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草莓研发中心那年研发上市的

谁说农业难赚钱?这个台湾人竟然在上海这样种草莓......
现代农匠微信订阅号ID:xiandainongjiang;
创始人魏寒枫微信ID:weiguzi001【姓名-公司-职务】
​文 | 纪光照
​农业赚钱很难?
中国台湾人朱进铭不这么觉得。2016年,他和朋友在上海金山包了40亩地,开了家草莓体验馆「贺尔斯草莓学苑」,既出售草莓和草莓苗,也接受休闲采摘,甚至还有制作草莓糕点的课程,以及承办活动聚餐。
朱进铭说,2017年元旦期间,日均有1000人次到访,营收
18万元。他预计,一年的销售额在400-450万元之间,纯利润可以达到40%-50%,「是暴利」。作为对比的是,他估算,普通种植户如果只种草莓,40亩不过卖80来万元。
《现代农匠》曾报道过号称「丽水第一甜」的龙珠岗蜜桔,罗锡文八年坚守匠心,改善种植,名气不小,但一年下来还是挣不了多少钱。如何依靠土地实现增收,这是农业从业者的一个共同困境。
朱进铭的建议是,「种植这个行业,种得差不多了,就应该腾出手来,往前往后延伸,才能在短时间内收到效益」。罗锡文之子罗潭蛟认同这一观点,「他以种好草莓为核心,成功向衍生品、餐饮等领域扩张,这是大陆同行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他出生在台湾草莓之乡,却漂泊大陆28年,多次转行,「我不是转得快,我是始终跟着党的政策走」
​现年50岁的朱进铭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回首往事,不胜感慨,他愈发觉得与草莓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上世纪60年代,朱进铭出生在中国台湾苗栗县大湖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大湖乡四面环山,温和多雨,适合草莓生长,是台湾最早引种草莓的地区——比朱进铭出生还早10年——被称为台湾「草莓之乡」。至今,其产量仍稳居台湾前三,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同当地很多家庭一样,草莓是朱进铭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朱进铭的父亲种地是一把好手,曾专程去日本学习过草莓种植,「理念和其他人会有一点不一样」。朱进铭刚满18岁那年,父亲带他去参加一个同行聚会,席间有个生意人发言,「你们要抹什么药,施什么肥,我不管,只要能给我漂亮的(草莓),让我有钱赚就行」。父亲当场表示反对。
那时候,台湾正在经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基本没有约束,一些农民为了多赚点钱,就会使用膨大剂等药物提高产量,「父亲这样的算比较少」。
朱进铭记得父亲那天心情不好,回去的路上只跟他讲了一句话,「你记得,自己不敢吃的东西一定不要种,要对得起自己良心,不然,你会遭天谴」。
后来,台湾农会组织成熟,一方面帮助果农销售,一方面严厉打击此类事件,「一旦超标,果园就被无偿毁掉」。
朱进铭现在种草莓正是坚持这条原则,「我可以很大声地拍着胸脯说,我家的草莓保证不用膨大剂」,但这已是后话。当时谁都没有想到,朱进铭会很快离开台湾,在大陆一漂就是28年。
​19岁专科毕业后,朱进铭服了三年兵役。父亲有个弟弟,二战时期被派往南洋,战争结束后,留在海南做水产生意,膝下无子。日,朱进铭退伍后,父亲把他叫到跟前,「你去帮你叔叔吧」。就这样,朱进铭一脚踩进中国大陆。
来到大陆以后,一直到1999年,朱进铭都在经历一些「不太正常的经历」。「九几年的时候,它没有办法面对全国,还是搞走私出口」。走私暴利,赚得最狠的一次是1996年,他带了一批水产从海南回台湾,三天赚了200万左右。风险更大,1998年金融风暴那会儿,整船水产在去日本途中被没收。「夜路走多了,肯定会遇到鬼」。
