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具体内涵有什么区别?以及基本内涵是否会变?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 统编 2019 选择性 必修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内涵 特点 教学 设计

第第 1 1 课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理念: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和课堂梳理,了解并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体系,初步形成有关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的时空框架,使学生深化已有的时空观念;通过历史材料与情景,自主归纳与概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训练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将知识内化成观念,形成基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家国清怀。课程标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教学目标:1、自学教材 2-4 页,提取出教材中关于中华文化发展的阶段、时期以及每一个时期的主要内容,概括出这个过程中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根据这些内容构筑知识体系,完善时空框架。2 2、根据目标一中所整理出的内容与历程,结合教材,归纳出中华文化的内涵,由此结合材料、教材归纳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3 3、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小组合作探究概括中华文化的价值。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结合目标二学会根据史实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客观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优秀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共两课时内容,本科为第一课时,共三大部分内容,从发展历程到内涵、到价值来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历程以及主要代表人物以及思想的阐述中,明显倾向于先秦时期,对于封建社会的主流代表人物并没有谈及。可能编者认为封建社会时期的主流思想并不算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为了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教学设计中还是增加了先秦时期的部分文化优秀内容,希望可以扩充学生学习历史的知识面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本教材是选择性必修部分的第三模块,在此之前,学生在必修部分对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应该有了了解,在选择性必修的前两个模块中,对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概情况也有了学习,因此对本课内容的接受还是有逻辑基础的。 学生学习本科的难度在于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内化成观念,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将课本知识直接灌输的方法,完善情景与问题设定,实现文字到观念的自然转换。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法、史料解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讲授法、自主探究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教学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课前准备:教材、学案课前准备:教材、学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一)单元导入:同学们看我们大屏幕的背景,这是什么风格?(中国风)什么是中国风?(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风格)中国风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来,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风格,我们从今天开始就来了解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二)课时导入:在历史上,对于中华文化的态度并不是一致的,我们看一段视频,来看看在近代,部分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播放视频,展示问题:以陈独秀为代表兴起什么运动?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绝对否定二、新授二、新授目标一:自学教材 2-4 页,提取出教材中关于中华文化发展的阶段、时期以及每一个时期的主要内容,概括出这个过程中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时间:5 分钟我们将以接龙的方式来完成这一项内容5 分钟结束后找一排学生接龙,教师在白板上提前写好时间如下(一)(一)历程1、多元起源原始社会2、从奠基到发展,从传承到转折封建社会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唐:宋:明清:3、由衰落到复兴近代鸦片战争后:20 世纪早期:五四运动后:学生接龙完成历程后,继续接龙主要代表与思想,同时大屏幕展示正确内容孔子:儒家文化创立者,“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见贤思齐;“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孟子:仁政、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尊贤使能;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有道而产生;自然而然,凸显人的存在墨子:尚贤。目标二目标二(一一)根据目标一种所整理出的内容与历程根据目标一种所整理出的内容与历程,结合教材结合教材,归纳出中华归纳出中华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内涵。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 她也有着自己可以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特点,请大家开始看到目标二的两个问题,结合材料,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大屏幕展示出所有的代表人物与思想主张,板书结合学生接龙补充完善,供学生思考归纳。三分钟之后由学生自主回答。提出某向内涵后,还可以再列举出其它的思想。内涵:以人为本 、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和而不同(二)结合材料、教材归纳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二)结合材料、教材归纳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材料二诸子百家部分代表:1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2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3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4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5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6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材料三材料三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 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材料四材料四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王国早已经消失在沙漠中了, 曾经无比繁华的空中花园,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古埃及除了留给后人几座谜一样的金字塔和解不开的文字之外, 再无任何曾经辉煌的文明的迹象了; 古印度的代表 “哈拉巴文化”经过异族的侵略和摧残之后,已经灭绝,现今的印度语言和古印度语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印度的原生文明已经彻底消失。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 1840 年到 1945 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 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目标三目标三: 通过阅读材料通过阅读材料, 结合教材内容结合教材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概括中华文化的价值小组合作探究概括中华文化的价值。