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 合同法法院:如何认定合同属于本约还是预约

登录北大法宝
最高法院公报有关预约合同判例裁判规则
【法宝引证码】
责任编辑:刘春梅
相关文章:
该作者其他文章
同类其他文章
版权所有 &京ICP证010230号
Copyright &
Chinalawinfo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Pek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Legal Information
  电话:86-10-288;&#10-8266
传真:86-10-最高法院:关于“预约合同”裁判规则集成
日期:&& 阅读: 次 背景:[字体:
作者:向阳等
  作者:向阳、贾建兵、梁民生,北京市尚格律师事务所
  来源:尚格律师(shanggelawyer)
  【导读】我国合同法中并没有事关预约合同的法律规定,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的内容,从司法解释和法理上正式确立预约合同的概念。然而,由于关于预约合同的法律规定模糊和笼统,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认购书、预约书、订购书、意向书、备忘录等形式的合同究竟是预约合同还是本约合同,预约合同与本约合同之间的关系等实务问题认识不一,进而导致司法裁判的混乱。现以最高人民法院5个裁判案例为蓝本进行剖析,拟归纳出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思路。
  一、涉预约合同裁判规则集成
  1、约定签订正式合同之前各方可行使放弃权的合同视为预约合同
  裁判要点:当事人签订的《股权转让意向书》虽然就股权转让标的、价款及价款支付方式进行了约定,但由于同时赋予了各方当事人可以放弃交易的权利和处理规则,因此应当认定该意向书的约定仅为意向性安排,不能据此认定该意向书为本约合同。
  2、基于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生效的预约合同应当履行
  裁判要点:当是否继续履行预约合同产生争议时,若根据合同目的、合同履行方式和预约合同实际履行情况能够继续履行的,依法应当继续履行。
  3、欠缺商品房买卖合同法定核心条款的意向书应视为预约合同
  裁判要点:商品房买卖《意向性协议书》约定的内容须同时具备《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形式要件,并且出卖人已经按照约定收受购房款两个条件,才能认定该意向书为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本约合同,否则,意向书仅是商品房买卖的预约合同。
  4、预约合同中具体明确的内容应视为本约合同的组成部分
  裁判要点:本约合同中虽未明确的内容,但由于双方当事人在预约合同中协商一致的、确定性的条款,基于合同目的和交易习惯,也应视为本约的一部分。
  5、名为预约合同实为本约合同的应直接认定为本约合同
  裁判要点:协议中有&待双方签订正式合同后&的表述,虽形为预约合同,但若协议本身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具体,且包含了合同内容主要内容的,则应当直接视为本约合同。
  二、关于最高法院5个案例的详细剖析
  案例一
  约定签订正式合同之前各方可行使放弃权的合同视为预约合同
  &&海南嘉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张小侠、海口南川实业有限公司、海南南国置业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
  【关键词】
  合同 | 预约合同 | 本约合同 | 股权转让
  【裁判要点】
  当事人签订的《股权转让意向书》虽然就股权转让标的、价款及价款支付方式进行了约定,但由于同时赋予了各方当事人放弃交易权及处理规则,因此应当认定该意向书的约定仅为意向性安排,不能据此认定该意向书为本约合同。
  【案件索引】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1)民二终字第10号
  【基本案情】
  日,嘉博公司与张小侠、南川公司签订《股权转让意向书》,约定:张小侠与南川公司拟将各自持有的南国公司的股权转让给嘉博公司,同时约定了转让标的、价款和支付方式。该意向书第三条第4款明确约定:若张小侠、南川公司或南国公司不具备意向书约定的8种情况的任一情形,嘉博公司有权随时单方面解除意向书并要求退还定金;若因嘉博公司的原因导致不能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嘉博公司所付定金,张小侠与南川公司有权没收;若张小侠与南川公司在嘉博公司尽职调查结束后不愿意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张小侠与南川公司将双倍返还定金。
  【争议焦点】
  《股权转让意向书》是预约合同还是本约合同?
