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宁河县各乡镇人口特点,分析当地产业收入,人口,经济发展方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山市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江山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来源:江山政协  发布时间:  点击数:107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江山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 (日在政协第九届江山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
&&&&&&&&&&&&&&&&&&&&&&&&&&&&&&&&&&&&&&&&&&&王水亮&
各位委员:
&&&我受政协第九届江山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会议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 2013年工作回顾
&&&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一年来,市政协常委会在中共江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按照市委十三届四次、五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紧紧依靠全体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开拓创新,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圆满完成了市政协九届二次全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我市早日实现“四个三倍”目标,加快推进幸福江山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紧扣转型升级,全力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一年来,常委会紧紧围绕转型升级这一主线,认真履职,积极建言,助推全市经济转型发展。
&& 围绕“扩大有效投资”协商议政。有效投资是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为深入推进“有效投资攻坚年”的开展,常委会将“扩大有效投资”课题作为2013年重点协商议题,成立了课题组,对我市近年来的投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全面分析,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形成了题为《坚持增量提效,强化机制创新――关于扩大我市有效投资的思路研究》的课题报告,并以政协常委会议的形式与市政府进行了专题协商。市委陈锦标书记对协商中提出的“明确两大目标、坚持四大原则、突出五大投向、创新六大机制”建议作了高度评价,吕跃龙代市长就落实协商会的成果作了专门部署。市委、市政府充分采纳协商会建议,研究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审议工作制度》等有关扩大有效投资的文件。
&&&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咨政建言。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创新驱动发展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市政协就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着重从市域层面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科技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快科技孵化中心建设、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强化科技人才引领支撑”等意见建议。组织经济界委员,围绕“创新驱动发展”进行专题研讨,有关部门领导到会听取意见。开展主席会议专题视察,对我市工业科技创新工作积极建言。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充分吸纳了委员提出的“加快科技孵化中心建设”等建议,建设中的市科技孵化中心加速推进,已吸引10余家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型小微企业进驻。
&&&&围绕“工业强市建设”献计出力。“工业强市”是事关江山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深入开展“工业强市推进年”活动,我们以常委会的形式,就如何更好地发展工业经济与市政府进行专题协商,《关于深化工业强市战略的三点建议》等12篇调研报告作了专题发言和书面交流。
吕跃龙代市长及相关经济部门的主要领导到会,面对面听取并回应来自企业一线的呼声和建议。高度关注高新技术园区和新江化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与省铁投集团、江化公司对接协商,推进江化公司搬迁的谈判工作。组织省、衢州、江山的三级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视察,为新江化建设出谋划策,合力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二、坚持履职为民,倾力关注民情民生民利
&&&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言献策。
&&&专题调研“三服务、三促进”。在政协系统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服务企业、促进发展,服务农村、促进和谐,服务社区、促进文明”大调研活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委员活动组,以及各专委会、各乡镇(街道)政协工委全员行动,深入企业、深入农村、深入社区,开展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不仅倾听了民意,掌握了实情,也扩大了政协的影响,树立了委员的良好形象。大调研活动形成的《关于我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等27篇调研报告,立意新颖、内容丰富,所提建议针对性、操作性强,有的转化为提案,有的转化为大会发言材料,为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
