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下岗工人现状活该下岗,大快人心?

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5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墨淡随意]
[潇湘2508]
[中国网评]
[十年磨一v]
[testtest1112]
[闭上双眼陶醉]
[感悟生活]
[捷虎如风]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37:05 &&
真主会惩罚他们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42:40 &&
问题是,国企能搞好吗?搞不好,下岗是必然的,迟早而已。早点下岗,企业还有点油水,能得到较高的补偿。晚了败光光,一个子的补偿都没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48:01 &&
12:42:40&&的原帖:问题是,国企能搞好吗?搞不好,下岗是必然的,迟早而已。早点下岗,企业还有点油水,能得到较高的补偿。晚了败光光,一个子的补偿都没有。好像是这样,当时国企大面积亏损,无奈。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49:30 &&
坐等山崩地裂,嘿嘿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50:00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50:55 &&
惹不起恶住持就拆庙呗,可怜的是烧火的小和尚。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58:18 &&
都是太过于急躁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02:55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21:56 &&
12:43:23&&的原帖:仆人把主人赶出家门。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08:03 &&
刘军洛是个人物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26:33 &&
12:42:40&&的原帖:问题是,国企能搞好吗?搞不好,下岗是必然的,迟早而已。早点下岗,企业还有点油水,能得到较高的补偿。晚了败光光,一个子的补偿都没有。谁没有能力管好企业谁就下台,给能人管理,可特色中国是让无辜的员工下岗,纯粹的颠倒黑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33:34 &&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当年的国企,地方集体企业下岗的几千万工人,大多数年龄在三十至四十多岁,交了二万多块钱,每月领取几百元到现在的一千多甚至二千多元.这批工人大军大部分凭劳动和技术再就业,就在麻将桌上混日子,广场舞的主体,就是这批人.&&&&算算账,纳税人的负担多沉?政府为了维稳,基本上每年给他们加钱,加钱...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28:56 &&
下岗是完全正确的决策。遗憾的是虎头蛇尾。要是把下岗扩展到公务员,即所谓“国家干部”,让他们和“国家工人”一起下岗,那就是最完美了。
共 8662 次点击,29 个回复& 1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江西会馆&&├凯迪西南&&├海南会馆&&├珠三角&&├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刘军洛:国企工人大下岗的真相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东北国企改革下岗工人:被遗弃的一代
剥洋葱people
2004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些学者前往辽宁、吉林省就下岗职工的社保问题进行调研,郭于华教授是其中一员。今天再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她仍然记得笼罩在工厂区里那种“无望的气氛”。那年,曾风光一时的长春拖拉机厂已经衰败。一位退休职工给市领导写了一封信,信中称,下岗职工能够就业解决生活问题的仅占其人数的20%,退养职工每月只能领到176元,退休职工虽有“保命钱”,却要兼顾下岗的儿女和上学的孙辈。甚至,“由于生活极为艰难,职工家庭纠纷增多,离婚率不断上升,严重的是自1998年以来因为生活困难而服毒、跳楼、卧轨、自缢、拒医而亡的不正常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在这座人们曾经挤破头想要进来的工厂,一名当时44岁的工人与妻子每天的饭钱不到5元,“每顿两个馒头,吃点自己腌的咸菜”。一位下岗的母亲将“家里所有的硬币和一毛一毛的”都收进塑料袋里,总共只有200多元。那就是这个家的全部家当,甚至还不够让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参加补课班。而根据记录,那一年,全国猪肉平均零售价格为每公斤13.76元。曾经的职工将一张公告贴到厂里:过去,“无论病有多大多重,你都用不着担心医疗费用问题”,可后来一切都变了,有了病就要动用生活费,工厂三年五载也不能给报销一次,“小病买几片药,大病就得硬挺着,听天由命!”根据对辽、吉两地所进行的详细的田野调查,清华大学课题组最终于2010年出版了名为《制度实践与目标群体》的学术著作。书中引用官方统计数据称,1998年至2003年,国有企业累计下岗职工人数,高达2818万。他们一度被视为最可怕的“社会炸弹”。可在吴晓波看来,这绝对不公平,工人们或许并不知道国家该对他们负什么责任,但国家却没有理由对此袖手旁观。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国企下岗职工问题,怎一个拖字了得
快刀1953 发表于
全国国企下岗职工至少有6000万之多,什么下岗?直接说就是失业。这些人在改革前30年是国家建设的主力,虽然当时工资收入也很低。但国企是有职工的基本福利的,在住房,医疗,养老,都是有基本保障的,在改革中他们失去的不仅是工作的权利,被剥夺的还有他们应得的基本保障,几百块钱一工年龄就被抛向了社会。给的那点钱还不够买医保,社保。特别是40----50--这部分人更是一个惨字了得,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个年龄段的人这社会上重新找工作谈何容易?