  【裁判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嘉博公司与张小侠、南川公司签订的《股权转让意向书》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为有效合同。《股权转让意向书》就订立《股权转让协议》的时间、步骤及违反意向书的违约责任等均作出了明确约定,应当认定为三方当事人为订立《股权转让协议》而签订的预约合同。该意向书亦就股权转让标的、价款及价款支付方式等股权转让协议的条款作了约定,但由于该意向书第三条第4款明确约定若张小侠与南川公司在嘉博公司尽职调查结束后不愿意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张小侠与南川公司将双倍返还定金,亦即赋予了张小侠与南川公司以双倍返还定金为代价不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合同权利,且第四条还就三方当事人不能签订正式《股权转让协议》情况下公证提存款的处理作出了约定,因此应当认定该意向书关于股权转让协议条款的约定仅为意向性安排,在未签订正式《股权转让协议》的情况下,三方当事人均可以放弃股权转让交易,不能据此认定该意向书性质为股权转让协议。对嘉博公司关于该意向书已经完全具备了股权转让协议的要素,应为具有合法效力的股权转让协议本约的主张,本院不予支持。
  【案例注解】
  虽然该案意向书就股权转让标的、价款及价款支付方式等股权转让协议的条款作了约定,形式上亦具备了部分股权转让协议的主要条款,但该案意向书仅是预约合同。理由有三:一是合同标的。合同标的不同是预约合同与本约合同区别之一。预约合同的合同标的和合同目的只能是订立本约合同,而本约合同的标的,由于合同类型不同比较广泛。该案中,意向书的合同目的和合同标的是将来双方签订正式的《股权转让协议》,而不是《股权转让协议》的合同标的股权转让法律关系本身。二是合同内容。一般而言,预约合同的内容比较原则和简单,不包含关于权利义务的具体、细化的规定,而本约合同的约定比较全面、具体、确定,一般会涵盖具体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内容。三合同意图。从签订合同目的是意向性安排还是直接缔约本合同进行区分。该案中,是否签订本约合同,各方当事人享有自由选择权,这也可以从侧面证明该意向书仅是预约合同。如该意向书第三条第4款明确约定&若张小侠与南川公司在嘉博公司尽职调查结束后不愿意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张小侠与南川公司将双倍返还定金,亦即赋予了张小侠与南川公司以双倍返还定金为代价不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合同权利&,且第四条还就三方当事人不能签订正式《股权转让协议》情况下公证提存款的处理作出了约定。
  案例二
  基于诚实信用原则预约合同能够履行的应当继续履行
  &&福建省莆田市广源饲料有限公司与陈华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案
  【关键词】
  合同 | 预约合同 | 继续履行 | 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转让
  【裁判要点】
  基于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生效的预约合同应当履行。当是否继续履行预约合同产生争议时,若根据合同目的、合同履行方式和预约合同实际履行情况能够继续履行的,依法应当继续履行。
  【案件索引】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4)民申字第935号
  【基本案情】
  广源公司与陈华签订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预约合同》和《委托合同书》,根据《预约合同》和《委托合同书》约定,广源公司的签约目的是获取转移土地使用权的对价即土地价款,而陈华签约是为了使用土地。预约合同履行方式包括办理国有土地转让变更登记及国有土地无法转让情况下转为租赁协议。
  【争议焦点】
  《预约合同》是否应当继续履行?
