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 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将如何?

工业4.0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摘要:&一种模式的结束必定意味着另一种模式的开启,而工业4.0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它是用&信息物理系统&升级&智能工厂&中的&生产设备&,生产设备因信息物理系统而变得智能,使工厂成为一个实现自律分散型系统的&智能工厂&,实现内外服务的网络化,向着互联工厂的趋势发展。
&&& 1课程背景
  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以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无孔不入地融入制造业,对制造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从全球范围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以高新技术保持制造业的领先优势;新兴市场国家正在加速追赶;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发展则面临资源、能源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事实证明,中国制造业依靠拼资源、拼劳动力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一种模式的结束必定意味着另一种模式的开启,而工业4.0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它是用&信息物理系统&升级&智能工厂&中的&生产设备&,生产设备因信息物理系统而变得智能,使工厂成为一个实现自律分散型系统的&智能工厂&,实现内外服务的网络化,向着互联工厂的趋势发展。工业4.0构建的兼具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将突破传统的行业界限,催生出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的价值网络或链条。未来,工业4.0将消除&信息&与&原材料&之间的本身差别,整个生产制造的环节都将进行信息数据汇总与处理,这意味着设备可以定期进行自我维护,管理人员可以对生产状况进行远程监管、操作及管理,客户需求将得到最快响应,资源配置将达到最优化......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厂&,中国在制造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之时,中国借其之势,从&制造&向&智造&全力迈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对中国制造而言,这既是宝贵的机遇,又是空前的挑战。毫无疑问,工业4.0时代将是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场上获得提升和超越的绝佳契机。
  鉴于此,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高级管理研究及培训中心(深圳)特推出《工业4.0》课程,采用立体化、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融理论学习、互动交流、自身感悟于一体,帮助中国企业全面了解工业4.0理论,学习工业4.0战略下的现代生产制造方式,汲取智能制造及数字化技术的精髓,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
  1.1课程必要性
  1.1.1三大收益
  1、领先同行
  &最新理论+最佳实践&指路,让您正确领悟经济趋势,把握工业4.0时代契机,明确企业转型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
  2、实战实用课程
  助您寻找精准转型路径,完成创新基因植入,帮助企业在动态的经营环境中智能调整管理水平;摒弃传统为了知识而学习的模式,以寻找问题最佳方案为目标,实现制造业提升的结果导向下理论提升!
  3、业绩提升
  借助&最新理论+最佳实践&专家指导模式,让您迅速掌握经营技巧,推动实战落地,突破企业经营困境,融汇理论与实践桥梁,切实提高经营绩效!。
  1.1.2三大创新
  1、颠覆传统,首创集成式主题式教学模式,全部课程围绕&转型与创新&主线,集成各种先进管理理念、方法与工具,针对不同行业设计&1+N+M&(即围绕&转型与创新&这条主线,通过汇聚各种管理方法技术工具,实现多个行业的全面提升)型课程体系!
  2、首推&资深教授+资深咨询专家&全程带班,最先进理论+最佳实践+最佳落地绩效&三三制&设计,让学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快速实现绩效落地实施的同时掌握举一反三能力获取增值!
