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反交的连锁的方式都食在不一样 全国连锁?

4.区分杂交.自交.测交.回交.正反交.自由交配 :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相交也指不同品种间的交配.植物可指不同品种间的异花传粉. (2)自交×: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相交.植物指自花传粉. ——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4.区分杂交.自交.测交.回交.正反交.自由交配 :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相交也指不同品种间的交配.植物可指不同品种间的异花传粉. (2)自交×: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相交.植物指自花传粉. (3)测交:测交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用来测定F1基因型的方法.其原理是: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带隐性基因的配子.不会掩盖F1配子中基因的表现.因此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其分离比能准确反映出F1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分离比.从而推知F1的基因型. (4)回交:是指杂种与双亲之一相交(其中―→杂种与隐性亲本回交即测交). (5)正交和反交:若甲作父本.乙作母本作为正交实验.则乙作父本.甲作母本就是反交实验(实际上两种实验是相对的.即前者称反交.后者就是正交). (6)自由交配:在一定范围内的随机交配 核心考点整合 基因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8分)玉米相对性状差别显著,易区分观察;雌雄同株且为单性花,便于人工授粉;生长期短,繁殖速度快;产生的后代数量多,统计更准确,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研究小组将纯种甜玉米与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结果在甜玉社果穗上结甜粒和非甜粒。在非甜玉米果穗上只结非甜粒。甜粒与非甜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欲获得杂种F1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为准确起见,应选用上述&&&&&&&&&&&&&果穗上所结的&&&&&&&&玉米粒进行播种。(2)正常玉米雌雄同株,基因型为B_T_。基因型为bb的植株不能长出雌花序而成为雄株,因此雄株的基因型为bbT_。基因型为tt的植株上雄花序变成雌花序而成为雌株,故雌株基因型为B_tt。基因型为bbtt的植株也变成雌株。该研究小组让基因型为bbtt的植株接受基因型为BbTt植株的花粉,将收获的种子种下后,得到正常株1201、雄株1210、雌株2430。①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是什么规律?写出判断依据。(2分)②要使后代只产生雄株和雌株,必须选用基因型为&&&&&&&&&&&&&&&&&&(注明性别)的亲本进行杂交。(3)玉米的红粒与黄粒是一对相对性状,为测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研究小组从果穗上取黄粒和红粒种子,分别种植后自交,若只有红粒玉米的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 &&&&&&&&&&为显性性状;若黄粒及红粒玉米的自交后代均未出现性状分离,应进一步采用&&&&&&&&&&&&&&&&&&&&&&&&&&&&&&&&&&&&的方法进行鉴别。&
玉米相对性状差别显著,易区分观察;雌雄同株且为单性花,便于人工授粉;生长期短,繁殖速度快;产生的后代数量多,统计更准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小组将纯种甜玉米与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结果在甜玉米果穗上结甜粒和非甜粒。在非甜玉米果穗上只结非甜粒。甜粒与非甜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欲获得杂种Fl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为准确起见,应选用上述_________玉米果穗上所结的__________玉米粒进行播种。 (2)正常玉米雌雄同株,基因型为B_T_。基因型为bb的植株不能长出雌花序而成为雄株,因此雄株的基因型为bbT_。基因型为tt的植株上雄花序变成雌花序而成为雌株,故雌株基因型为B_tt。基因型为bbtt的植株也变成雌株。该研究小组让基因型为bbtt的植株接受基因型为BbTt植株的花粉,将收获的种子种下后,得到正常株1201、雄株1210、雌株2430。 &①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什么规律?写出判断的依据。 &②要使后代只产生雄株和雌株,必须选用基因型为_____的亲本进行杂交。 (3)玉米的红粒与黄粒是一对相对性状,为测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研究小组从果穗上取黄粒和红粒种子,分别种植后自交,若只有红粒玉米的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____为显性性状;若黄粒及红粒玉米的自交后代均未出现性状分离,应进一步采用____的方法进行鉴别。
玉米相对性状差别显著,易区分观察;雌雄同株且为单性花,便于人工授粉;生长期短,繁殖速度快;产生的后代数量多,统计更准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小组将纯种甜玉米与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结果在甜玉社果穗上结甜粒和非甜粒。在非甜玉米果穗上只结非甜粒。甜粒与非甜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欲获得杂种F1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为准确起见,应选用上述                  玉米果穗上所结的                              玉米粒进行播种。   (2)正常下米雌雄同株,基因型为B_T_。基因型为bb的植株不能长出雌花序而成为雄株,因此雄株的基因型为bbT_。基因型为tt的植株上雄花序变成雌花序而成为雌株,故雌株基因型为B_tt。基因型为bbtt的植株也变成雌株。该研究小组让基因型为bbtt的值株接受基因型为BbTt植株的花粉,将收获的种子种下后,得到正常株1201、雄株1210、雌株2430。 ①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是什么规律?写出判断依据。 & & & ②要使后代只产生雄株和雌株,必须选用基因型为          的亲本进行杂交。   (3)玉米的红粒与黄粒是一对相对性状,为测定这对性关状的显陷性关系,研究小组从果穗上取黄粒和红粒种子,分别种植后自交,若只有红粒玉米的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                 为显性性状;若黄粒及红粒玉米的自交后代均未出现性状分离,应进一步采用               的方法进行鉴别。 &
传统农作物育种途径往往是通过杂交获得,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品种的培育途径逐渐被扩宽。目前至少有7种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途径被广泛应用。下图为水稻的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A、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___________育种方式,A→B→C的途径表示___________育种方式。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途径是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这两种育种方式相比较,后者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来源:Z#](2)B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E方法原理为______________。上述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中原理相同的有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4)G所示过程可以采用花粉粒通道法,这是基因工程操作“四步曲”的___________环节。检测此过程完成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5)科学家从悬浮培养的单细胞或胚囊中,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胚状体,并将其包埋在一个能提供营养的胶质中,外包裹上人造种皮,制成人工种子。目前,我国科学家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在烟草、水稻、小麦和玉米等植物上成功诱导出胚状体,而美、日等国正着手将人工种子商品化。离体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胚状体需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6)由人工种子萌发出的植株与天然种子萌发出的植株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
