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太子郎招聘苏州吴中区邮编有太孑郎店吗

  1.祝枝山★★★★  祝允明(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  (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官场腐败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由于祝允明有不胜枚举的趣事轶闻,是极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歼渠记》、《新闻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苏材小纂》、《怀星堂集》等书传世,并编有《兴宁县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祝枝山死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2.沈万三★★★★  沈万三,名富;字件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叶,沈方三的父亲沈*由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徒至周东*(土宅),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明•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漳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元,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    关于沈万三发财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三种。    一、垦殖说。许多史料上都有记载,但真正完善地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昆山文管会陈兆弘在“明代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自的《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文中重点提出,沈方三从“躬稼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方万,田产遍于天下。“沈万三依靠垦殖发富,乃至成为豪富,号称江南第一。    二、分财说。有人认为,“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又有人说“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一即沈万三秀也,(杨循吉《苏谈》)。总之,沈万三是得到了吴江汾湖陆氏的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说。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这说明沈万三是由于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才一跃而成为巨富的。    事实上,沈万三之所以成为江南巨富,以上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关联的。如果说沈万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说明他有了立业的根本。沈万三得到了汾湖陆氏巨资,更由于“治财”有方显示了他出色的“经济管理“的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钱和关键。他有了这样的巨资后,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市面他把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砚江(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入走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运往海外,开始了他大胆地“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使他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就是从贸易中赚下的一部分钱,购置田产,另一部分钱作经商的资本。所以说,沈万三是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而一跃成为巨富。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实为沈万三父子之功。“    沈万三富得连朱元漳都眼红;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击后,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后。据《周庄镇志》记载,“《明史。马后传》洪武时,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稿军,帝忍日:匹夫稿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日,不祥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
  ……有一段发不了~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周庄镇志卷三。冢墓)。这次沈万三子沈旺的两个儿子沈至、沈庄(伯熙)又为田赋坐了牢,伯熙当年就死在牢中,后移葬于周庄杏村。这样,从根本上动摇了沈家的基业。    第三次汀击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奏学文与蓝玉通谋,诏捕严讯,诛连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洋武三十一年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德全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周庄镇志》卷六•杂记),这次沈万三女婿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余人全都被杀头,没收田地,可谓是满门抄斩了。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急剧地衰落了。“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击,只能家破人亡。    就这样,号称江南第一豪富的周庄沈万三,由兴盛走向了衰落,但他毕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借鉴的人物,他在周庄的遗迹,也使中外旅游者及专家学者深感兴趣。  
  3.唐伯虎★★★★  唐寅(),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数中国历代画家中,唐寅知名度最高,他的名字妇孺皆知,“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在民间广为流传,    唐伯虎才气横溢,但并不风流,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在绘画上,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叉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为后人所推崇。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功夫。此外,他还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见的。唐寅,为“吴门画派”中的杰出代表,绘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合称“明四家”。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切磋诗文,蜚声吴中,世称“吴中四才子。”  唐寅早期绘画,“远攻李唐”、“近交沈周”。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沈周和周臣都是当时苏州名画家,沈以元人画为宗,周则以南宋院画为师,这是明代两大画派,唐寅虽师周臣,却有胜蓝之誉。 唐寅兼其所长,在南宋风格中融元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以至超越老师周臣,名声大振。  唐寅画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唐寅足迹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由于唐寅作画很少在画上注明年份,且他的画风变化也不很有规律,所以很难推测他作画的时间,也就难以按照时间来划分他的画风变化进程。  唐寅在拜周臣为师后,主要是宗南宋院体,但其画有时也有与沈、文画风相近的作品,如《南游图》。这是唐寅三十六岁时当琴士杨季静离开苏州时赠送给他的。画上人物、车、驴用笔细劲,如纸上游丝。近景的坡上有三四株杂树交柯攒影。中景左侧山岩前一高士骑驴缓行,后面一童仆拉着车负琴紧随。刚出岩口,右面两个推车人,匆匆赶路。山路曲折,溪水波动,颇见旅途之辛苦。整幅画不着色,山势平缓。而其中一株树用胡椒点点叶,与沈、文画树叶法神似。  唐寅学南宋院画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是《雪山行旅》图轴。虽画的是雪景,不宜用很多皴笔,但山石结体仍能看出那南宋院画立方块的造型。高山峻岭中的草堂有两翁正围炉驱寒,还有一高土骑着马由童仆支伞挡雪,行走于琼山玉树之间。画的前景主要是枯树三株,枝干是“直”、“斜”、“直”的折法,向上明面微露白色,而暗面特别浓黑,以示雪意。此外《溪山渔隐图》、《灌木丛筱图》也是这种风格,特别是《溪山渔隐图》是一幅长卷,分十个部分,是唐寅作品中难得的佳作。   以南宋院画风格为主的还有《清溪松荫图》、《看泉听风图》、《抱琴归去图》。这些作品用的皴法基本上是小斧劈,皴笔绵密厚重,有的表现了南宋院画的某一方面特色。《清溪松荫图》是典型的小斧劈作品,这是唐寅学周臣时期的精心之作。画面上的远山迎面如巨碑,山头为密密,逐渐疏淡。山腰用云勾烘托山之高峻。这幅画上画一高士呋坐在松荫下昂首观景沉思的样子。高士身上的线条端庄、静穆,势态清高。而其中一松树穿插在岩壁之间,古藤缠绕山峦,有随风微扬之势,用笔老练。  《看泉听风图》主体部分是二高士并坐,正观赏着由岩 洞中流泻的瀑布。瀑布虽不大,然奔流急泻,数处飞流腾跃。唐寅把水势画得极其生动,这是宋院画家们绘画的特点之一。而这幅画的山势突兀,用墨勾皴,明暗清晰,这也是南宋院画特色。树后山岩的皴笔轻而淡,逐渐消失在云间。远山则起走明显,略见山峰,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马远和夏珪作画的一贯作风。《抱琴归去图》也有这些显著特色。  
  4.文征明★★★★  文征明(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  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   
文征明卒于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范滇元★★★  范滇元,日出生于常熟。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子系,即考入中科院电子所研究生,后调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现任中科院光机所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负责我国最大的激光核聚变装置(张爱萍上奖称为“神光“),现正在研究新一代的神光2号和3号。论文有&&增益介质的非线性折射率&&、&&用光线矩阵元表达的光学传递函数&&、&&钕玻璃高功率激光系统中的空间滤波器的基本研究&&等,还有多篇内部报告。1990年因“ 激光12号实验装置“(即神光装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特别奖、 陈嘉庚奖。
  6.王锡阐 ★★★  
王锡阐字寅旭,又字昭冥,号晓庵,又号余不,天同一生等。江苏吴江震泽人,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是清代最重要的天文学家之一 。   王锡阐自幼嗜学,11岁以后,“闭户绝人事者二十年所。”其“诗文峭劲有奇气”,“尤精历象之学”。他数十年勤奋治学不辍,以观测勤勉著称,每遇天色晴霁辄登屋卧鸱吻间仰察星象,竟夕不寐。他在天文学历算领域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刻苦钻研西方历法,积极接受西方科学知识。所著《晓庵新法》、《历说》和《五星行度解》等,为中国近代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   王锡阐年少时已形成了忠于明王朝的思想,清政府建立后,王锡阐放弃科举,拒不仕清,在与明遗民顾炎武、潘柽章、潘耒、吕留良、张履详等人的交往中,以及穿古衣、用古字的言行,都表现了他“性狷介,不与俗谐”的个性和为明守节的态度。王锡阐虽一生清贫,但矢志于学,所取成就,令人瞩目。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称“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对王锡阐以高度评价。
  7.范仲淹★★★  范仲淹 (989-1052 )。宋苏州吴县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秘阁校理、右司谏、权知开封府。仁宗景佑三年,上《百官图》论用人是非,忤吕夷简,出知饶、润、越三州。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改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守边数年,负防御西夏重任。庆历三年,入为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知汾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官终户部侍郎、知青州。卒谥文正。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其于景佑元年(1034)任苏州知州。曾兴修太湖水利。景佑二年。创设府学,越八年,入朝任参知政事。仁宗庆历四年(1044),接受范仲淹等人提出的“天章阁之议“改革方案。惠泽乡民。《宋史》有传。
  谢谢谊宇兄  兄确不愧为万宝全书不缺角也  从离蓝要的公交线路到明代苏州四才子  无所不知样样通晓  佩服呀佩服之  
  严重怀疑谊宇是一台人工智能电脑,并且已经有了自主意识.