  3、全程咨询式落地设计,以问题导向,现场生成方案,并结合企业资源能力让学员即学即用,让学员带着问题来,带回方案走转化为实战解决方案。   
  2课程设置
  2.1课程目标
  针对中国本土制造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与挑战,在总结和分析&工业互联网&、&工业4.0&等国内外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首创以&转型与创新&为主线、以解决中国制造型问题为导向的咨询式总裁辅导项目,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一个集咨询顾问与培训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
  项目专注于中国制造企业创新与转型研究,深刻理解企业经营者当前面临的困境和急迫需求。在这关键的经济变革时刻,首创以&转型与创新&为核心,集成各种先进管理理念、方法与工具,针对不同行业的制造型企业打造前沿、实战、智能化和可实施的精品课程,以帮助中国企业实现快速创新与精准转型,逆转经营困境,实现企业持续成功!。
  2.2课程安排
  公开课时间
  -21日,培训3天(周末上课)。
  上课地点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演讲厅
  培训费用:(人民币)
  1.8万元/人(第一期6折优惠,即10800元/人,预计招30人)
  授课对象
  制造型企业高管。
  2.2课程设置
深度解读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的本质
王喜文 博士
分析德国&工业4.0& 与 美国&工业互联网&的产生背景、本质意图和当前进展,归纳先进工业国家制造业转型与创新思维;
分析中国制造业宏观规划及转型创新之道,解读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化的战略规划,为学员调整企业经营方向提供趋势性指导。
&互联网+&制造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大势与生存法则;
&互联网+&制造企业转型落地方法论;
&互联网+&商业模式:大互联网商业模式;
营销模式的互联网化:大数据营销、内容营销、社群营销、场景化营销。
工业4.0 :商业与制造的颠覆转型
曾玉波 老师
起因:制造业&三大问题四大危机&
案例:如何应对??互联工厂
为什么?互联网+时代的变革
工业化未完互联网+来袭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
倒逼和制造模式的转型
怎么做?转型三大思路和核心方法
工业4.0是被倒逼的能力构建
成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柔性、灵活、精益的自动化产线设计方法简介
未来已来:身处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
工业4.0 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周凯歌 博士
工业4.0倒逼中国制造业运营与模式升级
智能制造实现产品迅速迭代;
万物互联带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数据制造:未来产业链主轴;
用户为王:剔除非增值流程;
灵活低成本响应:智能致胜;
工业4.0助推中国制造业商业模式转型
产业链衔接:突破资源与产品的时空限制;
价值创新:超越商品的价值增值;
服务型制造:&中国代工&向&中国制造&转型;
跨界与融合:多极交互补贴;
平台生态圈:不同维度的覆盖型竞争;
价值链生态圈:中国制造超越&工业4.0&的终极竞争
存量共享:制造业虚拟整合;
创新盈利模式:避开非增值陷阱;
价值链增值:获取马斯洛需求叠加收益;
交叉补贴生态圈: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道。
  3师资介绍(按照课题先后顺序)
 曾玉波老师
  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原海尔集团智能制造负责人;曾老师曾先后在华为、施耐德电气、海尔集团担任研发、工业化、工业战略高管和集团级智能制造负责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企业实践与研究,被业界称为中国的&工业4.0先生&。在海尔期间曾主持建设了家电行业第一的智能互联工厂&&海尔沈阳冰箱工厂、海尔佛山洗衣机工厂和海尔郑州空调工厂。曾老师目前担任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库专家、智造大讲堂首席专家;在中科院、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做工业4.0的主题讲座。多次在家电产业链大会,德国弗劳恩霍夫院,智能卡行业协会论坛,杭州机器人协会等行业论坛上发表演讲。2015年4月和8月受吴晓波邀请做为智能制造导师在&转型千人大课&上做主题演讲。2015年8月受工信部邀请担任工信部举办的&德国工业4.0战略解读&大会的主持人。曾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第一财经电视、东方卫视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工业4.0采访。多次为《清华管理评论》《中国电子报》等媒体撰稿。先后为10多家大型制造型企业高管团队做&工业4.0战略转型&讲座。
王喜文博士
  工学博士,博士后,高级工程师,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委员。现为工业和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正处级干部。曾在北京第一机床厂工作过两年,后从事10年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2009年以来主要从事工业和研究工作,其中2011年曾经挂职北京市房山区经济和委员会副主任,参与过北京市高端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招商项目;2014年曾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参加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民主党派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目前还是,百度百家、新华网思客的特邀自媒体作者。
  卢彦老师
  10年管理咨询生涯,专注于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领域的实践与探索。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专栏作家、北京大学&互联网+&课题组组长、易观&互联网+&研究院互联网转型落地专家。现已出版互联网+企业落地系列畅销专著,《互联网+:跨界与融合》、《互联网思维2.0: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移动互联网时代:十诫》。
  周凯歌博士
