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看的报纸印刷,能不能别再印刷了

    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前行。他们在黑夜中劳作,在月光下守卫。他们是黎明前的眼睛,是深夜中的坚守者。

    你我睡梦的呓语中、苏醒前的心跳中,他们正忙碌在工作岗位上,为这个城市增添一份新的温度。

    新华网财经部从2月3日起开始推出《午夜忙碌人》系列策划,还原这一特殊人群的平凡生活。

    新华网北京2月4日电(徐曼曼)印刷工老贾和报纸打了整整30年的交道。从1986年正式参加工作到如今,黑白颠倒的日子成了他生活的常态,他见证过报纸最辉煌的时刻,也正感受着纸媒“断崖式下滑”之后的重重压力。

    老贾名叫贾立杰,是新华社印务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主任。他向记者回忆起报纸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到异常兴奋。“奥运会前后是我所经历过的纸媒最巅峰的时期。那时印刷厂的任务量极大,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基本都超过12个小时。”

    2013年,纸媒逐渐进入“拐点”。报纸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可读人群迅速减少,发行量也随之急速下滑。中国报业协会的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为1360亿对开印张,同比上年的1505亿对开印张减少了145亿对开印张,下降了9.63%。这已是连续三年全国报纸总印刷量下降,而且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

    “2006年北京晚报能印20多万,现在才印1万多份。”数字上的落差让老贾唏嘘不已。

    但当他被问到“纸媒会不会消失”的时候,老贾却斩钉截铁地回答:“肯定不会”。

    “我们得生存啊,报纸消失了我们吃什么呢?”老贾打趣说。在老贾看来,纸媒存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报纸依然有着新媒体不可比拟的权威性,另外是行业性的报纸几乎不可能消失。

    有人对纸媒的生产链条作出这样的描述:白天的奔波属于记者,前半夜的枯燥属于编辑,后半夜劳累的,那是印刷工人。越是夜深人静,印刷工人越忙碌。

    印刷工人负责的是纸媒生产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新闻的“落地”。老贾将这最后的环节分为“三步走”,即接收,出版和印刷。

    22点,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油墨味。工人将ps版送上机器,开始最后的印刷过程。即使在冬天,工人们也穿得非常单薄。“机器全部启动之后,这里都热的出汗。”老贾说。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老贾最忙碌的月份。“春节过后就是两会,那会儿基本是没日没夜的干活,接下来就到了上市公司发布年报的时间段,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这些报纸一天能印七八百版。”

    由于报纸的特殊属性,“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节假日的概念,十一、过年都要值班。”老贾说。

    目前,老贾所在的印刷厂每天要印刷40多种报刊,平均一天要印3000令(1令=1000个单张)。枯燥的工作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近90个人的印刷厂人员构成“老龄化严重”,40%以上的工人都是50来岁,30岁—50岁的工人也占40%。老贾对选择这行的年轻人的建议简单又严苛:“你要在这儿干,就踏实干;你要真有什么想法,趁早,别在这儿混着。”

    老贾的日常生活像是一个真正的新闻人。平时白天睡醒了之后,他都习惯性地打开电视,定格到新闻频道,看看有没有什么大事儿发生。“如果有飞机失事啊、沉船啊之类的事情发生,就知道今天的工作轻松不了。”每天上班前,只要时间允许,老贾都会浏览下新闻APP,关注着最新鲜的时事动态。

    老贾说,在开动机器印刷前,报社对内容的临时改动几乎是家常便饭,报纸印刷出来之后全部作废的情况他也碰到过,所以对印刷工人来说,突发情况也就成了常态。

    近几年来,随着纸媒“冰寒”,印刷厂的生存空间也愈发艰难。但老贾依然对这个职业保持着敬畏之心。每份报纸印刷完成之后,老贾都要对其进行校对,包括大标题、图片、日期等等,不敢有一丝马虎,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颗朴素、简单的“匠人之心”,只为了读者清晨手捧的那份油墨香。

