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只要涉及到央视新网,经济网,发评论,总是失败,傻逼,是

人民日报,只要涉及到央视新网,经济网,发评论,总是失败,傻逼,是_百度知道
人民日报,只要涉及到央视新网,经济网,发评论,总是失败,傻逼,是
经济网,总是失败,傻逼人民日报,发评论,只要涉及到央视新网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怀疑都是故意炒作。新加坡那边都有私产。所谓的海外据说指代新加坡。共和制中的中国共产党才刚刚奠定基础。还是在牙牙学语。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思想监控和改造——奥威尔的《一九八四》
英文报道相关报道
  【】(财新文化专栏作家&米琴)英国作家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的中文译本,在1979年做为内部参考资料出现在中国大陆,后于1987年正式出版,并多次再版。其间,又出现过至少三个不同译本。可见此小说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
  奥威尔(George Orwell,)曾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参加共产党领导 的共和军,经历了共产国际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大清洗,亲身体验了残酷的政治迫害。此后他成为坚定的反极权主义者和民主社会主义者。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发表于1949年,到如今已60多年 了,可书中描写的绝对权威“老大哥”和时刻监控人们言行的“电幕”,还时时会让西方人胆颤心惊。即使是政府为了反恐而进行的电话和网络监视,也引起民众强烈反弹,并立即联想到《一九八四》中描写的恐怖情景。不久前,美国参议院终于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自由法案》,替代“9·11”事件后制定的《爱国者法案》。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所总结,《自由法案》“从法律层面限制了联邦政府监控美国公民通话记录的行为”。[注1]
  《一九八四》描述了一个极权社会“大洋国”。控制这个国家的党内核心人士总结了纳粹极权统治和苏联共产社会的经验教训,把极权社会推向极致,自然也就把思想监控推向极致。小说详细描写了思想监视的对象、控制的手段、监控的效果,以及对逆反者的思想改造。
  监视对象是党内人士和知识份子,并不包括普罗大众(无产阶级)。虽然在公共场合,到处都是“老大哥在盯着你”的提示和监视人们言行的电幕,但只有监控对象家里安有监视器,普通劳动者家里则没有任何监视设施。这并不是因为该党代表劳动大众或捍卫无产阶级的利益。党内核心人士的想法很明确:“我们对别人的利益都不感兴趣,我们只对权力感兴趣。”他们认为控制无产阶级的思想并不困难,只要灌输简单的爱国主义就行了。此外,他们还设立专门的部门为普罗大众制造文学、音乐、戏剧和娱乐。该部门出版只包括运动和犯罪新闻以及占星术的报纸,刺激感官的小说,还制作涉及性的电影和感性的歌曲。这让人想起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一个高度控制的、娱乐至上的社会。[注2]“大洋国”的科技远没发展到“新世界”的程度,还不可能从胚胎时期起就开始控制人们的思想。
  该国的最高科技手段就是“电幕”,可以时刻监视人们的言行。此外的监视手段就是要求人们互相揭发、举报,甚至小孩子也从小就监视自己父母。国内到处设有思想警察,一旦发现思想犯就立即拘捕。
  对思想的控制还通过控制一切媒体来进行。为了钳制思想,党内核心人士甚至通过媒体摧毁语言文字以缩小表达范围,只留着那些对党有利的文字。他们还销毁过去出版的书籍,改变真实记录、篡改历史等等。当然,这一切都只能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社会里进行。
  小说里,媒体大规模地宣传,是党把无产阶级从资本家手里解放出来,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老百姓也都相信了这种说法。按说党就应当对自己的领导地位有充分的自信了。可奇怪的是党时刻怕失去对民众的控制,采用种种严格的思想控制手段,显出极度缺乏自信。这自然引起稍微有点儿头脑的人的怀疑。
  小说是从男主人公温斯顿的视角展开叙述的。做为受监控者之一,温斯顿的心理活动说明:再严格的监控都难以改变受监控者的思想,只能引发逆反和猜疑。
  温斯顿是负责改写历史的职员。他不断重写记录,伪造照片。这使他对真实的过去产生了极大好奇。党对媒体的严格控制也让他对电视节目和报纸的内容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每天电视节目都定时对反党领袖进行声讨和批判,反而引起温斯顿对那位反动领袖的同情,并产生了对“老大哥”的恨意。
  最让他产生抵触情绪的是感觉到每一分钟都在被监视。“总有眼睛盯着你,总有声音包围你。睡着或醒着,工作或吃饭,在家或外出,在澡盆里或在床上。没有属于你自己的空间,除了脑壳中的那几个立方厘米。”这使他格外渴望思想自由。
