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中国创造业的为什么提升国际竞争力力

中国纱线制造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例分析--《浙江省重点棉纺厂第20次总师研讨会暨棉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选编》2007年
中国纱线制造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例分析
【摘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纱线生产国。但是纱线行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等等。经营成功的纱线制造企业采取了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和目标集中策略中的一种或几种, 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426.81【正文快照】:
一、中国纱线制造行业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现状 近几年,在纺织、服装产业的强力拉动下,我国纱线行业增长迅速。我国纱锭总量由 1998年限产压锭后的3300万锭,增长到目前的8000多万锭,接近全球纱锭总量的一半。 且近年出口形势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2005年纱线出口数重为16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康建中;[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王瓅;[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李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孙敬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袁春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樊孝凤,过建春;[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陆苗;王毅捷;;[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余蓓;孟宪忠;;[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郭庆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李忠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久美;尹希果;;[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庄晋财;;[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陆伟刚;;[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葛秋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陈泽明;芮明杰;;[A];第二届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彭秀丽;;[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郭金林;郭瑶玥;;[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林钟高;范松林;;[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曾龙祥;;[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张培莉;蒋轶蕴;;[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巧根;[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王谊;[D];浙江大学;2002年
林民书;[D];厦门大学;2001年
丁巨涛;[D];西北大学;2002年
尹子民;[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吕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张蕊;[D];四川大学;2002年
李双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祝美群;[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黄兰;[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洪奎;[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张玮;[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颜红胜;[D];暨南大学;2000年
胡兰;[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梁勇;[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肖松;[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周波;[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董晓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桂昭宇;[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张迎;[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梅毅;段东成;杨亚斌;李静;;[J];无机盐工业;2011年08期
莫锦相;;[J];技术与市场;2011年07期
邓刚;;[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强力;;[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06期
李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9期
薛俭;;[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02期
蔡志刚;刘冠宏;;[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8期
赵新慧;林泋君;;[J];农业展望;2011年06期
张丽华;;[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2期
时艳霞;;[J];广西轻工业;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芊蕾;;[A];浙江省重点棉纺厂第20次总师研讨会暨棉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选编[C];2007年
张晓铁;肖明广;;[A];通信发展战略与业务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李永平;唐卿雁;;[A];云南省作物学会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廖静;;[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肖东平;;[A];全国线材深加工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5年
高飞;;[A];第四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刘涛;;[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张伟;张文瑛;李贵玲;张正;;[A];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C];2007年
张庆华;;[A];中南七省(区)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邬祥化;王岳峰;;[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吕薇;[N];北京日报;2005年
尚春香;[N];中国汽车报;2005年
陈梓萱;[N];中国汽车报;2005年
张蕾;[N];重庆日报;2005年
楼永良;[N];人民日报;2005年
桑士达;[N];浙江日报;2005年
赵艳梅;[N];中国服饰报;2009年
吴晓;[N];中国贸易报;2004年
叶全发;[N];中国企业报;2005年
冯华(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工商管理系);[N];农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丽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姬便便;[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荆德刚;[D];吉林大学;2005年
肖淼;[D];复旦大学;2005年
袁界平;[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朱洲;[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张永强;[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赵炎;[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周松兰;[D];武汉大学;2005年
张连业;[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费莉雅;[D];广西大学;2003年
薛欣欣;[D];山东大学;2005年
孙劲涛;[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刘益;[D];四川大学;2007年
邢涓涓;[D];山东大学;2007年
郑敏;[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张淑芬;[D];新疆大学;2008年
李翠金;[D];长安大学;2009年
张晓飞;[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吴子瑛;[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全球产业转移背景下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牛bb文章网
全球产业转移背景下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所属栏目: &
