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是学佛的吗?

我们都知道佛教,但大多数知道佛教的人,却不一定了解什么是佛。在生活中人们会产生一个误区,会把佛法单纯的认为是一种宗教教派,并认为佛教只是一种由神话和传说构建出来的幻想。如果你认识到的佛教也是这个样子,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01什么是佛教?在初高中的历史课本中,是这样讲到佛教来源的,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的一位小国王子(现尼泊尔地域),舍弃王位出家修行,获得了宝贵智慧后,开始教化世人。而他教授的弟子组建在一起的僧团以及智慧思想,被人们称为佛教。皈依佛陀并认真学习佛法的弟子们认真且严格地遵守佛陀制定的教规,并把佛陀宣讲的智慧通过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流传与后世,于是佛教开始了它两千多年的延续。佛、法、僧是佛教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佛”字一词有着诸多的含义。从字面意思来说,佛代表了觉悟者,是拥有无上智慧的人;从修道角度来看,佛是一种修为的境界,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具足圆满无二的境界时就是佛的境界;从广义人们所理解的佛来说,人们会把创建佛教的释迦牟尼佛简称为佛或是佛陀。“法”是指佛陀的弟子根据佛陀亲口讲述的内容,编绘整理出来的典籍以及智慧。这些典籍中记载了佛陀教化众生时所流露出的无上智慧,以及解脱法门,是帮助人们脱离痛苦,了脱自在的重要修 行依据。“僧”是励志断除贪、嗔、痴三毒,舍弃凡夫俗欲,行持清规戒律的学佛人。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贤圣僧,一种是凡夫僧。像我们所了解的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等的诸大菩萨都是属于贤圣僧的范畴;而凡夫僧,就是我们在寺院所看到的剃度出家的凡人。僧人是传播佛与法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僧人布道,那么佛与法也会很快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02何为“佛”?世人常以为的佛,是等同于神魔一类超越人们的存在,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佛是实实在在的人,就像上文中提到的,佛是一种境界,只要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众生都可以称为是佛。所以佛并不是只有一尊,而是有无数无量的佛存在。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阿弥陀佛、药师佛、斗战胜佛、财功德佛等等都是佛。在禅宗文化中,也常常提到佛。例如六祖惠明大师曾说过:“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里所指的佛便是一种修为的境界,是一种形而上的状态。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后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种姓,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得证悟。”佛陀在获得无上智慧后,发现每一个众生都具有成佛的因,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佛的境界。而这里所指的佛就是佛性,就是一种本有的状态,佛教称之为真如。而很多人不懂得“佛”这个字所代表的诸多含义,总以为佛就是庙宇供人朝拜的雕刻佛像,认为佛只是一种神话了的信仰符号。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些道理,那我们每次去寺院拜佛,看似来到了离佛最近的地方,却不知与佛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
你真的是一个佛教徒吗?一个佛教徒的标准是什么?是皈依吗?是经常去参加法会吗?还是去亲近师父呢?很多自称为“佛教徒”的人似乎总是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优秀,比别人有能力,总是感觉自己高高在上,有种莫名的优越感。但是,“佛教徒”就真的比别人优秀,就真的应该具有优越感吗?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那么也请你放下“佛教徒”的这个面具吧!学佛不是为了贴标签,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加的美好,是为了让周围的一切众生切实的得到利益与功德。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会丝毫觉得自己有一种“优越感”的,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会成天把“仁义道德、慈悲”等词挂在嘴上的,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困扰的!