&&&专题协商“饮用水源保护”。饮用水安全是事关发展稳定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2013年,市政协把“饮用水源保护”列为主席会议协商议题,深入三大水库库区开展调研,拍摄制作了全市饮用水源保护现状的电视专题片,形成了《关于建立饮用水源保护长效机制的调查与思考》的调研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江山市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将峡口(白水坑)水库规划为全市饮用水主水源、建立水源保护专项资金等意见建议。市政府充分吸纳了专题协商会的协商成果,及时出台了《江山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整改方案》,进一步强化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专题视察“惠民富民工程”。牢牢把握为民宗旨,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社会和谐。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我市也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扎实开展旅游业“二次创业”的决定》。为推进这两项富民工程的实施,我们先后以政协主席会议、常委会议视察的方式,组织视察了乡村休闲旅游和家庭农场建设工作,积极建言、大力推动。组织视察了我市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对这一涉及千家万户的惠民工程积极呼吁,合力推动“学在江山”品牌建设,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专题督办“异地搬迁”。2012年,市政协就《下山搬迁中“留守农民”的现状调查及对策》议题与市政府开展了专题协商,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江山市异地搬迁公寓房安置办法(试行)》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异地搬迁工作的若干政策意见》。为推进政策的落实和协商成果的转化,我们以主席会议视察的方式进行了专题督办,积极推动困难农户搬迁、宅基地供应等问题的落实。
&&&三、强化民主监督,致力推进部门作风转变
&& 深入贯彻《中共江山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紧紧围绕“作风建设加强年”工作主线,不断强化政协民主监督作用,努力促进机关作风转变。
&&&首次开展“民主监督小组活动周”。为切实发挥民主监督小组作用,促进职能部门作风转变,有效提升干部执行力,组织开展了“民主监督小组活动周”工作。13个民主监督小组用一周左右的时间,通过座谈交流、查阅台账、明察暗访等形式,对26个职能部门履行职能情况进行监督,促进职能部门改进工作、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活动周”结束后,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活动周”开展情况,对部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建议市委、市政府引起重视并帮助协调解决。
&&&继续开展提案办理民主评议。在上一年开展民主评议提案办理工作的基础上,对提案承办件较多的教育局、人力社保局等6个单位的提案办理情况进行了民主评议,共涉及提案66件,占提案总数的三成。各评议小组分别由政协领导带队,从制度建设、办理面商、按期办结、问题解决、满意度等九个方面,通过“看、听、议、评”深入开展民主评议。通过评议活动,各承办单位的提案意识得到强化,提案办理得到重视,办理质量得到提升。
&&&不断深化“回头看”工作。为推进职能部门抓好工作落实,我们对上年度的“完善项目前期推进机制”、“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修编)”协商议题的意见落实情况进行了“回头看”。两个议题尤其是“完善项目前期推进机制”议题的意见得到充分落实,有力推进了项目前期工作,2013年,我市列入省重点计划的项目大幅增长。为推进提案成果的转化和落实,我们组织开展了提案办理“回头看”活动,成立了6个督查小组,按照“A类提案查实效、B类提案问进展、C类提案看外因”的工作要求,对2012年度的提案办理情况进行了实地核查、专项督办,促进了A类提案深化落实、B类提案加快落实、C类提案重新落实。
&&&四、发挥职能优势,着力服务幸福江山建设
&&&始终做到与市委、市政府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合心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提案工作重落实。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意见》,为加强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提案质量有效提高,尤其是高质量的集体提案大幅增长。提案办理更加有力,建立了专委会促办重要提案制度,形成了“市长领办重大提案、主席督办重点提案、专委会促办重要提案”的工作格局。在各提案承办单位建立了提案办理工作联络员制度,开展了“提案承办单位、提案者、政协专委会”三方会商,促进了提案成果的转化。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以来交由43个承办单位主办的226件提案全部办复,“关于加强我市中小学生交通安全保障的几点建议”等一大批事关发展、事关民生的提案得到充分落实。
&&&社情民意重时效。充分发挥社情民意信息“民声通道”作用,加大社情民意信息的收集、整理、编报和反馈工作力度,努力做到即时化、经常化。一年来,我们共精编7期社情民意专报市委、市政府,并向衢州市政协报送了20余条社情民意。《乘翼装飞行之势,推衢州旅游美景》提出的“与红牛公司合作,将红牛广告的背景画面改为江郎山一线天”的建议,引起衢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建林的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研究落实。《清湖注塑行业污染严重,加快搬迁整治刻不容缓》的建议报送后,市委书记陈锦标作了批示,要求政府予以重视。针对《关于整顿我市保健品市场的建议》,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迅速行动,对保健品市场进行检查整治,净化了市场环境,并根据建议要求完善了长效管理机制,以确保市场健康规范运行。
&&&文史工作重特色。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一项独具特色的工作,它具有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特殊社会功能。2013年,我们编辑出版了《书画江山》一书,收录市内外书画名家及书画爱好者的作品100余幅,并着手开展《义行天下――江山籍在外创业人士风采录》一书的资料征集和编撰工作。积极做好须江书画院的筹建工作,开展了“幸福江山”书画作品大赛,吸引了128名市内外书画爱好者参与,参赛作品达132幅。
联谊工作重交流。突出团结民主主题,不断拓宽政协工作的联系面和覆盖面,最大限度地为江山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完善了联系和走访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制度,不断加强同他们的合作共事,增进大团结,促进大联合。加强同兄弟政协的联谊,编发交流《动态信息》6期,参加了省、衢州市政协主席读书会和闽浙赣三省八县(市)政协联谊会,接待了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等30多批次外地调研组,扩大了我市的对外知名度。
&&五、围绕党政中心,合力推进重点工作落实
&&&始终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心,积极参与、努力推进年度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
&& 助力治水攻坚。2013年,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了以治水为突破口的环境整治攻坚战,确保“一江清水送出江山”。市政协顺势而为,主席会议视察了江山港水环境整治工作,对“共建生态家园”、“砂石资源管理集中整治”、“生猪养殖污染整规”等工作进行跟踪推动,着力促进江山港水环境改善。政协领导按照“河长制”的工作要求,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制订所联系河道的综合整治规划及年度工作方案,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河道治理工程。
&&&助推新型城镇化。2013年是贺村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的收官年。为加快推进贺村小城市建设,市政协常委会进行了专题视察,建议在培育试点过程中坚持目标定位,坚持规划引领,坚持镇园互动,加快人口集聚,优化资源配置,使贺村镇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样板。为推进完善城市功能,市政协主席会议视察了老城区改造和提升工作,实地踏看改造现场,建议借旅游业二次创业、清洁家园运动的东风,改造和保护一批有特色的古建筑,重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项目建设。