[摘 要] 文章在考察全球产业转移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产业转移中充当的角色和地位,探讨了这种转移对中国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中国从制造基地到创新大国的嬗变路径。[关键词] 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创新战略;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 F4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7)04-0036-03[作者简介] 李作战,广东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组织战略。(广东 广州 510320)一、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背景随着上个世纪60、70年代技术革命的成功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由于已经不能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不得不从发达国家陆续向外转移。在这一转移过程中,格外受跨国企业青睐的地区,是劳动力素质较高、数量丰富且成本低廉的亚洲。20世纪90年代至今,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方兴未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世界制造业项目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如今,“亚洲制造”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中国制造”。制造业的转移,是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的必然。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解决就业矛盾的重要领域,是高新技术的载体,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对于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中国来说,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20多年来,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并最终纳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中,是我国能够积极有效地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末期,利用日元以及亚洲“四小龙”货币升值、许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转移出去的大好时机,我国积极吸收这种生产能力和项目的转移,参与国际竞争。我国沿海地区因此而逐步形成了世界水平的加工贸易基地。从20世纪80年代起,东南沿海地区凭借自己毗邻港澳、华侨遍天下的得天独厚优势,抓住港澳台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等外向型工业,走出了一条典型的以外源型经济为先导的发展道路。而那些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企业,拥有强大的品牌优势和销售渠道,已经组织起了全球性的商品流通网络,形成了强大的市场需求,通过全球采购和代工生产,驱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近些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全球共享型生产的规模2005年就已经达到8000亿美元,这大体相当于世界制造业贸易的30%。主要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例如,日本的出口额中,出口给海外制造业子公司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已经从1994年的20%上升到2006年的35%。美国跨国公司的出口中,出口给国外子公司以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从1999年的68%增至2006年的78%。90%的美国公司中,其公司内部业务中至少有一项被外包,业务外包到海外的比例2003年为5%,2007年将提高到23%。二、中国在全球产业转移中的角色和地位1.全球产业转移流向中国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和金属制品等产业和初级电子组装、测试活动,向电子、化学、运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转化。这几个产业项目是全球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贸易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从1986年的27%增至1997年的43%和2006年的57%。2.生产项目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的网络或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企业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生产能力的转移速度和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样,市场竞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生产体系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程度和影响范围大大增强了,中国正成为该体系的重要环节。3.工业制成品项目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项目的基地。通过国际贸易,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1980年为49.7%,1990年为70.4%,2000年以后接近90%,2006年已上升到93.1%。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正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发展为制成品大国,逐步告别资源密集型分工地位,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有了提高。4.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从出口产品的结构分析,中国出口的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逐年提高。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来分析,表现在跨国公司不断加大对中国产品的采购比重方面。2005年,沃尔玛采购了18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分销到世界各地。目前沃尔玛把年销售额2000亿美元的商品全部交给深圳这个全球采购总部及所属的采购网络负责。家乐福也已完全把亚洲的采购中心从印度和东南亚转移到了中国。在家乐福2005年的亚洲采购额中,中国市场占了68%的份额。三、全球产业转移对中国未来产业格局的影响评估全球产业转移既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就机遇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接受生产项目转移的企业的生产技术档次不断上升。如在半导体行业,我国已经有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10家芯片公司。我国自己的半导体制造公司的技术进步也很快。从贸易结构也可以看出这一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在总进出口额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20.8%提高到了2005年的32%。第二,有一些原先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企业开始摆脱依赖的角色,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形象。这表明通过示范和学习效应,国内一些企业不仅仅满足于做生产能力转移的接受者,也在向自主性的国际生产努力。第三,更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项目区位的选择既不一定要靠近原材料供应地,也不一定要靠近产品销售市场,而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目前我国项目投资的区位选择,最大的优势就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形成了产业集群,在这些地区设厂较易获得上下游产业和辅助产业的配套与支援以及知识和信息的外溢。这有利于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第四,加速引进了大型跨国公司,为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程度和企业竞争能力提供了标杆。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的大幅度扩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引进跨国公司。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对我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大批跨国企业的进入对一些开放程度较低的传统产业和一些受到关税保护较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冲击巨大,值得重视。就挑战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资项目输出方只是希望利用我国的静态比较优势,而不热衷于培育发展我国的动态比较优势,因而有可能使我们的比较优势固定化,难以升级。我国所从事的生产链,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项目。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项目,我国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如果在今后的项目引进工作中,我们不加评价和选择,势必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永远处于最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第二,国外企业或本地关联企业与国内的产业关联松散,容易变成出口飞地。制造业配套能力差,出口加工区往往是出口飞地,与国内经济关联差。这种外资项目的引进就很难形成产业的带动和联动效应,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第三,对外资项目的长期依赖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失去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依附于跨国公司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教训就是前车之鉴。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市场地位不断上升,在一些行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这些也正是我们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所看中的)不断构筑起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以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而依靠贴牌定制的“中国制造”往往只有1%至2%的利润。这就限制了我国企业进一步升级的潜力。目前外资引进中技术和品牌共享型模式值得关注。第四,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我国制造业项目的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引进的后续工作没有跟上,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这种项目的引进对我国产业的持续推动力不大。