在这样精确和光滑。 迄今为止,人们共发现了21只水晶头颅。科学家们估计,以前水晶头颅可能是被当作祭祀用品。而观察者们一再说,他们在水晶头颅里看到了祭祀的场景。有关玛雅的传说还谈到了13只相同的水晶头颅。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它们就能说话、唱歌。

1949年,考古学家阿尔韦托·鲁斯在墨西哥帕伦克“铭文庙”的最上层平台发现了一个通向坟墓的台阶。他发现了一个3.8米长、2.2米宽、带有神秘装饰图案的石板。50年来,专家们对这个图案的意义争论不休。它展示了一个祭台上的玛雅少年吗?是一个遭到原台巨型怪物复仇的人?还是一个[1]从脖子上长出玉米新生命的谷神?作家埃里希·冯·德尼肯基甚至从中看到了一个宇航员。只有一点是肯定的:帕伦克墓的死者是玛雅侯爵帕卡尔,他死于公元7世纪。根据传说,他死时“呼出了一口热气”。

在150天的大水之后,诺亚方舟停靠在今天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上。 1949年,人们在亚拉腊山西北翼5000米高处测绘地形时发现了一个罕见的石头形成物。这个形成物像个船身,其183米的长度和《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的规格大致吻合。它在研究界引起了“方舟热”。80年代,业余考古学家罗恩·怀亚特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根据这个物体上的大量线痕来证明它就是诺亚方舟。它的形成“只是”因为地陷还是更多地涉及科学家们今天所说的“亚拉腊山反常”?现在也许只有通过地质卫星的照片才能展示清楚。大洪水的神话继续流传。

在德国内布拉附近的米特尔贝格山发现的星象盘是直径为32厘米的青铜盘,重达两公斤,有3600年的历史。青铜团和银河。它价值1500万欧元。 2001年,两个盗墓贼发现了这只星象盘并试图将其卖掉。2004年2月,它在瑞土巴塞尔被查封。内布拉的星象盘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这只星象盘是在252米高的米特尔贝格山的顶峰上的一堵环形的围墙里发现的这只星象盘是有关宇宙的最古老的表现形式。“很有可能是当时祭司用这只星象盘来预测下一次月食的发生。他一定是拿着这个铜盘站在那个小丘上。月亮一旦位于昂星团上方,几天后就会出现月食。”在过去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在米特尔贝格山这只星象盘的出土地方有可能被用作天文观测台。目前,这个星象盘已经存放在哈雷的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立博物馆里。

恐龙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陆地脊椎动物。它们突然灭绝的谜团看来已经被慢慢地揭开。原因可能是因为6500万年前有一颗小行星撞到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美国最近的计算机模拟也表明了这一点。直到12年前,这个巨大的陨石坑才被发现。从2001年12月起,德国波茨坦地理研究中心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这个天体可能以相当于100亿颗原子弹的冲击力在地球表面撞出了几公里深的裂缝。撞击的碎片纷纷散落,引起了强烈地震、海啸、大洪水和大火灾。这次碰撞产生的大量灰尘和气体混合到大气中,遮天蔽日,使气候出现反常。先是大火,再是冰川期,接下来又是难以忍受的炎热。这场生态灾难造成了植物群和动物群的灭绝,其中包括恐龙。

随着时光的推移,人的视野不断开阔,新发现层出不穷。到了公元5世纪后,人们更新了七谜的内容,旧瓶装新酒,又排出第二批世界七谜。这七谜是:

1.罗马大斗兽场。建于 公元70~82年,平面椭圆形,直径 188米,有3层券廊,可容观众5万人,今存残迹 。

2.亚历山大城的地下坑道式墓室。此类墓室在罗马和拿波 利等地也有。

3.中国的万里长城。战国时相继兴建,秦始皇连贯为一,总长约6700公里,气魄雄伟,巍峨壮观。

4 .英国的巨石围栏。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文化遗址。

5.意大利的比萨斜塔。8层建筑 ,塔身倾斜。

6.中国南京的陶塔。公元3世纪用陶瓷制造,塔身12层,1850年被毁。

7.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建 于公元532~537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第二批世界七谜与首批相比较,选点虽依然不出名胜古迹,但选景范围已由中亚扩展到 欧、亚、非三大 洲。