    在老贾手中的一份份报纸,镌刻的是这个时代的印记,还原的是整个历史的脉络。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 一、对图像处理主机显示器的色彩调整 要做到所见即所得是印刷领域的最高境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硬件本身的差异,硬件设置的变化,以及印刷工序的不稳定,使人们很难达到屏幕显示的效果即是印刷后的效果。我们要尽可能让屏幕显示和最终印刷品接近,尽可能缩小两者在视觉上的误差范围。具体就是在印刷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我们用印好的报纸,去调整屏幕显示。用Photoshop打开某个版面的图像文件和报纸进行比较校正,到控制面板,打开Adobe Gamma校正程序,按照提示,一步步完成操作。调节颜色时,要完全理解色光的加色原理和色料的减色原理,以及颜色的互补性原理,才有可能准确地校正屏幕显示与印刷品的效果。 二、调节扫描仪 大家认为Photoshop软件对图像文件可调整幅度大,所以忽视了扫描仪的校正,如果扫描仪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不但图像有可能偏色,而且损失的图像层次,不可能在Photoshop的调节中再调整出来,一般很多扫描仪都有校色片,用它随机带的软件调整即可。 三、设定分色参数 彩色图像扫描一般都是RGB模式,然后再将RGB模式转换成CMYK模式,此转换过程完全依据我们的分色参数进行,分色参数的设定不同,对印刷品的影响较大。 (1)网点扩大率的设置:网点扩大完全依赖于我们所使用的油墨特性以及新闻纸的印刷特性,轮转的高速印刷,要求油墨颗粒度不能过大,流动性要好,否则这就会导致网点扩大率增大,我们现在使用的新闻纸都非涂布纸,国产油墨标准与欧美墨色不完全一致,其墨色也没有预先加入墨色表中,而在表中我们可以找到相近的墨色,国产油墨特性和Toyo Inks标准较接近,因为它更适合亚洲气候,所以我们选择油墨为Toyo Inks(uncoated)标准,网点扩大率在20%左右。 (2)选择分色类型GCR和UCR,GCR为灰色成分替代(也叫非彩色结构工艺),UCR为底色去除。针对新闻纸印刷时,黑版的质量在整个印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采用缺省值GCR。 (3)设置黑版阶调:有较少、中、较大、最大值几个不同比例的黑版阶调曲线供选择,一般选择较少或中,彩色的层次曲线更丰富。 (4)设置黑版最大墨量,不同种类的原稿有不同的设置,此数值设定的依据是保证印刷品的黑场足够,有充分的反差,利于层次的再现。一般黑版设定限制在80%-100%之间。 (5)设置总墨量:由于新闻纸的特性,以及胶印轮转印刷的高速度,决定了总油墨量不能过高,否则会使印品看起来像脏的一样,新闻纸印刷总油墨量一般控制在260%-300%(CMYK四色网点相加的总和),此数值的设定由各个工艺所决定,完全依赖于印刷时的网点扩大率,若印刷时网点扩大严重,则必须减少该值(但不得小于240%),否则暗调部分会糊死,中间暗调层次损失严重。若网点扩大基本正常,则可以适当加大该值(但不能大于280%),保证暗调部分足够黑,充分表现中间暗调区域层次,有利于整个阶调的再现,但此值不能无限制加大,否则不利于印刷速度的提高,会出现很多问题。 四、对色阶和饱和度进行调整 由于我们的图像是印在新闻纸上,新闻纸是具有黄中带黑的有色纸,所以我们必须在色阶的调整中,把中间的色阶值从1调到1.6左右,这样才不至于印刷出来的报纸图片发黑。同时也要调整好图像的饱和度和明度,使图像既色彩层次丰富又明亮。 五、对图片的清晰度处理 印刷原稿种类繁多,每种不同的原稿达到的最终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在Photoshop处理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处理。一种情况对于人物图像,在做清晰度处理时,要使皮肤看起来细腻、光滑,对于皮肤的颗粒度不可过强;为使人物具有立体感,需要锐化轮廓、重要部分。另外对于所有的图像都要对图像的黑板进行USM锐化,锐化时可将数量值给得大些,直到达到所需的清晰度,但又不粗糙即可;也可分别对图像原稿中不同色版进行清晰度和颗粒度的处理,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报纸印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