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地缘政治经济学经济中的海陆空权

[转载]台湾地缘
一、台湾概况
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中国和国际海上交通通道。同时,台湾与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等构成一条海上“长城”,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台湾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可以说,台湾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必争之地。
尽管我国有着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而且把所有岛屿的海岸线也计算在内则长达32000多千米,拥有黄海、东海和南海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然而,翻开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西太平洋上一系列大大小小呈弧线型分布的岛屿却紧紧地封锁着我国进出太平洋的门户,使我国诸海实际上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美国在这一系列呈弧线型分布的岛屿上重兵把守,将其变成西方国家用来封锁亚洲大陆的所谓“岛链”,因此中国海军要走向大洋,就必须首先冲破这一道道岛链,打碎套在我们身上的重重枷锁。
台湾是第一岛链上的战略要点,地处第一岛链的中央位置。自台湾向北顺序排列着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蜿延2000多海里,由台湾岛向南则是东南亚数千岛屿,纵深有1800余海里,同时台湾还扼守着日本进出太平洋至印度洋的必经通道:巴士海峡。台湾距大陆最近,中国若以台湾为基地,跨越1200海里,则可以进击第二岛链,迈向太平洋.北可经琉球群岛,威慑日本本土,南可控制台湾南端的巴士海峡,从而完成对日本石油生命线的遏制,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台湾每寸土地都对应着一个专署经济水域,南中国海的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水域也可顺理成章尽收囊中。更为重要的是,一旦统一台湾,就可通过断掉美国岛链策略中的这一“环”,从而挣脱整个“链”。继而实现中国海洋策略从近海到远洋的转变,使中国对美国从战略守势转向优势。
二、台湾历史
李白有诗云:“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言海上仙山之缥缈难遇。
1、三国时期,孙权发兵台湾。
在黄龙三年(公元231年)正月,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竟真的寻觅到了一座“东海蓬莱”,那就是镶嵌于万顷碧波之中、祖母绿般的台湾,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关于登陆台湾的记载。
2、宋朝时期,台湾纳入朝廷正式管理。
宋孝宗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造屋200间,遣将分屯,编户管理,派水军长期驻守。正是从这一年起,中国政府开始正式管理澎台地区。不过在清以前,列朝皇帝皆认为台湾和澎湖虽归“王土”,却不过是蛮荒落后的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弃之无所损”。
3、郑成功一收台湾。
第一个认识到台湾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帝王是康熙大帝,而富有戏剧性的是,他是在和郑成功的斗争过程中一天一天认识到这一点的。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占据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今台南市赤嵌城)投降。郑成功乃南洋海商巨头郑芝龙之子,承父之志,据台湾以“反清复明”。郑军“以台湾为老巢,以澎湖为门户,四通八达,游移肆虐”,令清廷大伤脑筋。为了阻止郑军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扩展,清廷甚至被迫颁布了“迁海令”,强令浙、闽、粤沿海居民内迁三五十里,船只一律不准入海,违者斩无赦,这一禁令无疑让“靠海吃海”的沿海地区经济大受打击。
4、康熙帝二收台湾。
