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帆简介是如何唤醒杨振宁的

    [内容速览]谈到当年加入美国国籍,他表示“放弃中国国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谈及翁帆,杨振宁说,与翁帆结婚是很偶然的一件事情。

    昨天上午,杨振宁教授特别抽出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接受了媒体采访。采访中,杨教授一口乡音未改,地道的合肥话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倍感亲切;谈及翁帆,他说能够找到一个彼此相爱的配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今结婚快3年了,一切都很好;谈到家乡合肥,他说这6年发展瞩目,今后还会有更高速的成长;谈到当年加入美国国籍,他表示“放弃中国国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谈及今天的合肥与6年前他来时有什么变化时,杨振宁一个劲表示,变化太大,这6年成长的速度比以前同样长的时间要快很多。“我看了地图,现在合肥变得非常之大。在与孙书记聊天时了解到了合肥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他给我解释得很清楚。看这样子,我想以后6年还会有更高速的成长。”

    当忆起儿时在合肥的光阴,杨振宁感慨:一个人到了80多岁,他不可能不对他整个一生的经历有些重新的回顾。杨振宁回忆,他出生的时候,合肥的落后是今天年轻的孩子们不能想象的,那时候,整个合肥只是在一个小圈里,两层楼的房子都是很少的,似乎都没有一个楼是三层的。

    出生在四古巷的杨振宁,6岁离开合肥后,在1937年又搬回来在老油坊巷住了半年。杨振宁说,那时他叔叔家房子后面就是一条臭水沟,那个臭水沟从东城外面一直通到里面,而1971年第一次到新中国来访问时,合肥的这条臭水沟已经没有了。“那以后我又来了很多次,发现又有很多新变化,而最大的变化是最近6年,我想政府下了决定,大大地扩大了城区面积,所以现在向西边、向西南边、向东边都大大地扩大了。”

    前几天一位领导邀请杨振宁到100岁时要再来合肥过生日,杨振宁表示,这个可能性很小,但我希望能活到100岁,到时一定再来合肥,那时若来了的话,相信与今天相比一定又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认为,这个变化也当然会是反映了整个中国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是一层一层的,先是沿海,现在到了沿海里面的这一层。

    采访现场,当记者想让杨振宁用家乡话来介绍一下合肥时,杨教授毫不犹豫,一口地道的合肥土话脱口而出:“我很高兴又回到合肥来看看,合肥这六年来进步非常多,我想这是任何一个合肥人都会非常感兴趣的,相信合肥以后二三十年还是会大大地继续进步的。”

    几句合肥调的半普通话一下子拉进了大家的距离,眼前的老人就像自家隔壁的大爷般亲切。据杨振宁教授回忆,当年,他父亲与母亲平常在家里讲的话,都是一个合肥乡音很重的普通话,尤其是他母亲到晚年,乡音变得更重。

    谈及翁帆,杨振宁说,与翁帆结婚是很偶然的一件事情。在他们2004年底结婚的时候,杨振宁跟他弟弟妹妹还有翁帆的父母、姐姐通信的时候,说“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个礼物”。杨振宁表示,这个不是随便讲的,是他想了再说的。“我想一个年纪大的男人没有太太了普遍是很孤独的,那么我能够找到一个能彼此相爱的配偶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现在我们结婚已经快3年了,一切都很好。”

    婚后这几年,翁帆陪着他到处跑来跑去,杨振宁说,幸亏现在身体还很行,各地希望他去演讲的很多,所以就跑得很多。据杨振宁介绍,他也经常去让大夫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他身体的各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都还相当正常。谈到翁帆的照顾,杨振宁笑着说,自己是不信中医补药的,而翁帆很相信,所以她会特别炖一些冬虫夏草给他吃,虽然在杨振宁看来,这些东西并没什么用处,但既然是爱人的心意还是吃了,而吃了以后他发现,最近这一年的各项指标都比前一年进步了。

    在中美学术交流上,杨振宁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提高国内的教育水平,加强内地大学与香港高校的交流。如今他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北京,三分之一在香港中文大学,主要的工作都在清华大学。他说,在这两所大学所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是对科学史做了很多研究,做一些演讲,写一些文章。明年初,杨振宁还准备出一本新的文集,文集里面有一半的文章是关于物理学史的。

    从上世纪40年代一直到70年代,杨振宁一直在做前沿物理研究,但在最前沿做研究就像冲锋陷阵一样,需要很快地吸收,有很多新的发现,杨振宁表示,现在年纪大了,就不再做一些前沿研究,但他把一些物理学上的研究整理出来,写了不少的文章。杨振宁说,他帮清华大学设立了两个基金会,捐了很多钱,现在有一千多万美元,在不同的投资公司,每年能达到15%的收益,这个对于清华大学研究中心的运转有很多的好处。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国内教育水平,杨振宁这些年总是尽力帮助这两所大学引进最好的年轻教师,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凭借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曾有报道说他们的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是对爱因斯坦的质疑。昨天,当杨振宁再次听到这一论断时,很肯定地说,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宇称不守恒或守恒理论都与爱因斯坦没有关系,不存在质疑。