第五,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轻工纺织制造业、资源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偏大,装备制造业薄弱,高科技和服务业落后,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尚处于最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不利于我国未来产业的升级。第六,很多外资引进项目的规模普遍偏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小而散”,“小而乱”。产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能够参与国际主流渠道竞争的产品很少。并且,如果我们盲目引进,全球性的产业梯度转移极有可能将自然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的产业项目移入我国,这就会破环我国的生态环境,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隐患。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嬗变路径探索1.必须抓住跨国公司新的投资趋势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合性的增长点。一是把跨国公司对中国服务业投资的战略调整新趋势与我国服务业的主动发展结合起来。目前,我国的服务业比重和竞争力较为落后,甚至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对服务业领域的长期认识不足和该领域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中国对服务业投资的开放度很小,因而跨国服务业投资进入中国的份额很小,影响中国吸引外资的数额。正是服务业的落后,导致中国经济在全球分工中处于低价值部分,中国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收益环节。而在全球跨国投资总额中,服务业领域是跨国公司投资集中发生的领域,近年来服务业已占到跨国投资总量约60%的份额。加入WTO后,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程度将会越来越大,金融、电信、流通等行业的跨国并购成为推动跨国投资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二是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将有可能促进我国重化工业等上游产业项目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是结构老化,缺乏向高一级进化的动力,特别是制造业技术老化问题较为严重。而能否建立强大的现代化水平的重化制造工业,这关系到我国今后工业化实现的关键。而目前正值跨国公司产业发展战略的全球性梯度转移,尤其是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加工企业向发展中国家梯次转移,这为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促进重化工业等上游产业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为此,我国应及时调整引资战略,进一步完善投资导向,通过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重化工业领域,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国下一步引资的重点行业之一。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配套产业,延伸主要产业链条,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把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2.在我国有条件的区域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园区带动,加快产业园区、专业镇、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创业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集约型园区和特色专业镇,提升园区经济和镇级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水平。实施大企业带动,积极引进和发展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大的产业项目,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和产业对接,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实施名牌带动,大力培育和发展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强化中国区域品牌,构筑名牌群体优势,带动优势产业集约发展。3.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快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实施知识产权和专利带动战略,重视发明专利,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产业带动力强、关联度高、优势资源集中的战略产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制定专业镇和行业联盟技术标准,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掌握技术标准拥有权,支持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加快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创新投资领域。完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的社会氛围。4.做强做大内源型经济,做优做强外源型经济。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内源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切实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领域。积极扶持发展科技型、外向型、就业型等效益好、品牌优、成长性强的民营企业,支持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和提升,推动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展产品、设计、销售、研发等方面合作,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具有土地资源优势的地区要预留必要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承接具有产业链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的产业高端项目。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强与本地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5.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应率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跨越式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内容是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从产业视角来看,我国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一要处理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二要处理好工业化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国际上发达国家占据了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信息产品制造链的高端,国内很多地区在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时大都瞄准了信息产业,我国也必须在这一制高点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发展制造业,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参考文献:[1]胡景岩,王晓红.跨国公司发展与战略竞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刘吉.高度关注全球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影响[J].中国企业家,2005,(6).[3]本杰明?古莫斯,著.邱建,等译.竞争的革命[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4]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5]迈克尔?波特,加里?哈默,著.徐振东,等译.未来的战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李小玉]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潍坊日报-数字报刊
第07版:品牌潍坊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创造世界品牌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必由之路
  近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创造世界品牌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国经济在全球地位不断提高,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平台,国内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学习国内外企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表示,创新和打造世界品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一大批世界品牌,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知名经济学者胡泳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在全球地位不断提高,这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大平台,同时很多中国企业也开始面临转型的巨大挑战。中国企业现在要面临的是质的飞跃,从销售制造价值到销售创造价值的转变不可避免。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郝淳认为,环保应是中国制造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格外重视的问题。他表示,欧洲、美国环保指标较高,令很多中国家电企业望而却步。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则认为,以产品创新来迎合消费者需求是必然趋势,中国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才能在全球相关行业占领制高点,赢得消费者和市场。  周文林
     
鲁ICP备 版权所有 [潍坊日报社]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