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大板块由于板块和张裂,东非大裂谷图片未来可能形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2-2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2-2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湘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54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7.91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随 堂 习 题 【解析】 梯田田埂是水平田地的护坝,应与等高线平行;修筑梯田主要是改变山坡的形态,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扩大了耕地面积。 【答案】 1.B 2.A 【解析】 图中C层为松软沉积物,在强大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可被冲刷掉,A层较坚硬不易被侵蚀,B层较软,容易受到侵蚀,最终可能形布瀑布。 【答案】 3.D 4.A 【解析】 甲处在内力作用下形成背斜后,表面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 【答案】 C 【解析】 丁处为断层沿着断裂面上升形成的断块山脉,喜马拉雅山和安第斯山是由于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形成的褶皱山脉。渭河平原为断层陷落区。 【答案】 B 典 型 例 题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陈桥洲是长江中由泥沙淤积而形成的岛屿,我国的崇明岛也是由泥沙淤积而形成的岛屿。新西兰南岛、爱尔兰岛为大陆岛;火地岛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第(2)题,图中河段的长江大体向北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该处的河水会向右偏,造成东岸侵蚀严重、西岸堆积严重,故该剖面中西坡较缓、东坡较陡。 【答案】 (1)B (2)D 【答案】 (1)A (2)C (3)C
【解析】 图中等高线向高值凸出,说明弯曲地区中心线的高度比两侧低,为山谷;岩层以A处为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为背斜。该处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①和②为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③为搬运作用,④为堆积作用。溶洞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裂谷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沙丘是由堆积作用形成的,戈壁是搬运后剩余物。第(2)题,沙尘暴现象“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是沙尘被搬运的过程。 【答案】 (1)A (2)C 课 标 要 求
方法警示探究
基 础 知 识
典 型 例 题 课后强化作业 课后强化作业
随 堂 习 题
课 标 要 求 基 础 知 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难点)
3.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通过绘图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重点+难点)
4.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重点)
5.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判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合理性。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2)内外力作用比较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都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二者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具体如下表: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特别提醒:(1)地质作用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根据能量来源不同划分的。
(2)内外力作用的联系
①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②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③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
(3)据科学家计算,两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一共抬升了约两万米,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目前只有8844.43米;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和深度基本未变。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珠穆朗玛峰地区在受内力地壳抬升的同时,又受外力的侵蚀作用,但仍以内力作用为主;渤海地区在受外力泥沙沉积的同时,地壳又在不断下降。内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作用的结果往往交织在一起。
图表解读:教材P36“天长日久,水可以雕刻出幽深壮美的峡谷”图
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强烈的表现,图中的峡谷显现出“一线天”的壮美景观。流水的这种侵蚀作用进行得十分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天长日久,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巨大峡谷的形成,往往是河流的侵蚀作用与内力作用导致的地壳抬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大板块可分为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每个大板块又可划分为若干小板块。如下图所示:
图注:①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其他的板块都包含有海洋和陆地。②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是板块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生长边界多分布于大洋中部,消亡边界多分布于海陆交界地带。
特别提醒: (1)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2)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冰岛属于生长边界;大型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地,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岛弧。
(3)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火山、地震最集中的地带。
(4)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宏观地形 图示 实例
碰撞 消亡(挤
→|← 两个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沟、山脉、岛弧
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
分离 生长(张裂)边界 板块张裂地区往往形成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
特别提醒:(1)可把平面图转换为剖面图,换个角度认识和理解板块运动和相应的宏观地表,如下图所示:
(2)判断海底岩石新老关系的方法
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图表解读:教材P37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图中你除了能熟练掌握六大板块的划分外,还需获得如下信息:
(1)属于亚欧大陆的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北运动,与亚欧板块相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
(2)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最北几乎达到了北回归线,这意味着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而安第斯山脉则是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
