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广东龙舟广东造船厂招聘

福州龙舟模型制作人 一人高的小龙舟照样落得水_新浪福建_新浪网
叶连新制作的龙舟模型落得水
叶连新在家制作龙舟模型
  昨天,在福州名桂佳园小区的居民楼里,我们就见到了这样的龙舟模型。36岁的叶连新是一名龙舟迷,从小便在祖父辈的影响下,喜欢上了龙舟,现在的他不仅划龙舟,还在2006年时,开始了龙舟模型的制作。到现在,他已经制作了近200条龙舟模型。造型、工艺、用料等,完全按照福州传统龙舟来制作,叶连新说,不为别的,只因为他想做出百分之百的高仿真龙舟模型,让更多人了解福州的传统龙舟文化。
  说起龙舟制作,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有多年技艺的老师傅,只有36岁的叶连新,却从27岁就开始琢磨起龙舟制作,不过和老师傅不同的是,他做的是龙舟模型。
  叶连新说,自己喜欢龙舟,是从小便耳濡目染的。“我们蛤埕村划龙舟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我的爸爸、爷爷、甚至曾祖父都爱划龙舟,我满周岁时,爸爸就把我带到龙舟上玩了。”从事会计工作的叶连新,学的是建筑专业,有一定画图功底,2006年他萌生了自己做龙舟模型的念头。叶连新去了闽侯南通的方庄村拜访龙舟世家。回来后,叶连新就将所学用到自己的龙舟模型制作上。经过几次失败,终于做出了一条自己满意的龙舟模型,叶连新很是开心。
  这往后,他做出一条龙舟模型,就被人买走一条,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都上门找他定制龙舟。现在,他做的龙舟模型,已经接近200条了。“最近端午节我都在划龙舟,也没时间做龙舟,已经欠了20多条定制的龙舟了。”完成一个龙舟模型,叶连新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龙头用樟木,龙身用杉木,经过开料、造型、打磨、画花等多道工序,才算是有了龙舟的雏形。
  今年,叶连新还将3D打印技术运用到了龙舟模型的制作上。以前的龙头专门用木头雕刻,耗时,也不够逼真,今年他特地试着把龙头用3D打印技术做出来,发现更加逼真,还节省了不少时间。&&&&&东快记者&王慧敏/文&&吕诚/图
06-19 08:58|分享
06-19 08:55|分享
06-19 08:45|分享
06-19 08:28|分享
06-19 08:16|分享
06-19 08:02|分享
06-19 07:46|分享
06-19 07:35|分享
06-18 12:29|分享
06-18 12:23|分享
新浪地方站闽南“造船世家”坚守传统工艺 打造最长龙舟-中新网
闽南“造船世家”坚守传统工艺 打造最长龙舟
官田龙舟长29.48米,为目前闽南地区最长龙舟 余丹 摄
宗兴船厂头家郑水土师傅已完成龙舟木制工序 余丹 摄
  漳州12月14日电 题:闽南“造船世家”坚守传统工艺 打造最长龙舟
  作者 余丹
  “输人不输阵,要做就要做最大!”近日,福建龙海市宗兴造船厂“头家”郑水土师傅在龙海市颜厝镇官田村向记者展示已完成木制工序的“郑氏龙舟”。据悉,该龙舟长29.48米,居目前闽南地区龙舟长度之首。
  闽南龙舟文化源远流长,划龙舟已不局限于一项强身健体的群众性体育运动,更多的是群众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的体育精神和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的坚定决心。
  为了“备战”来年的端午竞渡,颜厝镇官田村村民自发集资,特邀郑水土师傅打造这条全新的龙舟。
  “郑氏龙舟采用武夷山的杉树原木,长近30米,耗时8天完成了木制工序,目前已基本成型。”郑水土师傅带领记者参观船厂内的龙舟,只见这艘长29.48米,宽1.5米的郑氏龙舟悬空倒挂着,几位工人正在进行后续作业。
  位于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古月港之畔的宗兴船厂,是目前漳州地区最大的龙舟建造地。船厂头家郑水土师傅,是远近闻名的造船好手,自然成为官田村首选的造船师傅。
  “光是衔接船腹的八两双头铁钉就用了3万多根!”据郑水土师傅介绍,制作龙舟的第一步为“开板”,即是将原木切成一片一片木板,然后在进行“水底崎”、“肚壁”、“顶单”、“掘手”、“拍竹”、“水波”、“内抽”等安装组合步骤。
  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艺术科科长林瑞红告诉记者,这些令人有些不知所云、宛如“密码”的术语,来源于早期福建传统造船业。
