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炼丹,追求道家长生不老功法、羽化登仙,是老庄哲学的本源吗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道教创立者天师第六十五代后裔:

张继禹: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

张金涛:天师府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金华: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贵溪撒县设市市徽设计者。

道教的起源-无始亦无终

下载文档原格式(WPS原格式,共26页)

  《史记》中《论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汉书·艺文志》: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以道为世界最后的本原,故名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彭蒙、田骈等,主要著作除了《老子》、《庄子》外,还有《黄帝内经》、《文子》、《列子》、《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因为对道和无为的理解不同,所以内部又划分为不同派别,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等。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每篇每个学派各不相同各,都其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论体系,与《易传》所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类。老子认为是三(三才)生万物;孔子认为是阴阳、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生万物。
  《读子卮言》中《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
  “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而司其启闭。故老子一出,遂尽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遂普及于民间。道家之徒既众,遂分途而趋。各得其师之一遄。演而为九家之学。而九流之名以兴焉”。
  《先秦学术概论》:
  “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11)道家历史发展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yu)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阚泽记载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黄老之书升格为经在汉武帝尊六经之前。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崇尚儒术”,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只能在哲学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唐宋时期道家又发展至鼎盛,故学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但其间道家实力却压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变为边缘化状态。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且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炼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道德经》、《道家易学》、《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黄帝内经》、《易传》、《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话之道)、《鬻子》、《鬼谷子》、《恒先》、《彭祖》、《太公》、《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楚辞》、《鹖冠子》、《尸子》、《行气玉佩铭》、《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引书》、《脉书》、《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太玄经》、《论衡》、《灵宪》、《张河间集》、《道家易》、《守弱学》、《世说新语》、《苻子》、《天文大象赋》、《刘子》、《步天歌》、《乙巳占》、《李白全集》、《元次山集》、《化书》、《玄真子》 、《无能子》、《千金方》、《伯牙琴》、《逍遥咏二百首》、《易龙图序》、《皇极经世书》、《东坡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傅山全书》、《各晋魏玄学著作》、《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然而道家典籍浩如烟海,除上述所列主要典籍外,还有众多经典著作,留有华夏文化热爱复兴者去翻看学习。
  (注:各《道家典籍注疏》是解释道家经典的权威教参。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这些注疏中。)

  (13)道家类别学派

  道家思想作为一复杂的学说,自上古至今,已历数千余年,中间自然会经过许多发展的阶段,出现许多不同的名称,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它的较早时期,按地域与时间则有郑道家、晋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齐道家、战国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种种称谓。按方向则有北方道家与南方道家。从战国末至秦汉是一大阶段,当时人称“刑(形)名法术之学”或“黄老道德之术”。到魏晋又是一大阶段,史称“玄风”、“玄学”。各阶段之道家虽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但又都带有自己的特点。道家思想,“皆仰取诸象于天,俯查诸度于地。”效仿天地而为,行为方式则是“为无之事,行不言之教”。“与时迁变,应物变化”。后因侧重点不同,而分化为不同派别,形成了多种派别。仅据《汉书.艺文志》载班固所推崇的史官道家流,就有37家,共993篇。然多经秦火,汉火,衣冠南渡亡佚。道家现存学派: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清静无为。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老庄学对社会政治异化及文化偏向的批判精神普遍存在于历代异端学者的思想言行之中,被他们引为同调,并成为他们批判不合理现实的精神武器。如晋代鲍敬言的无君论;明代李贽的童心说,何心隐的育欲说,汤显祖的至情论;清代唐甄的破祟论,袁牧的性灵论等等,皆得力于老庄学精神。老庄学内部有异端派、玄学派、重玄学派等。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王弼、郭象、竹林七贤、张湛、韩伯、陶渊明、袁宏、成玄英、王玄览、李荣、唐玄宗、元结、李白、苏轼、陈景元、邓牧、刘基、傅山等。代表作:《老子》、《庄子》、《竹林七贤文集》、《世说新语》、《元次山集》、《伯牙琴》、《郁离子》、《傅山全书》、《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等等。