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展示材料与问题及要求材料一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的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材料二:核心价值观成长于中华大地,凝结着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趋向,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与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融合,再到近代以来, 对西方优秀文化理念的借鉴, 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崇尚,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会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继承并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又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材料三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学”与“习”指的就是对于德性的修养和践行。大学亦是如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规范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塑造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政治生态,它对维护家庭和国家的伦理政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自主思考后,小组合作探究,由组内形成发言代表进行展示。中华文化的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 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思想源泉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三、小结三、小结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学生自主思考、自助发言,可结合政治理论进行阐述。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女德班是指以宣扬“女德”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2014 年 9 月 21 日,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 16 个字,被形容为学堂倡导的“女德”四项基本原则。这类女德班在全国遍地开花:从北京、山东、河北一直绵延到陕西、广东和海南。2018 年 12 月,网传“温州惊现未成年人女德班”一事,温州市第一时间成立由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教育局、文成县组成的市县联合调查组。责令立即停班,关闭培训点。提供两则“女德班”材料,让学生自由发言,训练学生根据历史观念与历史学习方法来判断与解释现实热点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目标检测目标检测1、以下史实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包容性特点的是:A.商鞅提出“重农抑商”B.董仲舒融合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发展新儒学C.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D.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2、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 “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 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A荀子B墨子C孟子D老子3、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4、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材料反映的荀子的思想主张是()A主张“以德服人”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D主张“性善论”5、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6、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 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7、2011 年 6 月 16 日凌晨,我国大部分天空逐渐出现一轮红月亮,成为 11 年来月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和食分最大的月全食。 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最有可能的感慨是()A“皇天见异,天灾将至,各级官吏谨防以待。”B“皇天见异,非祥瑞之兆,必有反民”。C“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D“此乃天理循环,日月运动所致,不足为虑。”8、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C理学对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D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9、“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A孟子的“仁政”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0、葛荣晋在宋明理学与近代新学之间的桥梁一明清实学中指出:“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 是儒学发展到明清之际出现的一种新的文

  文档分享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14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资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 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 、 “厚德载物” ,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最高价值原则;“中庸” ,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 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重 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 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 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要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再生,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了解和把握 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求 教于各位同行。 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 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高度集权的专制 政治制度,还有作为社会生活基础形态的宗法关系、血缘关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使之形成了把世间伦常、现实政治作 为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目标的主导性价值取向,成为以政治伦理文化为主体、以等级 制度亦即礼制为框架的封建专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具有内在矛盾的复杂体系,其中既有积极的内容, 也有消极的因素;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 必须对之进行全面考 察、理性分析。 张岱年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概括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 2 用、天人协调四个方面。他认为, 易传中提出的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及“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两个命题, 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 “自 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 决不停止” , 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精神的写照; “厚德载物”指君子应以大地一样的胸怀包容万事万物。这些特点, 概括出了中华 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哲学家主张清静、无为, 但从总体上讲, 中 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一直居主导地位。 二 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的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 重要价值指向。