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应该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还是应该市场主导 我

“政府应该主导市场环境而非市场本身”- Micro Reading
“政府应该主导市场环境而非市场本身”
03:03:30 来源:人民政协网
[提要]&&“如果政府主导市场,就不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就没有真正的企业,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  在石军看来,营造活力企业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其一,企业是市场的细胞,只有承认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才有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前提。
   政府主导市场?还是主导环境?
  “如果政府主导市场,就不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就没有真正的企业,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政府应该主导市场环境,只有政府真正主导市场环境,才能切实保障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才能真正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6月20日,在人民政协报社主办的财经智库沙龙上,第一个发言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见解深刻,让与会者深感解渴,会议气氛瞬时达到高潮。
  石军表示,政府主导市场环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只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企业才能在规范的运行规则当中正常运行,否则运行不了运行不好。其二,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企业才能在规范有序的环境当中展开竞争。其三,只有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才能弥补市场的缺失,才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的氛围。
  十八大报告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石军的观点是,政府应当把市场应该有的那些权力统统回归市场,政府应当把中介组织能办的事情统统交给中介组织,上级政府应当把下级政府能办的事情统统下放,政府应当保留的权力务必要管住管好。一个是回归市场,一个是交给中介组织,一个是下放地方政府,一个是管住管好应该行使的权力。
  没有活力企业
  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
  “要注重营造活力企业。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作为最早提出了改制、改造、改组和加强管理这一为人熟知的“三改一加强”国企改革理念的石军,对活力企业的基本内涵有着清晰定义,“一是以现代企业制度来保障企业有效运转;二是以技术创新来驱动企业长足发展;三是以市场需求来引导企业生产经营。”
  在石军看来,营造活力企业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其一,企业是市场的细胞,只有承认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才有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前提。其二,只有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才能激发企业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分散在社会当中各种要素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其三,只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才能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展开公平有序的竞争,从而才能形成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
  前些年尽管企业的活力不断增强,但石军认为许多企业并未成为真正的企业,譬如有的企业仍未形成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有的企业不能依据经营的业绩,按照劳动、资产、管理、技术等要素进行收益分配;有的企业难以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也难以通过破产、被兼并等方式寻求资产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再配置等等。
  需要淡化企业所有制标签
  “现在,动不动就说这个企业是公有企业,那个企业是民营企业,应当按照股份制企业,上市企业、非上市企业,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企业,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企业这样的标准来划分。”面对如何激发企业活力的难题,石军开出了“药方”。
  石军表示,贴上国企、民企这样明显的标签,就像过去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戴着贫农、中农、地主的出身帽子,不利于大家相互之间的融合。更重要的是,诸多国企已经上市,若干国企已经与民企融合为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再强化企业所有制标签,已不符合企业的实际。
  推进三个创新
  是营造活力企业的关键
  中国已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企业活力仍与发达国家有不小差距,“一是企业的竞争能力亟待提高,在国际产业链的链条上,我国多数产品处于低端。二是企业的机制、技术、管理创新进展缓慢。三是企业外部有很多影响企业活力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是政府干预、政府审批……”石军毫不讳言。
  石军认为,营造活力企业,关键是推进三个创新,即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并且要把这三个创新作为企业长期坚持的方针。“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是政府破除行政垄断壁垒,全面地、真正地落实两个非公经济36条。国有企业需要真正敞开大门,吸收更多民营企业来参股,有些生产经营的环节甚至是许多竞争性企业可以让民企来控股;民营企业应该做好准备,精心选择进入的行业,积极稳妥地进入垄断行业。这就需要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形成更多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不仅有利于企业活力增强,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营造活力企业
  倒逼经济体制改革
  对搞好经济体制改革,石军很有信心,“我们国家三十五个年头走过来的路子,从家庭联产承包到‘包’字进城到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倒逼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现在国际竞争白热化,企业在家门口都是国际竞争,都得按国际惯例和规则办事。现在的问题是,那边要按国际惯例和规则办事,这边我们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怎样才能适应呢?只能是国际竞争倒逼企业改革,企业改革倒逼体制改革。我们应当以营造活力企业为突破口,改革我们的经济管理体制,使经济体制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