  9.章太炎★★★  章太炎(),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著名学者,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入杭州诂经培舍从俞樾学习经史。二十六年,因唐才常起义事受牵连,被清廷追捕。于二十六年避地苏州,经友人介绍受聘至东吴大学执教,住垛丝桥头,“朝出暮归,在讲堂中萃精聚神“,“时以种族大义训迪诸生“。选被江苏巡抚以“言论恣肆“为由,兴师问罪,拟加逮捕,迫使茸太炎于二十八年春流亡日本。     1932年秋,章太炎应金松岑邀请来苏州讲学,先在大公园图书馆、北局青年会、三元坊沧浪亭等处,少长咸集,群贤毕至。李根源、张一麟建议在苏州成立一个讲学组织,乃于1933年成立“国学会“。由此章太炎决意迁苏,奈无适宜房舍,偶而途经锦帆路,见有行将落成的新式楼房一所,井知房主即将远行,乃以2.8万元的造价购得,遂于1934年秋举家自沪迁苏定居。“章氏国学讲习会“,亦于同年正式在新居成立。  
  8.俞樾★★★  俞樾()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8号又有敏感字,发不上去~    ……
  10.葛成★★★  葛成(),苏州丝织工人。万历二十九年六月初三,他在玄妙观“手执蕉叶扇,一呼而千人响应“,“千人奋挺出,万人夹道看“,“若狂三昼夜“,焚毁税官居室,杀死税官黄建节等,吓得税监孙隆逃窜杭州。又将为虎作怅的地痞汤莘等打死,一时人心大快。所到之处,纪律严明,不取群众一线一物,不及无辜一人。当取得抗暴胜利,正待复工之际,官府派兵镇压,四处搜捕为首者,葛成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被关押13年。出狱后,吴人敬若神圣,尊称为葛贤、葛将军。    11.钱昕★★  钱昕 (生卒年不详 )。字景寅。常熟人。明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20多岁即擢为御史。为官清正。巡按浙江时,有助臣家奴横行乡里,无恶不作,钱昕得悉后,不畏权势,为民伸冤,立将恶奴杖杀,人誉为“钱青天“。后出任荆州府太守,清廉勤政,深得当地人民爱戴,有民歌日;“荆州太守苏州士,千里家家知姓氏。太守衣,苏州绮,太守食,苏州米;荆民食饱荆州米,荆州衣披荆民体,安我父母,育我妻子,女织男耕乐生理。不愿太守一品贵,只愿太守千百岁。“钱昕与同时人鱼侃并誉为清官。因钱家富,鱼家贫,人称“富不爱钱钱昕,贫不爱钱鱼侃“。钱昕后又升任参政、布政等职。熟于尚书笺疏;诗文纯雅,讲究典则。湾山麓。    12.陆德明★★  陆德明 (556-627 )。名无朗,以字行。唐苏州吴人。经学家。训诂学家。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陈太建中,后主为太子,集名儒入讲承光殿,以弱冠与国子祭酒绿孝克抗辨,屡夺其说,举坐咨赏。起官始兴王国左常侍,迁国子助教。陈亡归里。隋炀帝嗣位召为秘书学士,授国子助教。王世充称帝欲以为子师,严拒之,唐初,秦王辟为文学馆学士,以经授中山王承乾,补太学博士。高祖已释奠,召博士徐文远,浮屠慧乘,道士刘进喜各讲经,德明驳难,随方立义,遍析其要,众为屈。贞观初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寻卒。著有《周易注》、《周易兼义》、《易释文》等。两《唐书》有传。    13.陈去病★★  陈去病(),原名庆林,字巢南,又字佩忍,号垂虹亭长。吴江同里人。早年手康有为、梁启超思想影响,倾向维新。光绪二十九年(1903)东渡日本,主编江苏留日学生刊行的《江苏杂志》,鼓吹革命。回国后主持《警钟日报》和《二十世纪大舞台》,因倡言革命,言辞激烈,被清政府勒令停刊。之后,继续在《过粹学报》、《民报》上大声疾呼,并编《陆沉丛书》、《正气集》,激扬民族气节,高歌爱国之曲。光绪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与柳亚子等于苏州虎丘塘张公祠成立“南社”,以文学鼓吹革命。1916年旧国会恢复,他任参议院秘书长。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护法运动,任大本营宣传主任。后执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并担任革命博物馆馆长、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住南京瞻园。
  14.綵衣堂★★  綵衣堂,在常熟城内翁家巷2号,清同治、光绪二帝师傅、户部尚书翁同龢故居。  翁同龢()苏州府常熟县热。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生、共眉居士,晚号松禅老人,别号天放闲人。翁同龢清咸丰六年(1856)以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刑部、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两度入军机处任督办军务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会典馆正总裁、国史馆副总裁,是光绪时的朝廷重臣。  翁同龢先后担任过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师傅,授课明白易懂,深入浅出,认真负责,因此屡受殊荣。光绪皇帝从5岁起,就得到他的教导和关心。翁同龢最终成为光绪皇帝最为宠信的大臣。  
翁同龢处在帝国主义列强用强权和枪炮胁迫清廷屈服,不断瓜分中国,使中国逐步半殖民花的年代里。翁同龢作为政府高级官员,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高度的民族责任心和爱国主义热情。在中法、中日战争中,他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派兵“援越抗法”,支持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对法开战,并全力支持光绪皇帝领导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对朝廷内部一批主和派官僚在列强面前宁人息事、退让求和的做法极为不满,大声抗争。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他坚决反对割让台湾,当看到《马关条约》电文后,当场“头晕目眩,声泪俱下”,痛责求和派“苟且求和,丧权辱国”、“是误国罪人”。翁同龢从对外斗争屡屡失败的教训中,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政治制度不改革,中华民族就难以生存下去。他积极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人物,说服光绪帝变法,并亲手为光绪帝起草维新变法诏书。但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批顽固派势力的阴谋反对,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翁同龢被撤职开缺,撵出北京,贬回家乡常熟,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从而结束了政治生涯。  
翁同龢能诗善画,多才多艺,“所著诗文,清超古隽,不落恒溪。书法纵横跌宕,力透纸背,有颜鲁公风骨”。著有《瓶庐诗稿》八卷、《瓶庐文抄》三十卷、《翁文恭日记》四十册、《翁松禅山水画册真迹》《翁瓶生书屏集扇集》等。  
翁同龢故居綵衣堂是一处大型宅第。翁同龢从8岁到20岁这段时间里,居住在这里。他的居室称“柏古轩”,处在宅第的西侧,环境清幽,室内陈设简朴。此时,他就读于常熟游文书院,在他父亲翁心存(当时翁心存主讲游文书院)的指导下,不分寒暑,刻苦攻读,阅读了大量书籍。直到道光三十年(1850)才告别故乡,随父进京。光绪二十四年(1898),翁同龢被开缺回籍,在常熟“家无薄田输官租,又无一椽安厥居”,一无产业,只能住到虞山鹁鸽峰下的翁氏丙舍中,过着“寂寞似孤僧”的隐居般的生活。光绪三十年(1904)病卒,临终前口占一诀“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綵衣堂古宅,坐北朝南,占地约4620平方米,大致可分为东、中、西三路,今存大小房屋90余间。门厅设在东路,进门有东厅三间,后设小楼三楹。西路以花厅思永堂为主,余有双桂轩、藏书楼、柏古轩、知止斋等,布置有序,曲折幽深。中路为主轴线,前后六进,依次为门厅、轿厅、堂楼和下房两进。堂楼左右设厢房。第三进正厅额綵衣堂,为明代遗构,古朴典雅。面宽三间14.98米,进深九架14.03米,前轩后廊,扁作梁架,用材硕大。梁枋檩等处施彩绘116幅。部分画面施沥粉堆塑。后步枋高悬“綵衣堂”匾额,为道光十五年(1835)江苏巡抚陈銮所书,并作小字款识:“道光乙未小春,二铭年大人奉命典试浙江,还过吴中,拜太夫人于里第。时值圣母六旬寿,百僚彩服旬有五日,因述其新居有綵衣堂额,嘱余书之,以识国恩家庆,为德门盛事云。年愚弟陈銮拜跋”。  