  【裁判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当事人履行合同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预约合同》与《委托合同书》均未约定陈华有违法行为时,广源公司有权解除合同,《委托合同书》约定陈华因建设中的违法行为导致土地转让正式合同不能签订或者受到行政处罚,应自行承担后果。《预约合同》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及国有土地使用权不能办理过户登记时转为租赁关系两种履行方式,广源公司的签约目的是获得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款或收取租金。现无充分证据证明国有土地使用权确实无法办理过户;即使国有土地使用权不能办理过户,双方可以依据《预约合同》第八条约定订立土地出租协议,以通过收取土地租赁费形式获取对价。据此,二审法院判决广源公司与陈华继续履行合同并无不当。
  【案例注解】
  首先,依法生效的合同应当全面履行。《合同法》第六十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基于民商事交易诚实信用原则,依法生效的合同,应当全面履行。其次,合同履行不符合约定可以承担继续履行的违约责任。根据《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因此,一方不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另一方可以请求法院判决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承担继续履行的责任。最后,继续履行不存在履行上的法定除外情形的应当继续履行。《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是法律上或事实上不能履行;二是债务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三是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该案中,预约合同作为一个独立的合法、生效的合同,当事人应当全面履行,且当事人约定了两种履行方式,属于当事人真实、合法的意思表示,应予尊重,在不存在合同法规定的不继续履行例外的情形下,基于合同目的和实际履行情况,预约合同应按照未违约方的请求,由违约方继续履行。
  案例三
  欠缺商品房买卖合同法定核心条款的意向书应视为预约合同
  &&曾建华与贵州康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商品房买卖预约合同纠纷申请案
  【关键词】
  合同 | 预约合同 | 本约合同 | 商品房买卖
  【裁判要点】
  商品房买卖《意向性协议书》约定的内容须同时具备《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形式要件,并且出卖人已经按照约定收受购房款两个条件,才能认定该意向书为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本约合同,否则,意向书仅是商品房买卖的预约合同。
  【案件索引】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3)民申字第255号
  【基本案情】
  曾建华与康泰公司于日签订《意向性协议书》,于日签订《商谈纪要》。《意向性协议书》约定康泰公司在取得商品房销售许可证后,将通知曾建华签订正式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曾建华主张其141.7万元已付购房款,经法院查证,由组付款组成为:第一笔是王子丰借给康泰公司的15万元,由康泰公司出具收据,收据上加盖该公司公章,并由会计签字,康泰公司的帐目中有记载;第二笔6.7万元及第三笔120万元仅有卢思品所打的收条,康泰公司未盖章,其帐目中亦无记载。卢思品主张该126.7万元系其1999年不再担任康泰公司法定代表人后陆续向曾建华夫妇所借。
  【争议焦点】
  商品房买卖《意向性协议书》是预约合同还是本约合同?
  【裁判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关于案涉协议的性质问题。曾建华与康泰公司于日签订的《意向性协议书》及曾建华、王子丰与康泰公司于日签订的《商谈纪要》不具备《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的主要内容,且《意向性协议书》明确约定康泰公司在取得商品房销售许可证后,将通知曾建华签订正式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从合同名称&意向性协议书&的表述来看,双方对该合同的性质为预约是明确的,曾建华申请再审对此予以否认,不符合本案事实。
  【案例注解】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商品房销售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买受人应当订立书面商品房买卖合同。商品房买卖合同应当明确以下主要内容: (一)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二)商品房基本状况;(三)商品房的销售方式;(四)商品房价款的确定方式及总价款、付款方式、付款时间;(五)交付使用条件及日期;(六)装饰、设备标准承诺;(七)供水、供电、供热、燃气、通讯、道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交付承诺和有关权益、责任;(八)公共配套建筑的产权归属;(九)面积差异的处理方式;(十)办理产权登记有关事宜;(十一)解决争议的方法;(十二)违约责任;(十三)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商品房的认购、订购、预订等协议具备《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的主要内容,并且出卖人已经按照约定收受购房款的,该协议应当认定为商品房买卖合同&。