这之后,朱进铭就转了行,他跟一堆台湾人一起搞保龄球馆的设备安装和维修,「、2000年是保龄球最火的时候,只要是一级城市的保龄球馆,都是24小时不打烊」。谁知,好景不长,到年,保龄球逐渐落寞,朱进铭无奈,再次筹划转行。
机会是「历史性」的。日,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此行被称为「破冰之旅」,两岸交流开始加强。朱进铭趁热组建了一个台湾美食团,自任团长,以美食文化交流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巡展,「统战部、台办都介入了,所有食材从台湾进来都走绿色通道」。一年下来,朱进铭可以挣上七八十万元。
好运持续到奥运结束,「山寨太多,干不下去了」。朱进铭还是有点不死心,又跑到澳门去搞夜市,很快,当地用地政策调整,夜市也搞不下去。
44岁的朱进铭只好回家种草莓。「全国一二线城市几乎跑遍了,也跑累了,不想跑了,定下来吧」。
「十一五期间,讲海峡两岸,十二五开始讲农业,十三五又把农业当成重点。所以,我不是转行快,我是始终跟着党的政策走」。生于台湾的朱进铭在大陆闯荡多年后,已极为熟稔大陆的话语体系。
​回到老家踌躇满志,黯然发现已无发展空间,无奈下重返大陆,以太仓为跳板,盯上上海
​朱进铭回台湾种草莓不是纯粹赌气,老家的草莓一直有人打理,效益比较好,他说一亩地差不多能赚到五万元。「台湾就那一点(苗栗)地方可以种,往南往北都种不出来,所以价格好」。
更重要的是,草莓之乡也被称为「草莓王国」,发展起来的不只是单纯的种草莓、卖草莓,还开发了上千种草莓衍生产品,将草莓与美食、咖啡、观光等融为一体,与草莓相关的年产值近四亿元,其地标性建筑大湖酒庄更是世界第三个、亚洲第一个酿制草莓酒酒庄。朱进铭回家的真正目标,就是想走通草莓产业这条路。
但他万万没想到,找了一圈后发现,发展成熟的老家已没有他可以再发力的空间。留在故里,「只能作为生产基地」。朱进铭心里空落落的,不时想起海峡对岸的广袤地域。
所以,休整了大概一年,当他在大陆的朋友去台湾看他,鼓动他回大陆种草莓时,他顺手推舟,「好吧,毕竟我老婆是大连的」。他重返大陆的第一站是离上海不远的江苏省太仓县。
在朋友的帮助下,朱进铭与当地一家合作农场进行合作,在150亩土地上移植台湾的草莓种植技术。
首先是种植用的幼苗不一样。传统种植大多使用裸根苗,种下去后有两周的恢复期,朱进铭用的是育苗杯保护的基质苗,移植时不会破坏根系,因此,后者比前者提前15-20天成熟,「区别就像是,种菜时一个用的是种子,一个用的是幼苗」。
​那为什么其他人不愿意用基质苗呢?朱进铭认为,这是根深蒂固的传统作祟,裸根苗大概七八毛一颗,基质苗要两元一棵,看起来成本贵了两倍,「但他们没有深刻思考这件事,提早20天上市,我能卖到80元一斤,一斤20个,也就是我多卖一颗草莓,成本就回来了」。
其次,浇水时摒弃传统的漫灌,在移植基质苗前先覆盖地膜,地膜里配套滴灌带。滴灌带上每隔20厘米有一个小孔,一个小孔一小时能滴水1.38升,液体肥也可以经滴灌带进入土壤。朱进铭说,100亩草莓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灌水、施肥工作。
《现代农匠》曾考察过日本农业专家川崎广人在河南小刘固农场的实验,他在大棚内种植西红柿用的也是这种方式。
「国内现在很多人跳不出传统,以为必须要淹水,草莓才能活,我就是要种给他们看,不是那么回事」。朱进铭说,突破传统,改正理念,农业才会越做越好。「我反正把这些好的理念和种植模式带进来了,至于能不能接受,我就不管了」。
在销售上,朱进铭将草莓进行分级:一级果要求单个草莓在30克以上,作为礼品果,卖给C端消费者;二级果是15-30克之间,供应蛋糕房;15克以下作为三级果,低价处理给企业做果酱。朱进铭的「冠嘉草莓」逐渐在苏州地区小有名气。
但新的问题也接憧而至。朱进铭说,草莓种好以后,分歧主要在于后续发展的理念不同,合作方不同意将土地硬化,这让他无法实现向餐厅等领域的延伸。