到了近代,人们好奇的对象逐渐由人造奇迹移向了自然奥秘。于是又排出了第三批世界七谜。这七谜 是:约旦的死海;夏威夷的火山;百慕大的魔海;西藏的冰川;挪威的夜;撒哈拉的赤砂;通古斯的陨坑。

到了现代,好奇的人们甚至把传闻轶事都扯进了世界七谜。例如尼斯湖怪,高山雪人,密林野人,飞碟幻影,诺亚方舟,天外来客,地下秘宝等,不一而足。

1991年,日本科普期刊《科学朝日》在纪念创刊50周年之际,从当代科学重大课题中筛选出七大课题, 推出现代科学的世界七谜。这七谜是:

1.宇宙的形成。近代关于宇宙发生发展有几种科学说。如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学,威尔逊的背景辐射宇宙学,盖莫夫的大爆炸宇宙论,邦迪的稳恒态宇宙论和霍琴柯的量子宇宙论。目前正处于诸说争鸣状态。

2.太阳系第10个行星。已知太阳系有8大行星、1矮行星,到底有没有第10个行星,天文学家们还在寻找。1972年美国天文学家普迪拉预言,在冥王星轨道外侧可能有第10个行星存在。 1987年美国航天局安德森根据行星探测器的探测,重提第10个行星存在的可能性,并计算出它的质量和公转周期。1988年美国天文学家哈林顿、鲍威尔和巴西天文 学家哥麦斯分别测算出第10个行星的理论轨道,但迄 今天文观测未得证实。

3.生命的起源。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距今4亿年前登陆。生命是从简单的无机化合物逐渐发展 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随着自然条件的演变,这些化合物互相作用,最后产生出有生命的物质。生命诞生之谜尚未最后揭开。

4.生物形态的构成。80年代前半期,美国生物学家 霍格尼斯博士和瑞士的盖林格博士,根据自己的试验,成功地分离出生物遗传变异基因,找到了某些只长着一对翅膀的昆虫却生出了两对翅膀、在本来长着触角的部位却生出了两只足的原因:生物形态的构成是由自身基因与环境因 素决定的。

5.恐龙的灭绝。有两种学说在 争鸣:一是灾变说,认为小行星撞地球或气候突变,使恐龙灭绝。另一学说是渐变说,认为恐龙灭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致。

6.人类的起源。有两种理论 在争论 。一种理论认为人祖诞生于非洲,然后向世界各地扩散繁衍。另一种理论认为,各大洲的人 类是从各自的当地原始人进化而来的。从化石发掘证实,前一理论颇占上风。

7.厄尔尼诺 现象(Elnino)。影响全 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的现象,每隔2~7年出现一次,每次可持续一年,非周期变化。从50年代到90年代已 出现10次。专家们仍在探索它的成 因和发展情况。

1993年底,日本的18位科学家从各自研究的领域里,共同提出七个挑战性的大课题,称为21世纪科学七 谜。其内容是:1.花和蝶。2.生和死。3.心和身。4.左和右。5.阴和阳。6.虚和实。7.男和女。

这七谜的提出,抓住了当今科学诸多难题中的主要题目,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概括性。每个谜都涉及多学 科的广泛领域。如花和蝶之谜,探索的是生物共同进化规律,涉及生物化学、化学生态等学科。这七谜的提出,带有浓厚的哲学气味,充满了辩证法,与以往七谜都 不相同。

未解之谜:秦始皇曾接见外星人?

《拾遗记》卷四一记载道:“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他们还掌握着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于夜间照明,只需“状如粟”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倘丢于小河溪之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这些“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许人?秦始皇认为:“此神人也”。那么,天地间真有神人吗?古往今来,众多的学者对这一记载百思不得其解。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用外星来客的观点对这一记载进行了解释: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很早就来到地球并安下基地,称为宛渠国,对地球进行科学考察。这群外星人活动于占地表面积2/3的海洋中,用“形似螺”的“论波舟”作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日行万里。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飞碟(UFO)。这些人“两目如电,耳出于项间,颜如童稚”。他们注意观察人类世界,一有新的动向,哪怕“去10万里”也要“奔而往视之”。他们对洪荒时代的地球“了如亲睹”,对“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之类事情甚为关心,曾赶到现场考察,结果看见“三鼎已成”。他们对中国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生产的重大成果,也都一一“走而往视”。万里长城上也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身影。