(3)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分界线,喜马拉雅山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4)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是两个板块彼此分离形成的,其面积会越来越大;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上,其面积越来越小。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
①概念: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2)构造地貌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具体如下表:
特别提醒:(1)地质构造规律的现实指导意义
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研究地质构造可有利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2)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的表现形式。
(3)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①“形态+新老”巧断背、向斜
a.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构造和地形。
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b.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当岩层不完整时,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注意新老关系的对比是在同一水平方向上的。)如图所示,背斜构造的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构造的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所以A为背斜,B为向斜。
②“断裂+位移”巧断断层构造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张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通常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概念 产生的地形
火山喷发 岩浆喷出地表,是一种岩浆活动 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
地震 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是一种地壳运动 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知识点睛 火山的构造、类型、分布及影响
(1)构造:火山由火山口A和火山锥B两部分组成,C为火山通道。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有时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2)类型:根据火山活动情况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等。活火山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如爪哇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如我国山西大同火山群。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如我国长白山天池,曾于1327年和1658年两度喷发,在此之前还有多次活动。
(3)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因地壳活跃多有火山、地震分布,世界上形成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两大著名的火山地震带。
(4)影响:不利方面有破坏田园、村镇,引起地震,建筑物倒塌,漂浮的火山灰会导致大气污染加剧,能见度降低,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利方面是会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和丰富的硫黄资源。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1)主要形式: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它们每时每刻都在雕塑着地表。
①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该作用破坏岩石,形成风化壳。
②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它破坏地表岩石,形成各种侵蚀地貌。
③搬运作用:经风化和侵蚀作用破坏后的碎屑物质,在流水、风、冰川等的作用下,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是地表夷平的重要过程。
④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形成各种沉积地貌。
⑤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化学的作用变成坚固岩石的过程。该作用形成各种沉积岩。
(2)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特别提醒:(1)各种外力作用间的关系
①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地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岩石经风化后就容易被侵蚀,风化作用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侵蚀后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条件。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能被风、流水、冰川等动力搬运,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②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各种外力作用长期而缓慢地进行着,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2)“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①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
②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
③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3)风力作用≠风化作用
风力作用是指风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的作用。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在内力作用造就的地表形态的骨架上,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以下通过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说明。
(1)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海浪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特别提醒:(1)自然环境与外力作用
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则是以某一种作用为主;而且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主导的外力作用不同。如下表:
地区 主要的外力作用 典型地区
干旱区 以物理风化和风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 准噶尔盆地的风蚀城堡
湿润区 以化学风化和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 成都平原
高寒区 以冰川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物理风化强盛 青藏高原
滨海区 陆地河流与海浪相互作用,以海浪侵蚀和沉积为主 珠江三角洲
地势高 以侵蚀作用为主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地势低 以堆积作用为主 华北平原
(2)常见的侵蚀地貌
(3)常见的堆积地貌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而且相对于自然界的外力作用而言,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更剧烈。
(2)人类在改变地表形态,改造人类活动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对人类的活动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特别提醒:并非所有的坡地上开辟梯田都是有利的
国家规定严禁在坡度大于25°的坡地上开垦耕地。但在实际当中,最好在坡度小于15°的坡地上按照等高线修筑梯田,将坡地改造成层层平地进行耕作,这样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但随着坡度的增大,修筑梯田工程量也会逐渐增加,而所得梯田的面积会逐渐减少,耕作的难度也会加大,并且易引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所以,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
