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怎么写 端午中秋节的来历历和文化传承?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最新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的寓意 篇一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在城市已经很少有机会在端午节挂艾草祛病防病了。如果家中有艾益生艾灸仪器的朋友,可以在家做艾灸,可以达到更好地驱寒祛湿,活血排毒,通经活络,祛病防病,保健养生的作用。另外,用完的艾饼通过燃烧熏房间,还可以驱蚊驱虫。端午节由来 篇二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三今天是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去汉城湖看龙舟比赛里面人山人海。龙舟有六艘参加比赛是温州商会举办的。爸爸也参加了,他们这队是在二号船。比赛进行了两轮,爸爸这队都是第一名。我们大家都可开心了,为他们鼓掌、喝彩。我还抱了奖杯,真为爸爸感到骄傲。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四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节的风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曳,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赤脚,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赤双足。捉住小鬼,挖悼其眼睛,一只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皇醒后,疟疾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法鬼之神效。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据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四五千年前,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并把船建造成龙形、画上龙纹,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问,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头就不会获得吉利。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端午节的由来 篇五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它的别名很多,有端午、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种: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端午节的由来 篇六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七大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最具人文情怀和文艺气质的节日。“端午”二字,原为“端五”,“端”为初,“端五”即初五。先秦时,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先秦古籍《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认为五月初五这天要准备草药以祛除毒气。《大戴礼记》亦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用佩戴兰草、沐浴洁身来驱邪避祸。那个时候,“端五”还不是节,而是一个需要避讳的“不祥之日”。现如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端午节前后,家里熏苍术、白芷,大门上插菖蒲、艾叶,小孩儿佩戴中药香囊,大人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疫,应是先秦民俗的绵延保留,同时也反映出古人敬畏自然、祈福求安的朴素心理。“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所著《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角黍”即粽子,可见西晋时端午节即有吃粽子的习俗。至于这一天为什么要吃粽子,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均载,遭谗被逐于沅湘的屈原听闻楚国国都被秦人所破,心生悲凉,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与国同殇。楚国百姓闻之悲痛不已,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有渔夫划船至江中欲打捞诗人真身,并以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水,希望水下之鱼虾饱腹而不食诗人之肉身。后来,人们又担心饭团为蛟龙所食,遂以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以驱之,逐渐演变为今日之粽子。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诗曰:“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这正是对这一民俗演变的文学注脚。自此,因为加入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元素,又经由民俗的不断创新演绎与丰富,端午节逐渐由一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恶日”,演变为一个以怀念先贤与诗人的爱国情怀为名、内容既古老又新鲜、形式热闹且多样、充满欢乐气氛的民间节日。端午节民俗之多、流传之远、影响之广,可列为七大节日之首。除了吃粽子这一共同习俗外,在我国北方,还有饮雄黄、佩艾草、赠香扇等习俗;在南方,则有赛龙舟、浴百草、游百病等习俗。此外,端午节庆及由其衍生的文化活动还传入了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世界上颇负盛名的韩国江陵端午祭就是中国传统端午节的流传与演变,2005年还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今天,端午节早已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软实力,其中尤以赛龙舟最为知名和富有影响力。英语中,端午节被翻译成“DragonBoatFestival”,直译回来就是龙舟节,可见赛龙舟这一节庆形式在国外的影响之甚。吃粽子也好,赛龙舟也罢,或是佩香囊、浴百草,端午节民俗的演变,早已超越纪念诗人屈原这一单纯目的,而是包含着中国人所特有的、浓郁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朴素世界观。