1681年,福建总督姚启圣上奏康熙,指出“台湾不灭,三省海患终未除也。”日,施琅率领水陆官兵两万余人,战船五百余艘,从福建铜山(今东山)海域扬帆破浪,锋芒直指台湾的战略前哨澎湖。10月3日,施琅亲往台湾,接受了郑成功之孙郑克的归降。硝烟弥散,海上心腹大患的覆灭虽让清朝文武欢天喜地,可许多大臣认为,台湾不过是海外泥丸,不值得劳心费神地看着管着。就在康熙皇帝犹豫摇摆的当儿,刚因赫赫战功被封为“靖海候”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呈上一篇《恭陈台湾弃留疏》,对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进行了清晰、深刻的分析。施琅开篇即提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一“北”一“南”,一“连”一“接”,台岛的战略枢纽地位跃然纸上。台湾地处东海与南海之间,北连华东沿海的海坛岛、马祖岛、舟山群岛,西南接华南沿海的万山群岛、海南岛和南海诸岛,仿佛东南沿海诸岛屿的神经中枢,乃“东南数省之藩篱”,是我国防备外敌入侵的重要海防屏障。施琅在奏疏中断言:“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并斩钉截铁,呕血劝诫:“即为不毛荒壤,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康熙阅罢此奏,如醍醐灌顶,顿悟台岛之紧要。
5、清朝台湾设省。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康熙23年(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和诸罗三县。随着台中盆地和彰化平原的开发,雍正元年(1723年),在原来诸罗县内增设彰化县和淡水厅。雍正5年(1727年),将分巡台厦道分为二道,兴泉永道驻厦门,台湾道专门统领台湾和澎湖,并新设澎湖厅,由台湾府派出一名通判常驻。乾隆52年(1787年),诸罗县改为嘉义县。到嘉庆17年(1812年),随着噶玛兰的开发,增设噶玛兰厅。到光绪元年(1875年),在艋舺创建台北府、基隆厅、卑南厅和埔里社厅,增设恒春、淡水两县,淡水厅县改为新竹县,噶玛兰厅改为宜兰县。
清朝在台湾地区设立的行政机构,分为文武两个系统。文官系统由道员、知府、知县组成。台湾道是最高行政长官,正四品,如加兵备衔则负有地方保安责任,如加按察衔则有掌握司法和教育的责任。知府为二等行政长官,从四品,下设同知、通判、经历等官员,负责行政、司法、财政等事务。知县为三等行政长官,下设县丞、主簿、典史等官员,负责县级行政、司法和财政等务。为改善吏治,康熙60年(1721年)起又每年派遣御史来到台湾巡查。
西方殖民者东侵以来,列强先后在台湾进行军事挑衅,加剧了中国边疆领土危机。在台湾设省的建议在当时的边疆危机下,有了实现的可能。1874年5月,日本出动3000人侵占中国台湾琅峤。日本的侵略行动唤醒了清朝上层对加强台湾地区防务和建设的认识,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在台湾设省。这一建议最早是丁日昌提出来的,1875年11月沈葆桢提出,在闽浙总督名下设立“福建巡抚”,“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1876年春新任福建巡抚丁日昌无法按期驻台湾,奏请朝廷另派重臣常驻台湾,改设“台湾巡抚”,这样实行3年的“冬春驻台”改为台湾单设巡抚。直到1884年6月,清朝才派出直隶提督刘铭传加封巡抚衔,督办台湾政务和防务。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在中国南部边疆强迫签订不平等简约后,法国违约把矛头对准中国台湾。6月26日,刘铭传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7月16日到达基隆,与台湾道刘璈一起加强台湾防务。8月6日,取得基隆大捷,占领基隆港的法军被赶走。10月1日,法军在基隆强行登陆,8日进攻淡水,刘铭传指挥清军重创上岸的法军。面对危机,加强台湾防务尤为必要。闽浙总督杨昌浚、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于7月再次上书,要求在福建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
光绪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在下旨创建海军的同时,下旨同意诏请左宗棠的奏请,福建政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到1888年正式实现闽台分治,台湾单独设省。由原来的2府8县4厅增为3府11县4厅1直隶州。首任福建台湾巡抚为刘铭传。正是这位巡抚,打开了台湾的近代经济发展之门。
历史沿着应该有的轨迹走到现在,在“巡检司”设立、充满风雨的550年之后,台湾成为清朝的第20个行省。台湾省建制的建立,对外主要是为了巩固东南海防,防御外国列强的侵略,加强军事防务;对内则开始近代工业化过程,开矿、邮政、交通、垦荒、教育事业等相继发展起来。从此,台湾社会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
6、日本残酷殖民统治。
&&&&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由于清朝政府无力救援,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1895年6月,日本殖民者在台湾设立总督府,开始对台湾实行长达51年的掠夺性统治。1898年7月,殖民当局公布了《台湾地籍令》《台湾土地调查令》,同年9月设立“台湾临时土地调查局”,对全台土地重新测量、造册,作为开征地税的依据。在年间,殖民当局对全台进行多次土地调查。经调查后,确定应课税土地77.7万甲,一年征税298万余元,暴增3.5倍。
  殖民当局从调查中巧取豪夺台湾人民的土地,到1942年占台湾人口5%的30万日本人,拥有全台湾72%的耕地;而600万台湾本地人只能保住全台湾28%的土地。年,殖民当局进行“林野调查”,被查的78.32万甲森林及田野,97%被列为“官有地”,明目张胆地抢占原有的公共土地。