儒家的价值学说,可以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它认为道德 不是来自上天的意志,而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而产生的。孔子主张“义以 为上” (论语阳货) ,即道德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具有内在价值,是 人类社会的基础和主导;道德不但可以衍生出知识价值,而且可以决定政治价值和 物质利益价值。这种重视道德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价值观的发展有 深远的影响。儒家并非不看重生命的价值,但更强调道德价值,在他们看来,生命 对一个人固然重要,但人的道德操守和气节更重要。在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 主张“杀身成仁” , “舍生取义” 。儒家道德观念重内在价值与修养,认为道德不是 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尤其不是用来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它是一种精神的自 律,人加强内在修养,就是要提高道德的自觉性。 中国思想家从人类生活本身探求道德的根据,体现了人本的观点。像孟子 把道德的根源归于人性,荀子将道德的产生归于圣人的思虑,张载从人与人、人与 物的本然关系诠释道德等等,这些观点虽然在历史观上属于唯心主义,但比宗教的 道德观无疑要高明、合理。 3 对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中最为鲜明、 持久的传统之一,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历代哲人都认为人应该有崇高的社 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就是礼记礼运篇所描绘的大同世界。这种带有浓厚理 想色彩的原始大同社会图景,影响了中国历代哲人和统治者。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肯 定人的人格尊严、人的道德价值的思想,儒家道德的特点是富于理想主义、人文主 义和实践理性精神,它追求自我完美,力图通过道德塑造理想人格。孔子说:“三 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此之为大丈夫。 ”认为高尚品德的价值远在世俗的富贵之上。儒家非常注重气 节,孔子说: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人, 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说: “生, 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身而取义也。 ”儒家最理想的人际关系是父 慈、子孝、兄友、弟恭。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积极入世, 在个人与家庭、个人 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提倡群体意识, 突出个人的内在修养, 意欲通过个 人的内在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这种充分肯定人的人格尊严的观点, 是非常深刻的。 中国传统道德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 正是由于它有着与人类理想的大道相一致的方 向。 三 封建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的延续与发展, 以及以儒家仁义道德为 价值信念, 以成仁取义为价值理想的思想传统, 使中华民族形成了重家族、重血缘 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最为普遍的家庭模式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大家庭中 成员通常居住在一起, 经济上实行统一收支和管理, 除家长外, 其他人经济上没有 自主权力, 要依赖家庭的共同财产而生活, 因而, 家庭的命运也就是个人的命运, 而 个人就不得不以家庭为本位。家长制管理模式下的家庭关系, 没有任何民主和平等 可言, 有的只是对家庭成员应负责任和应尽义务的种种伦理限制与规定,而且这些限 4 制和规定大多是单向度的, 仅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责任、义务, 族权、父权、夫权 在家庭中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这种家族本位主义的价值观后来被引申发展为 国家为本、君权至上的社会本位主义, 正如“三纲”中所规定的: “君为臣纲, 父为 子纲, 夫为妻纲” 。 总之, 传统文化是一种适应、反映、表达、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宋明以来 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封建的思想文化。它以自然经济、血缘宗族依附关系为根基, 以维护皇权、神权、父权为中心的严酷等级秩序的“礼”为基本范式,有其内在的同 一性和根本价值指向, 有导源于这一中心的本源性的统治与服从关系, 是一种自足 的整体性体系。必须看到, 这种植根于长期稳定的农业社会, 服务于封建的经济基 础和国家机器, 有着稳定的、整体的发展模式的文化, 与现代工业文明和以商品交 换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所需要、所要求的文化, 有着本质的区别。文化的转型, 新的 文化体系的建立, 必须以现实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 为依托, 为尺度。但同时, 以儒 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积极作用是不容抹煞的。它的整体性、系统性 和传承性,使之构成了人们解读、理解现代化的整体背景;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材 料, 也是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成长和创建的必不可少的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好 这笔资源, 让它在当代发挥应有的价值,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任 务。 资料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专家学者、仁人志士有很多学说。山东科技 大学文法系卢秀华副教在他的论文论中国传统与现代化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 丰富内涵,概括为六方面,现特向您推荐: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 知死” ,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 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 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 5 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 践。 、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 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 ,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 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 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 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 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 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 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 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 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 “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 6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料一 :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 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 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 ,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 ,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 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 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 、 “持中”的 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 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 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 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 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 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其次, “和合” 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 7 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有人指出,纵观中国 古代美学基本特征(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 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 如儒家对“和” 、道家对“妙” 、佛 禅对“圆”的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和逻辑延伸。