外星人光临地球的传说,中外都有记载。而《拾遗记》尤为独特,记载了外星人与当时地球上称雄一方的秦始皇进行友好接触的情况,留下了比较古老的原始记录。有些学者对这种解释提出异议,表示难以接受。目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解释尚无定论。秦始皇接见的是谁呢?这个问题已成为一个学术界的谜。

地理因果关系是指不同地理事物或地理原理之间存在先后相继、

很多地理试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互为因果,

其中以成因类和影响类试题最

解答此类试题通常要利用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分析,

区分试题中的“因”和“果”;

②从逻辑角度推理分析“因”和“果”的内在关

联;③迁移相关地理知识解答试题。

成因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果”选项为“因”

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果溯因法”进行解题。例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

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的主要原因是”

,其中“我国人口由农村流向

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是“果”

,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和我国基本国

情采用“由果溯因法”推理分析可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即“经济因素”是主

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加盖了廊屋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

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晒才能用作建桥

木料。清乾隆年间建于下左图中甲处的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数年后,在

图中乙处重建并保存至今。

下图为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图及廊桥景观图。

当地采伐与晾晒木材的季节分别是

与甲处相比,在乙处重建廊桥并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最可能是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湾,是世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海湾呢?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第12条第2款规定:“海湾是明显水曲,凹入程度和曲口宽度的比例,使其有被陆地环抱的水域,而不仅为海岸的弯曲。但水曲除其面积等于或大于横越曲口所划的直线作为直径的半圆形的面积外,不应视为海湾。”根据这一规定,象北美洲西岸北侧的阿拉斯加湾,澳大利亚南岸的大澳大利亚湾,非洲西南岸的几内亚湾等都不能叫海湾。这就使这个很严格的用于海洋法的定义,与约定俗成的习惯称呼不相符,因而在介绍海洋地理知识的文章中通常不便使用。

当前多数地理学著作和辞书中,通常把海湾定义为: 海洋伸入陆地的水域。但是这个定义过于简单,使海湾和海的概念很难区分。加之一些历史上命名的海湾和海,也存在着名不符实的现象,例如北大西洋西侧的墨西哥湾,与它南面的加勒比海,在许多地理特征上没有显著的差别;印度洋北部,印度半岛东侧的孟加拉湾,与半岛西侧的阿拉伯海,地理特征更加相似。它们名为湾,实际上是海。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小的海,如黑海北方的亚速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之间的马尔马拉海,实际上是湾。还有一种情况,有一些从各方面的特征来看确属海湾的,却不叫湾,而称澳、港、河、湖的。如: 我国的三都澳、象山港,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马拉开波湖等。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给海湾下定义呢?在目前还没有其它更科学又更能为大家所接受的定义的情况下,我们暂且将海湾定义为: 海洋深入陆地形成明显水曲的水域。

众多的海湾,分布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和地貌特征,也各有他们各自的成因。根据不同的标志,对海湾可有各种分类方法。现介绍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即按照成因将海湾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混合型三大类。

是指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形成的未经地球外营力大规模改造的海湾。原生型海湾一旦形成,其形态变化极为缓慢,按其不同的成因还可分为构造湾和火山口湾。

⑴构造湾 是在地质构造塑造的沿海岸地带的陆地和海底地貌的骨架上形成的。沿海的陆地山脉及其支脉伸入海中,形成突出的半岛或呷角,而山间谷地、凹地被冰川(河)后期的海水浸入形成深入陆地的海湾,或者被沿陆地山脉弯曲走向形成的明显水曲。这种海湾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数量很多。如我国杭州湾以南、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许多海湾。地壳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大型的海湾,如陆地沉降形成的墨西哥湾、沉积拗陷形成的北部湾、地层断裂形成的波斯湾等。

⑵火山口湾 是火山口被海水浸入形成的海湾。火山口湾一般面积较小,数量也不多,比较典型的有我国北部湾中的涸洲岛、斜阳岛边的火山口湾。

是指与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无直接关系,由陆地河流、海水动力等地球外营力作用形成的海湾,如泻湖湾、连岛坝湾、三角洲湾等。次生型海湾的演化速度比原生型海湾要快得多。

⑴泻湖湾 在堆积型海岸及沿岸海流比较强烈的地区,受沿岸流的搬运作用形成的沙嘴、沙堤与陆岸共同围成的海湾。这种海湾通常分布在潮差较小的地区,一般面积不很大,但世界各地分布较广。我国山东、广东、海南等省均有分布。比较典型的有: 里海东岸的卡腊—博加兹—哥耳湾;波罗的海南岸的维斯瓦湾;墨西哥湾沿岸的许多小海湾。

