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倒闭潮后做什么工作有前途产业有前途

东莞企业“倒闭潮”背后的制造业蝶变
&&&&来源:&&&&
原标题:【媒体观察】东莞企业“倒闭潮”背后的制造业蝶变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所谓“益之道”就是要变通趋时,把握时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主动求变 东莞企业“倒闭潮”背后的制造业蝶变
今年国庆节后,关于东莞企业倒闭或者外迁的新闻频频出现,东莞制造业“倒闭潮”之说不断蔓延。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真的步入转型困境期了吗?昨天,东莞市长袁宝成表示:东莞经济已经企稳回升,企业倒闭数在可控范围,在“一带一路”政策推动下,东莞的未来“大有可为”。
袁宝成以一系列的数据作为支撑:2015年东莞关停、外迁企业243家,新增外资项目698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8.5亿美元,同比增长17.7%。这表明,东莞外资企业虽然有倒闭和迁移的情况,但新增外资企业和项目也在不断增加,东莞经济发展处在一个稳定增长的情况。
其实,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哪里没有企业倒闭和外迁?东莞也是如此,不需讳言。但凡事还得辩证来看,在传统企业关停和外迁的背后,应该看到高新科技企业正在提速前行。
红网认为,对于东莞而言,在那些停留在传统加工贸易的企业动力不足、被迫关门的时候,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学会抢抓机遇转型升级,用科技创新手段收揽市场。最直观的数据论证就是东莞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1家。这是主动求变迎来的新生。正如南方网点评的一样,所谓的东莞“倒闭潮”,不过是这个世界工厂的一次蝶变。
危、机并存 智能手机业步入寒冬还是春天?
变通趋时,把握时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应该是知进也知退,知存也知亡的。近期,因为中小手机厂商和中小手机代工厂的不断消亡,关于智能手机行业寒冬来临的论调在业内盛传。不过,昨天苹果发布了第四财季财报,营收和盈利不仅超过分析师预期,iPhone销量在整个智能机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同比增长了22%;而大家最关注的中国市场营收同比增长最快。加上华为发布的第三季度出货量,这似乎是在向世人宣告,智能机的寒冬之说还为时尚早。
十多年来,很多国内外手机品牌倒下或者没落,但是手机市场依然繁荣发展。因此业内还有一种观点:手机行业只有某个厂商的冬天,没有整个行业的冬天。过去包括诺基亚、HTC在内的公司出现衰退,更多还是源于自身竞争力不够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归结到行业的发展上来。不过,他们的冬天实际上也意味着别人的春天,特别是对那些有创造力的公司而言。只是对于不少国内的中小手机厂商来说,这样的春天似乎还是有点冷。
因此,更多暂无实力的厂商选择了向低端国际市场转移。今年,一批中国厂商蜂拥到印度,那是一个人口数量几乎与中国相当的超大低端市场。在智能手机市场格局日趋复杂的当下,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生存方式。不过,不管哪种商业模式,都只能一时而不能永远规避技术竞争,因此,有媒体直言,虽然危机隐含机遇,但想要卡位新格局,答案就只有一个――再美妙的姿势也不能替代力量和厚度。
因人而异 大数据助力大学生就业
随着秋冬季来临,今年的大学生招聘也开始渐入高峰期。日前,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从2016年开始,要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和服务,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其中包括不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工作,目的就是进行精准的服务和帮扶。
说到大学生就业,人数年年创新高,形势年年都严峻。有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749万人,创历史之最,预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770万人。毕业生不断增多,加上经济增速放缓,意味着大学毕业生找到对口或较好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这样的境况下,教育部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和服务,值得点赞。毕竟有精准和全面的数据,更能为细分化服务创造条件,最重要的是,能够做到不落下每一个人。
统计之后应该做的,就是利用好统计数据,一方面要开拓就业岗位,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统计,可以对专业设置进行一次“修正”,以解决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
广州日报也点评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未就业统计只是开端,我们要用好“大学未就业统计”大数据,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跟水平。
(责编:高丽、乐意)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特别关注|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私企倒闭潮的真相,制造业的都该看看。
中国私企倒闭潮的真相,制造业的都该看看。
