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健康码显示人头怎么把人头图像可以处理掉?


「AI 技术生态论」 人物访谈栏目是 CSDN 发起的百万人学 AI 倡议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 AI 生态顶级大咖、创业者、行业 KOL 的访谈,反映其对于行业的思考、未来趋势的判断、技术的实践,以及成长的经历。

本文为 「AI 技术生态论」系列访谈的第二十二期,对话国内一流计算机视觉实验室——腾讯优图总监黄飞跃,回顾优图实验室成长历程,畅谈计算机视觉技术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百万人学 AI 你也有份!今日起点击阅读原文报名「2020 AI开发者万人大会」,使用优惠码“AIP211”,即可免费获得价值299元的大会在线直播门票一张。限量100张,先到先得!

12 年前,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黄飞跃加入腾讯刚成立不到一年的腾讯研究院,带着 5 个人的小组,第一个项目是做一款名为“QQ影像”的桌面处理软件,但由于团队都属于 IT 直男,对于产品一窍不通,于是首个项目以并不尽如人意的结局告终。

12 年后,当初的 5 人团队已经扩大到数百人的规模,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鼎鼎有名的优图实验室。但细算起来,优图正式成立的时间其实在 2012 年,这一年,黄飞跃带领的这支团队更名为“优图”,他作为优图团队的负责人,带领这帮人成为国内计算机视觉大规模应用最早的一批从业者。

如今,做计算机视觉的人不会不认识优图这个名字,尤其是人脸识别技术和产品,优图的名声更是响亮。作为腾讯消费互联网业务背后的“隐形 AI 战队”,优图实验室与 腾讯 AI Lab 和微信 AI 团队一起,并列腾讯 AI 三大人工智能团队,为包括 QQ、微信、腾讯微视等消费互联网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2018 年,腾讯宣布战略转型升级,拥抱产业互联网,优图从腾讯内部的一个技术团队开始走向前台,通过腾讯云等对外输出视觉 AI 能力。

黄飞跃对于优图的定位,就是一个计算机视觉相关技术的研发和落地的实验室,从最开始的图像压缩,到后面的人脸识别,再往后的人体识别、OCR 等一系列技术,优图从最初的围绕腾讯公司内部的需求提供技术支撑,到现在依托腾讯云等产品对外输出产品和解决方案。

有人会好奇,优图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实际上,从腾讯内部到 ToC,优图的AI技术早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的话会发现,我们平常用到的微信刷脸支付、人脸识别对比、随申码、健康码、微众银行等 App 的人脸核身等,背后都是优图在做技术支撑。比如在微信小程序申请民政服务,检测人脸时出现的蓝色、绿色等不同颜色的光谱,其实就是在做活体检测,确认是否是本人操作。 

黄飞跃表示,最近一两年,短视频、泛娱乐场景的视觉AI需求比较旺盛,为此优图打造了一系列泛娱乐方面的解决方案,包括美颜美妆、人像分割、趣味合成和生成、人脸融合和变装等,你平常打开的美颜软件,说不定就有优图的存在。

让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在寻找走失儿童场景中,优图可以实现跨年龄人脸识别,一两岁时丢失的婴儿,丢失十几年之后的儿童也能被精准识别,这样的“黑科技”也是优图研发的。

了解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人应该知道,跨年龄人脸识别对于数据量和模型训练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为了充分的从数据中学习人脸自然的跨年龄变化规律,腾讯优图提出了基于 DDL(分布式蒸馏学习法则)学习策略的正则化迁移学习策略。基于该策略,算法模型可充分进行跨年龄人脸识别学习,从而让困难的跨年龄识别更加可靠和精准。用这项技术,腾讯成功帮助警方找回多名被拐超过十年的儿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以造福、方便人类的事情,正是所有技术人的追求,因为这让我们所做的事情变得有了意义。

优图的技术“家底”有多厚?