  黄老派主张身国同治,以两相自然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动之,法天地之使万物自然,甚至不得不然而为,以无为谓之使物我自然,以使物我共逍遥,善于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形成一种“大音希声”般的“仁”,故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
  主张“不贵治人贵治己”,因俗简礼,与时迁变,除衍存简,休养生息,成了历次大乱后政府的治世急救包,同时也与中国古代盛世关系密切。代表人物为黄帝、姜子牙、老子、文子、列子、范蠡、管子、田骈、宋钘、尹文、鹖冠子、屈原、吕不韦、刘安、严遵、扬雄、王充、刘昼、吕端等等。代表作:《太公》、《老子》、《文子》、《列子》、《黄帝四经》、《黄帝内经》、《慎子》、《鹖冠子》、《管子》、《尸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太玄经》、《论衡》、《刘子》等等。

  杨朱派则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不与物往以不染物性,无为以两不相累,两不相扰。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代表人物杨朱、告子、巫马子、孟季子、子华子、詹子(詹何)、魏牟、田巴、儿说、公孙龙等。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代表作:著作多亡佚。大体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道家弟子张道陵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结合秦汉方术巫术,成立了道教组织。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道”和“德”“太上老子”作为最高的信仰,在古代由于道家强大的影响力,如果不分开道家与道教,佛教无法撼动道教,所以佛教徒释道安等等极力分开道家与道教的混用。早期道教之所以可以把道家和道教这两个词混用并借助道家影响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得益于张道陵。而近来某些道教徒为了抬高元始天尊地位否定黄帝、老子、张道陵三祖的地位,竟然认为道教源自三祖说法是与学者谈论的时候的方便法。实质如佛教《辨正论》、《清净法行经》一般也。道教学派以张道陵、王重阳等为代表,代表作:《道藏》。

  新道家,主要指的是当代新道家,它是董光壁先生在《当代新道家》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在他的文章中,新道家指的是那些受道家思想启发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后来,陈鼓应、胡孚琛、孔令宏、许抗生、张京华、宫哲兵等人把新道家的概念进行拓展,把它定义为一切从事道家道教研究的专家学者;凡是认同道,继承道家传统,在新条件下建立新体系并使之得到运用的人,都可称为新道家。还有民间人士认为,凡是愿意按自己的天性生活,也不反对别人按自己的天性生活的现代人,都是新道家。代表人物金岳霖、陈鼓应、胡孚琛、许抗生、孔令宏、张京华等人,代表作:《道家的人文精神》、《论道》、《当代新道家》、《道家文化研究》等等
  除了上述著名道家学者外,还有姜尚、许由、巢父、黄石公、曹参、汉文帝、汉景帝、窦太后、汲黯、王充、王导、谢安、李世民、李隆基、李白、李泌、严复、杨增新、颜廷利等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也服膺道家思想或者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历来也被视为道家人物。
  两千多年来,人们往往把“老庄”“道教”和“道家”混为一谈。其实,“老庄”和“道家”并非一回事。人们所称的“老庄之学”,本是指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但由于“道家”在战国就已开始分化,出现了不同的分支和思想倾向,而到战国中后期、秦汉以后更趋复杂,所以,不能简单、机械地把“道家”与“老庄”“道教”混为一谈。道家是整个道家众多庞杂流派的统称概念。老庄、道教只是道家众多学派之一。万不可说道教就是道家。

