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至2015年,全民经济油价上涨对经济的影响了多少

从2001年至2015年,全民经济上涨了多少-2001年到2015年全国的物价上涨了多少倍 _星空生活网
你现在浏览的是: & > &
从2001年至2015年,全民经济上涨了多少
从2001年至2015年,全民经济上涨了多少
从2001年至2015年,全民经济上涨了多少
从2001年至2015年,全民经济(GDP)总量上涨了至少100倍(以工资水平为例,01年普工约80元/月),人均上至少4倍速,证据为GDP的增速及GDP的人均量。割韭菜和全民行骗作为中国经济两架马车,势头强劲!割韭菜工具包括楼市、股市、社会抚养费、社保、高速费、高额税费等,这些工具高效收割,实现了财富再分配,成功进入半南缉耽光甘叱仿癸湿含溅美化(也不完全是,区别是南美有高福利)。全民行骗以P2P和民间高利贷尤为突出,配合传销直销、保险理财、期货现货等,多维度全天候无死角扫荡民众财富,并且使无数没有工作和技能的人投入到这些事业中来,解决了就业问题。 电商作为经济唯一亮点,把本应属于房东和政府的福利分给普通百姓,严重打击了房地产。预计会有一些代理人经济学家出来讨伐一下,然并卵。
从2001年至2015年,全民经济上涨了多少 :
从2001年至2015年,全民经济(GDP)总量上涨了至少100倍(以工资水平为例,01年普工约80...
2001年前全民所有制企业所得税在哪交 :
2001年前全民所有制企业所得税在地方税务局缴纳,日至日成立的企...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经济论文-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doc 1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国经济论文-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一、序言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提前3年完成了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于1995年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2000年“九五”计划完成后,在全国人口比1980年增加了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国民收入由低收入水平进入中下等收入水平。? 在达到小康水平后,在下个世纪最初的10年,进一步的目标就是使全国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达到富裕和舒适的水平,国民收入进入中等以上水平,并努力提高相对贫穷人口的生活水平。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将得到更大改善和合理化,居住条件进一步提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随着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部署的完成,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我国绝大部分人口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而重要的变化。从以衣食用为基础的消费向更高层次的消费过渡,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以服务消费为主过渡,从侧重数量型消费向侧重质量型消费过渡。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农业、大部分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和相应的中间产品加工业将从过去20年之后的高速增长进入常规增长、速度放慢的阶段。而与此相应的是,服务业迅速崛起,将成为高速增长的经济部门。作为实现小康水平后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承前启后继续的五年,对下世纪初的头五年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将立足在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合有效的宏观政策的调节,来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着眼于规划好第二、第三步战略部署的衔接和跨世纪的改革、发展,致力于推动年国民经济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后20年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并且得到巩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具规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律制度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为其自身能够不断的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而为推动年及下世纪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制度保证,使各方面的改革能够不断地向纵深推进,使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能够持续地释放出来。 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主要是在商品市场领域,服务业领域和要素市场的完善和规范程度还远低于商品市场。旧的体制不仅限制了传统服务业的升级,而且给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障碍,使服务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在要素市场上,劳动力和土地只是初步实现了流动,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仍然很弱,而且还同时处于旧体制的干扰作用下,使资源要素价格受到了很大的扭曲。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平衡发展,不适应国民经济需求和供给形势迅速的发展和变化,导致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浮现出来大量的、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将不得不通过进一步的深化体制改革来给予解决。在“九五”期间,我国面对的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接踵而来的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形势突变,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尤其是金融体制的建设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的经济在下一个世纪将更为开放,更全面的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因此,建立和完善牢固、高效、适应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金融和外贸体系,也将成为年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战略 (一)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问题 在年的20年里,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8%,回顾二十年持续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过程,可以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一段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城乡居民各种层次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需求层面不断得到满足,供给层面出现重大突破的过程。 二十年持续高速增长的最根本动力来自于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居民的温饱需求直接推动了七十年代以来的农业和轻纺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大部分人口的生活逐渐达到小康水平,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对娱乐、教育消费的消费量增加,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从而促进了这一时期家电产业和商业、餐饮、居民服务、运输、电讯等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进入“九五”末期全国城乡消费出现了新形势,在以“老三件”为代表的第一代消费品被淘汰后,以“新三件”为代表的第二代消费品也已经达到饱和,而第三代消费品还没有形成热点,居民消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200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短信┊商城┊搜索┊新闻┊体育┊财经┊IT┊娱乐圈┊女人┊生活┊健康┊汽车┊房产┊旅游┊教育┊出国┊求职┊┊校友录
Sohu 首页 >>