  福建传统造船业是一项要求严格却又相当辛苦的行当,学徒入行一般都在十一、二岁,基本上来自无力读书家庭的子弟,以至后来即便能成为大师傅也基本不识字。
  “这些目不识丁的船家有着一整套造船及水上生活的‘专业术语’,如果不是内行人,谁也无法明白他们说的是什么。”林瑞红认为,这些术语无意间丰富了漳州“海上丝绸之路”创发港传统造船工艺的文化内涵。
  据了解,福建第二大河流――九龙江流域物产富饶,盛产建造木质帆船所需的松、杉、樟等物料,为民间造船业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郑水土师傅告诉记者,其家族造船历史至少有上百年。
  清末民初,郑水土师傅的祖父郑文庆从曾祖父手上继承衣钵,创办了宗兴船厂。一代传一代,耳濡目染下,郑水土师傅喜欢上造船工艺,并于1969年开始跟随父亲郑俩招学习造船。
  如今,郑水土师承了父亲的好手艺,同类型的龙舟,郑水土师傅打造的龙舟总是要比别人更快更稳,在村民们中口碑极好。
  “年后我们会为龙舟涂桐油灰,然后上油漆,再涂桐油灰,最后装上龙舵、龙桨就可以下水了!”郑水土师傅口中的“下水”,是龙舟打造完后一个庄重且欢庆的传统仪式,寄予了传统造船工匠们深厚的情怀。
  据悉,“郑氏龙舟”将于明年农历四月初一举行隆重的下水仪式,并参加明年端午节的龙舟比赛。
  闽南俗语称,“一澳头师傅造一澳头船”,每个造船工匠都有了自己独特的造船风格,至今郑水土师傅及其两个儿子仍秉持着父辈的传统木制船舶技艺,打造闽南特有龙舟。而郑水土师傅家祖传船谱等民间珍贵实物,也为漳州着手实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有力证据。(完)
>文化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福建福州:海内外58支龙舟队将在福州角逐2016中华龙舟大赛(1/20)
图片购买热线:010-
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浦下村龙舟河流域,参赛队伍正在进行比赛预演。&&&&日前,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中国龙舟协会、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6年中华龙舟大赛(福建o福州站)将于6月4日至10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该比赛设职业男子组、职业女子组、青少年男子组、青少年女子组和传统龙舟五个组别,来自海内外的58支参赛队伍参加比赛。标准龙舟竞赛项目有100米、200米、500米直道赛,传统龙舟进行500米直道赛。
&&&&2016年中华龙舟大赛(福建·福州站)比赛将于6月8日在福州市国际会展中心前浦下河龙舟池开赛。据悉,今年赛事活动正值端午佳节,是中华龙舟大赛6站比赛中关注度最高的一站比赛。比赛期间将组织“旱龙舟划进福州校园”、“夺宝贪吃龙”、包粽子等端午民俗活动,推广传播龙舟文化。海内外58支龙舟队将在福州角逐2016中华龙舟大赛_凤凰资讯
海内外58支龙舟队将在福州角逐2016中华龙舟大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新网福州6月2日电 (记者 刘可耕)福州市体育局2日对外透露,2016年中华龙舟大赛(福建·福州站)比赛将于6月8日在福州市国际会展中心前浦下河龙舟池开赛。
原标题:海内外58支龙舟队将在福州角逐2016中华龙舟大赛中新网福州6月2日电 (记者 刘可耕)福州市体育局2日对外透露,2016年中华龙舟大赛(福建·福州站)比赛将于6月8日在福州市国际会展中心前浦下河龙舟池开赛。据介绍,该赛事是国内级别最高、竞技水平最高、奖金总额最高的顶级龙舟赛事。本次比赛将进行标准龙舟和传统龙舟比赛,共有职业22人组24支标准龙舟(18支男队、6支女队)、青年组12支龙舟(6支男队、6支女队),22支传统龙舟队参赛。标准龙舟竞赛项目有100米、200米、500米直道赛,传统龙舟进行500米直道赛。其中将有1支台湾队伍参加标准龙舟的比赛;1支来自福州台江红星吴颜龙舟队和美国姊妹城市塔科马龙舟队组成的瑞年福龙舟队将参加传统龙舟比赛。据悉,今年赛事活动正值端午佳节,是中华龙舟大赛6站比赛中关注度最高的一站比赛。比赛期间将组织“旱龙舟划进福州校园”、“夺宝贪吃龙”、包粽子等端午民俗活动,推广传播龙舟文化。(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202485
播放数:1169237
播放数:547052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龙舟匠人霍沃培:基本不用尺量,全凭双手感觉
手工技艺数代传承,未来谁来“接桨”?