广东告急、浙江告急、江苏告急、福建告急、山东告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出现大批私营企业倒闭潮。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私企无论多么邪气,总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当经济开始“下行”,私营企业的很多原始弊端开始凸显,掀起倒闭潮不可避免。私营企业(简称“私企”)定义为:在市场上依靠企业老板自身运营能力实现生存的企业,也是广大中小企业。(这里讨论的私企不是新成长起来的创业、创新型企业,而是指上世纪80年代以来滋生的那批私营企业,是传统私营企业)他们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从这个表面上看,中国私企像欧美国家的私企一样,对税收、出口和就业等方面,都起到主要的支持作用。但是,如果对中国私企的实际状况进行解析,就会发展中国私企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中国私营经济先天“发育不良”,后天又“缺衣少食”。中国经济的萧条,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中国广大私营企业苟延残喘的集中体现!中国的私企有一种原罪,中国私企老板们,大多是60后和70后门,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通过“低买高卖”、“信息不对等”、“模仿、山寨、低价“来抢占市场。甚至习惯于贿赂权力、钻制度和政策的空子等手段来积累财富。他们不懂理论,更不想于学习,他们只想着赚钱、赚更多的钱。而如今,面对越来越微薄的利润、越来越大的竞争,已经越来越狭窄的市场空间,私企并不是选择创或者模式更新,而是试图在越来越差的环境下挣扎,也就是“一条路走到黑”。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原罪,如今,他们正在遭受清算……在最好的创业时代,我选择了打工。在企业最不好做的时候,我却做了创业,一位80后这样说道。按照这种速度,到2016年下半年,能够生存下来的中国私营企业将寥寥无几。在未来1年多的时间中,私企作为中国人“要钱不要命”的集中体现,将开始理解到,什么是真实的“经济”。“真实”的意思是,企业倒闭已经不仅仅是赚钱或者亏钱的问题,而且意味着自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很多私企老板则连原始积累都要搭进去,怎么吃下去的就会怎么吐出来。总的来说,私企的出路在于:抱着壮士断臂的决心,认清这个时代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今后企业的发展逻辑只有一条:你可以创造多大价值,你就可以获取多少财富。私企必须要以归零的心态再次踏上征途,早日觉醒。如果越拼命挣扎、坚持越久的企业,结果大都也会越惨。当人们因为收入越来越少、各种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而焦虑的时候,不应该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需要认真分析这个社会的组织状况。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的组织结构决定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决定这个社会的劳动者收入水平。传统的私营企业,大多依附于时代大势生存,他们往往粗糙、善变、不讲原则。一旦经济大势散去,这种传统落后的私营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空间。从这点来说,现在中国95%以上的私营企业,可能在5年后将会消失。从时间的角度,预计到2016年中期,这个预测目标将基本成为现实。而2016年则是私企的集中倒闭期,并将引发相应的连锁反应。当然,一批崭新的私营企业将诞生,并组建崭新的商业逻辑,重构中国商业文明体系,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其他章节论述。在欧美国家,私企老板是整个社会里最具有创新和管理能力的人群,也就是整个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外在上,这些人主动建立企业,具有极强的进取精神,持续进行竞争和冒险;而在内在,这些人则更注重安全,更强调防范风险,并且采取强有力的风险防范措施。而普遍来说,中国私企老板的起家和发展,与西方私企老板完全不同。中国企业老板因为环境不同,往往是“被迫”下海,莫名其妙的弄了自己的企业。从最初起家的方式,中国私企老板主要分为“中国特色”的三大类:第一类是这些私企老板无法进入国企等体制经济,因此通过做小生意谋生。结果没想到,生意越做越大,最后成为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很多都是服务业企业,包括餐饮、娱乐等企业。第二类是有的私企老板看到中国开设“血汗工厂”、做出口产品能够赚钱,因此跟着做“血汗工厂”。从国际市场的角度,这些“血汗工厂”的实质是“国际民工”,而这些老板只是“包工头”。在21世纪的前十年,这些出口加工的“血汗工厂”迅速发展,产品卖到全世界,成为私营经济的“主干部分”。第三类则是进行仿造和假冒伪劣产品生产,也被称为“山寨”。“山寨”产品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利用中国“血汗工厂”的环境,二是利用中国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消费者保护,给这些老板以生存空间。当然,在这些私营经济的基础上,一些私企老板也开始“引进”西方的概念和管理模式,但中国只有极少数企业主试图通过研发创新获得发展。因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即使有些私企花钱研发,其结果是被人偷盗或者模仿。这些企业在研发资金打了水漂之后,很快倒闭。当中国缺了以创新和研发为导向的大环境后,中国的私企就更不愿意开拓进取了,歪门邪道反而赚钱更快,何乐而不为?缺乏创新导致竞争力不足,后续发力,如今中国经济的萧条就是这种原因导致的。除此之外,私企发展还“缺衣少食”。这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在金融上,银行对私企的贷款条件极为苛刻,随时卡紧对私企的贷款。在2008年底,中国货币总量M2的余额是47.5万亿元,到2013年11月底M2余额将近108万亿,也就是印钞额度超过60万亿,私企资金的实际价值贬值到原值的40%多点。印钞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人们的的生活费用增加超过1倍以上,意味着私企用工的成本上涨超过一倍。另外,2009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6.84,到2013年底人民币升值到6.05,人民币升值达到13%,也就意味着进行出口加工的私企收入减少了13%。印钞和人民币升值的意思是,私企中与人民币挂钩的日常运营成本增加超过120%,生产出同样的产品,结果总收入减少13%(超过绝大多数出口“血汗工厂”的利润率)。与此同时,传统私企在税收方面也没有国企和外企的优惠政策,而且还必须承受各种税外费。当然,近年以来国家给予很多创新、创业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很多照顾政策,比如免租、免税等等,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让很多年轻人去奋进,这是非常好的局面,但是这些私企并不是传统私企,我们讨论的是传统的那批私企。即上世纪80年代以来滋生的那批私营企业。三是在土地等费用上,由于国企和外企都可以优惠的方式获得地方提供的大量土地,而私企则很难拿到优惠土地,必须花高价购买土地,但是私企看到房地产的繁荣,就拼命的去挣钱,自然地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减缓体制压榨带来的高昂成本负担。