⑵连岛坝湾 是随着陆连半岛的形成而形成的。岸外的岛屿受波浪的冲蚀形成泥沙流,泥沙流进入岛后波影区,流速减弱,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堆积下来形成沙嘴,并逐渐向陆岸延伸,最后形成连岛沙坝。连岛沙坝与岸外岛屿便成为陆连半岛,陆连半岛与陆岸围成的海湾称为连岛坝湾。这种海湾通常面积较小。我国山东的芝果湾和葫芦岛北侧的锦州湾是最典型的连岛坝湾。

⑶三角洲湾 是由建设型三角洲的出现而形成的海湾。如我国渤海西部滦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之间的渤海湾,现代黄河三角洲以东的莱州湾,缅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以东的莫塔马湾等。

是指在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基础上,由水动力、冰川磨蚀和生物作用等地球外营力影响下形成的海湾。主要有基岩侵蚀湾、环礁湾、峡湾和河口湾四种。混型海湾形成后的演化速度介于原生海湾和次生海湾之间。

⑴基岩侵蚀湾 是在原地质岩层的基础上,比较疏松的区段被波浪和潮汐的冲蚀而后退,比较坚硬的区段成为岬角或半岛,两岬角或两半岛之间形成的有明显水曲的海湾。一般规模比较小,在我国杭州湾以南有分布。

⑵环礁湾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适合于生长珊瑚虫的浅海区。环礁形成的基础是浅于40米的海底平顶山,由珊瑚虫遗骸和少量石灰藻、贝壳等长期聚结而成。环状或马蹄状的礁石上常有珊瑚岛。岛礁环绕的水面称礁湖,即环礁湾。环礁湾以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印度洋西部和大西洋西部等海区最多。太平洋夸贾林环礁中的礁湖面积2850平方公里,为世界上最大的环礁湾。

⑶峡湾 常见于高纬度地区。最著名的是挪威沿岸的峡湾。此外还分布在斯瓦巴德群岛、格陵兰岛、新地岛、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群岛和拉布拉多半岛、智利海岸南段和新西兰南岛等。峡湾是在地质构造基础上经冰川作用和地壳升降的影响而形成的。地球上曾有过多次的冰期和间冰期。在冰期中,大陆被厚厚的冰层攫盖。在重力作用下,巨大的冰体沿原来的河谷和山谷下滑,谷地被侵蚀,山嘴被切削,谷底被蚀低成“U”形槽。间冰期开始后,冰川开始解冻,加速了移动和侵蚀,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海岸地区的冰川向海里移动,开出一条深深的槽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海水淹没槽谷,形成众多弯曲、狭长而陡深的峡湾。

⑷河口湾 是指河流在入海口形成的海湾。世界上大多数海湾都有大大小小的河流注入。但不是所有这些有河流注入的海湾都称为河口湾。因此,科学家们给河口湾下了一个更为科学的定义,就是: 有大量淡水径流补给的、能自由地与开阔外海相联系的、半封闭的海岸水域。河口湾是由地质构造或地壳升降的因素和河水的侵蚀或堆积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按照形成过程不同,又可分为4种:

①沉溺河口湾:在冰期,大量海水化为陆地上的冰川,海面下降;在间冰期,冰川大量消融,海面又上升。当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的时候,海水就会淹没河流下游河口附近的低地,形成三角形的河口湾,如我国的杭州湾。这种河口湾在河口湾中占的比例较大,因而河口湾有时又叫三角湾、三角港。

②构造河口湾:在海岸地带,地壳活动中造成断层或地块下陷,海水侵入形成的海湾。这种海湾如果没有流量较大的河流流入,就是原生外型的构造湾;如有较大河流流入,就是构造河口湾。如我国的胶州湾、三都澳等。

③堡岛河口湾:在河口外有堡岛排列。堡岛是在泥沙来源丰富、陆架坡度很小的地区,在海浪作用下建造起来的平行于海岸的长条沙洲。这些沙洲受河水和潮流冲刷,形成许多缺口,使有河水注入的湾内水体与外海水体能自由出入。如美国帕姆利科湾。