  曾任多家上市制造业公司高管,现为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高级管理研究及培训中心(深圳)总监;曾任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城市大学EDP及总裁班《转型升级与盈利模式创新》、《灵活低成本响应》、《商业模式创新》、《运营与》课程培训讲师;&灵活低成本响应&模式创始人,畅销书《转型升级与盈利模式创新》、《工业4.0:制造业转型升级线路图》作者,先后在国内外高质量发表论文20余篇;提供&互联网+转型升级&、&工业4.0&与制造业转型、商业模式创新、运营与等领域培训咨询顾问服务。微信号:zkg。。
本文由转载,并不代表万联网观点
本文章来自微信号:quanqiuzhizaoziyuan,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睿众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中国离真正“工业4.0”还有多远?(图)
来源:四川在线-金融投资报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宋清辉  日官方正式对外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可以看作是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的一项纲领性文件,它的最大亮点就是首次成立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该小组可以从总体上进行协调推进,中国制造升级蓄势待发。  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即中国版工业4.0,该项战略若能够成功落地,将能够重塑制造行业竞争新优势,因此它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但是,德国提出来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德国现在正在从3.0向4.0发展,及自动化向网络信息化迈进,而中国的制造业还在工业2.0~3.0之间。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都需要补上2.0到3.0这一课,即从电气化到自动化。  一场掘金“工业4.0”新浪潮于2015年开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第三是“智能物流”,即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整合物流资源,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归根结底,工业4.0就是一个通过人、设备、产品的实时联通与有效沟通,最终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直连状态。  目前,“工业4.0”正在中国的各个行业掀起新一轮热潮,举例如中国的汽车“智造”行业就面临一场硬仗。之所以称之为硬仗,主要是根据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定义而言。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定义为工业1.0,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为工业2.0,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工艺自动化为工业3.0,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是工业4.0。而当下的中国的汽车制造业还在工业2.0~3.0之间徘徊,就直接走向4.0,这就需要我们跨越式的发展,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工业4.0本质上是一场生产模式的变革,从自动化到智能化,跳不出的三个要素就是人、设备和产品。 而从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来看,“人”是中国走向工业4.0面临的最大障碍:一方面是,长期处在2.0工业思维之下的技术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与思维亟需模式相对滞后;另外一方面是,中国缺乏精神传承,没有几代人的努力,德国与日本的工业化也不可能领先。  凡事都有利弊,正如“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一样。但是,我们在面对市场狂热、各种不冷静之时,必须冷静下来,思考“工业4.0”真相,寻找真金。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2015年“两会”前后密集发布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都紧紧相扣,如“自贸区”挂钩“一带一路”,“亚投行”辅助“亚洲经济一体化”等,“中国制造2025”更是与“互联网+”相辅相成。国务院常务会强调,“中国制造2025”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  需要我们认真解读的是,互联网技术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够加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但若不以工业化发展为主线,反以互联网发展为主,这种本末倒置的推进方式将令两者的匹配程度越来越远,最终的结果又是畸形发展。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要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换速度,能够在全球经济趋于整体化的进程中,增强国家、区域的比较优势以更好分工,通过分工延伸区域的优势产业链以加快产业的集聚与联合,省去冗长的中间环节并加快工业发展进程。智能化生产系统还将通过信息化,实现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进一步辅助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三个十年”中,信息化、互联网需要长期保持其活跃性,才能辅助工业化进程。若在近几年就消化了三十年的预期、业绩,信息化在工业革命4.0的进程中或会举步维艰。因此我呼吁,当前不应该过分夸大互联网、信息化的作用。“中国制造2025”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预期。但是,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接下来的挑战还有很多,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又雄心勃勃提出口号,但是我们当前的技术水平是否能够推动、加速工业4.0的进程?在对预期热血澎湃之时,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此外,对于某些企业某些人还会存在改革开放时的一个落后观点―“都用机器生产那么大家都会失业,因此这种发展不是好事”,如果这种观点不变,发展也将受到制约。
(责任编辑:UF027)
原标题:中国离真正“工业4.0”还有多远?(图)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工业4.0时代来临 中国制造该如何迈进?_新闻中心_物联网世界
当前位置: &&
工业4.0时代来临 中国制造该如何迈进?