助攻“三改一拆”。以在城区中开展的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拆”三年行动,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市政协领导除了积极做好联系乡镇的“三改一拆”的督查、协调等工作外,还牵头负责通禄门片区改造建设工程的征收工作,促进征迁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市政协还派出机关干部直接参与城北片区迎宾村的土地征迁工作。
&&&六、夯实履职基础,大力加强政协自身建设
&&&以强化委员责任和提高干部素质为目标,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工作活力,全面提升履行职能的科学化水平。
坚持学习,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举办了两场高端专题讲座,分别邀请著名经济学家许健教授和财经名家吴晓波主讲了《十八大后中国经济新格局》、《中国改革史上的2013》,为委员们解读十八大后经济政策的基本格局和当前的经济形势,帮助委员吃透精神、把握要旨,自觉将十八大精神融合到新时期政协的各项工作中。坚持经常性的学习,组织政协机关干部、政协委员学习政协统战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素质和修养,使全体干部和广大委员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委保持高度一致。
&& 强化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继续坚持主席会议成员约谈、走访、联系委员制度,强化委员责任意识。修订完善委员履职档案登记和情况告知制度,进一步改善了委员的服务与管理。通过寄送政情资料,邀请参与视察调研、协商监督等方式,为委员畅通知情渠道,搭建履职平台。重视和保护委员履职积极性,认真做好委员意见建议的转交、跟踪、督办和落实反馈。积极引导和组织委员参与为民服务、扶贫济困、慈善捐助等公益活动,开展送医送文化送科技下乡、送服务进社区、送政策进企业活动,进一步弘扬新风,树立形象。
&&&正风提效,加强机关建设。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个严禁”、市委“十个不准”为主抓手,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开展“走进项目、走进矛盾、走进村企”、“六个一”挂联、“第一书记工作法”、“基层走亲”等活动,积极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加大政协履职成果的对外宣传力度,《推动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实践与思考》在省政协读书会上作经验交流,《关于强化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机制创新的调查和建议》课题报告,荣获衢州市“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优秀文章评选活动一等奖,共有7篇履职成果文章在《联谊报》刊发,扩大了政协工作的影响力。
&&&各位委员,一年来,市政协常委会各项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市委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府及各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积极协作的结果,是社会各界主动关心、密切配合,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全体政协委员不懈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协常委会,向所有关心支持政协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认真履行职能、努力奉献社会的全体政协委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任务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差距和不足,政治协商的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展,民主监督的成效还需进一步强化,界别特色还需进一步彰显,委员的主体作用、专委会的基础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我们真诚地希望各位委员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推动我市政协工作不断前进。
  &&&&&&&&&&&&&&&&&&&&&&&&&&&&&&&& &&2014年工作思路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攻坚年,更是我市推进幸福江山建设的关键年。新的一年,市政协常委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共江山市委的领导下,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进一步在促进改革、助推发展、服务民生、协调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加快实现“四个三倍”目标,推进幸福江山建设作出新贡献。为此,重点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质
&&&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扩大共识,增进团结,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提升改革意识。学习好、贯彻好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要全面系统的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相关辅导资料,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心得交流,进一步理解透、把握好精神实质,强化改革意识。
&&&学习贯彻全省政协工作会议精神提升“一线”意识。进一步组织学习全省政协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深刻领会新时期政协作为协商机构、监督机构、咨政机构、民意机构、统战机构、群众工作机构的本质要求和实际需要,增强“讲政治、敢担当、重实干、有作为”的“一线”意识。要协助做好全市政协工作会议各项筹备工作。 
&&&学习贯彻市委全委会精神提升干事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六次全委会的精神,把广大委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激发履职热情,提升干事意识。要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就重大决策、重要事项、重点工作进行情况通报,让广大委员更全面地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促进知情明政,做到与市委、市政府同频共振、同轴运转、同向推进。 
&& 二、紧扣改革重心,开展政治协商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确定协商议题的重要原则和评价协商成效的重要标准,不断提升政治协商的影响力。