这种朴素而纯真的情感与观念,最能打动人心而获得广泛共鸣,所谓的文化软实力,亦不过如此。端午节的习俗 篇七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端午食粽: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端午食鸭蛋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饮雄黄酒:说到端午不能不提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个“王”字,以求百鬼畏惧,孩子得以长命百岁。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用则有害,必须慎用。但是,雄黄酒仍是端午节的重要象征之一,有所缺失不免遗憾。那么,让我们把“雄”字去掉,备上一壶上好的黄酒代替吧。游百病: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挂长命缕:时端午节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斗草: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端午节的由来 篇八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有关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最早源于江浙一带,农历五月初五正逢初夏,气温逐渐升高,虫活跃,容易形成疫情,对人体造成危害,于是民间将这一天作为驱毒避邪的日子,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通过喝雄黄酒、用艾叶洗澡,在门前悬挂菖蒲、艾条等,驱除邪恶,以保平安。到了战国晚期端午节又增添了新的内涵。著名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因主张抗秦遭奸臣迫害,被楚国君王两次流放,最终楚国被秦国所灭,不愿做亡国奴的屈原,带着最后的遗憾,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入滔滔汨罗江。得知消息的渔民们纷纷划着小船在汨罗江搜救,然而,多日努力却仍无踪迹,大家担心日子久了,江中的鱼虾会蚕食屈原的尸体,于是,便划着船往江里投放食物,想以此喂饱鱼虾,保全屈原躯体。后来逐渐演变成用粽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就此,便有了五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这一习俗直到现在,在江浙一带还在延续着,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会定期举行龙舟赛。端午节用艾叶洗澡、门前挂菖蒲等驱邪避毒的习俗,在部分少数民族地方也在延续着。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有愈演愈烈之势。商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迎合了人们对食物的选择越来越挑剔的心理,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粽子,除了糯米大枣粽,还有肉馅的、豆沙馅的、各种水果馅的等等。每逢端午各大超市粽子展销区,都会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现在的端午节还增加了更多的内涵。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丰盛的团圆饭,给长辈送点儿礼物等也已成为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研究其由来和发展,会使我们更了解伟大祖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
  为保证工作能顺利推进,可以逐步定制出属于自己的策划书,策划书是为实施的目标或项目而制订的行动方案。怎么样写策划书才可以写的好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你整理的端午主题活动怎么写,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端午主题活动怎么写 篇1  我校大队部组织开展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开展了各项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展开,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1、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任务,收到优良的活动能够效果,我校高度重视,精心策划,首先进行宣传,为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我们通过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及其意义,充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3、我们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端午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端午节手抄报创编活动。同学们通过阅读下载书籍和上网查询,了解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并配以插图、剪贴画,制作了一张张美观大方的手抄报。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加深了对端午节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和过传统节日的意义,更加认同、喜爱传统节日,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感,提高了科学文明素养,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4、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各班利用班会课,组织了学生参与端午民俗诗歌、屈原诗词、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诵读活动;利用展版向学生推荐了好书《少年文摘》;利用全校读一本好书,邀请书商来校推荐适合儿童的书目,并设点让学生阅读下载和购书,学生读书的热度高涨。  5、因为开展走访道德模范和道德模范进校园活动定于6月9日,所以学校只在校会上与学生进行了宣传发动,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向美德少年学习。  6、结合学校德育主题“争做美丽学生”“争做美丽教室”进行了五月份美丽学生和美丽教室的评比活动,促进了学生和教室的健康成长。