  他看到不断有思想犯失踪和自杀,连写日记也会判死刑。他感到无助,甚至感到失去了表达能力。他的恨意日益加重,并相信每一个受到监视的人都在偷偷恨党。一个叫朱丽雅的女性爱上了他,也是因为看出他憎恨党。他们二人急不可待地想参加地下反党组织,甚至表示为了瓦解和摧毁党不惜牺牲一切,包括自杀和他杀,甚至连伤害儿童也在所不惜。结果,所谓的地下反党组织联络人实际上就是党的核心人物之一。温斯顿和朱丽雅都成为思想犯,锒铛入狱。但是,党不会立即处死他们,而是先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让他们彻底改变思维方式,接受党所说的一切,哪怕对2+2=5的结论也要心服口服。最终,他们对“老大哥”的恨转变为衷心的热爱。
  对逆反者的思想改造是通过极残酷的肉体和精神折磨来进行的。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这一恐怖过程。在真实世界里,我们见识过更加有效和高明而并不让人恐惧的思想改造方法。比如宗教团体式的“组织关怀”,细致入微的“政治思想工作”。最有效的是发起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造成巨大声势和气场,让反动思想淹没在群众大批判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过,“大洋国”对无产阶级实行的娱乐至上政策,极不利于调动群众的政治热情。
  小说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思想高度统一,但丝毫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极度思想监控的结果就是精神彻底死亡,人性遭到扭曲直至泯灭。[注3]
  [注1]引自《公民并不自由,世界仍被监听》,《人民日报》(海外版)号03版。
  [注2]详见笔者的《幸福和稳定的代价__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一文。
  [注3]本文引用参考的是英文原著:1984,a novel by George Orwell, Published by New American Library, a division of Penguin Putnam Inc.1950。
  米琴为财新网专栏作者,比较文学博士,曾于美国的大学教世界文学,出版过《爱情十九谭》等中文著作,阅读更多专栏文章,请移步
责任编辑:刘芳 | 版面编辑:邵超
更多报道详见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caixinenergy
caixin-enjoy
caixin-life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
热词推荐:人民日报评论部:政府改革,“上下篇”能否融会贯通_评论_新闻_经济网_国家一类新闻网站
人民日报评论部:政府改革,“上下篇”能否融会贯通
文章导读:
最重要的是秉持公心,坚持民意为先、舍利为公.
秉持公心,坚持民意为先、舍利为公,才能将中央的部署、人民的期待、地方的发展等融会贯通,写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新篇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再次向世界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声音。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以&读懂中国&为主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以改革之镜观照中国、思考未来,确乎是把握发展大势的关键所在。
所谓&进行时&,意味着改革大业如大江奔流不舍昼夜,往难处进发的足迹时时可见,向纵深推进的涛声处处可闻。日前召开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简政放权的号角再度吹响,自几轮大刀阔斧的&自我限权&之后,国务院的新部署,意味着中央对政府改革的顶层设计步入新阶段。政府改革这篇大文章,&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是下篇&。明确的判断,传递着清晰的信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实现同频共振,事关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上下篇&之喻无疑为理解改革进程提供了一个视角。中央的&上篇&破题立意、提纲挈领,地方的&下篇&铺陈开来、精微演绎。&上下篇&需要整体构思、通盘考虑,更需要起承转合、上下贯通,才能一气呵成,把整篇改革文章做好。
围绕&转变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这一主题,今年以来,中央层面已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简政放权成为了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知之不易,行之更难。砍掉数百项行政审批事项,冲破了多少观念的障碍,又打破了多少部门利益的禁锢?中央写就的简政放权&上篇&可圈可点,也为地方的&下篇&提供了可供遵循的样本。