&&&突出重点协商。高度关注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等重点,围绕全市重大决策、重点工作,精选议题,深入开展调研,精心组织协商。年内,要组织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旅游二次创业、工业强市建设”等议题的协商,力求重大决策及时协商、重要事项跟进协商、重点问题主动协商,促进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
&& 丰富协商形式。进一步规范协商程序,丰富协商形式,建立“双月协商”制度,每两个月组织一次专题协商活动。要在常委会议重点协商、主席会议专题协商的基础上,推进专委会与相关部门的对口协商,探索开展乡镇(街道)工委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基层协商,进一步拓展协商议政的范围和领域。
&& 注重成果转化。全体会议协商中的大会发言和委员讨论的各种意见建议,要及时梳理汇总,报送市委、市政府。重点议题的协商意见,以建议书或协商纪要形式提交相关方面。要采用跟踪督查、视察督办等方式,促进协商成果的转化落实,提升协商成效。坚持对上年度的协商意见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进一步推动协商成果的延伸转化。
&&&三、聚焦发展热点,积极建言献策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发展理念,围绕经济社会热点问题,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在构建和谐、促进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开展系列民生调研。关注涉及民生发展、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尤其是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重要问题,组织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委员活动组,以及各专委会、各乡镇(街道)政协工委,开展系列民生大调研活动,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在调研过程中,要积极宣传惠民利民政策,力所能及的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困难。
&&&加强社情民意工作。充分发挥专委会、委员活动组在反映社情民意中的骨干作用,鼓励、引导广大委员及时提供信息,主动参与反映社情民意工作。要充实社情民意信息员队伍,选聘一批了解民情、敢于直言、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担任社情民意信息员。要认真做好信息的收集、编辑、报送工作,提高社情民意质量,努力促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 发挥企业经济研究会作用。围绕产业培育、机器换人、腾笼换鸟、平台提升等重要工作,利用企业经济研究会平台,引导委员高度关注、主动参与,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要组织外出学习取经,邀请专家学者释疑解惑,促进开拓视野、把握发展大势。要组织召开座谈会,就当前区域经济热点、企业发展瓶颈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推动政企间、企业间的双向交流互动,提振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 四、突出提能增效,深化民主监督
&&&从促进增强行政效能入手,合力打造“提案落实、视察推进、评议督促”三管齐下的民主监督模式,促进职能部门转变作风,提高效率。
&&&抓提案强落实。提高提案质量,加强提案撰写的培训、交流,编发提案范例和参考目录,严格立案环节。完善办理制度,在坚持市长领办、主席督办、专委会促办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市委领导批办提案制度。健全提案委、提案者、承办单位三方共同参与的提案办理会商、面商机制。继续开展提案办理“回头看”,着力推动提案办理从“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提高提案落实率。
&& 抓视察强推进。围绕教育事业发展、水环境综合整治、中心镇建设、为民办实事等内容,组织常委会、主席会议和专委会、委员活动组,开展“走进现场、关注落实”专题视察。要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分析原因,认真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形成视察建议案,助推市委、市政府相关重点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
&&& 抓评议强作风。认真开展民主评议职能部门工作,选择事关民生保障、群众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职能部门,就部门机关作风、工作效能、廉洁从政、队伍建设及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议。要继续开展民主评议提案办理工作,推动民主评议提案办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深化民主监督小组工作,在开展好民主监督小组活动周的基础上,努力推进民主监督小组工作向经常性、常态化转变,促进职能部门转变作风、提高效能。
&&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新形势新阶段对政协组织、政协委员的履职水平、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坚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强化委员主体作用。继续深化实施委员履职情况量化考核,组织评选“十佳”委员、“五佳”活动组,发挥“委员工作室”和“委员恳谈日”作用。引导、鼓励委员利用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正能量,积极开展“送温暖、送服务”进社区、下乡村活动,树立委员新形象。突出界别特点和优势,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开展各项活动,扩大联系,增进团结。
&&&广泛开展联谊交流。加强与江山商会、同乡会的联系,扩大与在外知名人士的沟通交流,编撰出版《义行天下――江山籍在外创业人士风采录》,增进乡情,推动“浙商江商回归”。要加强与周边县市政协的工作交流,借鉴经验,相互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加强政协网站建设,借助《联谊报》等媒体,加大对外宣传。要办好须江书画院,开展书画联谊。 
&& 不断加强机关建设。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继续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建设,不断提高办文、办会、办事等综合服务能力。突出专委会基础作用的发挥,明确年度“一次协商、一件提案、一份社情民意、一篇调研报告”等工作要求,营造浓厚的干事氛围。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政协工委建设,推动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积极参与新江化项目建设、通禄门片区改造等重点工作,认真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
&&&各位委员、同志们,人民政协事业是大有可为、大有希望的事业。让我们在中共江山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下,牢记使命,积极探索,大胆工作,锐意进取,共同开创我市政协事业的美好明天,为实现“四个三倍”目标,加快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幸福江山而努力奋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山市委员会主办