  殖民当局还巧立50多种税捐,对台入强征苛捐杂税。1896年,台湾除了地方税之外的中央租税额为200余万元,到1943年猛增54倍,达1.08亿元。
  殖民当局还垄断台湾的专卖业及外贸。1896年起,将人民必需的食盐列为政府专卖,利用行政权力让日商独霸台湾盐业。1914年全台湾盐业集中在10家日商手上,他们通过买卖专利攫取了达经营成本10多倍的暴利。
  台湾盛产樟脑,全世界所需樟脑的4/5出自台湾。从1907年起,殖民当局将它交给“三并物产会社”专利销售,一年牟取358万余元暴利。
  烟草专卖也让日本刮走不少暴利,1905年为149万余元,到1930年增至1570万元,1941年再增至4100万元。1921年起实行酒类专卖,此前每年征酒税100多万元,到1936年暴增至2400万元。此外,稻米、茶、香蕉、砂糖等台湾的特产,殖民当局也一一通过专卖方式交给日本商人发财。
&&&日本侵占台湾后,不久即修建了基隆港和高雄港;1899年起修建纵贯南北的铁路,1909年全线通车;此外,又修建了几个机场,为台湾的海陆空交通基本建设奠定了基础。这些硬件一直延用至今,可是,这些铁路、公路及机场的建设资金,日本政府一毛不拔,完全靠在台湾发行公债筹集,而且,殖民当局通过发行公债,滥发钞票,榨取台民。
&&&&日本割占台湾后,将它当作向中国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进一步扩张的基地,从台湾赚到的钱、制造的商品、掠夺的原料、雇用的廉价劳工,直接用于对东南亚的侵略。二战期间,不少台湾人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炮灰,葬身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战场。
  日本在甲午战争夺得台湾后实行“一体性规划”,有计划进行经济掠夺、文化奴役、政治压迫、军事侵略。
5、国民政府三收台湾。
日,美、英、中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规定:战后东北、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应归还中国。
7月26日,美、英、中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定了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应归还中国。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国政府决定由陈仪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主持接受当地日军第十方面军十六万九千人的投降。10月
2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及警备司令部前进指挥所在台北成立,处理日军集中及受降各事。17日及22日,中国陆军第七十军、第六十二军分别在基隆港和高雄港登陆。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日本原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将向台湾受降主官陈仪递呈投降书,然后陈仪发布广播演说,宣布"从今天起,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权之下。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本人特报告给中国全体同胞及世界周知"。日本侵占中国台湾省五十年的历史到此结束。
三、台湾地缘
1、台湾岛战略优势
老蒋退居,主要考虑到台湾的优势:台湾海峡海阔浪高,被誉为天堑。其次,台湾有着大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之处:
一是台湾物产丰富。北回归线穿越台湾岛而过,终年受太平洋暖流影响,属南亚热带和北热带湿润气候,高温、多雨,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产品基本可满足军民所需。
二是台湾工业扎实。工业有日据时代留下的基础,若善于经营,经济可望起飞。
三是台湾交通便利。台岛有海峡与大陆相隔,易于防守。且台湾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扼守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
四是台湾社会稳定。台湾居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回到祖国怀抱后对国家有一种回归感,有利用稳定社会秩序。
五是台湾孤悬海外。台湾岛长期与大陆相隔,台湾四面环海,极易消除不稳定因素以稳定社会。
2、台湾兵家必争之地
台湾岛横亘于中国大陆与菲律宾之间,西部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相望,平均相隔200公里;南缘巴士海峡,与250公里外的吕宋岛相对;北濒东海,与琉球群岛相隔600公里;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区位上,扼西太平洋南北连接之咽喉,乃东北亚至东南亚、太平洋西部至中东及欧亚诸海上航线的必经之地。有人说它是亚欧大陆东入太平洋的桥头堡,也有人说它是从海洋西进欧亚大陆的跳板。正是由于台湾一岛瞰二峡(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处于西太平洋南北航线要冲的地缘位置,使得它在近当代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的近邻日本将台湾视为其“海上生命线”,因为台湾岛扼日本南下航线的要冲,日本四分之三的货船要走这条航线,每10分钟就有一艘日本船只通过台湾海峡;每年经由这里运往日本的货物多达7亿吨,其中包括日本所需的70%的石油和99%的铁矿石,而日本的制成品也有很大一部分经这条航线输出,堪称日本的经济大动脉。