綵衣堂初名“森桂堂”,为常熟大族桑瑾建于明代成化、弘治间。后数易其主。清道光十三年(1833)始归翁心存所有。翁心存(),翁同龢父亲,字二铭,号邃庵,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官礼部、户部、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同治皇帝师傅。綵衣堂今基本保持完整,经整修后面貌焕然,1991年辟为翁同龢纪念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王鏊★★  王鏊祠,原名王文恪公祠,位于景德路274号,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鏊(),字济之,晚号震泽先生,苏州吴县人。乡试、会试皆第一,殿试一甲第三名。明正德间官至少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后归居苏州,致力于地方文献著述,纂有《姑苏志》、《震泽编》等。卒赠太傅,谥文恪,葬洞庭东山陆巷梁家山。     祠堂为其子中书舍人王延哲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奏建,其地本景德寺废基。历经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缮。     建筑坐北朝南,分头门、过厅、享堂三进,彼此以庭院过渡,两侧连以廊庑,占地约1000平方米。     头门面阔五间,进深五界,硬山顶,明间立砷石,设抱框,置金刚腿,做断砌门,额枋挑门簪一对。     过厅面阔五间,进深七界,硬山顶,明间前后设长窗,次间及稍间砌半墙,置短窗。础石均为青石素覆盆式,明间和次间廊柱、金柱、脊柱皆承以木。     享堂面阔三间15.02米,进深11界13.84米,高7.66米,硬山造。前设轩廊,檐枋下饰挂落,次间和梢间檐柱间安栏杆,廊东西两端粉墙辟砖细贡式门洞。前廊柱间装落地长窗,明间八扇,次间各六扇。各柱均承以覆盆式连磉青石础,明间金柱又于础上加置合盆式石。石础雕饰不统一,有缠枝花卉、莲荷婴戏、萱草双鹤、牡丹莲荷婴戏等,雕饰工细。梁架扁作。廊枋上置斗三升隔架科承。脊桁坐斗,缀山雾云,饰抱梁云,雕刻精细。后檐柱间,明间设长窗八扇,次间砌半墙,各置短窗六扇。     王鏊祠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祠堂建筑,头门虽已改为清式,过厅和享堂仍为明代遗构。1980年曾全面整修,现为苏绣艺术博物馆址。    16.叶楚伧★★  叶楚伧,生于公元1887年,卒于1946年,名宗源,笔名小凤,为著名的南社诗人,政治活动家。   叶楚伧祖籍周庄,自小在周庄长大,身材魁梧,桔皮脸,有幽燕之气,恰如其名。  叶楚伧著有《世徽堂诗稿》、《楚伧文存》以及小说《古戌寒笳记》、《金阊之三月记》等作品。1946年叶楚伧在上海病逝,终年63岁,公葬于苏州木渎灵岩山。
  17.夫差★★  夫差 (?-前473 )。春秋末吴国国君。阖庐为越王勾践所伤而死,夫差嗣立,誓报父仇,大败越军,勾践求和。后不听伍子胥劝告,从海上攻齐,未能胜,又北会诸候于黄池,与晋争霸。越王勾践乘虚袭吴,吴请和。后越又大举攻吴,吴亡,夫差自杀。在位二十三年。    18.丁大钊 ★★  丁大钊,日出生于苏州一个普通市民家庭, 曾先后在苏州纱缎小学和有原中学(现市  六中)就读。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分配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1956年9月随王淦昌赴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0年回国后在原子能研究所负责轻核反应调研与测量工作,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学术顾问委员兼中科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所负责的轻核反应调研与测量工作,为研制热核武器提供了基本数据。70年代中期后领导研究快中子核反应谱,热中子俘获谱与原子核巨共振,领导建设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目前从事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反应堆三维中子扩散的理论研究。著有&&硫32的热中子俘获研究&&&&放射性“洁净“核能系统&&等论文。他提出确定径迹气泡密度的方法对鉴定反西格马负超子所起的关键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多次获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奖与部级科技进步奖。他凭着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多想、多问、多试验,使其科研发现和成果丰富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令全世界的科学界不得不以新的目光注视中国。    19.吴宽★★  吴宽, 字原博,长洲 (今江苏苏州)人。长洲地处吴中,风光秀丽,文化兴盛,名士辈出。吴宽受吴中山水、人文的熏陶,好学上讲,年少时便以诗词、书法闻名遐迩。他忠厚仁义。孝事父母,宽以待人,也大令乡党称赞。距长洲百里之遥有家富人,闻知火吴宽大名,聘他为馆帅,教儿孙读书写字。主人家有个女儿.年方十六、七。颇秀芙。有一次,她偷偷地窥视新来的教书先生,见吴宽一表人材.听人说他德才也佳.大为倾心.每天早晚都精心烹制一碗肉羹,遣身边的丫鬟送去。当吴宽得悉小姐有意于他时.便托辞离去。    20.王毅★★  王毅 (生卒年不详 )。字叔远,自号初平山人。著名微雕家,善于根据原材料形状,巧为设计;雕刻的宫室、人物各具情态。明天启二年(1622年)秋.用桃核雕刻成“游赤壁图“。核上刻有首尾八分多长、约两黍粒高的船一只,船上有篷、橹及扇子、火炉、茶壶等,形象逼真;八扇船窗,均有窗櫺;窗上镌对联.左右各8宇.装点极大雅致;船首坐苏东坡、佛印等3人,船尾有船夫2人.其眉眼、衣褶清晰,神态各异;佛印和尚臂挂的念珠,历历可数;船背上有题名、篆章34个字。明李晔《六研斋笔记•核舟记》、魏学(氵伊)《茅檐集•核舟记》,均有描述。    21.黄公望★★  黄公望 ( )。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永嘉黄氏寓常熟小山,收为义子,遂改姓名。元代至元年间,浙西廉访使徐谈辟为掾吏。一度入狱,后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公望自幼有神童之称,工书法,通音乐,善散曲,精于画山水。画法继承董源、巨然,晚年自成一家,常在虞山、三泖、富春等处领略自然景物,随笔模记。在水墨画中,运用书法草籀的笔意,景色苍茫简远,气势雄秀,设色则以水墨浅绛居多,后人把他与王蒙、倪瓒、吴镇合称“元四家“现存画迹有《富春山居》、《天池石壁》、《九峰雪霁》等图。并著有《写山水诀》、《大痴道人集》等。墓在虞山小石洞东侧山麓。    22.尢怀玉★★  尢怀玉(1932-- )主任医师。江苏苏州人。1940年从父尢嗥民学习针灸,建国后又师从苏州针灸名医殷铁珊。历任苏州市中医院、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针灸主任医师。1964年去蒙古人民共和国任专家一年半。曾任第一届全国针灸学会委员、江苏省针灸学会副理事长、苏州市针灸学会理事长等职。为尢氏针灸世医第四代传人。尢氏针法以轻、缓、浅刺法,在苏南一带享有盛誉。后复受教于殷氏,对殷氏所擅长的精确辨证、细致用穴、少穴深刺等法则学有心得。兼有二家之长,故对针刺手法有独特风格,临床应用于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均有良好效果。曾主编《针灸急救手册》,在省各届针灸学术年会上宣读论文,多次获优秀论文奖。    23.仲雍★★  仲雍(生卒年不详),又称虞仲、吴仲、孰哉。商末周族领袖古公亶父(后称周大王)之次子。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钟爱幼子季历之子昌(后之风文王),意欲传位于季历后立昌,仲雍与兄太伯体父意,主动避位,从渭水之滨(今陕西岐山之地)来到今无锡、常熟一带,断发文身,与民并耕,当地人民拥戴太伯为勾吴之主。大伯身后无子,仲雍继位。仲雍殁,葬于虞山。今虞山东麓有什雍墓。    24.言偃★★  言偃 (前506--前443 )。字子游,又称叔氏。春秋时常熟人。孔门72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后人配祀孔庙,称“十哲人第九人“。唐以后多次追封。明嘉靖时改称“先贤言子“。清康熙时设置五经博士一员,由言偃后裔世袭。今虞山镇言子巷有言子故宅,虞山东岭有言子墓,学前街有言子专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    25.张旭★★  张旭 (658--744 )。字伯高,号季明。唐开元吴(今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曾任常熟尉。善书法,以草书为最,时人称为“草圣“ 。相传他喜饮酒,常于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甚或用头发沾墨作书,因称“张颠“。他把当时流行的“今草“书体,发展成为笔法放纵,字形繁多变化的“狂草“书体,做到笔未落而意在先,书虽尽而心相连,成为我国狂草书体的奠基人。传说颜真卿曾向他请教楷书。怀素和尚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草书,而以狂草得名,被称为“以狂继颠“或“颠张狂素“。张旭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被唐文宗赞为“三绝“。张旭也能诗,长于七绝。留传下来的书法,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张旭在常熟城区的住地,名醉尉街,沿袭至今。旧居后有洗砚池。另周神庙弄有草圣祠。