各种场景下的应用, 当然离不开底层技术的支撑。从团队成立之初做图片压缩,到后来转到人脸检测和识别,优图不断洞察新技术趋势,积淀下清晰的技术发展路线。

黄飞跃在清华大学读研读博时,所学专业除了人脸识别和人脸检测之外,还包括人头 3D 重建、人体动作识别等技术。黄飞跃回忆,那时候人脸识别与现在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十几年前,火爆的专业是网络工程等方向,计算机视觉方向在当时是冷门。

黄飞跃也承认,当时学术的不成熟导致整个计算机视觉产业链不完整。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技术,为很多计算机视觉问题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比如人脸检测识别,我们能够从几百人的合照中找到 99% 甚至全部的人脸,有遮挡也可以做到,但在当时,深度学习还没有起来,大家更多的是做偏研究的事情,和实际业务结合较少,采集数据难度大,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差,只能在特定场景和小范围内做有限的应用。

总之,当时的计算机视觉研究环境很恶劣,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瓶颈期,体系建设没有展开。2008 年,黄飞跃毕业时也曾纠结过去做老师还是进公司,看了很多方向,选择了加入刚成立不到一年的腾讯研究院,起初是跟着 leader,后来才带领着 5 人小组,在迷茫中开始视觉AI的探索之路。

因图像压缩技术声名大噪

上文中也提到,最开始,这支团队负责一款名叫“QQ 影像”的桌面处理软件,这是一款和美图秀秀类似的图像管理编辑软件,既有工程又有黄飞跃学习的视觉图像处理的一系列的能力,所以他认为这两者的结合是一个机会。但这个项目做到 2011年,PC 端开始向移动端转移,但 QQ 影像是 PC 软件,所以失去优势,加上团队都是技术人员,缺乏产品思维,导致产品发展不尽人意。

2010 年,黄飞跃和团队迁往上海。2011 年下半年,黄飞跃发现“图片二次压缩”技术可能存在极大的价值,可以广泛应用到腾讯内部的众多业务中,比如图片的存储与传输,可有效减少存储、降低带宽流量,为公司节省巨额资金及存储空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成熟,黄飞跃带着团队开始为腾讯内部其他团队提供图片二次压缩技术——可以将图片像素压缩 20%-30%,大大降低带宽成本。

此时,团队更名为“优图”——这便是“优图实验室”的前身。

优图的图片压缩技术为腾讯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也为优图带来了声望。

转移到人脸检测识别方向

2012 年下半年,优图把研究重心转移到人脸检测识别方向,开始进行人脸技术研发和储备。此时正逢腾讯的组织架构调整,原本隶属于腾讯研究院的优图并到了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旗下。

2013 上半年,优图开始将人脸检测技术输出至 QQ 空间,同时将技术提供给推出爆款“武媚娘”妆容的“天天P图”前身——“水印相机”团队。2014 年,QQ 空间“面孔墙”全量上线,这是业界最早在大规模社交网络平台中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此时,黄飞跃带领的优图团队只有 20 人不到。

2014 年上半年开始,黄飞跃带领优图团队开始探寻大量人脸识别应用场景,和腾讯征信负责人挖掘人脸识别的一个创新应用,即通过自拍照和身份证照片比对,来确认是否是用户本人(人脸核身)。在成功打出微众银行这个线上人脸核身案例后,优图将技术逐渐开放给内部超过 50 个业务,并在 QQ、QQ 空间、QQ 音乐、财付通、微众银行、天天 P 图等明星产品中成功落地,也与滴滴、联通等企业达成合作。

随着业务的发展壮大,腾讯优图也从最开始的 5 人团队,成长为现在的百人以上的规模。

2018 年 9 月 30 日,腾讯宣布组织架构调整,隶属于 SNG 的优图实验室调整归属于 CSIG 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优图开始和云与智慧产业形成更密切的联动配合,通过腾讯云、微信等输出视觉AI能力,在金融、零售、政务、社区、物流、文旅等领域落地解决方案。

以上就是优图实验室大致的技术发展路线,在这个过程中,黄飞跃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很多创新性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应用。