  综上,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意向书、预定书、备忘录等预约合同,只有在兼具《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主要内容,并且购买人已经支付购房款这两个条件下,才满足法律拟制的特别条件,成为商品房买卖的本约合同。该案中,由于《意向性协议书》内容不具备商品房买卖合同的主要内容,且认定出卖人已经收取房款的证据不足,因此,预约合同没有完成法律上的拟制转化,应当属于预约合同。
  值得一提的是,预约合同是否需要具备《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十六条的全部内容?笔者认为,只需具备核心条款即可,暨(一)、(二)、(四)(五)、(七)、(十)、(十二),其法律和法理依据是《合同法》第十二条第一款关于合同的条款的规定。
  案例四
  预约合同中具体明确的内容应视为本约合同的组成部分
  &&北京中进物流有限公司与新疆中远国铁物流有限公司租赁合同纠纷申请再案
  【关键词】
  合同 | 预约合同 | 本约合同 | 租赁合同
  【裁判要点】
  本约合同中虽未明确的内容,但由于双方当事人在预约合同中协商一致的、确定性的条款,基于合同目的和交易习惯,也应视为本约的一部分。
  【案件索引】
  最高人民法院(2014)民申字第709号民事裁定书
  【基本案情】
  日,新疆中远国铁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公司)与北京中进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进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份,约定双方共同开发国际过境商品车运输及国内自主品牌商品车主机厂出口中亚的业务。国铁公司将自有的25台商品车运输车租赁给中进公司,与中进公司的运力资源合并,形成联合运力平台。国铁公司负责在新疆自治区交通厅办理其名下的、合并至联合运力平台的商品车运输专用车的涉外资质。具体合作内容双方另行签订详尽的合同,以限定合作范围及细节。日,国铁公司与中进公司签订《商品车专运车租赁合同》,双方对车辆租赁中具体的权利内容明确和细化,但未约定国铁公司负有提供涉外资质的义务。
  【争议焦点】
  涉案专用车办理涉外资质是否是国铁公司的合同义务?
  【裁判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中进公司与国铁公司先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租赁合同》,《租赁合同》的订立系以《战略合作协议》为基础,两份协议构成预约与本约的关系。《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国铁公司负责办理双方合作项下的商品车运输专用车的涉外资质,虽然《租赁合同》中对此未作约定,但双方当事人在预约合同中协商一致的、确定性的条款,应视为本约的一部分而订入本约。国铁公司未予办理涉外资质构成违约,中进公司可以主张相应的违约责任。
  【案例注解】
  首先,预约合同依法应当全面履行。预约合同中内容是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尤其是那些内容明确具体的合同条款,更是双方当事人经过数次谈判、磋商,在双方相互妥协、退让的基础上才达成的,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在交易过程中,无论是预约合同还是本约合同,均是依法生效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其次,对条款有争议的,应根据合同目的、交易习惯综合把握。对合同条款产生争议的,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最后,该案中,预约合同中明确具体的条款,暨为运输车辆办理涉外资质,其是实现合同目的的必要条件,符合涉外物流的交易惯例,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并参考有关要约的类似法律规定,&相对人对此有合理信赖的,该内容可以作为默示条款而进入合同&, 虽然本约中未明确,但是由于预约合同中协商一致的、确定性的条款,基于合同目的和交易习惯,也应视为本约的一部分。
  案例五
  名为预约合同实为本约合同的应直接认定为本约合同
  --卢济政与四川省齐祥食品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再审案
  【关键词】
  合同 | 预约合同 | 本约合同 | 土地使用权转让
  【裁判要点】
  协议中有&待双方签订正式合同后&的表述,虽形为预约合同,但若协议本身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具体,且包含了合同内容主要内容的,则应当直接视为本约合同。
  【案件索引】
  最高人民法院 (2013)民提字第165号民事判决书
  【基本案情】
  日,四川省齐祥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祥公司)作为甲方与作为乙方的卢济政签订了《土地转让定金协议》,约定齐祥公司购买的原烟厂厂房土地总面积约41亩,已办理出让、变性、规划手续,现将该宗地全部转让给内部股东,达成以下共识:一、该41亩土地为出让商住用地,作价5600万元转让给卢济政;二、卢济政向齐祥公司支付定金1000万元,定金转让到齐祥公司账户生效,否则协议无效;&&,四、待双方签订正式转让合同后,该宗土地过户手续办完,卢济政一次性付清土地价款,同时齐祥公司将现有厂房拆除、材料清理干净移交给卢济政;&&等内容。该协议签订后的当天,卢济政向齐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黄万灿交付了定金1000万元,黄万灿出具了收据。
  【争议焦点】
  涉案《土地转让定金协议》是预约合同还是本约合同?