  (来源:人民政协网)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医疗改革路径之争: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
已有 2674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医疗改革路径之争: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
.cn 日&02:20
  两派争论中的不确定问题,实际上是医疗服务的市场竞争能否提高医疗效率,即以最小的医疗成本取得最好的产出质量。这个问题在其他商品或服务市场比较容易解决,但在医疗服务中则非常困难
  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由市场还是由政府来主导?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
  并非信息不对称
  目前,主张医疗服务由政府来提供的主要论点是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由于病人对治疗方案所知甚少,因此在市场的机制下,医院和医生为了追求利润会诱导患者采用昂贵的治疗方案,导致医疗服务费用增加。因此改革的焦点也就聚集在医疗服务是否应该由政府来主导这个问题上。
  我认为,这种分析有很大偏差,过多强调了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却忽略了另一个特殊因素:产出质量不确定。而这种因素在中国特有环境下的影响可能会大大超出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因此改革的策略也要重新考虑。
  当人们在讨论市场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时,经常会将生产效率同医疗效率混淆。生产效率反映了
提供每一项具体服务(例如门诊、CT检查、或某种药品)的成本(成为生产成本)和质量。但是人们患病后到医院不是购买一个门诊、检验或药品,人们花钱是去治病。医疗服务的产出是治愈或者控制一个疾病,而医疗效率反映了治疗一个疾病的成本(称为治疗成本)和产出质量。
  对于生产效率,医院同其他类型的企业没有什么区别,市场竞争可以增进医院的生产效率,降低医疗服务的生产成本。而治疗效率就复杂了。即使是竞争 力很强,生产效率很高的医疗服务机制,如果对治疗方案没有控制,医疗总费用仍然可以很高,美国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两派争论中的不确定问题,实际上是医疗服 务的市场竞争能否提高医疗效率,即以最小的医疗成本取得最好的产出质量。这个问题在其他商品或服务市场比较容易解决,但在医疗服务中则非常困难。
  医疗服务产出质量
  的不确定性
  美国诺贝尔奖经济学家Kenneth Arrow早在1963年就指出,医疗服务产出质量的不确定性对医疗服务有影响。不过Arrow并没有考虑到这种不确定性会对医疗费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 用,因为我国今天面临的情况是Arrow当年没有看到的。我国在人均实际收入只有美国的17.5%(按2006年实际购买力计算)的经济水平下,几乎引进 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药品和器材。因此,无论在哪个经济阶层,人们在患病后都面临在经济约束下对治疗方案的选择问题,例如用进口药还是国产药,进口关节 还是国产关节,伽玛刀还是一般手术等。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医疗服务的不确定性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影响非常大。
  一家医院的院长曾经告诉我一个故事。一位65岁的农村老人要做膝关节置换手术,进口关节需要3万元,而国产关节仅要1万元。尽管这位老人经济状 况很差,但他还是倾全家的财力用了进口关节。因为进口关节可以用20年左右,而国产关节大约10年左右。如果这位老人能够准确地知道国产关节在安装20年 后的使用状况,他很可能会选择国产关节。
  当患者对低成本治疗方案的效果不能确定时,为了安全起见,患者和家属一般希望得到最好的治疗。而这种不确定性对医生也是一样的。对于医生来讲, 使用最新技术和好的药品器材,可以提高治疗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事故率和医患纠纷。因此,由于产出质量不确定,医患双方在选择昂贵但质量好的医疗方案方 面是一致的,约束的关键是支付能力。
  两种原因导致
  不同的改革策略
  在信息不对称论的主导下,人们的目标转向了医生和医院,认为医生利用病人信息不足的弱点谋取利益,是导致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在这种舆论下,人们 对医生和医院失去了信任,医患矛盾增加。而这种医患之间的强烈不信任又进一步促使医生选择最新的技术、最好的药品,和更多的检验来保护自己,从而加速了医 疗费用的增长。因此,改革的策略也就仅仅侧重于消除医院和医生的利润来源,例如收支两条线,政府完全提供等。
  如果产出质量不确定是主导因素,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需方对高新技术、器材和药品的强烈需求和对降低治疗成本的不安。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医生和医院 在推动低成本(相对的高效率)治疗方案时所承担的经济(医患纠纷的赔偿)和道德(以支付能力来决定治疗方案)风险。因此,改革的策略就不仅仅是消除利润来 源的问题。改革要侧重加强医患双方的信任,提高国产药品器材的质量,降低进口药品器材的流通成本,明确医疗事故判定的准则,改变支付方式等。
  被误读的国际经验
  国际经验在市场和政府之争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近年来派出了很多考察团研究国际医疗卫生的管理经验,但是我听到的和读到的常常是简单的结论。这种简单学习常常会在政策制定中误导我们的管理和决策人员。
  例如,我经常听到人们(包括资深学者)谈起美国市场的失败。最常用的一个例子是美国用了最多的医疗服务资源,但是人均期望寿命却并不是最高,而且还有近4000万人口没有
,因此推出一个结论是市场模式效率不高。
  这样的结论是非常片面的。最起码我们应该了解,医疗服务中的很大一部分并不延长人口的平均寿命。例如,美国老年人口中常见的手术是膝关节置换,胯骨和臀部骨折后的置换。这种治疗使老年人能够恢复个人生活的能力,明显改善了人的
,但对寿命没有什么改善。
  另一种简单的说法就是美国的市场竞争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所以我们不能学美国。尽管这个观察是正确的,结论却不一定正确。美国近30年来 医疗费用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无法控制新产品(技术、设备、治疗方法、和新药品)的应用。英国在新产品进入国家医疗系统之前,必须通过成本效益评估。但美 国却不接受成本效益评估的方式。
  去年,英国卫生经济学家Bryan Sterling在美国斯坦佛大学专门研究了为什么对新产品的经济评估在美国普遍不被接受。经过一年的研究,Sterling先后采访了美国医疗集团的管 理人员和医疗服务的决策者。他的研究结论是,美国民众并不认同成本应该作为新技术是否被接受的标准。这种民众的认同,反映在医患纠纷中的法律诉讼之中,而 法律诉讼的结果又直接影响了医疗保险制定政策的标准。
  从这个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美国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原因中,至少有一部分反映了民众对资源分配的态度(医疗服务是收入弹性的产品)。因此,用美 国医疗费用高来否定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机制也是不全面的。(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斯坦福大学卫生政策中心研究员) &&&& 插图/苏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俞卫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当前推荐数:3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医疗应该是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_卫视_凤凰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resides temporarily under a differ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2.1.0