    杨振宁还回忆起他与爱因斯坦的第一次会面。杨振宁说,1949年他到普林斯顿后几年间,见过好几次爱因斯坦,但当时还主要是听爱因斯坦的演讲。直到有一天,他与李政道发表的一篇关于相变的理论引起了爱因斯坦的注意,后来爱因斯坦就让他的助手来请他们俩过去谈谈,这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当时交流了1个多小时,杨振宁说,由于爱因斯坦的英文中混杂着不少德文,加上当时见到了自己仰慕的大物理学家,非常紧张,所以爱因斯坦说的很多话都没能听懂,但这样的会面是人生一个重要的经验。

    说起50年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形,杨振宁说,当年和李政道一起获奖,在当天颁奖结束后的宴会上,他当时说了5分钟的话,至今记忆深刻:“今天在这个场合我深深知道我是一个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共同的产物,这两个文化既有合作也有冲突,我为我中国文化的来源而骄傲,我知道我要继续为西方发源的近代科学致力于我将来的工作。”

    对于当年他加入美国国籍,很多人一直表示不理解,杨振宁说,这不是当时他一个人所面临的问题,每个人改换国籍都是一个很复杂的经历,对中国人更是如此。“放弃中国国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杨振宁说,他父亲是不肯接受他换国籍的事情。在杨振宁看来,他的父辈当时去美国读书的也很多,而99%都回来了,因为当时既没有留下来的观念,也没有留下来的可能。可到了他的那个时代,当时的学者在美国的环境不一样,正好发生了朝鲜战争,当时的美国总统就下了命令,中国的学者在美国获得理工博士学位的,不准回国,因为当时美国人是不想当时的中国发展科技的。

    杨振宁说,很长的时期,他手上拿的都是国民党的护照,并不是改国籍。但后来都纷纷入了美国国籍,一个关键原因是在美国做学术研究工作要到世界各地开会、演讲,而手上持有的护照很不方便,所以1964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记者夏丽霞、马启兵)

        2021年9月22日,是杨振宁先生99岁生日。按民间“过九不过十”的旧俗,这就是百岁寿辰。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到清华大学看望杨先生。教育部负责人代表习近平赠送花篮,并转达习近平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祝愿他健康长寿。同一天,商务印书馆也出版了《晨曦集》增订版,作为杨先生的生日贺礼。

        《晨曦集》仍然是杨振宁、翁帆编著,增加的文章,主要是杨先生本人的文章和友人回忆杨先生的作品。

        我是在喜马拉雅平台听完《晨曦集》的。其中杨先生的文章大多是一些过往的演讲稿,虽不乏文采,却也因专业性较强,没有一定物理常识,不一定能全听懂。倒是翁帆的文章虽惜墨如金,却言之有物,把她想说的话都说了,而且是抓住重点来说。

该书编辑李昕在媒体上撰文说,在编辑过程中,他曾几次建议翁帆多写几篇,因为翁帆与杨先生已相依相伴17个春秋,时时可以近距离观察杨先生,这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所以希望她能尽可能地留下珍贵的记录。但是,翁帆处事非常低调,多年来不仅从不单独接受媒体采访,而且也极少写文章谈论杨先生。这一次,为了编书,她也只是提供了一篇极短文和一篇后记。加上原版收入的一篇千字文和后记,翁帆的作品在增订版中也只有4篇,约5000字而已。

        但这些文字,也足以让读者从另一个侧面真正读懂杨先生。比如,关于“杨李之争”,也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分道扬镳的故事,不少读者都比较关注。新版的《晨曦集》,补入了翁帆写的《杨振宁的“雪泥鸿爪”》一文,文章虽区区500多字,讲的却是一件关系到杨振宁声誉的大事。

        杨李曾有过长达16年令人羡慕的亲密合作,并一起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1962年,他们彻底分手。分手的原因,是在“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发现中,究竟谁的贡献更大,两人出现分歧。

        首先,科学的假设是谁提出的?是谁的创意?李政道说,是他,这与杨振宁无关。其次,这篇论文的初稿是谁执笔写出来的?李政道说,是他写出论文,并交由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的秘书打印的,与杨振宁无关。

然而杨振宁有着完全不同的记忆。他认为,提出“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科学假设,是需要灵感的,而这种灵感的激发,依赖于一定理论基础。所谓理论基础,指的是对称原理,杨振宁说,自从1948年以后,他就致力于对称原理的钻研,到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写“宇称不守恒”一文时,他已经是对称领域有名的专家,而李政道是逐渐被他带入这个领域的。 