【例1】 (2011·辽宁四校高一联考)下图表示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读图回答(1)~(2)题。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长江以西的叫西梁山,在长江以东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陈桥洲是此处的江心洲。
(1)下列四地与图中陈桥洲成因相类似的地区是(  )
A.火地岛      B.崇明岛
C.新西兰南岛
D.爱尔兰岛
(2)若沿东、西梁山作一长江横剖面图,下图中较吻合的是(  )
【例2】 (2011·长沙高一11月月考)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后完成(1)~(3)题。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同的是(  )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
(3)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审题时要抓住“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这几个关键字,回忆平时所学两种板块边界类型的特征,分析并确定图中板块的类型,进而根据各小题提供的条件进行解答。第(1)题,如图所示:两板块相向运动、相互挤压、褶皱隆起,其边界不会再明显扩展,故为消亡边界;图示内容,要判断出两板块是属于大洋板块还是大陆板块,条件缺失,但是从两板块的剖面特点、碰撞效果来看,应为同一性质的板块,即:皆为大洋板块或皆为大陆板块。第(2)题,东非裂谷带是
大陆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日本列岛和落基山脉皆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结果,不符合图中显示的同一性质板块碰撞这一特点。第(3)题,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有助于解决和解释相关地表形态、地貌的形成原因,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地热、矿产等资源的分布规律等问题。
【例3】 (2011·黄冈高一11月)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
B.山脊、背斜
C.山谷、向斜
D.山谷、背斜
(2)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该图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C.在该地能够找到化石的是A岩层
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例4】 (2011·黄冈高一11月月考)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貌与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溶洞—①
B.裂谷—②
C.沙丘—③
D.戈壁—④
(2)沙尘暴现象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应当属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例5】 (2011·正定中学高一期中)下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试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列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
甲________,乙________,a、b________。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____方向上力的作用,属于________(拉张或挤压)力。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运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________地;钻探石油应该选择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2)题,要求据图判断,经过读图可以知道甲地岩层向上凸起,应为背斜构造;乙地岩层下凹,应为向斜。a、b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应为断层。且由图示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该地地壳受到了来自南北方向的水平挤压力作用,导致岩层发生了南北方向的水平移动,形成东西走向的弯曲变形。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类,其中水平运动起着主导作用。又由图分析:甲构造属于背斜,顶部岩层因受张力作用,易
被外力风化、侵蚀;褶皱构造上面又形成了新的地层,说明该地地壳后来发生了下降,形成了沉积环境,为外力沉积提供了基础,据此易得出第(3)题的正确答案。对于第(4)题,甲地属于背斜构造,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成为隧道的选择地点。反之,乙地为向斜构造,岩层下凹缺少支撑功能,稳定性差,且地下水沿岩层向隧道内渗流,导致隧道潮湿,不能修建隧道。甲地为背斜,岩层上拱,容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
【答案】 (1)背斜 向斜 断层 (2)南北 挤压 水平 升降 水平 (3)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 外力沉积 先是地壳运动使岩层受挤压,发生弯曲,接受外力侵蚀,以后地壳下沉,接受外力沉积 (4)甲 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 乙 甲 岩层上拱,容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
一、单项选择题
(2011·杭州高一11月)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下图完成1~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2.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B.土壤类型
D.物质组成
(2011·南宁高一期中)下图中一条河流沿箭头方向流动。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最可能的地理景观是(  )
A.“V”形谷
B.“U”形谷
4.该地理景观的形成是由于(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风化作用
(2011·邢台高一11月月考)读下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甲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形成的向斜
B.外力作用形成的背斜
C.内力作用形成背斜后,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
D.内力作用形成的断层
6.下列地貌的地质构造与图中丁处相同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C.渭河平原
D.安第斯山
二、综合题
7.(2011·安徽高一11月)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_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选)(  )
A.渭河平原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为背斜;反之则为向斜。背斜和向斜在形成初期侵蚀不明显,往往表现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而形成年代久远的背斜和向斜,由于差异侵蚀的缘故则往往表现为“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图中④处两侧岩层相对上升,中间岩层相对下降,形成地堑。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答案】 (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受侵蚀 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 块状 (2)绘图略 (3)AC (4)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向斜构造利于两翼的水往中间汇集。所以,此处地下水丰富。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地理常识】(016)世界上最大的断裂带——东非大裂谷
常识君非常嗨皮又在周三与大家见面了,欢迎各位同学来到新的一期地理常识!今天我们继续分享“世界之最”系列地理常识,主人公是世界上最大的断裂带——东非大裂谷。一直以来,太空中的宇航员们回望地球,都会在非洲大陆东部看到一处巨大的红色凹痕,仿佛美丽的地球上一道不可磨灭的“伤痕”,而在它的点缀之下我们的蓝色地球又如此别致,所以宇航员们亲切称呼它为“地球上最美的伤痕”,这就是人们今天对它兴趣始终不减的原因所在。那么这道“最美伤痕”究竟位于何处,形成原因如何?它的存在和演变又对全球和区域环境又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初步探究一下吧!
