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摘  要】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并将他们的哲学思想称为老庄哲学。老庄哲学围绕“道”这一核心理念,向世人诠释人生智慧,表达人生态度。有人说:“读老庄,就是读人生,就是读人生哲学。穿过历史的长河,感受风云的变幻,我们至今仍然能够在道家诸多著作中品味老庄哲学所构建出来的人生观。

【关键词】老子;庄子;人生智慧;人生态度

1.1老子与《道德经》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诞生出不少英雄豪杰,其中老子无疑是最具智慧,也最具神秘性的一位智者。古往今来,有过很多史学专家对于他的生平和事迹做过不少推测。其中司马迁的《史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有过这样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的官吏,博学多才。据史料记载,孔子一生有过4位师父,老子就是其中一位。孔子和老子之间有一个小故事,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见孔子不远千里而来,很高兴,跟孔子彻夜长谈,之后带他拜访大夫苌弘。并在临行前赠送孔子一段话:“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都已经不在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并且君子生逢其时的话,就会驾车做官,生不逢时的话,就犹如无根之花一样随风飘摇,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如果把货物藏起来的话,就像什么东西都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人格,但容貌看起来就像愚钝的人。去掉您的骄气和多欲,还有神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来说没有好处。我能说得也只有这些了。”之后,就如老子所预料的一样,孔子处处碰壁,孔子不经感叹老子有着像龙一样纵横三界的洞察力。

虽然老子有着非凡的智慧,但是老子在世期间是怀才不遇的,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不安的,各国之间都在土地兼并,战争四起,人民心系统一,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比起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显然讲究专制法治的法家思想更容易被各国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们所接受。道家思想更像是块璞玉,静待着被人赏识的一天。在老子去世几百年之后,道家思想逐渐被后世的几代君主重视,道家思想得以发展,并成立了教派。老子得到了尊崇,被推上了神坛。老子是位千古奇人,他留给后世的唯一一部著作——《道德经》,也是一部千古奇书。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成为了除《圣经》外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五千字,却折射出了影响人一生的人生哲学。《道德经》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无数代人在人生中前行的路。很多人在初读道德经时,会觉得道德经读起来容易,理解起来很难。但是如果你在经历了人生道路上无数的曲折之后再读道德经,就会忽然发现以前读起来晦涩难懂的语句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所以读道德经的人群大部分都是有着经历了一定岁月的中老年人。《道德经》是后世了解道家思想的来源,内容涵盖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思想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关于道的含义,老子在《道德经》中给出了多种解释。第一种在《道德经》第一篇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它反映的是探究万物发展的本质,不拘泥于表面。第二种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发展规律。第三种认为“道”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在《道德经》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同时也指出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功善时。这交代了为人处世的“七智”。分别是:找准定位,拥有深不可测的心胸,待人为善,讲究诚信,为政精简,处事要发挥所长,行动要把握时机。能够做到这些的人才是最“善”的人。

(1)“无为而不为”的思想。“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是指人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轨迹,遵循天道而做事,这样才能达到“无不为”。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要求统治者效法自然,让老百姓自主管理。这一思想被汉高祖刘邦率先接纳,改变了汉初时期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对于个人来说,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不能逆天而行,淡泊得以明志,宁静得以志远。

(2)“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天,地,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这句话也揭示了人生哲理,道法自然,自然而然。面对人生的选择时,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活出精彩,活出自我。

(3)对于现代人的启示。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老子认为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说话要做到简洁意骇,不露锋芒,做到心中有数,少说话,多做事。 ②谦卑做人,养得深根。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三宝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认为,慈为和善,俭为节约,不敢为天下先为谦卑。与人为善,是做人的根本,节约是美德,谦卑做人是大智慧,一个人修養的最高境界是平庸。而做到平庸的途径就是低调和谦卑。