也应看到,目前中央层面仍有上千项审批项目,地方政府层面的审批项目多达上万项。改革之难,不只在于问题多,更有对权力的依恋、关系的纠葛、利益的窠臼。有人说,以前的审批项目改革,是把与部门意见一致的&连肉带汤&端了出来,随着改革攻坚战打响,剩下的基本都是&硬骨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简政放权越是深入推进,问题与矛盾就越发凸显。
比如, 一些领域出现了行政审批不减反增、明减暗增、&按下葫芦浮起瓢&等乱象;一些部门难以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一些行业虽然放宽了准入限制,但民间资本依然面对&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无奈兴叹。在一些地方,群众&办事难&的顽疾依然严重,跑几千里办不下一个护照、盖几十个公章办不来一个证的&恼火事&时有发生。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类执行梗阻、歪嘴和尚念经的现象警示我们,如果上动下不动、头转身不转,改革就有可能虚晃一枪。在中央转变职能的&上篇&加快书写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下篇&尤须重点做好&接、放、管&的文章。有担当、不截留地&接&,有规矩、不藏私地&放&,有章法、不卸责地&管&,既讲&地方话&,更讲&北京话&,才能将中央的部署、人民的期待、地方的发展等融会贯通,让行政体制改革这篇文章出新出彩。
一位广州市政协委员曾算了一笔账:如果把审批时限压缩70%,当地每年能省下的建设资金利息就达30亿元。而在全国范围,由于简政放权初见成效,今年以来各类企业登记数比去年同期增长25%,带动了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长,其经济和社会效益超出了预期。深化改革是最大利益之所在,然而,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一个公章挡住一群人&、&一项程序蹉跎大半年&并不少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背后,是在思想和行动上&只算小账、不算大账&。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更需正视&权力的阵痛&,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文贵旨远,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曾有&心正则笔正&的谏言,今天,挥写改革篇章,不管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最重要的是秉持公心,坚持民意为先、舍利为公,不打&小算盘&、不搞&小九九&,才能义无反顾、一抓到底,写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新篇。
责任编辑:林灵当前位置:&>&&>&&>&
人民网总裁廖玒被调查:被爆敲诈勒索、劣迹斑斑
  日,多个可靠消息源对南方周末记者确认,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603000.SH,下称人民网)副董事长、总裁廖玒,近日被检察机关带走调查。
  此前,廖玒8月19日参加了深圳举办的201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
  廖玒现年52岁,2004年3月至2010年6月,任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副主任、常务副主任。2010年6月至今,出任人民网的副董事长、总裁。2010年6月至2015年4月,他还兼任人民网的总编辑。
  消息人士称,廖玒被调查,与2015年5月,人民网副总编辑徐辉案或有关联。
  有大型科技企业管理层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徐辉任职人民网期间,其敲诈勒索、劣迹斑斑,且&吃相难看&。
  人民网的官方自我介绍称,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立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中文和多语种新闻网站之一,还是中国国家重点建设网站。
  2012年4月,人民网正式上市。2015年上半年,人民网营业收入7.25亿元,同比增加17.07%;净利润0.58亿元,下滑39.42%。
  日,人民网收盘价16.26元,大涨5.24%。
  廖玒最近一次出席公开活动是在8天前。8月19日,廖玒出席201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并发表了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讲话。
  内部人士透露,8月27日下午,人民网副总编辑刘红被叫去召开一个紧急会议。这位人士猜测,这个会议或许与廖玒被带走一事有关。
  而在3个月前的2015年5月,网易《路标》曾独家报道,人民网副总裁徐辉因涉及经济问题被有关部门调查。
  《穹顶之下》后卸任总编辑职务