&&&&斧头、刻刀、墨斗……即便周边的工厂都在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东莞中堂斗朗村的龙舟制作人霍沃培仍然坚持用老辈传下来的技法———纯手工造龙舟。他几乎从不出门推销,有人上门就做,无人上门就等,哪怕从年头等到年尾。&&&&6月3日中午,端午前的最后一艘龙舟下水。刚刚忙碌起来的船厂重新回归静寂,与他年龄相仿的几名老工人,龙舟下水后便离开了。从1972年就开始做龙舟的霍沃培老人,依旧坐在船厂内,门口的牌匾上斗大的霍姓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字眼格外令人注目。&&&&近几年,弟弟霍灼兴以及儿侄们陆续离开龙舟船厂,另谋生路。今年已61岁的霍沃培仍在等,等着上门的客人,等着愿意继承制作龙舟技艺的人的出现。&&&&“我这么大年纪了,不知道还能坚持几年,我也着急,不想祖上传下来的技艺断送在我手里。想出去拉订单,可去找谁呢?认识的人太少了。”说完,霍沃培老人陷入沉默,浑浊的眼神四处游走,船厂内的木头、工具早都已熟悉无比,实在无法安放老人那急切而迷茫的眼神。&&&&技艺&&&&基本不用尺量,全凭双手感觉,凿出来的孔眼距离,几乎分毫不差&&&&穿过东江边林立的厂区,在中堂江南大桥下不远的位置,有处不太起眼的铁皮屋。屋外挂的牌匾却是来头不小,“斗朗霍灼兴龙船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对周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工厂,此处的时光似乎是停滞的,龙船厂内的一切都延续老一代的传统,老工具、老技艺甚至连工人都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入厂的老人。&&&&遗憾的是,南都记者从霍沃培老人那里了解到,当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弟弟霍灼兴,因为身体原因等如今已离开龙船厂。以霍家为代表的斗朗村造龙舟历史已有两百余年。而让斗朗在珠三角声名大噪的,还是那段一夜造舟的传奇。&&&&根据多方考证,民国时期的一天,斗朗村突然来了一位客人,表示要重金求购龙舟,但要求次日就要交货。然而当时的斗朗村还没有成规模的造船厂,以匠人为主,有生意时造船师傅们才会聚集在一起,在村里加工或是前往客人的住处造船。霍沃培的爷爷当时就参与了造舟的工作,一晚上时间召集村里所有匠人,分工合作,不眠不休,终于在次日将龙舟交给买主。&&&&更为传奇的是,这条连夜赶制的龙舟在后来的比赛中,连续夺魁,声名大噪,被唤作“过天星”(形容船速快)。斗朗造船由此也在周边地区脱颖而出,远近闻名。逐渐有很多原本将造船作为副业的农民,开始专业造船。霍家祖上也由此开始职业造船。&&&&出名后,众多客户慕名前来订购龙舟,巅峰时期,客户遍布珠三角地区。最终,东莞所有镇街当中,也只有中堂镇的龙舟工厂保留了下来,所生产的龙舟除供应全市外,还供应广州增城、惠州博罗一带地区。其中,九成以上的龙舟出自中堂镇的斗朗、马沥、东向3个村,又以斗朗村制作龙舟的历史最为悠久,口碑最为响亮,这与其“一夜成舟”的传奇有密切关系。&&&&这些龙舟船厂基本延续祖传技艺,靠子承父业传承。霍家两兄弟,1972年霍沃培17岁时,正式从事造龙舟;1979年弟弟霍灼兴19岁时,正式从事制造龙舟。如何握斧子,如何使用锯子,怎么开料,到龙舟的弧度和龙骨制作的秘诀都是祖上手把手传授的。多年的锤炼和摸索,如今兄弟二人,开料制作龙舟,基本不用尺量,赤手开凿,全凭双手感觉,凿出来的孔眼距离,几乎分毫不差。&&&&而中堂另一家著名的龙舟船厂———冯氏造船厂,掌门人、龙舟制作大师冯怀女14岁就学做龙舟,至今已做过300余条龙舟。如今他已年逾古稀,基本不再亲自参与制作。&&&&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技艺,才使得中堂的龙舟名气得以保存,文化得以流传。&&&&变革&&&&仪式没了,手艺还是老手艺,但造出来的龙舟只是一件冰冷的产品&&&&6月3日中午,东江水位上涨,霍沃培叫儿子和侄子过来帮忙,和几位老工人一起,将端午前最后一条龙舟下水。