美国人的眼界更大。他们的思路超越了狭义的海上交通线,上升到海洋与大陆抗衡的地缘政治高度。二战后,美国及其盟友在韩国、日本、台湾、菲律宾一线构筑了“第一岛链”,在别国领土和岛屿上建军事基地百余处,驻兵十余万,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封锁之势,而台湾正处于这条新月形防线的中央。在美国人看来,如果中国实现统一,他们精心构建的“第一岛链”就从正中央被拦腰斩断,同时中国也就占有了出入太平洋的踏脚石,他们认为这将对美国在日本、琉球群岛、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利益构成威胁。不仅如此,中东地区产油国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至日本、关岛等地的航线,也是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一条主要石油补给线,“山姆大叔”担心会受制于人。套用麦克阿瑟的著名词句:“台湾是美国远东防线不可分割的部分。”
3、中华海权崛起之地
台湾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的门户和必经之地,具有无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前任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曾说过:台湾是“中国瓶子的瓶塞。”
台湾岛交通扼守西太航线的枢纽。
  西太航线既是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海上长廊,也是连接太平洋、沟通印度洋的交通要冲,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和海上航运繁忙的航线之一,是日本、韩国到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等地的必经之地,其中日本货运量的3/4都要通过该海域。因此,该海域平时影响到东亚各国经济,战时将关系到国家的胜败和存亡———而台湾正好居于西太航线的枢纽地位。
台湾扇形延伸可建战略纵深防御网。
  台湾与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等构成一条海上“长城”,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四省左护”、“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说。台湾南与海南岛相映,形成“双目”;北和舟山群岛呼应,构成“犄角”,足以掩护我东南沿海6省市及该方向的战略纵深。
  台湾北距鸭绿江900海里,南至北仑河口与南沙群岛均约800海里,一支舰队从此出击,在两天内,机动范围可覆盖整个中国沿海;向北可抵东海抵黄海作战,向南可直接打击侵犯南海之敌。如果说中国的大陆岸线弯曲如弓,那么台湾即位于弓背要害之处。
  从战略角度来看,以台湾为中心,以一千里为半径,向太平洋作一个扇形延伸,可以建立一个相当具有战略纵深的防御网,对于接近中国海岸线的敌对势力,提供了早期预警以及积极防御的战略态势。
经济上开发太平洋宝库的前进基地
 台湾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其市场、经济实力,都是中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0年代以后,太平洋逐渐成为全球经济重心之一。有人甚至预测21世纪的经济,将是太平洋时代。而中国将是全球经济太平洋时代的主角之一,但中国只有台湾一岛可以自由进出太平洋。中国的港口如果以台湾海峡中部的泉州港为界,16个港口有10个在北部。因为这个缘故,从广州到上海,从厦门到青岛,东南沿海来往的船只都要经过台湾海峡,从广州到朝鲜、日本、俄罗斯来的商船,也要经过这里。大陆的进出口活动大量依赖于东南沿海港口,如上海、宁波、福州、泉州、厦门、汕头等。这些港口都可以受到台湾岛的牵制。另外大陆南部地区能源匮乏,煤炭石油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大宗南运物资,而目前铁路和公路等陆上运输还不能完全担负这一重负,必须通过北部港口海运加以解决。台湾海峡的畅通,东南沿海港口的安全,对于大陆经济均衡发展和海外贸易的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从开拓未来生存之道来说,海洋是人类下一个主攻的目标。而台湾东侧每一公里长的海岸线外都有数百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而且我国在东太平洋上拥有10万平方公里的海底资源开发区域,台湾岛是我国太平洋海底资源主要的前进基地。更何况台湾购买力比较强的市场、比较厚实的经济实力、其与港、澳、有十分密切的经贸联系,都对中国经济腾飞具有重大意义。
