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彩陶文化河湟彩陶公司怎么样做的产品

甘肃“1313”工程&&&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201220152015GDP3%201620202020GDP5%
开展各级文物调查,建立各类文物资源数据库。加大重要文物保护维修力度,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打造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示范性工程,实施以天水麦积山石窟、瓜州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群等为重点的石窟寺保护项目,并延展到全省其它石窟寺。加强对甘肃彩陶、临夏古生物化石以及武威白塔寺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实施重要古建筑保护项目,重点保护夏河拉卜楞寺、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鸠摩罗什寺、天水伏羲庙、永登鲁土司衙门等古建筑。加强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新品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对高台骆驼城遗址及墓群、果园—新城墓群、张掖黑水国遗址、景泰永泰龟城等濒危田野文物和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强化文物安全防范设施,推进文物风险单位安防设施达标建设,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加强长城保护,重点实施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长城博物馆,全面展示长城文化。开展长城重点段落抢险加固工程,加大对阳关、玉门关等长城关隘的保护和维修力度。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做好甘肃段备选遗产点文物本体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相关工作。实施大地湾遗址、许三湾城及墓群、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天水张家川马家塬遗址及墓群、居延遗址(甘肃部分)的抢救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综合保护、利用能力。
主要包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等文化艺术形态和样式。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花儿”、61333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加快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加大保护工作的投入。重点加强天水、武威、张掖和敦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元素,使每个城市各具特色。重点保护宕昌哈达铺镇、榆中青城镇、金崖镇、永登连城镇、古浪大靖镇、秦安陇城镇、临潭新城镇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文县碧口镇、通渭县马营镇、华亭县安口镇、碌曲朗木寺镇、华池县南梁镇、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积极发扬培育优秀的传统村落,并将符合条件的村落推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好利用好乡村的优秀历史遗存。
深入开展民族交流交融史研究,挖掘民族团结互助史实,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建立甘肃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基地,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重点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和图书、报刊、影视的译制、出版、播出等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特别是东乡、保安、裕固3
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60000
重点加强对列入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的15
加快推进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在高质量完成市级三馆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甘肃简牍博物馆、彩陶博物馆等一批特色专题博物馆。推进金昌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推动其他地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深化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以嘉峪关、金昌、武威为重点,开展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新模式探索试验。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和各文化单位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省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强始祖文化、先秦文化、农耕和民俗文化、民族宗教文化、五凉文化和敦煌学、简牍学、西夏学的研究。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发展研究院、始祖文化研究院、简牍研究中心,五凉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打造敦煌文化论坛。依托优势文化和传统特色,建设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县、文化艺术体育之乡。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推出文学、美术、音乐、书法和舞台艺术的精品佳作。深度开发《读者》品牌,促进读者出版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打造敦煌画派。拍摄一批全面反映甘肃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专题片、纪录片、动画片和影视片(剧),创作一批颂扬甘肃独特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及优美风光的通俗歌曲。
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建设文化大省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依法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建设重点旅游城市文化功能区和精品特色文化县(区),营造旅游目的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快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量身打造探险、体验和生态保护志愿者旅游产品,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汽车露营基地和营地,大力发展自驾旅游项目。提高旅游商品开发的文化创意水平,突出旅游饭店和餐饮主题文化特色,体现旅游经营服务的人文特质,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
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整体一盘棋、一市一特色、一园一重点的原则,总体规划、错位发展、形成规模、聚集优势。培育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步伐,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面启动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园申报和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华夏始祖文化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工作。
完善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领军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整合教育资源,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亟需的专门人才。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完善人才流动、使用、激励等机制。
