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大学图书馆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把握当下  开创未来——记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洪修平教授

从只接受过初中教育到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这一名牌高等学府的大门;从复旦大学博士,到科研硕果累累的南京大学教授;从研究中国哲学起步,到深入研究“佛学”、研究儒佛道三教关系,而成为全国著名的中国哲学研究专家;从热爱读书的学者,到如今深悟读者服务之道的南大图书馆馆长。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那么果敢,那么执着,那么精彩,他就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洪修平。
洪修平1954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他小学五年级时正碰到文化大革命,和同龄人一样,耽误了大好的学习时光。1970年10月,洪修平被分配到苏州西山煤矿工作。每天三班倒下矿井,每个月才轮休一次。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洪修平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梦想——上大学。为此,他以荀子“学不可以已”的名言激励自己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学习,找各种书籍来阅读,不断地充实自己。当1977年恢复高考,洪修平正是凭借着自己满腔的学习热情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洪修平经常感慨地说:“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1977年洪修平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后马上考取了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孙叔平、王友三教授。孙叔平先生曾任南大党委书记、副校长,在文革之后,回到南大创立了中国哲学博士点。孙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稿》的序言中写道:“中国佛学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影响、互相渗透。……佛家的哲学,我勉强接触一点原著。系统的研究,我是没有力量了。希望更年轻的同志啃一啃这一只酸果。”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洪修平啃起了这只酸果,这也就是洪修平走上佛学研究道路的最初因缘。他从此在佛学研究的园地上辛勤耕耘了近30个年头,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开始研究佛学的一批学人之一。
1984年,洪修平硕士毕业后留哲学系任教,但他心中始终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深造,由于孙先生因心脏病突发去世,洪修平便于1985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严北溟教授,专攻佛学,博士论文获得一致好评,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版时,任继愈、严北溟两位佛学研究大家和学术前辈分别作序,予以大力推荐。此书获得了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全国汤用彤学术奖等奖励。
1988年,洪修平回到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洪修平在佛学研究的道路上继续不断勤奋努力,硕果累累,出版了《中国禅学思想史》、《中国佛教文化历程》、《中国佛教与儒道之学》等二十多部著作,并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了140余篇学术论文,曾先后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和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科研成果获十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
有一次在美国接受采访被问及勤奋深入研究佛学的动力时,洪修平教授是这样回答的:“最重要的动力是佛教的真理性。我觉得佛教里面有很多真理。佛法对宇宙人生实相的揭示和把握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研究佛学给我很大的乐趣,佛法能帮助我们正确对待人生的很多问题,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把握当下。像我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有时间做所谓的研究,工作已不是一件辛苦的事,而是成为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帮助我不断提升内在的精神,更好地看待世界,工作完全和生命融为一体,这就是一种动力。已经乐此不疲。”从一种生命体悟的高度来进入和把握佛学之真精神。洪修平教授不但把住了中国佛学的脉,实际上也把握住了自己生命存在的脉。
从1984年留校任教至今已有26个年头,洪修平教授对教书育人工作始终充满了挚爱与真情,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为人师表的导师风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作为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儒雅睿智型学者,洪修平教授教学风格无不体现出其超乎寻常的智慧与严谨。他既擅长用深入浅出、打比方的方式来为学生们诠释晦涩难懂的佛学道理,又擅长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们探寻传统文化的奥秘。学生们经常说,洪老师在教学中体现出其一种超乎寻常的智慧与严谨,努力将研究生带到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在学生们的眼中,洪修平教授是一个极其严谨、细致的人,他总能在不经意中发现问题,大到论文的谋篇布局和学术观点,小到字词的运用和标点的使用都逃不过他敏锐的眼光,这无形中也促成学生们养成了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洪修平还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洪修平教授认为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课堂,教师在课堂要为学生思考和师生研讨留出余地,他经常鼓励同学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样,在学生写论文的时候也特别跟学生强调选题的新颖性,他尤其反对那种“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的“和稀泥”的治学态度。
    洪修平教授还不忘时刻提醒自己的学生端正治学态度:他常说:“佛教不仅仅是学问,本身也是讲做人的道理。作为一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一定要做到‘仁心说、学心听、公心辩’。唯如此,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一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
洪修平教授多次应邀到欧美、日韩、新马和中国港台地区访问研究或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在德国弗莱堡大学讲学和作为美国富布赖特学者在哈佛大学研究的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国际性交流的重要性。因此,洪修平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时常告诫他们应当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世界性的学术眼光。洪修平教授说:“我们应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既要更多地了解世界的发展与需要,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文化,我们要以世界的眼光来审视中国文化,以全人类的发展来评价其优劣得失,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世界所了解并接受,从而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
    2006年,洪修平教授开始担任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相比过去的教学和科研,图书馆显然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领域,然而凭着对读书的热爱,凭着一颗谦虚好学的心和十分的投入,他努力去做好馆长工作,把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得有声有色。
    洪修平教授上任馆长后,首先是全方位地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了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图书馆频频推出了一系列的新举措。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在图书馆和读者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图书馆于2006年主办了首届“南京大学读书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介绍和推广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另一方面调动了全校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南京大学读书节”已逐渐成为南京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和品牌。
为了群策群力,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更上一台阶,图书馆于2007年与2009年先后成立了“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和“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了充分反映南大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全方位展示南大人的学术风采,图书馆于2007年建立了“南大人文库”;为了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内部管理、全方位提升服务质量,图书馆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图书馆内部管理与提升服务质量的有关规定》,激励每个员工为提升服务质量而努力工作……
洪修平教授深知提升服务的要素是人的素质,为此,图书馆一方面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及本馆业务骨干定期为全馆的工作人员举办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并于2007年起制定并实施了“南京大学图书馆中青年业务骨干培养计划”,还从有限的可支出经费中拨出专项经费,专门设立了图书馆馆级研究项目,以鼓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根据图书馆工作的实际需要,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业务专长进行创新研究。近年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立项中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
洪修平教授还不失时机地积极推进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图书馆的交流合作,在交流中寻求共同的发展和进步。2008年起与哈佛-燕京图书馆启动了为期3—4年的人员交流合作计划,并先后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大学图书馆等签署了在文献传递、资料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协议,从而构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资源平台,为我校师生大大拓宽了文献获取的渠道。
在洪修平教授的带领下,南大图书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华东北地区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华东北区域中心、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管理中心、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在江苏乃至全国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洪修平教授也因此当选为第三届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副主任委员及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期刊研究工作组召集人、第六届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
    洪修平深切地感受到图书馆队伍是一个乐于奉献的群体,但福利待遇普遍较低,作为馆长,他总是尽一切可能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与待遇,并尽全力帮助员工解决职称等有关个人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令人欣喜的是,由于近几年来图书馆的出色表现,越来越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与读者的好评,这是洪修平带领图书馆全体员工努力奉献与不断开拓创新的最好回报。
    2009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5.3万平方米的仙林图书馆的落成与开放,为南京大学图书馆开辟了新的篇章,洪修平教授正带领着全馆130余位员工齐心协力创造图书馆更加美好的未来……
    诚然,要做到教学、科研与图书馆管理三不误是何其的难,这其中的付出和努力,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洪修平自己知道,而正因为他已完全地将工作和生命融为一体,由此而焕发出的无穷动力激励着他朝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努力奋进……