黄飞跃回忆,自 2012 年下半年将重点转移到人脸识别上来之后,优图便开始积累人脸相关技术。那时,优图会使用一些传统的分类 PCA 等方法做检测识别,从而具备了基础的人脸相关能力,包括人脸检测、人脸五官定位、人脸识别这三要素。

2014 年以后,优图开始跟进深度学习相关技术潮流和趋势,最开始是用深度学习对齐传统的人脸方法。

黄飞跃认为,实际上人脸技术的演进有这几个点,其一是活体检测,优图做了人脸安全与身份核验、纹理检测、动作识别,以及自主研发的反光活体技术,即手机侧终端随机发出一系列不同的光,根据光照射用户的情况,和摄像头捕捉到的信息,判断是真的人脸还是一张照片、面具还是视频。这是人脸安全系列的技术演进。

其二是人脸识别规模的大幅提升,从开始的几千到几万的规模,现在到从数十亿规模中做人脸检测,背后依靠的是深度学习技术。

第三个特点是要结合实际业务场景,比如在疫情期间的口罩检测,就需要做算法和场景交互的设计调整。

八年成长路,不断积累“雪中送炭”的能力

从腾讯内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组,到成长为一个颇有名气的AI实验室,优图花了八年时间,一路走来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技术层面,还有如何向公司证明技术的价值。

比如让这支团队声名鹊起的图像压缩技术发明之初,优图团队就面临着如何说服公司内部客户、合作伙伴和部门用这项技术的问题,为了与 QQ 空间团队合作,他们要经常跑到深圳,甚至长期派驻人员了解对方的需求。当时,QQ 空间团队关注的技术点很多,如何让图片显示更清晰,PC 端网页的相册照片如何更好地展示缩略图等,都是他们关心的问题,优图要做的不仅是要把技术“卖”给他们,还要根据需求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好在团队成功完成任务,度过了团队成立之初的第一个大关。

2014 年是优图的一个拐点。在这个时间段,虽然优图与 QQ 空间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优图研发推出的 QQ 空间面孔墙可以帮助用户按照人的维度来管理自己的相册、照片,整体的效果体验,包括准确度、指标都不错,但是实际上线之后,黄飞跃却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优图团队的价值在哪里?因为这个能力始终是锦上添花,并不是雪中送炭,离不开的能力。于是,优图开始挖掘一些刚需、有价值的点。

黄飞跃想到了人脸识别。那时候团队已经开始主打人脸识别相关技术的研发,但是存在一定困难。2014 年下半年与微众银行的合作是一个契机。当时,微众银行开业,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完全线下无网点银行,没有线下网点,线上开户只能通过人脸核身。但当时人脸核身技术层面上不成熟,这就给了优图难得的机遇,从 2014 年 9 月份开始合作,到 2015 年微众银行正式上线,优图攻坚了一系列难题,包括提高人脸活体的能力,防止人脸照片、视频攻击等,获得了微众的认可,把真金白银的业务交给优图。

八年走过来,优图的发展路线愈发清晰,聚焦于最核心的能力,比如人脸识别、人脸检测定位等,避免与其他团队的研发“撞车”;另外一方面,一些团队更多地侧重在优图基础能力之上做封装,如与 PCG 合作力,优图负责提供人脸检测配准的基础能力,PCG 在此之上研发美颜挂件等,提供美颜能力和解决方案。

计算机视觉迎来第二次高潮

以优图为代表,是国内互联网企业做计算机视觉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发的缩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视觉乘着东风,迎来第二次发展的高潮。

黄飞跃认为,移动互联网与计算机视觉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其中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正好深度学习的进展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间重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手机上的摄像头,有了传感器,数据越来越多,UGC 数据量急剧增加,带来大量的需求和机会,因此整个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市场空间远远大于 PC 互联网,因为计算终端无所不在,摄像头获取数据的设备无限大,市场很大会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相关的企业也将越来越多。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计算机视觉技术现在还处于发展较前期的前阶段,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更多地是做到识别模式,而不是理解,也就是偏感知层面,最终还需要向认知层面努力,建立起对图的深度理解,但目前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还没有一个特别好的解决方案,跨越感知和认知之间的鸿沟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谈到计算机视觉未来的发展趋势,黄飞跃表示优图将紧跟行业产业的趋势,目前他比较关注的是 5G,5G 将使流量带宽越来越大,手机终端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多媒体的处理、短视频也可能出现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另外,AR/VR、短视频等也将成为计算机视觉应用较多的场景。