传统农作物育种途径往往是通过杂交获得,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品种的培育途径逐渐被扩宽。目前至少有7种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途径被广泛应用。下图为水稻的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A、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___________育种方式,A→B→C的途径表示___________育种方式。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途径是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这两种育种方式相比较,后者优越性主要表现在&&&&&&&&&&&&&&&&&&&&&&&&&&&&&&&。(2)B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E方法原理为______________。上述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中原理相同的有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4)G所示过程可以采用花粉粒通道法,这是基因工程操作“四步曲”的___________环节。检测此过程完成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5)科学家从悬浮培养的单细胞或胚囊中,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胚状体,并将其包埋在一个能提供营养的胶质中,外包裹上人造种皮,制成人工种子。目前,我国科学家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在烟草、水稻、小麦和玉米等植物上成功诱导出胚状体,而美、日等国正着手将人工种子商品化。离体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胚状体需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6)由人工种子萌发出的植株与天然种子萌发出的植株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在果蝇杂交实验中 【范文十篇】
在果蝇杂交实验中
范文一:一、 实验目的
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能基本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验证与加深理解三个遗传规律。
二、实验用具及材料
野生型果蝇及各种突变型果蝇、培养瓶、麻醉瓶、放大镜、毛笔或解剖针、洁净的白瓷板、乙醚、记录本
三、研究概况
1.验证了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说明其不仅适合于植物,也可用于动物。
2.1910年,摩尔根发现白眼果蝇突变体,观察到交叉遗传现象。因为白眼w在X染色体上,为体X遗传。
即W基因由外公经由女儿传给了外孙,称为交叉遗传或绞花遗传。
3.1916年,Bridge 发现X染色体不分开实验,证明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
四、果蝇材料的几大优点
1.个体小,生长快,周期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
2.易饲养,饲料简单易得,常温下易生长繁育。
3.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雌蝇可产卵400-500个,短期内可获得多数子代,有利于遗传学分析。
4.突变形状多,而且多是外观形态学突变,易鉴别。
5.幼虫的唾腺染色体为巨大染色体,容易做基因定位,建立连锁群。
五、实验原理
遗传基本规律: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规律;连锁与互换规律。
1.一对相对性状:长翅(雌)×残翅(雄);残翅(雌)×长翅(雄)
2.两对相对性状:灰残(雌)×檀黑长(雄);檀黑长(雌)×灰残(雄)
3.伴性遗传:红(雌)×白(雄);白(雌)×红(雄)
4.三点测交;三隐性(雌)×野生型(雄)
六、杂交步骤
雌蝇羽化后12h不交配,两天内不产卵。
按组合收集雌雄蝇(老师完成)—→杂交(记住杂交日期,并注明班级学号) —→7-8天后蛹变黑时,放去成蝇(记日期)即放去种蝇—→2-4天,5-6天,7-8天后观察F1,选出5-6对雌雄蝇做兄妹交(记录F1的性状,统计数字)—→7-8天后放飞F1代蝇(记录日期)—→2-4天,5-6天,7-8天后观察F2代蝇,统计各种性状—→F3代出来后停止记录。
七、统计分析
将记录结果整理,分别做X2测验,看其是否符合遗传规律。F1代要多于30只,F2代要多于50只。记录好放飞时间(亲代和F1代)。三点测交计算图距。
重组值=重组合/(亲组合+重组合)
图距=重组值或重组值之和
交换值小于50%,而图距可以大于50%。
基因直线排列定律(Sturtevant,1913):三点实验中,两边的两个基因间的重组值一定等于另外两个重组值之和减去两倍的双交换值。
并发率=观察到的双交换百分率/两个单交换百分率乘积
干涉(干扰)=1-并发率
发生一个单交换往往影响其临近的单交换。
1.挑果蝇时,除了要注意雌雄外,还要注意性状,防止因果蝇混杂而引起实验结果的失败。
2.不可麻醉过度。
3.放到培养瓶中时要先把瓶子倾斜,待果蝇苏醒后再把瓶子竖起来,防止果蝇粘在培养基中而不能苏醒。 4.剩余的果蝇可放到大瓶子中,以保留种用。 5.写好标签放到培养箱中。
果蝇杂交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验证遗传的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遗传规律,加深对遗传规律的认识与了解。
二、实验原理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遗传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材料,应用不同品系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可以对三大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规律进行验证,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确定决定性状的基因的显隐性关系。 在生物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控制某一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会彼此分离,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理论上配子分离比为1:l,子一代基因型分离比为1:2:l,若显性完全,子二代表型分离比是3:1。这就是分离定律。
当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时,如果这些性状是由分别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则表现为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出现(3:1)n的性状分离比。两对不相互连锁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在杂种第二代就呈9:3:3:1的比例。