海权上建立实现中华海权的需要
美国学者卡普兰在《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书中指出“中国统一台湾以前,世界本质上还是美国一家独大,多级世界只是某种幻影。但是中国若是统一台湾,中国将通过台湾这个瓶塞将力量投送到整个太平洋,多级世界将真正到来”。台海统一,中国就能完全控制南海和东海,建立完整的海上防线,南海东海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亦可掌握对美日战略主动权。对美国而言,如果两岸统一,就意味着中国这条苍龙将彻底挣脱美国加在中国身上的两条锁链,通过军事上将中国紧紧压缩在美国的战略岛链之内的遏制战略构想将成为泡影。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将超过美国。综合看来,台湾确实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两岸统一不仅仅是关系着民族感情,也是中国真正崛起的直接标志。
四、统一台湾势不可挡。
正是历史上两岸的来往,正是在这种延绵数千年的交往中,联结起两岸人民的心灵;台湾与大陆不可分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沉淀。
1949年4月,内战正酣,毛主席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以强大的攻势迅速解放了国民党统治区。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着国民党退居,中央就开始筹划渡过台湾海峡、彻底歼灭国民党残余,解放台湾进而解放全中国的计划。1949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金门、马祖以外的台湾外围的主要岛屿,并开始正式准备发起渡海攻台。
日,爆发,美军进入朝鲜,第七舰队驶向台湾海峡。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面临来自东北和东南两方面的军事威胁。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侵越法军的支持,向越南派出了军事顾问团,中国南部边疆的形势也骤然紧张。从当时中国的实力来看,要同时在三条战线与美国作战显然存在极大困难。而且当时人民解放军尚未有具有战斗力的海军和空军,要想短时间内突破美国第七舰队的封锁,进而解放台湾并不现实,于是,中央决定推迟渡海攻台。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壮大,中美关系开始解冻。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8年12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中美两国于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自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日,中美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它(美国)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然而,多年来美国政府不但没有认真执行公报的规定,而且不断发生违反公报的行为。
自七十年代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上来。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华人,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依照前款规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和组织实施,并及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航母入列,对于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日上午,中国第二艘航空母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下水仪式。
日,排水量超万吨、亚洲最大的我国055型导弹驱逐舰下水。这艘多用途战舰可配备多种型号的导弹,能攻击敌人的舰船、潜艇、导弹和飞机。它将成为我国未来航母编队的主力之一。
随着我国航母数量越来越多,相信我军在台岛东岸实施两栖登陆作战的情况将完全改观。航母编队在战时将前出到台湾以东的远海,为从台岛东岸登陆的我军两栖舰艇编队提供不间断的海空掩护,使其免遭台湾海空兵力的打击,同时阻止可能干涉台海的美日海上编队,特别是美国海军的航母打击群从侧背威胁我军两栖舰艇部队,保证我军在台岛东岸的两栖登陆作战顺利进行。坚信航母在手,祖国统一大业在不久将来一定能实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帖子主题:中国官方暗示建造新型核航母:竟暗藏重大玄机!
共&0&个阅读者&
军号:8598023 工分:6202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中国官方暗示建造新型核航母:竟暗藏重大玄机!