④峡江河口湾:就是有大量淡水补给的(或者说是有较大河流注入的)峡湾。如果没有河流注入或注入的河流很小,不是以有大量淡水影响湾中水体为水文特征的,就是普通的峡湾。


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海湾数以万计。这些海湾分布很不均衡,绝大部分分布在亚、欧、北美三大洲的周围,形态也各不相同。

海湾的出口有多种情况:典型的海湾通常一侧与海或洋相连,其余几侧被陆地包围,如我国的渤海湾、辽东湾。海湾与海或洋相连的一侧,许多以湾口的两个岬角的连线作为与海或洋的分界线,且只有一个出口,有的在同一侧有两个出口,还有的海湾湾口有若干岛屿,常以陆地上的岬角与岛屿的连线为界,形成岛和陆或岛屿之间的多条水道通海或洋。有些海湾在另一端也有出口,通向另一个海洋或另一个海湾,如: 印度洋西北部的亚丁湾,东侧连阿拉伯海,西侧经曼德海峡通红海;印度洋北部的阿曼湾,东南连阿拉伯海,西北经霍尔木兹海峡通波斯湾。还有一种湾,两端出口均为海峡,如格陵兰岛西侧的巴芬湾,其东南出口为戴维斯海峡,出海峡入大西洋;北出口为史密斯海峡、内尔斯海峡和罗布森海峡,出海峡入北冰洋。其本身实际上是海峡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其宽度略大而已。

海湾大小悬殊:世界最大的海湾孟加拉湾面积达217万平方公里,比许多海的面积还要大,小的则不足1平方公里。

海湾的平面形态千差万别:有的呈半圆形,如我国的渤海湾;有的呈三角形,如加勒比海西端的洪都拉斯湾;有的呈方形,如曼谷湾;有的呈狭长形,如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湾;有的呈喇叭形,如我国的杭州湾;有的呈葫芦形,如委内瑞拉湾。但是,多数海湾的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状态,有的海湾口宽而纵深不大,如大澳大利亚湾;有的口窄而腹大,如哈得孙湾;有的湾中有湾,如墨西哥湾中的坎佩切湾;有的湾中有很多支叉,如朝鲜半岛西岸的江华湾。

海湾的海岸和海底地貌极其多样,这是因为不同的海湾都有自己的地质构造及其发育特征。这就是说,各种海湾的地貌形态与其成因关系密切。

构造湾,由于构造类型不同,使海岸和海底地貌特征很不一致。强度低而均一的基岩所形成的海湾,形态简单而浅,海底平坦。平行的断裂形成两岸平行的海湾,两岸陡峭,海底陡而深。在遭受不均一的变形和隆起地区的海湾轮廓和海底地貌比较复杂。平缓丘陵地区的海岸通常岬湾相间,岬角处海岸较陡,两岬角间的湾岸低平多新月形沙泥滩,水深逐渐向外海加大;低山丘陵地区的下沉海岸,多海湾,海岸曲折,海湾外形较复杂,湾中多岛屿、礁石,湾中又会有许多小湾。

泻湖湾和连岛坝湾通常规模较小,多数海岸低平,岸滩和湾底以泥沙为主,海底浅而平缓,但变化较快。

三角洲湾的海岸一般为低平泥沙岸,海底多为泥沙质或淤泥质浅水域。河口附近岸线变化快,有的每年以百米甚至数千米的速度向海推移,使湾的平面形态迅速发生变化。河口的淤泥随着沿岸流的方向移动,使海湾的某些部位不断淤浅。

环礁湾一般被环状的珊瑚岛礁所环绕,有多个出口通外海。湾外海底陡深,湾内多礁石,海底起伏大,但一般深度浅于40米。

峡湾通常可向内陆延伸很远。长度从数百米到数百公里,宽度从数十米到数公里。有许多峡湾深度也很大。峡湾中上游深度通常比下游更大,这是因为靠近源区冰川侵蚀力较大,而到出口处冰逐渐融化,侵蚀力相应减小。许多峡湾的底部有岩槛,这与原冰川谷在纵剖面上有冰坎与冰盆交替出现有关。冰川在冰坎上流速快而侵蚀量小,在冰盆中则下蚀加深。岩槛会造成淤泥的堆积。峡湾的横截面通常呈U形,谷底平直,谷坡较陡。U谷的下部在水下,两壁从水面向上可达数百米。峡湾的分布常常很集中,相邻峡湾之间往往由横向谷状海峡连接,在海岸附近形成众多的岛屿。向内陆则呈指状甚至鹿角状的多叉延伸。有时谷源仍留有小型冰川。冰消失后,塑造原有谷地的河流会重新出现在上游谷底,并在峡湾顶端形成三角洲。密集分布的峡湾,使海岸异常曲折,沿岸岛屿众多。挪威南北延伸1770公里的国土,海岸线长达2万多公里,沿岸分布着15万个岛屿。