《现代农匠》提醒,考虑到中国土地的现实情况,农业用地无法硬化可能不只是理念的问题,也存在政策阻碍,因此,此处只报道当事人的想法和做法,不涉及价值判断。
幸运的是,朱进铭的事迹经过宣传,被上海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板田丽看到。两人一拍即合,朱进铭连忙将太仓基地交给太太打理,兴致勃勃地转战上海。
​回归初心做农民,用自然农法种草莓,然后以此为基础,靠休闲农业盈利
​朱进铭位于上海的「草莓学苑」挂靠在金山草莓研发中心下,作为农业专家,他担任技术总监,也被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邀请为硕士生的第二导师。田丽是出资人,负责推广和销售,朱进铭随后又说服台湾一位营养师朋友来大陆,开发和教授草莓糕点。
「与其他行业相比,做农业投资量大,
需要有一定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做农业尤其是现代农业不赚钱」。朱进铭自从决定种草莓以后,考虑的核心问题都是,如何增收?「以前就是种草莓、采摘、销售,没了,现在,不单单是草莓生产基地,把草莓衍生的一些后续产品跟上来,增加让消费者到草莓基地来的一些内容」。
草莓学苑有一个主打套餐是298元/人,限量采摘和餐饮、衍生品捆绑在一起,「觉得好吃,再采,就是另外收费」。2017年元旦,草莓学苑三天卖了八万元草莓和10万元的衍生收入。
草莓学苑还承接企业和政府会议,「以前都是死板板的,现在我可以给他们一种新鲜的感觉」。朱进铭也把以前的美食经验捡起来,为来摘草莓的人提供台湾养生小火锅和各种特色小吃。
熟悉大陆的朱进铭甚至颇懂得中国特色,「你做得好,相关单位和上级领导都会对你关注,关注以后,自然而然,项目资金就会到你这里来」。
在朱进铭的规划里,草莓学苑主要收入来自鲜果销售以外,育苗占20%,草莓鲜果占40%,衍生产品和体验馆占40%。「但是你没有40%把草莓种好了,所有的都是瞎扯。人家会说你草莓都做不好,你还有什么能做好的?我以前卖苗,我卖不过专业育苗的,现在都来参观我草莓种得好,自然苗就卖得出来」。
「一般做农业,辛苦10个月,才换来两个月的快乐。而我从育苗开始有收入,种植有收入,衍生产品、餐饮都有收入,花三个月时间,六个月都在收入,第二年就开始赚钱,赚了钱,人才会不累,就越做越起劲」。
为了配合草莓学苑的整体定位,朱进铭做了一系列优化。比如,在滴灌的基础上,又给大棚铺了层稻壳,外围铺草席,踩上去不会粘土,「为什么领导特别喜欢到我这边来?领导出门都是穿皮鞋,出来不脏,可以继续下一个行程,来采摘草莓的客户也是一样,让人家穿着高跟鞋都可以进来」。
他最得意的一个地方是,市面上销售的草莓,一般只有三四个品种,而草莓学苑里有17种,包括观赏性的「红色花朵」、以及受保护的品种「台湾香美人」和「苹果草莓」,每种草莓至少都有一亩。这同样是为了配合休闲采摘,「消费者的口味千百种,来我这里,总有一种你喜欢」。
​朱进铭自从接触草莓以来,始终没有变化的是自然农法理念。「农药和肥料供应商告诉你,用这个草莓会长得快一点,会长得大一点,其实,这脱离自然了」。朱进铭的父亲在四年前因为车祸去世,但他还记得父亲在他18岁那年告诉他的话。「草莓很现实的,你打了膨胀剂,口感不一样,水水的,早晚要吃出事情,这是一个道德底线」。
朱进铭理解的自然农法不是不打农药不施肥料,他说,早期刚种植时,要想让苗正常生长,不用农药化肥做不到。他只保证在开花结果以后不使用农药,「如果病毒太严重了,就用生物烟熏剂」。
朱进铭还强调,「目前在中国大陆,绿色可以,但有机都做不到」。所以,他认为,与其去买那些经过有机认证但不一定是有机的产品,还不如去找那些通过了SGS最高规格241项农残检测的产品。
「化学没有错,错的是,不合理地使用化学」。朱进铭的自然农法理念更多是完熟概念,也就是尊重每一种植物应有的生长期间,不要靠药物让它提前成熟。「让它长够他该长够的时间,它就自然拥有它应有的风味跟口感」。