&&&&长五十多米的龙舟,散发着木头的香味,龙头威武有神。6个人分船头、船中和船尾,缓慢地将龙舟送入水中。因为老工人平均年龄达到57岁左右,将龙舟从车间中推出来比较吃力,加上是中午时分,暴晒之下,老工人们黝黑的皮肤上,汗流如注。&&&&这条龙舟是东莞万江区订购的,将参加6月5日举行的“万江龙舟第一景”龙舟竞渡活动。&&&&龙舟需由工人划出水潭,送到东江,稍后万江区会派快艇来拖走。霍沃培介绍到此时,连连叹息。“以前不是这样的,龙舟下水要选择良辰吉时,需要点睛等仪式,然后由买主村里的四五十名青壮年,浩浩荡荡地将龙舟抬下水,亲自划回自己村子,如今太冷淡了,冷淡得让人觉得没了人情味。”老人说,从前制作龙舟是件很严肃的事,每个步骤都很讲究,当然有些仪式内容现在看起来是封建迷信,但也正是有了这些仪式,才成就了岭南水乡文化。&&&&霍沃培说,年轻时,看到不同的村来迎龙舟回村,每个村的仪式和风俗都不一样,对于细节的要求也不同,很有意思。然而现在一切都从简了,手艺还是老手艺,但造出来的龙舟,就是一件冰冷的产品。&&&&还有一些龙舟文化,是随着龙舟自身的变革而逐渐逝去。据《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以前每年四月初八,“起龙舟”,将埋在河泥中龙舟挖出来,村里精壮男子,待午后潮落时分,将龙舟挖出,待次日,涨潮时将龙舟抬出,取“水涨船高”之好意头。&&&&之所以要起龙舟,是因为早年间的龙舟都是用松木制作的,松木见风开裂,所以要埋在泥中。取出后,重新修整粉刷,安装龙头。现在,为了让船身更加轻,龙舟都是用杉木制作,不易开裂,所以“起龙舟”也逐渐消失。如今的水乡只有少数几个村庄,还保留这个环节。&&&&当然,龙舟赛还是保留了很多传统习俗。麻涌华阳村一位龙舟训练负责人表示,现代社会,村里年轻人都非常忙,平时很少有聚在一起的机会,通过龙舟训练,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凝聚乡情,联络感情,村里举办龙舟赛,可以邀请友好村社过来交流,拉近关系。&&&&传承&&&&船厂订单少,难以维持生存,年轻人也没兴趣&&&&龙舟还没有完全下水,霍沃培的小儿子就开着汽车匆忙离去。站在儿子汽车掀起的灰尘中,霍沃培笑了笑说,这个小儿子还算不错,跟着学了三年,最后才离开的,大儿子还没怎么开始学就去做别的行当了。侄子也就是霍灼兴的儿子,表现还不错,一直帮忙将龙舟运出去。&&&&“能在我忙的时候,过来帮把手,就很欣慰了,虽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但硬要把儿子摁在船厂学,自己也过意不去。儿子毕竟也要养家,现在这一行实在不景气,糊口都难。”霍沃培说,现在订单很少,难以维持船厂的生存。去年订单有十多条,而今年只有4条。每条龙舟售价七八万元,除去人工、材料和地租等成本,每条龙舟可以获利2万元左右,而忙完端午前这段时间,剩下时间,船厂基本就是闲置。&&&&目前,霍家龙船厂有四五名工人,平均年龄在57岁左右。他们都是船厂的老工人,甚至都是当年与霍家兄弟一起学艺的。但如今他们和船厂的关系属于临时雇佣关系。每年春节后端午节前,如果船厂收到订单,就以每天两三百元不等的价格雇佣这些老师傅回来做工。造完船,临时的雇佣关系暂时解除。但这种临时的雇佣关系却相当稳定。因为,这些老工人也都是村民,平时也没什么好忙的,顶多在附近打个零工,基本随时听候龙船厂的召唤。&&&&这些老工人手艺好且比较稳定,但是年龄在增大,造龙舟延续的是传统工艺,基本靠手工,属于重体力活,霍沃培担心老伙计们坚持不了几年。&&&&霍沃培说,现在都已经不再坚持门第观念了,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不管是不是霍家人都可以,而且是免费的毫不保留的,但却没有年轻人感兴趣。&&&&中堂另一位龙舟制作大师冯怀女,他的儿子女婿还有两个孙子也都懂得龙舟制作。每年2月至端午节前夕,他们都会放下手头工作,来到冯氏造船厂造龙船,加之采用不少机械替代手工,生产不成问题,但订单少的困境却是难以改变的。&&&&改革开放后,中堂本地及附近沙田、石竭、道滘等镇区,连同增城、博罗等地求船者激增,中堂的龙舟制造业曾达到高峰。