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25宽10高6求体积表面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苏教版)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小学六年级数学(苏教版)第一单元

  鹿邑县杨湖口乡中心小学 宋烈涛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

  3、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4、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5、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对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有较明确的观念。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

  6、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7、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形成空间观念,并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受到“实践第一”观点的教育,养成仔细计算,认真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2、掌握体积单位、容积单位及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和互化。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第1-2页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完成练习一1-4题。

  第1题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第4题可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完成练习一第5题。

  尝试自己做一个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第3页的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5题及动手做。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教学第6页的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1-5题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体重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地(2)题。

  4、做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根据表中列述的数据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内容:教学第7页的例5,完成练一练及练习二6-10题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长方体模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1、课件出示例5: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2、出示练一练第1题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和?

  明确就是求侧面积。

  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4、完成练习二第10题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火柴盒的外盒只有4个面,内盒有5个面。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练习四第10题、思考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第10-11页的例6、例7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准备: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等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引导学生发现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验证。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

  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引导学生比较、推想。操作验证。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

  引导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

  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

  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方法,指名汇报。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借助示意图,先由学生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演示验证。

  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三第1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4、完成练习三第2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6、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这节课哪些地方值得大家注意?

  完成练习三第5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第12、13页例8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教学准备:正方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模型等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一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或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三第8题

  5、完成练习三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三 第9题 思考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第16、17页例9、例10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一、设疑激趣,引发问题

  1.师:同学们,非常高兴今天又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有趣的数学问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能说说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谁能用手势分别比划一下1cm3、1dm2、1m3的物体大约有多大?

  2.师:老师手上的这个小正方体棱长是lcm,它的体积是多少呢?3个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呢?6个呢?同学们,你是怎样想的?可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要看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

  如果求这本大词典的体积呢?如果求我们电教室这根水泥柱的体积呢?(生:疑惑)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长方体不能切或切不开,我们该怎么办呢?(生:找出求长方体体积的一般方法)长方体可能与哪些数量有关呢?(再次让学生猜想:可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猜想就是我们的思维向导,长方体到底与哪些数量有关,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师揭示课题)

  二、操作实验,探索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1.同学们任意拿出一些小方块(允许学生拿出相同或不同数量的小方块),小组合作,在桌面上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相关数据和你们的发现填人《实验报告单》。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了 。

  2.请2~3个小组汇报、展示小组的探究成果,启发学生发现规律。

  4.比较分析:以上四种摆法,长、宽、高不同,所用小方块数量相同,即摆出的长方体体积相等。它们共同的规律是体积都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5归纳概括:同学们的实验与老师的实验都发现了什么共同的规律?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V=abh)

  6.练一练(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手上这个长方体教具,长7cm,宽4cm,高3cm,它的体积是多少cm3?

  (二)探究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1.师出示一个长方体,长4cm,宽和高都是3cm。问: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求它的体积呢?如果老师把它的长也缩短到3cm,那么它就变成了一个什么物体?(师: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求呢?(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或v=a3)

  2.师强调:“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练一练(学生自主完成):一块正方体石料,棱长是6dm,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

  三、灵活运用,巩固内化

  1.明察秋毫当判官。

  (3)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2=16(立方分米)…………( )

  (4)一个长方体,长7米,宽4米,高2分米,它的体积是56立方分米……( )

  (5)一个正方体棱长6cm,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

  2.讲究方法对巧快。

  正方体 棱长/m 体积/m3

  3.学会知识任我行。

  (1)一个长方体儿童游泳池,长30m,宽20m,水高1.2m。如果每立方米水约重1000千克,这个游泳池有水多少吨?

  (2)一个正方体魔方玩具的棱长总和是60cm,这个正方体魔方玩具的体积是多少?

  4.轻松一刻请你猜。(游戏:让学生猜猜一个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如果变了是怎样变的?)

  ①当你翻开书本自学新课的时候。

  ②当你用积木搭一座2008北京奥运城的时候。

  ③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④刀切豆腐——两面光。

  ⑤竹筒倒豌豆——全抖出来。

  四、总结评价,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老师认为同学们这节课学得很棒!能评价一下吗?(启发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自评、互评)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只要勤动手,勤思考,一定会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同学们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2.挑战自己我快乐。(拓展题)

  “一块不规则的铁块,如果只能借助两种工具:一个装有水的正方体容器,一把直尺。你能求出这块不规则铁块的体积吗?”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实验、去思考、去解答。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第18页认识计算直棱柱体积的统一公式

  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以史料引入新课

  1.古代数学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

  课件展示: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2.提出探究性问题.