媒体一再呼吁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底层。可是这个弱势群体社会底层有那个政府官员关注过,为这个群体说过一句话?这合理吗?不亏心
这难道不是问题,是问题总得解决吧,国家在美国两房损失两亿五千万,有人算了下,平均相当于中国每一个家庭7700元。这能解决多少国内问题?有人为这担责吗?我敢说不会有的,下岗工人的问题拖吧?大概这一代老工人死完了就完了。官员们如果真的这样想,我也只能说,社会不公是不争的事实,和谐社会只是一厢情愿,永远不会真正到来。
为什么每当官员出事,民众都在欢呼,为什么如此仇官,恨富,这还需要深层次原因吗?社会分配是如此的不公平。贫富差别越来越大,两会开完了几个月了,又有那一个利民措施出来了呢?我想民众还是要关心政治,关心政治就是关心自己的未来
:被遗忘的老员工 于
09:52:19 发表
只看该作者
解决下岗失业职工遗留问题不能再拖了。这是一个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妥善解决好,构建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从何谈起?
解决下岗失业职工遗留问题不能再拖了。这是落实党中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精神的关键所在。下岗失业职工遗留问题不解决,人民如何共享发展成果?
作者:acbhijk 回复日期: 21:44:28
通钢工人是好样的,一个总经理威胁让工人全部下岗,结果被工人打死!!纯粹是活该,这些万恶体制的走狗及其执行者被打死大快人心!!还有姓朱的,应该千刀万剐,这头垃圾就是下岗工人的总执行者和制造者!!
宋晓梧:社保缘何拉大收入差距
http://www.sina.com.cn 日 10:36 财新网
改变现状需要推动城市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的制度衔接,推动区域协调,消除特权
【背景】 本来,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具有缩小社会差距的功能。但是,有关研究表明,面对日益扩大的社会分配差距,尚处于改革初期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某种程度上还拉大了收入差距。
据《解析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文提供的数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对2.5万户的调查,城镇居民从国家和单位得到的各种保障和福利收入有逆向转移倾向,富裕户比贫困户多得87%,其中,养老保险待遇高低两组相差4.2倍,医疗保险相差62%。再加上住房补助和其他福利,经过二次分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包括地区差距和国有经济内不合理的行业差距、部门差距反而进一步扩大了。
十多年过去,这种逆向转移日渐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一文提供的数据对此趋势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根据这篇文章,机关与企业之间的人均离退休退职费差距由1990年的342元/年,攀升到2004年的8451元/年,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人均离退休退职费差距由1990年的225元/年攀升到2004年的6830元/年;就医疗保险来说,中央国家机关、大多数地方政府机关以及很多事业单位仍继续实行公费医疗,即使在已经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很多单位仍然通过医疗补贴、医疗费用部分报销等形式来给予经济补偿,而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职工却只能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享受医疗保障待遇,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收入补偿,从而使得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出现较大的医疗保障待遇差距。
差距不仅表现在城镇居民之间,还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根据《中国改革》记者在江苏丹阳的调查,城乡之间在基本养老保险层面相差4倍,在最低生活保障层面相差100多元。
那么,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为什么逆向调节收入差距?如何改变现状,恢复社会保障缩小社会差距之本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提出,要推动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均等化,第一是要推动城市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的制度衔接;第二是要推动区域协调;第三是消除特权。“这大概会需要20年的时间。”
他分析指出,现行社会保障制度逆向调节收入差距,既有制度差异化设计的原因,也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同时还有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其他原因。其宏观背景在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始是作为国企改革配套措施推行的,造成了在城镇忽视了其他职工群体的保障和衔接,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未被纳入视野。
长期以来,中国推行“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二元结构。这造成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分担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成本,而农村却自我负担。“城乡之间实行不同的制度设计,”宋晓梧说,“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例,城乡在建构理念和制度模式上完全不同,城市强调风险共担和社会公平,充分体现社会保险原则,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农村则实行土地保障和个人养老金账户相结合,突出个人的养老保障责任。这一切表明,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
对于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的差距,“主要在于制度分割,”宋晓梧说,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企业实行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的社会保险制度,养老金待遇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个人退休前工资水平以及个人账户积累额相关。机关事业单位则实行既不实行社会统筹也不建立个人账户的福利性质的制度,其养老金待遇与本人退休前的工资收入挂钩。
虽然,根据国发(1998)44号《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一样,要全部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是,这一规定在实施层面依然“知易行难”,中央国家机关、大多数地方政府机关和很多事业单位仍继续实行公费医疗。
在平衡城市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方面,中国2009年曾经推动改革,旨在使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大幅下降至企业水平,但是,这种“拉高就低”且撇开机关单位的改革至今依然踯躅难行。
“国家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统一推进,不能再一块块分开考虑,”宋晓梧说,“十年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差距不过1倍,目前达到了三四倍,是拉高就低,还是拉低就高?现在进退两难,但越拖越难!”