这表 明,中国诗性智慧和审美意识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和性和关联性。 “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 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 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 事作风和人格境界。面对现实人生很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 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使对立双方归于统一。在生活实践中,守中、 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 “中庸”就是要正 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 于: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资料二: 一、文化精神的意旨 所谓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 。文化研究一方面离不开广义的文化这个宽阔背景,另一个方法论原则 ,即可从特定文化的中心观念入手,以期真正深刻地把握整体文化的本 质特征。 8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 ,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 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 向的消极因素。 儒道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 形成互补之势。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 、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 、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传统士 大夫的“达兼穷独”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 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 以和为贵。 “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 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导方 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有着积极 作用。 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 ,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 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 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占主 导地位。 3 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资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传统文化。 第一,如我们可以从实物的层面(譬如故宫、长城以及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等) 9 、制度的层面(如各种官僚机构和制度等)以及思想文化的层面来理解和界定传统 文化。 第二,我们还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内在构成上来理解和界定传统文化: 1、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 化系统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2、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3、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 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4、从地域维 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 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 化;5 、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 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 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6、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 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7、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 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 自然经济型文化,可以说,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轨、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 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第三,我们还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来理解和界定传统文化。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天人合一之学;2、从人与社会群 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人际和谐之学;3、从人的身与心 (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身心(形神)平衡之学;4、从人的道 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内圣外王之学;5、从人的认识和 实践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知行合一之学;6、从经典原著与思想体系的关 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经典诠释之学。 10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单一直线的系统,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包罗万象的系 统,有些我们可以直观地说是好还是坏,如古代的人殉制度、炮烙制度、凌迟制度、 以及一夫多妻多妾制、妇女裹小脚和男人留长辫等等,从现在的眼光看,这些都是 传统文化中极端残酷落后愚昧的内容,经过历史的选择,这类腐朽落后的内容被历 史淘汰了;有些我们则不能笼统地说传统文化是好是坏、是优是劣,哪些是精华, 哪些是糟粕,而是必须具体分析,要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不能笼统回答是或否。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年刚刚被废除的农业税,从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到 2006 年,整整 2600 年;经过 2600 年,它最后被证明是不合理的、不符合当代 社会现实,最终被淘汰了;有的经过现代改造,被现代社会所借鉴所利用,如高考 制度,高考制度就是隋唐以来盛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在现代社会的翻版,这种制 度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士都有了一个基本公平的竞争机会。当然,以上都还是器的 层面,也就是物质的层面、制度的层面,最难判断的还是道的层面,也就是思想的 层面,观念的层面。冯友兰就提出“抽象继承法”:即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断区分 为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就具体意义而言,大都与封建思想有关,因此应当抛弃, 就抽象意义而言,大都与封建思想无关,因此应当继承。譬如忠孝,荣辱、礼义廉 耻以及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小康社会,实事求是、等,这些思想观念 经过现代的创新性转化,已经成为我们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思想资源。总之, 应全面准确地理解和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切忌简单笼统地以是好还是坏来对待我 们的传统文化。 