  •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AI

全力优化完善常态化防控的各项机制,上海将强化落实“扫码通行”疫情防控措施。

今天召开的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朱俊伟在会上表示,接下来,没有部署“场所码”或“数字哨兵”的企业、单位、居民小区等,不得复工复产复市复学、不得创建“无疫小区”。

对拒不执行“扫码通行”疫情防控管理要求的场所或人员,造成疫情传播等后果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因“场所码”“数字哨兵”设置、管理和使用不规范,导致信息收集不完整、不准确并影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场所管理者或经营者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朱俊伟表示,按照“最小够用”原则,对使用“场所码”和“数字哨兵”收集的个人信息,仅用于疫情防控期间流行病学调查,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将其用于其他用途。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3月以来,上海市累计报告本土阳性感染者超过)申领,本市注册登记的法人单位也可通过“随申办”移动端申领。每个单位通过移动端最多单次可申领20个“场所码”,如需更多,可通过PC端申领。

(二)“场所码”新老版本

新版本“场所码”为2022年5月2日之后申领的,二维码上方醒目标识“场所码”三个字,下方增加了场所地址。老版本“场所码”为2022年5月2日之前申领的,二维码上方标识“一网通办”请扫出您的“随申码”。

),点击申领“场所码”。填写相关信息,审核通过后即可下载使用。

(六)“场所码”张贴物料打印说明

“场所码”打印尺寸规格应控制在最大420mm*594mm至最小100mm*141mm之间。推荐尺寸210mm*297mm(A4打印机可直接打印,在“打印图片”中选择“全页照片”,并勾选“适应边框打印”),分辨率300dpi,各场所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注意:在人流密集、通行效率要求高的场所入口倡导部署“数字哨兵”,实现快速核验通过。

“数字哨兵”可同时显示“随申码”码色、最近一次核酸采样时间和检测结果、抗原检测结果等。除了扫“随申码”,“数字哨兵”一般还可通过刷实体身份证进行核验,且多数设备具备测温和语音播放功能,有上述功能要求的场所可选择部署使用“数字哨兵”。

,提出安装申领。(业务咨询:周老师,、;技术咨询:王老师,、)

174+628!天津新增本土32+15,9区今日核酸检测

5月22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8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3例(福建8例,四川3例,上海1例,广东1例);本土病例174例——

北京83例,上海55例,天津32例,四川2例,辽宁1例,福建1例。

其中,含56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上海30例,天津20例,北京3例,四川2例,辽宁1例)。


新增死亡病例1例,为本土病例,在上海;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16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4例,本土病例302例(上海235例,北京41例,吉林11例,青海5例,广东4例,河南3例,辽宁1例,浙江1例,四川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90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7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199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1850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8307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5月22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275例(其中重症病例19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13834例,累计死亡病例5223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23332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4005381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44400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82例,其中境外输入54例,本土628例——

上海503例,河南53例,四川29例,北京16例,天津15例,吉林5例,安徽3例,江西2例,浙江1例,广东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045例,其中境外输入43例,本土3002例(上海2784例,辽宁52例,江苏45例,江西24例,河南23例,吉林16例,山东15例,浙江11例,青海11例,河北6例,四川4例,广东3例,广西3例,北京1例,天津1例,安徽1例,湖北1例,贵州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56例(无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5217例(境外输入454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1652447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331994例(出院61899例,死亡9370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2例(出院82例),台湾地区1320371例(出院13742例,死亡1396例)。

天津新增本土32+15


2022年5月22日0—24时,天津市新增32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20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无新增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15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新增5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