来源:OFweek 工控网
导读:工业4.0将是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防止拔苗助长。
  中国也提出了要实施 “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并上升到了“中国梦”组成部分的高度,这就是中国的工业4.0版本,而问题是,我们的工业2.0,工业3.0在哪里呢?中国是一个相对特别的社会,我们不是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而是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没有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生产力远远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农耕文明直接一步迈进到工业文明,表面上看是生产大繁荣,中国制造风靡全球,而实质上这个繁荣是来自于我们泱泱大国拥有充足的廉价生产力,还有丰富的各种资源,我们输出的也只是廉价生产力和最基础的生产制造,对于追求更先进的生产力,对于工业4.0,我们的根基是不稳的,我们是手工作业、工业1.0、2.0、3.0混杂在一起度过了改革开放的30多年,我们没有在工业2.0、工业3.0中得到充分的沉淀和积累,而这些正是工业4.0的基础。
  目前在中低端制造业,我们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生产线逐步迁移到越南、泰国、缅甸等东南亚等国家,那里的生产力更便宜,当地为促进工业发展给出的优惠政策更诱人;而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端制造业,我们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现实就是目前中国的工业处于中间地带,首尾两端受到挤压,广州话里有一句俗语“两头不到岸”,这是最难受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提工业4.0注定是得其形而不得其神,所以我们看到的国内关于工业4.0提得最多的就是以机器人代替人,产线智能化,生产率得到多少多少的提升,这只是形。那“神”是什么?“神”就是你生产什么。
  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工业4.0还有一个背景是它们过去基础劳动力不足,或者劳动力成本太高,于是把产线地放到了中国,因为这里有充足的而廉价的劳动力,多年以后,发现这些地方的劳动力的价格也逐渐上升了(虽然现在还有越南、缅甸等地过渡,但这些地方的劳动力价格也必然会随时间增加),另外,产线离自己太远,可控性太差,还时不时都有什么雇佣童工、排污超标啊等麻烦事情受到人权组织、环保组织的抨击。既然现在工业4.0可以实现机械自动化,智能生产,不需要太多人工作业了,那干脆把产线挪回国内吧,既省钱又省事,还能帮助政府改善下失业率。既考虑了未来的产业引领,又考虑了当下的生产力提升,这是他们这么风风火火地搞工业4.0的原因。
  然而,对中国而言,工业4.0意味着什么呢?过去二十几年里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其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以来,欧美日韩港台等外来资本的进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加工制造业大规模兴起,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进入工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廉价劳动力成为中国的一个标志。
  其实这中间的矛盾已经很明显了,一方面是中国以人口红利作为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希望实现产线智能化,减少用工规模,提高生产率。这个矛盾意味着什么呢?最简单来说,一旦发达国家工业4.0落地实施发挥效用了,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代工iphone了,以后只能代工小米了。但,中国像小米这样的企业有什么呢?缺乏创新驱动的小米模式又能走多远呢?
  更重要的问题,被机器代替的人将去往何处?据媒体报道,富士康昆山工厂自2010年投入巨资对车间进行自动化改造,采用自主研发机械手臂上线生产,在其中的一个生产流程中,15台设备在3名工人的看护下,一天就可以生产130万件中间产品,而在过去则需要几百名工人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接力24小时作业。自从自动化产线上线以来,富士康昆山工厂前后共裁减掉5万人。
  敲开工业4.0之门
  2013年4月,德国颁布了《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白皮书,标志着工业4.0的概念正式诞生。这一概念此后迅速席卷全球,并成为我国的热门话题。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由德国多位资深业界人士合著,对技术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但该书的概括性很强,技术涉及较浅,导致了很多争议。要理解这本书,就要了解更多的背景。
  工业4.0的特征,是将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 Physical System,又译赛博物理系统)用于生产、营销、研发、服务等各个方面,全面深入地推进智能化。CPS是由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深度融合而成的,可智能化地应对系统内外部状态与环境的变化。在工业4.0时代,典型的常规生产将无人值守,设备自主协调运转,生产定制化的产品。这样,工人就能从一线的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转而从事维护、创新、优化、服务等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并创造更高的价值,那时他们不仅收入更高,也会更自由。所以,工业4.0不仅会带来技术进步,也为人类社会勾勒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互联网是推动工业4.0的东风
  在技术革命的过程中,技术进步不是孤立事件:某个关键技术的出现,就像倒下一块多米诺骨牌,会引发一系列的创新和变革。关键技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为其他技术的诞生创造条件、提供平台,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其他技术的发展。所以,认识技术革命,不仅要重视关键技术本身,更要理解技术间的关联,才能看到技术发展的全貌和逻辑。在这样的视野下,我们可以看看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历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催生的。它解决了机械动力问题,为纺织、运输、冶金等行业的机器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机器的广泛使用又进一步带动了机械制造、材料技术的发展,进而引发了内燃机、电动机的产生,为第二次技术革命铺平道路。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气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场革命中,流水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流水线的建设思路,是将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简单、标准的动作。由于这些动作恰好适合机器完成,就为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搭建了平台、开拓了空间,并为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自动化产线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推动的。PLC、DSC等控制设备的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还带动了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工具的产生。在数控机床内部和自动化的流水线上,机器几乎代替了所有的体力劳动,把操作工变成了“控制单元”:通过电话、按钮、计算机来收集、处理和发送信息。这时,就来到了工业4.0的门槛上。