而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随染色体一起传递的,即这些基因是连锁的,在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会发生一定频度的交换,因此其连锁关系发生改变,子代中出现一定数量的重组型。重组型出现的多少反映出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的高低。而基因在染色体上是呈直线排列的,基因间距离越远,其间发生交换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交换频率越高。反之则小,交换频率就低。也就是说基因间距离与交换频率有一定对应关系。基因图距就是通过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组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可以直接根据重组率的大小作为有关基因间的相对距离,把基因按顺序地排列在染色体上,绘制出基因图。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两个基因间往往发生两次以上的交换,这时如简单地把重组率看作交换率,那么交换率就会被低估,图距就会偏小。这时需要利用实验数据进行校正,以便正确估计图距。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确定除进行两个基因间的测交外,更常用的是三点测交法,即同时研究3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X,是同配性别;雄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Y,是异配性别。伴性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这类遗传也叫X连锁遗传。同时,伴性遗传的基因传递特点也表现为正反交结果不同。
三、实验材料
果蝇野生型及其突变类型(野生型;白眼,残翅,黑檀体,三隐性纯合体)。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1.器具 解剖镜、显微镜、生化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放大镜、培养瓶、麻醉瓶、白纸及常用工具。
2.药品 乙醚、玉米粉、琼脂、正丙酸、蔗糖、酵母粉。
五、实验过程
1.原种选择、培养及处女蝇的挑选
根据所做研究的目的,设计并确定杂交组配(具体内容可以参见学生实验报告进行)。
供果蝇杂交实验用的亲本果蝇应为纯种果蝇,选取适当品系的果蝇接种培养,待培养瓶中出现大量蛹,并有成虫出现时,把培养瓶倒空(注意一个也不能留)。此后8h选择雌性个体,放于杂交瓶中,此雌性个体即为处女蝇,即雌性亲本。因为果蝇羽化后需要8~10h才能进行交配。
同时选配适当品系的雄性亲本进行培养。
1)投放杂交亲本:将提供雄性亲本的品系进行麻醉,选取雄性个体放入杂交瓶中,配成3~5对,并在杂交瓶外壁贴上标签,注明杂交组合、实验,日期、试验者姓名。放入培养箱中,20~25℃恒温培养。第二天,检查亲本成活情况,如有死亡,请及时补充。
2)1周以后,杂交瓶中可见幼虫,此时将亲本转移出杂交瓶,并再次对亲本表现型进行检查。
3)杂交瓶中出现果蝇成虫,即F1代个体。用麻醉瓶将F1代个体进行麻醉,并观察F1代个体的数量、表型和相应性别,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如果此时F1代数量较少,需要连续进行统计记录。同时选取3~5对Fl代个体投入一个新的培养瓶中,进行F1代自交,在杂交瓶外壁贴上标签,注明杂交组合、实验日期、试验者姓名。第二天,检查F1代杂交个体成活情况,如有死亡,请及时补充。
4)1周后,将F1代杂交个体转移出杂交瓶,此时瓶中可见幼虫出现。
5)再经过1周时间后,杂交瓶中会出现果蝇成虫,即F2代个体。用麻醉瓶将F2代个体进行麻醉,并观察F2代个体的数量、表型和相应性别,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如果此时F2代数量较少,需要连续进行统计多次并做记录。
3.结果统计分析
将实验结果汇总后,填入表格,并进行卡方测验,以验证实验是否与遗传规律相符,如出现异常结果,请分析原因。
六、注意事项
1.在培养瓶中投放果蝇前应使培养基表面没有水层,瓶壁干燥,以免粘湿果蝇翅膀。
2.麻醉瓶中应保持干燥,加入乙醚量适当,不可过多,以免乙醚从棉球中流出。
3.麻醉瓶每次用后应倒空麻醉瓶,用前检查麻醉瓶中不应有果蝇残留。
4.为保证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每一杂交结果统计总数要求达到200~300只。
范文二:果蝇杂交实验方案
一, 实验目的
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能基本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验证与加深理解三个遗传规律。
二、实验用具及材料
野生型果蝇及各种突变型果蝇、培养瓶、麻醉瓶、放大镜、毛笔或解剖针、洁净的白瓷板、乙醚、记录本
培养基:每小锥形瓶25毫升共计20管
三、果蝇材料的几大优点
1.个体小,生长快,周期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
2.易饲养,饲料简单易得,常温下易生长繁育。
3.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雌蝇可产卵400-500个,短期内可获得多数子代,有利于遗传学分析。
4.突变形状多,而且多是外观形态学突变,易鉴别。
5.幼虫的唾腺染色体为巨大染色体,容易做基因定位,建立连锁群。
四、实验原理
遗传基本规律: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规律。
1.两对相对性状:灰残(雌)×檀黑长(雄);檀黑长(雌)×灰残(雄)
2.伴性遗传:红(雌)×白(雄);白(雌)×红(雄)
选取种蝇:野生型,红眼残翅;
亲本:红眼残翅(雄)+白眼长翅(雌)
F1预测:一半红眼长翅(雌)+一半白眼长翅(雄)【反交:全红眼长翅】 F2预测:正交:长翅占四分之三,残翅四分之一,眼色雌雄比例各半 反交:红眼长翅占十六分之九,红眼残翅与白眼长翅各十六分之三 白眼残翅占十六分之一
六、杂交步骤
雌蝇羽化后8h不交配,两天内不产卵。
按组合收集雌雄蝇(老师完成)—→杂交(记住杂交日期,并注明班级学号) —→7天后蛹变黑时,放去成蝇(记日期)即放去种蝇—→2-4天,5-6天,7-8天后观察F1,选出6对雌雄蝇做兄妹交(记录F1的性状,统计数字)—→7-8天后放飞F1代蝇(记录日期)—→2-4天,5-6天,7-8天后观察F2代蝇,统计各种性状—→F3代出来后停止记录。
七、统计分析
将记录结果整理,分别做X2测验,看其是否符合遗传规律。F1代要多于30只,F2代要多于50只。记录好放飞时间(亲代和F1代)。三点测交计算图距。 重组值=重组合/(亲组合+重组合)
图距=重组值或重组值之和
交换值小于50%,而图距可以大于50%。
1.挑果蝇时,除了要注意雌雄外,还要注意性状,防止因果蝇混杂而引起实验结果的失败。
2.不可麻醉过度。
3.放到培养瓶中时要先把瓶子倾斜,待果蝇苏醒后再把瓶子竖起来,防止果蝇粘在培养基中而不能苏醒。 4.剩余的果蝇可放到大瓶子中,以保留种用。 5.写好标签放到培养箱中。
范文三:实验二
果蝇杂交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
(1)野生型果蝇为红眼、灰身、长翅、直刚毛,与这些性状对应的突变性状很多,其中灰身(+)与黑身(b)是一对相对性状,且灰身对黑身为完全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二号染色体上。用具有这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性状的遗传行为应符合分离定律。
(2)黑体果蝇的体色为黑色(b),与之相对应的野生型果蝇的体色为灰色(+),灰色对黑色为完全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二号染色体上;果蝇另一突变性状为焦刚毛(sn),与之对应的野生型性状为直刚毛(+),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一号染色体上,直刚毛对焦刚毛为完全显性。用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其性状的遗传行为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3)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这是由于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果蝇属XY型生物,共有四对染色体,第一对为性染色体,其余三对为常染色体。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果蝇为XY。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基因。将红眼(+)果蝇和白眼(w)果蝇杂交,其后代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4)不完全连锁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非姊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发生交换而交换,产生一定频度的重组型配子,在子代中表现一定比例的重组性状,通过观察和统计测交子代各种表型的个体数,可估算出连锁基因间的交换率,由此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绘制出连锁遗传图。已知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红眼(+)对白眼(w)是显性,直刚毛(+)对焦刚毛(sn)是显性,长翅(+)对小型翅(m)是显性,控制这三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若将白眼(w)、焦刚毛(sn)、小型翅(m)三隐性突变体雌蝇(