  (14)道家部分观点

  “道”即是道体,是一形而上意义的实体,道体并不是孤悬独存,与世间截然分离的,“道”是超越时空等一切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道体本身所涵蕴的性质,正是世人进行自我修养的依据。道家诸子特别强调“体道”,指的却是一种实践修养的功夫,要求践履者对道体有一切身的体悟,并就此体悟加以贯彻力行,务求通过践履的功夫令践履者把握道体的特质,且将这特质透显出来。
  道法自然,自然非死物,故道无常道。道变应事而变,言之则死。不能像儒家一般设立一个基本行为准则,过于死板,容易过时,陈旧。应循时而变道,循道而变行为。且人所有物性不同,故其复命归根求真方式也不相同。亦可说为人之道不同。故道德经不言何以得道,而是定了一个得道之人的模板。供后人分析效仿,得自化,自得道。
  社会的大变动要求政治制度的革新,诸子百家都了解这一点,但理论上的说明则是另一回事。应该说,就对“变革”的思考来说,道家在诸家中是最深刻的。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曾强调道家对变革的态度,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因时为业……因物与合……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司马谈认识到了道家“贵时主变”的特点。
  人得虚无,则心灵清明。不需风湿刻意而为,行善举而不以其为善。故为事弗居,未得弗惜。不为物所累,超然物外,为而弗居。心无邪念,故不需用“仁、善、义”而压制邪念。也因如此,被人以为绝仁弃义,心无仁义。
  道家待人处世,待人如待己,皆以一而不变。相对儒以仁义而为,道家待人多以虚无,齐物,弱柔,纯粹,素朴,亦使人得虚无,齐物,弱柔,纯粹,素朴。即“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会因孰人得道而赏,孰人失道而罚。天上下的雨,既滋润善人,也滋润恶人。故法天地之心得齐物,不以是非功过而累,超然世外而非刻意为之。
  道家尚柔弱,“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正是阐明了道家尚柔之目的。
  “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而由此我们可以略微推衍出道家少许思想方式。
  健生者道之大德,行德者道之妙用,惟其至健,所以能行。行健二字,足概天道之精。循天理因人之善性而不循人之欲而生生不屈者是为不息。君子以自强者法道之健,以不息者法道之行,谓之人以合道也,日新又新,即行健不息之意。如草木生长,冬至以归藏,春来以连山。故老子曰:自胜者强。
  道家素有大道反之说,故《论六家要指》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常用有为,而道用无为,实则无为无不为并重,“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其用心仍在不去,看似不作为,却已有为之极。再如《道德经》五千言,其中多有有无相生,祸福相倚之言。道家重本舍末,人之所好不过得、有、居上、载乐,而道不刻意于此,自然而为,反有大德,大有,大乐。从侧面上反映出儒道之分:儒生通过约束自己,建立强大的超我体系,用超我来修改本我的需求,但也因如此,稍有不慎,超我失控就会害人害己。而道家则从本我出发,从人最本源的欲出发,不仅做了好事,而且不会给大脑传导一种“这是好事”的信号,而产生一种对回报的期待,和未得到回报的不满,反而做事不掺杂目的性。
  众所周知,道家于事,莫不是重自然而为,以至心身舒爽,不为物累,自然而为并非听任自然而不作为。而是以一种不刻意的态度而为。不虚伪不做作,一便是一,二便是二,没有太多欲妄和情绪道家于物贵本而舍末,贵素朴而舍智妄,“为学者曰增,为道者曰减。”于是减之又减,便可达到一种自然的境界,心如新生于世,不与物饰,真朴无巧的状态。
  道法自然,也是同样映出道家对真对朴的追求以及对世间智巧之风盛行,人皆失其淳朴之心的憎恶与反思。

  (15)道家基本概念

  若是说儒家的中枢是仁的话,那么道家的中枢便是自然。依道家来看,儒的倡导虽好,却只能靠严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则内以伤身,外以乱人。宋朝时,儒生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欲”便可看出。而道以自然为本,以人天生之欲而推之,更加贴近于人的生活。再配以虚无为体,柔弱为刚,执一以为,齐物为心,则可以做到二厢自然,智愚相宜,强弱相合,以致物我两忘,这是一种木音希声般的仁,故对于儒的“温检恭良让”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虚无、齐物、守一、柔弱、纯粹素朴”五德。完成五德之后,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义”。
  人之所好,不过有、得、是、居上、乐。而道家不载于此,以自然而为,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乐。“人皆知持物之乐而不知不持物之乐。”正是说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极致,则似婴儿,无识无是,不受物性。可谓之自然之至。能做到这个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16)道家是否消极。

