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天基地三期规划图要拆哪些村航天基地规划城市南控线在哪里?


日前,《西安市长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印发,为西安城南发展指明方向、确立目标、重塑格局。

国家中心城市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

“十四五”时期,长安区总体形成1个战略定位和4个功能定位,构建“1+4”五区并进的总体定位体系。

国家中心城市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

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指引,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推进城市乡村自然有机融合、协调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

① 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示范区

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首要位置,对标世界级国家公园范例,率先践行新型自然保护地模式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高标准加快长安秦岭保护示范区建设。

②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核心区

紧抓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核心区创建契机,发挥高等院校集聚、科教资源集中、创新能力突出优势,深化校地融合,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建设科教文化首善区,夯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一翼”。

③ 国家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聚集示范区

以常宁新区+南拓区为主要承载,加快现代商贸、文化旅游、民宿康养、星级酒店等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总部经济集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两业”融合,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聚集示范区。

④ 西安都市圈医疗康养首善区

发挥长安区位优势,以五台、子午、太乙等沿山片区民宿集群为承载,以市中医医院南院区、交大一附院长安区医院为支撑,建设融医疗、医药、康养于一体的西安都市圈医疗康养首善区。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8%,总量达到167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国家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聚集示范区、西安都市圈医疗康养首善区基本形成。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步全市、领先全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成型,具有鲜明长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公共服务体系优质均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

构建“北城、中园、南苑”格局

科学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确立“三区三线”,把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的刚性资源底线。争取滈河以南、环山路以北区域规划为常宁新区南拓区,拓展发展空间。以长安科技产业新城为重点,预留发展空间。推动工业企业旧厂区改造利用,重构发展空间。盘活低效用地,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优化发展空间。


1、构建“北城-中园-南苑”空间体系

按照“三生融合、四宜兼具”要求,科学布局全域城乡建设组团,形成“北城、中园、南苑”的总体空间格局。

北城:洨河—滈河一线以北地区

加快深度融入主城区,采用TOD发展模式,以城市更新、空间优化为抓手,推动郭杜、韦曲组团同主城区空间要素一体化整合。

中园:洨河—滈河一线以南至环山路以北地区

以黄良、王曲、杜曲街道为组团,采用POD发展模式,整合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以特色小城镇、田园综合体、农业示范园区为承载,大力发展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第四业态” “第六产业”。

南苑:秦岭保护范围内区域

持续推进整域生态化,保护涵养生态体系、传承农业农村特色、展现优质生态景观。


2、实施“四向”空间发展策略

按照“地域相近、人文相通、产业相融”原则,积极实施“东合、南控、西联、北融”发展策略。

深化同航天基地、曲江新区协作共建,注入特色产业,优化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带动东部塬区共享区域协作发展红利。

遵照省市秦岭保护条例要求,核心区、重点保护区杜绝生产建设,一般保护区内适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

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强化互联互通,带动提升西部地带发展能级。

推动建成区和西安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支撑新建区高质量发展。


长安区紧扣西安市“6561”现代产业体系战略部署,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要素集聚的现代产业体系。

顺应《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总体安排,构建“一核、一轴、三带、六板块”的“1136”现代产业布局体系。

以常宁新区+南拓区为承载,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高端商贸、星级酒店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聚集示范区。


以地铁15号线为脉络,发挥轴线串联西安南部各产业功能区、促进经济要素“叠加—融合—优化—集聚—扩散”的复合优势,以长安段接驳站为重要节点,采取TOD发展模式高密度开发建设城市综合体,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消费能级。

以沿线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重点高校为载体,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优势,“一校一策”布局新型科创载体,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核心区。


三带:高新技术产业带、文旅融合产业带、三产融合发展带

高新技术产业带:以西沣路为脉络,以沿线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长安科技产业新城(滦镇片区)为承载,主动承接高新区产业外溢,围绕半导体、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重点产业链,积极招引上下游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入驻,促进产业上下游、左右岸紧密协同,搭建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圈。

文旅融合产业带:充分发挥与曲江新区协同共建优势,以西安少陵塬文旅融合产业示范园区为核心载体,深度挖掘少陵塬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电子竞技、新型会议会展、文化贸易、文化投资运营、数字文化等产业。

三产融合发展带:以关中环线长安段为主轴,以杨庄、引镇、子午、五台、太乙、王莽、杜曲、魏寨等街道为承载,依托临塬、滨水、沿山地区自然生态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优先发展高端民宿、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医疗康养等农文旅融合产业。