这绝对是一个重磅大消息。为什么说它够重磅?因为,这个事情,足以影响未来十几年的地区格局乃至世界格局!?近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在官网公开“新时代中船重工高质量发展战略纲要发布”。中船重工在纲要中表示:中国将加快实现核动力航母的攻关突破。?这是中国从事国防工业的国有企业首次明确表示要发展核动力航母。属于官方表态了。?中国的官方表态,意义重大。跟印度三哥满嘴跑火车不同,中国官方不会轻易说话,只要说了,基本上可以确定这个事肯定能成。?这次中船重工说要发展核动力,那中国对核动力的研究,估计已经取得决定性成果了。重要的技术难关想必已经克服,或已有明确方案了。?据中船重工所说,要为海军2025年实现走向深蓝远海的战略转型提供高质量武器装备。按这话的意思,2025年,第一艘国产核动力航母,有可能下水。?那么,为何要重点提2025这个时间节点呢?核动力航母对中国有着什么样的战略意义呢?为何它将影响中国的未来,影响十几年的地区和世界格局呢??航母的战略意义?中国有航母,大多数国人都跟着高兴,为中国强大欢呼;当然,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是劳民伤财。?那么,中国发展航母到底该不该?当然是该!为什么该?咱们得从战略角度,理性客观的分析下。?在说航母的战略意义前,先讲个故事。?1961年,古巴革命成功,跟美国交恶,美古断交。古巴才多大?在美军的威胁下,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走投无路,于是向苏联寻求军事帮助。?赫鲁晓夫大喜过望,这是天赐良机啊,支援古巴,在美国身边建立自己的地盘,这是可能改变世界格局的大事啊。于是,赫鲁晓夫大手一挥,出兵!苏军的钢铁雄狮,可不是浪得虚名。?但是一看地图,傻眼了,中间隔着海呐!?普通的舰船,无法取得制空权,制海权也就谈不上,这仗没法打啊。发射导弹、动用核武器?你用,人家也用,大家一顿烂炸,地球毁灭,都别玩了。于是乎,赫鲁晓夫就没辙了。反观美国呢??8艘航母,90艘舰艇,数百架飞机,组成庞大的海空编队,把古巴围的铁桶一般,水泄不通。古巴被围在里面,出不去。苏联则被这阵势吓的直冒冷气,愣是不敢妄动,只得认怂!?古巴导弹危机,是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苏联虽然把导弹运进古巴,但终究没敢按下按钮。那之后,赫鲁晓夫认识到:核武器,只能震慑,不能动用。在核武不能动的情况下,真正决定战争的,便是航母!?于是,苏联开始研究航母。在这之前,苏联可是看不上航母的,把航母当成“停留在海上的棺材!”。任凭美军大力发展航母,愣是不为所动。任凭苏联专家百般劝谏,就是不肯采纳!?认死理的造核武,你造一万吨当量,我造十万,我造一百万,一千万,五千万……?醒悟过来的苏联,开始造航母,但怎奈大势早已去,解体的步伐快过造船的速度。1991年解体的时候,乌克兰黑海造船厂还停着两艘未成品。?其中一艘完成度68%,俄罗斯曾想完成它的建造,但此时的北极熊早已不是当年的强大苏联,终究没能如愿,最后被中国买回来,经过改造,成了中国的第一艘航母。原名瓦良格,新名辽宁号!?一艘航母,可见大国兴衰!?那么,为何说核武不能动的情况下,航母就是决定战争的武器?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下:?航母是什么??是一种武器?一艘可以起落飞机的平板大船??准确的说,航母就是一座移动国土,更准确的说,是一座移动的战争堡垒,超级战争堡垒!?例如,一支尼米兹航母作战群,包括1艘航母、2至3艘防空型巡洋舰或驱逐舰、2至3艘反潜驱护舰、1至2艘攻击型核潜艇、1至2艘后勤支援舰组成单航母战斗群,共有7至11艘舰只。还有各型号飞机70-90架。?这实力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海空军总和!?更要命的是,这么庞大的军事力量,是可以移动的!?移动的!?移动的!?移动的!?一座可以移动的超级战争堡垒,可以同时取得制海权和制空权。打破了国土的限制,无论隔着千里万里,随时可以把相当于一国的兵力放在你家门口,这种威慑,哪个国家受得了?那些中小国家,直接就跪了!?中国不想跪,所以踏上了自产航母的伟大旅程。?中国的航母历程?1996年,台海危机。?那既是中国三大耻辱之一,更让中国失去了本该可以收复台湾的机会。那个耻辱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中国在赢得了建国后历次战争后,在拥有了核武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就是因为航母!?美国两艘航母兵临台海,就让我华夏大地面临巨大危机,如果战火点燃,先不说会否造成中美全面战争,我东南沿海肯定是保不住了,美航母火力覆盖下,多年的经济建设成果将化为乌有。?我们最终妥协,打落牙齿和血吞。国家意识到发展海军和新式军队的重要性。憋足了劲,要造自己的航母。?1998年,购买瓦良格?2002年,经过土耳其讹诈和爱琴海风暴等各种挫折的瓦良格,终于运抵大连。?2012年,瓦良格改建完成,改名辽宁号,中国有了第一艘航母。?2013年,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开工建造。?日,第一艘国产航母001A下水。?日,官方宣布造核动力航母。?从无到有,中国的航母事业,走过的,是一段伟大而艰辛的旅程。第一步,通过改造瓦良格,实现了从0到1,完成了航母技术的累积;第二步,在摸透辽宁舰的基础上,再完全自产一艘,排水量不变(6万吨),舰上结构、武器装备和各项设施更加合理。