)与红眼(+)、直刚毛(+)、长翅(+)野生型雄蝇(XY)杂
交,则F1可产生三杂合体雌蝇(
Xw sn mX+++)和三隐性雄蝇(Xw sn mY)。由于Y染色体上
不携带相应的等位基因,因而表现出X染色体上三个隐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相当于一个三隐性纯合体。用F1代杂交(相当于测交),F2代表现出的8种表型及数目与F1雌蝇产生的8种配子及数目一致,通过观察和统计F2代(相当于测交子代)8种表型的个体数,就可估算出这三对基因间的交换率,由此确定这三对基因其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绘制出连锁遗传图。
三、实验材料
黑身果蝇(b):黑体、红眼、长翅、直刚毛(bb ++ ++ ++)品系; 三隐果蝇:灰体、白眼、小翅、焦刚毛(++ ww snsn mm)品系。
四、实验用具、药品
双筒解剖镜,镊子,解剖针,毛笔,白瓷板,吸水纸,培养箱,饲养瓶,麻醉瓶,乙
醚,酒精,丙酸,培养基等。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果蝇的性状观察、性别鉴定及饲养。(略)
(2)选取杂交亲本中所用的母本必须是处女蝇。刚羽化的雌蝇在12h内一般无交配能力。在杂交前放出亲本培养瓶中的所有成蝇,每隔10~12h收集一次羽化的成蝇,并将雌雄蝇分开饲养。收集处女蝇数量的多少根据需要而定。
(3)麻醉接种
用黑身果蝇与三隐果蝇杂交,正反交同时进行。即三隐♀×黑身♂,黑身♀×三隐♂。
将所选处女蝇按品系分别麻醉,按不同杂交组合分别选取雌、雄蝇各6~10只移入杂交瓶中,为了防止昏迷果蝇被培养基粘住,可将培养瓶放倒,将果蝇置于瓶壁,待其苏醒后再将培养瓶直立,贴上标签:
将杂交瓶放在20℃~25℃恒温箱内培养。
(4)培养7~8d,倒掉杂交亲本(倒掉的果蝇最好处死)。
(5)再过4~5d,F1代成蝇出现,观察F1代性状是否和预期结果一致。
(6)收集6~10对F1代果蝇放入一新培养瓶,在20℃~25℃恒温箱内继续培养,以便观察F2代(正反交作相同处理)。 (7)继续培养7~8d后,移去F1代。
(8)再4~5d,F2代成蝇出现,开始观察并统计F2代的性状表现类型及数目。
♀BBXw-m-snXw-m-sn?bbX+++Y♂
♀bb X+++ X+++ ? BBXw-m-snY♂
日期: 姓名:
六、结果统计分析
将实验结果汇总后,填入表格,并进行卡方检验,验证实验结果是否与遗传规律相符,如出现异常结果,请分析原因。
范文四:果蝇杂交实验
09级生技1班、
经典遗传学的三大遗传定律分别是: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交换定律。根据本学期遗传学实验中对果蝇的实验,包括亲本的选择,果蝇的杂交,观察后代中果蝇的各种性状,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来验证这三大遗传定律。 关键词
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与交换定律;果蝇杂交。
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它从本质上阐明了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自成单位的基因存在的。基因作为遗传单位在体细胞中是成双的,它在遗传上具有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高度的独立性,因此,在减数分裂的配子形成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在杂种细胞中能够彼此互不干扰,独立分离,通过基因重组在子代继续表现各自的作用。这一规律从理论上说明了生物界由于杂交和分离所出现的变异的普遍性。它的实际内容为: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又称独立分配规律)是在分离规律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多对基因间自由组合的关系,解释了不同基因的独立分配是自然界生物发生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个规律说明通过杂交造成基因的重组,是生物界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的实际内容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这就是说,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连锁互换定率是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材料进行研究,最后确认所谓不符合独立遗传规律的一些例证,实际上不属独立遗传,而属另一类遗传,即连锁遗传。所谓连锁遗传定律,就是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称为连锁遗传。连锁遗传定律的发现,证实了染色体是控制性状遗传基因的载体。通过交换的测定进一步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距离的顺序,呈直线排列。这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地科学基础。它的实际内容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
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
2.实验材料
2.1实验器材和药品:
2.1.1器材:显微镜,解剖镜,解剖针,镊子,毛笔,麻醉瓶,培养瓶,恒温培养箱。 2.1.2药品:乙醚,酒精。
2.1.3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原种(A——+ + +),小翅、白眼、焦刚毛突变型果蝇原种(B——w m sn) 2.2实验过程: 2.2.1 确定实验方案:
我们小组选择6号和18号果蝇,进行伴性遗传和连锁与交换定律的验证。 2.2.2 处女蝇的收集:
刚孵化出的幼蝇羽化后8—12h不交尾,两天内不产卵,所以在将老果蝇清除后12小时内,将饲养瓶中孵化出的果蝇♀、♂分别培养,所得的雌果蝇必为处女蝇。 2.2.3第一周实验方案:
2.2.3.1 接种:按所设计的杂交组合,分别将收集到的处女蝇麻醉,挑出2-3只放入培养瓶内杂交在培养瓶上贴好标签,注明杂交内容、日期,实验者。
2.2.3.2 培养:25℃下恒温培养。在接种前几天应观察培养基是否发霉,如发现霉斑,应立即更换培养瓶。 2.2.4 第二周实验方案:
淘汰亲本:7-8天后蛹变黑时,放去成蝇(记日期)即放去种蝇。 2.2.5 第三周实验方案:
观察记录F1:7-8天后观察F1,记录F1的性状,统计数字,选出5-6对雌雄蝇做兄妹交。 2.2.6 第四周实验方案:
淘汰F1:7-8天后放飞F1代蝇。 2.2.7 第五周实验方案:
观察记录F2:将所有F2麻醉,仔细观察、统计不同表型子蝇的数目(为使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更为准确,要求观察的的样本群体尽可能的大)。 2.2.8 结果统计并分析:
按照所设计的杂交组合,提出理论假设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x检验。
3.实验结果
3.1数据统计
伴性遗传及三点测角数据统计
3.2结果分析 3.2.1
伴性遗传 3.2.1.1
XYXX(雌白眼)
XY(雄白眼)XX(雌红眼)
XY (雄白眼)
XX(雌红眼)
XX(雌红眼)
XY(雄红眼) 理论:
适合度测验
单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很难得出结论,所以我们再利用适合度测验来进一步分析。
表六:伴性遗传的适合度测验
伴性遗传数据分析
首先在图谱分析的层面上,正交反交的个体在F1代上的表型不同,通过反交个体在F1代产生的雌性、雄性个体都是红眼的,而正交个体在F1代产生的雄性是白眼的,雌性是红眼的,我们可以断定控制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白眼为隐性。通过图谱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得到的实验结果基本上与理论上的相符。
通过适合度测验,我们发现,我们针对正反交F1代所做的两次适合度测验所得P值均大于0.05,也就是说我们得到的实验的数据与理论比率之间差别不明显,支持开始的假设。所以这次实验整体来说比较成功。
基因的连锁与交换 3.2.2.1
三点测交结果整理
红眼长翅直刚毛(+ + +)
白眼小翅焦刚毛(w m sn)
三点测交数据统计 3
由上表可知,表型+ + sn和w m + 个体数目最少,应是双交换产物。由此可以推论,3
基因sn表四:三点测交数据整理
我们组得到的连锁图
理论连锁图
34.6 3.2.2.3
由以上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本组实验结果与理论值虽然较为接近,但还是有一定差距。