  【裁判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土地转让定金协议》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从名称上看类似于预约合同,合同中也有&待甲、乙双方签订正式转让合同后&的表述。但是,从该协议整体分析,协议对转让土地的面积、位置、诉争土地的其他具体信息、转让价款、支付方式、税费承担、违约责任等均有明确约定,具备了合同的主要条款。因此,应当认定该《土地定金转让协议》为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本约合同。
  【案例注解】
  一方面,对合同性质的定性应整体性考量。合同性质的认定不能仅凭合同的单个条款或合同名称进行认定,而应根据合同目的、缔约意图、合同内容主要条款所涉法律关系进行整体上的分析和把握,即合同双方当事人所设立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全面理解和准确判定。另一方面,根据当事人对合同利益享有和风险分担所作的约定来确定。利益状态不同,对于合同性质的认定会产生重要影响。苏永钦教授曾指出,典型契约立法通过对各种典型交易中双方权利义务与风险成本的公平分配,负担了一定的&指导图像&功能,特别是对于民间不断大量生产的定型化契约条款有其制衡功能。该案中,协议书对转让土地的面积、位置、诉争土地的其他具体信息、转让价款、支付方式、税费承担、违约责任等均有明确、具体约定,且具备了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的主要条款,因此应直接视为本约合同。
  三、&预约合同的认定与违约责任承担问题&专家意见
  1、预约合同,是指当事人约定将来订立一定的合同(本约)的合同。预约并非要约亦非要约邀请,而是一种独立的合同,据此使当事人负有缔结某个合同的义务;基于该预约而订立的合同称为本约。因而,预约是一种债权合同,以订立本约为其债权债务关系内容。
  2、预约合同不具有强制履行性。预约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仅使当事人负有将来按预约规定的条件订立主合同的义务,而不负履行将来要订立的合同即&本约&中的义务。如果预约的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其订立本约的义务,则另一方有权请求法院强制其承担违约责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预约合同成立时,本约并没有成立,违反预约合同,拒绝订立本约,另一方也只能由法院强制其订立本约或者承担其他违约责任,但不能要求其承担违反本约的责任,更不能要求其履行本约的义务。
  四、关于&预约合同&的相关文章推荐
  1、王利明:《预约合同若干问题研究&&我国司法解释相关规定述评》,中国法学网。
  2、白玉:《预约合同的法理及应用》,《东岳论丛》2009年,第7期。
  3、陈进:《意向书的法律效力探析》,《法学论坛》,2013年,第1期。
  4、陶玺:《预约合同的效力与违约救济问题研究》,中国民商法律网。
  5、徐德风:《意向书的法律效力问题》,《法学》,2007年,第10期。
  6、陆青:《&买卖合同法司法解释&第2条评析》,《法学家》,2013年,第3期。
来&&源:尚格法律人
录入: |&网址:&&&&
相关新闻 & & &
版权所有 &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奥体大街69号新城科技园5栋4楼
步行路线:地铁中胜站2B或1C出口,沿泰山路经过两个红绿灯路口右拐即看到新城新城科技园5幢,全程750米,步行8分钟。
电话:025- 传真:025-【干货】如何区分框架协议的预约或本约性质
谢刚 国枫律师事务所
框架协议或框架合同(Frame contract,Rahmenvertrag)框架协议或框架合同是源于德国法的概念,是指为双方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同一类型合同(个别合同),提供基本框架(架构)和基本条件的合同。框架协议一般存在于长期或复杂的交易关系中,订立框架协议的目的在于提前确定合作对象和双方的合作关系,并调整在框架协议的范畴下订立的所有合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框架协议作为复杂交易常用的协商工具,在我国目前的商业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在就交易的各项细节达成一致意见之前,当事人会选择先行签订一个框架协议,表明各方已就交易的主要内容达成共识,同时约定各方当事人将就交易的具体细节另行签订相关书面协议。对于这类框架协议的性质和效力,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理论界也存在不同观点。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理论界的观点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对于框架协议的性质进行辨别和区分。一、框架协议是预约还是本约框架协议是企业兼并重组交易中常见的一种合同类型。例如,在某企业以换股方式进行的重组中,合作各方首先签订了一份《框架协议》,其中对于重组的整体方案、各个步骤的具体安排、违约责任以及适用法律和争议解决都进行了明确约定。各方在协议中约定:“各方同意在本协议签署后根据本协议的约定正式签订《出售资产协议》、《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等其他相关协议。”随后,合作方另行签订了其他具体的合作协议。在本案中,《框架协议》是预约还是本约?