The requested resource resides temporarily under a differ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2.1.0
医疗应该是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
凤凰网专稿【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在“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下,一系列能够创造效益的新事物,像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等,像雨后春笋般在全医疗系统全面开花。
凤凰卫视1月19日《腾飞中国》节目播出“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在“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下,一系列能够创造效益的新事物,像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等,像雨后春笋般在全医疗系统全面开花。同时出现的还有以上提到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卫生系统内部也引发了大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医院是不是掉到了钱眼里”,“医疗应该是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
但是市场化的大方向没有变,数年间医疗卫生事业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仍然高度发展。1980年中国卫生机构数量是18万家,到公元2000年已经有32万家了。但是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首先是医疗费用飞涨,因病致贫、无钱看病的事例从时有发生变成了普遍现象。
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过去的23%升至60.6%,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几乎是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倍,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两倍。
其次是按城乡所有制、就业状况来分别组织实施的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障的覆盖面过小,难以体现一个社会应该遵循的公正原则。据测算,公元2000年占全国2/3人口的农村居民,只享有不到1/4的卫生总费用,而占有人口1/3的城镇居民享有了3/4以上。
公元2000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91个成员国家的卫生系统的业绩,作了一个量化的评估,得出了一个令人极为震惊的结论,中国的排名倒数第四,与巴西、缅甸和塞拉利昂等国一起是排在最后的,是卫生系统“财务负担”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
对于医改的争论,2004年主张搞全面市场化的意见是占了上风,公立医院推行拍卖为主的产权改革已经开始行动。这在一直摩拳擦掌准备进入医疗领域的内外资本集团当中引起了“狂欢”,被他们解读为“吹响了医疗体制产权改革的号角”。
一位受雇于美国医疗投资集团的专家声称,至少60亿美元的资本在等着收购中国的医院,中国医疗投资机构融资论坛也在2004年底向媒体透露,有近百亿元的民营和外资准备介入中国的近百家医院的改革制度工作。
《腾飞中国》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主持人:何亮亮
首播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 20:30
重播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 13:25
The requested resource resides temporarily under a differ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2.1.0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The requested resource resides temporarily under a differ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2.1.0
The requested resource resides temporarily under a differ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2.1.0
The requested resource resides temporarily under a differ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2.1.0
The requested resource resides temporarily under a differ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2.1.0
The requested resource resides temporarily under a differ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2.1.0
The requested resource resides temporarily under a differ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2.1.0
The requested resource resides temporarily under a differ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2.1.0
The requested resource resides temporarily under a differ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2.1.0
The requested resource resides temporarily under a differ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2.1.0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
【摘要】:
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走过二十余年,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从证券市场总市值,上市公司数目,证券化率等可见一般。我们用较短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资本市场发展阶段,既带给我们繁荣,也留下了诸多问题。所以,我国证券市场曾出现多次较为集中的并购重组浪潮,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证券公司面临的是生与死的较量。