端午主题活动怎么写 篇2  一、活动背景。  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然是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20xx年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很多外国留学生对端午节并不是很了解,为了能与外国朋友保持好友谊,同时让他们深入了解端午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我们举办"与留学生一起过端午"活动。  二、活动时间20xx年6月9号下午(暂定)  三、活动对象计算机学院学生代表、理学院学生代表、留学生代表  四、活动地点计算机学院370幢五.  五、活动主题:跨越国籍界限,共享美好端午.  六、活动准备  1.购买包粽子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粽叶、糯米、红枣、细线)、制作横幅;  2.购买做香囊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购买比赛胜者奖品;3.从网上找关于端午节由来、赛龙舟(10分钟)、诗朗诵的视频资料(10分钟)。  3.由主持人开场白后开始,播放关于端午节由来的视频资料4.端午节又称诗节,播放关于端午诗朗诵的视频资料;  4.每学院15至20人参加活动,其中要有会包粽子的,要有会制作香囊的(或学生会统一组织各年级代表学习包粽子);  5.准备30道关于端午知识问答的题目;  6.相关部门做好照片或视频拍摄工作;  七、活动流程  1.6:30活动部、组织部的同学到现场布置  2.7:00活动正式开始;端午主题活动怎么写 篇3  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对端午期间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县电视台及莲花政府网、莲花在线等网站对节日期间的宣传报道工作作了具体方案和部署,派出工作人员到各活动场所深入采访,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及时宣传报道社会各界的活动情况,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首先,作为组织者,我谨代表中穆青管理团队感谢大家对本次“怀柔青龙峡两日游”活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谢谢大家!此外还要感谢没有到来的电话铃、若蓝、冰雪儿、小水、佩儿等版友的祝福。本次活动能够圆满成功,除了几位版主的支持与组织之外,与版友们的热情参与是密不可分的。  一次好的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节日的欢乐氛围,还有对大自然美的深切感受。好的活动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好的活动能够培养我们好的心情。每一个网友为我们这次活动所做的每一件事就是一份耐看耐读的故事,不管这个故事是来源于活动本身,还是来源于版友的内心,历历瞬间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感动。而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平时很要好的朋友都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亦得到版友家属的鼎力支持;至于一些曾经陌生的网友,因为有了这次活动,使大家紧密地走在一起,让大家不再陌生,让大家永远团结一致。  每一个小活动里,都包含着你们的智慧和激情!是你们,给中穆青和广大版友带来了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是你们,为我们献上了一份份佳作!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最后,中穆青全体斑斑衷心感谢所有支持和参与本次“怀柔青龙峡”活动的朋友们,让我们再次对你说一声:谢谢!端午主题活动怎么写 篇4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少先队大队部高度重视,及时召开队干会议对端午节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制定了活动方案,在活动中注重传承中华端午传统文化,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等具体要求,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大队部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多种方式对端午节相关知识进行了广泛宣传,并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活动。让全体师生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不断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三、具体活动情况  (一)、欢乐迎端午  各中队辅导员老师事先布置队员在家通过看书、访问、上网查阅等途径了解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它的由来?它的别称有哪些?讲述家乡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二)、开展“端午粽子我来包”实践活动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队部要求队员在家长们的指导下知道粽子有哪些材料?在家与父母学包粽子、煮粽子,队员在实践活动中学到包粽子的技艺,感受端午的乐趣,进一步了解端午传统节日的风俗文化。  (三)、分享“端午粽子”活动  各队员来自五湖四海,端午风俗习惯也迵然不同。各队员与老师、同学分享自己带来的粽子。根据粽子的样式,口感评出最好吃的粽子。  (四)组织“端午龙舟大家看”活动  由大队部负责下载“赛龙舟”视频,辅导员老师组织队员在教室观看龙舟竞渡,感受传统节日举国同庆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文化与艺术的熏陶。  (五)五月五唱歌谣  队员齐诵读:“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  在本次活动中,我队部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对全体师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掀起了倡导文明、学会感恩的热潮,更是承端午文化精髓,扬民族传统底蕴,为我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寻根溯源,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端午节主题活动是我校引导队员“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的又一次实践体验。