然后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房产行业。这导致中国产业结构紊乱,于是曾经有段时间,我们发现很多私企做大之后都变成了房地产企业,包括做服装的、做能源的等等,这导致中国制造业开始空心化。随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也就是血汗奴工越来越少。这个现象与印钞带来的通胀进行叠加,私企的用工成本持续增加,在4年左右的时间里增加了将近1倍。用工成本增加与人民币升值叠加,造成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进一步导致世界从中国的采购减少,转而到其它国家进行采购。再加上世界经济的下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减少。而私营企业由于缺少前瞻,毫不理会世界经济大势,因此对于国际需求的减少感觉“措手不及”。私企出口加速减少。中国出口私企此时为了压低出口产品的成本,开始进一步降低出口产品质量,导致出口商品的质量下降,进一步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私企的发展问题可以最终归结为“现金断流”。中国人普遍是“小农思维”,私企更甚。也就是只考虑现在、只看眼前的“点式思考”,与只想着未来会越来越好的“线性思维”的结合。在年,大量私企老板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开始大规模借贷进行“投资”,私企在借钱后,开始扩大生产;有的则进行“多元化”扩张,有的则将借来的钱投入房地产,准备坐享房价升值的利益。当私营经济大规模借钱的时候,开启了高利贷行业的“兴旺”局面。这导致一些地方“民间借贷”迅速繁荣,然后以跑路和泡沫破灭为结局,2011年的温州、2012年的鄂尔多斯、2013年的陕西神木,有多少人投诉无门?多少亲人反目成仇?多少家庭的财富血本无归?当然,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也加速了很多私企的毁灭。在资金市场上,银行基本停止对私营企业的贷款,而主要贷给中央和地方体制单位。另外,很多银行要求私企先归还以前的贷款,然后承诺再给往出贷。但是,当私企借了私人高利贷归还银行后,银行立即翻脸,说没有额度,不再贷给私企。从2011年开始,私企开始感觉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在2012年,私企开始觉得越来越艰难,不少企业已经难以维持下去;进入2013年,绝大多数私企已经在勉强支撑,只是希望“奇迹出现”,让自己的生意能够有转机。进入2014年,私企在多方面的压力下,2015年几乎整体面临绝境。于是,私企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的“集群效应”范围越来越大:一方面有的企业从其它企业进行大量借款后,或者因为无法偿还而破产,或者直接跑路,导致相关企业也被拖入“泥潭”;另一方面是“关联担保”贷款,以福建钢贸圈和温州企业圈为代表,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因为无法归还银行贷款,拖垮其它关联企业,进而拖垮更多的上下游企业。而且,随着资金链断裂到了“雪崩”的状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销售也变得极为谨慎。更重要的是,很多企业在支持不住的时候,不是自己关门倒闭,而是先加大赊货采购的力度,也就是借入更多的钱。等到再也借不到钱的时候,这些企业直接关门跑路,将损失留给相对诚信、风险防范意识不够高的企业。很多企业因为上下游企业的跑路,导致自身也陷入困境。而实在撑不下去的企业,也找不到下家来接手。而这些企业只能将自己的机器设备,办公家具等进行贱卖。由于在整个市场中,贱卖设备的人过多,同时很少人扩大生产,因此设备几乎以废品价格出售。私企的倒闭潮之后就是跑路潮,这种状况我们极其不情愿看到,但是不可避免。另外,随着美国QE印钞的减少,流入中国的外资越来越有限,加剧中国资金紧张局面。同时,由于社会民众基本将现金投入到房地产、理财产品和高利贷等领域,手上的资金已经极为有限。而在2016年,理财产品和高利贷将出现大规模违约,让无数人“血本无归”。同时,资金链断裂的结果是,让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而民众的购买力也将基本消失。或者说,2016年,整个国内需求市场还将大幅萎缩,这对中国经济非常不利!2014年私企倒闭潮开始, 2015年情况将加剧,2016年达到最恶化。这意味着传统的绝大多数私企消失。而私企倒闭潮是“连锁反应”。从整个经济的角度,私企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极为显著,尤其对于整个社会就业起到决定作用。当私企倒闭潮开始后,直接的影响是,无数人因为私企倒闭而失业。其中,从农村到城市的务工人员,因为薪水低,很少有在大城市买房的,因此往往会因为没收入而回农村老家。但是在私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被称为“白领”,是收入尚可、贷款买房的人群。这些人一旦因为失业而失去收入来源,直接面对两个结果:一是无力供房,就需要将房子卖掉;二是立即停止除吃喝之外的一切消费。一旦私企倒闭潮出现,这些人开始大规模卖房的时候,不论媒体如何忽悠“房价上涨”,都无法阻挡这些人的抛售浪潮。这时候,房地产的“刚需买盘”就会直接变成“刚需卖盘”,也就是为了吃喝而把房子卖掉。而一旦房地产抛售潮开始,就不会有人买房,也直接引发大规模的烂尾楼,进而导致建筑建材和相关行业的需求严重萎缩。另外,当人们停止除吃喝以外的一切消费之后,各种家电、电子、纺织鞋帽、餐饮等等行业的需求严重减少。另外,大量私企倒闭后,私企车和私家车也大量汽车停驶,人们开始纷纷卖车,汽车销量直线下降,汽车生产和维护等相关行业也严重萎缩。而这些行业严重萎缩,进一步导致新一轮私企倒闭潮,再导致新一轮人员失业,形成“倒闭-失业-停止消费-更多倒闭-”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一旦开始,就难以停下,也就是通过“连锁反应”,形成绝大多数私企倒闭的局面。对于中国很多行业来说,已经感觉到了冬天的寒意。互联网领域,百度停止社招,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基建材料领域,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玻璃等产业处境艰难;轻工业制造领域,家具、服装、陶瓷等状况不乐观。2015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6.9%,6年多以来季度值首次跌破7%。接着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双降”。10月在广州、佛山两地举办的秋季广交会、陶博会的冷清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实体经济的“寒意”。