每年举办“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每两年举办中国敦煌国际艺术周,举办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上述节会打造成国际知名文化旅游艺术节会。办好伏羲公祭大典、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中国民间艺术节、中国国际鼓文化艺术周、临夏中国民歌艺术节、西和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继续挖掘资源潜力,创新节会形式,提高节会品位,突出个性特色,办好各地已有文化节会。整合资源,提升规格,重点办好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甘肃段赛事、嘉峪关国际滑翔节、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甘肃敦煌站)、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等体育赛事。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和展览馆的作用,开展各种文化展览、展示活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青海(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qīng hǎi]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青海,简称,省会,位于中国,雄踞世界屋脊的东北部,是中国上的重要省份之一。[1]
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公报显示,青海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10万平方公里[2]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横贯中部,峙立于南,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浩瀚无限。、之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与、、、接壤,辖、两个地级市和、、、、、等6个民族,共48。青海省有、、、、等43个少数民族,全省常住人口593.46万(2016年)。青海有着“”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是、、的,被誉为“”、“”、“中华水塔”。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的地形大势是、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2013年青海地区生产总值2101.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增速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第9位。[3-5]
青海名称由来
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而得名,简称青[1]
唐、宋属;元朝其土地属管辖;明朝属等;清朝初为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之始。
民国初设,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历史沿革
青海远古时期
据在源头的三叉口可可西里和沱沱河沿等地发现的,可断定在数万年以前,古人类曾在那里生活过。旧石器与新石器之间,在贵南县拉乙亥黄河二级阶地,灰坑中发现有石器、骨器和动物骨骼以及在动物骨骼上见到砸击或火烧痕迹,说明那时动物已成为当时人类的主要。从民和、、、等地发现的原始社会300余处文化遗址看,文物中主要有陶器,制作上有粗、细、彩、素之分,形状上有罐、钵、鼎、瓶、壶、盆、环与纺纶等,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锛、石簇、石纺纶、打砸器等,有、骨铲、、簪、钗等,青铜器有青铜刀、斧、镞和装饰品等,还发现有粟。以上发现反映了当时除以外,开始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并在东部地区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原始公社制的社会可能在距今年前已开始解体。
从远古起,的祖先就从间流徙至青海,逐水草而居,以狩猎游牧为主。羌族是最早在青海劳动生息的民族。在殷商以前,青海被称为“三危地”。在(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生活在地区的居民称为,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开始使用牛、马耕作。
到、时,青海称为“西戎氐羌地”。商代牲畜异常繁盛,当时戎羌游牧部族,放养牲畜也很发达。时代(约公元前11—前8世纪),当时的居民已能制造、刀、镞等铜质武器,周代农业和牧业均较发达。自夏商至周,青海即属雍州地,羌人与、华夏关系密切了,接近中原地区的部分羌人逐渐同华夏族融合,成为后来的汉族。
公元前5世纪到前2世纪。从战国时代开始,中国即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河湟地区人羌人由狩猎、畜牧转到农业。由于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四方依附的部族越来越多,选爱剑(是当时受到羌人尊敬的历史代表人物)为首领,后实行,由其子孙继承。西羌人首领称为“豪”、“酋长”、“戎王”,是当时部落的统治者。他们不仅奴役本部落人民,还驱使族人向外。在各部落间的争斗中,人、畜、牧地是争夺的对象,俘获的人充作放牧的奴隶。马逐渐用于军事,以马驾战车,所谓“”,即战车万辆。羌自古即用骑兵作战,动辄十数万骑。当时牛在河湟地区作为耕畜,游牧部落则作为驮畜。
青海唐朝以前
参见:、、
公元前221—前207年,,结束了封建领主的分立局面。“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后汉书·西羌传》),青海一隅比较安定,羌人有较大的。爱剑曾孙忍及弟舞仍留在,其叔向南越赐支河西迁数千里,以牧为业,很是兴旺。当时贸易是以物易物,牛在以物易物贸易中作用突出。冶铜技术的传入,改进了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手工业有所发展。公元前年间,河湟羌人正式进入了青铜时期。由于生产发展,战争增多,使“豪”的事务增多,权力扩大,逐渐成为军政首领。所以,河湟地区的羌人,这时就正式进入了,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国家政体。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为了截断与之间的联系,进兵湟中,赶走羌胡诸部落,在青海设立和(今乐都一带),同时带来了先进技术和文化。元年,令将军引兵攻先零羌,获胜,羌人降者万余人。同时实行屯田,开地2000公顷。这时羌人分化为生羌、熟羌户。羌汉杂居,促进了河湟一带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西汉末年,要羌人献地称臣,卑禾羌首领良愿同意让出西海周围的土地。王莽在今海晏县三角城设,置太守,下设五县。东汉建国后七八十年,羌人移居甘肃、陕西西部、宁夏南部等地,称为,陇东以西地区的羌人称为。东汉与羌人曾多次战争。从汉羌战中,汉军胜利后缴获的羌人牲畜数量很大,以及收麦数万斛,说明当时羌人畜牧业发达,农业也具有相当的水平
公元3—6世纪,中国处于纷乱割据局面。魏、蜀、吴,忙于战争,它们都力图争取羌人。魏在青海置(今西宁市)。从天水、以西,以南,均为羌人游牧范围。晋统一后,仍设西平郡,并设将军于茫拉川(贵南境内)挟制羌人。在茫拉河两岸,羌人众多,产业发达。这时青海社会秩序较中原安定,中原人避难至此的很多,地方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公元397年至414年,势力扩大,并在、西平(西宁)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控制了数万羌胡部落。曾在战争中掠夺人口,发展河湟地区
隋朝时期的青海
生产。人的一支建立的吐谷浑王国,设立学校,选拔人才,开科取士,设置官职,开辟了东、西交通孔道,成了交通要道。四世纪为吐谷浑最盛时期,其范围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他们与羌人杂居,从事游牧。此时,青海东部河湟谷地种植业也较发达。青海广大牧业区进入了游牧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也促进了汉、羌、鲜卑各族人民的互相融合,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东晋十六国时,、前秦、、、西秦、、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公元589—618年。6世纪末,隋朝建立,攻灭陈朝。并接受了吐谷浑“奉表称蕃”。但吐谷浑伏允对河西走廊丝绸商道壅遏和劫掠。公元608年,隋朝进攻吐谷浑,进兵西平(西宁),击败吐谷浑伏允,隋炀帝设西海、河源等郡,但是除了极短暂的控制最东边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几个郡并未被隋朝控制,隋炀帝派伏顺去管理余众,才到西平,就不能前进到达,不得不返回了。几年之后,吐谷浑伏允收复全部失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抵御不了。[7]
居住在边远的羌族,完全过着游牧生活,与东部河谷地带的民族相比,在各方面悬殊很大。
青海唐宋时期
参见:、、
公元618—896年。唐二年(公元619年)改为,任命刺史以控制青海。
贞观九年,唐太宗派李靖、李道宗、李大亮等将领攻打吐谷浑,这些将领多次击败吐谷浑,俘获吐谷浑伏允的心膂之臣慕容孝隽,缴获杂畜数万。李靖进军到赤海,大破吐谷浑天柱三部落,收杂畜二十万;李大亮有俘获吐谷浑名王20人,牲畜五万,到达且末西境。薛万均追击,击破吐谷浑余党。吐谷浑王伏允的儿子伏顺率全国投降于唐军,伏允自缢而死,吐谷浑归附于唐朝。[8-9]
公元638年,吐蕃首领击败了青海东部吐谷浑,进军到唐朝羁縻少数民族的松州。韩威率轻骑侦查吐蕃军,反为所败。唐朝派出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等将领与吐蕃交战,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击败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退兵谢罪,退出党项、白兰羌、吐谷浑等地,唐朝恢复了对党项、白兰羌、吐谷浑的控制。松赞干布派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其他宝物数百,前来求婚。[10]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将一个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11]