通过总结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在90年代主要存在证券公司定位不清晰,监管机制不健全,相关法规不足的问题。当市场行情偏好的时候,有些证券公司为寻求高收益往往会从事违规经营,或投资高风险产品;当行情转向后,证券公司前期的违规问题,高风险投资问题逐渐暴露,甚至发生流动性危机,资不抵债,直接面临目标重组的危险。当然,除了证券公司自身问题导致的并购重组外,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更是直接引发了证券行业的并购重组,如90年代中期的银证分离,21世纪初期的信证分离,2004年—2007年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以及2009年“一参一控”政策的实施等等。本文以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个视角研究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问题,探讨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影响因素、模式及两种模式的绩效,通过比较分析,以期得出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应采取何种模式更为科学合理,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首先我们从影响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因素出发,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发现宏观因素,如国家经济政策改变,监管政策改变等,对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并购重组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证券公司自身的品牌,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第三章有详尽的论述。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模式,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在本文的第四章,我们主要运用模型分析法,对政府主导证券公司重组并购的三种不同类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其中,通过对危机救助模型的分析发现征收惩罚性的再贷款利率是政府救助问题证券公司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除此之外,我们还针对证券公司并购重组中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在第五章的市场主导部分,我们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并购重组中的经理人行为、政府行为、股东行为,并从动态博弈的角度,观察市场主导并购重组的机理。其分析认为,如果利用含机会成本的每股收益率衡量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能更有效的反映成本因素在市场主导的并购重组中的影响。同时,我们针对市场主导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些许建议。另外,在这两章的论述中,我们分别通过具体案例,一个从政府主导模式的实践中总结出政府行政接管、央行再贷款、中央投资公司注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重组等四种实施路径;另一个从市场主导模式实践中总结出整体收购、部分业务收购、新设合并、吸收合并四种方式。
在进行了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理论研究后,运用具体数据对二者的区别做进一步比较则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在第六章我们主要运用财务分析法,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并购重组模式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并购重组在短期内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市场主导的并购重组长期效果更好。这符合部分政府主导并购重组案例的现实情况,政府行为具有短视性。当然,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样本不多,而且财务数据的收集非常困难,所以,不排除研究结论存在局限性的可能。
最后,我们对全篇的研究情况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收获以下结论: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在特定条件下,政府应对危机证券公司进行选择性救助;市场主导的并购重组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购重组是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如果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结论及建议中的任何一部分能对证券业从业人员,证券业监管人员,或相关研究人员有所启发,笔者将深感欣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F832.51【目录】:
Abstract14-17
1.导论17-40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7-19
1.2 文献回顾19-36
1.2.1 相关概念界定19-21
1.2.2 国外关于并购重组的研究21-27
1.2.3 国内关于并购重组的研究27-36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36-38
1.3.1 研究方法36-37
1.3.2 论文结构37-38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38-40
1.4.1 研究创新38-39
1.4.2 研究不足及展望39-40
2.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特征与类型40-62
2.1 境外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特征与类型40-51
2.1.1 境外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基本情况40-46
2.1.2 国外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特征46-50
2.1.3 启示和借鉴50-51
2.2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特征、动因、模式51-60
2.2.1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及并购重组的重要阶段51-55
2.2.2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重要特征55-56
2.2.3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56-57
2.2.4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类型57-59
2.2.5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主要模式59
2.2.6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整合59-60
2.3 本章小结60-62
3.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影响因素分析62-90
3.1 宏观影响因素62-68
3.1.1 宏观经济政策62-64
3.1.2 监管政策变化64-67
3.1.3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67-68
3.2 中观影响因素68-72
3.2.1 证券市场运行环境68-70
3.2.2 券商行业状况70-71
3.2.3 行业技术进步71-72
3.3 微观影响因素72-77
3.3.1 公司治理结构72-73
3.3.2 公司规模及品牌声誉73-74
3.3.3 经营状况及发展战略74-76
3.3.4 公司的风险程度76-77
3.4 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77-87
3.4.1 主成分分析基本原理77-78
3.4.2 数据获取与问卷设计78-79
3.4.3 因素分析79-86
3.4.4 主成分分析结论86-87
3.5 影响因素与并购重组模式的关系87-89
3.6 本章小结89-90
4.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政府主导模式90-110