(财新记者 杜珂)
12345678910111213141516页码:
作者:平常人生2009
来自:天涯-天涯杂谈
【活跃<font color="#FF天 / 跨度1484天】
开贴: 18:11
更新: 11:27
阅读:23095 回复:615 楼主:172
字数:约75千字
宽窄切换:【 】
背景颜色:【】
平常人生2009
<font color="#FF/1484
杂谈2583图
50年代的我
17890/6713
<font color="#FF/1140
<font color="#FF/501
<font color="#FF/1680
tieoyioownn
<font color="#FF/2871
xiagangren2011
告江南大学者
<font color="#FF/2184”壮士断腕“去产能将导致300万人失业,还记得九十年代的下岗潮吗_百度知道
”壮士断腕“去产能将导致300万人失业,还记得九十年代的下岗潮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工去向问题:对相关企业职工来说,万一下岗分流真“摊”到咱头上,也不必有太大的压力和包袱。如今的就业形势、社会保障和国家财力都有了很大进步,完全能够妥善应对经济转型中的阵痛。只要努力提升自我、有一技之长,总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一句“总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似乎太过轻佻。中国高层似乎正在做出大刀阔斧壮士断腕的准备——局面不会再比1998年太差了。中国的官方智囊包括樊纲、厉以宁等人,其实早在半年前就反复释放经济硬着陆风险,并反复提及1998年中国坚决出清过剩产能的历史背景和借鉴意义。厉以宁:为何强调不能重演90年代国企下岗悲剧2015年12月,厉以宁发表的一段关于国企下岗的讲话被媒体忽略了,他反复提及1998年惨痛的改革成本——为何强调不能重演90年代国企下岗悲剧。“上一轮国企改革付出的成本极其巨大,最明显的就是大量的国企工人下岗。众所周知,以牺牲两千到三千万下岗工人为代价,换来了国有企业的今天。那些国企工人,为企业奉献了青春,建起了厂房,搬来了设备,到头来却以很低的几万块钱的“工龄”被买断回家,土地、厂房、设备由此都成了他人所有,与自己无关。这是极大的不公。在推进混合经济所有制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这次推行混合所有制在国有企业当中,包括竞争性行业,国家不设比例,是什么就是什么,只有某些专门行业需要国家控股。不设比例就有一个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为了维持国有企业的稳定,不裁员,理由就是,90年代裁员,用一点钱把人家工龄买断了,以后闹出好多后遗症,人家在埋怨,而且年龄都四五十岁了,四五十岁再找工作难啊,到哪儿去找啊?改革的买单由下岗员工来承担,这是不合理的。所以这次讲不裁员,要随着经济以后的发展来吸收他们上岗,增加收入。这个方针是对的,这就是供给方面的改革。”厉以宁此时提起这段让人心酸的往事,恐怕是因为如今的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新的阶段,站在GDP世界第二的高度上,已经到了追求公平而非一味追求效率的阶段。所以在这一轮的国企重组和混改中,更多的要保证公平,稳字当先。就像他最后总结的那样:“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是最近十来年之内发展方式未变,追求GDP的数量扩张性的增长,到现在取得恶果了。只能慢慢改,不能性急。”网友感悟:20 世纪 90 年代的下岗潮是怎么回事?胡晗:下岗本质上就是政府不兑现承诺,失信。好像很多年轻人不太理解这是个什么概念,这么说吧,40年后你六十岁,政府宣布社保系统不堪重负,我们国家不玩社保了,之前你买的社保,按定期利率+本金退给你,并动用所有媒体机器进行宣传,你会怎么想?当年的下岗大概就等同于这个。对,你也会说这不可能发生,社保是政府承诺了的,而且宣传了这么多年,那时候的年轻人兴许会跟你说:活该你年轻的时候不理财,活该你自己不努力学习不上进当了一辈子打工仔。你看,一个意思,你不能抛弃时代背景去说讨论现象。退1万步来说,把下岗工人的遭遇归结于自己不努力不上进不学习,可以思考一下政府的责任是什么?按你们的意思,那所有国民自生自灭,没学历找不到工作活该饿死?跟不上时代发展活该没工作然后饿死?你子女不争气工资低你这老头/老太太活该饿死?落后产业被市场淘汰工人失业活该饿死?那这样的政府也太好当了,你交税到底图个啥?霍真布鲁兹老爷:90年代末的中国,有很多人在菜市场晃悠,等着菜贩子把烂菜叶扔掉,捡回家里去。这些人十有八九是下岗职工或者家属。这不是减员增效,改革体制,一堆高大上的口号可以概括的。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回答下岗前国企工人是什么。在现在的语境里,这些人是人浮于事,大锅饭,懒虫,部分对,但不仅仅是这样。其实下岗前,工人是一种高福利低工资的待遇。这种待遇,其实是跟国家签订了一个契约,就是工人拿低薪,国家负责工人的一切,包括养老。很多工人原本是东部城市的,为了建设国家来到山沟沟。两代人扎根在这里,可以说工厂是他们的,他们是真正的建设者和奉献者。