其中w-sn基因间的图距和理论的图距最为接近。
现分析产生数据偏差的原因:一、进行试验的环境条件有差异。我们已知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重组值是有变化的,而整个实验持续时间较长,不排除环境变化带来的差异;二、三点测交实验数据越多越精确,虽然我们小组统计了将近600个果蝇个体,但这个数目在统计学上依然较小,所以数目有限对于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的影响力较大;三、三隐性个体的生存力很弱,在幼虫密度较高时易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在实验中此因素也有可能引起误差。四、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恒温培养箱曾经因故障而导致长时间低温,这对果蝇的生长会造成较大影响;五、操作上的失误:观察果蝇时,会有一定数目的果蝇逃走、死亡或者没有观察清楚,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数目统计错误,但影响较小。
总的来说,但是虽然定量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但是此实验还是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三个基因的连锁位置关系。
4.1注意事项
(1):要经常观察, 及时将已生霉的培养瓶中的果蝇转移到干净的培养瓶中。
(2):幼虫长大时, 培养瓶必需加盖(用纱布、卫生纸、滤纸、棉塞等物) , 以免幼虫爬出瓶外化蛹。
(3):在继代培养的瓶中要控制虫体密度, 可在受精卵开始发育时将成蝇的大部分或全部放掉, 或转移至新培养瓶中。
(4):F1代培养出后,亲本果蝇应除干净。
(5):选取处女蝇时麻醉剂量适当,除处女蝇外,纯计数时应将其处死,便于辨认性状和区分。
(6):严格控制温度。
(7):挑果蝇时,除了要注意雌雄外,还要注意性状,防止因果蝇混杂而引起实验结果的失败。
(8):放到培养瓶中时要先把瓶子倾斜,待果蝇苏醒后再把瓶子竖起来,防止果蝇粘在培养基中而不能苏醒。
(9):观察F1代果蝇性状,是否与预期的结果相同,若不同,分析可能出现原因。分析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1] 贺竹梅 《现代遗传学教程》 中山大学出版社 [2] 刘祖洞、江绍慧 《遗传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view/956985.htm
范文五:果蝇的杂交
本次实验意在验证基因的分离、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规律、连锁与互换规律、三点测验等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同时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且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设计实验、将野生型果蝇与具有不同突变类型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再通过F1代之间自交得到F2代,通过对F2代出现的不同性状的个体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对遗传学基本规律进行验证。本次杂交实验中,通过可观察到的结果,分析基因在果蝇世代间的传递,推论出其中无法看到的内在规律,及遗传学规律。 引言
1856年,孟德尔开始了著名的豌豆杂交实验。8年之后,他终于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就是后人从他的论文中概括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1909年美国遗传家摩尔根及其学生在孟德尔定律基础上,利用果蝇进行的杂交实验,揭示了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同座位的两对以上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即著名的连锁与互换规律。1911年,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的伴性遗传提出了“染色体遗传理论”。后来,人们通过三点测验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距离。
分离定律从本质上阐明了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自成单位的基因存在的。基因作为遗传单位在体细胞中是成双的,它在遗传上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自由组合定律是在分离定律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多对基因间自由组合的关系,解释了不同基因的独立分配是自然界生物发生变异的重要来源。连锁互换定律的发现,证实了染色体是控制形状遗传基因的载体。通过交换的测定进一步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距离和顺序,呈直线排列。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三点测验实验,可以使我们从后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比,来推测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本次实验意在通过自己动手,从设计实验、杂交、到分析实验数据,来体会遗传学基本规律的得出过程及其应用。
目前对遗传学基本规律已经研究得相当透彻。目前对遗传学规律的研究方法
有很多,包括:系谱分析、数理统计、细胞遗传学方法、体细胞遗传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免疫学方法、以及双生儿法,等。 【实验材料】
1.试剂:乙醚、酒精棉球;
2.器具:培养瓶、酒精灯、麻醉瓶、解剖镜、毛笔、解剖针、镊子、洁净的白色
塑料板、记录本、恒温培养箱;
3.材料:野生型果蝇及各种突变型果蝇。 【实验步骤】 基础知识
①果蝇的麻醉及观察的方法(略) ②果蝇的生活周期
25℃时,成蝇在交配一两天后开始产卵——受精卵24小时内可孵化成幼虫,幼虫经两次蜕皮成为三龄幼虫——幼虫生活4天左右开始化蛹——从蛹壳中羽化出来的果蝇8~12小时候即可交配。
③雌雄果蝇的辨别
黑腹果蝇存在“雌雄二型”现象:雌体通常比雄体大;雌体腹部稍尖,较宽厚呈卵圆形,雄体腹部钝圆,相对窄小呈柱状;雌体腹部背面有宽窄相近的5条黑色条纹,雄体腹背只有3条上部2条窄,最后一条延伸至腹部腹面,呈一明显黑斑;雄蝇有性梳。 ④突变性状的观察(略) ⑤果蝇的培养(略) 第一周() 1. 收集处女蝇
选择生长良好、含有较多即将羽化的蛹的培养瓶,清除瓶中所有成蝇。8~12小时内(8小时内更可靠)从瓶中收集幼蝇,麻醉,收集的雌蝇即为处女蝇。 2. 设计杂交组合
本次实验需要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定律、连锁互换定律以及三点测验。
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
设计了如下的杂交方式:
①基因的分离、自由组合:♀18(野生型)×♂14(黑檀体、残翅) ②伴性遗传定律:正交:♀18(野生型)×♂y(黄体)
反交:♀y(黄体)×♂18(野生型)
③连锁互换定律:♀18(野生型)×♂6(白眼、小翅、卷刚毛) ④三点测验: ♀6(白眼、小翅、卷刚毛)×♂18(野生型) 3. 接种亲本
根据设计的杂交组合,各挑选2只雄蝇和2只雌蝇放入相应的培养瓶中。贴上标签,注明杂交组合、实验日期及实验者姓名。
放入亲本果蝇后,将培养瓶置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第一周与第二周之间(-10.23)
在这段时间内,可不定期观察果蝇的情况,注意观察培养基是否污染或变质,如污染变质应及时更换。
第一周接种的果蝇,已在培养基中培养7天,再过3~4天F1将孵出,为避
第二周() 4. 淘汰亲本蝇
免亲子蝇混淆,须将亲蝇移到死蝇盛留器中。 第三周() 5. F1代的观察和统计
接种杂交亲本后约11~12天,F1即开始出现。对各培养瓶中的F1代果蝇进行观察统计,判断是否符合预期:如果符合预期,可进行接下来的实验; 如果不符合预期,对不同表型的果蝇进行计数(不同性别分开统计),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从符合预期的其他小组借用果蝇,进行接下来的实验。 6. F1间自交
从F1代中取出2只雄蝇和2只雌蝇放入新的培养瓶中,使之进行自交。(雌蝇要求是处女蝇) 第四周() 7. 清除F1
清除培养瓶中所有F1果蝇。 第五周前后(-11.13) 8. F2代的观察和统计
接种F1亲蝇10天后,F2子蝇开始出现,在后续的时间内,每隔一天收集F2子蝇,麻醉至死,倾倒在白色塑料板上,仔细观察相应的性状,并对不同性状的果蝇数目进行统计,直至不再有F2出现为止。(注意:伴性遗传实验中的雌雄果蝇要分开统计) 【实验结果】
1. 基因分离、自由组合
♀18(野生型)×♂14(黑檀体、残翅)
