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每天转动360度,为什么我们人在地球上不感觉地球360度转?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43 页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宇宙中的地球 新题练习题汇编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1秋?谯城区校级月考)合肥在昼长夜短期间,白昼一天比一天长的日期是(  ) A.春分日到秋分日 B.春分日到夏至日 C.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 D.夏至日到秋分日 2.(2021秋?延平区校级期中)11月28日,陈老师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李老师当天发的一条消息。李老师发该条朋友圈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日北京的日出时间大约是5点多钟 B.此后一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C.该日悉尼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D.北京寒冷是因为昼长太短了 3.(2021秋?武清区校级月考)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  ) ①环绕地球飞行的“神舟十号” ②吉林1号陨石 ③返回地面的神舟号宇宙飞船 ④按航线飞行的飞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4.(2021秋?顺义区校级月考)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检测预警中心的监测显示,2012年2月15日10时左右,太阳爆发了一次X2.2级耀斑(X为最高级别)。此次太阳耀斑可能会给地球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地区上空出现美丽的极光 B.导致太阳辐射急剧增强 C.出现“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D.许多地区的有线电通信中断 5.(2021秋?谯城区校级月考)从赤道上向南北沿180°经线发射的炮弹,它们的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都向东偏 B.都向西偏 C.北半球向东偏,南半球向西偏 D.都不偏离180°经线 6.(2021秋?阆中市校级期中)据美国宇宙网站报道,科学家预计2012年太阳活动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期。我们可以预见到那时将发生大量的太阳活动。如果2011~2012年是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那么上一个活动强烈时段约是(  ) A.2006~2007年 B.2022~2023年 C.2000~2001年 D.2087~2088年 7.(2021秋?阆中市校级期中)看春晚是中国传统文化过年的主要活动之一,据悉2020年春晚将于北京时间1月24日晚8:00开始全球直播,在旧金山(西八区)的小明应在当地几点开始收看(  ) A.24日16:00 B.23日4:00 C.23日16:00 D.24日4:00 8.(2021秋?二道区校级月考)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北侧是寒带,南侧是温带,该点地理坐标是(  ) A.南纬66.5°,西经20° B.南纬23.5°,东经160° C.北纬66.5°,西经20° D.北纬66.5°,东经160° 9.(2021秋?二道区校级月考)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时(  ) A.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B.此日后地球公转的速度逐渐减慢 C.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D.北半球正值夏季 10.(2021秋?二道区校级月考)在一般情况下,同一经线上的各地(  ) A.自转线速度相同 B.地转偏向力相同 C.日出日落时间相同 D.时刻相同 11.(2021秋?二道区校级月考)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在南极上空观察为逆时针 B.地球自转360°需要的时间是24小时,为一个恒星日 C.地球自转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各处都相等 D.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12.(2021秋?二道区校级月考)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都相等 B.地球上任何地点自转线速度都相等 C.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D.角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3.(2021秋?拜城县校级月考)如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比Ⅳ区高,是因为Ⅰ区(  ) A.冬季昼长时间较长 B.年平均气温比较高 C.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D.海拔高且多晴朗天气 14.(2021秋?拜城县校级月考)关于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空气比较洁净,尘埃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②青藏海拔高,空气比较稀薄,水汽含量少,云量较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③青藏高原纬度较高 ④阴雨天多,晴天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5.(2021秋?拜城县校级月考)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是(  ) ①扰动地球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稳定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无法指南 ③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水利工程、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⑤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

工业化仅仅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如何在“工具”上有多个维度的意识觉醒,才能谈论何时崛起。

“中国风格的大片,只有中国人自己能做到,我一直相信这个。”

这是乌尔善导演昨天在新浪娱乐主办的新浪潮论坛里,说过让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场论坛的主题是“中国视效大片进击之路”,邀请的三位导演所发力的方向都是本土的视效大片。

郭帆的《流浪地球》之前在春节档创造了国产科幻的奇迹,那一年也因此被视为“国产科幻元年”。路阳执导的《刺杀小说家》定档今年的春节档,从之前发布的特辑来看,这部电影的视效难度甚至超过了《流浪地球》。而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三部曲》无论是体量还是制作,在此前的中国电影史上都绝无仅有。

一直以来,“工业化”都被看作是中国电影市场是否真正成熟的标志。而能否推动工业化的进步,往往需要一部又一部的视效大片。但是这个维度不仅仅是票房高低的市场维度,而在于导演的工业化意识、技术的运用水平、人才体系的垂直培育以及工业化和审美体系支撑的IP思维,在多个维度上能否共同发力。

从整个论坛来看,视效大片在多维度上都有肉眼可见的进步,这是视效大片在未来有可能取得突破最大的信心来源。

视效大片的难点在于,电影不仅仅是内容或主题层面的深度与否,而在于以技术为核心的“硬工业”是否实打实的过关。

中国的电影市场如果从《英雄》开启商业大片时代算起,到现在也不过是20年的时间历程。在这20年的时间里视效工业的发展必然是缓慢的。而且整个视效大片进入电影主流市场,也是以好莱坞为核心的。

在新浪潮论坛现场,无论是三位本土导演还是特效公司MORE的总监徐建,都对科幻电影与好莱坞存在20-30年的差距,特效方面存在10年左右的差距表示认同。这种物理差距,某种程度上需要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撑。

但无论是科幻电影还是奇幻大片,视效电影想要取得突破的关键就在于“技术”是否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国产大片往往不能依赖好莱坞。