所以,如果你能理解延迟五年退休让你很不满,你就能理解工人为什么不满,这是一回事,契约被撕毁了。而下岗要比延迟五年退休严重得多,这不是打破铁饭碗的问题,而是欺骗。更有甚者,对这些人来说,不光是经济冲击,还有社会地位的巨大冲击,他们曾经是国家的主人,一下子变成国家的负担。那时候,动用了一切宣传机器,对下岗工人进行污名化。如果大家还记得黄宏的那个相声,应该记得那句台词,“我不下岗谁下岗”,其实等于戳工人的脊梁骨,你们曾经是国家的蛀虫,现在是你们改过自新的时候了。我曾经跟人讨论过这个,一个网友说,他父母都是下岗职工,现在终于挺过来了,但是一听见刘欢唱“心若在”,眼泪立刻就流下来,饭都吃不下。有人当时反驳她,她说,我不跟你们吵,我祝你们都别成为国家的负担,改革的绊脚石。黑色光驱:下岗大潮的时候,99年春节晚会,黄宏喊出来一句话:“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其时我还年轻,只是隐隐觉得这话不妥。父母也很惊讶的嘀咕了一下。后来参加工作,和一些东北的同事偶然提到此事,他们说在那些老工业城市,很多人直接就把电视关了,年都没过好。前不久开车的时候又从电台听到了这段小品,虽然心里有准备,听到黄宏以他特有的风格喊出“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的时候,心情还是如同被球打中的玻璃窗一样碎满地。设想你是一个兢兢业业甚至有些骄傲的八级钳工,因为领导要保自己整天瞎混的小舅子而被下了岗,天天蹬三轮养家,肉都舍不得多吃,大过年包顿饺子,听见黄宏喊我不下岗谁下岗的时候会做何感想?下岗这事国家有愧,或许也有逼不得已的苦衷。这些对我而言其实并无意义,我家里没有受到下岗的影响,我家所在的小城市所受到的影响也很小。但这句话我真的不能释怀,ccav和黄宏竟然在温馨的大年夜,东北人尤其重视这一晚,以这种方式消费这一话题。凄凉,心碎。中金梁红:缩减产能或导致300万职工下岗作者为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的失业率没有反映经济周期的影响。我国目前公布的失业率指标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该指标长期稳定在4%左右,基本上不随经济周期出现波动。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登记失业率覆盖面不足。城镇登记失业率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附产品,只统计拥有非农业户口并且在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失业人员可能因为没有登记而未能反映在失业率上。第二,农民工转移对城镇就业形成缓冲。劳动力市场上受经济波动影响最大是农民工群体,农民工在经济周期下行时可能选择回乡务农或是延缓进城,这对城镇就业形成了缓冲,也使得失业率更加平稳。第三,企业不轻易裁员。不仅中国,亚洲企业在遭遇困难时通常不会裁员。同是发达国家,日本的失业率和波动性明显低于欧美。这可能和东西方文化差异有关——西方推崇个人主义而东方更注重集体主义。此外,国有企业亏损时往往获得地方政府支持而继续开工。统计局今年将正式发布调查失业率的统计,但可能继续表现平稳。过去两年政府不定期公布过调查失业率结果,基本在5.1%左右。尽管调查失业率的统计方法更完善,但是企业不轻易裁员和农民工转移的影响还会持续。因此,新的调查失业率可能仍然会保持一定的稳定。城镇新增就业逐步放缓。2010年以来,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就业指数都出现下降趋势,城镇新增就业也逐年减少。就业增长放缓有供求两方面原因:第一,从供给面看,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15~64岁年龄人口2015年开始下降,年将年均减少300万人。目前城镇就业保持每年1000万以上的增长得益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但是过去五年农民工增长也在放缓。预计未来五年,城镇年均新增就业降至1000万以下。第二,劳动力市场供求比例显示劳动力需求也出现回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布的另一个指标是城市劳动力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该比率在2014年4季度达到顶峰,2015年出现回落,反映劳动力需求下降。由于劳动力市场的调整通常滞后于企业盈利的变化,2015年企业利润下滑将给2016年的就业带来更大压力。向前看,产能过剩行业减产可能小幅推升失业率。根据全国经济普查,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五个产能过剩行业就业1000多万人。如果未来两三年这些行业减产30%,将有300万职工面临下岗。根据1998年经验,2100万下岗职工后有1300多万人实现再就业,100多万人得到内部安置,其余失业人数约占1/3。按照这一比例,上述五个行业减产30%可能带来100万失业,相当于城镇就业的0.3%,小幅推升失业率。