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社群将是未来重要的社交的重要性和商业形态

秦绪文:到底什么是社群_搜外问答
有人会问:社群和社区有什么区别?
举例来说:一些明星贴吧,粉丝为了自己共同的明星参与进去,但是往往他们之间是不认识的,是一个弱关系,社区里面更多的是内容;而社群我认为是一个熟人的社交,虽然他们未必见过面,但是可以将他们称为朋友圈的朋友,他们中间是有一个强关系的,在社群中,更注重关系和人脉的运营。
关于社群我的理解是:一群有着共同利益的人开始互动以促进这一利益时,社群就出现了。
社群是互联网对传统社会结构的重建。
2、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社群?
我觉得是要解决几个问题:
解决流量问题:大家现在都在谈论流量问题,社群是解决流量问题的一种方法;
解决品牌传播问题;
解决危机感带来的新机会。
未来的商业模式的形态是:内容+社群+商业。
内容是媒体属性,是做流量的入口;社群是关系属性,沉淀流量。微信群就是一个小社群,它实际上就是对流量进行一个沉淀。商业是交易属性,变现流量价值。为什么叫做商业,两年前我和朋友讨论社群的时候,当时社群经济比较热,大家很少会说到社群的商业模式,未来是否要变现,建立的社群是否会对我的企业商业模式有所促进。
3、那么如何来定位社群呢?
现在比较多的社群大致可以分为:产品型社群,自媒体社群,学习型社群,品牌性社群等
产品型社群:小米社群是一个典型的产品型社群。包含了很多内容:线上的MIUI论坛,小米论坛,小米网,线下有MIUI俱乐部,小米同城会,小米爆米花。
小米在整个社群初建的时候,并不在社群上贩卖它的手机,更多的是通过这些核心的用户,为产品提供的改进建议。小米的核心社群在小米的发展初期对它本身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米粉的社群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尊重个性,塑造共性。
自媒体社群:罗辑思维的罗友会我认为它是社群经济最早的定义者和实践者。老罗自己说它是一个知识性社群,我则更偏向将它定义为一个自媒体的社群。
它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它的社群中会有大量的书籍推荐。我本身也是罗粉,会在里面订购书籍,这些书不一定是价格的问题,因为我可能在当当等其他地方买到更便宜的书。为什么我会在罗辑思维这样的地方买呢?那是因为我非常认同老罗对这本书的推荐和评价。
学习型的社群:不得不提到混沌研习社。也是和我们31合作的很早的一个社群,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定义为中国第一互联网自组织学习社群。实际上这种互联网的学习社群在对传统学习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我有很多商学院的朋友会来问:为什么研习社能过在3个小时之内完成一个千人课程的报名和售卖?之后我们可以进行一个讨论。
作者公告牌
  感谢您看了这篇文章,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可以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想了解更多可以微信搜索“秦绪文”,也可以直接加我的微信(),这里有你更精彩。
管理文章:
微信自媒体实战案例
从零开始玩转微信自媒体
一周发布文章最多的作者
24小时获得「赞」最多的人
45 回复(55 赞)
16 回复(6 赞)
18 回复(5 赞)
(44 个回答)
(11 个回答)
(6 个回答)
(6 个回答)
(5 个回答)
(5 个回答)
(31 分钟前)
(39 分钟前)
(42 分钟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未来商业形态六大格局和六大发展趋势预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未来商业形态六大格局和六大发展趋势预测
总评分4.3|
浏览量2189182
用知识赚钱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The following error occurre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Please check the URL or contact the webmaster.生态VS社群,谁将是未来主流商业形态?