2006年,中堂镇共有8家龙舟制造厂,如今只剩下两家。&&&&保护&&&&亟须对龙舟制造技艺和龙舟文化进行保护&&&&订单减少的原因,霍沃培认为,主要是龙舟活动举办减少。改革开放以后,东莞水乡地区的经济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准也大幅提高,龙舟这项民间自发的活动,除了更加受到村民们的欢迎,也吸引了政府的关注。有些镇街,逐渐尝试将龙舟项目作为活跃本镇居民文化生活的项目。&&&&但近些年,龙舟活动的举办热情大不如前。有的镇和社区一两年才办一次甚至取消了。“一般举办这样的村级活动,少则花费七八十万,多则上百万。往上花得更多,起码要两三百万左右,有的甚至不止。”中堂龙舟协会副会长张波说,每年搞几十万元的活动都很费劲,更别说上百万,“龙舟文化节这样的活动搞多了,省内国内牌子拿了不少,花了钱提高了知名度。但是,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成效。”&&&&一般的村、社区对于举办一次龙舟活动的开销,也是比较难以承受。以麻涌华阳村为例,该村从“起龙”到龙舟训练,再到比赛结束,估计将花掉100余万元。该村的龙舟训练负责人介绍,根据往年统计,“起龙”的村民20多个,每人支付半天补贴50元。之后的龙舟训练和比赛,每人发100元/天,一个月下来,一个人就要3000元,180多名队员总共补贴就要55万多元。此外,还要邀请8个“友好村”的100多名代表到村里吃龙舟宴,包括活动各项大大小小的开支花销,大概要50万元。一届龙舟活动算下来,总共需要花费100多万元。&&&&如今,随着龙舟活动的减少,对于龙舟制造匠人来说,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订单减少,生存成为问题。&&&&抛开龙舟活动的热闹,霍沃培认为,龙舟制造技艺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水乡农用小船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淘汰是必然的,但对于龙舟制造技艺的保护和龙舟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是必然的。&&&&霍沃培告诉南都记者,实际上斗朗乃至整个水乡片区,造船的起源是造农用小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陆路不是很发达,水乡地区河网密布,交通运输,农用种植都离不开小船,出门办事坐船,买香蕉用船,这些在历史照片中都清晰可见。&&&&“我小时候,家里的活一年四季忙都忙不完,生意好得很,家境也相对富裕,不是造农用小船,就是修理小船。”霍沃培说。&&&&事实上,龙舟的订单从来都是极不稳定的,但以前匠人们可以靠做农用小船或维修维生。随着农用小船退出历史舞台,水乡原有的造船匠人大多只能专做龙舟。还有一些匠人转向制作龙舟工艺品,但同样耗时费力,订单也不稳定。&&&&另外,老一辈培养出的造船匠人心态,不愿出门推销,也不善于这个。老手艺,老材料,老心态,让龙舟制造这个老行当陷入几近消失的困境。&&&&“对于造船匠人来说,龙舟是最容易造的船,甚至比一般的农用小运输船还简单,只要年轻人愿意学,师傅愿意教,很快就可以掌握这门技术。”霍沃培说。&&&&保护声音&&&&按照目前的市场状况,龙舟制作、工艺纪念品等大规模生产,一下子也很难卖得出去,毕竟民间的销售渠道有限,他们更多只能靠送上门的订单,主动走出去拓宽销路目前仍然难以做到,“这个必须要通过政府帮忙寻找市场,才能把这个产业扶持起来。”&&&&建议鼓励更多的企业、公司及私人老板参与进来,以出资赞助或亲手操办的形式,让民间龙舟走上市场化、商业化道路。&&&&———&中堂龙舟协会副会长张波&&&&统筹:南都记者&张鹏&&&&采写:南都记者&张鹏&何永华&&&&摄影:南都记者&方光明&&&&线索提供:佚名1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州马尾造船厂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