  道家是否消极,历代以来众说纷纭,而如今较大的误解主要有三处
  (1)认为道家求于无用,居于下垢,消极避世。
  翻开《老子》《庄子》书中随处可见守弱、无用、居下之词。然而,道家之意却并不求于此,正如一个人面对其上司时低眉顺眼说是谦礼,与面对其下属时低眉顺眼说是谦礼的不同一般,道家更注重的是功成与弗居,生而不有的不为物累的超然状态,而不是用这些去甚求于委身保命,载于生,懒的人的借口。此外还常有人认为道家避世,却也并非如此,“道存则隐,道废则现。”这句话一直出现在诸多道家典籍中,而真正避世的,是那些以道家为外壳不敢面对现实的“类道人”而已
  (2)认为道家听任自然,无为便是无所作为。
  道家常见的“无为”两字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循道而作,法天地而为。其实无为正是有为的极致,让人变得淳朴自然,不做恶事,让人自化且自得富足,看似自己本应得到这一切,即民皆曰“我自然”,且道家并非听任自然,万事听天由命,而是自然而为,自然而生,不染物性,不为物累。
  (3)认为道家过于玄幻
  道家并不是阴阳家,如今假借道家名言所谓的阴阳生变,五行相生的,多是挂羊头卖狗肉,本意只为了赚钱。而凡是真正有所建树的,不会如此。
  况且道家追求的是纯粹素朴,追求的只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为了算阴阳,赚钱财,求得一时的快乐。