地址:浙江省江山市中山路118号 邮编:324100 电话: 4023119
技术支持:江山信息网 统计分析>市级分析');" >
统计分析>市级分析');" >
统计分析>市级分析');" >
统计分析>市级分析');" >
统计分析>市级分析');" >
统计分析>市级分析');" >
统计分析>市级分析');" >
统计分析>市级分析');" >
统计分析>市级分析');"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衢州市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发布日期: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行政体制设置中最基层的一级地方政权组织,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是联系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和桥梁。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近年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地域经济强往往是强在乡镇经济上。本文通过对比衢州市历年乡镇卡片统计资料,分析衢州乡镇经济发展状况,研究乡镇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乡镇经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却日益严峻,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目标。近年来,衢州市高度重视乡镇社会经济发展,衢州市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的农村政策和省、市有关&三农&工作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坚持市场导向,深化农村改革;并且依托省级中心镇、小城镇培育工程,重点发展衢州强镇建设,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衢州市乡镇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村面貌加快改善。  一、衢州市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改革发展需要,衢州市部分乡镇行政机构撤销合并。截止到2011年底,衢州市乡镇政府个数91个,其中乡政府45个,镇政府46个,另设有农村街道办事处12个。衢州市地处浙西地带,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地势为山地丘陵的乡镇、街道有85个,占总乡镇、街道数的82.5%,少数民族乡镇1个,即龙游县沐尘畲族乡。衢州市大部分乡镇也进行了行政村撤销合并,2011年衢州市村民委员会1741个,相比2006年减少857个。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衢州市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把美丽乡村创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作用,加大工作领导和政策推动力度,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11年衢州市所有乡镇、街道的行政村实现通电、通电话,通自来水村数1214个,覆盖率为69.7%,通有线电视村数1737个,覆盖率为99.8%,通公路村数1737个,覆盖率为99.8%,垃圾集中处理的村数1666个,覆盖率为95.7%。衢州市乡镇基本配套有建设较为完善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文化站、医院等福利设施。2011年,衢州市91个乡镇有小学205所,平均每个乡镇拥有2.3所,中学71所,平均每个乡镇拥有0.8所;卫生机构1033个,平均每个乡镇拥有11.4个,乡镇镇区内保持至少一所医院或卫生院;从2006年至今,随着卫生机构的规范化改革,部分卫生机构合并撤销,卫生机构数比2006年减少28个,卫生机构呈现扩大集中态势,医疗人员力量进一步加大,2011年衢州市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拥有3922人,比2006年增加632人,医生数2295,比2006年增加125人。  (二)乡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农民人均所得不断增加  2011年,衢州市乡镇财政总收入15.48亿元,比上年增加4.72亿元,增长43.9%。财政总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乡镇有19个,比上年增加9个;财政总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乡镇有43个,比上年增加7个。乡镇财政总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乡镇有17个,比上年减少了3个乡镇。自党中央作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以来,衢州市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不断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低丘缓坡改造等方面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经济收入。2011年衢州市乡镇固定资产投资134.36亿元,比2006年增加79.95亿元,年均增速19.0%。2011年农民人均所得超过7000元的乡镇有40个,占所有乡镇的44.0%,比上年增加16个;农民人均所得低于4000的乡镇有10个,占所有乡镇的11.0%,比上年减少2个。  (三)乡镇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带动从业人员结构调整  2011年,衢州市乡镇常住住户数60.04万户,乡镇常住人口数189.46万人,乡镇从业人员118.42万人,占乡镇常住人口62.5%。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51.13万人,占乡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3.2%,比2006年减少5.2个百分点;衢州市坚持&工业立市&为中心,工业企业规模壮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增强,2011年衢州市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3.62万人,占乡镇从业人员比重为28.4%,比2006年增加5.5个百分点,其中乡镇工业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2011年乡镇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1.55万人,比2006年增加4.23万人,年均增速4.7%。  衢州市91个乡镇从业人员结构表
  2011年乡镇从业人员(万人)
  占乡镇从业人员的比重(%)
  2006年乡镇从业人员(万人)
  占乡镇从业人员的比重(%)
  118.42
  117.17