自2022年2月24日至5月22日,天津市累计报告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728例,在院112人,治愈出院616人。累计报告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84例,解除医学观察254人,尚在医学观察104例,转为确诊病例126例。

另据“津云”微信公众号消息,5月23日,天津市内六区、武清区开展核酸检测,北辰区、宁河区部分区域开展核酸检测。

四川广安邻水县:实现社会面清零

月23日上午,四川广安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据广安市副市长王瑛通报,5月22日0时—24时,广安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例,均为既往通报的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9例(均在邻水县),均在管控中发现。

广安市邻水县新增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已连续4天均在管控范围内发现,实现了社会面清零。

比利时要求猴痘病例进行21天自我隔离

猴痘病毒显微镜图像。(资料图)

据比利时《晚报》等多家外媒报道,在发现多例猴痘病例后,比利时卫生部门于当地时间19日发布声明,要求猴痘病例进行21天自我隔离。该国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要求猴痘病例进行自我隔离的国家。

报道称,接触猴痘病例的人不需要自我隔离,但应该保持警惕,特别是在与弱势群体接触时。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1日,包括英国、西班牙、美国、比利时在内的12个非猴痘流行国家已报告92例猴痘确诊病例和28例疑似病例,全球猴痘病例可能进一步增加。

英专家警告:英国猴痘病例将“显著上升”病毒已在普通人中传播

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的猴痘病毒。

海外网5月23日电 据英国天空新闻网22日报道,随着欧洲和美国不断报告新的猴痘病例,有英国专家警告,英国下星期将面临猴痘病例“显著上升”的情况。

英国性健康和艾滋病协会主席克莱尔·道斯纳普在采访中说:“最让我担心的是,欧洲多地都有猴痘感染病例,这意味着疫情已经蔓延。猴痘病毒已经在普通人群中传播,而掌握这些人的联系方式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未来两到三星期,确诊病例数可能会很高。”

道斯纳普还补充称,预计英国将发现更多猴痘病例。“我肯定下星期的病例数会大幅上涨”,她在22日的采访中这样表示。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1日,包括英国、西班牙、美国、比利时在内的12个非猴痘流行国家已报告92例猴痘确诊病例和28例疑似病例。

白宫新冠疫情协调员:猴痘病毒传播和新冠明显不同 在美感染还会扩大

海外网5月23日电 白宫新冠肺炎应对协调员阿希什·贾哈22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采访时表示,猴痘病毒传播方式和新冠病毒明显不同,该病毒未来一段时间在美国的传播可能还会扩大。

据ABC报道,贾哈表示,如果未来几天美国出现更多猴痘病例,他不会感到惊讶,“但猴痘病毒不像新冠病毒那样易于传播,我相信我们能够保持警惕。”他表示,下一步会密切对该病毒进行观察,防止其进一步传播。

美国疾控中心下属国家新发及人畜共患传染病中心专家珍妮弗·麦奎斯顿表示,历史上,猴痘主要在西非和中非地区流行,“我们对当前形势有一定程度的担忧,因为这是一种非常不寻常的情况。”

世卫预测:将出现更多猴痘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1日,12个非猴痘流行国家已报告92例猴痘确诊病例和28例疑似病例。世卫组织预测,全球猴痘病例可能进一步增加。

2021年5月20日拍摄的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外景。新华社记者陈俊侠摄

猴痘主要在西非和中非地区流行,非洲大陆之外的首次猴痘疫情于2003年出现在美国。2018年以来,以色列、英国、新加坡等国在来自尼日利亚的旅客中发现猴痘病毒感染者。

世卫组织指出:“现有信息显示,与有症状的病例发生密切身体接触的人群中正在发生人际传播。”

2021年10月25日,戴口罩的行人走过西班牙马德里市中心。新华社记者孟鼎博摄

世卫方面认为,欧洲多国近期出现的猴痘病例属于“非典型”,仅极少数病例有过猴痘风险地区旅行史,且不少感染者经性病诊所检查确诊。世卫官员戴维·海曼告诉路透社记者,猴痘病毒眼下“似乎正以性传播方式蔓延,这扩大了它在全球的传染”。