公元710年,唐中宗将宗室女嫁给吐蕃弃隶绪赞。唐与吐蕃并立碑于(今),“交马”与“互市”均在赤岭。唐与吐蕃交往密切,青海便成了拉萨至长安的交通要道(即)。同时,唐的农业、牧业和手工业技术,渐渐传入青海各地。公元737年,唐与吐蕃关系恶化,唐遂折毁赤岭界碑。在吐蕃统治青海的三个世纪里,形势比较安定。唐末,吐蕃在青海地区的统治被推翻后,广大牧区出现了许多小部落,形成割据局面,互相争战;杂居河湟地区,民族互相融合,生产发展。
唐朝时期的吐谷浑
公元10—13世纪。公元960年,取代,建立,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公元11世纪初,青海东部的封建势力拥立吐蕃后裔为王,称“唃(音古)厮啰”,号为宗喀王,建都“青唐”(今西宁)。它一方面保持吐蕃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接受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使青海东部的文化、经济有进一步发展。到公元年间,北宋中央政权力量到达河湟地区,并将鄯州改为西宁州,于是西宁名称开始使用。北宋政权在河湟地区屯田,直到1127年,金兵攻入陕西时,北宋才放弃在青海的屯田。
青海元明时期
元朝八思巴文令牌
公元1271年,统一全国,建立了元朝。初,由回师,亲率大军经进占西宁州,并在(今)设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管理甘肃、、青海一带等族广大牧区,流域各县,均受制于。当时牧区推行,并封吐蕃部落的上层分子为土司、千百户等职,以统治所辖地区。在这一时期,青海的游牧部落获得了安定生息。这时,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在青海逐渐盛行起来,并建立了许多寺院。
公元1370年,明军进入青海东部地区。公元1373年改西宁州为,并采取“裂土分爵,俾自为守”的办法,使他们互相牵制,作为明朝的统治工具。公元1386年,在西宁州旧城址的基础上建筑新的城垣。明朝建国后,认为用茶易马,可以巩固国防,以制羌、戎,使茶马互市制度更趋完善。
公元1371年,在秦、洮、河、雅诸州设,专管以内地茶叶换取西宁、河州、、等地的马匹。从元代起,统治阶级用宗教迷信推行,使西番人口日有减少,生产发展逐渐停滞。明代的社会生活、地方建制与内地趋于一致,青海的农牧业区分已具体化,以土司、千百户管理牧农业生产,每年向王朝官府纳税。族人系明代由新疆迁来,其首领顾实汗牧于周围、及黄河一带,人畜兴旺,势颇强盛。
青海地处边卫,文化落后,明初尚无学校设立,至年间经多方奏请才设立西宁卫儒学。另外在西宁、碾伯二地又有民间自立社学2处。明时青海也曾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边塞诗人,如西宁卫人。另外也有曾在青海任职的官吏及曾来青海的文人如、龙膺、石贾、及僧人宗油等也都留下不少描写青海的诗赋。此外,的《西宁卫志》(已佚)和刘敏宽、龙膺纂修的万历《西宁卫志》开创了青海地区编史修志的先河。而藏土回蒙汉等民族共同创建的寺院建筑与绘画艺术,也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代末年,起义军部曾挥戈西进,控制西宁地区达1年之久,势力达青海湖地区。贺锦在西宁不幸遭地方豪强势力杀害。随着清朝的建立,军在西宁地区的活动也宣告终结。
青海清朝时期
平定青海的雍正帝
公元1644年,,清朝统一全国。初,4部之一的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17世纪,控制青海。1643年冬,农民军贺锦部攻下西宁,翌年贺部从西宁撤走,顾实汗又乘机进驻西宁。1653年(清顺治10年),赴京觐见返藏途中,清政府派员赐给金印,从此,达赖的地位得到正式确认。同时又册封顾实汗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赐金册金印,使顾实汗在青、藏的统治地位合法化。1713年(康熙53年)又册封后藏班禅喇嘛为“”,也赐金册金印。
清雍正初年,清政府平息顾实之孙和硕亲王事件后,于1725年(雍正3年),改西宁卫为府,设、碾伯县和。并设立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各和、等藏族部落,其前哨设于今新镇,由驻西宁大臣直辖管理。这项措施为后来青海建省铺平了道路。罗卜藏丹津事件后,清廷加强了对青海蒙、藏人民的统治,设蒙古29旗,划定藏族各部落25族牧地,使之卫不相属,并不得越渡黄河。
末年,派人到联络,西北回民反清斗争爆发,首领马尕三率众起义,乐都、西宁、大通、贵德、湟源等地纷纷响应,清廷派率军镇压了起义。初年,循化撒拉族中发生新老教派之争,后发展成为撒拉族、回民的反清斗争。1911年,丹噶尔厅组成“黄表会”。这些起义虽被镇压,但这时清廷已气息奄奄了。由于清朝时期征收课税相当严重,青海农牧业生产无大建树,反而明显衰落。
青海民国时期
公元年。后,和国民党右派继承了清王朝。1912年以后,历任“西宁总兵”、“蒙番宣尉使”、“甘边宁镇守使”等官职,马家势力开始深入到青海。直到1949年,马氏家族统治了整整40年。这一段时间里,马氏家族对青海人民进行的经济榨取、军事镇压、政治迫害等,空前残酷。1915年,由国民党出面解决了四川隆庆与玉树25族之争,决定玉树属西宁总兵管辖。
1928年,国民党进入青海,决定新建青海省,将甘肃省原西宁道属之西宁、、、、、、贵德等地划归青海省管辖。1929年1月正式成立青海省,由任主席。青海建省后,行政区划屡有变更,至1949年前夕,全省县以上行政区划为1市(西宁市)、1专区(玉树专区)、2个设治局和19个县。当时的旧政权横征暴敛,拔兵扩军,豢养了一支10多万人的军队,对人民镇压,先后火烧色航寺,掳掠拉秀寺,焚毁达日江寺;屠杀玉树等部落,3次血洗同仁兰采,7次血洗果洛,杀害从新缰流离来青的哈萨克族群众2万多人。1936年堵截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北上,大量杀害红军。在马氏家族的统治下,生产下降,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是“工商凋零,民不聊生,田园荒芜,十室九空,草原衰败,人畜不宁”。
青海共和国时期
日,。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
日,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2014年11月,青海省区被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12]
日,国务院(国函[2015]38号)批复同意撤销平安县,设立平安区,以原平安县的行政区域为平安区的行政区域,平安区人民政府驻平安镇平安大道199号。[13]
青海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青海下辖2个,6个民族,27个县,7个民族,3个县级市,6个市辖区,5个行政委员会。基层行政单位有:369个乡,34个,36个镇。
行政区划详情行政区政府驻地下辖行政区车牌代码
、、、、、、
、、、、、青B
()、、、
()、、、
()、、、、
()、、、、、
()、、、、、
青海地理环境
青海位置境域
青海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本省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青海四周相邻的省、区,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3]
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地形地貌
全省地形差异显著。
东北部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位于和之间的,海拔在2300米左右,地表为深厚的黄土层,是本省主要的。
西北部的,是一个被、和环绕的巨大盆地,海拔米,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面积20万平方公里,盆地南部多为湖泊、沼泽、并以为主。“柴达木”在蒙古语中为“盐泽”之意。
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并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现已对外开放的(即),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县境内,峰高6282米。
全省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最高点(昆仑山的6860米)和最低点(民和下川口村约1650米)海拔相差5210米。青海省地貌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
青海气候特征
青海属于,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强等特点。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各地区气候有明显差异,东部湟水谷地,年平均气温在2~9℃,无霜期为100至200天,年降雨量为250~550毫米,主要集中于7~9月,热量水分条件皆能满足一熟作物的要求。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温度2~5℃,年降雨量近200毫米,照长达3000小时以上。东北部高山区和青南高原温度低,除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江河源头以西的山地外,年降雨量一般在100~500毫米。青海地处中纬度地带,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间长,年量每平方厘米可达690.8~753.6千焦耳,直接辐射量占辐射量的60%以上,年绝对值超过418.68千焦耳,仅次于西藏,位居中国第二。
青海省气象灾害较多,主要为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
青海自然资源
青海水利资源
参见:、、