200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日09:54  河南报业网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实施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基本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十五”计划开局良好。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45.02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4.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662.33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748.69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6∶47.0∶30.4变化为21.8∶47.2∶31.0,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市场物价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0.4%,居住类价格上涨3.3%。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9%。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0.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比上年上涨0.4%。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省城镇从业人员85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全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介绍成功56万人次就业,各级劳动部门共培训失业下岗人员35.20万人次。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使23.39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仍不够合理,消费需求依然不足,社会投资还未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产品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1514.00万亩,比上年扩大662.00万亩,优质专用水稻种植面积比上年扩大80.00万亩,优质玉米种植面积比上年扩大461.00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一批养殖基地和畜产品加工项目相继建成。  种植业战胜严重旱灾,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4119.88万吨,比上年增长0.4%。其中,夏粮2338.36万吨,增长3.1%;秋粮1781.52万吨,下降2.8%。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持续增产,名优、新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全年棉花产量82.77万吨,比上年增长17.6%,烤烟产量31.18万吨,比上年增长14.7%。油料产量362.49万吨,比上年下降7.7%。  林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2.1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0%。  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541.00万吨,比上年增长4.6%。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467.00万吨,增长3.1%。禽蛋产量286.00万吨,增长5.9%。奶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奶类总产量30.00万吨,增长48.5%。水产品产量31.00万吨,比上年下降3.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078.6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2%;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243.46万台和148.42万辆;全年农村用电量134.61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7.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778.0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1%,节水灌溉面积1057.00千公顷,增长12.0%。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287.62亿元,比上年增长9.8%。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126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748.45亿元,比上年增长8.6%;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82.22亿元,增长9.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87.21亿元,增长3.2%。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405.17亿元,增长9.5%;重工业增加值864.81亿元,增长10.3%。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863.40亿元,增长6.0%。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在煤炭、冶金、建材、电力和造纸等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主要支柱产业增速加快。与上年相比,煤炭采选业增长20.5%;食品加工业增长11.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5.1%。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加强,工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12.2%。  工业产销基本衔接。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62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产销率达97.9%。实现利润总额138.49亿元,比上年增长2.5%。亏损企业亏损额41.43亿元,增长5.1%;亏损面17.0%,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1.78%比上年提高3.08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8.4%,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0.5%,提高9.0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4.4%,下降0.97个百分点;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2.5%。但仍有一部分企业的效益还不理想,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比较大。  建筑业增长加快。全省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安工作量447.97亿元,增长25.4%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实现利税18.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工程质量稳步提高,按单位工程个数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45.9%,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按房屋面积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47.5%提高了2.2个百分点。  地质勘察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发现矿产地12处。新增原煤探明储量1.67亿吨。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997.99亿元,增长13.8%;城乡集个体经济投资583.77亿元,增长5.3%。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653.27亿元,比上年增长9.8%;更新改造投资198.53亿元,增长21.5%;房地产开发投资102.84亿元,增长32.1%。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中,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89.55亿元,增长49.8%;以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处理、道路、园林等为主的城市公用事业完成投资79.77亿元,增长75.3%;文化教育卫生投资49.47亿元,增长28.2%。邮电通信业投资79.31亿元,电力供应业完成投资75.55亿元,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64.15亿元。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持续回升。全年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45.04亿元,增长36.6%,其中,石油采掘业投资31.00亿元,增长85.9%;冶金工业完成投资30.14亿元,增长37.7%;轻纺织工业完成投资32.41亿元,增长31.4%。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6台发电机组已全部并网发电,主体工程完工;宁西铁路河南段路基基本完成,铺架工作开始进行;新庄至焦作、漯河至驻马店、洛阳至三门峡、三门峡至灵宝、商丘至开封、漯河至周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禹州电厂和信阳电厂1#、2#机组投入运营;首批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  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新增固定资产688.9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9.0%。建成投产项目3950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9.8%。竣工房屋建筑面积为2198.49万平方米,竣工率为42.7%。  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150万吨,天然原油开采110万吨,天然气开采3.55亿立方米;新、改建公路456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0公里;新增发电机组容量228万千瓦;新增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506万千伏安;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1792公里(包括城乡电网改造);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93万门;新增高等院校学生席位3.97万个;新增医院病床5933张。