结果分析:X测验
雌(♀)/雄(♂)
檀黑体正常翅
檀黑体残翅 实得数
(实得数-预期数)
10 (实得数-预期数)
X2=1.389+0.375+5.042+0.5=7.306。
由自由度n=3,X2=7.306,查表可知0.05<P<0.10。实得数与理论值无显著差异,实得值符合理论值。 2. 伴性遗传
正交(♀18(野生型)×♂y(黄体))
结果分析:X测验
33 实得数-预期数
(实得数-预期数)
X2=0..5=7.82。
由自由度n=2,X2=7.82,查表可知P=0.02。实得数与理论值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原因:F2代数量较少,随机误差较大;并且在统计数目时,飞走了几只,可能也对实验结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反交(♀y(黄体)×♂18(野生型))
结果分析:X测验
实得数-预期数
(实得数-预期数)
X2=0.711+0.443+0.569+0.569=2.292。
由自由度n=3,X2=2.292,查表可知0.50<P<0.95,实得数与理论数无显著差异,实得值符合理论值。 3. 连锁互换、三点测验 真实结果
♀18(野生型)×♂6(白眼、小翅、卷刚毛)
♀6(白眼、小翅、卷刚毛)×♂18(野生型)
可见,两种杂交方式所到的F2代的数量都偏少,并且有的性状组合并没有出现,并没有分析价值。于是,参考了生科班全体同学的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整理如下:
结果分析:
重组发生在
m-sn + + +
68.2% + m +
重组率=(78+79+71+12+15+8)/(408+155+78+79+71+12+15+8)=31.8% 并发率 C=2.8%/(12.8% ×21.8%)=100.344% 干涉 I=1-C=1-100.344%= -0.344%
w-sn两基因间的图距为12.8 m.u,m-sn两基因间的图距为21.8 m.u,w-m两基因间的图距为29+2×2.8=34.6 m.u。所以,遗传学图可以这样画:
查阅资料可知:w-sn、m-sn、w-m之间的图距分别为19.5 m.u、15.1 m.u、34.6 m.u,实验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值分别为:
12.8-19.5= -6.7m.u m-sn
21.8-15.1=6.7 m.u w-m
34.6-34.6=0 m.u
由实验结果计算所得图距与理论图距之间的差值可见:实得结果与理论结果差距较大。
综合以上各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际所得值与理论值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可能原因有如下几点:
1. 在放入亲本时,雌蝇不是处女蝇; 2. 所得F2代的数量少,存在随机误差; 3. F2代出现基因突变(可能性很小);
4. 在统计F2代的数量时,有飞走的,有的沾到培养基上,还有的没有孵化
出来,或是在计数时F2代性状不明显,导致对性状的判断出现错误。总之一许多原因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注意事项】
1. 每次接种后要注意观察培养基是否污染或变质,如污染变质应及时更换。 2. 亲蝇在培养瓶中培养的时间不得超过10天,否则会导致亲子蝇混杂。 3. 伴性遗传规律的验证必须做正反交。 4. F1间自交,雌蝇不要求非要是处女蝇。 5.乙醚易挥发、易燃,使用时注意安全。
6.刚孵化的幼蝇,可能体色很浅、翅膀很短且卷曲,可能会被误认为“突变体”,这一点需要注意。
7.本次杂交实验中,亲蝇的数量相等。有研究显示,果蝇实行一妻多夫制,因此,亲蝇的数量似乎不一定非要相等。
8.这几个实验,持续时间很长,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将影响最终结果,所以每步操作都应该非常谨慎。
9. 为使实验结果的分析更为准确,要求观察的群体尽可能大。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将整个班同一实验的观察结果累加起来进行分析。在对两对性状的杂交结果进行χ2检验前,先画出条形图,对比观察值与期望值的差异。
[1]杨大翔.遗传学实验(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9
范文六:果蝇杂交实验论文
【摘要】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分三组独立实验。组①亲本为18#野生型长翅×2#红眼残翅纯合子;组②亲本为2#红眼灰身残翅纯合子×e#红眼黑身长翅纯合子;组③亲本为18#野生型红眼×22#突变型白眼纯合子。三组各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分别得到两种杂合的F1代果蝇,然后F1代的果蝇进行自交,繁殖出F2代果蝇。通过统计F2代果蝇的表型性状比例,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
【关键词】果蝇
三大遗传定律
卡平方测验 【前言】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属双翅目,具完全变态。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具有以下优点:① 生长迅速、世代周期短;② 繁殖力强、后代数量大,便于统计分析;③个体小、饲养管理方便;④突变类型多,便于观察和杂交组合;⑤染色体数目较少(2n=8)[1]。果蝇的眼色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翅形,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在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正交、反交情况差别不大,但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正交和反交后代的性状表现是不同的,子代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均来自母本,子代雌性个体的X染色体均来自父本,这是伴性遗传的一个重要特征。
根据孟德尔提出的遗传规律,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不互相影响,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形成配子时互相分开分配到不同配子中;且一对基因的分离与其他基因分离也是独立的。本实验用长翅与残翅
品系验证分离定律;用黑身突变体和残翅突变体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用红眼品系和白眼品系验证伴性遗传规律。 【实验方案】 1. 材料和用品
实验材料:18#野生型纯合子果蝇、2#红眼灰身残翅纯合子果蝇、e#红眼黑身长翅纯合子果蝇、22#突变型白眼纯合子果蝇
仪器和用具:恒温培养箱,培养瓶(内有实验室提供的培养基),麻醉瓶,白瓷板,毛笔,毛巾 试剂:乙醚 2. 实验步骤
(1) 挑选和收集4种品系的处女蝇和雄性果蝇并麻醉
(2) 取6个培养瓶平均分成3组,组①为18#野生型长翅×2#红眼残翅纯合子,18#♀×2#♂为正交组合;组②为2#红眼灰身残翅纯合子×e#红眼黑身长翅纯合子,2#♀×e#♂为正交组合;组③为18#野生型红眼×22#突变型白眼纯合子,18#♀×22#♂为正交组合。每组各设正交反交两个组合
(3) 按步骤二要求用毛笔往各个培养瓶扫入对应的处女蝇和雄性果蝇各3~4只,并贴上相应的标签
(4) 把配好的各杂交组合放在25℃培养箱培养,7天后见到F1幼虫出现,立即处死亲本果蝇(成虫)
(5) 再过7天,观察F1成虫性状,每个组合挑选3~5对成虫转入新的培养瓶中培养,并贴上相应的新标签
(6) 7天后处死F1成虫
(7) 再过7天F2成虫出现,把成虫分别转到空瓶中并麻醉,观察性状并统计,做卡平方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结果】
单因子杂交实验结果χ?测验表
自由度n=2-1=1,χ?=1.47。查表得知0.20<P<0.30,观察值和理论值无明显差异,符合分离定律的假设。
两对基因杂交实验结果χ?测验表
自由度n=4-1=3,χ?=0.534。查表得知P>0.90,观察值和理论值无明显差异,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假设。
伴性遗传实验结果χ?测验表(上方为正交,下方为反交)
自由度n=3-1=2,χ?=6.01,查表得0.05<P<0.02,当P=0.05时χ?=5.99,两者相差较小,推测为雄性个体较少导致的误差。
自由度n=4-1=3,χ?=3.57,查表得0.50<P<0.30,观察值和理论值无明显差异,符合伴性遗传规律的假设。
【分析与讨论】
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理论,无论正交、反交,单因子杂交实验和双因子杂交实验中的F1代果蝇均为显性性状,单因子杂交实验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双因子杂交实验F2性状分离比为9:3:3:1。这两个实验的卡平方测验表明实验值和观察值无显著差异,置信度较高。在伴性遗传实验中,F1代正交与反交所得的果蝇全部为显性性状,但F2结果不同,正交F2代不出现雌性白眼的突变型,而反交F2代四种性状均出现,证明了眼色遗传属于伴性遗传。反交的卡平方测验表明实验值和观察值无显著差异,但正交的实验结果与预期值不符,经讨论,产生误差的原因如下:
1.统计正交培养出来的F2代果蝇,由于数量较少,导致数据的偏差
2. 在实验中因个人的操作引起实验结果的误差。如,在观察性状和统计结果时统计错误
3. .实验中温度、湿度、光照等原因导致果蝇在子代的各种表型的比例发生变化
4.因操作失误导致培养基被污染,使免疫力较差的果蝇死亡或影响部分果蝇的羽化为果蝇
【参考文献】
[1]王金发、戚康标、何炎明.遗传学综合实验教程 [M]. 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范文七:果蝇杂交实验分析
生科院0901班
摘 要 :本实验通过果蝇(培养果蝇的饲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果蝇常温下就可生长繁育,饲养容易;不同形态的突变型多达400个以上,便于观察分析)来验证经典遗传学的三大遗传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交换规律。
一、实验原理
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理论上配子分离比是1∶1,F2代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F2代表型分离比是3∶1 。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灰体对黑体完全显性,用灰体果蝇与黑体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灰体,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两种表现型。
自由组合定律
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间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它们所决定的两对相对性状在F2代是自由组合的,在杂种第二代表型分离比就呈9∶3∶3∶1。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灰体对黑体完全显性,控制眼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用黑体红眼果蝇(♀)与灰体白眼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灰体,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四种表现型。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蝇为XX,雄蝇为XY。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W)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W)对白眼(w)为完全显性。当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雄性果蝇都为红眼,F2代雌性果蝇都是红眼,雄性果蝇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当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为红眼,而雄性果蝇为白眼,此现象又称为绞花式遗传,F2代雌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也是1∶1 。
连锁与交换定律
连锁是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互换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的,而同源染色体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一定频度的交换,因此在子代中将发现一定频度的重组型,但一般比亲组型少得多。
野生型果蝇
翅形为长翅,复眼为红眼。
突变型果蝇
翅形为小翅,翅顶端与身体末端约等长,控制该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上,长翅对小翅完全显性;眼色为白眼,复眼呈白色,控制该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上,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
长翅红眼果蝇(♀)与小翅白眼果蝇(♂)交配时,得到F1代都是长翅红眼,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当小翅白眼果蝇(♀)与长翅红眼果蝇(♂)交配时,得到F1代雌性果蝇都是长翅红眼,雄性果蝇都是小翅白眼,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通过后代中各种表型比例的分析,就可计算出重组率。
基因定位就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确定基因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而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用交换值来表示的。只要准确地估算出交换值,并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就可以把它们标志在染色体上,绘制成图。
三点测交是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小翅焦刚毛白眼果蝇(♀)与长翅直刚毛红眼果蝇(♂)交配时,得到F1代雌性果蝇都是长翅直刚毛红眼,雄性果蝇都是小翅焦刚毛白眼。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F1代的雌雄蝇互交实际上相当于三杂合体雌蝇与三隐性雄蝇的测交,通过对后代中各种表型比例的分析,就可进行w、sn和m基因的定位。
二、实验材料
显微镜,麻醉瓶,培养瓶,滤纸,毛笔,标签,恒温培养箱
野生型果蝇原种(A),檀黑体、小翅、白眼、焦刚毛突变型果蝇原种(B) 乙醚,乙醇,培养基
三、实验流程
1、收集处女蝇 2、亲本杂交
3、杂交一代和二代
4、鉴别果蝇不同性状
5、获得相关数据
6、统计分析结果讨论
四、实验统计、
P:♂红眼 长翅 直刚毛 黑体 ♀ 白眼 短翅 焦刚毛 灰体 F1:♂白眼 短翅 焦刚毛 灰体 ♀ 红眼 长翅 直刚毛 灰体
五、实验结果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
本实验亲本为♂红眼 长翅 ♀ 白眼 短翅 ,故F2亲本组合为这两种,所以红眼短翅和白眼长翅为新组合。
本实验小翅焦刚毛白眼果蝇(♀)与长翅直刚毛红眼果蝇(♂)亲本杂交。
参 考 文 献
【1】 贺竹梅 《现代遗传学教程》 中山大学出版社
【2】 刘祖洞、江绍慧 《遗传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
范文八:果蝇杂交实验
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用红眼灰身长翅膀野生型和白眼灰身长翅膀突变型的果蝇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得到F1代果蝇,然后分别用5对F1代果蝇进行自交,收集F2代果蝇。通过统计F2代表型性状比例,进行卡方检验,验证是否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定律。
【关键词】
三大遗传定律
果蝇属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遗传学研究材料经常用黑腹果蝇。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具有很多优点:①个体小,易于饲养,培养成本低廉,生活周期短(25℃左右,约10d繁殖一代)。②繁殖能力较强,在适宜的温度和营养条件下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约几百乃至上千粒,在短时期内可产生较多的子代供统计及其遗传分析。③突变类型多,且多数为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异,易于观察。④染色体数目少(2n=8),具备唾腺染色体,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果蝇至今仍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研究中最为成熟的模式生物。
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去,F1配子分离比是1:1,表型分离比是3:1,基因型分离比是1:2: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它们所决定的两对相对性状在F2代是自由组合的,F2代表型分离比为:9:3:3: 1。位于X染色体上的遗传,正交和反交的结果不同,表型分离比与性别有关。