朱进铭计划成立一个「中国生态草莓种植联盟」,统一生态种植标准,统一品牌和包装,统一价格,把他实验的草莓模式推广出去。筹备会预计在2月15日召开,首批有九家种植户和一家供货商参与,合计种植面积约1000亩。
「技术互通、资源开发、渠道共享」。他希望联盟最终能覆盖全国,统一接单,就近发货。因为,他提倡的完熟采摘,限制了长途运输。他认为,未来农产品本地供应是相对合理的。
「如果我只是想种草莓,我留在台湾种就好了。我从台湾过来,就是想把台湾休闲农业的理念带到大陆来,大陆消费人群比台湾大好几倍」。「台湾的农业没有发展空间了。而大陆很多大型农场又面临技术不过关、理念不先进的问题,所以,农业到大陆来发展是一个趋势」。
台湾人来大陆做农业的的确不在少数,但失败的也不少。朱进铭有一个朋友,之前在福建漳州种甜柿,前两年很吃苦能打拼,可等到后来打开了市场,有了钱和名气,就慢慢「不知道自己是谁」,吃喝嫖赌找小三,弄到最后,家庭离婚,负债累累,台湾也不回去。「不是技术和理念的问题,是人出了问题」。
讲起朋友的故事来,他不由感叹,农业真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行业。朱进铭没有其他爱好,唯独喜欢每周打一次高尔夫,他说,球场绿油油的一片,视野非常开阔,听不到汽车声,会让他没有压力,「以前在全国来回跑,漂久了,真的累」。
​朱进铭有一个小理想,种百八十亩地,有一个庄园,弄很多好吃的,空了就把朋友们聚在一起,做一个在大陆的台湾快乐农民。「但现在被逼得又不像农民,一会儿领导来参观,一会儿又来做技术交流,一会儿又来考察」。
《现代农匠》问他,「你是感觉有点像两岸交流的符号吗」?他说,「是」。
图片 | 受访者提供、百度
​现代农匠
微信订阅号名 &现代农匠
微信订阅号ID&&xiandainongjiang
创始人 &魏寒枫
微信ID& weiguzi001
验证信息 &姓名/品牌/细分领域/TITLE
申请报道&商务合作&版权洽谈&操守监督
微信&&weiguzi001
本平台所有内容版权属于北京村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平台个别图片影音收集自互联网,版权属于版权所有人,无法和版权所有人一一确认。如版权所有人有异议请邮箱联系,本平台将立即更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看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品人生百味。
当前位置:
90后小伙返乡创业种草莓 年收入超十万
4月中旬,正值草莓大量成熟上市期。这几天,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洪坝村的“90后”小伙陈海林也忙坏了,平均每天都有200-300人到他的草莓园来采摘,每天光草莓都要卖几百公斤。
从小立志当新农民
从高考结束那年起,返乡创业就成为陈海林努力奋斗的方向。一方面是受到父母的影响,陈海林的父母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约1.3公顷土地,种了十多年的蔬菜。种植蔬菜容易受天气等影响,而且蔬菜价格起伏不定,导致传统的种菜模式收入也不稳定。陈海林为此暗暗下定决心,要改变祖辈们“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和模式。
另一方面,在陈海林看来,“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在发展种植大有前景,他也希望当一个自由自在的新农民。
陈海林在大学里并没有学习农业专业。在成都双流读大学期间,一次经朋友介绍,陈海林去听了浙江农业专家在双流举办的讲座,了解到沿海地区一些先进种植模式,并吸收了一些比较前卫的思想观念。他还得知,浙江一带的草莓种植发展得很好,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返乡创业的星星之火在他的心中越燃越旺。