全省有270多条较大的河流,水量丰沛,储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就有108条,流经之处,山大沟深,落差集中,有水电站坝址178处,总装机容量2166万千瓦,在国内居第5位,居西北之首。尤其是黄河上游从龙羊峡至寺沟峡的276公里河段上,水流落差大,地质条件好,淹没损失小,投资省,造价低,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初步规划可建设6座大型电站和7座中型电站,总装机1100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境内江河有流量在每秒0.5立方米以上的干支流217条,总长1.9万公里。较大的河流有黄河、(上游)、(上游)、、全省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省内有湖泊230多个,总面积约7136平方公里,其中咸水湖50多个,淡水湖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2个。中国第一大——,海拔3200米,是本省重要的。察尔汗、茶卡、柯柯等盐湖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盐化资源。
全省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380条。全省年径流总量为611.2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居全国15位,人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倍,黄河总径流量的49%,长江总径流量的1.8%,澜沧江总径流量的17%,黑河总径流量的45.1%从青海流出,每年有596亿立方的水流出青海。地下水资源量为281.6亿立方米;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42个,省内湖水总面积13098.04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二;青海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长江、澜沧江流域人口中、工农业经济总量少,但水资源丰富。黄河流域是省内开发历史最早,人口、耕地比较集中,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水资源占全省的33.1%,而流域内人口、耕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81%、84%、70%,其中湟水资源仅22.2亿立方米,占全省的3.5%,流域内人口、耕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56%、52%、56%,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分布不相匹配,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全省理论水能蕴藏量2187万千瓦,全省水能储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108条,可装机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241处。龙羊峡至青甘交界的寺沟峡276公里的河段上,可集中连线建设12座大中型水电站,黄河上游青海境内共规划建设25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045万千瓦,是我国水资源的“富矿”带。目前,已建成龙羊峡(4×32=128万千瓦),李家峡(4×40=160万千瓦),公伯峡(5×30=150万千瓦)、拉西瓦(6×70=420万千瓦),积石峡(3×34=102万千瓦)等电站,装机容量已达到1029.8万千瓦。黄河龙羊峡以上干流河段全长1360公里,规划了16个电站,其中青海省境内13座,自上而下为黄河源(已建成)、特合土、建设、塔格尔、官仓、赛纳、门堂、宁木特、玛尔挡、尔多、茨哈峡、班多、羊曲等梯级,总装机容量906万千瓦,年发电量362亿千瓦时。[14]
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南部脉主峰大冰峰。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北麓。位于青海的腹地。
是一条流经六个国家的亚洲大河,是中国第五大河。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北麓的贡则木杂雪山,源头段称扎曲。
位于青藏高原上,在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
柴达木盆地有33个盐湖,主要集中与盆地中南部的、格尔木地区、东部乌兰县内和西部冷湖地区。
内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冰川总面积4621平方公里,总储量3988亿立方米。以唐古拉山脉最大,其次是东昆仑山脉和。
青海光能资源
青海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光能资源,全省日光辐射在160~175大卡/平方厘米,柴达木地区年日照时数为3533.9小时,是著名的阳光地带。
青海风能资源
青海省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总的地域分布趋势是西北部大,东南部小,即柴达木盆地中、西部,青南高原西部及祁连山地中、西段年平均风速均在4米/秒以上。其中:茫崖达5.1米/秒,是全省年平均风速最大的地方。青南高原东南部的河谷地带及东部河湟谷地,年平均风速大多在2米/秒以下。青南高原中、西部,柴达木盆地以及青海湖周围和海南台地南部地区,全年风能可用时间在5000小时以上。其中察尔汗风能可用时间达6131小时,是全省风能可用时间最多的地区。[15]
青海化石能源
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共发现16个,6个气田。石油资源量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
天然气资源量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是全国四大气区之一。
青海矿产资源
柴达木盆地
截止2014年底,青海省已发现矿产种类134种,其中,查明有储量矿产种类109种。编入全国矿产储量表的矿产中,有54种矿产列前10位,其中,列第1位的有11种,列第2位的有9种,列第3位的有4种。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截止2013年底,保有氯化钾资源量8.3亿吨,氯化镁资源量60.12亿吨,氯化钠资源量3299.18亿吨。锂、钾、镁3种矿产资源量居全国首位。
石油:主要分布在的西北部,已发现19个油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5.03亿吨,占全国总量1.43%,居全国第11位。
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中东部,已发现12个气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3783.76亿立方,占全国总量3.31%,居全国第6位。
盐湖矿产: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33个盐湖中,累计查明氯化钠资源量3031.75亿吨、氯化钾8.03亿吨、镁盐56.55亿吨、氯化锂1851.96万吨。上述储量均居全国首位。
有色金属:资源储量较大的有铅221.97万吨、锌447.58万吨,镍资源量约106.17万吨。
非金属矿:全省共发现矿种78种,石棉、石英、灰岩列全国第一位,其中石棉保有储量占全国58.76%。
太阳能:全年日照时数在小时间,较同纬度地区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偏多400-700小时,年均日照率达60-80%;太阳辐射能量仅次于西藏,全省每平方厘米年辐射总量在586-741千焦耳之间。年接受太阳能折合标准煤1623亿吨、电360万亿千瓦小时。在相同面积和容量条件下,光伏并网发电能比相邻的甘肃、新疆多发15%至25%的电量。截至2014年底,已建成多晶硅产能6778.87吨,单晶硅2016.05吨,光伏电池150兆瓦。全省光伏发电企业50家,并网发电容量3100兆瓦,占全国集中并网光伏电站的30%。[14]
青海土地资源
青海的畜牧业
2011年,青海省土地总面积71.75万平方公里(0.7175亿公顷),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三个自治区,居全国第四位;全省耕地面积54.27万公顷,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与草田以及宽度小于2米的沟、渠、路、田埂等,耕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76%;可利用牧草地面积4033.33万公顷,占56.2%;林地面积266.67万公顷,占3.71%,园地面积0.74万公顷;2766.67万公顷。全省宜农待垦土地约60多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东部和海南台地、柴达木盆地等地区。
青海畜牧业用地面积大、农业耕地少、林地比重低。根据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现有耕地面积58.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0.8%,其中,旱地占68.8%,水浇地占31.8%;草场面积4210.0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0%(可利用草场面积4081.46万公顷)。境内南北纬度相差8度,东西绵延千余公里,地域差异极大,土地类型多样,垂直分异明显,大致以日月山、青南高原北部边缘为界,以西为牧区,以东为农耕区,自西而东,冰川、戈壁、沙漠、草地、水域、林地、耕地梯形分布,东部农业区形成川、浅、脑立体阶地,地块分散,难以连片开发集约利用。东部耕地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0.8%,宜耕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海南台地、环青海湖地区及东部地区。全省有林地面积67.7万公顷,占0.9%。[14]