  (28)先秦的道家流派
  我们习惯上把老庄作为道家的代名词,然就先秦道家来说,老庄而外,在当时还有一些其他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征,形成道家中颇具个性的道家流派。可以说,先秦是道家大发展的时期,它人物众多,流派纷呈,蔚为大观,形成了与儒、墨相抗衡的显学,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齐国与魏国的大力发展,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黄老学在汉代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统治者集团信奉黄老之学,由是黄老思想全面运用于汉初政治,达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从学术角度看,《淮南子》、河上公《老子章句》的许多观点都反映出黄老思潮的影响;受现实影响,西汉道家多以老子思想为依据批评政治,讨论国是。影响所及,如《史记·外戚世家》载汉景帝之母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汉景帝则“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敕令朝野,悉讽诵之”。黄老之书升格为经在汉武帝尊六经之前。这些都为其后在民间继续发展奠定了根基。
  老子而后,道家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人物众多,流派纷呈。具体来说,到庄子成为道家发展的另一个高峰之间,有下列一些代表人物和流派:
  1.杨朱,子华子学派,接近它嚣、魏牟的思想。有关杨朱的生平著作,已无法详知,一般认为是老子以后战国初期时发挥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杨朱学派的创立者。杨朱在战国时期的影响就很大。孟子曾对他的思想作过激烈的批评。孟子在世时,杨朱的思想可谓甚嚣尘上,与墨学并为显学。《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孟子曾说当时的人们发表言论,不是拥护杨朱、就是拥护墨子,可见其影响。由于没有著述流传下来,要了解杨朱的思想全貌就比较困难,诸如《孟子》、《列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都记录下了杨朱的某些言行。继承杨朱思想的人中,有两个人可以一提,一是子华子,《吕氏春秋》一书中的《贵生》篇曾引录他的话,在《庄子》中也引录过子华子的话。另一是詹何。先秦两汉的著述中所引他的话,可见是从杨朱思想的发展而来。
  2.宋鈃、尹文学派。所谓宋尹学派是指以宋鈃、尹文两人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流派,关于宋、尹两人的情况今天已不能确知其详,也没有著作流传下来,他们略早于庄子,应与孟子同时。先秦时期的一些著述中曾记录了他们的某些言论,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当时有比较大的影响,并且就其思想的核心来看,着重发挥了老子学派中知足反战的思想,他们具有比较强烈的救世精神,与杨朱学派重自我的精神相反,是利他主义者。而他们的传承情况则无法知道了。
  3.彭蒙、慎到、田骈。《庄子·天下篇》把这三个人列为一派,并指出他们的共同之点,实际上他们的思想也是承老子的学说发展而成。关于彭蒙与田骈,流传的资料很少,据说彭蒙是田骈的老师,但彭蒙的老师是谁,田骈又传给哪一个人,我们已无法知道。《吕氏春秋·执一》中曾记录田骈教齐王如何治国之事,很简单,就是以不治为治,即君无为,而臣有为。这一理念的具体内涵是:臣属能够勇敢、智慧地进谏,能死义尽忠;同时君主也要能修身养性知人善任和善听。值得注意的是慎到,他有《慎子》流布于世,并且从他的思想中的某些方面成为法家思想的重要来源,说明先秦诸子是在相互的批判吸收中共同成长的。
  4.列子。列子与老庄并称,但就列子及其学派的思想而论,依然是承传老学而来。《庄子》一书中多次提到列子,只有《吕氏春秋》中说“列子贵虚”一句说出了他的基本倾向。他及其后学著有《列子》一书。
  5.太公。道家怎样使人们能保守天下,怎样使人民不变乱的问题。能解决这问题才能为人谋国。因此从道家分出来的兵家、阴谋家便应运而起。《艺文志》道家书籍中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梁阮孝绪《七录》有《太公阴谋》六卷,《太公兵书》六卷,这恐怕是《太公书》中《谋》与《兵》的残本[8]  。
  6.文子。道家北方系的三晋的一支有《文子》一书。过去普遍认为《文子》是伪书。八角廊西汉墓葬中出土竹简中有《文子》[9]  ①。与郭店本《老子》显示的老子之学的基本倾向一致,《文子》主要从《老子》的无为、尚虚、贵柔及主在人后的宗旨出发,推阐出一番道家的治世之道。[10]  古本《文子》假托周平王与文子对话。学者认为,这不是无谓的设辞,文子是晋人,而且是史官出身,他的学术背景正以三晋的史学为背景③,[11]  这与我们对老子学术背景认识有一致处。
  7.管仲。《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12]  。即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
  老子而后,除了上述所提各派以外,还有关尹、庚桑楚、接子、环渊等等,书简有缺,无法一一介绍,由此说老子学派的发展,到战国初期,确实蔚为大观,呈现繁荣景象。载籍所记,当时不少著名学者都学黄老之术,并不是夸大的。

  (29)黄老学派关系

  司马谈说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黄老道家对儒墨名法百家采取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态度,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事实也说明,凡是采用黄老道家治国的时期,大多是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时期。
  黄老道家是道家的两大分支之一。在战国秦汉时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形式。魏晋玄学崛起后,它的地位才被老庄派取代。而且它与老庄派关系非常密切。今本《道德经》就是老子原始思想和黄老思想共同融合的结果,即使是老庄派的代表作——《庄子》,也深深的打上了黄老思想的烙印,
  如果从学术渊源上来说,法家是黄老道家派生出来的。法家学派非常重视道的规律性,明晰了“道”与“理”的关系,对黄老思想有继承和发展。而他们重点阐述的所谓法术势,都是黄老道家首先提出来的。所以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所以许多人认为,黄老道家和法家一样都是“人君南面之术”。但是,黄老道家坚持“道本清静、以道生法”的原则,和法家学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另外,黄老道家主张兼采百家,而法家主张禁绝百家,所以重用法家思想的暴秦灭亡之后,新起的汉朝要用黄老思想拨乱反正的重要原因。
  黄老道家对儒家等级思想和仁义礼治思想多有吸收,同时,黄老道家的大一统思想、刑德并用的思想,对儒家也有深刻的影响。因为纯用儒家会带来王莽式的灾难,所以以后的统治者大多都是“外儒内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内施黄老”。在许多朝代立国初期,儒家思想和黄老思想互为表里,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为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所以呈现出了一种斑驳芜杂的特点,所以在历史上经常被人当成杂家,但事实上,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思想,无一不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的。反映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中,就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加以融会贯通而已,和《晏子春秋》等纯粹的杂家有所不同。