六板块: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板块、长安科技产业新城板块、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板块、长安国际生态区板块、长安科谷城板块、长安装配式建筑板块。

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板块加快推进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旅游、文化创意、高端民宿等农文旅融合产业,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长安科技产业新城板块引镇片区围绕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等产业,与航天基地错位发展,打造城南智能制造增长极;滦镇片区围绕电子信息等产业,与高新区协同共建全球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高地。

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板块围绕产业、孵化、文化、社区、服务、生态六大功能集聚融合,引进行业顶尖企业创新研发资源,打造产学研平台、科技金融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


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效果图

长安国际生态区板块依托潏河、滈河及洨河交汇地带,规划建设美术馆、企业总部、高品质商业, 推动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大西安城南新名片。

长安科谷城板块以常宁宫以东片区为承载,建设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创智乐业园、高尚乐活区、旅居乐享谷,打造生命科学研发地、高知人才汇聚地、创智产业孵化地、科技旅游目的地、健康宜居幸福地。

长安装配式建筑板块:以东部新型建材产业基地转型升级为抓手,重点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产业。

积极招引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龙头企业,支持装配式建筑设计研发、建筑材料、构配件生产等企业加快聚集,打造以生产、展示为主,教学、科研为辅的专业化产业园区。


2、做优都市型现代农业

以市民消费升级为牵引,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优长安特色现代农业,构建以苗木花卉为龙头、精品果业为重点、设施蔬菜为基础、有机农业为补充的长安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总体部署,借力高新、航天开发区优势,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产业,坚持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高端化引领,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新增长极。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围绕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效率和专业化水平,优化提升现代商贸、文化旅游、民宿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实现品质化发展和多样性升级。


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挥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 动作用,推动新供给、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迭代,重点发展总部经济、赛事经济、数字经济、夜间经济,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核心区

长安区将汇聚省市区共建合力,大力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核心区建设,持续深化校地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打造环大学城创新知识圈,夯实区域创新体系长安支点,助推国家中心城市丝路科创中心建设。

1、加快科技创新核心区建设

探索省市区三级共建机制,按照 “一核两翼”科技创新核心区的总体布局,以长安大学城为承载, 发挥驻区高等院校密集、科教资源集中、创新能力突出优势,面向国家科技战略和前沿科技发展需求,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重点聚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两大领域,集聚形成自主创新发展核与动力源。

主动发挥“人才培养+科技研发” 功能,统筹创新资源空间布局,推动全域各产业功能区明确创新发展定位,聚焦优势、错位发展,构建“一区一特”“一区多特” 的发展新格局。支持驻区高校专业化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配套产业和企业,夯实长安产业发展基础。


2、支持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

支持驻区优势高校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突出学科特色、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学科。

重点支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特色学科。

支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挥信息与电子学科优势,围绕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控制科学与工程等重点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群,争取在新一轮评选中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3、打造环大学城创新知识圈

以长安大学城重点高校为节点,以中小运量轨道交通线网为承载,形成连接各类创新主体的环大学城创新知识圈。

开通串接沿线高等学校、研究院所、产业园区的环大学城公共线路,串联30所高校,方便30余万师生出行,促进城校之间、高校之间、区域内外更紧密的互联互通,充分释放高校院所科创潜能。


支持沿线高校院所利用现有闲置土地资源和楼宇,建设各类双创载体、孵化器、加速器,承载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支撑大学生创业创新。

以环线南部常宁新区南拓区为重点,规划建设专业化科技产业园区,承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深化校校合作,扩大陕西高校“长安联盟”成员,拓展合作内容,放大示范效应。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设立高等研发机构,建设南拓区虚拟大学园,丰富大学城发展内涵。

支持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发挥旅游管理、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特色专业群优势,与区内重点产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建成一批门类齐全、资源丰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丝路壹号商业酒店综合体

以公园城市建设为统领,打造中国最美高校集中区,建成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乐园。有序开发高校周边预留用地,布设综合服务设施,支撑高校生产生活。

鼓励驻区高校围绕主导产业,建设高端写字楼、高品质酒店,推动校地发展互利共赢。推进大学城环线自行车道、慢行道、休憩设施和综合绿化,提升环线建设品质。

整合驻区高校体育场馆、场地、设施,共建体育赛事名城。依托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内嵌“书店+咖啡+茶吧+文创+零售+互联网”等新型业态,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城创新空间体系。

联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高标准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大学城教育配套能力。与驻区优势高校签订基础教育联合发展计划,构建从学前至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发展体系。


长安文化体育休闲公园效果图

加快城市更新和交通建设

以“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为方向,打造“人城境业”四位一体、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形态,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园红利全民共享。