  (四)社会福利事业协调发展,农村居民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衢州市乡镇共有敬老院、福利院85所,现收养人数3826人,比2006年增加12个,收养人数增长31.3%。随着城乡一体化实逐步施推进,部分城乡结合地区放宽城乡合作医疗条件,原来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可以转为参加城镇合作医疗保险。2011年乡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154.11万人,占乡镇户籍人数的76.9%,比上年减少1.3%。衢州市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政府鼓励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急速增加。2011年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64.88万人,比2006年增长46.04万人,年均增速28.1%。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11万人,比2006年增长20.8%。  二、中心镇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所处地位日益突出  中心镇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解决农村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有利于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扩大内需,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2007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13号),公布了第一批列入省级中心镇培育的名单。2010年,《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委办[号),公布了第二批列入省级中心镇培育的名单,其中衢州市共有13个乡镇列入省级中心镇名单。  (一)中心镇对税收贡献大,明显高于衢州市乡镇平均水平  近几年,中心镇着力于工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强招商、促转型,建成一批新型工业园项目,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提高乡镇财政总收入。2011年,衢州市13个中心镇乡镇财政总收入6.84亿元,占全部乡镇财政总收入的44.2%;13个中心镇平均财政总收入5262万元,高于衢州市乡镇平均水平3561万元。2011年衢州市13个中心镇财政总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有柯城区航埠镇、江山市贺村镇、龙游县湖镇镇、开化县华埠镇和常山县天马镇等五个镇。  (二)中心镇镇区建设逐步扩大,人口集聚能力增强  随着政策对中心镇建设的倾斜,中心镇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镇区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进一步壮大,极大的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心镇集聚效应凸显,增强人口凝聚性。2011年,衢州市13个中心镇镇区面积合计82.5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加18.5%;镇区人口数合计27.0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5.9%,比2006年增加28.0%;镇区公共绿地面积合计12717亩,比2006年增加9.6%。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心镇产生集聚的主导力量,带动人口的规模性集聚。如龙游县湖镇镇2011年新引进工业项目1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全年招商引资实到资金6.74亿元,其中新引进项目到位资金4.29亿元,续建项目到位资金2.45亿元,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调整从业人员结构,推动了镇区产业发展。  三、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从整体上看,经过几年的努力,衢州市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各地历史、地理条件及人文资源等因素的不同或限制,衢州市各乡镇间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镇区建设规模普遍偏小  目前乡镇经济虽然高速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也不断增加,但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不同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对2011年乡卡资料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农民人均所得收入最高的是江山市贺村镇,年人均所得收入为12150元,而最低的是衢江区灰坪乡,年人均所得收入仅为3328元,两者相差3.7倍。受地形结构影响,衢州市镇区建成区规模普遍偏小。2011年44个镇(不含2个县城镇)平均建成区面积为4.8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占地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乡镇有5个,占镇总数(不含2个县城镇)的11.4%;建成区占地面积在5&10平方公里的有5个,占镇总数(不含2个县城镇)的11.4%;建成区占地面积在5平方公里及其以下的有34个,占镇总数(不含2个县城镇)的77.2%,其中建成区占地面积最少的乡镇仅有0.4平方公里。  (二)乡镇建设资金匮乏,土地指标制约扩大  中心镇建设离不开大量资金投入,而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乡镇政府在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融资渠道不宽,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投资渠道,导致乡镇发展二、三产业进展缓慢。中心镇建设用地偏高,与耕地保护存在矛盾。中心镇的发展是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工业、商业、住房等方面建设,而此与耕地保护政策相悖,制约乡镇经济的发展。如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乡镇普遍比较重视工业企业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投资项目,但由于土地指标因素,很多较好的投资项目不能被引进过来。  (三)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优势特色产业  从乡镇从业人员结构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51.13万人,占乡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3.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重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第二产业发展程度不高,无法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吸收能力差,一定比例的人员外出打工,2011年衢州市外出市外从业人员数25.76万人,占比20.9%。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大部分乡镇缺乏特色优势产业。如衢州市农产品柑桔具有量的规模,但是一直以来品牌效应较差,再加上近年来柑桔市场价格形势不好,以及其他省份地区的水果对市场的冲击,造成农民经济收入不高。