  (30)黄老思想汉初统治

  文帝即位后,继续推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这些政策的思想根源是汉初以来风行于世的黄老思想。
  老子和庄子创道家学派以后,其成员为标榜道家学派渊远流长,一些人将黄帝说成是道家学派的最早始祖。到西汉初年,黄老并称的说法开始出现。
  黄老思想是道家学说的发展和继续。陆贾是汉初黄老思想的最早倡导者。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陆贾曾对刘邦说:陛下虽然是在马上得天下,但不能在马上治天下,治理国家,应该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计。刘邦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便令他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陆贾以黄老学说为指导,结合汉初的政治、经济状况,写了一本名为《新语》的书,提出必须实行 无为而治 的黄老政治思想,才能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陆贾在书中,深刻地揭露秦之所以二世而亡,是由于对人民实行重赋敛,繁徭役,严刑罚所致。
  因此,他主张统治者对人民不要过多地干涉,要使人民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这样才可以减少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陆贾的这些主张,得到了刘邦的称许,他写的十二篇《新语》,每向刘邦上奏一篇,刘邦都 未尝不称善 ①,并依照陆贾的建议,推行 与民休息 的政策。此后惠帝、吕后和文帝、景帝统治期间,都有意识地、自觉地将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加以推广运用。
  汉初推行黄老学说最为著名的是曹参。他从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
  始任齐相。到任后, 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 ②。曹参根据盖公的建议治理齐国,果然使齐国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相国, 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由于无所事事,便终日饮酒作乐。当惠帝责问他时,曹参回答说:陛下和我本人的才能都不及高祖和萧何。既然他们早已把一切制度法令规定得很明确了,我们只要恪尽职守,   另外,曹参选拔官吏时,凡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专门任用 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 ①。这些官吏 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 ,从而形成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
  无论是 汉承秦制 ,还是 萧规曹随 ,对于经过长期战乱的汉初社会而言,都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刚刚脱离了战乱之苦的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不希望社会制度无休止地变动,汉初的黄老统治思想适应了这一要求,因而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初,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使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连年战乱导致的天灾人祸,使西汉初年的人口锐减,刘邦路过曲逆(今河北完县东南)时,见到那里的户数从秦末三万多户减至五千多户时,还高兴地称道这个城市的繁盛同当时的洛阳城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汉初统治者依据黄老思想,对农民采取了让步的政策。西汉初年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手工业和商业也开始繁荣。到文帝和景帝统治时,社会经济基本上得到了恢复,《史记?平准书》中说:长安国库里的钱有几百万万,串钱用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而仓库里新粮压旧粮,甚至堆放在露天地上,腐烂得不能吃了。

道士是中国道教的神职人员。《太霄琅书经》称:“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黄冠等,尊称为道长。女性曰“坤道”,别称女冠。他们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礼仪,接受各种戒律,过那种被世俗之人视为清苦寂寞而实际上高标清逸的宗教生活。因此,道士作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又要以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吸引教众,布道传教,为其宗教尽职尽力,同时圆满自己的修行。道士比之佛教僧侣更多了一分潇洒的气质。从而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也是极为引人注目的角色。

(《道德经》亦称《老子》)《庄子》《道法九要》《道门十规》以及各朝代名道士著作

羽士、黄冠、道长、真人、神仙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钨金莲师祈祷文意乐任运自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