青海牧业资源
截至2011年,青海全省牧草地面积4034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161万公顷,分为9个草地类,7个草地亚类,28个草地组,173个草地型。在各类草原中,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类草场共2448万公顷,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60.9%,是青海天然草原的主体。在草原总面积中,可利用草场占78.4%,其中夏秋草场1575万公顷。在全省173个草地型中,以莎草科牧草为优势品种的草地型有40个,面积为2091万公顷,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51.8%。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维管束植物113科,564属,2100种左右,可供动物采食的主要牧草约75种。全省可利用草原每年总产牧草约7980万吨。2011年存栏大小牲畜2091.5万头只。主要牲畜品种有藏羊、蒙古羊、哈萨克羊、山羊、牦牛、黄牛、大通马、河曲马、柴达木马、玉树马、驴、骆驼和猪等13个品种。
青海生物资源
截至2011年,青海省陆栖就有270余种,经济110种,鸟类294种,鱼类40余种。野生动植物中有许多是属于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对象。
初步查明,全省内仅陆栖脊椎动物就达270多种,占全国的12.5%,其中经济兽类有110种,占全国的25%,各种鸟类294种,占全国的16.5%。
珍贵的稀有动物有:棕熊、雪豹、野牦牛、野骆驼、野驴、藏羚羊、白唇鹿、黑颈鹤、、、等。珍贵的皮毛兽有:水獭、旱獭、赤狐、猞猁、石貂、兔狲、香鼬等。
青海的野生植物约有2000多种,其中经济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名贵药材50多种。主要有雪莲、冬虫夏草、甘草、秦艽、大黄、贝母、当归、麻黄等。食用野生植物有蘑菇、蕨菜、发菜、地衣、枸杞等。
青海林业资源
青海大部分地域属高原地带,林木稀少,全省林地面积26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3728多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面积44.2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0.61%;疏林地25万公顷,占0.3%;灌木林地172.7万公顷,占2.4%。2011年造林面积4.97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88.75万公顷,零星植树1330万株。主要林产品产量,花椒110吨、核桃285吨。村及村以下木材采伐1.5万立方米,林业产值4.17亿元。主要林区有,,林区,麦秀林场,祁连山原始森林,玛可河林区等。
青海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583.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3万人。按城乡分,城镇290.40万人,占49.78%,比上年末提高1.27个百分点;乡村293.02万人,占50.22%。少数民族人口274.09万人,占46.98%。全年14.67‰,比上年高0.51个千分点;6.18‰,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8.49‰,比上年高0.46个千分点。全省人户分离的人口为102.3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87.38万人。
青海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和蒙古族,
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5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均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其中有5个藏族自治州(玉树、果洛、海南、海北、黄南藏族自治州)、1个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个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1个撒拉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2个回族自治县(化隆、门源回族自治县)、2个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个蒙古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72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的98%,区域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1.55%。此外全省还有28个民族乡。[16]
青海一个多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五大宗教在青海省都有传播,其中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信教群众中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几个世居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教。据2004年全省宗教活动场所年检统计,全省共有宗教活动场所2100多座(所)。全省共有宗教教职人员29000多人,占信教群众的1.33%。全省有信教群众2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1.65%。全省现有省级宗教爱国团体5个,即:青海省佛教协会、青海省伊斯兰教协会、青海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青海省基督教协会(简称省基督教“两会”)、青海省道教协会;州、市级宗教爱国团体13个;县级宗教爱国团体25个;省级宗教院校2所,即:青海省藏语佛学院、青海省伊斯兰教经学院。[16]
青海省主要领导职务姓名省委书记王国生[17]
省委副书记、省长[18]
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惠宁[19]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文虎、、副省长、,、、、、,,。[18]
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省政府秘书长
2014年,青海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01.12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9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32.1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53.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633元。全年全省385.4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65.98亿元。全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08.71亿元。全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22306.5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82.73元。
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
青海第一产业
青海的农业作物以旱作为特色。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蚕豆、豌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以为主。青海省畜牧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青海牧区均以草原牧业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是中国主要的牧区和羊毛产区之一。
2013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53.70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0.10千公顷。其中,小麦88.58千公顷;马铃薯92.90千公顷;玉米27.00千公顷;青稞43.48千公顷;豆类27.03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74.97千公顷。其中,油料150.88千公顷;枸杞22.57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48.30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04.81万吨,2008年以来连续七年超过百万吨。
全年全省育活仔畜758.82万头(只);成幼畜死亡26.20万头(只),成幼畜死亡率1.4%。年末草食畜存栏1941.81万头(只);全年肉用畜出栏750.23万头(只);牲畜出栏率43.0%,牲畜商品率36.1%。
青海第二产业
青海省工业已形成以机器制造、食品和纺织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2013年,青海省全部工业增加值953.88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8.91亿元。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89.55亿元;国有企业实现利润0.71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8.18亿元。