河口湾虽然成因多种,但在地貌形态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一个河口湾盆地。河口湾的地貌随着海平面的变化、沉积物的淤积、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活动而变化。海平面下降,河口湾向海迁移,两岸露出新的陆地。海平面上升,河口湾会向内陆延伸。对河口湾地貌形态影响最大的是河流带来的泥沙。河水进入河口湾后,流速迅速减缓,较粗的泥沙很快下沉,在湾顶附近堆积下来。较细的泥沙在河口盆地的外缘才逐渐沉淀。所以一般河口湾的沉积物上游部分以沙和淤泥质沙为主,向外海逐渐过渡为淤泥和粘土。大量的河流泥沙的堆积,会使河口湾越来越浅,水面越来越窄。久而久之,河口湾会被填满,原来的河口湾就不复存在,并在此形成河流三角洲。当然,河流的泥沙还会堆积在河口之外的两侧,形成规模较小的新的河口湾。

不同海湾的水文特征差别很大,这是因为海湾的平面形态、大小、深度、海底地貌,尤其是与外海的隔离程度和气候条件各不相同的缘故。

湾口开阔、面积和深度大、纵深小的海湾,如阿拉斯加湾、几内亚湾等,水文特征常与湾外海洋一致,难以形成自身独立的水文特征。湾口宽阔、面积和深度大,但纵深也大的海湾,因受沿岸陆地(气候和河流注水)影响,水文状况略异于外海,但湾水与外海可自由交换,水文状况没有显著的特征。

湾口小,或湾口有槛与外海隔离程度大的海湾,会阻碍湾内海水与海洋水的交换,导致湾水运动滞缓,氧气不足。但是,口外海流、湾内河水注入和地方风影响,可以形成独立的海水循环。湾口狭窄、与海洋隔离程度大,但轮廓简单的海湾,在气压变化或地震一类的构造运动影响下,会有驻波发生。

深度向湾顶逐渐减小的喇叭形海湾,容易形成涌潮,使湾顶的潮差比外海大数倍。如杭州湾的钱塘潮,最大可达8.87米。加拿大大西洋沿岸的芬迪湾的潮差为世界之最,可达18~21米。长而浅的海湾内,当有风从外海吹入时,容易形成暴风涌浪,使水位剧增,引起水灾。长海湾或者有槛的海湾,湾底易于淤泥堆积。

在潮湿气候区,湾水易被河水淡化,如在波罗的海边缘的一些海湾内,盐度仅10‰左右。干旱地区的海湾,海水蒸发强烈,又很少有河流注入,盐度常常很高,如波斯湾的盐度高达60‰。

比较隔离的海湾内,外海的波浪有的完全不能进入,有的进入后也大大减弱。这种海湾是人类进行海洋活动的理想场所。

河口湾水文状况的主要受河流注水、潮汐、风和冰等的影响。河流带入湾中大量的淡水和泥沙,与海水产生相互作用,产生河口湾独特的水体运动和泥沙堆积过程。由于淡水轻于海水,入海时的河流淡水浮于海水之上。河水由于惯性而流向河口远处,远处的海水就从底部流向河口,海洋学中把这种水体运动形式称为河口湾水体循环。海湾中这种独特的水体循环,使上层淡水和下层咸水不能充分混合,使河口湾上层存在一个混浊带。在潮汐作用不很强的河口外,这个混浊带与外海有明显的分界线,界线两侧海水清、浊分明。河流的排泄量对上述特征有重要的影响,排泄量大,上述特征明显,排泄量小,河口湾水体的特征接近于外海海水。潮汐作用可以加速河口湾中淡水和咸水的混合。风对河口湾水文特点也产生一定影响。风浪可加速咸、淡水的混合,同时也可加强或减弱潮流,通过潮流的强弱影响淡水和咸水的混合过程。冰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 河口湾一部分被冰覆盖,就会使风浪的影响减弱;湾口海峡被冰堵塞变窄,流速将加大而使水的混合作用加强;冰的溶解使水的盐度降低,形成淡水浮于咸水之上的层状水。