做足功课后返乡创业
2015年大学毕业后,陈海林就回到田家镇种植草莓。当时他面临的压力不小:一方面,其父母觉得好不容易供他读大学,本以为可以就此跃出“农”门,在大城市里考个公务员或者当一般的上班族什么的,结果在外面走了一圈最后他又回到了农村,一开始父母自然不能接受;另一方面,父母都种植蔬菜十多年了,现在要“划”出大约0.67公顷土地来栽种草莓,之前他们从未种过,因此心里也没有底。
为了栽种草莓,前期陈海林已经做了不少“功课”——他经常泡在一些农业论坛,与网友交流经验,并通过电子邮件向一些专家、教授请教相关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并非科班出身的他通过勤奋学习和实践,从“门外汉”逐渐转变为“行家里手”。同时,他还积极给父母做思想工作。看到陈海林种草莓的决心如此坚决,父母也就只好由他了。
头年就遇到销路问题
有了规划,关键在行动。第一年,陈海林就尝试栽种了约0.67公顷冬草莓,将书本、网站里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据介绍,冬草莓成熟期为当年8月底到次年5月初,有8个多月的时间。为了减少成本,搭建大棚、清理老叶、拔除杂草、疏花疏果等很多工作都要亲自做,时间一长,他的双手也被磨起了老茧。
在陈海林和家人的努力下,第一年草莓就获得了大丰收,令他们兴奋不已。不过,和很多创业者一样,他们也面临着销路问题。他们主要将草莓运到内江城里卖,方法很传统,效果不太好,一些草莓因为卖不出去最后烂在了地里,让他们感到非常痛心。第一年下来,总共收入只有几万元,再刨去人工、建大棚等一些成本,收入就更加微薄了。不过这也让陈海林意识到,种植草莓除了提高种植技术外,如何拓宽销路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
今年收入突破十万元
今年,陈海林积极通过新媒体加大草莓基地宣传,开展了一些采摘草莓的活动,为草莓基地增加人气的同时,也打响了草莓园的知名度,提高了影响力。“今年草莓根本不愁卖,平均每天都有300人左右到草莓基地来采摘。”
陈海林算了一笔账,“今年我的草莓有1公顷,由于雪灾产量受到影响,销售收入刨去人工、农资等支出,平均每0.07公顷地的产值在8000元上下,这样算下来收入在12万元左右。”
现在内江到田家的快速通道已经开通,交通更加便捷了,而且长江记者家园游客增加,带动了沿线的产业发展,这些有利因素让陈海林对自己的创业更加有信心。他瞅准商机,准备扩大草莓基地的规模,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以接待更多游客,同时增加一些休闲娱乐设施,让顾客上门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还有半个多月草莓下市后,他打算在地里栽种其他应季的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让土地充分发挥价值。
在市场销路方面,陈海林一方面准备发展电商扩大销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新鲜草莓配送服务,缩短从草莓采摘到送至居民餐桌的时间,让市民可以吃到更加新鲜的草莓。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故事感兴趣!
最新故事热评故事随机故事
日志总数:994 篇
评论总数:34 篇
标签数量:1680 个
链接总数:18 个
建站日期:
运行天数:1296 天
最后更新:最近更新 标题热度
推荐阅读 标题热度
植物趣闻 标题热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莓什么时候上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