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插入怎么更新参考文献的序号显示Saini,2021#1009?


年来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频次、日数和强度总体呈增多、增强趋势,但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60-80年代前期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呈减少 (弱)趋势,80年代后期以来,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呈增多(强)趋势.区域变化特征明显,华北北部和西部、西北中北部、华南中部、长江三角洲及四川盆地南 部呈显著增多(强)趋势;而黄淮西部、江汉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温热浪的范围明显增大.
[叶殿秀, 尹继福, 陈正洪, 等. 年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
利用全国753个站年夏季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 基于死亡率明显增加而制定的高温热浪指标的已有研究成果,统计分析了我国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的高温热浪频次、日数、 强度高值区基本相同,均在江淮、江南大部和四川盆地东部等地,其中江西北部、浙江北部高温热浪频次最高,高温日数最多;浙江北部高温强度尤为突出.近50 年来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频次、日数和强度总体呈增多、增强趋势,但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60-80年代前期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呈减少 (弱)趋势,80年代后期以来,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呈增多(强)趋势.区域变化特征明显,华北北部和西部、西北中北部、华南中部、长江三角洲及四川盆地南 部呈显著增多(强)趋势;而黄淮西部、江汉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温热浪的范围明显增大.
基于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4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利用高温热浪模型,辅以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近54年京津冀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城市化对热浪变化的影响,并尝试寻找对热浪异常具有稳定指示意义的环流因子.结果表明年京津冀地区热浪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转折,热浪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京津冀地区热浪空间格局变化整体呈南减北增,东南平原区热浪呈下降趋势,北部生态涵养区呈现增加趋势;在区域尺度上,城市化或迁站影响并未改变北京极端热浪变化趋势,主要影响以轻度和中度热浪变化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反气旋环流与京津冀地区热浪异常关系最为显著,对热浪异常是一种稳定且强烈的指示信号.当青藏高原高空反气旋环流异常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北,京津冀地区发生超级热浪可能性较大.
[李双双, 杨赛霓, 张东海, 等. 近54年京津冀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基于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4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利用高温热浪模型,辅以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近54年京津冀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城市化对热浪变化的影响,并尝试寻找对热浪异常具有稳定指示意义的环流因子.结果表明年京津冀地区热浪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转折,热浪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京津冀地区热浪空间格局变化整体呈南减北增,东南平原区热浪呈下降趋势,北部生态涵养区呈现增加趋势;在区域尺度上,城市化或迁站影响并未改变北京极端热浪变化趋势,主要影响以轻度和中度热浪变化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反气旋环流与京津冀地区热浪异常关系最为显著,对热浪异常是一种稳定且强烈的指示信号.当青藏高原高空反气旋环流异常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北,京津冀地区发生超级热浪可能性较大.
AM3p提供的3组不同边界场和初始场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的输出结果,模拟未来情景下中国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球PRECIS对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及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相对于基准时段,未来情景下未来时段(2071—2100年)中国各地区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强度增加,发生频率增幅超过100%,且持续时间增加30%以上。此外,观测资料和模拟结果均表明武汉和哈尔滨地区的高温热浪与500 h Pa高度场的正距平密切相关。而未来情景下,武汉和哈尔滨地区500 h Pa高度场的正距平呈增加的趋势,表明这些地区未来可能出现危害更严重的高温热浪事件。
[杨红龙, 潘婕, 张镭. SRES A2情景下中国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变化特征
随着全球变暖,应对高温热浪事件是未来现代化城市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利用全球模式—Had AM3p提供的3组不同边界场和初始场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的输出结果,模拟未来情景下中国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球PRECIS对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及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相对于基准时段,未来情景下未来时段(2071—2100年)中国各地区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强度增加,发生频率增幅超过100%,且持续时间增加30%以上。此外,观测资料和模拟结果均表明武汉和哈尔滨地区的高温热浪与500 h Pa高度场的正距平密切相关。而未来情景下,武汉和哈尔滨地区500 h Pa高度场的正距平呈增加的趋势,表明这些地区未来可能出现危害更严重的高温热浪事件。