在《流浪地球》制作的过程中,郭帆和制片人龚格尔带着主创团队前往好莱坞请教。在与全世界最顶尖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交流的过程中,郭帆他们发现,除了意识上的差异,更重要的在于成本差异。因为按照好莱坞的成本计算,7-15秒的高难度镜头需要12-28万美元。对于刚刚起步的国产视效大片,显然无法和2亿美金制作成本起步的好莱坞视效大片采用同样的视效制作团队。

这某种程度上需要更加依赖国产视效公司,而如何在技术层面迅速缩小差距也是本土视效大片能否取得长足进步的关键。从《流浪地球》开始到现在,国产视效大片在技术层面的进步惊人。比如即将在春节档上映的《刺杀小说家》,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大规模和完整使用虚拟拍摄技术,并且第一次将虚拟拍摄、动作捕捉、实拍、CG等多项技术整合到一起来使用。

在此前电影发布的特辑里,徐建在第一次看剧本时,对导演说“你是不是疯了?”而从实际的结果来看,徐建带着将近800人的团队通过两年半的特效制作,最终还是“啃”下了这部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徐建表示,好莱坞很多底层技术其实是从中国买的。因为中国视效大片的发展刚起步,整个产业的需求并不旺盛,这就导致了中国公司买不起中国的技术。但无论是云技术还是航拍技术,中国本土的底层技术往往是全球最先进的。

虽然高新技术的物理差距依然存在,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化流程仍然是目前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相比的一个短板,但随着视效大片需求的增加,国产视效运用中国底层技术的可能性相应也会增加。这对于加速缩短与好莱坞的技术差距是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第一代”人才的抱团取暖—

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和美国电影协会(MPAA)达成一项交流合作计划。其中,乌尔善、张一白等4位导演第一期就前往了派拉蒙,而路阳、郭帆、宁浩、陈思诚等人组成了第二期,2014年前往。

如今回过头来看,前后60多位赴美学习的导演里组成了中国重工业大片探索的“第一代”。郭帆和路阳也表示,在好莱坞学习参观期间,两个电影工业体系的巨大差距成为他们探索重工业大片的一个起点。

而且在这两年,导演之间的互相扶持也在推动着视效大片的进步。例如《流浪地球》的版权一开始在宁浩手中,后来转给了中影集团。在拍摄过程中也将《疯狂的外星人》的太空舱和衣服借给了《流浪地球》。

后来,《刺杀小说家》的预拍摄系统和《流浪地球》所尝试的一些技术都共同运用在了《金刚川》的制作中。“第一代”导演和“第一代”技术的承接,也为视效工业的不断打磨和探索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国产视效大片来说,本土人才是根本。除了制作成本的考虑之外,沟通和意识的统一也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路阳也提到,之所以选择采用本土的视效团队,是因为有海量的沟通细节,而视效团队工作全流程跟进长达三年,要是选择一家国外的视效公司,如果缺乏足够精确的管理,很难保障最后的输出成果。因此,《流浪地球》75%的视效是本土团队制作,而《刺杀小说家》则100%都由本土团队承担。

在国内几部视效大片的制作过程里,其实对本土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好莱坞,很多视效制作是“分包制”,比如骨骼、皮肤、毛孔会分到不同的公司制作,最终再整合。但在国内的制作流程里,基本上都只能由一家公司完成。例如几部视效大片所需要的毛孔系统,则是徐建的公司自己研发的。

从这几部电影背后的视效制作来看,本土视效人才方面的进步也是非常喜人的。除了对于技术更熟练的运用,技术体系的管理和创新十分明显。郭帆导演也表示,好莱坞强大之处不完全在于技术的高低,而在于有非常成熟的配套解决方案。当导演提出需求时,视效团队可以迅速提供解决方案。

可见,中国视效大片短短几年的时间所取得的进步,就在于“第一代”人才的不断探索。第一批赴美交流学习的导演在相继探索的过程中互相帮助,而承担重任的国内视效团队也在不断旺盛的需求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工业化的“因地制宜”—

人才和技术的发展,推动整个电影工业化的进步。但除了目前零星出现的视效大片代表作,真正能让产业对未来视效大片充满信心的来源在于工业化意识的真正觉醒。

这种觉醒并不是产业内的头部人才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而在于知道了如何去运用技术。在新浪潮论坛,三位导演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视效是电影的一部分,视觉设计是为了参与叙事,不是为了做特效而做特效。

中国电影市场主流观众大部分都是伴随着好莱坞电影长大的,2015年左右开始的视效大片初级阶段,中国电影也在这条路上走过弯路。但从新一批主流视效大片来看,技术服务于内容的意识已经彻底确立。

“中国式”成为了主流视效大片共同追逐的目标。《流浪地球》能够被认为真正打开了国产科幻的元年,不在于技术上的高度,而在于情感上的宽度,这是符合当下主流观众情感共鸣的“中国式科幻”。而《刺杀小说家》和《封神三部曲》同样是将“东方审美”放在了最前沿的位置。

这给国产视效大片取得更高维度的程度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将好莱坞工业化流程体系“因地制宜”地运用在国内电影制作过程里,通过技术去服务东方审美和中国观众的情感,才有可能在市场层面取得成功。

也只有多部《流浪地球》式的电影,才能共同推动整个电影工业化水准的提升。这和多年前,在视效大片制作的最初期,以“好莱坞标准”为标准的阶段已经有了质的差别。

此外,如今这批导演的IP意识也非常明显。无论是《流浪地球》还是《刺杀小说家》,都是根据原著进行改编。而《流浪地球》的续集已经进入到了剧本阶段,而《刺杀小说家》也会有相应的系列计划。

工业化作为视效大片的根基,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推动中国IP的诞生。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进步是一方面,导演的IP思维、人才体系的打造都是共同推动工业化进步的关键。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来说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人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