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进入媒体视野的数据,还不包括那些因为外债而悄无声息倒闭的小厂。不要说中国私企了,即便像IBM、GE、通用汽车与柯达这类曾经世界一流的OSM企业,一旦科技创新跟不上,照样会被淘汰。任何商业模式如果脱离了诚信和道德,破产就是必然的结果。据说,巴菲特之所以拒绝投资在美股上市的中国概念股股票:是因为下面4个原因:1、传统企业的道德瑕疵太严重,只会跟随、抄袭与复制甚至盗窃,唯利是图,没有丁点的创新。2、传统企业既没有社会责任,又无法挖掘主要消费者的购买力。3、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削弱传统企业的渠道和模式壁垒。4、传统企业营业利润正在慢慢缩水。即便中国传统企业满足上述六个条件,巴菲特也不一定就会投资美股中国概念股票,因为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存在着重大瑕疵: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造假和卖假货……,与巴菲特对管理层所要求的“无为、无我、无私”差距太大。有资料显示,2011年8月中国亏损企业家数为4.1万家,到2012年8月就突然上升为5.3万家,这已经算是触目惊心的亏损蔓延。也就是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下行轨道。2013年亏损家数维持在5.4万家,看起来那两年的日子都还能勉强熬得过去。但是到了2015年,熬不下去了,亏损家数暴增到5.9万家!点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对于中国经济大环境来说,这些污染大户早该缴枪投降了,我们希望中国的这一代90后能继承和发扬新时代的商业文明,不断的创新和创业,改良中国私企的基因!从而创造更加公平的商业氛围,同时祝愿中国早日实现倔起!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迎来倒闭潮,“Made in China” 面临空前危机」的说法?
2014年后半年末,一些制造业大省接连传来了工厂倒闭的消息。中国正经历制造产业空心化,曾引以为傲的产业正在失去光环。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制造以“Made In China”的标志走到了世界的前沿,成为国人骄傲,而这个冬天,却是寒流不断来袭。 一些制造业大省接连传来了工厂倒闭的消息:诺基亚将关闭北京和东莞工厂,东莞和苏州两地数家万人制造企业破产倒闭,温州的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 有专门研究中国制造业的人士悲观预测,更密集更大规模的制造业倒闭潮很可能会在2015年1月至2月中旬爆发。因为在春节前夕,正是企业支付供货商货款及员工工资的高峰期。
按时间排序
146 个回答
互联网热,经济泡沫,正在逐渐的将制造业打入冷宫,很危险
题目问的是倒闭潮带来的made in china面临的空前危机,所以我就以这个倒闭和危机为切入点做回答,其实也不是那本书的观点其实和@说的一样是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强调的使市场自由调节的能力,我觉得光光谈及单个行业升级有点片面,我的意思是就算制造业倒下了,也许其他新兴行业会挎着他的尸体走上来,比如国家没有干涉,国内二线城市房地产倒了那我觉得这是极大的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的是一批的服务行业。还有啥提及巴西和菲律宾的失败我觉得那个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和某一个行业或者国内产业已经没啥大关系了,涉及到的是从体制到国民素质和意识觉醒的一系列政经问题了,那个范畴不是啥制造业或者产业结构就何以解释的问题。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切入和看法,如果有不同声音这也很正常。最后我不得不说一句那个谁谁谁以前是教英语的,还有那个谁谁谁以前是收废品的。+++++++++++++++++++++++++++++++++++++++++++++++++++++说个故事大家互勉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破裂,产业危机空袭硅谷,那叫一个惨,本来年薪二十万的it工程师搞到最后去看门的是比比皆是,但是当二十世纪互联网再次兴起的时候大家发现,互联网泡沫时期建筑的基础设施(硅谷大批的人才,当地廉价的房租和咖啡厅浓厚的技术背景)大力的推涨了第二波互联网企业使得一大批更加恐怖的互联网巨头拔地而起成为了世界上新的经济巨头其实大家大可不必担忧啥泡沫啥危机的,就想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一样,看似一大批一大片的工人下岗但是其影响可不是光光就是毁掉一代人,在当时那些个破产的国企业很大一部分都有自己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下岗的员工没技术没技能混吃等死的比比皆是,但是下岗潮一来,有技术的奔赴有竞争力的企业,工资翻几番那是平常事,有能力的跑业务办企业,承包企业,现在很大一部分企业家都是那个时候出来的,还有最后那些个混吃等死的也没有浪费,在上海那些个便利店,保安全部是那些个下岗工人,还有实在不想工作的,那吃吃低保至少饿不死,所以在我看来这一次的制造企业倒闭潮其实是一个机遇,倒闭过后那些个有能力的必定是上一个档次,而那些没能力的说不定就是给下一个创意产业做了奠基石。
china 因为china 劳工低廉,政策优越,土地租金便宜。现在政府也已经对外宣布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阶段。这是不坏的消息。所谓转型就是由粗放的制造业向精细的带有技术和服务性质的产业移转。一个制造业集中于一个国家,说明资本投放的回报率更好,但是对于本国,会带来环境问题,利在于彼而不在此。design
自身原因:技术较为落后,跟不上时代,而且用工成本越来越高外部原因:税收太高,大部分利润都被银行抽走,还有就是明间借贷,银行担保越来越多,同时跑路的也越来越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空前危机更是空前机遇,中国经济转型必须经历这样的阵痛,我们已经不想再用无数件廉价衬衫换一架飞机了。制造业吸引力低下,留不住人才才是更值得关注的焦点。国家培养了多年的专家,转头就被外企用数倍的薪水挖走了,十分可惜。当然了,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走了一大批还剩一大批,门口还等着一大批没有工作,明年还会毕业更大的一批,暂时看不出人才紧张。反倒是HR们每天被众星拱月,一片欣欣向荣的买方市场。
原来企业倒闭潮代表着危机啊?我一直以为产业的淘汰、吞并之类的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呢。话说如果企业不能倒闭,那所谓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到底要作用在哪里呢?