2003年我国和世界范围内,部分地区出现了盛夏异常高温天气。本文主要从环流特征和南京近百年气温资料,以江苏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异常高温成因,作了天气和气候的分析。经研究分析,造成2003年异常高温时段的副热带高压形势是符合历史同期出现高温天气的环流特征的。唯2003年高温时段的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较历史同期显著偏强。从气候方面分析,2003年盛夏南京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仍未突破近百年来出现高温年的历史纪录。就南京地区而言,无论是7月下旬~8月上旬的持续高温,还是8月中旬紧接而来的低温冷夏天气,都显示出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和历史同期的气候特征。
[彭海燕, 周曾奎, 赵永玲, 等. 200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高温的分析
2003年我国和世界范围内,部分地区出现了盛夏异常高温天气。本文主要从环流特征和南京近百年气温资料,以江苏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异常高温成因,作了天气和气候的分析。经研究分析,造成2003年异常高温时段的副热带高压形势是符合历史同期出现高温天气的环流特征的。唯2003年高温时段的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较历史同期显著偏强。从气候方面分析,2003年盛夏南京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仍未突破近百年来出现高温年的历史纪录。就南京地区而言,无论是7月下旬~8月上旬的持续高温,还是8月中旬紧接而来的低温冷夏天气,都显示出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和历史同期的气候特征。
Date,EHE-TD)的气候态及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气候态分析结果显示,EHE的主要高发区位于我国东南部和新疆地区,其年际变率的较大区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新疆地区相对较小。我国EHE在过去48年中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发生日数与强度变化一致,EHE-OD和EHE-TD的变化相类似。按照EHE的时空变化特征,可将我国分为南部、中部、北方东部和北方西部4个区。南部地区EHE的多发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和80年代,中部地区为60和90年代,北方地区为90年代。进而对造成这4个区域EHE发生异常的年际和年代际大气环流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型是一致的。对北方地区而言,影响因子主要是对流层中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而影响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因子,除了其上空中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外,低层冷暖平流输送的作用也非常重要,这两个因子的共同作用造成该地EHE的异常。
[孙建奇, 王会军, 袁薇. 我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Date,EHE-TD)的气候态及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气候态分析结果显示,EHE的主要高发区位于我国东南部和新疆地区,其年际变率的较大区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新疆地区相对较小。我国EHE在过去48年中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发生日数与强度变化一致,EHE-OD和EHE-TD的变化相类似。按照EHE的时空变化特征,可将我国分为南部、中部、北方东部和北方西部4个区。南部地区EHE的多发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和80年代,中部地区为60和90年代,北方地区为90年代。进而对造成这4个区域EHE发生异常的年际和年代际大气环流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型是一致的。对北方地区而言,影响因子主要是对流层中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而影响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因子,除了其上空中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外,低层冷暖平流输送的作用也非常重要,这两个因子的共同作用造成该地EHE的异常。
利用中国近5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分析北方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频率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夜间温度极端偏低的日数显著趋于变少;白天温度偏高的日数则趋于增多,只有华北南部例外.同时我国北方日最低气温小于0℃的日数显著减少,这使得我国北方,尤其是东部地区无霜期明显加长.从降水来看,华北地区强降水事件趋于减少,但西北地区强降水事件趋于增多.
[翟盘茂, 潘晓华. 中国北方近50 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
利用中国近5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分析北方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频率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夜间温度极端偏低的日数显著趋于变少;白天温度偏高的日数则趋于增多,只有华北南部例外.同时我国北方日最低气温小于0℃的日数显著减少,这使得我国北方,尤其是东部地区无霜期明显加长.从降水来看,华北地区强降水事件趋于减少,但西北地区强降水事件趋于增多.
徽、浙江和江西较高.高温过程数是东北部少,西南部多.高温日数和高温过程数是以7月最多,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也是以7月最高.在21世纪最初5年,站点 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增加,4-10月高温都为正距平,各级高温过程数总体最多,各级高温过程日平均最高气温也最高.