  26.严助★★  严助 (?-前122 )。汉吴人。忌子,或云族子。汉武帝建元年(前140)举贤良方正,深受武帝赏识,擢为中大夫,参事最为力。建元三年,东瓯告急,武帝派助以节发兵会稽,浮海相救,建元六年,闽越王郢兵进南越,武帝再派助发援兵,自此东南稳定。出为会稽太守。后侍于内廷,每逢有异事,武帝命作赋颂。元狩元年(前122),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衡谋反案发,助株连被杀。著有《相儿经》、《严助赋》等,书已不传。唯存《谕意淮南王》及《上书谢罪》文二篇。《汉书》有传。    27.卢翊★★  卢翊 (生卒年不详 )。字凤冲。常熟人。明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授新喻令,有政绩。又知获嘉县,惩治土豪恶棍,以法治称。后以荐拜御史,出理山东军政、广西巡抚。正德年间,任四川接察司签事,提督水利。总结元代以后“以铁治堰“失败的教训,恢复李冰父子“深沟滩,低作堰“的治水法,疏凿都江堰,以灌民田,成都平原遂连年大熟。后相云南参政,洱海四周常苦旱,翊为治品甸,开砦二坡,筑梁王山坝,汇诸泉之水溉田,岁大丰。殁后,四川人民于都江堰畔二王庙建配殿,塑卢诩像,与李冰父子合祀。    28.张翰★★  张翰 (约258-319 )。字季鹰。晋吴人。俨子。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构,时人称为“江东步兵“。入洛,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时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鲶,遂命驾而归。著《首丘赋》。性至孝,遭母忧,哀毁过礼,年57而卒,墓在今苏州市区横山(又名七子山)东五里。一说葬弥陀港南役圩(今吴江县莘塔乡二图村),墓侧有敬信庵,祀奉张翰,惜现已毁。著有《张翰集》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文三篇。《晋书》有传。    29.陆绩★★  陆绩 (187-219 )。字公纪。三国吴吴人。康子。年6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归以遗母,佳传今古。既长,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备览。与虞翻、庞统友善。孙权辟为曹掾。以直见恶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为官清廉,郁林任满归,舟轻不能越海,载石为重,以助航行,巨石亦随之归第。吴人称为“廉石“。今犹立苏州碑刻博物馆(即文庙)内著述甚丰。有《周易》、《扬子太玄经》、《浑天图》等。《三国志》有传。    30.谭晓★★  谭晓 (生卒年不详 )。字镜川,明嘉靖时人。世居常熟湖乡。该乡因地势低,常有涝患,乡民多弃田业渔,荒芜田亩以万计。谭晓与兄谭照购回,凿池养鱼,围圩植粮;地较高者广种果树;洼者种茭白菱芡。因悉心经营,地尽其利,家道日富,“窖而藏者以数万计“。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数侵常熟,县令王铁募金筑城,谭氏兄弟独任4万余金修固城防。时人称为“谭半城“。后遇荒年,谭氏还散米赈饥,又斥资筑东门至昆山界岸胜10万余丈,建石桥18座,以利行人。谭晓殁后,邑人纪念他,曾建专词,兄照并祀。    31.陆抗★★  陆抗 (226-274 )。字幼节。三国吴吴郡吴人。陆逊子。弱冠袭封江陵候,拜建武校尉,代领父兵。孙皓立,为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乐乡、公安诸军事。凤凰元年,吴将步阐以西陵降晋。乃率兵击阐,大破晋援军,斩阐。累官大司马,荆州牧。《三国志》有传。    32.顾野王★★  顾野王 (519-581 )。字希冯,原名体伦。南朝陈吴人,(火亘)长子。7岁读《五经》,明大旨。9岁作《日赋》。12岁随父至建安,撰《建安地志》。长益博洽,遍观经史,凡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不贯通。更善丹青,,尝画古贤,王褒书赞,时称“二绝“。梁大同四年(538)始官太学博士,迁领军记室参军。陈太建中,为太子率更令。天嘉初补撰史学士,仕终黄门侍郎、光禄聊,知五礼事。晚悟惮,施基二百余亩,为吴县光福寺。其诗多为乐府,写女子思情,语言华丽浓艳。其文多咏物小赋。著有《尔雅音注》、《玉篇》、《舆地志》等。《陈书》、《南史》有传。    33.陆凯★★  陆凯 (198-269 )。字敬风。三国吴吴人。 逊族子。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有政绩。拜建武都尉。后至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进封嘉兴候。孙休时,拜征北将军,领豫州牧。宝鼎元年(266)迁左丞相。虽统众兵,仍手不释书。好《太玄》,论演其意。时政多谬,屡上表疏,皆秉忠质言,著有《吴先贤传》、《扬子太玄经注》、《陆凯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九篇。《三国志》有传。    34.张洪★★  张洪 (约1361~约1444 )。字宗海,号止庵。本姓侯,为沙溪张炯收养而改姓。元末举家迁常熟。11岁补诸生。16岁习商。ZI岁因受邻人连累戍边云南。时麓川内部叛乱,张洪献计于云南都司,得以平定。因通晓经义,被推荐为靖江王府教授。永乐初出使日本、吐番、朝鲜等国。永乐四年(1406年),缅甸宣慰那罗塔,杀孟养宣慰刁术旦,吞并孟养地方,张洪奉命说服那罗塔归还侵地。后被荐入文渊阁,修《永乐大典》,任副总裁官。洪熙(1921年)时,任韩林院修撰。生平著作甚丰,对诗、书、礼、易、春秋.均有诠释。出使所至,有实录《南夷书》、《日本科遗志》、《使规》等。又有《归田搞》4卷。宣德年间,与常熟知县郭南等纂修《琴川新志》8卷。    35.季札★★  季札 (生卒年不详 )。又称公子丸。春秋时吴国人。吴王寿梦少子。封于延陵,城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父寿梦欲立之,辞让。兄诸樊欲让之,又辞。诸樊死,其兄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诸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札虽服之,而哭僚之墓,贤明博学,屡次聘用中原诸侯各国,会见晏婴、子产、叔向等。聘鲁,观周乐。过徐,徐君好其佩剑,以出使各国,未即献。及还,徐君已死,乃挂剑于徐君墓树而去。    36.张(王品木)★★  张(王品木) (不明 )。名或作藻。字文通。唐吴郡人。官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坐事贬衡州司马,移忠州司马。工画树石山水,高低秀丽,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喷如吼。尤以画松擅名。能以手握双笔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时号神品。“双管齐下“成语即源于此。其于作画时发现有笔不刻意不达之处,喜以手代笔,经经能达到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是我国指墨画的创世人。著有《绘境》。    37.杨子器★★  杨子器 (生年年不详 )。字名父,号柳塘。浙江慈溪人。明成化进土。弘治九等(1496年)任常熟知县,多德政。兴水利,筑堤防;召回流亡在外的人耕作;立“岁征法“,奖励提早纳粮;允许农户将“折粮银“先从事副业,待春半粮贵时交纳;又整顿徭役,按籍定役;讼狱审理及时,刑罚惩而不残。后升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对边疆事务多有建白,官至河南左布政。工于诗文,曾与邑人桑瑜等纂修《常熟县志》4卷刊行。    38.张绪★★  张绪 (422-489 )。字思曼。南朝齐吴郡吴人。张裕孙。长于《周易》,言精理奥,见宗一时。为人清简寡欲,忘情荣禄,朝野皆贵其风。仕宋历史部郎、祠部尚书。入齐,为散骑常侍,转中书令。高帝欲用为右仆射,王俭以为南士不当居此职,阻之,领国子祭酒。卒年六十八。谥简。《南齐书》有传。