以韦曲、郭杜为重点,挖掘城市存量规划资源,大力推动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提升,启动何家营、杜回村、香积寺等6个村整村拆除,完成上塔坡村、郭北村、西寨村等13个村回迁安置。

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现花园小区、清洁小区全覆盖,提升居民居住品质。盘活公安长安分局、区医院旧址等土地资源,支持优势第三方加大改造提升力度,重构符合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产生活空间新形态。


上塔坡城市综合体概念效果图

加快实施“皂河复兴”计划和潏河、滈河治理工程,打造潏河10公里生态廊道,保持城市内河系统安澜可控。以建成区商圈、社区、广场、路口为载体,见缝插针植绿增绿,建设一批街头绿地、广场公园、口袋公园、楔形绿地。重视城市家具和公园体系协调搭配,提升绿色公共空间休闲游憩功能。


构建覆盖全域、串联城乡、功能完善、 衔接高效、绿色生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配合实施西十、西康高速铁路建设。配合完成外环高速(南段)、西高新至天桥高速建设,包茂高速曲江至太乙段改扩建项目。加快过境G210、G211、G344等国省道改扩建。实施蓝田通航产业园联络道路、雁引路至关中环线等快速路建设。

推进过境2、15号地铁线站点基础配套、周边土地开发。


加密市政道路路网、改造城市支路,提高学府大街以南、107省道以北区域路网密度。

加快樊川路区域城市路网建设,强化少陵塬上城区(航天基地)与塬下城区(长安区)的互联互通,增进城市各片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

增开公交线路,有效覆盖主城区和驻区高校,推动公交同城化。推进公交线路向乡村末端延伸,打造一体化衔接枢纽体系。


坚持“六河同治、先城后乡、河园同建、以河代库”的总体思路,开展全域综合治水,做足山水文章,放大比较优势,打造秦岭山水首善区。巩固提升潏河、浐河、皂河综合治理成果,加快潏河、皂河、滈河恢复工程,加强河道清淤、河堤整治和景观打造,全面建成潏河、滈河生态走廊。



学校建设:新建、改扩建学校145所,新增学位26229个。全面建成长安大学城附属学校、长安四初、长安四小等学校。

优质均衡:组建市区级“名校+”教育联合体 5 个,实施“名校长+、名师+”工程。

师资提升:常态化推进“长安教育大讲堂”。引进高层次教育专才60名,招聘教师1200名,培训 30000人次,打造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推动教师从量的增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


医院建设:西北肿瘤医院、西安市中医医院南院区、区妇幼保健院、长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安区精神病医院。

医疗水平提升:交大一附院托管区医院三年人才梯队培养计划;陕医药集团联合办院;规范医联体建设,加快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建设。



关注长安范儿,专注西安解读陕西,读懂中国!

最有范儿的生活服务型平台

与长安范儿,专注西安解读陕西

中商情报网讯: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陕西省辖地级市,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西安都市圈核心区、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截至2021年底,全市下辖11个区、2个县。

一、西安市产业整体规划布局情况

(一)开发区布局:八大开发区协同发展

西安市经济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八大开发区,分别为:西安航空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国际港务区、陕西省西咸新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图表一西安市八大开发区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产业布局体系:“3+6+5+8”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显示,农业、工业、服务业全面发展。一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动猕猴桃、葡萄、乳业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果业、奶业和绿色蔬菜产业集群。二是以开发区为载体,构建“6+5”现代工业体系:“6”即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5”即人工智能、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卫星应用等新兴产业。三是围绕制造业布局,推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升级。同时,推进文化旅游、数字经济与服务业、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产业空间布局: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

十四五期间,西安市将加快构建“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的空间发展格局。“南控”即推进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大力发展高端绿色产业,促进山水城乡融合发展。“北跨”即实施跨渭河发展,重点发展航空、汽车、轨道交通等产业,建设渭北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西融”即推进西安主城区和西咸新区融合发展,培育高新区、西咸新区科技创新发展核心区。“东拓”即拓展东部区域功能,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会议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开放发展重要承载区。“中优”即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功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激发老城活力,打造现代都市圈。

图表三西安市产业带空间布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各区重点产业全景

西安市坚持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业特色化,构建产业集聚、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开发区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西安市将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引导开发区转型升级,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开发区生产总值总和占全市比重6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6000亿元。

图表四开发区重点产业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西安市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根据陕西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07万亿元,同比增长4.1%。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相比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9倍多,过去10年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9.14%。具体情况如下:

图表五年西安市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图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西安市立足国际化大都市需求定位,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在《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绿色生态农业及城乡融合发展十大工程: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行动;数字乡村建设行动;集体经济壮大行动;乡村综合治理行动;村庄规模管控行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农业疫情防控行动;土地资源管理行动;农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行动。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西安市推动猕猴桃、葡萄、乳业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城乡协调的现代都市城乡融合发展新典范。

图表六重点农业在开发区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构筑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

在《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坚持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构建具备强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体系。一是依靠创新驱动、集群发展,增强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卫星应用等5大新兴产业。同时,积极培育引进产业链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增强“西安制造”品牌竞争力。到2025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1000户以上。

图表八十一大产业集群具体情况

图表九十一大产业集群中各行业在园区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十四五期间,西安市将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一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6大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到。二是推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是实施数字赋能计划,加快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70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

图表十各行政区重点服务业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布的《西安市产业链招商及投资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黄土高原,南靠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

西安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

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国家明确建设的三个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全国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

下辖11个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

2个县(蓝田县、周至县)

7个国家级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并代管一个国家级新区,即西咸新区,总面积1075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200万。

西安具有五个显著特点:

一是华夏故都、文明之源。西安与雅典、开罗、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是古丝绸之路起点,是世界上文化内涵最丰富、文化遗存迭压最厚重、古代城池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有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博物馆总数达126座。现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6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是科教高地、军工重镇。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拥有普通高校63所、军事院校7所,研究生培养单位43家、两院院士62位,科研院所95家,被评为“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和“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西安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实力仅次于北京,军工单位44家,其投资控股和管理的单位207户。聚集了国内航天、兵器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2017年民参军企业达到400家,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2015年9月,西安获批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三是产业完备、实力雄厚。西安电子、机械、化工、材料、勘测、自控、航天、航空等领域具有国内一流和世界领先水平。西安正围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打造“3+1”万亿级大产业集群,围绕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硬科技“八路军”,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2017年,三星二期、吉利、开沃、华润、华侨城、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涉及世界500强企业44家,新增投资过百亿元项目40个。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通过国家评估。获批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四是交通枢纽、开放前沿。西安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支点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部中心城市,位于中国的几何中心和大地原点。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铁路、公路是全国六大枢纽之一,国际陆港是全国唯一获得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口。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B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极。2017年,开通了全国首趟北欧(芬兰科沃拉—西安)国际货运班列,开行“长安号”480列,运送货物65.9万吨,新增国际客运航线14条、货运航线3条,机场旅客吞吐量4187万人次,位列全国第八。成功举办2017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议等活动,国际友城达到31个,21家外事机构签约入驻。

五是山水之城、美丽宜居。西安南依秦岭,北跨渭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绵延千里的秦岭,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是天然的生态屏障。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称,泾、渭、浐、灞、潏、滈、沣、涝八条河流滋润城市。西安是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城市和集散地,拥有国家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28个。

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西安市政府提出大西安发展的空间格局。坚持“以人为本、以山为屏、以水为脉、以塬为靠、以绿为基、以文为魂”,大力优化超大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战略。

北跨:向北跨过渭河,打造渭河世界级滨水景观带,使渭河成为交通带、经济带、生态带、文化带、旅游带;推进富阎一体化,使渭北区域成为工业新重镇、城市新组团。

南控:把秦岭作为国家中央公园来打造,不搞大开发,齐抓大保护,使秦岭北麓成为绿色经济带、旅游休闲带、生态大屏障、城市大花园,重回“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西进:对标雄安新区,建好西咸新区,推进西咸一体化,使大西安进入“双子城”时代。

东拓:超前谋划、主动推进富阎一体化、西渭一体化,整合东部板块,使东部区域成为开放新高地、国际化大通道、服务业增长极、城市新组团。

中优:凸显核心区九宫格局,延续城市肌理,提升历史街区,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疏解人口、降低密度、提升品质,彰显千年古都底蕴,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标识地。

三轴三带三廊一通道多中心

第一条轴线,科技创新引领轴。主要沿沣河形成的南北纵贯西咸新区、高新区的城市发展轴,以商贸、科创、临空经济职能为主。

第二条轴线,古都文化传承轴。南接秦岭,北至大地原点,延伸至唐陵,传承大西安历史脉络,文化旅游、现代服务职能为主。

第三条轴线,国际文化交流轴。沿灞河国际港务区、浐灞和曲江新区的国际文化交流、现代服务轴,以现代服务、文化、会展职能为主。

“三带”,指在关中东西横向上,分别有三个生态带:北边的北山生态带,南部的秦岭生态带,以及中间依托渭河的渭河生态带。这三个生态带和三个轴线交叉,并和已通车的关中大环线相互连接。

