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化学博士待遇

天津市食品科学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南开大学,全面结合南开大学在医学、化学、药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的优势于2017年底组建成立。实验室以食品科学和健康为研究核心,重点围绕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食品安全检测与疾病诊疗3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致力于从食品营养、食品品质、食品功能、食品原料等多角度构建起适合我国居民营养健康需求的食品营养理论与健康食品保障技术体系。

因科研工作需要,天津市食品科学与健康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博士后若干名,欢迎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于63024:00前应聘。

 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南开大学入选,首批安排招生专业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历史学、哲学。

南开大学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学校意在招收真正对基础学科有浓厚兴趣、有天赋,且有志于献身学术研究的有为青年,在南开接受系统化的培养和训练,未来能够服务于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成长为“公能兼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质量领军人才与学术大师。

南开大学培养模式体现为“一制三化”、“交叉培养”、“动态进出”,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在组织方面按照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组织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在培养方面以基础学科为根基,开展多学科融合,未来在研究生阶段向相关方向培养发展,设有“动态进出”机制,确保培养工作的高水平,培养人才的高质量。

各班级设有专门的班导师,同时单独配备一流学者作为专门的学业导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向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加强对学生的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

的课程组织均为小班化教学,精心培养。增加课堂讨论,强化师生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入选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志趣选择学科方向,进入导师的课题组进行科研实践训练。开展课堂内外、校内外、境内外的各类学术活动,强化同伴互动和师生互动,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

结合学校学分制教学改革,提供多领域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效开发学生潜能。

入选的学生一般拥有至少一次赴国(境)外顶尖高校进行交流、研学的机会。同时学校邀请国外知名大学专家来校进行短期授课与前沿讲座,讲授国际前沿学术研究理念与方法,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的培养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发展阶段。在基础阶段,一般依托入口专业,进行系统性学习和训练,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利用南开大学综合性大学学科丰富的优势,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即可接受到交叉培养,涉猎若干相关领域,发掘个人志趣,储备发展势能。在发展阶段,学校可依据学生培养过程具体表现及学生自身意愿,进入到具体领域继续接受培养和训练。

实行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合理科学分流。当入选的学生不适宜或者达不到中相应专业的要求时,须转入相同专业的普通班级完成学业。同时,也允许符合中相应专业要求的普通班级学生转入到中,接受高标准的培养和训练。

南开“数学与应用数学”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1920年数学系创立起,始终是我国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人才的顶尖基地之一,培养了包括陈省身在内的一批世界著名数学家。2017年,南开数学学科、统计学学科双双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几次教学评估中,南开数学均为“优秀”,评估专家甚至指出“南开数学有口皆碑”。

1986年陈省身先生创立“数学试点班”,数学强基班本科延续数学试点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小班化教学,精心培养。任务制培养模式,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宗旨,充分利用南开数学学科、统计学学科、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工智能学科四大学科顶尖的教学科研资源。全程实行导师团队式指导,本科期间至少有一个学期赴国际顶尖高校联合培养、长期修课。

培养模式:前两年强化数学基础,第三年分专业模块化学习,第四年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及学习志向,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在数学科学学院、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组合数学中心、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中选择研究生攻读的专业方向。随后,在导师指导下按照直博生培养方案进行部分研究生课程学习,并享受博士研究生待遇。

南开物理学科肇始于1919年,是国内建立最早的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中国近代物理奠基人饶毓泰是本学科的创建者,培养了吴大猷、郭永怀等优秀人才。物理学专业自1993年入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近期3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强基班将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汇集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的优秀教师和优质教学资源,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集中调配优势资源,从物理学术竞赛、创新科研训练、国际学术交流等多方面给与专项经费支持。本专业建有50余个海外科研实习基地,注重教育教学的国际化。

学习年限:3+X(学士3+1、博士3+5),第三学年末,进行博士资格考核。

动态进出:在第一、二学年末分别进行考核,依据学生的学业、学术表现及考核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培养模式:多维度导师制、多形式小班化、多方位个性化、多层次国际化。博士培养阶段可选择物理学等专业。

从第一学期开始即进入科研导师团队;从第三学期开始逐步接触科研课题、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第五学期开始申请国创、市创、学校百项创新科研项目,组建团队,完成科研项目。通过博士资格考核后,从第七学期开始进入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按照五年制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及科学研究。

南开化学历史悠久,起源于1919年南开大学建校伊始的理科化学门,1921年著名化学家邱宗岳教授创建化学系。化学专业199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并在后续评估中多次被评为优秀基地。2009年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9年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化学强基班制订特色培养计划,两年内修完本科部分专业基础必修课,第三学年可选修博士阶段的特色课程,可选择进入国内外高水平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设置涵盖全过程、逐级深入的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一流大学的暑期学校和暑期科研项目,特别资助学生到国际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参加3个月以上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到国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课题组开展毕业论文,实现毕业论文全球做。