  现年52岁的廖玒身兼数职:人民网副董事长、总裁、总编辑、党委书记。
  198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廖玒,已在人民日报系统供职近30年。1986年,刚从大学本科毕业的廖玒便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担任总编室编辑。
  日,人民日报进军互联网,他参与创办人民日报网络版。同年10月,廖玒调往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历任总编辑负责人、主任。2004年3月,廖玒担任网络中心副主任、常务副主任。
  在新闻报道的岗位上,廖玒先后主持了中国驻南大使馆被炸、&南丹矿难&等在中国互联网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报道工作,多次组织人民网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2009年,作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的廖玒还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10年,廖玒进入人民网,历任人民网副董事长、总裁、总编辑。在廖玒任上,日,人民网以&第一家在国内A股上市的新闻网站&、&第一家在国内A股整体上市的媒体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廖 玒曾经援引过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两个舆论场&的观点来说明人民网的定位:第一个舆论场是党报和国家电视台等组成的官方舆论场,另外一个是民间舆论场。 这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重叠的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 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
  秉承这一宗旨,人民网十分重视对于民间舆论场的影响力。在两会期间,人民网开设专栏&我有问题问总理&,常设板块地方领导留言板、部委领导留言板。
  最近的一个案例是,日,柴静调查雾霾真相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人民网首发,人民网视频部曾对柴静进行专访,并发表相关评论。
  据网易《路标》了解,随着纪录片的巨大影响力以及随之而起的争议,人民网也承担了相当的压力。此事过后,廖玒不再任人民网总编辑一职,由人民日报社福建分社原社长余清楚接替。内部人士分析,从那时开始,廖玒就在被逐渐架空。
  其下属三个月前被带走调查
  廖玒十分重视经济领域的报道。在2012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他表示,长期以来,人民网一直非常关注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进展,把监督和报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当作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年12月18日,人民网专门成立了财经研究院,成为其上市后加快布局的一大重大举措。廖玒当时表示,将继续与企业加强互动,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提升双方的品牌影响力。
  在人民网中,徐辉负责对外联系、合作等事务,并多次代表人民网出席各种论坛活动,其对外发言多围绕在金融、产业等经济领域。他最近一次的公开露面,包括日,在江苏无锡宜兴举行的&2015全球电线电缆年会&。
  内部人士称,廖玒涉及的问题,&与《21世纪经济报》总编沈颢差不多&。
  网易《路标》曾报道,人民网副总裁徐辉,疑涉新闻腐败问题被查。人民日报社领导已于5月22日,在人民网内部一定范围内,通报了此事。通报内容大致为,徐辉因涉及经济问题被有关部门调查,对其正式停职。
  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徐辉,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进入人民网工作之后,曾任财经部主任、总裁助理等职,由于业务能力出色,迟于2011年1月出任人民网副总编辑。当时,正是廖玒执掌人民网。
  有数位与徐辉有来往的人士评价,徐辉属&少年得志&,为人比较轻狂、自大。
  一家IT行业公司的公关负责人对网易《路标》称,徐辉很早之前,就存在利用不刊发监督类报道来换取广告利益的事迹。&他的部下给企业的 公关部门发去未刊发的新闻稿,大意是这企业的产品存在什么问题。&这位负责人说,&然后,我们给他打电话,他就说,什么时候到他办公室去谈谈。然后我们去 了,去了之后,就是要我们给多少钱,投多少广告,或者搞什么合作。&
  网易《路标》多方核实后所知,人民网内部亦有其他相当级别的人士近日失去联系,但目前只有徐辉被调查一事被官方正式内部确认。其他失联者或在协助调查徐辉案。
  廖玒此番被查,是否由徐辉案牵出,暂时不得而知。
  廖玒及多年下属陈智霞被查
  财新记者从多个渠道证实,今天(日)上午,人民网(603000.SH)副董事长、总裁廖玒和人民网董事、副总裁陈智霞,被检察机关带走调查。