[史军, 丁一汇, 崔林丽. 华东地区夏季高温期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基于华东气象站点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分 析了华东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45年间,华东年均高温日数为15.1天.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为36.3℃,高 温以12~15年为显著振荡周期,在20世纪80年代为弱负距平,而在其他时期都为正距平.华东高温日数呈北少南多的空间分布,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以安 徽、浙江和江西较高.高温过程数是东北部少,西南部多.高温日数和高温过程数是以7月最多,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也是以7月最高.在21世纪最初5年,站点 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增加,4-10月高温都为正距平,各级高温过程数总体最多,各级高温过程日平均最高气温也最高.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热浪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夏季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事 件,加之其对人类健康的显著影响,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的关注,同时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概述,介绍了高温热浪对人体 健康的影响,并根据相关因子,分单因子、双因子和多因子介绍了热浪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研究方法,指出了目前热浪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并对如何降低热浪影响 [刘建军, 郑有飞, 吴荣军. 热浪灾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方法研究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热浪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夏季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事 件,加之其对人类健康的显著影响,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的关注,同时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概述,介绍了高温热浪对人体 健康的影响,并根据相关因子,分单因子、双因子和多因子介绍了热浪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研究方法,指出了目前热浪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并对如何降低热浪影响
综述了高温热浪与干热风气象灾害在危害特点、类型与指标、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防御技术与应对策略等6个方面的内容.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高温热浪和干热风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和联系,两者均是一种较短时间尺度的重大天气灾害,高温低湿是两者主要的基本天气特征;在形成原因--主要是环流特征异常和对全球气候的响应等方面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同一地域同一时间两者也可能同时发生;在干旱季节有利于这两种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加重危害.在危害特点、类型与指标、气候特征、防御技术与应对策略等方面有所不同,高温热浪是一种综合性的气象灾害;而干热风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邓振镛, 张强, 徐金芳, 等. 高温热浪与干热风的危害特征比较研究
综述了高温热浪与干热风气象灾害在危害特点、类型与指标、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防御技术与应对策略等6个方面的内容.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高温热浪和干热风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和联系,两者均是一种较短时间尺度的重大天气灾害,高温低湿是两者主要的基本天气特征;在形成原因--主要是环流特征异常和对全球气候的响应等方面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同一地域同一时间两者也可能同时发生;在干旱季节有利于这两种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加重危害.在危害特点、类型与指标、气候特征、防御技术与应对策略等方面有所不同,高温热浪是一种综合性的气象灾害;而干热风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高温热浪是我国大部分地方的灾 害性天气,特别是近几年,高温强度有所增强,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该文选取高温日数、高温热浪频次、极端高温等指标,对河北地区 年高温热浪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北地区高温热浪由北向南逐渐增强,形成以南宫为中心的高温热浪中南部中心;近20年高温 热浪发展较快,重度热浪尤为活跃,且河北地区高温热浪多发生在6月、7月,8月较少。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高温热浪对城市供电供水、工业生产和交通的影响,并 提出了该区工业、电力及社会综合应对高温热浪的对策。
[张可慧, 李正涛, 刘剑锋, 等. 河北地区高温热浪时空特征及其工业、交通的影响研究
高温热浪是我国大部分地方的灾 害性天气,特别是近几年,高温强度有所增强,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该文选取高温日数、高温热浪频次、极端高温等指标,对河北地区 年高温热浪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北地区高温热浪由北向南逐渐增强,形成以南宫为中心的高温热浪中南部中心;近20年高温 热浪发展较快,重度热浪尤为活跃,且河北地区高温热浪多发生在6月、7月,8月较少。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高温热浪对城市供电供水、工业生产和交通的影响,并 提出了该区工业、电力及社会综合应对高温热浪的对策。
77%的调查对象都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御,但60岁以上的人群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比重相对较低,因此在高温天气中该类人群应加强高温防护.
[赵琳, 王长科, 李旭东, 等. 海南省不同人群对高温热浪及其影响与适应的感知分析
为了分析海南省不同人群对高温热浪及其影响与适应的感知程度,抽 取海南省18周岁以上居民1 448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高温天气相关知识熟悉程度较低,仅有4.2%的居民非常熟悉,但对高温产生原因和未来变化趋势都 有较为正确的认识.高温天气对海南省居民健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九成以上的调查对象都曾在高温天气中出现不适,部分人群因此前往医院就诊.高温预警后,约 77%的调查对象都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御,但60岁以上的人群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比重相对较低,因此在高温天气中该类人群应加强高温防护.