湾口较开阔、能与外海进行通畅的海水自由交换的海湾,生物特征大体上与相邻的海洋相一致,生物的种类随海湾所在的位置而有区别,但是在数量上比较大。但是,海湾地区人类活动频繁,海水容易被污染。海洋环境恶化,直接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海湾一般潮差较大,海岸植物必需能够适应高潮时浸在水中几个小时,低潮时长时间干出。热带海湾最常见的植物是红树林。

各类海湾中最有自己生物特性的是河口湾。河流带入湾中的泥沙,是大多数掘穴动物的栖息地。河流枯水期和洪水期的变化,使河口湾海水盐度变化不定,这对有机生命是最大的危害. 要适应这种变化,生物必需有较强的再生能力,或者有适应这种变化的本领,如有的生物有一种渗透力极小的表皮,有的生物能用不同方法随时调节身体的盐度。所以河口湾中的浮游生物通常种类不多,但分布广泛,数量很大。

孟加拉湾:位于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之间,濒临印度洋,位于印度洋北部,面积21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海湾。孟加拉湾,在赤道之北,西临印度半岛,东临印度海外领地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北临缅甸和孟加拉国,南在斯里兰卡至苏门达腊岛一线与印度洋本体相交,通过缅甸海的马六甲海峡与暹罗湾和南中国海相连。南面可达斯里兰卡岛和苏门答腊岛,面积约217.2万平方公里。

墨西哥湾:北美洲大陆东南沿海水域,部分为陆地环绕。通过佛罗里达半岛和古巴岛之间的佛罗里达海峡与大西洋相连,并经由尤卡坦半岛和古巴之间的犹加敦海峡与加勒比海相通。这两个海峡均宽约160公里(100英里)。墨西哥湾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最远距离分别为大约1800千米和1300千米,总面积约155万平方千米。其西北、北和东北面为美国南部海岸,西、南和东南面为墨西哥东部海岸。

几内亚湾:几内亚湾西非海岸外的大西洋海湾,是大西洋的一部分。赤道与本初子午线在这里交汇。几内亚湾——非洲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西非海岸外的大西洋海湾,面积约153.3万平方公里。

阿拉斯加湾:位于北太平洋东北角,北美大陆的西北侧,面积约153万平方公里。阿拉斯加湾是世界9大著名海湾之一,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南端、介于阿拉斯加半岛与亚历山大群岛之间,为北太平洋自然条件较好的海湾之一,其沿岸分布着安克雷奇、西厄德、瓦尔德兹和科尔多瓦等良港,是美国宣布战时必须要控制的海上航道咽喉的第一个。

哈德逊湾:哈得逊湾(英语:Hudson Bay),又称哈得孙湾、哈德森湾。位于北冰洋的边缘海,伸入北美洲大陆的海湾,位于加拿大东北部,东北经哈德孙海峡与大西洋相通,北与福克斯湾相连并通过其北端水道与北冰洋沟通。南北长约1375千米,东西宽约960千米。面积81.9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约100米,最大深度274米。因地处高纬度,深居内陆,所以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12.6℃。水温低,除8、9月表水温度可达3—9℃外,大部分时间海面封冻。盐度为24‰。海流携冰块自福克斯湾流入,从哈得孙海峡流出,汇入拉布拉多寒流,呈反时针环流。

泰国湾:泰国湾是东埔寨、泰国通往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旧称暹(xiān)罗湾,位于南海西南部,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之间,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波斯湾:波斯湾是阿拉伯海西北伸入亚洲大陆的一个海湾,介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之间,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东南至霍尔木兹海峡,长970多千米,宽56-338千米,面积24.1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40米,最大深度104米。面积约:24.1万平方公里。

卡奔塔利亚湾: 卡奔塔利亚湾位于澳大利亚北部阿纳姆地与约克角半岛之间,为太平洋的一部分。东西最大宽度670公里,南北长约600公里。水深一般不超过80米。南岸多红树林泥滩。东南端有诺曼顿、伯克敦两港。主要岛屿有格鲁特岛、韦尔斯利群岛等。沿岸和岛屿富铝土矿、锰矿和虾等。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