  推进工业4.0,只关注技术逻辑是不够的。无人工厂是工业4.0的终极目标之一。但是,最初的无人工厂早在1984年就诞生了,但却没有被企业界采纳。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还要理解背后的原因。先进技术能否被企业采用,本质上取决于经济因素。例如,国内机器人的使用量很少,因为劳动力成本低,采用机器人不合算。过去建无人工厂,经济上往往不合算。要实现自动化,要把生产过程拆分成适合机器自动完成的简单动作;生产越复杂,拆出的环节就越多、投资就越大、经济性就越差。同时,这种产线往往缺乏柔性,只能生产相对固定的产品,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可喜的是,随着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PLC等智能设备的发展,现在建设全自动产线的复杂度和成本逐渐降低,无人工厂逐渐逼近经济可行的门槛。
  在生产过剩的年代,经济增长要依靠更好的服务,工业4.0推崇个性化定制就是这个原因。但要实现个性化定制,仅改变工厂是不够的,如何得知用户需求?设计成本和效率如何?如何获得后续服务?部件质量和交货期能否保证、采购成本如何?应对这些空前的挑战,必须依靠互联网,将用户、研发、服务、销售、供应商联系在一起,形成全新的价值网络,就可更经济地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推动工业4.0的“东风”其实是互联网。如果把CPS比喻成火车头,互联网就是铁路:有了互联网,CPS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用“火车”运送“服务”就具有了经济性。事实上,人类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使用CPS,重视服务也不是最近的观念。但只有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服务”才能更好地落地,CPS的开发和应用才变成“木桶的短边”,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
  中国与工业4.0
  工业4.0将是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防止拔苗助长。
  把握规律,就要遵循技术发展的逻辑。例如,4.0是从3.0进化来的;体力劳动由机器完成、操作工成为“控制单元”时,无人工厂建设就比较容易;反之,就要进行改造。
  推进工业4.0,要学会算经济账。要估算劳动力成本、设备和软件成本;要分析维护费用和能耗是否变化、研发和制造效率能否提高等。推进工业4.0需要结合行业特征:规模大、附加值高、产品结构稳定、自动化水平高的行业的经济性往往更好,容易成为突破口。
  要提高经济性,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与用户的联系,用服务来放大产品的价值;要推进数字化研发和服务,还要重视组织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我国重视工业4.0,不仅是为了追上国际趋势,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在2022年开始的10年中,我国劳动力总人口要减少一亿左右。这是严峻的挑战,但也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驱动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设备、软件都能买到,成功的关键在人。智能工厂的设计和运作,需要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认真敬业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已有条评论
有关 “ ” 的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物联网世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物联网世界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物联网世界,并附上网址 。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 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工业4.0与中国制造业转型
&&来源:微双加
来了,有人预计,它能10年内淘汰所有传统产业,将引起社会生活的巨大革命。而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德国,率先进行第四次工业革命,掀起了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那么,这一轮浪潮中的,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是由德国率先提出。金融危机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萎靡不振,但德国依靠制造业,不但失业率低且经济增长迅速,这让德国政府意识到制造业是维持德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顶梁柱&。于是,2013年4月,德国政府推出《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战略的建议》。随后,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并纷纷开始布局,争取制造业话语权:美国在2014年12月推出&工业互联网&战略,将虚拟网络与实体连接,形成更具有效率的生产系统;日本于日推出《新战略》;法国推出&新工业法国&方案;中国也于2015年出台《2025》十年战略规划。
众所周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工业1.0是透过蒸汽推动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由电力推动大规模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由电子信息技术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叫做智能化。
过去在工业1.0、2.0到3.0的时代,一定要透过原料、机械设备、工厂、运输、销售五大模块,都是固定的环节,缺一不可。而&&是应用、智能化等新技术提高制造业水平,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通过决定生产制造过程等的网络技术,实现实时管理。它&自下而上&的生产模式革命,不但节约创新技术、成本与时间,还拥有培育新市场的潜力与机会。