  39.陆云★★  陆云 (262-303 )。字士龙。晋吴县人。逊祖、机弟。历史上皆称机、云为嘉定华亭人。乃因其祖逊封嘉定候,遂有是说。六岁能属文,与机齐名,虽文章不及,而持论过之,号“二陆“。年16举贤良。吴平入洛,周俊谓“当今颜子“,补浚仪令。后入为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后成都王颖表为清河内史,与机同转大将军右司马,同被害。其诗重藻饰。属文雅好清省。《与兄平原书》三十六封,数次谈其为文主张,亦对机文委婉提出批评。著有《陆子》、《陆士龙集》、《笑林》等。《晋书》有传。    40.吴王僚★★  吴王僚 (?-前515 )。名僚,一名州于。吴王余昧之子。余昧卒,按吴王寿梦遗命,兄终弟及,当立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乃立子僚。时余昧长兄诸樊之子公子光(一说余昧子)不服,乘吴伐楚失利,使专诸于宴享时藏剑于鱼以进,刺杀之。在位十三年。    41.王铁★★  王铁 ( )。字德威,号苍野。浙江东阳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授常熟知县。善体民情,剔除奸弊,檄收海需大豪改邪归正,为吏民敬畏。时倭患起,常劫掠沿江.入侵内地。王铁募集民兵数百人,立耆长训练,并亲自教射。县城失修颓圮,集资施工修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侵常熟,率兵迎击,射杀寇首,倭退。次年,再度入侵,又带兵在三丈浦大败倭寇,烧毁倭船27艘,杀寇150人,溺死无数。嘉靖三十四年五月,佞寇掠邻,将经常熟尚湖入江。王铁乘小船率兵追击,在让塘误中埋伏,登岸奋战,足陷于芦荡污泥,腹部受创死难。朝廷诏赠太仆少卿,遣官致祭;邑人请留葬于西门外虞山麓。    42.严(氵徵)★★  严(氵徵) ( )。字进澈,号天池。严讷次子。胡万历间以父荫官邵武(今属福建)府知府,誓言不带邵武的一文钱回家。办案清正,减苛税,兴水利.拒收礼物,当地惯例有“茶果银“,严不能却,后辞官退里,即用来修治苏州齐门到常熟南门之间损坏的桥梁。严(氵徵)是娄东著名操琴家陈爱相之子陈星海弟子,亦精古琴,曾结琴川琴社,集天下琴师讲论,成《松弦馆琴谱》。它是我国古代唯一有曲调而无歌词的琴谱。演奏风格清、微、淡、远,海内推为正声,虞山琴派遂名扬天下。兼擅诗文,有《云松巢集》。墓在琴南乡洙泾村下斜桥村姚家甸。    43.张僧繇★★  张僧繇 (不明 )。南朝梁代吴郡人。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为武陵王国侍郎,真秘阁知画事,官至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擅长画释道人物,尤善画龙。其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创造了独具风格的疏体画法,突破东晋顾恺之、南朝宋代陆探微以来,以密体画法为唯一技法的格局。疏体画法是中国画坛上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它的特点诚如唐代学者张彦远所说:“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划,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说:“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不周而意周也。“其画具有锋芒凌厉,森森逼人之态,又有笔不刻意刻之功。此法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相传僧繇兼善绘凹凸画,运用西方传来之晕染法。又善没骨法。可惜作品至今无一留存    44.匡愚★★  匡愚 (生卒年不详 )。字希颜,常熟人。幼时由父匡忠传授医学,并从里中名儒吴讷学经典。后代父出任常熟惠民药局医士,为贫病军民诊治,医术医德,闻名邑中。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匡愚被征召随同,至爪哇、苏门答腊及印度半岛。归途中访了三佛齐,绘岛屿图,成《华夷胜览》一书。永乐五年与永乐七年先后随郑和第二、三次下西洋。晚年终老于乡。    45.严讷★★  严讷 ( )。字敏卿,号养斋。常熟人。明嘉靖进土,授编修。善文章、书法、工花草画。时三吴地区遭倭患,又遇灾荒,百姓流离死亡几半,而地方官吏仍加紧征粮征款。严讷上书陈情,极言百姓困苦,得以免征。后入位西苑,撰“青词“。累迁至吏部尚书,任人唯贤,破格超擢人才,吏治一新。后兼任武英殿大学士.人参机务。患病乞归,孝养父母终天年。殁,赠少保,溢文靖。有《严文靖公集》20卷。    46.陆探微★★  陆探微 (?-约475 )。南朝宋吴人。明帝时常侍从左右,善画人物故实,备六法,参灵酌妙,动与神会。唐张怀灌评其与顾凯之、张僧繇“俱为古今独绝。“合称为“南朝三大家“。加上唐代吴道子,又被誉为“画家四祖“。兼善山水草木。在绘画上有所创新。曾研究王献之“一笔书“创作一笔画,连绵不断。这大多反映在肖像画上。明常时陆探微是最受亲信的宫延画家,多为帝王权贵、功臣、宠姬画肖像,有《宋孝武像》、《宋明帝像》等等。《历代名画记》著录数十幅,《宣和画谱》尚有10幅,今则一幅不传,摹本亦不见也。    47.瞿景淳★★  瞿景淳 ( )。字师道,号昆湖。五渠人。幼聪慧,8岁能文。明嘉站时会试第一会兀),殿试第二(榜眼),授编修。为人清廉刚直。曾奉敕往凤阳封郑王世子朱载育,拒受重礼。倭寇犯江南,他从江南赴京见大学士严嵩,揭发总督胡宗宪坐拥重兵,御倭不力,民不安枕。后历官至吏部右侍郎。隆庆元年(156年)召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总校《永乐大典》,修《嘉靖实录》。卒后,赠礼部尚书,溢文懿。    48.曾怀★★  曾怀 (约1106~约1174 )。字铁道。祖籍晋江,由京师迁居常熟。南宋隆兴中任浙西提举,后又任度支员外郎,有综合考核财政的才能。因主持拘催钱物所,治理有方,财政丰裕,晋户部尚书。在任时,对各州郡钱粮的库存与收支情况都了如指掌,并清楚记载,为当朝倚重,宋孝宗比作萧何、刘晏。累迁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封鲁国公。殁,归葬虞山,现有曾丞相墓在五大石洞。遗著有《少保文集》30卷。    49.周虎★★  周虎 (?~1229 )。字叔子,祖籍临淮,后迁居常熟。能诗文,善写大字,并习武艺,因兼通文武。南宋庆元二年(通1年),举武科第一,曾出使鑫国为副使,后任和州守。开禧二年(1206年),金兵会攻和州。时城中守兵不足2000人,有人提议退兵保江面。周激励将士,誓死守城。一月中作战34次,杀金兵帅石龙批并将领十数,金兵受重创败退,由此与宋议和,江淮一带得以安定。周虎殁后,赐谥“忠惠“,墓在虞山西麓山居湾。    50.缪希雍★★  缪希雍 ( )。宇仲醇,号慕台。常熟人。明代名医。父早殁,幼年孤苦。17岁患疟疾,自阅医书,得方治愈。遂立志从医,搜求医方,研究药道,博涉各种医书,尤精本草之学,认为“神农本经,臂之六经,名医增补别录,譬之注疏,本经为经,别录为纬“。于是钻研其理,著《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书。缪希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行医以“生死人,攘臂自决,不索谢“。时人搜集其医案,成《先醒斋广笔记》行世。墓在虞山北麓。    51.吴讷★★  吴讷 ( )。字敏德,号思庵。常熟人。自幼力学,为人刚介。明永乐年间,因谙医学被举荐至京。明成祖召对称旨,命为宫廷顾问。洪熙元年,任监察御史。宣德年间,先后出按浙江、贵州;按贵州时恩威并行,边民畏服。后任南京左副都御史,曾揭发光禄丞董正盗窃官物。右通政使李畛奉命到苏松地区巡事,吴讷见其行事不谨,婉言规劝、道忌恨,被诬入狱。释放后,于英宗四年(1406年),告老返里。居室简陋,巡抚周忱拟帮助翻建,被谢绝。平时生活淡泊,常布衣食蔬。殁后,朝廷赠谥“文格“。著有《小学集解》、《文章辨体》《思庵集》等
  52.顾荣★★  顾荣 (?-312 )。字彦光。晋吴县人。雍孙。弱冠仕吴为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晋平吴,与陆杨兄弟入洛,时号“三俊“,释郎中。历尚书郎廷尉正。赵王伦、齐王同、长沙王义、成都王颖先后辟为僚属。惠帝司马衷西迁长安,征为散骑常侍,以世乱,还吴。元帝征江东,以荣为军司加散骑常侍。永嘉六年(312)卒于官,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元。有《顾荣集》已佚。《晋书》有传。    53.张永★★  张永 (410-475 )。字景云。南朝宋吴人。裕三子,“张氏五龙“之一。初为郡主簿,州从事。授扬威将军,都督诸将,经略河南,后为青、冀二州剌史,历官尚书兵部,封孝昌候,改吴郡太守。元徽二年(474)迁南衮州剌史,加都督。三年病卒。(日升)明二年(478),追赠侍中。右光禄大夫。涉猎书史,能为文章,善隶书,晓音律。骑射杂艺,触类兼善,又有巧思,大为文帝所知。纸墨皆自营造,上得永表启辄执玩,自叹供御者不及。著有《张永集》、《乐府诗歌》等。《宋史》、《南史》有传。    54.严忌★★  严忌 (约前188-前105 )。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严。少与司马相如俱好辞赋,以文才、善辩闻名于时。遭景帝不好辞赋,不得志,受招吴王濞门下,与当时名士邹阳、枚乘等共事。濞有反谋,枚乘上谏不听。忌等离吴,投梁孝王,得厚遇。时人尊称为夫子。著有《庄夫子赋》。二十四篇,今仅存《哀尊时命》一篇。《汉书》有传。    55.张道裕★★  张道裕 (生卒年不详 )。字弘真,沛郡人。