问题太大,缓慢更新,一定把坑填完!放假期间,拖延症犯了,请见谅。这是一个好问题,我想换个思路和大家探讨这个问题。2014年制造业很惨淡,2015年制造业会更惨淡,大部分企业不会活到市场回暖的那一天。1. 不是制造业出了问题,而是市场的不正常剧烈波动,导致了2014年制造性企业倒闭潮。2014年的前半年,制造业形式很好,7月份后形式急转直下。原因很复杂,我不会像某些专家一样直接下个简单粗暴的结论。但是,这种现象才是企业倒闭潮的原因。企业最主要的是现金流,倒闭的原因是现金流枯竭。如果市场平稳发展,量入为出,短短半年的行业低迷不会有致命危险。企业怕什么,最怕经济形式的剧烈波动,企业没有稳定的市场预期!形式好的时候,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大幅招人,大幅买进原材料,大幅扩大生产规模,买进设备和扩大厂房,负债提升。如果市场平稳,现金流是不成问题的。一旦市场形式急转直下,需要现金流维持的债务就会无法维持,现金流逐步枯竭,企业无法维持,只有倒闭。所以,剧烈的市场变化导致了企业市场预期错误,结果企业现金流枯竭,最终大批倒闭。2. 2015年的制造性会更加凄惨。直到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制造业回暖的迹象。按照以往的经验,12月份开始各企业做好新年采购计划,制造业会迎来一个集中采购期,但是今年很平淡,依然一副不景气的样子,这说明行业的悲观情绪已经蔓延开,所有行业都在紧缩现金。如果没有2008年四万亿级别的大跃进,赌博市场快速回暖的企业将会大批倒闭,毕竟欠供应商的钱是不能拖太久的。民间借贷的高利息,企业也不能长期忍受。3. 反思2008年的大跃进。2008,你是一个制造业的坏样板。目前大批企业的倒闭,在2008年就已经注定了。2008年,很多企业倒闭了,更多的企业靠着借贷和停产苟延残喘。政府四万亿兴奋剂,让这些企业缓了过来,并且根据经验,继续不顾风险的超常规发展。兴奋剂这种东西,见效快,依赖性也强。一旦断供给,人就会崩溃,企业就会倒闭。为什么我说2008是个坏样板呢? 因为他造就了中国制造业的赌性。借高利贷的,是在赌。等行业回暖的,是在赌。寄希望于国家政策的,是在赌。在澳门happy的,也是在赌。4. 说制造业转移的,都是危言耸听。从建国到80年代,中国成功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虽不精致,但胜在全面。改革开放三十年,一方面是中国工人勤劳(不停加班)善良(工资要求低),另一方面要感谢之前政府建设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水平高超的工人群体。这些远远不是印度,越南,马来和印尼能比的。因为之前试图开发亚洲市场,接触了各种奇葩人民,让我脑洞大开。印度人天天去拜神,印尼人太乐于享受生活,哪有我国这些刻苦耐劳,全心全意挣加班费的高素质劳动人才可爱啊。中国成为制造大国真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啊!那些制造业转移论的,你们真的以为开工厂只要工资低就行了么?5. 制造业越来越虚弱的原因是什么? 政策,政策,还是政策!国家对制造业有错误的认知,导致了错误的政策。建国开始,国家一直把工业建设作为首要发展任务。近20年,才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构思。结果呢? 农业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我只能说农民兄弟们辛苦了。工业生产承担着经济发展的重任,支撑着贸易顺差。但是,却承担着极高的税负,承受着低毛利率的价格。在重大装备领域,政府就是想弯道超车。一提就是国际前列,填补国内空白,一副带你装逼带你飞的德行。有钱,你做点正事儿啊!2. 制造业不好对互联网等服务性企业意味着什么? 寒冬将至,没有人能够躲过。3. 国内制造业惨淡的原因是什么? 是银行? 是政策? 是国际形式? 抑或是这是经济转型的序幕而已。旧有的经济形势已经不能支持需要的经济增长率,人口红利在退去。4. 我们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在哪儿? 借高利贷支撑等待市场回暖? 积极转型? 还是退出制造业,进入网络金融? 5. 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太困了,我睡醒了,先写个框架。
缺少核心竞争力,我觉得这个是好事,接下来国内制造业可能会有质变
因为制造成本变高,利润变低。高在哪里低在哪里都由专业的小伙伴们说吧。我就列举两条。1、税收 2恶性竞争,个以为这两点是杀害制造业的主谋。
中国目前倒闭潮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愈演愈烈,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客观存在。造船行业,机床制造,其他工业相关制造业知友会有感觉的。另外,可以看一下ppi,很能说明问题。有些生产资料价格回到了10年前的水平,列如钢材。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出口受挫国内产能过剩而企业普遍缺乏核心优势技术。产能过剩,政府有责任,很多地方政府仍然强迫银行支持该破产的企业不让破产,能不过剩吗?该破产企业不破产,靠低价竞争,有技术优势企业日子能好过到哪里去?特别是08年的四万亿,助长了这种情况发生。经济运行自身有优胜劣汰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功能,中央政府的放水,地方政府的自私包庇导致目前的经济状况比08年更加严峻。