对于框架协议的性质问题,目前的理论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我们注意到,部分学者认为,框架协议应属于本约。例如,清华大学教授韩世远在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时指出,“框架协议通常表现为本约,只是其中会有一部分内容,需要将来当事人通过具体合同另行具体化。”其实,想要判断框架协议是预约还是本约,首先应明确一个前置问题,即如何区分预约和本约。预约和本约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按照学界通说,预约是约定将来成立契约的契约,而将来成立的契约就是本约。我们注意到,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形成对于预约和本约的统一区分标准,判断合同属预约还是本约完全属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范畴。然而,由于不同的法官对于法律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司法实践中对于预约和本约的认定存在诸多不同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地方、不同级别的法院也存在比较严重的“同案不同判”的现象。由于预约和本约在违约责任和赔偿范围上存在较大差异,错误认定合同的预约或本约的性质将会导致不公平的裁判结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首次对预约合同进行了规定,该解释第二条规定:“当事人签订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意向书、备忘录等预约合同,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买卖合同,一方不履行订立买卖合同的义务,对方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预约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上述条文明确规定了预约合同的效力和违约责任,但略显遗憾的是,该司法解释并未就如何区分预约和本约进行规定,这一问题上的立法空白也直接导致了审判实践中在该问题上存在的混乱局面。对于预约和本约的区分,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社科院梁慧星教授认为,预约与本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辨别:第一,是否需要另签买卖合同。如果需要,则是预约。第二,是否发生直接交货、付款的义务。如果是,则是本约。第三,违约之后,是否可以要求继续签订买卖合同。如果可以要求继续签订买卖合同,则为预约。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认为,预约和本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第一,预约没有设定具体法律关系的意图,否则应将其认定为本约。第二,预约合同的标的仅为订立本约,一般不包括形成具体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内容。第三,在预约合同中,一般不可能出现关于违反本约合同的责任的约定,当事人通常只是约定要在一定期限内订立本约合同。学者们主张的判断标准虽然存在差异,但大都是以合同的具体内容作为判断某一合同是预约还是本约的根本标准。在审判实践中,部分法官同样采用类似的客观标准对预约和本约进行区分。那么客观解释方法究竟是否是预约和本约的根本判断标准呢?答案是否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在(2013)民提字第90号民事判决书中明确:判断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系本约还是预约的根本标准应当是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二、最高法院:区分标准是意思表示日,蜀都实业公司(甲方)与讯捷公司
&(乙方)签订《购房协议书》约定:甲乙双方就售房事宜形成如下一致意见:1.乙方购买甲方所拥有的2100平方米的房屋,总价格6750万元。2.本协议签订之日起,甲方收到乙方预计购房定金1000万元,待购房合同签订时,该定金自动转为购房款。3.甲、乙双方应就购房合同及付款方式等问题在本协议原则下进行具体磋商。
&4.甲、乙双方均应遵守本协议所确定的原则,违反则违约方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 1000万元。5.甲乙双方就该宗房屋买卖合同签订时,本协议自动失效。双方当事人对于该《购房协议书》的性质持不同的主张,而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均依据协议内容认定该《购房协议书》具有本约性质。在该案再审中,最高人民法院认为该协议的性质为预约,一审、二审认定其为本约是错误的。最高人民法院在该案的判决书中对如何区分预约和本约进行了充分、详细的说明:“首先,仅就案涉《购房协议书》而言,其性质应为预约。预约是指将来订立一定契约的契约。预约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的预约条款非常简略,仅表达了当事人之间有将来订立本约的意思,至于本约规定什么内容留待以后磋商决定;有的预约条款则非常详尽,将未来本约应该规定的内容几乎都在预约中作了明确约定。