汉张道陵(张天师)十二代孙。梁天监二年(503年)来虞山,后在山麓建道观,名招真治。规制宏伟,有金阙寥阳殿、虚皇坛等,并手植桧树七棵(今尚存三棵),观后凿丹井(已不存)。    56.皋伯通★★  皋伯通 (生卒年不详 )。东汉吴人。为郡大家。梁鸿与妻孟光舍伯通家,为人赁舂。见光每举案齐眉而伯通异之,待以宾礼。鸿卒,伯通葬之于吴要离冢傍。《后汉书》有传。    57.印应雷★★  印应雷 ( )。字德豫。原籍静海,迁居常熟。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宝祐二年(1254年)任和州守。赴任时,值蒙古兵入侵。应雷以沿江制置使邱岳之命,车兵突入和州,击退蒙古兵。后一度罢官归隐。咸淳时复起用,官至权理兵部侍郎、两淮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封静海县开国伯。其墓在练塘乡建华村(俗名印家山)。    58.鱼侃★★  鱼侃 (生卒年不详 )。字希直,晚号颐庵。常熟人。明永乐进士。先后任刑部、工部主事,随都御史王竑监督漕运。因河道时有淤浅,航行不便,奏请创设“浅滩夫“(撩浅),随时疏浚,以保畅通,为时人称颂。任开封知府时,审理案件不受情托,人称誉为耿直刚正可比包公。母死,不取官府一物,弃官返里,生活贫苦,雨天屋漏,寒冬被褥单薄,甚或无米下锅,仍怡然自得。殁后,里人纪念他,立祀于乡贤祠。墓在报慈里。崇祯年间,巡按路振飞为他书写墓碑,称为“第一清官“。  59.耿橘★★  耿橘 (生卒年不详 )。字蓝阳,一子朱桥,又宇庭怀。献县(今属河北)进士。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任常熟知县。讲求农田水利, 主张“高区浚河,低区筑岸“.治水成绩卓著。曾先后疏浚横浦、横沥河、李墓塘、盐铁塘、福山塘、奚浦、三丈浦等。对县内地势高低,宜蓄宜泄,著。水利全书)详载。又恢复子游书院,聘请名儒讲学,刻《虞山书院志》。    60.陆玩★★  陆玩 (278-342 )。字士瑶。东晋吴郡吴人。陆晔弟。初为丞相参军。后王敦逼为长史。敦平、温峤上表申理,得不坐。累迁尚书左仆射,领本州大中正。成帝咸和二年,苏峻后,与兄晔俱守宫城。次年,峻迁帝于石头城,使怀德令匡术守苑城。乃潜说匡术归顺。峻平,转尚书令。诱讷后进,谦若布衣。卒谥康。《晋书》有传。    61.白居易★★  白居易 (772-846 )。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东北)。唐代著名诗人。宝历元年(825)3月,任苏州剌史,次年9月离任。在任时曾主修苏州山塘河堤,至今仍称“白堤“。新旧《唐书》有传。    62.戴(愚页)★★  戴(愚页) (378-441 )。字仲若。南朝宋桐庐人,徙居吴。其园宅即今拙政园所在。逵子。宋初,辟召不就。能造新弄。元嘉二年(425)为通直散骑侍郎、国子博士、太子中庶子。十五年征散骑侍郎不就。十八年卒。著有《月令章句》、《琴谱》等。《宋书》有传。    63.陆澄★★  陆澄 (423-494 )。字彦渊。南朝齐吴郡人。邵孙、瑗子。好学博览,行坐眠食,手不释卷。永明中,领国子博士,为尚书令殿中郎,秘书监,度支尚书。王俭自以博闻多识,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澄待俭语毕,然后读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所未睹,俭乃以服。当世称澄为顾学。家多坟籍,人所罕见。隆昌元年(494)以老疾,转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未拜而卒。谥靖子。其所撰之书,死后乃出。著有《地理书抄》、《汉书注》等。《齐书》有传。    64.顾(火亘)★★  顾(火亘) (?-529 )。南朝梁吴人。雍十一世孙,野王父。大通元年(527)擢建安教授。后以子野王贵,诰黄门侍郎。卒于候景之乱。墓在吴县穹窿山小王山南麓。所著《钱谱》文一卷图一卷,今已不存。是我国最早记述钱币学的著作。    65.陆琰★★  陆琰 (540-573 )。字温玉。南朝陈吴人。云公子,琼弟。幼孤,好学有志操。梁时州举秀才。起家陈宣惠始兴王行参军、累迁法曹外兵、直嘉德殿学士。陈文帝以其博学善占诵,引置左右。太建初为武陵王功曹史,兼东宫管记。五年卒,年34。后主甚伤悼之,手令举哀,又自制志铭。至德二年(584)追赠司农聊。其所制文笔多不存本,后主求其遗稿,撰成2卷,名《陆琰集》。《陈书》、《南史》有传。    66.孙过庭★★  孙过庭 (不明 )。字虔礼。唐吴县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博学有文章。工书,至能品。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真行亚于草书。于垂拱三年(687)撰成《书谱》传世。此书专论隶、草二体书法、章法,兼及六书、八体。宋高宗尝谓此谱妙务诸法,手不少置。著有《书谱》。
  67.陆柬之★★  陆柬之 (585-638 )。唐吴人。元方伯父。虞世南甥。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议郎。以书专家,少学舅氏,而世南学于永禅师,皆有礼法。柬之与欧、渚齐名,隶行入妙,草入能。隶行于今殆绝遗迹,尝观其草书意古笔老,信乎名不虚得也。尝书头陀寺碑、急就章、陆机文赋、龙华寺额、武丘东山碑,最闻于时。传见《唐书•陆元方传》。    68.朱慧珍★★  朱慧珍()弹词演员。女。江苏苏州人。16岁随其姐学唱苏滩。18岁从电台广播中学习弹词,师从蒋如庭、朱介生,又从周云瑞学习琵琶。其嗓音嘹亮圆润,素有“金嗓子”之称。建国后与蒋月泉拼档演唱。并得朱介生传授,继承“俞调”唱腔,所唱开篇《宫怨》、《思凡》及现代题材曲目《刘胡兰就义》、《党员登记表》等,影响较大。1951年加入上海评弹团。195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69.陆逊★★  陆逊 (183-245 )。本名议,字伯言。三国吴吴郡吴人。孙策婿。初仕孙权幕衬,累迁偏将军、右部督。与吕蒙计克公安,南郡,擒杀关羽。孙权黄武初,任大都督,领兵拒列备。固守不战,待蜀军疲惫,方以火攻,大破之,领荆州牧。后任丞相。因仅时孙权废太子,受责,愤恚卒。谥昭候。《三国志》有传。    70.况钟★★  况钟(),字伯律,江西靖安县人。初为小吏,明永乐间荐授礼部郎中。宣德五年(1430年)出任苏州知府,在巡抚周忱支持下,大力改革弊政,削减重赋,减免苛徭,设仓济农,兴修水利。尤致力于整饬吏治,严肃纲纪,秉公执法,平反冤狱,除暴安良,深得民心,被尊为“况青天“。任期满时,民众二万余人乞留,感动朝廷,下诏留任。在任13载,积劳成疾,正统七年十二月(1443年1月)病故于任所。    71.魏了翁★★  魏了翁(l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浦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学者。先在嘉定府做官,后因父亡,辞职回家守孝,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士争从之“,学者称鹤山先生。守孝期满后,先后至汉州、眉州、沪州任职达17年。后人朝为兵部郎中,署工部侍郎。因受朱端诬告,“连降三官“。过了几年,又复人朝为礼部尚书,“首乞明君子小人之辨,又上章论十弊,帝将引以共政“,“末几,除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在此期间,因病到苏州就医,在甫里筑罗隐庵为别业。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卒,赠太师(一说少师),谥文靖,诏赐第宅于苏州南宫坊(现书院巷)。元至顺元年(1330年)虞集奉敕题“鹤山书院“额于其第宅。魏了翁诗文造诣很深,时值“南来之衰,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了翁独穷经学古“,推崇朱熹理学,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形成一个学派。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外杂钞》、《师友雅言》等。      72.张士诚()★★  
小名九四,泰州白驹场(今属大丰县)人,以驾船运盐为业。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不堪富户凌辱,率众杀诸富户,率苦役、盐丁万余人起义。次年,据高邮,称城王,号大周,年号天佑。在高邮击败元丞相脱脱所率大军后,由南通渡江至常熟。至正十六年二月攻占平江(今苏州),并在此建都,后称吴王。至正二十七年七月朱元璋率军攻占平江,张土诚被俘,解至金陵(今南京)后自缢身亡。    73.吴历 ★★  
吴历 ( )。字渔山,常熟人。吴讷七世孙。所居有言子墨井(今在虞山镇东言子巷),号墨井道人,又号批溪居士。少年丧父,学经学于陈瑚,学诗于钱谦益,学画于王时散,学琴于陈岷。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天主教,后到澳门入耶稣会,康熙二十七年任司铎(神父),先后在嘉定、上海传教30年。擅画山水,初宗黄公望、王蒙、所作丘壑层迭,笔墨苍润。澳门回来后,多用干笔焦墨,构图设色更为这密郁苍。与王时敏等合称“清六家“。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等  