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9.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976.68亿元,增长1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003.12亿元,增长9.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35.08亿元,增长11.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2.4%;餐饮业零售额247.15亿元,增长17.9%;制造业零售额251.91亿元,增长7.5%;农业生产者零售额178.52亿元,增长5.8%;其他行业零售额67.14亿元,增长10.2%。分规模看,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企业消费品零售额225.65亿元,比上年增长7.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4%比上年降低了0.3个百分点;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消费品零售额125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各类集贸市场成交活跃。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7.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出口总额17.15亿美元,增长14.9%;进口总额10.78亿美元,增长37.8%。在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出口增长16.0%;工业制品出口增长14.7%;机电产品增长2.9%。从出口市场看,受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我省对美国和日本出口增势趋缓,对俄罗斯、英国和巴西等市场的出口增长较快。2001年对俄罗斯出口增长59.9%,对英国出口增长50.2%,对巴西出口增长17.0%。  利用外资有所下降。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6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5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6%。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发展。全年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2503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5%;完成营业额13902万美元,增长27.9%。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599.5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6%。其中,铁路1214.41亿吨公里增长9.2%;公路373.94亿吨公里,增长2.7%;航空1303.69万吨公里,下降7.2%;水运11.05亿吨公里,增长3.0%。旅客周转量完成774.2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5%。其中,铁路407.55亿人公里,增长7.6%;公路358.00亿人公里,增长1.2%;航空8.43亿人公里,增长3.9%;水运3188万人公里,增长6.0%。  公路路网发展迅速。全年新增二级公路1200公里,新增通公路村739个,新增通油路平原村2668个,新增“村村通油路”的县(市)20个。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9000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41.3公里,比上年增加2.7公里。到年底,全省已通车高速公路1075公里。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河南区位优势。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8.8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1.3%。公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14.37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11.35部/百人,比上年提高1.71部。移动电话新增用户194.12万户,年末用户达到504.62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86.97万户,比上年增长84.0%。  旅游业快速发展。2001年,全省大力推进郑州、开封、洛阳沿黄“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促进旅游业规模扩张。全年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36.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3亿美元,增长7.6%;接待国内旅游者56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4.50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各项存贷款稳定增加。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30.16亿元,比年初增加792.5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1398.27亿元,比年初增加191.0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634.50亿元,比年初增加462.8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4885.73亿元,比年初增加534.3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3336.16亿元,比年初增加215.9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220.15亿元,比年初增加217.83亿元。  企业上市工作稳步推进。本年全省新上市公司2家。截至2001年底,全省共有上市公司27家,上市股票28只,其中A股26只,H股2只。年末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378.6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全年通过股票市场发行、配股共募集资金26.68亿元。正式进入上市辅导的公司有28家。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9.57亿元,增长24.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82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49.75亿元。全年赔付额12.24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9.64亿元,人寿险赔付金额2.60亿元。全年人寿险满期返还与给付额为9.58亿元,增长57.6%。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2001年,全省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9处,招收研究生2114人,比上年增加629人;在学研究生4656人,比上年增加1427人。年末全省共有普通高校64所,比上年增加12所;招生14.01万人,比上年增加2.32万人;在校学生36.91万人,比上年增加10.67万人。全省共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27所,招生2.15万人,在校学生5.04万人。普通高校附设的成人学历教育机构50处,招生6.66万人,本专科在校生14.61万人。高等教育考生录取数与报名数之比达到58%,18-22周岁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2%。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共招生67.62万人,在校学生179.86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9.99万人,在校学生85.13万人。普通高中共有819所,比上年增加58所,招生37.63万人,比上年增加6.15万人;在校学生94.73万人,比上年增加19.58万人。全省普通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1%。全省小学在校学生1070.7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全年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661.49万人次。全年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7.42万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以上。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2001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9.8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4.6%。全省拥有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32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4.80万人。全年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69.20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28.00亿元。全省共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励350项。全年申请专利4092件,专利授权2582件。技术市场平稳。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953项,成交金额22.14亿元。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1年末,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86个,其中省以上质量检验机构64个。