南开大学化学强基班学生可在两年内修完本科阶段专业基础必修课,在第二学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继续培养学生名单。从第三年开始按研究生模式培养,可选修博士阶段的特色课程,可以选择进入国内或国外高水平课题组进行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药学等专业的科研训练。

南开生物学科肇始于1919年,“生物技术”专业被教育部评为第一特色专业,拥有“国家基础生物科学理科人才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入选首批“生物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9年“生物科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单独建班、小班授课;双重导师制培养,由院士等国家高层次人才担任学术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世界顶尖高校开展学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立足生命科学,培养面向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产业的高精尖人才。

学习年限:八年。第四学年末,进行博士生资格考核。

动态进出:在第一、二学年末进行全员考核,依据学生的学业、学术表现及考核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第三学年末,可分流退出,完成大四的学习获学士学位。

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前两年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第三学年在科研导师指导下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赴境外高校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科研训练或交流学习;第四学年在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药学院、化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导师中进行双向选择,启动博士论文研究,修读博士阶段课程。

南开历史学科历史悠久,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置有历史学门。经过近百年发展,目前已成为学科方向齐备,研究实力强大,声誉卓著,综合排名位居国内前列的专业学院。1994年历史系成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2007年,历史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全国仅两家)。2017年,世界史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9年,历史学、世界史两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历史学强基班,将以培育优秀人才为目标,有侧重地引导同学开阔视野、扎实基础并投身学术,持续提升学术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出一批政治站位高、品行高尚、具有献身学术精神、视野开阔、学术能力出众、能够继往开来、在国际史学界发出中国声音、引领未来史学发展和对人文学科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史学人才。

学院与文学院、哲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合作,共同开设面向强基班的跨学科课程,涵盖文、史、哲、政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历史学强基班学习年限为4+5,采用动态调整方式进行培养。第二学年结束时根据个人专业兴趣和意愿,结合学业成绩进行第一阶段考核。本科第三学年结束时通过第二阶段考核者可提前进入本-研衔接阶段的学习。研究生二年级第二学期根据第三次考核情况,决定是否按照博士方式培养。

南开哲学学科肇始于1919年,1994年哲学专业被批准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8年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具有哲学、逻辑学和宗教学三个本科专业,是全国高校中设立哲学类本科专业最为齐全的专业学院之一。

学业“全程导师制”,单独编班,实行相对独立的培养方案,单独排课教学,单独配备班级导师,专项经费支持强基班学生各类优秀表现。从第二学年开始跟随导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从三年级开始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对符合要求的项目予以专项支持。

学习年限:学士3+1、博士3+5。第三学年末,进行博士资格考核。

动态进出:学期末进行学分绩排序,进行动态调整。

培养模式:(1)本科到硕士:“强基班”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研究生推免名额由学校专门划拨。申请“直攻博”者执行相关政策规定,组织面试。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对“强基班”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开放。(2)硕士到博士:对于在硕士二、三年级申请学院硕博连读考核的“强基班”学生,学院给予优先考虑,连读指标由学校专门划拨。

孟继本,1938年8月生,湖岗乡后白畅岗村人。中共党员,博士学位,教授职称。博士生导师。1994年3月退休。1952年9月至1955年8月,在杞县一中读书。1955年9月至1958年8月,在睢县中学读书。1958年9月至1963年8月,就读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3年9月至1983年3月,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师。1983年4月至1985年3月,在日本京都大学留学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88年3月至1989年3月,在日本筑波大学、京都大学国际合作研究。1989年11月至1998年9月,任南开大学化学系党总支书记、南开大学党委委员、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间,1990年12月至1991年5月,日本爱媛大学国际合作研究。1992年8月至1993年4月,在日本龙谷大学国际合作研究。1994年7月至1995年1月,在加拿大UBC大学访问科学家)。1998年10月至2004年3月,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还兼任《感光科学与光化学》和《功能材料》杂志编委。日本龙谷大学和爱媛大学客座教授。主持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和多项重点项目、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天津市多项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150多篇论文。授权20多项专利。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曾应邀多次参加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多次被邀请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报告。所发表论文、专利以及大会学术报告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与关注。多项研究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出产品。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最早把光致变色材料用于识别防伪技术、用于服装纺织品、装饰品等。成功应用于制备汽车与建筑安全玻璃用光致变色聚乙烯醇缩丁醛胶片。首次在国际上把光信息材料用化学方法连到基因上。首次合成了光信息基因材料。在国内外最早开展了固态有机生物光化学和固态化学研究,并发现用晶格控制物质来调控化学反应的新方法,找到了用非手性化合物制备异种双分子手性空间群晶体的新技术。在国内外第一次把人体中两个重要元素磷硒合成到同一大环中,合成多种新的磷硒大环化合物,用于医药和催化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开大学化学博士毕业要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