对此财政需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于产能过剩行业地区分布不平衡,部分地区面临较大压力,需要上级财政给予更多支持。附文| 别让僵尸企业挡了路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在五大重点任务中,去产能排在第一位。头炮如何打响?当务之急,是处置“僵尸企业”。“僵尸企业”是指那些已经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活力的企业。通常这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难以为继、濒临倒闭。企业沦落到这个地步,原因很复杂,有世界经济大环境的问题,有行业周期、产业布局问题,也有技术和内部管理等问题。但总体上看,企业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哪个企业发展得好,哪个企业生存不下去,是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优胜劣汰没商量。按理说,“僵尸企业”应该没多少生存空间。然而,为什么劣的企业没有被淘汰,而且似乎活得挺滋润?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是它们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靠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方式获得给养,市场机制奈何不了。说来说去,还是政府的“手”伸得过长,大包大揽导致要素配置扭曲,市场信号失灵。“僵尸企业”并非个别现象。在国有企业中有它们的身影,已经成为国企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是企业减利的最大出血点。A股市场上也屡见不鲜,一些上市公司长期亏损,但总能在退市的关口,有如神助般获得政府补贴而“保壳”成功。不费力气就能吃到“偏饭”,哪个企业还愿意在市场上打拼?这些“僵尸企业”不但让财政资金打了水漂,还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土地厂房等宝贵资源,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更严重的是,“僵尸企业”拖了经济调结构的后腿,成为转型升级的“拦路石”。清理“僵尸企业”,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是必须要啃的“硬骨头”。需要注意的是,“僵尸企业”退出,必须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当然,政府补贴之类的“偏饭”,肯定是要撤掉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这意味着,处置“僵尸企业”主要是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律制度,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企业生死,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兼并重组还是破产清算,都会涉及职工利益和人员安置,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一个人下岗失业,全家人都跟着揪心,生活也会受到影响。企业的生死,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但对社会托底政策则不能撒手不管。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并妥善安置职工,以减少对社会的冲击,降低经济社会风险。对政府来说,最要紧的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下岗分流人员的安置政策,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同时,还要加强转岗职工技能培训,给予下岗职工必要的创业支持,帮助失业人员能够顺利再就业。对相关企业职工来说,万一下岗分流真“摊”到咱头上,也不必有太大的压力和包袱。如今的就业形势、社会保障和国家财力都有了很大进步,完全能够妥善应对经济转型中的阵痛。只要努力提升自我、有一技之长,总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而且,迈过了这道坎,奔向全面小康的路就会越走越踏实,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来源:新浪财经综合整理自 金羊毛工作坊(ID:goldenfleece21) 知乎,在此表示感谢!
采纳率:62%
为您推荐: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企下岗工人国家赔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