全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27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注册地在省内的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29个,实现利润8.33亿元。
青海第三产业
2014年,青海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61亿元。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34.09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0.52亿元。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563.50亿元;餐饮收入51.11亿元。
2014年,青海省货物进出口总额171896万美元。其中,出口额112833万美元;进口额59063万美元。全年新批外资项目9个。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0.50亿美元。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55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656人。
2014年,青海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529.87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171.73亿元。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6.09亿元;全年保险赔付额18.08亿元。
青海教育事业
2014年,青海省学龄儿童入学率99.7%;普通初中毛入学率110.6%。全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1083人,在学研究生3035人,毕业生821人。招生2.28万人,在校生6.75万人,毕业生1.7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73万人,在校生7.72万人,毕业生2.01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92万人,在校生11.35万人,毕业生3.24万人。初中学校招生7.36万人,在校生21.20万人,毕业生6.17万人。普通小学招生7.63万人,在校生46.11万人,毕业生7.81万人。招生397人,在校生2250人,毕业生190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7.50万人。
截至2007年底,青海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5.14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一倍多。其中当年新招17655人,毕业15778人。在校学生中,普通本专科学生37665人;研究生1401人,其中博士生92人;成人本专科11903人,在职工作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467人。规律性职工6704人,其中专任教师3511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44%,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硕士学位授予点从2002年的29个增加到66个,新增了高原医学、藏医藏药两个博士点。
高等院校  学校名称主管部门办学地点办学层次
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建
本科,211工程
青海省教育厅
青海省教育厅
青海省教育厅
本科,独立学院
青海省教育厅格尔木本科,独立学院
青海省教育厅
青海省教育厅
青海省教育厅
青海省教育厅
青海省教育厅西宁高职专科
青海省公安厅
青海省教育厅海西高职专科青海省教育厅海东高职专科
青海科技事业
2014年,青海省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02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50项,应用技术成果338项,软科学成果14项。专利申请153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60件。专利授权61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0件。签订技术合同805项,成交金额35.4亿元。全省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1个,县级以上卫星云图接收站点52个,地震遥测台网3个。
青海文化事业
截至2014年末,青海省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46个,公共图书馆49个,博物馆22个,档案馆55个;广播电台3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0%,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电视台8座,有线电视用户70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5%,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全年出版杂志384万册、报纸12251万份、图书1213万册(张),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384万册(张)。
青海医疗事业
截至2014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1721个,床位3.30万张。其中,医院185个,床位2.69万张;卫生院404个,床位4234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7个;(防疫站)5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2个。卫生人员3.84万人,其中,1.21万人,注册护士1.24万人。
青海体育事业
截至2014年末,全省有等级运动员149人,其中,国际级运动健将1人,国家级运动健将4人,一级运动员65人,二级运动员79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9.85亿元。
青海社会保障
截至2014年末,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9.19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4.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4.62万人。全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9.41万人。其中,单位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3.3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7.15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368.96万人。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9.31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0.37万人。全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4.69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6.13万人。全省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5.95万人。全省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0.3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牧民37.2万人。
青海环境保护
截至2014年末,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2177万公顷,其中,7个,面积2074万公顷。森林面积441.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1%。湿地面积814.36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800.1万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496.09万公顷,天然林保护面积367.8万公顷。
参见:、、
青海交通日渐便利,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前瞻二十一世纪,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青海经济也将驶入加快发展的轨道。
到2012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1856、公里,比1959年增长了16.2倍;铁路货运量由4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2309.9万吨,增长49.2倍,年均增长8.3%;铁路客运量由2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404.4万人,增长13.4倍,年均增长5.6%;货运周转量由1981年的6.45亿吨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148.50亿吨公里,增长22.0倍,年均增长12.3%;客运周转量由1978年的8.53亿人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33.26亿人公里,增长2.9倍,年均增长4.6%。