智慧门户平台提供在线自助建站服务。平台易用,用户使用拖拽方式、所见即所得,搭建过程轻松、零代码;具有丰富的模板体现不同行业的特征与风格;布局模块搭配样式模板,满足用户的各类样式需求;添加内容多方式,可本地添加和外接数据;持续统计分析数据,用户随时掌握网站概况。

在高中的时候,大家读的书数量有限,一般都是课本和一些参考书,其他书读的一般不是太多。

但到了大学以后,我们需要读的书就很多,涉及的领域也特别大,所以我们特别提醒大学生多去泡泡图书馆。

图书馆对大学生的意义重大:

图书馆是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资源,学会并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学术资源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国很多高校都有丰富的藏书,藏书量的多少往往是一所大学地位和名望的标志之一。

图书馆对我们的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极为重要:如果你能够充分利用本校图书资源进行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话,一定能够事半而功倍。图书馆的利用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不少大学开设的文献资源检索课,就是教你如何利用文献资源的,对那些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学而言,这门课是非常值得听的。

如果在大学期间,大家能多泡在图书馆,你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重要性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完善知识、增长才干、塑造性格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应抓住这一时期,充分利用图书馆,广泛地阅读,积极地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让其真正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为自己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有很多好处,具体如下。

一、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

图书馆的专业书籍巩固了大学生的课堂学习知识,但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光要有优秀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宽泛的知识面,开阔的视野,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样,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更强,创新能力才会更高,将来走向社会,用人单位也会比较青睐。图书馆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为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一个人要成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充实大脑,还要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即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作为大学生必备素质之一是很重要的,人文素质强调的是如何做人,一名大学生即使专业素质非常强,但是不懂得与人合作、不懂得与人相处的技巧、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其事业发展不会走得很远,不会走得很顺利的;人文素质还强调心理素质,大学生要学会面对挫折,增强心理承受力,进而增强社会的适应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单靠课堂老师的教导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大量的优秀作品慢慢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来完成。图书馆拥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如文学、励志、心理学、名人传记等方面的书籍,是提高大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健全性格的教科书。

现代社会,信息更新非常快,快速而准确地掌握住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因而信息素质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具备了信息素质就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大学生将终身受益。信息素质即有效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 并据此寻检、判断和组织信息、以及使用信息的能力。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图书馆的专业老师和各种电子资源培训讲座。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和图书情报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

毕业以后,大家都会怀念大学的图书馆这么多藏书,到社会上就很难再找到对外开放的大型图书馆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秀的讲师应该具备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