而若仅从内容上看,后者在合同内容的确定性上几乎与本约无异,即使欠缺某些条款,往往也可以通过合同解释的方式加以补全。因此,仅根据当事人合意内容上是否全面,并不足以界分预约和本约。判断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系本约还是预约的根本标准应当是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也就是说,当事人是否有意在将来订立一个新的合同,以最终明确在双方之间形成某种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如果当事人存在明确的将来订立本约的意思,那么,即使预约的内容与本约已经十分接近,即便通过合同解释,从预约中可以推导出本约的全部内容,也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排除这种客观解释的可能性。本案中,蜀都实业公司与讯捷公司在 &日签订的《购房协议书》中明确约定了双方拟进行买卖的房屋的位置、面积和价款,应当说具备了一份正式的房屋买卖合同的主要内容,可直接据此履行而无须另订本约。但是,双方当事人同时在该协议中约定:“……3.甲、乙双方应就购房合同及付款方式等问题在本协议原则下进行具体磋商。……5.甲乙双方就该宗房屋买卖合同签订时,本协议自动失效。”可见,双方当事人虽然约定了房屋的位置、面积及总价款,但仍一致认为在付款方式等问题上需要日后进一步磋商,双方的这一意思表示是明确的,而且,当事人在该协议第5条进一步明确要在将来订立一个新的合同,以最终明确双方之间的房屋买卖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因此,本院认为,案涉《购房协议书》的性质为预约合同,一审、二审判决认定该《购房协议书》的性质为本约是错误的,应予纠正。其次,结合双方当事人在订立《购房协议书》之后的履行事实,蜀都实业公司与讯捷公司之间已经成立了房屋买卖法律关系。本院认为,对于当事人之间存在预约还是本约关系,不能仅凭一份孤立的协议就简单地加以认定,而是应当综合审查相关协议的内容以及当事人嗣后为达成交易进行的磋商甚至具体的履行行为等事实,从中探寻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并据此对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作出准确的界定。”由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观点可知,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中占主导地位的以合同内容作为区分预约和本约的根本标准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判断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系预约还是本约的根本标准应当是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也就是说,当事人是否有意在将来订立一个新的合同,以最终明确在双方之间形成某种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对于当事人之间存在预约还是本约关系,不能仅以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协议的内容为依据,而应从协议内容和事后的履行行为中探寻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并据此对协议的性质作出准确认定。三、框架协议可能是预约,也可能是本约在明确了预约和本约的判断标准之后,我们回归到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即框架协议这类合同的性质是预约还是本约?答案其实已经非常明确:框架协议既可能是预约,也可能是本约。不能因为合同具有“框架协议”的名称,而顾名思义将其划入预约的行列;也不能因为部分框架协议的内容非常具体明确,而以偏概全将其归入本约的范畴。在这一问题上,崔建远教授的观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与最高人民法院的观点不谋而合。崔建远教授认为,框架合同与个别合同是一对单独的合同类型,与预约和本约的分类具有平行关系。框架合同和预约存在诸多区别,框架合同既有可能是预约,也有可能不是预约而是本约。而判断其为预约还是本约,仍应当依据前文所述的最高人民法院所主张的判断标准,即探究当事人在框架合同中的真实意思表示。回到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案例,重组各方签订的《框架协议》的性质是预约还是本约?我们认为,即使该协议的条款已经相当具体明确,且协议中明确约定了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但并不能因此而认定其为本约。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在签订《框架协议》后进一步磋商并达成其他正式协议的意思是明确且一致的,结合《框架协议》签订后各方另行签订相关具体协议的事实,足以认定双方当事人存在明确的将来订立本约的意思表示,因此该《框架协议》的性质应为预约。给计兮投稿请发邮箱:&
老兄的文不错。
同主题文章
一起讨论金融、法律、财税问题
<div class="num" value="3
<div class="num" valu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高人民法院合同法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