至于论文是谁执笔写的,两人各执一说,倒是可以通过查证原稿判断。《杨振宁的“雪泥鸿爪”》一文中有几张插图照片,拍摄的是杨振宁现存于香港中文大学档案馆的文稿(即当时原稿的复制件),文稿内容是他在普林斯顿时期最重要的两篇论文,一是关于“规范场”理论的,二是关于“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也就是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两文都是杨振宁交给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打字员打印的,上面有编号可以证明。而且两文中都有几个数学公式,当时的打字机打不出来,因为那时没有电脑,打字员使用的英文打字机里面没有希腊字母。于是杨振宁亲手把公式写到纸面上。为此翁帆感叹地对杨先生说:“好呀,你留下‘雪泥鸿爪’了。”意思是说杨留下笔迹了。这笔迹,对于“规范场”理论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对于“宇称不守恒理论”来说,就成了杨李之争的证据。翁帆没有多置一词,用史料说话,说明原始文稿出自杨振宁而不是李政道之手。

        再比如,一些读者比较关心杨先生与翁帆的姻缘。平时无论在什么场合,翁帆从不谈及这方面的内容。但读者通过阅读《晨曦集》,同样可以挖掘其中的一些“雪泥鸿爪”。

在《晨曦集》原版,翁帆写了极其简短的后记,只有半页纸。其中只重点表达了一个意思,杨振宁先生是一个幸运的人。她说:“与先生在一起十几年,渐渐明白了,一个如此幸运的人,他关心的必然是超越个人的事情。同样,一个如此幸运的人,自然是率直、正直、无私的,因为他从来不需要为自己计较得失。”这是翁帆对于杨先生“幸运”的解读。她说得非常含蓄,没有讲他究竟为什么幸运,这幸运来自哪里?但读者依然可以读懂杨先生超越一切的精神境界。他与普通人不同,不仅年轻时就已功成名就,而且作为当今在世的最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他的人生和成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获得了历史性的高度评价。所以他不会被拖进当前现实的泥沼之中,世俗中那些嘈杂的议论和评价,对他而言无伤毫发,他从未受到困扰。他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历史自有公论,就足够了。这当然是幸运的。

而在《晨曦集》增订版,翁帆又写了一篇后记。她说:“今年,杨先生99岁了,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开车到处走。写这篇后记,既是记录新编《晨曦集》,也是记录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她采用了散文笔法,叙述她和杨先生相互陪伴的点点滴滴。文章中说,有些初次见面的人问翁帆:“你是不是杨先生的学生?”她回答说:“不是,他没有教我物理,他教我开车。”她写道:“杨先生总是说,在香港不开车的话会错过太多的美好。的确,香港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就连沿途的自然风光也总是百看不厌。郊外的路径和设施通常非常便利,丝毫没有破坏大自然的美感,一切人工干预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一路走来,总觉得十分舒畅。那些年,我们走遍了香港的山山水水。”

        就这样,翁帆用她那大巧若拙的笔,把这位虚怀若谷、平易近人、鲜活生动的百岁长者呈现在了广大读者面前。

翁帆个人生理需求怎么解决,为杨振宁产下一子是真的吗?并没有产子,至于他俩个人生理需求的问题,就不劳操心了,人家自己的事情。说起杨振宁在很多的人的心中是真的很伟大的,甚至是为了世界做了很多的努力,甚至是为了祖国做了很多的努力,其实是真的很一般的,但是说起科学家的感情其实也会是需要八卦的,爱因斯坦的身边,甚至是已经去世的霍金的身边都是有一位不离不弃的女人,其实在很多的人的眼中知道这些女人是真的很能忍耐的,为了名誉是真的会抛弃很多,甚至是成为了这些人的保姆,今天要说的其实是杨振宁的另外一半,在当时的时候是真的很令人震惊的,两个人其实是相差了不只是10岁或者是20岁,甚至是在30多岁的年纪中就陪伴了杨振宁,这个人其实是杨振宁身边的女人翁帆,关于翁帆一些人则是好奇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其实是真的很难说的,甚至是很难证明什么的,在翁帆的身上其实是看不到什么怨言的,甚至是为了陪伴杨振宁是真做了很多的,要说杨振宁是真的已经年迈了,甚至是身体都不行了,不清楚翁帆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做,甚至是在照顾杨振宁的起居,其实是和保姆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很多的人的眼中是始终认为翁帆是真很伟大的,毕竟没有了翁帆就没有杨振宁为了世界的付出,甚至是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在这样的情景中其实是真的很意外的,甚至是超出了人们的想想,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和谐的情景中,一些网友则是认为翁帆的目的其实是不简单的,甚至是认为杨振宁去世之后,最有益的其实是翁帆!

因为杨振宁的很多的东西是真的经过了翁帆的手中,是真的没有比她更加的了解杨振宁,甚至是杨振宁和她结婚之后,还是很好的生活了十几年,其实翁帆是真的憔悴了很多,一些网友则是真的很意外的,甚至是很无奈的,毕竟是真的存在太多的意外,毕竟是真的存在太多的自我的认知,此时的网友已经是明白了翁帆看似是很不简答,其实是真的很简单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杨振宁的说法中很少是提到翁帆,毕竟她是真的很有争议的,甚至杨振宁是真的清楚的,所以说是真的无可奈何的,无论是发生什么都已经是不重要了,重要的其实是本身的一个性质,翁帆也是很伟大的一个女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翁帆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