传统制造业向欠发达发国家(地区)转移是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今日的中国,就是明天的东南亚,后天的非洲。
产业升级就是靠一轮又一轮的破产潮来实现的,是靠各种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倒逼的,不会是吃着火锅唱着歌齐头并进发展的。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成功了,中国实现产业升级,不成功则经济停滞。但我还是相信中国人的。我所在建筑设计行业虽然不属制造业范畴,但在2014年整个地产业衰退的大潮中也分化明显。很有一部分设计院已经维持不了日常开销,要是2015年不再来四万亿的话,肯定会倒闭一批设计院。但是同时也还很有一批设计院日子照常红火,甚至产值创了新高。长远看,倒闭一批不适合新环境的设计院未尝不是好事。只有设计市场集中度提高,将来才可能与投资方的谈判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才可能摆脱廉价画图机器的现状,才可能有让设计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产业升级和生物进化是一样的,就是环境改变了,不再适合新环境的原有主导物种开始大批灭绝;只有少数适合新环境的物种活了下来,并在未来繁荣。就如恐龙灭绝了,但腾出了生态位让更适应新环境的哺乳动物兴盛起来了一样。如果环境变化过于剧烈,也可能没有生物延续下来。比如当初如果砸向地球的不是一颗小行星,而是三十几颗一起砸过来,恐龙灭绝了,哺乳动物也肯定一起灭绝了。如果一个环境中物种过于单一,比如象1848年欧洲的土豆,也可能会被一场疾病全部扫光。我之所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成功了,中国实现产业升级,不成功则经济停滞。但我还是相信中国人的”。就是首先,不排除产业升级失败,彻底拉美化的可能。尤其如果经济下滑引起了社会动荡的话。但是我觉得中国经受住这次洗礼的赢面更大,主要原因除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老梗之外,是中国足够大、各类型企业数量足够多、类型也足够多,具有足够的“物种多样性”(这也是为什么垄断会有对外竞争优势,我还是反对垄断的原因,因为它们破坏了“物种多样性”)。~~~~~~~~~~~~~~~~~~~~~~~~~~~~~~~~~~~~~~~~~~~~~~~~~~~~~~~~我就懒得查数据了,凭印象举个例子——中国的手机业。最早手机开始在中国兴起的时候,基本都是国外品牌。当时的媒体一片哀嚎——中国人不行,中国人只会做裤子,中国人玩不转手机这种高科技。零落的几个国产手机品牌比如“手机中的战斗机”那是被嘲笑的对象。后来一夜之间,忽然华强北的山寨机铺天盖地的涌向了全国,记得有一年山寨机全国总计销售量超过了成了第一,一些山寨手机厂开始洗白上岸创自己的品牌了。这时候媒体开始沾沾自喜的报道中国的山寨文化是多么的强大了。这时候,IPHONE出现了,智能机时代来了,山寨机的冬天来了。还记得当时的媒体在分析为什么在智能机时代,中国的山寨文化玩不转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智能机是高科技,中国人没那水平,关键硬件和操作系统中国人都是搞不定的。好吧,这时候小米来了。我承认,我都一开始嘲笑过用小米的朋友。谁知道它今年全国出货量第一了,还卖去了印度哪。~~~~~~~~~~~~~~~~~~~~~~~~~~~~~~~~~~~~~~~~~~~~~~~~~~~~~~~所以我觉得只要处理好失业保障,不要因为经济衰退引发了大的社会动荡,TG政权内部也保证相对稳定。中国还是有机会的,即使华强北山寨机厂倒了一批,还是会有小米出现的。同时对于教育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存在问题,也肯定是比不了欧美日的。但是我们这次的升级,也没指望一步升级到他们的水平,这次我们更可能挤占的是昔日四小龙在全球分工中的生态位。对于这个目标,我们的人才储备绝对数量应该是足够了的。~~~~~~~~~~~~~~~~~~~~~~~~~~~~~~~~~~~~~~~~~~~~~~~~~~~~~~~~~产业升级,是企业对新的要素环境的适应。如果要素环境不改变,由于路径依赖的惯性,是实现不了产业升级的。对于企业来说,产业升级本身就是具有风险的。玩过即时战略游戏的都知道,如果矿产和金币无限,那游戏几乎没任何难度,游戏的难度在于你要把有限的资源在每一时刻进行分配。如果选择了研发高一级的产品,这是要有投入的,对于企业来说这就是挤占了在其它方面的投入。如果市场环境没有任何变化,沿用旧有生产模式,扩大生产,而不是选择升级产品,这个对于企业反而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可惜的是,市场要素环境是会改变的。而且这个改变是旧有生产模式成功促使了经济发展的内生的结果。比如经济发展了,本币必然会升值、用工成本必然会上升、雾霾的日益严重必然会让政府对环保加强控制等等。正是这些生产要素环境的改变,才会倒逼企业去选择升级。但不是下定了决心去产业升级,企业就能摆脱破产的命运——不升级的企业会破产,大部分选择了产业升值之路的企业也会破产。只有选择了去产业升级,而且在此后的每一步路都走对的少数企业,才能笑到最后。~~~~~~~~~~~~~~~~~~~~~~~~~~~~~~~~~~~~~~~~~~~~~~~~~~~~~有很多让原有小企业不再容易生存的环境改变,其实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1、比如用工成本提高:如果让我们的工人工资,一直保持在全球有竞争力的低位永远不去改变,这样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吗?