  74.顾炎武★★  
(),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南昆山人。明诸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后,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唐王立,除兵部主事。入清不仕。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开清代汉学风气。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有《亭林诗集》。    75.申时行()★★  
字汝默,明长洲(今苏州市)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状元,万历中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继张四维为内阁首辅。晚年辞官回苏州闲居,著有《赐闲堂集》。年八十卒,赠太师,谥文定,赐葬吴山之阳。    76.何泽慧★★  
何泽慧,日出生于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年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当研究生,研究弹道学。因提出了一种新的精确测量子弹下行速度的方法而获得工程博士学位。随后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和法国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进行核物理研究工作。1948年5月回国,在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49年中科院成立后,曾先后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部学部委员(今称院士)。1945年在德国利用云雾室首次观察到正负电子弹性碰撞。次年与钱三强合作,在约里奥•居里实验室发现了铀核的三裂变与四裂变现象。被人称之为“科学珍品”、“重要成就”。年她先后领导建设与反应堆和加速器配套的实验设备,并主持完成轻核反应截面与其他核数据测量,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铀核四分裂的实验证明》、《自制原子核乳胶特性》等论文与科普著作《原子能的原理和应用》。1956年因研制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乳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77.朱能鸿★★   
朱能鸿,1939年11月10日生于上海,原籍苏州。1960年毕业同济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高级工程师、中国天文学会仪器组副组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成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研天文望远镜的设计制造,由他负责研制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是世界上同类望远镜中口径最大的一架,正常运行。1991-1993年,曾在欧洲共同体下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参加当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设计工作,承担了口径为2米的光学干涉合成望远镜的设计研究。曾在国内外天文学会论文集发表过《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的设计特点和现状》、《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的设计特点和天体测量上的应用》、《甚大望远镜的干涉合成望远镜的设计研究》等论文。1978年由他主持的“真空照相天顶筒研制”成果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989年的“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的成果分别获中科院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78.冯端★★   
冯端,祖籍绍兴,1923年6月11日生于苏州。曾在苏州实验小学、草桥中学(现市一中)、苏州中学读书,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并获学士。历任南京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科学评议组召集人等职。现任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其一门教授,长兄焕为东南大学名誉教授、姐慧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二哥康为中科院院士。端于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79.冯新德★★   
冯新德,1915年10月12日生于吴江同里镇。曾在东吴大学附属一中就读,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生物系,后转学至清华大学化学系。曾在美国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师从C.C.PRICE教授。1952年任北大教授,感光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分子学报中国高分子科学主编。中国化学会和美国化学会会员。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其专业领域为高分子化学,在北大建立高分子教研室,开展了烯类自由基及光诱导聚合接枝与嵌段共聚合、生物医用高分子包括抗凝血材料与生物降解高分子,用于药物缓释系统及高分子初始氧化与生物老化机理的研究。曾发表《大分子化学--大分子讨论集》63卷及《高分子合成化学》、《饱和聚酯与缩聚反应》等论文250余篇。曾在日本第一次国际高分子讨论会获日本高分子学会演讲奖,获中国化学会育才奖。他锲而不舍搞科研的精神感人至深,他成功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冯教授离开家乡数十年,每当谈起同里的小桥、流水、弄堂时,还是那么记忆犹新。    80.陆杲★★  陆杲 (459-532 )。字明霞,南朝梁吴人。徽孙、壑子。少好学,工书画。舅张融有高名,杲风韵举止颇类之。起家齐中军法曹行参军、太子舍人、王俭主簿。入梁,天监元年(502)除抚军长史。母忧去职,服阙,拜建威将军、迁黄门侍郎、御史中丞、秘书监、太子中庶子、光禄卿。出为义兴太守。中大通初,迁扬州大中正,加特进。四年卒。谥质子。杲素信佛,持戒甚严。有《沙门传》、《梁书》,《南史》有传。    81.陆厥★★  陆厥 (472-499 )。字韩卿。南朝齐吴郡吴人。陆闲长子。好属文,五言诗体甚新变。州举秀才,为王晏少傅主簿,迁后军行参军。尝与沈约论四声。东皆候永元初,父闲被诛,坐系尚方狱。寻遇赦。感恸而卒。《南齐书》、《南史》有传。    82.皇侃★★  皇侃 (488-545 )。一作皇(亻品)。南朝梁吴人。皇象九世孙。少好学,师事贺汤,尽通业,尤明三经及《孝经》、《论语》。为国子助教。后召入寿光殿说《礼记》义,武帝善之。加员外散骑郎。性孝,常驻日诵《孝经》20遍。丁母还乡。大同十一年卒于心脏病。著有《礼记皇氏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孝经皇氏义疏》等。《南史》、《梁书》有传。    83.施士訇★★  施士訇(734-802 )。唐吴人。明毛《诗》,兼《左氏春秋》,以二经教授。与啖助、赵匡、陆质、钟子陵、蔡广成、强蒙等以学名于世。大历中由两门助教为博士。秩满当去,诸生乞留。凡19年,卒于官。著有《施氏诗说》、《春秋传》。新旧《唐书》有传。    84.钱处士★★  钱处士即钱近人,清乾隆间苏州人。家境贫寒,父母早丧,寄居于鞋匠家,遂习其业。然从小喜读诗书,经史子集、九流百家无不浏览,尤致力于《孝经》、《论语》。苦学成才后,诲人不倦。性朴讷,不妄取一钱,洁身自好,安贫乐道,人称“补履先生“ 。终年76岁。殁后无子,众人葬之于虎丘。    85.徐祯卿 ★★  
徐祯卿(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土,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86.翁同龢★★   
