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弊端有哪些能够代替人们寻找配偶吗?


  在一次引人思考的推特交流中,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暗示了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人工智能(AI)配偶和它们的人类伴侣将共同抚养机器人孩子,这引发了一连串幽默、阴谋论和有关伦理思考的回应。  这位科技亿万富翁周六在推特上回应了一名用户的评论,该评论揭示了人工智能成为人类关系甚至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可能性。  该用户写到:“所以很明显,很多人都会有人工智能朋友和人际关系。这可能意味着也会有人拥有人工智能配偶。其中一些夫妇会有孩子(使用捐赠者)。所以未来的孩子会有一个人类家长和一个人工智能家长。”  虽然许多人会认为这个想法遥不可及,或者只是反乌托邦噩梦的东西,但马斯克隐晦地回答说:“未来将是狂野的。”似乎是承认上述推文所描述的未来是可能的,这引发了网友们的好奇和不安。
谢邀。先说结论:性爱机器人替代配偶,不是会引发婚姻革命,而是会消灭婚姻。性的需求,是两性交往的基本生理动力。在这一动力下,很多人可以为适应对方的需求而做出很大程度的努力。然而,大多数人的色相属于普通水平,自然规律也会导致色相、体力的逐渐衰退。所以,大多数人的性需求都得不到比较充分的满足。一旦性爱机器人技术走向成熟,出现如 @中国大葱 朋友的回答所说的情况,人类个体所能为对方性别提供的性服务,将被这种智能化的机器彻底碾压 -- 毕竟,性爱机器人的结构、功能,是以大量资本投入为前提,集中大量专业人士的知识、经验,针对人的生理需求,进行精心设计的,这与单个人的资源投入(时间、精力等)产生的知识、经验积累相比,与无可选择的基因特征产生的生理性状相比,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人类在性方面的需求,一旦被专业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成本降低)的性爱机器人所满足,必将使配偶提供的性服务失去价值,从而拆掉婚姻的根本基础之一。事实上,一旦失去 了性需求这个基础,婚姻的其他社会功能,完全可以被更高效的组织形式所实现。同样重要的是,在心理方面:两性内心对对方提出的需求,与对方对这种需求的预期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两性愿意为对方做出的付出,与对方对这种付出的预期相比,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两性各自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决定的,是由两性在社会结构中的分工、历史沿革所决定的,是很难改变的 -- 或者说,在每个人的思维模式走向稳定的时间段内(通常是青春期、青年期的二十年左右,与基因演变年代、社会历史年代相比不是一个数量级),基本上是无法改变的。这就要求两性在建立、维系婚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这种差距,逐渐理解对方的需求,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寻求与对方需求之间的平衡;逐渐体会这种差距,逐渐理解自身需求的“错误”,逐渐改变自己对对方的预期,以寻求与对方行为之间的平衡。很明显,这一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两性都投入非常多的时间、精力进行磨合。然而,很遗憾,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种程度。所以,很多人的婚姻心理状态都偏离“理想”状态比较远,或者基于社会责任而处于“凑合着过”的状态,或者冷战热战、鸡飞狗跳,或者趋向离异。性爱机器人则不同,Ta是人为设计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的情感进行专业化的模拟,并且可以不断进化以适应人的需求,相比于固化的人类配偶所能提供的心理需求服务相比,具备不可比拟的优势。综上所述,性爱机器人替代配偶,将充分、持续地满足很多人的性需求(以及一部分心理需求),使婚姻的基础陷入前所未有的脆弱境地,甚至会消灭婚姻。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从来都是领先于社会结构演进的。性爱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已经直接指向了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 -- 婚姻结构,人类社会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在解剖学上高度真实的硅胶性爱玩偶、仿生机器人、具有人工智能的赛博性爱机器人技术的蓬勃发展,将会导致古代的性欲倒错「玩偶控」进化成现代形式的「机器人控」。
研究机器人历史的学者们发现,千百年来,人类不断追寻的自动装置有三个基本用途:劳作、性和娱乐。这几种类型的人造生命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都有呈现,打造成人形的自动装置可以扩展人类的能力,可以迷惑人,恐吓人,也可用于欺骗,用于杀戮。皮格马利翁和他制造的裸体象牙女人雕像讲述的是性爱机器人的故事。
18 世纪的艺术家描绘的皮格马利翁传说。加拉蒂亚的故事这个故事奥维德讲述得最为生动,在《变形记》中,奥维德说,皮格马利翁这个年轻的雕塑家,厌恶现实中丑陋的女人,于是他为自己雕刻了一个纯洁的女人。后人常常把它描述为大理石的,其实在希腊神话中,它是用象牙,这种更温暖,更富有生命力的材质制作的。这个象牙贞女美丽极了,皮格马利翁立刻燃起了欲火,他带着敬畏和情欲抚摸那完美的身体,想象如果他用力,真的会在肌肤上留下淤青的印记。他送给那个象牙贞女色彩鲜艳的贝壳,姹紫嫣红的鲜花,珠子和琥珀,对它说绵绵情话。他给它穿上衣服,戴上宝石戒指,挂上项链。他在爱神的庙宇向女神祈祷让他那「女人的幻影」变为真实。皮格马利翁回到家中,在他的亲吻下,雕像变得温暖起来,在他的抚摸下,那象牙肌肤也有了弹性。在创造者的爱抚之下,那雕像睁开了眼睛,两颊绯红。阿佛洛狄忒回应了雕塑家的祈祷。值得注意的是,皮格马利翁的作品不是自动装置,它能够变成人,要感谢女神的眷顾。这是古代神话中的老生常谈。现代人经常把皮格马利翁的故事解读为浪漫的爱情,这其实也是关于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女性性爱人工智能的令人不安的叙述。奥维德并没有告诉我们,皮格马利翁那被动的,无名的有生命的玩偶是否具有意识,是否能够发出声音,尽管她「两颊绯红」。阿佛洛狄忒把这个完美的女性雕像变成了具有独立思想的真实的女人呢,还是更加「仿真」呢?故事中说这个雕像被描述为理想化的女性,比现实中的女性更加完美,所以皮格马利翁的复制品「超越了人类的极限」,与电影《银翼杀手》中提到的「比人更像人」的性爱替代品倒是很类似。奥维德并没有说它的肌肤和身体感觉像有生命,而是把她的肌肤用蜂蜡做比喻,变得更加温暖,柔软,更加可以接近。奥维德用皮格马利翁和他那无名的活雕塑的婚礼结束了这个神话,并且补充说,他们还生了个女儿帕福斯,这一生殖奇迹用来证明那个理想化的雕像变成了真实的,生物学上的女人。电影《银翼杀手 2049》中也有类似的生殖奇迹,复制人瑞秋「生理」上诞下了一个女儿,这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的弊端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