东非大裂谷的地理位置
当乘飞机越过浩翰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比的“刀痕”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大峡谷”。 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让我们通过东非大裂谷位置示意图来认识一下东非大裂谷的位置。
由上图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东非大裂谷的位置信息:
(1)从经纬度位置看,东非大裂谷南起约20°S的东非赞比西河河口,像东北延伸至约30°N的尼罗河河口,赤道从中自西向东穿越而过,合计跨纬度50多度,与我国南北纬度跨度相当,这就造成裂谷带穿越了丰富的气候与自然地带。从非洲气候分布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裂谷带自赤道向南北延伸依次穿越了高山高原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和地中海气候区,所以其自然景观也一路从风景壮美的赤道马扎罗雪山、稀疏的草原灌木丛、绵延无际的撒哈拉沙漠最后到尼罗河口高大的油橄榄森林。巨大的纬度跨度造就了东非地区气候和自然景观的极端丰富性。从经度位置看,东非大裂谷狭长分布在25°E——30°E之间,正好全部处在东半球西部。
(2)从相对地理事物来看,东非大裂谷的整个形状可画成不规则三角形,该谷宽几十至二百公里、深达一千至二千米,裂谷的东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经马拉维湖,向北纵贯东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直达红海北端,全长约五千八百公里;西支南起马拉维湖西北端,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蒙博托湖等,一直到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谷,全长一千七百多公里,是世界最长的不连续谷。。东非大裂谷的地理位置用南、西北和北三个方向点的三角形来概括的话,南点在莫桑比克入海口,西北点则远到苏丹约旦河,北点则可进入死海。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与演变
根据我们在自然地理中学到的地质学原理,我们已经知道全球规模的板块运动奠定了各大洲基本的地形格局,而局部地区具体的外力地质作用又进一步削高补低对其进行修正,最后形成当前的地貌。从这一原理出发,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地质历史。根据相关地质历史资料显示,东非大裂谷大致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断裂抬升和和下陷分离两个主要阶段。首先是断裂抬升阶段——这里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两个板块张裂拉伸,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总长6400千米。其次是下陷分离阶段——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从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活动裂谷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开。
那么东非大裂谷的未来又会呈现怎样的面貌呢?这里我们有必要根据地质学相关知识和地质学家的观测资料进行一番预测。我们知道,板块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之一便是东非大裂谷,这一学说坚信若干万年后东非大裂谷必将继续扩张而导致非洲大陆一分为二,红海将扩张成为新的大洋。这一预测目前看起来已经有了一些征兆:1978年11月6日,地处吉布提的阿法尔三角区地表突然破裂,阿尔杜科巴火山在几分钟内突然喷发,并把非洲大陆同阿拉伯半岛又分隔开1.2米。2005年年9月,埃塞俄比亚北部某地的地面突然下沉10英尺,迅速向两侧裂开,裂开的大洞足以将数头骆驼和数只山羊吞没。在接下来三周时间,这个地方发生了160次地震,形成一个宽25英尺、长约0.34英里的大裂缝。据英国地质学家赖特估计,在未来100万年左右,裂缝将继续扩大,届时非洲之角将从非洲大陆完全脱离,形成地球上第八大洲——东非洲。赖特说,这种地质过程始终都在发生,不过,地面裂开通常只发生在海底,那个区域人们很难看到。欧美其他多数地质学家经过分析和研究,都言一个新的大陆将会在100万年间形成,东非大裂谷将会比如今长10倍,东非的好望角将从非洲大陆上分离出去。尽管这一预言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但我们知道地理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的永恒多变,就像我们说板块构造学说不是地质学中唯一科学的理论一样,我们也很难说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做出的关于东非裂谷的推论和预测就一定科学准确,作为一种猜想我们需要不断用太空与地面观测的实际数据来对其进行检验和修正,这也体现了我们的地理学是一门猜想与实证紧密结合的科学。
东非大裂谷产生的地理影响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与演变对东部非洲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非地区的地理格局。东非大裂谷虽然早期是地壳断裂的产物,但经过数千万年外力地质作用后这里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缺乏生机,相反这里是真正的自然宝库和生物天堂。为了方便起见,常识君简单地把东非大裂谷对东非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概括为多样的火山、遍布的湖泊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等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者。