翁同龢 ( )。字声甫,号叔平,别署均斋、瓶笙,晚号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常热城区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一甲一名进士及第,授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都察院左邻御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其在军机时,位中法战争爆发,主张抗战并支持刘永福的黑旗军保卫疆土。中日甲午战争时,又为主抵御外海,反对李鸿章求和。后举荐康有力,支持变法维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慈禧太后削职回籍;10月,又被下令革职,永不叙用.交地万富严加管束。翁同龢归里后,隐居西门外鹁鸽峰墓庐。光绪三十年五月,卒子里第。宣统元年(1909年),吴中士大夫请为湔雪,由两江总督端方代奏,准开复原官,后追溢文恭。翁同龢出身世宦,窝藏书。诗文简炼凝重,书法纵横跌宕,力透纸背,有颜真卿风骨,著名于时。遗著有《瓶庐诗稿主》、《瓶庐文钞》、《翁文恭公日记》等。    87.钱谦益★★   
钱谦益 ( )。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常熟人。明万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时典试浙江,转右春坊中允,参与修《神家实录》。后大魏忠贤罗织东林党案牵连,削籍归里。崇祯初,起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适值会推阁员,温体仁、周延德争权,谦益被抨击,再次削籍返家。弘光时宫礼部尚书,迎合马士英、阮大铖,拥立福工。清兵南下,授内秘书院学士兼礼都右侍郎,旋即称病运里。传与抗请复明志士有交往。顺治初,因江阴黄毓祺起义案牵连,被逮入狱,次仁获释。自是息影居家,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诗文在当时颇负盛名,东南一带,奉为“文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钱氏著述被列为“悖妄著书人诗文“,其已载入县志者均被删削。著作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开国群雄事略》、《列朝诗集》、《内典文藏》等。殁葬于虞山南麓    88.陆机★★  陆机 (261-303 )。字士衡晋吴县人。逊孙,抗子。少有异材,闭门勤学,文章寇世。太康末,与第云入洛。文才倾动一时,时称二陆。张华谓:“伐吴之役,利获二俊。“累迁太子洗马,著作郎。后事成都王颖,为平原内史。太安初,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及军败,宦人孟玫潜机有异志,遂遇害。诗、赋、文俱佳,钟嵘誉为“太康之英“。唐太宗称其“远超枚、马,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人而已。“葛洪称机“文犹玄囿积玉,无非夜光;五流吐流,泉源如一。其洪丽妍赡,英锐漂逸,亦一代之绝。“著作甚丰。有《陆士衡文集》、《陆氏要览》、《惠帝起居注》等。《晋书》有传。
  89.朱买臣★★  朱买臣 (?-公元前115 )。字翁子。汉吴县光福人。家贫好读书,不治产。卖柴为生,妻难忍贫苦求去,买臣不能留。得同乡严助荐,得封为中大夫,因向皇帝献灭东越之计,又封会稽太守。再官都尉,位列九卿,因犯法免官,不久遇赦,任丞相长史。晚年因与张汤不和,上书告张,张被逼自杀。武帝亦诛买臣,精通《春秋》、《楚辞》,擅长辞赋。《汉书》有传。    90.计成★★  计成:字无杏,号否道人,明代杰出的造园艺术家,生明万历壬午年(1582年),自幼倾心艺术,擅长书画,游历了天南海北的名山大川,丰富了创作思想,并立志开创立体的山水艺术。天启三年(1623年),计成到武进为罢官文人吴玄造园,将传统的山水画记,综合了文论、诗论及地方民俗、历史文学、园学工程技术熔铸一炉,营造了一处精巧的人间仙境,名为“东第园”,从此名声大振,并先后设计建造了常州的“吴园”,扬州的“影园”,仪征“寤园”,后经安徽太平府又鞍山名士曹无甫提议用文字图样把造园的方法记述下来,以传后世。1631年开始写作一本取名《园牧》后改《园治》的专著三卷,该书不但影响我国,而且东渡传播到到日本及现在的西欧,成为造园学的经典著作。    91.金国宝★★  金国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中国近代统计学的奠基人之一,最早翻译列宁著作的译作者,著作有《统计学大纲》、《中国经济问题》、《工业统计学原理》等著作。曾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委员等职。    92.顾雍★★  顾雍 (168-243 )。三国吴吴郡人,字元叹。少从蔡邕学。弱冠为合肥长。孙权领会稽太守,以为丞,行太守事,有治绩。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候。黄武四年,封醴陵候,代孙邵为丞相。为相十九年,任人唯才,持论严正,为权所倚重。卒谥肃。《三国志》有传。    93.周广★★  周广 (不明 )。唐吴人。精于医,观人颜色,便知疾之浅深。玄宗征至京师,召有疾者验试之,治辄愈。帝深加礼,欲官之,固辞还吴中。    94.杨惠之★★  杨惠之 (约713-756 )。唐吴县吴山张古村人。与吴道子同师学画,见道子艺成,惠之耻居其下,便焚笔,专力塑作,遂为天下第一手。时人语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苏东坡有《杨惠之塑维摩像诗》。著有《塑决》。    95.韦应物★★  韦应物 (737-791 )。唐京兆万年人。韦待价曾孙。初以三卫郎事玄宗,后折节读书,肃宗时入太学。代宗永泰中,为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剌史,寻改江州剌史,追赴阙,迁左司郎中。贞元初,复出为苏州剌史,世称韦苏州。三年后罢,居苏州永定寺,斋心屏除人事。工诗。与顾况、刘长卿等相唱和。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或与陶渊明合称“陶韦“。有《韦苏州集》。    96.沈既济★★  沈既济 (750-800 )。唐吴县人。传师父。博通群籍,史笔尤工。建中初,杨炎荐有良才,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及炎得罪,亦坐贬处州司户参军。后入朝,位礼部员外郎,卒。有《建中实录》、《枕中记》、《任氏传》等。新旧《唐书》有传。    97.刘禹锡★★  刘禹锡 (772-842 )。字梦得。唐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官至集贤殿学士。裴度荐为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友善,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工诗,曾仿民歌体作《竹枝词》等。唐大和五年(831)冬,出任苏州剌史,大和八年秋离任。新旧《唐书》有传。
  第十四项和第八十六项,同为翁常熟,是不是楼主只顾复制粘贴,没仔细看啊..  还有,第九项,章太炎,死在苏州,却不是苏州人,不必列入,如果死在苏州的也列入,那就不止这97项了吧,  别的,看看再说,.
  8.俞樾★★★    俞樾()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这个人怎么回事?
  韦应物,是西安人,曾任苏州刺史,称韦苏州,不应列.  刘禹锡,河南人,和苏州关系,我也不明白,不应列,
  这些均是对苏州有过贡献的历史人文,虽然有些不是生在苏州,但一生跟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死于苏州。很多名人的故宅至今保留完好,列入苏州的旅游景点,重点保护对象~    8.俞樾★★★      俞樾()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上面这个有天涯敏感的字符,发不上去*      以上这些是转载于网上关于苏州的历史人物,今天下午晚些时候在网上找的,还没仔细看  
  又记得一个“唐伯虎点蚊香
  原来是和苏州有关系名人,照这种思路,除了少数外地人外,和苏州有关系的名人大多是苏州地区的原藉。  不好说什么,爱誰誰吧。
  楼主有才啊
  了解苏州人文知识,苏州名人馆是一个好去处。。。  
  @谊宇 26楼
23:34:00  这些均是对苏州有过贡献的历史人文,虽然有些不是生在苏州,但一生跟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死于苏州。很多名人的故宅至今保留完好,列入苏州的旅游景点,重点保护对象~  8.俞樾★★★  俞樾()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上面这个有天涯敏感的字符,发不上去*  以上这些是转载于网上关于苏州的历史人物,今天下午晚些时候在网上找......  -----------------------------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州市吴中区邮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