2.1庄子与《逍遥游》

一提到“庄子”,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由他引申出的成语“庄周梦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庄子知识渊博,才思敏捷,崇尚自由。庄子一生都在践行着他所追求的自由,不拘约束,甚至不应楚威王之聘,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由于一生都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生活拮据,常常穷困潦倒,能超越贫穷乐在其中。庄子善于用寓言文学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庄子也是一位善于思辨的人,据说,惠子是庄子的好朋友,惠子善于辩论,口才极佳,是名家的创始人。他们经常辩论斗嘴,有一次他们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看见濠水中鱼在水底自由自在,感慨地说:“你看鱼儿多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反问:“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肯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是知道的,所以才来问我,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这则小辩论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理念: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事物。这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学观念不谋而合。庄子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极其厌恶的,有着“反文明”倾向。庄子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庄子与其后世创作了《庄子》一书,其中《逍遥游》是其代表作,反映了庄子最核心的思想观念。所以只有读懂了《逍遥游》才是真正地了解庄子人生理念的核心所在。

翻阅《逍遥游》我相信大家都会和我一样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何为逍遥,怎样才是做到了真正的逍遥。”在阅读《逍遥游》之后,我得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1)“绝对自由”的思想。《逍遥游》开篇写道:“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能其翼若垂天之云,鹏飞起来,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能乘着风向南继续飞行,斑鸠与寒蝉对此很奇怪,不明白大鹏为什么要去这么远的地方,这就是它们与大鹏的区别也是小与大的区别。但在庄子看来,大鹏并没有真正的自由,因为它也需要借助外力才能飞那么远的地方。要想绝对地自由,必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忘掉自己,无欲去求,顺其自然,得到心灵上的解放,才是绝对的自由。

(2)看淡生死的人生观。在庄子看来,生与死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认为人的生死如同四季的更替,日月的变幻,都是自然的现象。无需恐惧,看淡生死,追求逍遥。

3.1无所谓的人生态度

现代人生活太过忙碌,每天心里如同压着巨石一般,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看顾家人,甚至都没有时间仰望天空。其实归根结底,在于人们都太在意他人的想法,太在意物质。如果能够抛弃杂念,看淡烦扰着你的一切,是不是就会轻松一些?这种无所谓的人生态度并不是真正的无所谓,这是一种超越自然的人生理念,是积极的。人们要生活于天地间,就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智慧,舍弃才是真正的拥有。

3.2承受孤独是你内心强大的开始

庄子在经过惠子墓前触景生情对身旁的随从说了一则故事:“有个人鼻尖上溅到了一滴像蚊蝇翅膀一样小的泥,他找来了泥匠让他用斧子砍削掉这一个小白点,泥匠照做,那人全程面不改色,白泥去除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宋元君知晓此事,召见泥匠,让他也同样这样对他,泥匠回答说:不难,只是再也找不到合适的搭档完成此事了。”随后庄子对着惠子的墓前伤情地说:“您离世之后,我就再也找不到像您一样可以与我辩论的对手,您孤孤零零地躺在这里,我在您墓前比您还要孤独。”逍遥如庄子,也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可见,人这一生,孤独在所难免。耐得住寂寞,是所有人的必修课,父母终究会有老去的一天,儿女会有找到属于他们的生活的一天,朋友会因世事无常而离散。独自生活,勇敢面對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在《庄子》中提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与生命,万物对话。独处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智慧。人生在世,要学会做自己,乐在逍遥。

[1]杨坤  浅析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及其现代启示 青年文学家2014(12)

[2]《道德经》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陈永琪(1999.09-),女,安徽省淮北人,合肥市肥西县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金融专业,本科生。

清华大学教授讲庄子人生观——《逍遥游》故事解读

简介:学古今之智慧,格自己之不足,追求真理,追求通达,增社会之正能量。主要学习方向:道家文化,国学经典、道家思想《道德经》、阳明心学,西方哲学。

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受环境的转变。有的人没事做时,会很痛苦,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的修养。如果自己有中心思想而退休闲居,就没有关系,否则的话,闲居时就很可怜,这情形就是子张这个话,“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认为要做到“执德能弘,信道能笃”,自己有中心思想才可以。能处有处无,坦然自在。