海曼说,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已经召开视频会议,讨论如何应对猴痘疫情,包括是否有无症状感染者、哪些人群感染风险高以及猴痘病毒的不同传播途径等。

2021年3月19日,戴口罩的行人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走过。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一般来说,猴痘病毒的人际传播并不常见。人际传播途径包括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部位或被污染物品等,通常需要更长时间面对面才能发生呼吸道飞沫传播。此外,猴痘病毒可能经由胎盘或生产期间的密切接触发生母婴传播。

按海曼的说法,猴痘病毒已经在非流行国家扩散的说法“从生物学上说得通”,但由于新冠疫情采取的封控、保持社交距离、旅行限制等措施,猴痘疫情没有大规模暴发。

人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的有效率达到85%。

“我们有能用的疫苗,但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可以保护自己。”海曼说。

科普:应对猴痘不必恐慌 可采取措施阻断传播

新华社悉尼5月23日电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卫生部门20日确诊了澳大利亚的首例猴痘病例。澳大利亚多位专家对此表示,虽然需要对猴痘的传播展开密切监测,但没有必要恐慌。与新冠病毒不同的是,人们对猴痘、天花等痘病毒有更多的了解,可以迅速采取措施阻断传播。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苏雷什·马哈林加姆表示,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人在出现症状后2周至3周就会康复。但是,猴痘感染对于孕妇有较大风险,因为孕妇感染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传染病学家桑贾亚·森纳那亚克介绍,此次在欧洲被发现的病例感染的猴痘病毒属于较为温和的。在7天至17天的潜伏期后,猴痘患者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高烧几天后出现皮疹。这种皮疹是大范围的,持续时间最长可达4周左右。患者还可能出现肺炎、腹泻等症状,但死亡率很低。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副教授法斯利·库利巴利表示,有关部门需要对猴痘的传播展开密切监测,但没有必要恐慌。一方面,这类病毒的传播能力不像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那么强。另一方面,人类对猴痘病毒并不陌生。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知道它会感染人类,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对抗与它密切相关的病毒,比如天花病毒。

库利巴利认为,虽然痘病毒很擅长突破宿主的防御系统,但它就像“病毒界的大象”,其结构和复制能力使它更容易被“瞄准”,人类几十年的基础研究已找到了这种病毒的弱点,对可能的威胁做好了充分准备。人类已经研发出了针对天花病毒的药物和新一代疫苗,这也为应对猴痘提供了选择。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戴维·恰尔克认为,这次有些不同寻常,因为大多数猴痘病例之间并没有联系,这意味着世界各地都需要保持警惕。但是与新冠疫情不同的是,人们对痘病毒有更多的了解,可以迅速采取措施阻断传播。猴痘病毒属于一个更广泛的病毒家族,这个病毒家族还包括天花病毒。天花疫苗可以用来预防猴痘。研究表明,在接触猴痘病毒后,接种天花疫苗仍旧有效。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传染病学家雷娜·麦金太尔表示,她开展的研究表明,由于大规模停止接种天花疫苗已经有40年至50年了,天花疫苗免疫保护能力的下降可能是导致猴痘疫情加剧的原因。她建议有关部门识别出猴痘患者相关的接触者,并为其接种疫苗来预防猴痘。

森纳那亚克指出,天花疫苗可以提供交叉保护,但不确定几十年前接种天花疫苗的人对猴痘还能有多大的免疫力。一些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猴痘。

(来源:综合本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海外网、北京日报)

新华社记者:刘秀玲、郝亚琳

策划:刘冬赋、张伟弟、闵卫国

统筹:林艳兴 记者:宋薇萍、严曦梦

视频:黄昊苏(实习) 制片:张 骄

编辑:王晓峰 责编:邵子怡、孟 妹

校对:冯雯君 制作:张 巘 图编:张大伟

监制:浦泓毅 签发:潘林青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健康码怎么隐藏头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