本研究通过综合考虑高温胁迫、社会脆弱性和人口暴露,提出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框架,结合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构建多元数据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国分县高温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灾害脆弱性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新疆西部、豫西皖北交界处、四川盆地、洞庭湖流域、广西境内珠江流域;而华中地区湖北江汉平原和湖南洞庭湖流域、西南地区四川省和重庆市交界处的四川盆地、华东地区江浙沪一带、华南珠江流域,则是中国突出的高温灾害风险热点区.高温灾害脆弱性热点区和高温灾害风险热点区的分布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高温灾害脆弱性热点区主要分布于高温胁迫较高或社会经济较差的不发达地区,区域人群由于经济上的适应能力较差而受到高温威胁的概率较大;而高温灾害风险则强调灾害一旦发生时的可能损失,其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人口聚集、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区域.就主导因子分区来说,高温胁迫主导区域主要为平原、盆地以及大江大河流域,社会脆弱性主导区域主要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脆弱性人群聚集区;人口暴露主导区域则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
[谢盼, 王仰麟, 刘炎序, 等. 基于社会脆弱性的中国高温灾害人群健康风险评价
本研究通过综合考虑高温胁迫、社会脆弱性和人口暴露,提出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框架,结合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构建多元数据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国分县高温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灾害脆弱性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新疆西部、豫西皖北交界处、四川盆地、洞庭湖流域、广西境内珠江流域;而华中地区湖北江汉平原和湖南洞庭湖流域、西南地区四川省和重庆市交界处的四川盆地、华东地区江浙沪一带、华南珠江流域,则是中国突出的高温灾害风险热点区.高温灾害脆弱性热点区和高温灾害风险热点区的分布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高温灾害脆弱性热点区主要分布于高温胁迫较高或社会经济较差的不发达地区,区域人群由于经济上的适应能力较差而受到高温威胁的概率较大;而高温灾害风险则强调灾害一旦发生时的可能损失,其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人口聚集、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区域.就主导因子分区来说,高温胁迫主导区域主要为平原、盆地以及大江大河流域,社会脆弱性主导区域主要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脆弱性人群聚集区;人口暴露主导区域则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
SRESB2情景下未来我国高温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在近期()、中期()和远期(),全国年均高温日数从基准时段()的10.2d将分别增加到17.3d,22.6d和28.4d,年均热浪日数从基准时段的11.5d分别增加到22.6d,30.6d和39.0d;除了青藏高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温致灾危险性等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高温致灾危险性等级高于4级(包括4级)的地区在基准时段仅占全国总面积的3.8%,在近期、中期和远期将分别扩展到全国总面积的29.9%,51.3%和63.0%。
[贺山峰, 戴尔阜, 葛全胜, 等. 中国高温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预估
应用PRECIS模式模拟的气候情景数据,选取高温日数和热浪日数两个指标,对IPCC SRESB2情景下未来我国高温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在近期()、中期()和远期(),全国年均高温日数从基准时段()的10.2d将分别增加到17.3d,22.6d和28.4d,年均热浪日数从基准时段的11.5d分别增加到22.6d,30.6d和39.0d;除了青藏高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温致灾危险性等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高温致灾危险性等级高于4级(包括4级)的地区在基准时段仅占全国总面积的3.8%,在近期、中期和远期将分别扩展到全国总面积的29.9%,51.3%和63.0%。
本文利用CMIP5中22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对RCP8.5情景下中国未来近期(2016—2035年)、中期(2046—2065年)、远期(2080—2099年)3个时段高温灾害风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预估。结果表明:中国未来不同时期高温致灾危险度可能逐步增加;未来不同时期高温风险也趋干升高。Ⅲ级及以上的高温灾害风险等级范围将增大,特别是东北三省、内蒙古、陕西、宁夏、贵州、福建等省(区)处于高风险等级的面积明显增大,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在近期将出现Ⅴ级高温灾害风险,中期和远期V级高温灾害风险将扩展到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广西和广东等省(区)。
[董思言, 徐影, 周波涛, 等. 基于CMIP5模式的中国地区未来高温灾害风险预估
本文利用CMIP5中22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对RCP8.5情景下中国未来近期(2016—2035年)、中期(2046—2065年)、远期(2080—2099年)3个时段高温灾害风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预估。结果表明:中国未来不同时期高温致灾危险度可能逐步增加;未来不同时期高温风险也趋干升高。Ⅲ级及以上的高温灾害风险等级范围将增大,特别是东北三省、内蒙古、陕西、宁夏、贵州、福建等省(区)处于高风险等级的面积明显增大,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在近期将出现Ⅴ级高温灾害风险,中期和远期V级高温灾害风险将扩展到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广西和广东等省(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更新参考文献的序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