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让NASA放弃航天飞机?

我国是世界航天大国,虽说不足以独树一帜,但航天技术也是位于世界前列的。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目前我国航天飞机制造业基本属于一个空挡期,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觉得可能是因为美国的前车之鉴才使得中国不考虑制造航天飞机,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过其实我国当初也有自主研发制造自己的航天飞机这样的想法。但后来综合来看,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很多人可能认为征服太空是值得冒险的。不可能因为发生一次意外就直接选择放弃,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


1986年1月28号,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发射。当时机舱内共有七名机组人员,其中一位是受邀而来的老师,现场来了很多人,欲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幕。但在起飞后的73秒后,航天飞机突然闪出火光,随后外挂燃料箱凌空爆炸。顷刻间,价值12亿美元,约合78亿人民币的航天飞机瞬间化为虚无。后来,事故查明是因为航天飞机在发射时气温过低,发射台出现结冰,造成燃料舱的o型环硬化失效,最让人惋惜的是,其实这场事故是可以避免的。飞机发射前,一位工程师曾经提出重新检查o型环,但被上级否决了,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2003年2月1号,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原定降落时间前16分钟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系。数秒后,航天飞机在德克萨斯州上空发生解体。机上七名宇航员无一生还。1997年1月三角洲二号7925火箭升空后17秒便发生了爆炸。即使在升空之前科学研究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排查,但开始升空后,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也随之发生。只要有细微的变化,就意味着危险会更大。


种种事故表明,在这条冒险且充满未知的道路上,人类付出了不少惨痛的代价。当时美国提出发展航天飞机是想要降低发射成本,并希望它能重复使用,完成相关的飞行任务。但美国人在执行这一计划的过程中,慢慢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有数据表明,从1985年到1988年,航天飞机的发射价格增加了85%。每一次发射的费用都会飙升到9000万美元。尽管NASA采取了种种措施来节约开支,但研制费用还是连年超支。在这种情况下,NASA只好再一次申请增加拨款。


当时政府考虑到航天飞机的研发会对国家安全有利,对科学研究以及商业开发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对追加经费基本不持异议,但连年如此,美国人渐渐对此项目存在迟疑。截至1980年4月,NASA整个航天飞机计划增加到了89亿美元。这笔花费完全超出了当时的预算,加之航天飞机的事故率很高。我们以美国为例,美国研制并投入使用的五架航天飞机中,两架发生爆炸,14名宇航员因此丧命。


和其他航天制造相比,其技术难度更大,系统设计更复杂,潜在危险性和研发费用都很高。零部件老化速度远超预期。据了解,美国每架航天飞机费用达20亿美元,一次性发射费用也高达5亿美元。并加上各种检修,足以让NASA不堪重负,也因此,最终美国也决定放弃航天飞机计划。这么看来,我国不制造航天飞机的选择也并非不无道理。

不过其实我国当初也有自主研发制造自己的航天飞机这样的想法。但后来综合来看,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很多人可能认为征服太空是值得冒险的。不可能因为发生一次意外就直接选择放弃,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17年后,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再次发生了7名航天员死亡的严重事故。这让航天飞机的安全性饱受质疑,成为后来美国中止航天飞机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独有偶,在2起事故中,美国航天体制中的官僚主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说,“哥伦比亚号”事故是一场谋杀。

北京时间当天20:00,“哥伦比亚”号在距地面280公里的轨道上 绕地球飞行,乘务人员得到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的绿灯信号,开始准备返回地球大气层。

21:09,天空上的雾散去。返回飞行指挥官勒鲁瓦·卡恩向“哥伦比亚”号发出离开地球轨道指令。

21:15,航天飞机小型方向控制用火箭发动机打开,时间为3分钟。航天飞机的尾部向着地球,开始降落。

21:44,“哥伦比亚号”进入大气层。

21:59,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向“哥伦比亚号”发送指令:“哥伦比亚,这里是休斯顿。我们看到你们的轮胎压力信息,但没有抄下你们最后的数据。”“哥伦比亚号”机长里克·赫斯本德回答:“收到,但……”他的话戛然而止,在一阵噪音之后,地面与“哥伦比亚”号便失去了联系。

22:00,地面目击人员报告称,他们看到“哥伦比亚”号碎裂成无数小块,在天空拖过一条长长的白烟。

当天,NASA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事实。

NASA在2004年8月13日报告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祸首。

外部燃料箱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当航天飞机返回时,经过大气层,产生剧烈摩擦使温度高达摄氏1400度的空气在冲入左机翼后融化了内部结构,致使机翼和机体融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一结果离事故发生已过去1年多。据NASA和事故调查委员会解释,这是由于事故发生后,大家迟迟无法找到泡沫材料和燃料箱部件进行检验,所以一直没对事故原因作出最终定论。

最终,是NASA内部负责“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师尼尔·奥特对外透露,宇航局经多次试验确定,泡沫材料安装过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奥特表示,泡沫材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当工程人员用喷枪在燃料箱外敷设泡沫材料时,各块泡沫材料之间留下了缝隙,这样在飞行过程中,液态氢可能渗入其间,并且受热膨胀,将泡沫材料撑开脱落。

2009年12月30日,NASA公布“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最终调查报告,细述了“哥伦比亚号”解体前舱内的最后情况。报告还重点关注宇航员安全问题,提出多项改进意见。根据这些宝贵的经验,航天人员改进了航天飞机设计,并顺利发射了后来的“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奋进号”航天飞机,各航天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着。

然而,NASA前飞行主管韦恩·哈尔在事故十周年当天的一番话如同平地其惊雷,再将公众目光吸引到了这次事故中。他表示,NASA其实早在事故发生前,就预知到了接下来的结果。

2003年1月23日,尚处于太空之中的“哥伦比亚号”机长赫斯本德收到了来自地面的一封奇怪邮件,邮件中提到:“在升空80秒左右,照片分析显示有一些从外挂燃料箱上脱落的绝缘泡沫碎片撞击了航天飞机左翼的下表面。”

之所以说奇怪,是因为他们大费周章使用宝贵的太空通讯资源告诉机组这么一件事,同时却表示,“这件事其实根本不值一提”,称发信只是为了让他们“不会在记者提问时对这个问题感到惊讶”。

对于问题,地面人员解释道:“专家已经对高速摄影进行了审查,无需担心碳纤维板RCC或隔热瓦有损坏。我们在其它几次航天飞机升空时也看到过相同的现象,因此完全不必担心返回时会有问题。”

事实上,问题比邮件上说的严重得多。

2003年1月16日航天飞机发射后,航天中心的摄影工作组在2小时内初步检查了跟踪摄像机的视频,并未发现问题。然而,第2天高清胶卷冲洗出来后,他们发现了问题——发射第)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5 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航天飞机和航天飞船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