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少数民族汉化现象的典范是指什么事件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汉化和反对汉化的比较分析——以西汉中行说与北魏孝文帝为例--《青年作家》2014年18期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汉化和反对汉化的比较分析——以西汉中行说与北魏孝文帝为例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的现象始终存在,少数民族对于"汉化"的态度各不相同,最终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汉化与反汉化对于民族融合的进程起到了推动或阻碍作用,但改变不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K23【正文快照】:
引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化”是中国历史上边疆民族融入中原汉族文化的一种现象。在民族交往和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对汉文化所持态度并不一致,最典型的是西汉时期中行说反对汉化与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少数民族是否选择汉化是建立在该民族利益和统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庄金秋;;[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马晓丽;崔明德;;[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史景娴;崔明德;;[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郝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李克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溢澳;[D];吉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钱龙;马军;;[J];沧桑;2007年05期
李红艳;[J];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段锐超;段元秀;;[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黄云鹤;[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02期
崔明德;;[J];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何德章;[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1期
王万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赵向群,侯文昌;[J];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武沐,王希隆;[J];西域研究;2003年04期
王永杰;[J];阴山学刊;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郦千明;[J];中国监察;2004年02期
郑海峰;;[J];领导科学;2006年16期
刘旭;;[J];文学教育(中);2012年05期
于春梅;[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郝松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高贤栋;[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张宏慧;[J];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任艳艳;;[J];沧桑;2006年01期
李克建;陈玉屏;;[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2期
王永平;;[J];史学集刊;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彼得·海洋;;[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黄朴民;[N];中华读书报;2013年
李德龙;[N];中国民族报;2009年
吕名军;[N];新乡日报;2011年
纪东冲;[N];人民日报;2014年
刘刚 李冬君;[N];中国经营报;2014年
龙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寿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砚忻;[D];西北大学;2013年
师洁;[D];苏州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汉化最深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些?
汉化最深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些?
能否给中国历史上汉化最深的少数民族政权排个名次?排个前10位就可以了。
我觉得首先我们弄清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和历史时间的上线,比方说西周建国封侯七十姬姓五十,而这些国礼从中华则为中华之国,礼从夷狄则为夷狄。比方说中山国,应该怎么算,秦国应该怎么算,很难说清楚!
如果算历史时间上线我觉得应该已秦统一之后算起。那么有多个国家哪?慢慢可以捋顺一下:
五胡十六国共计20个国家除了前凉、冉魏、西凉、西蜀、北燕之外正好15个国家,这里面汉化较深是前秦!当然这一时期还有一个我们历史上很不注意国家吐谷浑,它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中时间最长的!从300年初建国到663年味吐蕃所灭,有将近350年的历史。
之后就是北魏、东西两魏、北周北齐,北齐高欢由汉化再鲜卑化,而北周名为鲜卑化实为汉化。
终唐一代,像大理只是小乘佛教与当地文化和汉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五代时后唐是西突厥的一部沙陀人后代建立的,已经完全汉化!
辽、夏实行的双轨制,辽为首创及南北院制“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而西夏在汉化同时又在顽强的保持自己民族生活习惯,比如李元昊的秃发令!
金的汉化应该北方三朝汉化最深的,辽统治只是河北山西一带,而金占领黄河以北的地区,都城也逐步迁往中原腹地!特别是金章宗完颜璟汉化最高。
至于元,汉化应该是最少,因为在接触汉族文明的同时,它已经通过西征接触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这些文明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最高等级文明!
至于清历史说得太多,大家知道的也不少,不必多说!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
当然是鲜卑。北魏孝文帝自上而下推广汉化,鲜卑族最终完全融入汉族。信汉化,得永生。
百度百科 北魏孝文帝
/view/479298.htm
五代的沙陀三王朝(后唐、后晋、后汉)可以排在首位。
沙陀人早在建立政权之前就早已汉化,几乎不被看作异族,并非汉人的石敬瑭居然还落了个汉奸的名声。
排名不大会。就我所知,北魏和清朝应该排在最前面。
北魏和清都属于全盘汉化的政权,其中北魏更甚,因为清朝还禁止满汉通婚,仍存在民族等级制度。
其他比较有名的使用过汉制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五胡十六国(汉赵帝国最突出),西辽,西夏,元朝。这些都属于双轨制,即本民族制度与汉制度同时使用。
但凡进入长城以南入住中原的少数民族,如不汉化,则难以扎根。纵观古代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占领领地之后同时得到人民,此时以汉人充军,或是得到汉人指点,无论经济政治文化都效仿较为先进的汉人,有些则是在成为了半汉化政权之后逐渐取得优势,一旦他们占领长江以北,偏安一隅的江南政权很难是他们对手,起码在军事上有不少不利因素,例如失去养马地。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汉化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汉化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3:25:0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汉化
官方公共微信为什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汉化之后容易亡国_百度知道
为什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汉化之后容易亡国
自古至今各朝各代在占据中原后皆被伟大文明先进优秀的汉文化所包容逐渐自己认同且自愿溶入汉文化中,心甘情愿地汉化成为汉文化大流中一员,并没有出现过亡国,都是历经几百年的历史潮流而改朝换代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草原民族的发展历程,往往都有从弱小、贫困、落后的状态追求进步、追求文明、追求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其间历经曲折、坎坷,甚至几起几落,然而矢志不渝,不屈不挠,终于风云际会,迅速崛起,甚至统一中国,也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所以不能只看到草原民族的汉化,实际上是民族的融合,纯粹的汉文化也在改变,比如晋后,经过黑暗的南北朝至隋,文学文化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各民族融汇交流的中华文明。
游牧民族的经济方式落后于汉族地区的经济生产方式,因为游牧民族的主要是游牧方式,属于粗放式的经济,无法与封建地主精耕细作的庄园经济相比。因此,在夺取中原地区的政权之后,为不断丰富物质资料以巩固自身统治,他必然沿用中原地区的经济生产方式,一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了其上层...
汉化之后他们失去了对汉族的绝对优势就是军事实力的优势 而占人口多数的汉族怎么会接受少数民族统治 而失去军事实力优势的少数民族自然打不过汉族 比如北魏
逐渐腐败。贪图安逸。
因为他们不是汉人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汉化的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