科创大走廊:“高新区+航天基地+沣东新城+大学城+科研院所”,重点发展研发、科技、软件、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工业大走廊:“经开区+高陵组团+航空基地+富阎板块”,将发挥在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

文化大走廊:以“曲江新区+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白鹿原+临潼景区”的文化产业大走廊。

一通道:“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浐灞生态区”的对外开放通道,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通过“三大走廊和一通道”,将形成西安的三大万亿产业带——它们成为西安经济发展最核心所在,并形成多个区域中心。西安的发展潜力无可估量,而我们应该为自己是大西安的一份子而自豪!

随着大西安空间发展格局的建设,在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陕西设立西咸新区。至此,西咸新区正式成为国家级新区,是中国的第七个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

西咸新区于十八大后设立,是第七个国家级新区,是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之一,发展主题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辖区面积882km2,下设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五个组团,下辖23个街道和镇。现有户籍人口98万。

2002年,陕西省提出“西咸一体化”建设构想。

2010年2月,陕西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暨西安沣渭新区、咸阳泾渭新区管委会成立。

2011年5月,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成立。

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陕西省西咸新区。

2017年1月,西咸新区由西安市代管。

2018年9月16日,陕西省政府办印发《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行动计划()》.

2018年10月13-14日,新区成功举办以“新时代、新经济、新城市”为主题的首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

新区沿承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在新区形成“一河两带四轴五组团”的空间结构。

两带:五陵塬遗址、周秦汉都城遗址。

四轴:沿正阳大道拓展城市功能,对接西安钟楼南北线,构建大都市南北主轴带;

以沣泾大道为轴带,对接大都市开发区经济发展带;

以红光大道为轴带对接大都市东西主轴带,完善大都市发展格局;

以秦汉大道为轴带,连接秦咸阳宫与汉长安城遗址,构建大都市秦汉文化主轴带。

五组团: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和泾河新城。

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时间为10年,第一阶段,年,为启动实施阶段;

第二阶段,年,为全面提升阶段。

新区建成后,将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引领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建设的国家级新区;彰显历史文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基地;统筹科技资源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体

由快速路和主干路主通道共同形成 “五横五纵”骨架路网。

“五横”:沣西大道、西咸快速干道、兰池大道、沣泾大道北段、高泾大道。

“五纵”:沣渭大道、迎宾大道、沣泾大道南段、秦汉大道、正阳大道。

以周秦汉历史遗迹和渭北帝陵历史遗存带为依托,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环境融合的原则,梳理贯通城市文化脉络,发展历史文化潜在的价值,打造西咸新区内集中彰显“周秦汉”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遗址集中区。

包括长安区的斗门街道、王寺街道,秦都区的沣东街道,三桥街道、六村堡街道西安绕城以西的部分,总面积16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75平方公里,遗址保护区面积13.3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西部地区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和体育会展中心。

主导产业:以高新技术和会展业为主,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研发和孵化、体育、会展商务、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房地产开发等产业。

位于西咸两市之间,总面积14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64平方公里。其中西安93平方公里,咸阳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包括:户县的大王镇,长安区的马王街道、高桥乡,秦都区的钓台街道、陈杨寨街道等5个镇(乡) 办、91个村庄。

功能定位: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兴产业基地和综合服务副中心。

主导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物联网、生物医药,以及行政商务、现代农业等产业。

包括泾阳县的泾干、永乐、高庄(部分)三镇和崇文乡,总面积14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47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和循环经济园区。

主导产业:以低碳产业为主,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业、测绘、新能源、食品加工和都市农业等产业。

包括渭城区的正阳、窑店、渭城、周陵镇福银高速以南的区域,秦都区的双照镇,兴平市茂陵的周边区域,泾阳县的高庄镇(部分),总面积29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50平方公里,遗址保护区面积104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化聚集展示区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生态田园示范新城。

主导产业:以生态、文化和商业为主,重点发展秦汉历史文化旅游、生态休闲、行政商务、金融商贸、总部经济、房地产开发、纺织工业、现代农业等产业。

包括泾阳县的太平镇、渭城区的底张镇、北杜镇和周陵镇福银高速以北区域,总面积14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36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西部地区空港交通枢纽和临空产业园区。

主导产业:以临空产业为主,重点发展空港物流、国际商贸、飞机改装维修、现代服务业、高端电子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产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南省人防办网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