稿源:百度百家
互联网在国内短短发展二十余年,已经从丰富人们的线上生活走到了改变实际商业社会的阶段。先是O2O在国内的发展让线上线下产生联动,重新改写了很多传统行业的商业规则,而互联网+的盛行,更使得很多实体企业开始拥抱互联网,寻求自身商业模式的改变。实际上,在今天,我们已经迎来一个全新的商业时代,而生态和社群则是在2015年里业界最为频繁提及的两个互联网商业名词。
未来商业两大重要形态:生态向左,社群向右
先来看看生态,这个名词常常被BAT互联网巨头和小米、乐视等科技新贵大佬们挂在嘴角,甚至最近一段时间内已经被乐视&霸占&。乐视从成立乐视网开始起家,而后在推出乐视TV之后开始走向打造生态之路,目前形成了覆盖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等各个产业的环节的生态系统,并且在智能硬件领域还有乐视超级自行车,乐视超级汽车等产品。另一家在近年来着意打造生态系统的公司是小米。小米公司以小米手机起家,如今已经涵盖了电视机、平板、手环、路由器、电视盒子、运动相机、血压计等等产品,目前正在打造智能家居生态链。我们不难看到,在业务生态上,乐视和小米这两家生态型公司有众多的类似之处,并且犬牙交错,因此,还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口水战,并且,最主要的特征都是看起来业务之间非常跨界,但是在同一个生态系统里又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不过,在今年,一些具有社群属性的创业型公司开始大量的冒头,比如我最近接触了解的一家叫做悠唐(UTOUU)的公司。与小米或乐视的生态不同的是,这些创业公司并没有巨头们的强资源和实力,在意识到社群的巨大价值之后,正在希望通过运营高质量的社群来避开巨头们的锋芒和入口的控制,从而获得自己的商业生存空间。
在与有糖的主要负责人接触过之后,可以明显感到他们是正在以运营社群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独特的商业模式。悠唐公司基于自己的产品而运营的社群叫做有糖,社群里的会员可以通过观看广告、电商消费等等来获得社群里的收益。有糖的社群体系相当于一个古代的社会结构,在其中会有国王、太守、刺史、知府、百夫长、布衣、门客等角色,不同的角色拥有的权利大小也不同,并且有完善的晋升制度和模拟经营体系,让这些会员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和进行经营的成就感。
与此同时,除了广告和电商之外,有糖团队还尝试在其他方面带给其社群会员以价值。在今年9月份,悠唐与ODM企业晨讯科技集团希姆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推出了专供给社群会员的有糖手机U7,并实现了首批10万部的量产。并且,这个手机并不对外销售,而是以低于成本价只卖给自己的有糖社群的会员。
实际上,在之前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就根据自己运营吴晓波频道的经验,曾经总结出过运营社群的三个关键点:第一是做内容聚人气;第二是做大规模互动;第三则是从共享中互利。而在有糖的身上,同样也能清晰的看到三大关键点,第一则是通过广告和电商收益聚合人气;第二则是通过会员模拟古代商业社会的经营和游戏互动做大规模的互动,而第三则是由在拥有广泛的社群会员基数之后,群员们通过共享资源和人脉来获得收入,而有糖则通过运营社群来形成入口来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
生态VS社群,谁可以走的更远?
另一方面,虽然我们可以看到生态型和社群型公司都在国内蓬勃生长,但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疑问,在未来的商业新社会里,究竟是像乐视小米的生态型公司,还是像有糖这样的社群型公司能够走的更远呢?
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小米和乐视尽管遭受各种质疑,但是如今已经成为目前科技领域不能忽视的新生力量。在资本市场上,目前小米公司的整体估值约为450亿美元,这超过除了互联网三巨头之外所有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市值或估值。而乐视也与小米旗鼓相当,目前旗下的乐视网长期在1000亿人民币的市值徘徊,而独立子公司乐视手机的估值达到45亿美元,另一子公司乐视体育的估值也达到了30亿美元等。从某种意义上看,小米和乐视在今天的国内互联网行业已经成为隐形的巨头公司。
然后我们再来看社群在国内的发展情况。事实上,社群这个概念的提出在国内互联网界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印象中去年年底大家开始频繁提及社群这个概念,很多人将罗辑思维、吴晓波全国书友会等看作是微信自媒体运营社群的代表。而如果提到以运营优质社群为商业驱动的创业公司,尽管有很多,但却很难让人一下子说出一个让人信服的代表性公司。甚至这种社群经济的玩法,以及能够产生的巨大能量,刚开始就连有糖创始团队都没有意识到。根据有糖官方提供的数据,从2014年9月有糖上线,短短3个月多时间,在没有任何宣传推广情况下,全靠会员口碑传播使得注册用户达到了30万,并且目前仍然还在以人速度增加。当然,有糖的爆发式的增长或许只是个例,这其中可能有广告收益和电商的巨大优惠对于社群会员的利益驱动,不过这至少是一个明显积极的信号,也证明了社群型公司在未来商业社会能够产生巨大商业价值的无限的可能性。
尽管这种玩法看起来与生态型公司的玩法差距巨大,一个是高举高打,另一个则是非常接地气。在今天,像小米乐视这样的生态型公司已经俨然成为科技行业里的小巨头,正在威胁着互联网三巨头的行业地位,而社群经济的玩法则也有机会成就一个又一个在垂直领域具有广泛用户影响力的行业龙头。目前互联网巨头或新贵们并没有意识到社群的价值,或者以巨头的巨头资源和实力也不屑于在运营社群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这倒反而给了像有糖这样的一些互联网创业公司以机会。
总体而言,对比乐视小米这种生态型公司和有糖这种社群公司,虽然从公司规模上看,感觉两者并不在同一个量级。但在未来的互联网商业形态,社群与生态一样,可能都有一席之地。
延伸阅读:
文章:223篇人气:35068
互联网资深观察者、专栏作家。创业思考沙龙发起人,互联网资深观察者和新媒体营销实践者。洞察热点事件,麻辣分析点评。(个人微信号:lidonglou,微信公众号:relypr)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