对待东方文化,或曰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二分法,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灵芝没于荒草,玉石淤在泥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不乏 瑰宝,足以作为我们建设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明的营养和土壤。在整个 毛泽东时代,我国的文化工作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将阶级和阶级分析 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入文化科学,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已经探索出一条研究 和正确阐述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等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取得了非凡成就,培养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资产阶级自由 11 主义分子时而为了“全盘西化”采取极端的虚无主义的态度拒绝承认中国文化中客 观存在的革命性内容,时而又“反其道而行之” ,用虚伪的“孔孟之道”抵制、诋 毁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宣扬资产阶级和平主义,为资本主义复辟开辟道路、 “拓展 理论空间” ,百般回护、无所不至。他们固执地以为阶级的存在不是以生产发展的 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反而是“人为地划分”的结果,企图以空泛无力的泛爱观或 仁义观抹平生发于经济地位对立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的分裂。上述思想也影响到左 派阵营。个别同志开始对自己的一贯立场产生怀疑,动摇不定。不仅陷入历史唯心 主义的泥坑,鼓吹“共同创造历史”论,公然否定“奴隶创造历史”之科学论断, 宣扬“阶级妥协”和“阶级合作”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距离彻底背叛无产阶 级只有咫尺之遥。 资料二: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有些人大脑子里并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要了解这个概 念我们首先来说一说文化的定义。有人把这个定义从两方面解释:1.老百姓的理解 老百姓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这个人书读得多,这人就有文化。2.权威的解释 对文 化的一个诠释,需要去看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比如辞海 、 辞源 ,它对文化这 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这跟老百姓的理解不 同,它将“文化”提升到了“生存”的问题上。文化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有古代 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战争年代,也有战争年代的文化。比如, 游击战文化、阵地战文化、正规战文化、海陆空三军的战争文化。五四时期,有人 又提出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把中国文化批得一文不值。一切都唯西方是举,只 知有西,不知有东,已经成为时尚、成为潮流。 刘梦溪教授认为从广义角度看, 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 其价值系统;从狭义的角度看,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 12 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 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都津津乐道它的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甚至它的 糟粕部分思想文化领域也有其精华部分,譬如民本思想(但我认为那还是明君明臣 的产物) 。我也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中国古典文学,古典音乐都是我的最爱。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缓慢还有其他一些综合因素,比如皇权 过重,统治者虚骄、妄自尊大等等。还有更主要的,是长期只知有中国,不知有世 界,等到江河日下、国将不国的时候,总算知道有世界了,又囿于传统、不肯放下 架子” (刘梦溪)这些都是历史的垃圾,而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在其间长达两三千年 时间,受这种专制思想毒害何其至深是不言而喻的了。就是毛泽东这样的人,也没 有逃脱被中毒的命运。所以一种先进的文化应该是看它能不能与时俱进,吸收人类 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不是“囿于传统、不肯放下架子” 。中国民主文化土壤薄弱, 老百姓素质不高,民主意识不强,法治观念淡薄。中华民族的复兴,唯有大力宣扬 民主和法制,开启民智。因此,民主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严重缺失,国人需要补上 这一课! 4 谈谈你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及意义: 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经典中,古今中 外概莫能外。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指导思 想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经典是过时的、有害的,尽管他们的经典中 也同样有糟粕。但不少中国人却经常有这样的冲动和行为。 当前的传统文化热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回归,是对数 度全盘西化浪潮的拨乱反正,也是对现实冷思考的结果。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 13 志。立足自我,对外来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整合日显紧迫。另一方面,随 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意义日 益突现,已成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内驱力。 把文化看作一种国际竞争力,这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放眼 21 世纪全球竞争而 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文化建设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在竞争压力下,主动的选 择和开放的创造。 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自觉与理想人格,追求人与人、人 与自然、个人身心之间的平衡和谐,在治国安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留下 了丰富的宝贵遗产。 而对于个体而言,文化能在个人的心灵深处形成势能,定向地释放与发挥,理 智保持与直接欲望的距离,支撑起人们的精神空间,引导人们超越自我,溶入整体, 成就事业。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套完整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修身养性的学问,为 任何一个民族所未见。 资料二:一、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纪各国都在不断的了解中国,特别是 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智慧开始风靡世界。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学习中国 的儒家思想,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孙子兵法世界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更 是威震世界。当世界都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不是更该了 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吗?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哲学思想上的著作,和西方截然相 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是几千年前的 著作,但是人的思想哲学及做人的根本是不会变的,老祖宗几千的文化与思考的积 累是最好的人生指南针。三、我们的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后,衍生出 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武术、饮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使我们的 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 14 中国大学扩招已经有些年头了,大批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奔向了社会。他们将 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学子将会把中国带到世界舞 台最闪耀的位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