  在此之前,人民网副总编辑徐辉亦曾被协助调查。当时徐辉被认为涉及的是&有偿不闻&的新闻腐败问题。
  52岁的廖玒最后一次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是在8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他到深圳参加201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时,就媒介融合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廖玒称:&我在人民网工作了19年,越来越觉得在互联网真正传得开、远、久的,还是内容。&
  公开资料显示,廖玒和陈智霞两人均为编辑出身,并在人民网的前身人民日报网络中心任职多年。廖玒曾为陈智霞的主管领导。2010年6月,两人同时进入人民网管理层,并担任正副总裁。
  廖玒1986年从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历任人民日报社总编室编辑、宣传协调组副组长。1996年,人民网前身人民日报网络版开始筹备成立,廖玒即参与其中。1997年人民日报网络版成立,后更名为网络中心,廖玒任网络中心总编室负责人、总编室主任。2004年3月,廖玒升任网络中心副主任,后又任网络中心常务副主任,并明确为正局级。2010年6月后,廖玒任人民网副董事长、总裁,其中2010年6月至2015年4月,他还兼任人民网总编辑。
  据悉,廖玒先后主持了中国驻南大使馆被炸、&南丹矿难&等在中国互联网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报道工作,多次组织人民网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被认为是&在人民网创建、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廖玒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现年44岁的陈智霞也长期任职于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和人民网,归廖玒领导多年。简历显示,1997年8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陈智霞进入人民日报社,在刚刚成立不久的网络中心任编辑,先后历任网络中心总编室副主任、主任。2007年11月,陈智霞任人民网发展公司总裁助理兼总编室主任。2010年6月,陈智霞随廖玒同期进入人民网管理层,任人民网董秘,后任董事、副总裁。
  (报道综合自南方周末、财新网等)
  附文:
  人民网副总编辑祝华新其人其事
  近日,人民网副总编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传播研究中心首届论坛的演讲引发广泛关注。祝华新在该演讲中提出,加强对网上的新型知识分子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经济上给出路&, &为网友提供与政府对话的机会,用体制和主流政治生活来吸附边缘&。
  关键是怎样的人算是祝华新眼中的&新型知识分子&?祝华新在演讲中将下岗工人、左翼网友统统贬斥为文革余孽,并称这些人&缺乏理性的思考&、&专业化程度极低&;相反,祝华新大力称赞右翼网友&智商优越&、&知识化、专业化程度很高&、&诚恳&、&具有道德反省和良知&。显然,那些高智商、高情商、具有&道德&和&良知&的右翼公知,将会成为祝华新首先试图&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人。
  请注意,祝华新在这里所讲的&右翼网友&,绝不是抽象的,他指的是以李开复、薛蛮子、李承鹏、袁腾飞、作业本等人为代表的反共反华右翼公知。
  比如薛蛮子是秦火火等水军账号的头领,长期在微博上从事反毛反共、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活动,祝华新却称赞薛蛮子为&对国事的坦诚,对弱势群体的热心,成为微博上一道犀利而温馨的风景&。
  比如袁腾飞污蔑毛泽东为&人渣&、&法西斯恶魔&,污蔑前三十年中共对人民进行&大屠杀&,天安门广场应改为&大屠杀纪念馆&,而祝华新却极力替其辩护,还主张袁腾飞是一个启蒙者。
  再比如反共大v作业本称赖宁、邱少云为烤肉,祝华新却称:&对@作业本虽然见仁见智,但常吃烧烤的他时常流露出的家国襟怀,让我们对这个时代不会失望。&
  祝华新凭借自己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的职务,为这批疯狂反华反共势力撑起一把保护伞,任由这些反共言论传播扩散。同时,祝华新常年努力为这批反共势力搭建通往体制、权力的桥梁,希望这批人的政治主张(比如开放党禁、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私有化等)转化为国家的政治改革举措。
  早在2010年,祝华新就说过,&我希望未来网络&意见领袖&能走进中南海,和国家领导人直抒己见,转达民意。&近日,他无非是将这个旧观点重新表达出来,进一步把网络上的爱国网友、底层群众统统斥为文革余孽、低智商,而将卖国公知、资产阶级的代表悉数描绘成高智商、高道德的模范人物,从而将这批反共卖国公知贴上&新型知识分子&的标签,吸纳进政治主流与体制内部,其实质是反共卖国势力在网络阵地中不断失败、不断失去民众的大背景下,希望直接进入政治权力的中心,直接推动政治改革。祝华新的这次提议,是为了反共卖国势力能够不断地进入体制获得政治资源,不断地扩大政治权力,为最终推翻共产党,实现资本主义宪政而奠定人事基础。