而且随着女性经济地位提高、受教育时间增长、养幼成本相对提高和社会养老保障相对完善,这都必然会让生育率下降、人口红利过去。目前很有部分学者将这归咎于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没有计划生育的发达国家、准发达国家哪个能维持得了高生育率?当第一代工厂主把现在年青人的母亲招进了工厂,让她们每天三班倒的拼命工作时,就注定未来没有足够的年青人维持在全球的低廉劳动成本了。某种意义上,恰恰是人口红利的过去,让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才有了可能,这是一个劳动要素的供求关系问题。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不是哀叹人口红利的流失,而是从企业层面摆脱对原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的依赖,国家层面保证日益“稀少”的年青人是掌握比他们父母辈更高劳动技能的年青人。~~~~~~~~~~~~~~~~~~~~~不一定会补充的分割线~~~~~~~~~~~~~~~~~~~~2、房价房租问题:3、融资难问题:4、环保和社保问题:5、产品销路问题:
媒体一向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倒闭是有,还没到潮的地步。产业升级就更不用说。如果这么容易升级,那媒体早就会嚷嚷2020年进入全民共产主义了。
有钱的时候不用钱干正事,想干正事发现没钱了,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什么都不制造的人收制造的钱导致的。
我家就倒闭了,内蒙铁合金行业,不管怎么提升技术,每年要么干脆赔钱,要么赚的一点钱不够技术改造和环保改造的,因为利润的大多数都被银行给抽走了。但是我们的倒闭是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国内钢铁行业全产业链,已经逐步发展到寡头垄断的地步,形成几家有话语权的行业霸主,其他独立生存要么是依附在这些霸主周围形成共生体,过着吃不饱死不了的日子,要么就是自有资金充足,后台硬,不怕地方政府来找茬。其他的,算了吧,都散了种地去吧!/-@《*、,.com》看了各位老师高人的评论,补充一点个人观点,其实现在国内好多行业都难,特别是这种困难在制造业上体现的特别明显,传统制造业更是如此!这跟国内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关系,低技术门槛的行业肯定会被国人一个个的变成红海淘汰大多数!厂子倒闭了,很难过,但是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特别是作为一个纯屌丝,不可能华丽的移民去呼吸“民主清澈”的空气,还是老老实实的在国内练习铁肺神功吧。但对比了世界大多数国家民族,我相信,中国人只要不折腾,肯定不会差到哪去。
第一次写答案,还真有点小激动呢。作为一名92年的制造业二代,我始终感觉冥冥之中肩上担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92南巡为中国带来了什么我想不用我讲了,还有92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等等等等。。。。好了言归正传,首先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事实上竞争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从始至终都在,不过大环境下我们感觉不到罢了。拿我自己家说事儿吧,92年是我家第二个工厂建厂的时间,当时总资产约为2000w左右,主营业务是橡胶密封条。据我爸讲,当初利润率高的时候曾达到过400%而建厂没几年这个利润率就开始不断下滑,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见我爸爸的工作笔记里多次写到利润下滑这个问题。而我爸再老早就看到这个问题后的做法是拉贷款,多元化经营,陆续上马pvc管材,油漆,乳胶漆等多个项目,结果是工厂倒闭了,主营业务利润持续下滑,其它项目也并未给公司带来利润,结果可想而知,工厂倒闭了。究其原因管理不善,技术缺乏,仅此而已。所以楼主所说的行业压力一直都在,放心,一代人倒下自有一代人站出来。你们活着,新的技术就出不来!!!试问,如果诺基亚还活着,你确信你能用上苹果?市场选择了日本的马桶坐垫,自然有国人琢磨怎么仿出来,这是中国制造业的历来传统,不服你也做?回答完毕,用邓小平的一句话做结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好好学习去吧亲,琢磨点新技术,并把它做出来让人用着还带劲是正道,别有事没事拿大环境说事儿,那是好日子惯你惯的,经受的住这些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好企业。
中国制造业小而散,虽然日本这种企业也不少,但他们不会像中国人一样把每个行业搞到无利可图。这些倒闭的公司都是在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落后淘汰的,只是前几年日子好过,随便干干也能维持的下去。未来还有许多小公司会消失,我觉得行业的整合还是很必要的,这个算不上危机
做为一个苦逼的生产型的小企业主,看到这样的题目确实很有感触.特别是这几天网上又在爆炒中国人在日本抢购电子马桶盖板的事情,让我这个从事卫浴水龙头行业的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行的,现状以及趋势.