实现了国产航母的目标。?001A和辽宁舰吨位相当,战力也相当,虽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建到自产,但无论是技术含量还是战力,都和美军航母有很大差距。?第三步和第四步,就是进一步拉近这个差距。第三步预计解决起飞的问题,从滑跃起飞到电磁弹射;第四步就是解决动力问题,从常规动力到核动力!?可以说,当我们造出电磁弹射和核动力航母后,至少在技术上,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和美国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百年海军,海军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累积的,如果按照,核动力航母形成战斗力的时间来算,这个发展速度,足以让全世界震惊了!?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发展核动力航母,核动力航母在技术和战斗力上,有哪些优势呢??核动力航母的战斗力?航母的动力可以分为常规动力和核动力,常规动力包括柴油、燃气、蒸汽,但主要还是蒸汽。核动力顾名思义,就是核反应炉。?那么,核动力航母和常规动力航母比起来,好在哪呢??无限航程!?常规动力航母的续航能力一般在1.5万―2.7万公里,而核动力航母可50倍于此。且更换一次燃料就可连续航行数十万海里,可以说,核动力使航母具有了近乎无限的机动能力。?战斗力增加!?一艘航母,除了船体自身需要动力原料,舰载机的战斗武器也需要原料。所以常规动力航母携带的燃料,分给船体的多了,留给武器的就少了。而核动力航母不止不会占用武器的燃料,还可以为需要大动力的武器提供能源。?例如电磁弹射等,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大。核动力,提高了整个航母的战斗力!?安全性增加?常规动力航母,航行途中需要数次补给,这增加了被攻击的危险。而为了节省动力,通常需要把航母开到更靠近作战地点的前方,同样增加了风险。?核动力航母,补给次数大大降低,同时动力充足,可以停靠在更后方,安全性大大提高。?外部依赖降低?为了补给,常规动力对外部依赖大,需要跟随补给舰,或者修建补给基地。补给舰自身也需要能源不说,还有被攻击的风险,一旦补给舰被废,航母也废了。?至于补给基地,先不说除了美国,谁也没那么多海外基地。万一到了战时,海外基地被攻击乃至摧毁的风险都是有的。?失去了补给的航母,就是漂泊在海上的废铁。?我们说航母是移动的战争堡垒,其实常规动力航母是有些名不符实的,但核动力航母,才是真真正正,货真价实的超级移动战争堡垒!才是决定海上战争的根本力量。?据消息,我国的第一艘核动力航母可能是8万吨到10万吨。10万吨、电磁弹射、核动力,这几个词意味着,这将是一艘第一梯队战斗力的航母。它将对中国的未来,以及世界局势,产生哪些影响呢??核动力航母与世界格局?中国有了自己的核动力航母,谁会着急?谁会感觉受到威胁?哪里的地缘会发生变化?我们一个个的分析下:?美国:?我们现在一谈中国的外部关系,第一必谈的就是美国,大有天下英雄,唯龙与鹰尔,其余诸公,皆不足道的味道。?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国力和自信上升的结果。?但是咱们也不能不承认,中国和美国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要不然,就不会是美军开着“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在2018年的中国春节跑到南海耀武扬威。而中国航母却不能去美国西海岸钓大虾了。?那核动力航母会改变这一态势吗??一艘两艘核动力航母,无法改变强弱对比的根本态势,却可以增加我们的反制力量。因为,有了核动力航母,我们就有了威胁美本土的能力。?那个时候,美国再想开航母到南海,可能就得掂量掂量了。而我本土的安全,也将得到更大的保障。?美国再想到南海晃悠,就得掂量掂量了。?日本??日本会紧张但不会害怕,因为中日关系的背后是中美关系,中国在超越美国之前,不大可能动日本本土。所以核动力航母对日本来说,没有现实威胁。?台湾??无论是军力对比还是距离,要想搞定台湾,根本用不到核动力航母。台湾虽然一边叫嚣台毒,一边对大陆的发展羡慕嫉妒恨,但他们自己想必早就认清,靠台湾自己,经不住大陆的武力进攻。?台海问题的背后,也是中美问题。所以核动力航母真正威胁的,也不是台湾。?东南亚??东南亚在短期内,已没有可威胁到大陆的力量。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以及南海填海造陆的进程下,南海的风险已经越来越低,也不需要核动力航母去震慑。?印度洋??笔者之前说过,中国对海外贸易的依赖很重。而60%-80%的海外贸易要走印度洋-马六甲一线。但是这个至关重要的生命航道上,却有一个基础很大、潜力很大,有对中国非常敌视的国家。?没错,就是印度。?以前中印作战,只能通过中印陆地边境,那里的地势地形大家都知道,非常复杂,相比于中国,印度在印北边境的驻军要多得多。而中国也在通过不断的基础建设,来改善那里的环境。?但两手准备总比一手有强。一旦中国的核动力航母形成战斗力,一两艘开到印度洋,那印度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南部两岸漫长的海岸线,就成了先天的劣势。?处处挨打!?大家估计都玩过塔防类游戏吧,可以想象下,北部陆军南下,南边航母困海,海陆空炮火齐鸣的场面……?