其他品种经济作物规模有限,且品牌重视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  (四)中心镇基础设施不足,服务功能滞后  中心镇规划建设不太完善,目前衢州市的13个中心镇,除常山县天马镇和开化县城关镇处于城区,其他的中心镇的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如衢江区的高家镇只有一条商业街,而这唯一的路要承担较大的运输压力,每天川流不息的大货车来往于商业街之间;江山市的贺村镇经济发展虽较快,是省级小城市培育点,但镇区建设服务功能明显滞后,道路破损严重且拥挤不堪,离中心镇和小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对促进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镇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载体,准确地把握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所处的地位,加大乡镇建设和培育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推动乡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地理因素、历史因素等原因导致乡镇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要积极调整产业布局与转型升级,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做大做强乡镇企业,努力创造就业机会,要从财政、金融及政策方面向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倾斜,统筹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工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开发生产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突出&品&的特色,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推介&一村一品&的产品,使其广为人知、广为接受,扩大&品&的影响。紧紧围绕柑桔、生猪两大农业产业,同时协同发展粮油、家禽、蔬菜、食用菌、茶叶等农产品,深入实施优势农产品推广提升工程,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服务创新步伐,不断丰富&一村一品&的内涵。不断创新发展新模式,按照&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尽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示范区,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二)继续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福利事业发展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政府应继续加大引导作用,多方筹措社会养老基础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福利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敬老院,明确敬老院管理服务标准,推进敬老院规范化管理和服务,重点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困难家庭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深化医改要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要抓住医保、医药、医疗三个重点环节,实行&三轮驱动&,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优势产业对乡镇经济的支撑作用  乡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合理化、优质化的产业链,乡镇的崛起和发展是不可能的。各地乡镇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及原有基础,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布局合理,鲜明特色产业集聚,使之成为带动乡镇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通过制度创新,及时实施结构性调整,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建立起有利于吸引投资和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政策环境,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积极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快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进度,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产业,使之成为拉动乡镇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四)重点发展中心镇建设,扩大中心镇集聚效应  根据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各地在政策上要给予更多倾斜,并优于其他普通乡镇。如中心镇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土地指标的制约,县级政府统一调整相关指标,专门安排一批用于中心镇建设的用地指标,确保中心镇发展的土地要素保障。同时,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政策,通过谋划项目等方式争取资金支持,也可以通过包装项目积极向省级争取中心镇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将中心镇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留成部分返还用于中心镇建设。按照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中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减轻乡镇财政的压力,便于中心镇社会经济更快的发展。  (五)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中心镇建设  中心镇建设的关键是投融资问题,中心镇可以针对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现状特点,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多渠道吸引外来资金投资。开放市场,鼓励竞争,认真学习借鉴城市建设经验及做法,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坚持走以地生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中心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认真落实中心镇建设筹资政策,收足用好现有渠道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增加财政收入,专款用于中心镇建设。
【信息来源: 浙江省统计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乡镇人口普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