首先是多样的火山,在裂谷带两侧排列着众多火山,其中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最为有名,这里首推东非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雪山。乞力马扎罗山现已辟为国家公园,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遗产录》。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邻近肯尼亚。它由地下熔岩强烈涌动堆覆的三个圆锥形火山丘组成。主峰基博峰(“乌呼鲁峰”)高5963米,是非洲最高山峰,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山峰雪线在海拔5000米左右,峰顶有一个直径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内冰雪覆盖,宛如巨大的玉盆。由于靠近赤道,气候炎热时,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又常在零下34℃。乞力马扎罗山的植被,因高度及坡向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从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直到高山草地、荒漠、冰川,依次而上。翠绿的身姿顶托着洁白的玉冠,远在200千米就能映入人们的眼帘。极目望去,翠白相间,云雾缭绕,无不使人心神幻动。乞力马扎罗山的神奇、壮美与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期待更多的人们来欣赏、品味。
(乞力马扎罗山实地摄影图)
再来看遍布的湖泊,主要有以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为主要大湖的数千个火山湖。这条大裂谷带是一座天然储水库,集中了非洲大部分湖泊,较大的总共有三十多个。维多利亚湖位于两大裂谷之间。该湖大部分在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境内,为两国与肯尼亚界湖。面积69000平方千米,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仅次于北美的苏必利尔湖。它还是尼罗河主要水源。1860年,英国探险家斯皮克到此考察尼罗河的源头时,遂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该湖泊。维多利亚湖湖岸线曲折。常年有卡盖拉河等众多河流注入其中,湖水唯一出口是北岸的维多利亚尼罗河,在那里形成了每秒达600立方米里本瀑布。著名的尼罗河支流白尼罗河就发源于此。维多利亚湖水产丰富,尤以非洲鲫鱼、尼罗河鲈鱼最为有名。。坦噶尼喀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位。它属于标准的裂谷型湖。断裂作用形成了湖岸四周的高崖峭壁。蜿蜒曲折的湖岸线长达1900千米。湖泊深1470米,是仅次于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面积33000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湖。为非洲的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四个国家共有。坦噶尼喀湖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周围植物生长繁茂,野生动物成群出现。湖中多鳄鱼和河马,周围有大象、羚羊、狮子、长颈鹿等,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鱼鸟故乡”。
(维多利亚湖卫星影像)
最后是本区丰富的生物资源,草原是裂谷带的重要景观。这里草原不仅面积大,而且集成了非洲大部分特征性动物资源。马塞马拉和塞伦盖蒂两个国家公园则是草原的典型代表。它虽分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但却连成一体。马塞马拉国家公园位于肯尼亚的西南角,面积1500多平方千米,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野生动物园毗邻,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这里野生动物不仅种类多,而且种群数量大。主要动物有猎豹、非洲象、黑犀牛、河马、斑马、长颈鹿、野牛、牛羚、羚羊、狮子、斑鬣狗、山地小苇羚、豺狗、瞪羚、蝠耳狐、蜜熊、獴、河狸、疣猪、狐狼、红鹤、秃鹫和7种灵长类动物。肯尼亚等国政府将这些地方辟为野生动物园或野生动物保护区。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每到雨季到来的时候,会有140万只角马和20万只斑马从坦桑尼亚向北迁徙到马塞马拉。隆隆的蹄声象闷雷一样此起彼伏,壮观无比。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北部,与肯尼亚的马塞马拉国家公园相连。它是东非野生动物众多保护区的核心部分。公园拥有规模极大的动物群落。在95种哺乳动物中,大都为这里特有。它们在季节性的水源地和草场之间来往迁徙。1991年,最后一群野狗从公园中消失。这里还有450种鸟类,包括34种猛禽、6种秃鹫、大鸨、鸵鸟和红鹳(火烈鸟)。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连同肯尼亚的马塞马拉国家公园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以说,东非大裂谷是一座真实的热带动植物资源宝库,并且它还是我们人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里公牛群迁徙的景象)
东非大裂谷是地球身上的“伤疤”,但它的美丽却独一无二,无法复制,它身上蕴含的地理知识也是无限的,值得我们去多多探究。如果你有机会前往东非旅行,请别忘了拍下乞力马扎罗雪山和动植物景观呦。本期地理常识就与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地理常识!
大家都在关注
图文:吴凯锋
编辑:孙月飞
教师群2| (满)
教师群1| (满)
海宁学生群 | (仅限海宁市在读学生)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享生活,爱地理,拥抱未来!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