2 实验材料
红眼灰身长翅果蝇纯合体、白眼灰身长翅果蝇纯合体
3 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体式显微镜,放大镜,麻醉瓶,培养瓶,牙签,棉签,标签笔
试剂:乙醚,琼脂,白糖,酵母,玉米粉,丙酸,乙醇
4 实验方法
第一步:用亲本纯合红眼灰身长翅和纯合白眼灰身长翅分别培养,弃去亲本果蝇后,每隔6~8小时分别收集处女蝇,单独培养观察3天无卵产生说明处女蝇收集成功,分别将处女蝇与相对性状的雄蝇杂交,每瓶5对果蝇,重复杂交2瓶,做好标记放入25度恒温箱中培养。待幼虫出现之后将亲本弃去,开始收集F1代,大概收集200只后停止收集。(正交:白灰长♀×红灰长♂,反交:红灰长♀×白灰长♂)
第二步:将收集的F1代(红灰长)分别进行自交,每个培养瓶放5对果蝇,重复杂交2瓶,做好标记放入25度恒温箱中培养,待幼虫出现后弃去F1代果蝇,大概收集10天F2代果蝇后停止收集,观察并记录得到的各不同性状果蝇的数量,然后进行卡方检验得到结果。
第三步:将培养基收集到一起处理后,把培养瓶洗净并放好。整理好工作台,打
扫实验室卫生。
5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X?=∑(d?/e)
其中自由度N=2-1=1,X2=1.2428,查表知0.250<P<0.500,无显著差异,符合理论比,综上可知:子一代遗传符合孟德尔第一定律,即分离定律。
100 0.9525
正交X?值的计算【红眼X白眼】
d?/e 白雄 红雄 白雌 80
其中自由度N=2-1=1,X?=2.31,查表知, 0.250﹤P﹤0.100,无明显差异,符合理论比 综上可知:子二代遗传符合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实验结果与预期值存在一定的偏差的原因:
1.收集的果蝇数量仍然不够多,得到的结果偏差就大;
2.因为实验中温度、以及实验失误等原因导致收集到的果蝇在某些性状上数量偏少或者偏多,而影响实验结果;
3.部分新羽化的果蝇黏死在培养基上,导致表型无法识别。
4.杂交所利用的基因附近恰好有其他对果蝇生存力有影响的基因。
5.将F2个体误记入F1数据。
6.每个人的操作不同也会产生误差,比如说在观察性状和统计结果时,有些性状不明显,可能产生错误,将产生数据误差。
7.在挑选果蝇和杂交亲本时,麻醉过度,导致果蝇变异,对后代的性状比产生
8.光照对果蝇有一定的影响,每次观察性状的时候时间控制不定,其影响不同,对果蝇的发育也不同,其后代的比例也就不同。
实验中注意事项:
1.培养瓶灭菌应彻底,严格控制温度,实验环境整洁。
2.配制玉米粉培养基时应搅拌均匀且温度保持在80度以上。
3.掌握处女蝇的选取时间且所选材料要合格,便于实验。
4.F1代培养出后,亲本果蝇应除干净。
5.选取处女蝇时麻醉剂量适当,除处女蝇外,纯计数时应将其处死,便于辨认性状和区分。
6. 杂交前必须选择处女蝇
7. 挑果蝇时,除了要注意雌雄外,还要注意性状,防止因果蝇混杂而引起实验结果的失败,不可麻醉过度。
8. 放到培养瓶中时要先把瓶子倾斜,待果蝇苏醒后再把瓶子竖起来,防止果蝇粘在培养基中而不能苏醒。
9、如果瓶壁上沾有培养基,用酒精棉球擦干净。
10、养成良好习惯,保持实验环境整洁,最后清洗培养基时,不要将培养基倒入下水道避免堵塞,可以用塑料袋装好丢进垃圾桶。
【参考文献】
[1].乔守怡.遗传学实验分析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徐晋麟.赵耕春.基础遗传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3].刘祖洞,江绍慧.1987.遗传学实验[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建波,方呈祥,鄢慧明,等.2004.遗传学实验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范文九:果蝇综合实验之二
果蝇杂交实验(单因子/双因子/伴性)
1.掌握遗传杂交的基本原理和杂交技术; 2.验证和理解遗传规律(分离规律、独立 分配规律、伴性遗传规律); 3.学习实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处理方法。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非等位基因会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 由组合而随机组合,性染色体上的基 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野生型(++) 檀黑体(ee) 白眼(X X ,X Y) 残翅 (vgvg)
灰身,红眼,长翅 檀黑体,红眼,长翅 灰身,白眼,长翅 灰身,红眼,残翅
设计实验方案
正交 单 因 子 杂 交 反交
vgvg × ++ ee × ++
++ × vgvg ++ × ee
设计实验方案
双因子杂交
++vgvg ee++
设计实验方案
伴 性 杂 交
X X × ++ ++ × X Y
处女蝇收集 选配亲本
贮精囊 12小时 8小时
培养→收集F1 转管培养→收集F2 观察统计实验结果并分析结果
注意事项及难点:
实验方案设计;处女蝇的收集; 实验过程的认真、仔细、持之以 恒、实验的严谨态度.
1.用X2测验实验结果是否符合理论数; 2.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正反交结果一致吗? 为什么? 3.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范文十:果蝇杂交实验正式报告
果蝇的杂交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2、进一步理解和验证伴性遗传和分离、连锁交换定律;
3、学习并掌握基因定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是完全显性。当正交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无论雌雄均为红眼;反交时雌蝇都是红眼,雄蝇都是白眼。
三、实验材料和器具
野生型雌蝇雄蝇,突变型雌蝇雄蝇、放大镜、麻醉瓶、毛笔、超净台、乙醚、酒精棉球、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琼脂
四、实验流程
配培养基→选处女蝇→杂交(正交,反交)→观察F1
五、实验步骤
1、配培养基
2、选处女蝇
在超净台上选取野生型和突变型的雄蝇雌蝇
取红眼雌蝇5个和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红眼(x?x?)×(♂)白眼(xwy)
取红眼雌蝇3个和白眼雄蝇4个,(♀)白眼(xwxw)×(♂)红眼(x?y)
贴上标签,放于恒温箱饲养
4、观察并记录
分别将正反交的F1代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分别数红白眼
的雌蝇和雄蝇,记录数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正交实验中,F1代雌雄硬都是红眼;在反交实验中,雌性都是红眼,雄性都是白眼,但也出现了个不该出现的雌性白眼
分析:在伴性遗传中,也有个别例外产生,这是由于2条X不分离造成的,F1中出现的不该出现的雌性白眼,但是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七、注意事项
要经常观察,如果培养瓶内有生霉的,必须将果蝇转移到干净的培养瓶中
F1代幼虫出现即可将亲本放出或处死
要严格控制温度,偏高的温度或者偏低的温度都可能引起果蝇的死亡
亲本必须是处女蝇,其原因是雌蝇生殖器官有受精囊,可以保存交配所得的大量精子,能使交配后卵巢产生的卵受精。在杂交时若不是处女蝇,其体内已储有另一类型雄蝇的精子,
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
导致整个实验失败。
在F1代羽化前,一定要将亲本全部清除干净并处死,以免出现回交现象,影响结果
果蝇的麻醉要适当,掌握好麻醉时间,麻醉过度会使果蝇直接死亡
取果蝇的时候用毛笔,避免用其他锋利的器具,避免戳伤果蝇,影响生长繁育
八、个人总结
第一次饲养果蝇,开始时感觉这么复杂和漫长的实验是一个很大的担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果蝇这种实验动物的畏惧也是一个小小的障碍。但是通过配培养基和随后的杂交等一系列的实验过程,我们越来越熟悉操作,感觉越来越得心应手。其实果蝇很干净,也很好饲养,更不烦人,渐渐地 我们开始有些享受这一个长时间的实验,同时也在心里默默的感谢我们饲养的果蝇短暂的生命给我们带来的成果。实验过程长,要求也高。通过自己的全力以赴和与同伴的合作,我们最终完成了实验,我对自己的实验技能更加有信心,也体会到合作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另外还要真心的感谢邵老师和其他为我们实验前前后后付出辛劳的老师,在我们开始试验之前,你们已经为我们做了很多保证我们实验的成功和减轻我们的负担,实验过程中,还要随时回答我们无休止的奇怪问题,但老师始终都很有耐心,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谢谢你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连锁店管理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