全省已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寻呼系统18个,卫星云图地面接收站109个,气象公益服务站122个,121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询服务系统120个,电视气象服务系统84个。年末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站22个。测绘、计量和地震等其他综合技术服务工作继续取得进展。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5个,文化馆191个,公共图书馆134个,博物馆72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5座。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94.5%电视人口覆盖率94.0%,有线电视用户280.90万户。全年出版报纸13.50亿份,期刊1.08亿册,图书3.30亿册。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包括个体诊所)10719个,床位20.00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8.5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7.20万人,其中:医生11.10万人,护师、护士6.50万人。年末全省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34个,卫生技术人员1.60万人。妇幼卫生机构136个,卫生技术人员6264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2057个,床位5.1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70万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97.0%,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10万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1年,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我省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5个、亚洲冠军18个,其中创世界纪录1个、亚洲纪录1个、全国纪录2个。全民健身运动取得好成绩,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1180.00万人。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加快。全省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一定遏制。年末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133个,环境监测人员3796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611个,总投资3.46亿元。全省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9.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纳入国家二氧化硫控制区内的郑州、焦作和洛阳三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达到二级标准。  自然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2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16.61千公顷,占辖区总面积的2.5%。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29个,比上年增加5个。  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在全省城市中建成了144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036平方公里;125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662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全省投产运行和试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共有28个,设计日处理能力达208.00万立方米。十二、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上年基本持平。2001年全省出生人口126.00万人,出生率为13.2‰;死亡人口59.00万人,死亡率为6.2‰;全年净增人口67.00万人,自然增长率为7.0‰。年末全省总人口为955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34.29万人,占24.4%;乡村人口7220.71万人,占75.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2%,老年人口达到691.78万人。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9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968元,增长6.1%。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464.53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7356.00万平方米。但一些收入较低的城乡居民家庭生活仍比较困难,农村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676.00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5.50万人;有527.90万企业职工和141.87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362.20万职工和94.20万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15亿元,享受最低生活费保障人数为52.8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省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5.97万张,收养4.42万人。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580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52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7.10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20亿元;接受社会捐赠1037.00万元。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附表1  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类别2001年  居民消费价格100.7  城市100.7  农村100.7  食品100.4  粮食100.7  肉禽及其制品104.6  蛋类105.9  水产品97.5  鲜菜93.3  烟酒及用品99.5  衣着98.6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98.0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00.7  交通和通信99.4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2.4  居住103.3  商品零售价格99.8  城市99.5  农村100.1  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99.1  工业品出厂价格100.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101.9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100.4附表2:  2001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2001年比上年增长(±%)一、农产品产量(万吨)  粮食.4  夏粮.1  秋粮.8  油料362.49-7.7  其中:花生295.05-12.2  油菜籽42.59 26.2  芝麻23.90 8.7  棉花82.77 17.6  烤烟31.18 14.7  茶叶0.83-9.8  蔬菜.3  水果399.12 9.4  肉类541.00 4.6  其中:猪牛羊肉467.00 3.1  禽蛋286.00 5.9  水产品31.00-3.6二、工业产品产量  纱万吨67.64 10.8  布亿米11.16 0.6  化纤万吨32.48 74.3  饮料酒万吨146.69 3.7  畜肉制品万吨37.22-4.3  味精万吨15.56 29.4  卷烟万箱291.56-0.9  彩色电视机万台101.90 12.1  家用电冰箱万台104.44-3.3  能源生产总量标准煤万吨.6  原煤万吨.5  原油万吨566.57 0.3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791.05 13.8  钢万吨530.98 31.2  钢材万吨475.36 17.2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106.53 50.2  水泥万吨.8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2  硫酸万吨80.97 7.9  纯碱万吨56.82 69.0  化肥(折纯量)万吨280.13 8.3  汽车辆  大中型拖拉机台  小型拖拉机万台46.76 11.3&相关专题:相关新闻:(01/22 09:47)(01/22 09:46)(01/17 15:45)(01/17 12:33)(01/15 12:07)(01/08 09:19)(01/05 10:41)(01/04 06:04)
精彩短语推荐:
--给编辑写信
divcode=divcode + "";
document.write(divcode);
搜狐短信推荐
国内版热点话题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 转78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油价上涨对经济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