我的工厂是2007年底建立起来的,第二年就遇到了08年的金融危机,但这次金融危机对除了少数以出口为主的工厂外,国内大部分的卫浴厂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那时还有繁荣的房地产市场,有四万亿来支持,出口不行还可以往国内销.但到了2014年是一个什么样?卫浴的三大基地,浙江、福建、广东每个月都听到有关门跑路的事情,大多数的厂家都没有足够的单可做,这是为什么呢?1、国内绝大多数厂的产品都是以COPY(或者说代工)国外大品牌,几乎没有自己的创新和设 计能力;产品上没有优势就没有产品的定价权,也就不可能有高的利润来支持可持续发展;2、品牌意识不是足,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有少数的国内一线品牌以前还生活的很滋润,但当国际品牌的价格一下沉,国内的一线毫无招架之力,比款式比价格比服务都比不了,国内一线的只有下调价格去抢二线的,二线的只有抢三线的,以此类推的恶性循环,再加上电商上一些挂羊头卖狗肉商家的推波助澜,让绝大多数的小企业也只能苦逼的打价格战,让自己暂时活下来;3、国家现在对环保的重视加强,对各种不环保的企业严打的非常利害,这里拿电镀来举例:2013年底顺德就把电镀排污不达标的电镀厂全部关闭,而且现在监控的越来越严,估计用不了几年,珠三角发达地区都没有电镀厂,全部会搬到偏僻的地区,2014年单电镀这一项就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了5%左右;4、人工,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2007年时我们招普工的时候最底的基本工资800元就可以了(一天8小时,每周6天,加班另外计),2014年是1800元,而且现在来过来打工的60后慢慢很少了,70后可能还占30%左右,90后为主,这一代的人对于生活和工作有自己的认识,他们不会像父辈一样会在一家企业做几年甚至十几年,只要身边有钱,随时可以辞职,反正现在到处是招人的工厂,不怕找不到工作,这样一来工人的专业性就比上一辈的要差很多,甚至从像烧焊和抛光这类工种在90后里基本绝种;上面的这几点因素让我们这个行业“中国制造”工厂“民不聊生”、死气沉沉;整个行业危机四伏但也并不代表“中国制造”就没法生存下,国内有几家领先企业他们现在这样做了:1、在人工成本优势丧失的今天,他们花高成本去建设更先进的智能生产线,并且注重工人的整体素质、培养忠诚度,这样做虽然前期成本很高但是边际成本会减小很多;2、渠道下沉,花更多的精力放在三四线及农村市场,从产品和服务出发,自主创新培养自己客户群体,养成他们的消费习惯不和国际一线正面竞争(也竞争不过);虽然这几家企业走在前面,在向良性的方向改变,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现阶段中国绝大多数的生产厂家还是在一个痛苦的时期,但不经历风雨怎么能看到彩虹?有这么多“中国制造”的倒闭,也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创造、中国规化”的诞生。草草的写了这么多,自己回头看了一下,好像绝大多数是废话和套话,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用。这条泛泛之谈的评论没有想到得到这么多朋友的关注和支持,非常感谢。有朋友问我怎么应对这种局面,这也是我一年来一直在想的问题,我把我的思路和大家交流一下,欢迎大家来指导、交流,也便于让自己思路更清晰。
在这个时期,“不转变就等死,转变的话死的更快”,这句话人人都会说,但真正能深刻理解的确不多。2014年初我想着大环境如此不好这次危机中有危也就有机,所有的企业都不敢有大的动作来刺激市场,本着“敌不动,我动的”想法,我认为这是一次壮大的好机会,于是有了一个冒进的转变计划,花了很多的精力和金钱在营销渠道上面,年底的报表结果告诉我,这是一次非常失败的决策。
这件事情让我特别深刻的认知这句话————顺势而为!如果你不是伟人、天才,有开天辟地之能,就老老实实的跟着大行情走,小心谨慎的局部微调、厚积薄发等到好时机的时候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15年我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调整:1、营销渠道:在传统制造企业中营销渠道一直是生存的法保之一,但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快速的发展让传统渠道失去了往日的光环;我一直认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实业来说一件好事,虽然短期内对实体店冲击很大,但从长远看它能优化渠道,让消费者更能放心、实惠的买到好的商品,同时企业也减少了更多的中间环节、更多的直接接触消费者了解真实需求。所以优化渠道,让传统和线上和谐发展是我今年的重心之一。2、优化产品结构:前些天的新闻里很多同胞去日本买马桶盖板、电饭煲等等产品,为什么别人的产品能做的这么出色?因为专注,他们的企业能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只专注做一件事情,精益求精所以能生产这么优秀的产品!我会把公司的精力放在现在最优势的产品线,其它产品线全部外包或者直接砍掉,中国的市场远比我们想像中的还要大的多,我相信只要我坚持生产良心产品(安全、实惠、优秀),市场肯定能买单。3、人员的培养(不是人才的培养):在各个部门精简人员以及发布有效的激励政策,增强参与感和归属感。建立一套符合自己公司的培训系统,这也是我前面写的是人员的培养而不是人才,人才一般在小型的公司是呆不长久的,但是能建立起一套培训系统就好办多了.4、借助金融的力量:“实业是躯体、金融是灵魂;没有金融的实业是行尸走肉,没有实业的金融那是妖魔鬼怪”,经济萧条很多企业和个人最多的感觉是缺钱,有钱好办事没钱寸步难行,所以你必须有金融的知识和圈子,建立自己企业的储备银行,等到你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你的东风就从储备银行里出。但金融这行水很深,很多人误以为就是贷款,每个人对金融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一时也不能解释清楚,但告诫各位莫急,你想要的时间都会慢慢给你的。谢谢!做个小问卷调查麻烦大家支持一下,万分感谢!
万事分好坏两面,个人一向往好处看(所以坏处就不谈了,反正有的是人说)。只说好的地方:如果当初“三来一补”不遇到危机,会有企业考虑“全面制造”吗?现在都说中国企业“只能做低端”,如果没有压力能升级吗?------中国人消费这么多,市场这么大总能养出些鱼的,但那条鱼能活下去就要靠自己了。我认为,正好把那些质量差、水平差的涮掉。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什么销售有前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