“佛教徒”并不是你标新立异的借口,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在生活当中可能是很难被察觉到的。因为真正的佛教徒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困扰,不会把慈悲“写在脸上”,更不会管你要钱、替你算命。真正的佛教徒只会好好地、和正常人一样的去生活,他们不需要证明什么,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本身就已具足。自称为“佛教徒”的也请扪心自问一下,你是不是学佛以后变得更加执着了?是不是学佛以后分别心更加严重了?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了?又是不是变得更加的无情了?总是将慈悲挂在嘴边,说我是为了你好呢?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请你摘下“佛教徒”的面具,去做会真正的自己吧!学佛是为了让我们拜托烦恼、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的,而不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增加烦恼的!那么,怎么才能做真正的“佛教徒”呢?其实,想要做真正的“佛教徒”很简单,不用你天天必须去寺庙里“报道”,也不用你天天拜佛念经、时时刻刻的“粘着”师父。真正的“佛教徒”只要做好两个字就好了,那就是“放下”。说到这里估计很多人就会说,我放不下我的家庭啊、我放不下我的孩子啊,我还不想出家,当“佛教徒”必须要出家吗?这里的“放下”,并不是让你放下你的家庭,也不是让你放下你的孩子,而是让你放下你的心事、让你放下你的烦恼、放下你对钱财和权力的贪恋,更加专心的去修行、去念佛而已,放下并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都可以去修行、也都可以去念佛,并不是只有在寺院才可以,外界的一切都是为了磨练我们的心性的,只要沉下来,任何地方都是道场,因为我们的心才是这个世间最大的道场!你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呢?还是只带了一个“佛教徒”的面具?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愿能与师兄在修行的道路上共同精进!
日行一善,积善成德,善满三千,天必降之福。诸位朋友大家好,这里是《我闻梵音》传统文化平台,欢迎关注。让我们一起放下烦恼,净化身心,品读文字中的智慧。修行的世界,有时候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高高山顶立,天地独尊的绝对孤独。修行的境界,是老师所不能传授,文字所不能诠释的,有时候自己讲出来,别人也不会理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并不只针对于参禅打坐,生活经历就是修行,通过修行,修正自己的不良嗜好,成就明觉心性,才能看透真相,才能更好的生活。世人学佛的目的,不也是求富贵,想要让生活过得更好吗?所以就需要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修行的标准是什么?在生活,无论遇到顺缘还是逆境,都能欢欢喜喜接受,话虽这样说,实际做不到,修行的过程,就是为了做到,达到这个标准。人这一生,心中若能做到,喝的都是茶,来的都是客,就是自己的境界,在佛教中常讲:“恒时欢喜”。修行境界高的人,身上都有“恒时欢喜”这个特质,看看你有吗?什么是“恒时欢喜”?用俗语解释恒时就是平时,在佛教中解释,恒,恒河沙数,具有数不尽之意。恒时,也可意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总称。“欢喜”顺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悦,根据修行的境界,欢喜的层次亦有不同。通俗的来讲,恒时欢喜就是每时每刻都欢喜,发自内心的欢喜,没有忧恼。在修行的过程中,自己还没有修行功夫的时候,遇到顺缘,工作顺利,赚钱很容易,我们就会欢喜,也认为自己修行不错,得到了佛菩萨的加持。当生活遇到一些逆缘,各种不顺的事情临到自己头上,这个时候就不高兴了,还有可能心生怀疑抱怨,我修了好多年,念念不忘积德行善,按因果报应的原理来说,我不应该遇到违缘啊。这时候,自己修行是什么境界,一目了然。生活中没有障碍,就无法得知自己修行的境界如何。能把这些障碍,转为自己修行路上的逆增上缘,作为修道之用,这才是修行圆满的标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不修行,就随波逐流,在六道中无有出期,修行就要经历常人不能吃的苦。有句话讲,当一个人,财富充足,吃大餐,穿名牌的时候,都是修行人,因为这个时候就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恒时欢喜”。但是出现违缘的时候,从高高在上的皇后,一朝被打入冷宫,还会有“恒时欢喜”的心情吗?如果有,或者还能记起这四个字,能够以“恒时欢喜”来提醒自己,这就是修行。一般人的快乐需要因缘,需要条件。但对于修行人来讲,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战胜自己的欲望。感恩阅读分享,祝愿大众:六时吉祥,福慧增长,境界提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佛人怎样自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