4.1 政府主导并购重组动因与模型分析90-100
4.1.1 政府主导并购重组动因分析90-92
4.1.2 政府主导并购重组理论分析模型92-100
4.2 政府主导并购重组模式的主要方式与路径100-103
4.2.1 政府行政接管100-101
4.2.2 央行再贷款101
4.2.3 中央投资公司注资101-103
4.2.4 投资者保护基金重组103
4.3 政府主导并购重组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103-109
4.3.1 存在的主要问题103-106
4.3.2 改进措施和建议106-109
4.4 本章小结109-110
5.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市场主导模式110-133
5.1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历史背景及现状110-114
5.1.1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的历史背景110-112
5.1.2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的现实状况112-114
5.2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博弈模型分析114-127
5.2.1 微观机理114-119
5.2.2 经理人行为博弈分析119-121
5.2.3 股东行为博弈分析121-125
5.2.4 政府行为博弈分析125-127
5.3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模式的主要方式及案例127-130
5.3.1 整体收购127-128
5.3.2 部分业务收购128-129
5.3.3 新设合并129
5.3.4 吸收合并129-130
5.4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30-131
5.4.1 存在的主要问题130-131
5.4.2 改进措施及建议131
5.5 本章小结131-133
6.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绩效比较分析133-149
6.1 并购重组绩效分析指标选取133-138
6.1.1 财务状况133-137
6.1.2 治理结构137
6.1.3 风险管控能力137-138
6.1.4 创新能力138
6.2 两种并购重组模式财务状况实证比较分析138-146
6.2.1 偿债能力比较分析140-142
6.2.2 运营能力比较分析142-144
6.2.3 盈利能力比较分析144-146
6.3 两种并购重组模式其他方面比较分析146-148
6.3.1 治理结构比较分析146-147
6.3.2 险管控能力比较分析147
6.3.3 创新能力比较分析147-148
6.4 本章小结148-149
7.结论和建议149-154
7.1 结论149-152
7.1.1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具有较强的特殊性149-150
7.1.2 特定条件下政府应对危机证券公司进行选择性救助150
7.1.3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150-151
7.1.4 并购重组是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151-152
7.2 建议152-154
7.2.1 建立危机应急机制及风险证券公司救助和退出机制152
7.2.2 优化证券公司股权结构和完善证券公司治理机制152
7.2.3 构建证券公司市场主导并购重组监管政策及法律法规环境152-153
7.2.4 优质证券公司应通过市场主导模式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153-154
参考文献154-164
致谢164-16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潘利;蔡世峰;;[J];广东经济;2011年07期
施卫华;;[J];广东经济;2011年07期
马福昌;;[J];广东经济;2011年07期
崔智生;李鑫;;[J];中国金融;2011年16期
刘培培;;[J];广东经济;2011年07期
;[J];科技与企业;2004年01期
张伟成;;[J];国有资产管理;2010年10期
谢企华;;[J];科技与企业;2004年01期
赵立新;刘萍;;[J];中国财政;2011年13期
邓建平;曾勇;何佳;;[J];管理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卫京;孙海波;王一霖;;[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2[C];2008年
陈文伟;;[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金山;陈盈如;;[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33期-52期(2003年2月-12月)[C];2003年
;[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郭政;季丹;;[A];质量——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中国质量学术与创新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韦省民;张爱荣;;[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4()[C];2007年
马连福;刘丽颖;;[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黄丽娟;;[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萧湘;[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青南;[N];中国矿业报;2005年
吕兵;[N];中国冶金报;2005年
早报记者 封欣 实习生 徐永刚;[N];东方早报;2005年
$$ 嘉宾 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 吴淑琨
远东证券公司研发中心高级分析师 顾丽文;[N];上海证券报;2005年
龚月;[N];中国企业报;2008年
金鹏 通讯员
方治;[N];嘉兴日报;2008年
赵浩;[N];中国证券报;2009年
田志明;[N];南方日报;2009年
余祖江;[N];通信信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显亮;[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胡可果;[D];辽宁大学;2012年
席鑫;[D];吉林大学;2010年
杨君慧;[D];东华大学;2012年
周业旺;[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李沐纯;[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刘细良;[D];湖南大学;2010年
周恩静;[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莫申江;[D];浙江大学;2012年
王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君;[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魏娜;[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马勇;[D];清华大学;2004年
李继萍;[D];郑州大学;2010年
田琦;[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崔荣;[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李红苓;[D];西北大学;2001年
谢科洋;[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李洪亮;[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张维;[D];郑州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主导 政府引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