你看庄子说的话,“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儒家说己立而后立人;佛家讲先求自度而后度人,都是一样。所以古今中外圣贤的哲学,都是同一个路线,没有两样。这是重复我们前面讲过的,前面讲得太匆促了,所以现在重复一下。

我经常和朋友谈天,说他们有个大问题,尽管活了几十年,自己的人生观没有方向,都跟着环境在转,这个就是犯了庄子所说“所存于己者未定”。譬如说,我一辈子要做一个睡觉的人,只要有觉睡就好,什么也不管,他的人生观是睡觉,也总算确定了,说睡得都快饿死了,没有饭吃也不管,因为求仁得仁嘛!那也可以,死后给他一个谥号,也称他灵公吧!或者称为神公吧!就怕连这样神经性的人生观都没有确定,只是跟着环境乱转,这是很悲哀的事,要千万注意!

譬如人的职业,都是求生存,当皇帝也是职业,讨饭也是职业,是职业的不同,而不是事业的不同。中国文化这个事业是什么呢?孔子也在《易经·系传》上讲,“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不管是当皇帝或者讨饭,或者做工,你的一生所作所为,“举”,就是你的动作,“措之天下之民”,使社会能得到你的福利,受到你的恩惠,而得到一部分的安定,这样的成就叫事业。我们看一部二十五史,多少皇帝,多少宰相,多少状元,现在我们脑子报得出多少个?二十个都报不出来!原因是什么?他们没有事业在人间,人世间那几十年,马马虎虎过去了,只是个职业而已。尤其古代那些太子当皇帝的人,对于历史上这一类人,我给他名称叫做职业皇帝,他天生要当皇帝,那没得办法,谁叫他七字不好,八字好呢!

清朝时候有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去做县长,字都不认识,一二三四五六七,他写到七字的时候,应该向右边弯,他写成向左边弯。站在他旁边的卫兵说,大老爷,你这个七字写错了,七字是向这边弯过来,你怎么向那边弯?这个当官的县长受不了,他把笔一丢说,格老子七字写不好,八字好,你还是当兵,我还是做官,你管我写不写错字!那些职业皇帝,他就是八字好,可是他没有事业,在历史上没有贡献,为什么没有贡献?因为“所存于己者未定”,自己人生观没有确定,“未定”两个字特别注意。一个人把人生观确定了以后,富贵贫贱没有关系,有地位无地位,有饭吃没饭吃,有钱没有钱,都一样,人生自然有我存在的价值。

哲学上有个名称叫“人生观”,我常常说现在这个教育错了,也没有真正讲哲学,因为要讲真正的哲学,人生观很重要。我发现现代许多人,甚至到六七十岁,都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我常常问一些朋友,有的很发财,有的官做得大,我说你们究竟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有个正确的人生观吗?他们回答,老师你怎么问这个话?我说是啊!我不晓得你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啊!譬如你们做官的人,你想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这是人生的两个典型。发财的呢?我也经常问,你们现在很发财了,你究竟这一辈子想做什么?可是我接触到的发财朋友,十个里头差不多有五双都会说,老师啊,真的不知道啊!钱很多,很茫然。我说对了,这就是教育问题,没有人生观。

我九十几岁了,看五六十岁的都是年轻人,这是真话。有些人都五六十岁了,他们还觉得自己年轻得很呢!我在五六十岁的时候也精神百倍,比现在好多了,现在已经衰老了。但是五六十岁也算年龄大了,却还没有一个真正正确的人生观;换一句话说,看到现在我们国内十几亿人口,甚至全世界六七十亿人口,真正懂得人生、理解自己人生目的与价值的,有多少人呢?这是一个大问题,也就是教育的问题。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一生是如何生活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