现有铁路:、、(甘青段)
规划中(含建设中)铁路:、(格尔木—敦煌)、(格尔木—库尔勒)、(西宁—张掖)、成西铁路(成都—西宁)、、(哈尔盖—木里)、、甘河支线铁路、西海支线铁路、至鱼卡至一里坪铁路等。
根据《青海省铁路发展规划》,除在建的兰青铁路复线、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电气化改造外,青海省将建成西宁至成都铁路,形成青海与西南的便捷通道,达到1913公里;建成格尔木至库尔勒、格尔木到,打通青海西出通道。建成柳格铁路,形成与青藏铁路联络线,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611公里。
青藏铁路经过的三江源保护区
开工建设格尔木到、格尔木到等铁路,必将改变西北五省区的铁路交通现状,拉近青海、西藏、新疆与东中部地区的距离。也就是说,青海东西南北铁路纵横网络贯通之后,也将会形成以格尔木为枢纽的西部铁路网格局。这对于青海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来说,交通基础薄弱、铁路运力不足的压力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根据《青海省建设规划》,青海将在未来10多年内建成5条地方铁路,总里程约663公里。5条地方铁路建设主要突出服务于开发和工业产品运输。青海地方铁路将与国家干线铁路相连接,为青海煤炭、盐湖、有色金属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促进加快省内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规划建设的地方铁路有:甘河支线铁路、西海支线铁路、哈尔盖至柴达尔至江仓至木里铁路、锡铁山至鱼卡至一里坪铁路、茶卡至都兰铁路,估计总投资71.6亿元。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3万公里,基本建成了全省“两横三纵三条路”的主骨架公路网。省际通道青海境内路段率先全部建成;除通往果洛州的正在改建外,其余五州一地都通了二级以上公路;县县通了油路;91.6%的乡镇、56.95%的建制村、牧委会通了公路,1760个村村道得到硬化,160万农牧民群众走上了路。全省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行政村基本通公路的目标。
过境国道有:
(北京—拉萨 全线长:3325km)
(西宁—景洪 全线长:3256km)
(红柳园—格尔木 全线长:655km)
(西宁—张掖 全线长:338km)
(西宁—喀什 全线长:3063km)。
青省通航水域主要集中在青海湖、、、、黄河
青海水运--黄河羊皮筏子
上游贵徳境内以及湖等地区。至2008年底,青海黄河上游尕马羊曲至桥段航道总里程351.54公里,青海湖有6条航线,里程约190.07公里。主要以六级为主。已通航里程近317.74公里。截至目前有各类船舶124艘,其中客船53艘,近785个客位。全省有五等及以上持证船员174名,已登记在册水运企业7户,2008年完成水上客运量21万人次,周转量226万人公里。经过设计建设的码头有青海湖151码头、二郎剑码头、李家峡码头、贵德码头、龙羊峡码头等。
现有机场:、、玉树三江源机场 、、、
青海民用航空已开通西宁至北京、西安
格尔木机场
、广州、重庆、深圳、拉萨、南京、沈阳、呼和浩特、青岛、格尔木、成都、武汉、上海、杭州、乌鲁木齐等地的航班。青海现有、格尔木机场、玉树巴塘机场等,可起降大型或中型客机。民航通航里程2008年达到32149公里;民航客运量到2008年末达到了46.87万人;货运量到2008年达到6270.7吨;客运周转量到2008年达到了69235.87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到2008年达到了1015.64万吨公里,增长506.8倍。
也是青海省现存的运输形式之一,六十年来,管道运输从无到有,迅速发展,铺设输油管道有439公里,截至2008年管道运输量达到了201.84万吨,管道输油周转量达到81311万吨公里。
青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青海有旧、中、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众多的宗教建筑群;历代的文物古迹;动物岩画和宗教岩画;悠扬的民歌“花儿”,奔放的藏族歌舞,抒情优美的土族民间舞蹈《》、《》;民间佛教绘塑“艺术”,藏族卷轴画“艺术”,艺术;独具特色的民间刺绣。[21]
青海是的,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是一种,也作为名族地域的曲种之一。花儿又名少年,产于甘肃,并流行于甘、青、宁、新等地区,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兴词句,多以情歌为主,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像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传统上在秋收季节之前的农历四五六月里,举行。会期四到五天,各地举办时间不一,会场摆设擂台举办歌手大赛。当地百姓也可以登山对歌,即兴演唱,题目不限。
青海重要节日
青海省拟漫画
:公元1419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宗师宗喀巴在圆寂。后来,每年这一天,整个藏族地区每家每户都点灯纪念这位伟大的佛教领袖。
:土族的重要节日,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举办以祈福为目的的跳神活动。
:伊斯兰教历3月12日,相传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都在这一天,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另有和。
:每年农历6月17日至25日之间举行“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容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以盛大的群体舞蹈为中心。
青海饮食文化
青海的饮食口味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风格,作到色、香、味、形
都与各民族的古风乡俗,边塞风情融为一体。即使是一些源自内地的食品,在青海也经过创造和改良,融入一种浓厚的高原气息。
青海特色美食有手抓肉、烤串、、、羊肉汤、、、、牛肉干等。
青海人民在饮品上喜爱茶叶和。甜点三宝有、、。
青海省的特产有:,,,,,,,,柴杞(),,,,,,,等。
青海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日渐配套,可为
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
省内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哈萨克,撒拉等
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
青海主要景点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
平面3,260米,是顶峰的2倍。湖水最深处为32米。湖中有(、,海西皮),三槐石和。可供游客游览。诗《青海湖》描写“始终流不出内陆的壮怀踪影,映入日月山眼帘,属于一种水天空旷的雄浑气概”。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约10万只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以及印度半岛飞来的十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甚为壮观,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为亚洲罕见。
在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为。林区内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生长社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植物540余种,被称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位于群山环抱中的“”,面积20公顷,景色秀丽,气候宜人。
位于距省会西宁西南27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是藏传佛教
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建于明朝三十九年,已有400多年历史。香火鼎盛,影响深远。全寺建筑格局与众不同由许多独立的佛塔,殿宇,经堂,僧舍组成,是藏汉结合式建筑群,占地40多公顷。大金瓦殿,和大经堂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尤为著名。,堆绣,壁画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
三江源长江、黄河均发源于青海境内。长江源头景色秀丽,几十米高的冰塔林耸入晴空,绵亘数十里,婉如一座水晶峰峦,千姿百态。黄河源头风光宜人,水草丰美,湖泊,小溪星罗棋布,甚为壮观。黄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适于探险性漂流。江河源头是探险,考察胜地,在这里你会领略到那袒露无遗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之酶。
“万丈盐桥”是格尔木至敦煌的一段从达布逊湖上穿过的公路,15~18米的盐盖构成天然的“盐桥”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因此人们称它“万丈盐桥”。桥上路面光洁平坦,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很美,堪称举世无双。