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原材料(物质)&=&信息&。具体来讲,就是工厂内采购来的原材料,被&贴上&一个标签:这是给A客户生产的XX产品,XX项工艺中的原材料。准确来说,是智能工厂中使用了含有信息的&原材料&,实现了&原材料(物质)&=&信息&,制造业终将成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以德国飞梭哈雷机车生产工厂为例,在工业3.0以前的时代,生产一台哈雷机车需要21天,因为它的生产过程全部都是固定机械化的。但到了的时代,一位顾客早上9时下单订购一辆个人定制化的摩托车,这五大模块统统&活&了,按照顾客的需要,自己找原料,自己找工厂重新包装重新组合,在6小时之内就可以把私人定制的摩托车交给客户。不但效率提高,成本也大为降低。
的目标是智能制造,延伸智能到具体的工厂,就是智能工厂。在智能工厂,第一个是机器生产机器,或者说自己生产自己。第二个就是无人工厂,或者是黑灯工厂,或百分百全智能工厂,人与智能机器并存。智能工厂是现代工厂发展的新阶段,是在数字化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来加强信息和服务。
智能工厂有三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信息基础设施高度互联,包括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物料和成品;第二是制造过程数据具备实时性,生产数据具有平稳的节拍和到达流,数据的存储与处理也具有实时性;第三是可以利用存储的数据从事数据挖掘分析,有自学习功能,还可以改善不优化制造工艺过程。智能工厂的发展趋势是从柔性化到敏捷化到智能化再到信息化。
商业模式对制造业来说至关重要。在时代,未来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就是以解决顾客问题为主。所以说,未来制造企业将不仅仅进行硬件的销售,还通过提供售后服务和其他后续服务,来获取更多的附加价值,这就是软性制造。而带有&信息&功能的系统成为硬件产品新的核心,意味着个性化需求、批量定制制造将成为潮流。制造业的企业家们要在制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拓展更多、更丰富的服务,提出更好、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走&软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的道路。如此,我国制造业企业才能跟上全球工业革命步伐,由&&真正转型为&中国智造&。
向&中国智造&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大国,中国的制造业更是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到2010年,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第一。随着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以更为低廉的成本优势加入竞争,我国部分以代工为主的生产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2014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加工制造企业倒闭,由此可能会引发其他地区制造企业关门倒闭的连锁反应。与此同时,很多发达国家正在反思&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积极推进新的制造业发展战略,这些因素都对业形成高压态势,业正面临着国内外&双重挤压&的局面。因此,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如果按照德国的标准来划分,我国的工业主体还处于&补2.0的课,普及3.0,同时正在朝着4.0发展&的阶段。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发展到了工业3.0的阶段。从一个工业大国向一个工业强国转变的过程,实质就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过程,而我国工业强国战略的核心任务就是推进我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同样重视制造业,并更重视&质&和&强&。依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的传统方式已难以为继,只有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方能适应新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普及工业3.0的同时,要用的理念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2025》《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这为我国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动能做好了铺垫。
&智能制造&被认为是未来工业转型的核心。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制造业信息化,具体来说就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意味着智能化程度的提升,还应该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在过去,制造业都是大批量、低成本的,未来智能制造可以协调解决消费者低成本、高质量、个性化的需求。或许,随着当前劳动力成本的急剧上升以及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加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将为&智能制造&增添动力。目前,中国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工业设计技术已基本成熟,先驱企业已经走上自主发展之路,服务产业也在孕育中。
标签:&&[11]&&&&[9]&&&&[6]
[整理编辑:中国测控网]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CK365测控界”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测控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测控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测控网 。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测控技术与仪器是涉及电子学、光学、仪器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等
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hina Satellite Navigation Conference, CSNC 2017
31%的网友读了:
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还是新能源科技研发大国,是国际能源领域的重量级“玩家”,
47%的网友读了:
“我们倾向于从旧事物的框架中来观察新事物。我们当下对未来的展望,实际上会曲解新的事物,好让它适应
测控技术论坛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4.0 制造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