  (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1.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上面4个问题,然后讨论(或同桌或小组)最后全班讨论、交流、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第(1)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回答会是多角度的.如,有的会从数学本身的角度出发,想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一种悠久的文化;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有的会仰慕祖先的睿智,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寻探数学宝库的信心等等。

  (2)弄清“底面”、“底面积”的含义.

  告诉学生,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放置的面做底面.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

  (3)推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掌握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再问:“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学生回答后在上面计算公式的下方对着写: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对照两个公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及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和今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是一致的,两个公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2.推出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课件展示学生讨论前面第(4)个探究性问题的答案:将长方体的高减少到和底面边长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就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体.

  (2)让学生说出这个正方体的底面(课件随即涂上颜色),然后推出这个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底面积 × 高

  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指着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提问:“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写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三、应用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做书上“练一练”第1、2题。

  学生独立作业,对正时用课件显示答案.提醒学生正确书写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2、做书上“练一练”第3题。

  课件展示:什么叫“横截面”?

  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一个长方体,所得的截面叫横截面,这个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与底面是相同的。

  学生在理解了什么是“横截面”后,让其独立完成“练一练”第3题。

  课件展示题意: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在上面铺上10厘米厚的三合土形成一个扁扁的长方体情境──再铺上4厘米厚的煤渣形成一个更薄一些的长方体的情境。课件展示后让学生独立作业,集体订正。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受到了那些启发?

  五、布置作业:练习四的第6、7题.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第19页例12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1)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

  (3)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

  (4)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或写在黑板上)

  2.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教师用课件显示出来(或写在黑板上)。

  3.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4.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书上第31页上的表格填完整,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换算思路。

  2、完成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

  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

  本节课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练习四 第3、4题

  体积和表面积的练习

  教学内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什么叫表面积?

  5、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

  6、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回顾本单元的有关概念。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四的第16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问题(1).(2)有什么区别?

  3、做练习四的第7题。

  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

  4、做练习四的第18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做练习四的第19题。

  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回顾与整理

  1、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什么叫表面积?

  5、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

  6、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回顾本单元的有关概念。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长度(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

  (3)长方体或正方体( )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4)物体所占( )叫做物体的体积。

  (5)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 )叫做容器的容积。

  进一步巩固上面复习的内容。

  2、在下表内填上合适的数:

  a b 底面积 h 表面积 体积

  请学生说出填表方法;

  填完后,集体订正。

  3.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6立方米=( )立方分米

  35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8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先填空,然后指名回答;

  教学内容:P24~25页,第7~13题

  1、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教师:由上面两个体积计算公式概括成的总公式是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做教科书第24页的第7题.

  先请一位同学读题,然后教师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问题实际求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

  全班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个空格里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2.做教科书第24页的第9题.

  3、做教科书第24页的第10题.

  4、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25页11题。

  可以让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共同讨论一下。

  结合正方体的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给同桌出一份本单元的检测题。

  要求自己先作出答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苏教版)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这篇文章共41644字。

:第1篇项目式教学案例一等奖  科目 语文 年级 初一 班级 时间 年月日 16《社戏》  1 教学 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

:第1篇徐颖牛和鹅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队《牛和鹅》教学初稿经过叶圣陶实小兄弟团队的真诚评价,使我们豁然开朗,也对教案中诸多环节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教学为学生服务,课堂以学生为主,使师、生、文本、媒体多元结合,让课

共回答了17个问题采纳率:82.4%

1.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增加3厘米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60平方厘米,原来的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原来的体积是多少?
由题意可得:长方体的底面积为正方形,且边长比高多3厘米
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60平方厘米,增加的是宽为3厘米,边长不变的4个长方形的面积
2.一个长方体的长20厘米,宽是10厘米,高是8厘米,从这木头上切下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后,剩下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根据题意,切下最大正方体,
则这个正方体长,宽,高均为8厘米,
3.用2100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堆成一个长方体,它的高是10厘米,注意哦正方体的个数为整数,长和宽都大于高,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2100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堆成一个长方体
高为10厘米,则底面积S=V/h=平方厘米
长宽大于高,同时可知道长=15,宽=14

用橡皮泥先捏一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再改捏成一个长9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厘米

那哪个棱长2100正方体,底面积是不是210平方厘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高为2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