大澳大利亚湾:大澳大利亚湾是澳大利亚沿岸最宽阔的海湾。位于西澳大利亚州帕斯利角(Pas- ley)与南澳大利亚州艾尔半岛之间。东西宽 1,160 公里,南北约 350 公里。风浪极大。沿岸多直立石灰岩悬崖,只东岸斯特里基湾(Streaky)区能安全停泊。沿岸有塞杜纳(Ceduna)、尤克拉(Eucla)等少数居民点。澳大利亚南岸的印度洋海湾。海岸线平直,有连绵不断的悬崖。处於冬季西风带的控制之下,素以风大浪高闻名。湾内有勒谢什(Recherche)群岛、纽茨(Nuyts)群岛和调查者号(Investigator and

巴芬湾: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巴芬岛、埃尔斯米尔岛 与格陵兰岛之间,海湾南经戴维斯海峡通大西洋,北经史密斯海峡、罗伯逊海峡连北冰洋,西经琼斯海峡和兰开斯特海峡进入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海湾长1126千米,宽112~644千米,面积68.9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861米,最大水深2744米。海湾四周为格陵兰和加拿大大陆架,中央是巴芬凹地,深度达2700米。海湾出口处有暗礁。海底沉积了淤泥、砂砾、石砾等陆源物质。面积约:68.9万平方公里。巴芬湾大部位于北纬70°以北,气候严寒。尤其冬季,格陵兰外的极地东风常带来暴风雪。

海湾是由于伸向海洋的岩海岸带性软硬不同,软弱岩层不断遭到侵蚀而向陆地凹进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海湾分布广而且数量甚多,其中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就有五个,而我国的小海湾也有很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下面着重介绍一下我国的五大海湾,对我国而言由于面积较大,它们在地理地图上比较容易发现。

辽东湾是我国纬度最高的海湾,位于河北省大清河口到到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以北的海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海底的地形从北岸和两侧向中央倾斜,东侧的水深大于西侧,湾中央地势平坦。沉积黑色微臭淤泥。

由于位置靠北,辽东湾也是我国海水温度最低,冰情最严重的海湾。该海湾物产较丰富,海参、鳝鱼、鲍鱼等海产品。

渤海湾是渤海最西部的一个海湾,南起山东省黄河入海口,北到河北大清河口,面积有1.59万平方公里。渤海湾沿岸的河流含沙量大,滩涂广阔,淤积严重,有黄海河、蓟运河和滦河的注入。

渤海湾属于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秋短促,雨季较短。这里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含油前景大。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也较多,并且坐落着我国最大的盐厂。

莱州湾是山东省最大的海湾,和辽东湾、渤海湾统称为渤海的三大海湾,其东起屺姆岛高角,西止黄河入海口,面积6060平方公里。莱州湾水面开阔,水下地形平缓,绝大部分的水深在10米以内,不适合建优良港湾。

而黄河带来的大量营养物质,使莱州湾称为我国重要的渔场,尤其以虾著名。且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海底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

杭州湾是一个喇叭形的海湾,位于浙江省的东北部,既是海湾也是钱塘江的入海口。湾的北岸为长江三角洲,南岸为宁绍平原,湾外为舟山群岛。特殊的地貌形态使这里常出现涌潮和暴涨潮,以钱塘潮著称,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海湾。杭州湾的泥沙以海域来沙为主,其中长江来沙对其形成作用显著,细粉沙颗粒松散,抗冲击能力小。

该海湾有两座著名的大桥,分别是嘉绍跨海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

北部湾,中国最大的海湾,位于南海西北部,东临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临广西,西临越南,面积约为13万平方公里,比渤海的面积略大。该海湾有红河和南流江的注入,带入的泥沙量较少,水域深度由岸边向中央部分逐渐加深,平均水深为42米。该地区生产鱼类,有金线鱼、沙丁鱼、比目鱼、金枪鱼等几十种有经济价值的鱼类。

这里分布着众多海港,有海口港、洋浦港、湛江港、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港。北部湾是西南地区出海口最近的通路,对建设北部湾城市群、北部湾海上分界线和中国东盟海上经贸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以上是中国的五大海湾,当然,我国的海湾数量远不止这些,下面显示的是我国主要海湾的地理分布情况:

除五大湾外,还有很多著名小海湾,如胶州湾、威海湾、海州湾、三沙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大亚湾、大鹏湾、雷州湾等。

我们立足中学历史课堂,把握新高考方向,提高大众历史素养!课件和试题每天免费提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流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