  那么,祝华新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否有其历史必然性呢?我们有必要看看祝华新的历史。
  祝华新其人其事
  80年代,祝华新在《人民日报》工作,积极配合王若望、方励之等民运人士搞反共活动,而受到邓小平的亲自批判。但祝华新不思悔改,在学潮期间与马立诚一起组织煽动《人民日报》内部员工参与动乱。学潮后曾受处分,被&留党察看&一年,后恢复党员权利。
  日,方励之、李淑娴夫妇和刘宾雁商量在1987年春天举办一场&反右运动历史学术讨论会&,试图彻底否定反右运动,从而不仅仅彻底否定毛泽东和前三十年,也彻底否定邓小平,彻底否定中共。时任《人民日报》记者的祝华新积极配合方励之等人的阴谋活动,访问右派知名人士,编辑著名的《反右运动三十年》。邓小平质问道:&《人民日报》想干什么?&
  1986年12月初,方励之等人阴谋鼓动和策划了中国科技大学学潮,并影响至全国。日上午,邓小平召集胡耀邦、赵紫阳、万里、胡启立、李鹏、何东昌谈话,他的谈话整理成文后题为《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当时表示:&王若望、方励之早就叫开除了,还留在党内干什么?方励之、刘宾雁等人发起反右派运动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就应该开除党籍。&祝华新也因积极配合方励之等人的行动而挨整。
  不过,对于铁杆反共记者而言,简单处理丝毫不起作用。1989年学潮期间,祝华新成为《人民日报》内的反共领军人物,煽动内部员工参与动乱。著名民运人士、前《人民日报》记者、因参与89动乱坐牢四年吴学灿曾撰写回忆文章指出,今日的著名亲日亲美汉奸马立诚,以及祝华新这样的反共领军人物,当年都是煽动《人民日报》员工进行颠覆活动的动乱领袖。《人民日报》员工本来参与动乱的不多,但是在祝华新、吴学灿等人的煽动下,很多人被卷入其中:
  【我与祝华新、张抒、张平力四人联名曾在五号楼一楼的评报栏贴过告示,时间大概是四月二十八日。那时候报社的人还没有开始单独游行。我们的告示是号召报社同仁行动起来,投入民主运动大潮。当时有人劝我和张平力,说我们平时自由化表现太多,组织报社的活动可能一开始就会受到报社领导的阻挠,增加运作的难度。于是,我不作为组织者,只作为参加者,积极参予张抒、祝华新组织的每一次行动。】
  【学潮一开始,人民日报内部就已经火焰熊熊,随时都可能举起反抗专制的大旗。《世界经济导报》被查封,使原来不怎么表态的编辑记者也被激怒了。于是,有人振臂一呼,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印刷厂的工人、饭堂的炊事员、车队的司机甚至医务所的医生护士,呼拉拉几百人扛着人民日报的社旗,浩浩荡荡地走上了街头。同时,由评论部的马立诚(与凌志军合着《交锋》)、米博华发起了声援《世界经济导报》的签名。到我签名的时候,已经有六七百人签了名。
  此后,在张抒、祝华新等人的组织带领下,人民日报的队伍一次又一次地走上街头,展示了人民日报反对一党专政的真实面貌。游行队伍高呼口号,赢得市民们的阵阵掌声。每次上街有一个口号是必定要反复呼喊的:&四.二六社论不是我们写的!&】
  不过,当年参加学潮的人,也不全是坏人。但像祝华新这样的骨干分子,应该重点观察:看其是与美国和西方划清界限,彻底回到人民的怀抱,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是更加彻底地卖身投靠了美国,利用各种资源、平台反共反毛、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祝华新显然属于后者。
  祝华新曾写《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系列《人民日报》历史札记,是他当年访问众多右派知名人士、全面否定反右运动的产物。在这篇长文里,祝华新对前三十年及毛泽东、胡乔木、吴冷西等人大肆丑化和攻击,而极力吹捧胡耀邦、赵紫阳、哈维尔、李锐、秦川、王若水、刘宾雁、胡绩伟、郑必坚等人,其目的是希望《人民日报》肃清毛泽东、胡乔木、吴冷西留下的社会主义遗产,按照赵紫阳、哈维尔、秦川、王若水、刘宾雁、胡绩伟等人的路线,将人民日报变成颜色革命及和平演变中国的喉舌。此文到1989年戛然而止,在其结尾处,还如此用曲笔替当年动乱翻案:【1989年初,《中国青年报》发表学者金观涛的一首小诗:&我们是最后的,然而却是不死的,理想主义者。& 一语成谶,这首小诗竟然成为那一代年轻军人、知识分子、大学生的精神祭奠。如今,逢九之年的悲情都已远去,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历史像 一个真实性可疑的传说。但不能忘了,无论身着橄榄绿还是牛仔裤,他们的青春热血和精神境界都曾令当时的中国人民动容震撼。】
  当年年轻的自由派记者今日已经成为老牌反共领军人物,成了美国敌对势力、网络第五纵队颠覆中国的重要棋子,是中国的悲哀。
网站QQ: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还不是会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