端午主题活动怎么写 篇5  设计意图: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吃粽子、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爱祖国情感。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2、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名族文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粽子,盐蛋,《过端午》音乐,电磁炉,端午节图片  活动过程:  1、讲解端午节的来历  (1)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及其意义(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  2、煮粽子,盐蛋  3、幼儿品尝粽子,盐蛋  4、节奏儿歌朗读《过端午》  5、让幼儿回家后给家长朗读节奏儿歌朗读《过端午》,分享盐蛋和粽子,感受节日的快乐。端午主题活动怎么写 篇6  5月22日13:30,“缅怀屈原精神,弘扬民族气节”——学院20xx年学生端午节活动于成功举办。现就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活动伊始,教授为本次活动致辞,他提到弘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继承中华精神和中华气节。当代大学生要做有气节、有精神、有文化的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接下来,焦艳副校长宣布活动开始,焦艳副校长在开场中说道:“这栋大楼是我们学院入驻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所修建的楼,能在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拥有一栋研究楼的xx高校是很少的,这栋研究楼以后会承接我们学校各文科类学院有关传统文化传承的各类活动。”据悉学院是学院首个获得来这里举办学生活动资格的学院。接着,是节目表演时间。  第一个朗诵节目《屈原祭》由学院老师代表与学生代表共同表演,最后一句“呜呼哀哉,尚飨。”后全场寂静,为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默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舞蹈《礼仪之邦》,一袭红色汉服学院的女生们用舞蹈的方式为大家展示了中华的礼仪文化。  最后引起全场注目的节目是古筝独奏《渔舟唱晚》,一曲毕后,应全场观众要求又加弹了一曲,表演者方得下舞台。最后,赵忠璇教授为本次活动作总结。到此,本次活动顺利结束。  活动结束后,记者采访到古筝独奏《渔舟唱晚》的表演者16思政的韦章肖同学,她说:“古筝作为传统乐器的一种,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将这种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焦艳副校长在最后对此类活动表示赞许,她希望同学们以后多举办此类活动,学校会大力支持此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活动。端午主题活动怎么写 篇7  一、时间  国家法定节假日_月_日—_月_日。  二、地点  1F帝廊,六楼。  三、活动目标及活动宗旨  今年的端午节,_酒店也特此为您的探亲,访友准备了精美的礼篮粽子酒店端午节全场赠送惊喜多多!  四、营销对象  端午节期间的会员、散客、家庭、亲朋好友。  五、主题  “万水千山“棕”是情,_酒店邀您共享端午美食节!”活动主题标新立异,令人耳目一新,营造节日上热烈温馨的气氛。  六、促销活动组合  1、客房部活动期间采取“订房送礼蓝优惠卷”的经营策略,毎现金开房1间送38元礼盒优惠券。  2、餐饮部以万水千山“棕”是情,_酒店邀您共享端午美食节!的主题开展如下促销活动。  1)、活动期间6楼_菜金享受九折优惠。单桌消费2000元以上送新派粤菜一款,(赠送菜品不含高档海鲜、燕鲍翅、煲汤、烟酒等)。  2)、西餐厅推出以下优惠:  A.节假日期间来餐厅就餐者三人以上(含三位)免一位;  B.活动期间,特色下午茶享受两位免一位优惠。  C.凡来西餐厅就餐者每桌赠送餐劵一张。(凡收到餐劵的客人,要全部把个人的各项信息入入部门或者酒店的客人信息库包括名字和电话,为以后的推广服务)  3)、将于六月4日举办第二次“I Can Be A Chef”活动。餐厅现场由西厨饼房厨师长亲自演示制作粽子。届时参加的客人可以在“亚洲餐厅”亲自体验制做粽子的乐趣。  4)、康博端午粽10元/个,90元/篮。  3、活动时间:_月_日—_月_日  晚餐:18:30-21:00RMB98/位  地点:_酒店一楼西餐厅。  预定电话:  七、经费预算及广告策划  1、电视及Radio宣传及滚动式播放,预计1000元;  2、宣传资料。单页500张费用450元;  3、各报纸,报刊等;  4、所有的手机尾数带6、8、9用户以及会员地毯式短信覆盖。预计发10000条,预计300元。端午主题活动怎么写 篇8  【活动建议】  1、活动前,根据幼儿的问题设计、制作有关端午节经验的调查表,鼓励幼儿广泛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2、活动中,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调查资料,互相交流、分享有关端午节的经验。  3、教师与幼儿共同将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展示。  【活动目标】  1、在熟悉包粽子过程的基础上,尝试创编洗叶、装米、压米、扎线等包粽子动作,并随音乐合拍地进行表演。  2、能根据音乐节奏及旋律等变化,匹配相应动作。  【活动准备】  1、音乐。  2、幼儿观察过包粽子,了解包粽子的过程。  【活动过程】  1、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旋律,激发创编兴趣。  (1)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旋律。  ★指导语: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你想干什么?  (2)随着音乐自由地表现包粽子的过程。  ★指导语:这段音乐表现了包粽子的过程,怎么包呢?我们听着音乐试着做一做。  2、迁移包粽子经验,尝试创编洗叶、装米、压米、扎线等包粽子动作。  ★指导语:包粽子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用什么动作表现洗叶?用什么动作表现装米?  3、尝试随音乐合拍地表演包粽子。  (1)听音乐自由匹配动作。  (2)交流随音乐表演时的经验与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及旋律等变化匹配动作。)  (3)听音乐,完整进行表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秋节的来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