都兰县境内有,这里山峦起伏,草木茂盛,是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场所。凡青海当地的野生动物,这里几乎都有。猎场面积4,400公顷。
、、新青峰是青海对外开放的三座山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要防止缺乏),冰峰峻峭,气势不凡吸引着众多登山爱好者。
,位于青海乌兰县茶卡镇,蒙古语为“达布逊淖尔”,是青海省的主要盐产地。与国内其它盐湖不同
的是,茶卡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镶嵌在雪山草地间而非戈壁沙漠上。盐湖水域宽广,银波粼粼。漫步湖上,犹如进入盐的世界。自1980年开发以来,茶卡盐湖景区已发展成生态游与工业游并举的3A级新型景区。
门源油菜花海,门源是青海省的油料作物产区,种植范围西起浩门河畔的青石嘴,东到河畔的玉隆滩,北到与交界的冷龙岭,南至高峻的大坂山,绵延数十公里,气势壮观。七月中旬,油菜花竞相怒放,花景与当地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和独有的民居、蜂农等交相辉映,变幻出一道道独具特色的迷人风光,令无数游客迷醉其间。
,西宁的重要历史古迹,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画梁雕栋,玲珑精致。寺院平时可容3000名教徒礼拜。
,位于海东市乐都县,是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宏大的寺院建筑。为藏传佛教寺院,其总体结构布局和北京故宫相仿,人称“小故宫”。拥有历史悠久的壁画和石雕,以佛教为主题,技法纯熟,色彩鲜艳。
青海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是您旅游观光的胜地。青海境内更多的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尚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青海旅行指南
青海的最佳旅游时间是短暂的夏季,即5~9月。5月中旬左右,草原渐渐泛起绿意,各种候鸟逐渐飞聚青海湖,冰消雪融,高原进入生机勃勃的时期。7月是青海的最热月,此时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地区,气温甚至可以达到摄氏三十六度,而青海东部地区则温润凉爽,非常适合消夏,但这时候旅行者如果要去青海南部地区,如玉树或者五道梁、等地点,仍要特别注意防寒。
夏季旅行的时候道路状况相对较好,但遇到集中降雨期,道路滑坡、山洪阻断等问题仍然会给旅行带来难以预料的麻烦。其它时间除了气温方面不适合旅行,景点风景视觉效果差,还有一些公交车减班次,停运,旅游服务设施撤点等因素。总之,决定出行前,对目的地做相应的了解是必要和理智的。
历史上曾在青海有较大影响和青海籍人士在全国较有影响的主要有:
战国初期河湟地区首领,南凉国主,主、、,宋代宗咯藏族政权的缔造者,明朝进士,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首领,清朝大臣。
达赖十四世名(1934~ ),出身于青海省的藏族农民家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达赖十四世曾派代表团到北京。与代表举行谈判,签订了《》,,重新回到了祖国大家庭。
西汉大将、著名军事家,西汉名将,东汉名将,唐朝名将、,吐蕃大将、,北宋武将何灌、,元驸马章吉,西宁王,歧王脱脱机,明代武将李淳、、刘敏宽等。
元朝吐蕃喇嘛领袖、语言文字学家八思加·洛哲尖赞,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佛学家土观·罗桑,清代高僧、著名藏族诗人、作家夏嘎巴·措周仁卓,清代诗人吴木式、等。
藏传佛教高僧、清初著名藏学家嘉木样·协贝多吉,清末文人、地理学家,清末平弦艺人李汉卿,清末书法家、张思宪等。
唐初名医,清代中医等。
元代高僧、的启蒙教师曲结顿珠仁钦,撒拉族始祖尕勒莽,藏传佛教高僧三罗,藏传佛教创始人、著名宗教改革家宗喀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四世·罗桑确吉坚赞,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阿旺罗桑嘉措,中国伊斯兰都虎夫耶道祖,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额尔德尼·罗桑益希,新教开创者等。
农民起义领袖
东汉羌酋、“义从胡”首领、,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等。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青海省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青海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
.新华[引用日期]
《隋书 列传第四十八》:帝立顺为主,送出玉门,令统余众,以其大宝王尼洛周为辅。至西平,其部下杀洛周,顺不果入而还。大业末,天下大乱,伏允复其故地,屡寇河右,郡县不能御焉。
《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六:贞观九年,诏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积石道,任城 王道宗鄯善道,李道彦赤水道,李大亮且末道,高甑生盐泽道,并为行军总管,率 突厥、契苾兵击之。党项内属羌及洮州羌,皆杀刺史归伏允。夏四月,道宗破伏允 于库山,俘斩四百。伏允谋入碛疲唐兵,烧野草,故靖马多饥。道宗曰:“柏海近 河源,古未有至者。伏允西走,未知其在,方马癯粮乏,难远入,不如按军鄯州, 须马壮更图之。”君集曰:“不然。向者段志玄至鄯州,吐谷浑兵辄傅城,彼国方 完,逆众用命也。今虏大败,斥候无在,君臣相失,我乘其困,可以得志。柏海虽 远,可鼓而至也。”靖曰:“善。”分二军:靖与大亮、薛万均以一军趣北,出其 右;君集、道宗以一军趣南,出其左。靖将萨孤吴仁以轻骑战曼都山,斩名王,获 五百级。诸将战牛心堆、赤水源,获虏将南昌王慕容孝俊,收杂畜数万。君集、道 宗登汉哭山,战乌海,获名王梁屈葱。靖破天柱部落于赤海,收杂畜二十万。大亮 俘名王二十,杂畜五万,次且末之西。伏允走图伦碛,将托于阗,万均督锐骑追亡 数百里,又破之。士乏水,刺马饮血。君集、道宗行空荒二千里,盛夏降霜,乏水 草,士糜冰,马秣雪。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执失思 力驰破虏车重。两军会于大非川、破逻真谷……伏允惧,引千余骑遁碛中,众稍亡,从者 才百骑,穷无聊,即自经死。国人立顺为君,称臣内附,诏封四平郡王,号越胡吕乌甘豆可汗。
《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八:贞观九年,诏特进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兵部尚书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 管,任城王道宗为鄯州道行军总管,仍为靖副;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沫道行军总管, 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利州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行军总管,并突厥、 契苾之众以击之。诸将频与贼遇,连战破之,获其高昌王慕容孝隽。孝隽有雄略, 伏允心膂之臣也。靖等进至赤海,遇其天柱三部落,击大破之,遂历于河源。李大 亮又俘其名王二十人,杂畜数万,至且沫西境,或传伏允西走,渡图伦碛,欲入于 阗。将军薛万均率轻锐追奔,入碛数百里,及其余党,破之。碛中乏水,将士皆刺 马血而饮之。侯君集与江夏王道宗趣南路,登汉哭山,饮马乌海,获其名王梁屈忽, 经涂二千余里空虚之地,盛夏降霜,多积雪,其地乏水草,将士啖冰,马皆食雪。 又达于柏梁,北望积石山,观河源之所出焉。两军会于大非川,至破逻贞谷,伏允 子大宁王顺穷蹙,斩其国相天柱王,举国来降。伏允大惧,与千余骑遁于碛中,众 稍亡散,能属之者才百余骑,乃自缢而死。国人乃立顺为可汗,称臣内附。
《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六: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 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 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弄赞大惧,引兵而 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
《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一: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 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 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公主恶国人赭面, 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毡罽,袭纨绡,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 《书》。又请儒者典书疏。
.网易[引用日期]
.中国行政区划网.[引用日期]
.青海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中新网[引用日期]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青海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青海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湟旧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