所以说,核动力航母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最大的发力点其实是在印度洋,印度洋的地缘格局,将因中国核动力航母下水,产生质的变化。然而,笔者再给大家开个思路,想象一下北冰洋……点到为止。?而除了地缘格局,核动力航母最现实的意义,还是对中国经济的保驾护航。美国终于认识到这些年对华战略走偏了!去年年底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相继出台,标志着经过美国新一轮对华战略评估,战略调整浮出水面。?中美关系已经历了多年“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的过程。直到2017年11月特朗普成功访华,标志着中美建设性关系仍在推进。但随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防战略报告中就对中国以“战略竞争者”的定位: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中国和俄罗斯挑战美国的实力、影响和利益,企图侵蚀美国的安全和繁荣。中俄意图通过削弱经济自由和公平、扩展军队以及控制信息和数据来压制社会和扩大他们影响力。”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更进一步提出:“中国作为战略对手,以掠夺式的经济活动胁迫其邻国,同时在南海实施岛礁军事化。”在短短几个月里,美国在对华态度上似乎判若两人。需要搞清楚为什么美国在战略上对中国作如此定位?这种定位意味着什么??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实行接触战略,对华实行全面接触政策。中美之间经过一番折冲,于1997年确定为“中美致力于建设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定位表明中美之间基本方向是建设性的、以合作为主的战略伙伴。?2001年小布什上台,新保守主义得势。他们习惯要找最大的威胁,一度认为很可能是中国,小布什宣称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并公开表示要武力协助台湾。但这个定位持续的时间并不长。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战略界很快把战略重点转移到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上来,同时中美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建立起多种对话机制,使中美关系中的问题始终处于可以管控的状态,使中美关系再次走向平稳。?其实,这种状态与美国所实行的接触战略(Engagement Strategy)有关。接触战略的基本认知是:美国是世界上唯一霸权。这种霸权地位不容挑战,维护美国的绝对优势和领导地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维护霸权的路径是在巩固与盟国关系的基础上与新型大国建立伙伴关系,使之纳入美国领导的世界体系。?以此为指导,美国实行对华全面接触,基于这样的假设:只要促使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就可能成为与世界和平相处的民主国家;只要把北京拉入国际体系,中国就可以通过接触而被“驯服”,接受美国的规则,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在战略上,把中国当成朋友,就可能成为朋友,把中国当成威胁,就可能成为敌人;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与其担心中国强大,不如说更需要担心的是中国的衰弱。一个走向衰弱的中国可能会对地区与世界带来更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在冷战结束之后中美实力太过悬殊,即使中国想改变国际秩序,那也被认为是一个遥远而可控的挑战,并不值得担心。?另一方面,中美经贸关系也在迅速发展,成为双边重要的共同利益。正因为如此,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中美政府达成的联合声明是这样界定中美关系的:?“双方认为,21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双方认为,培育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对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至关重要。在双方讨论中,中方表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美方重申,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双方重申致力于建设二十一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在这种定位下,中美之间虽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摩擦与问题不断,但美国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总体是接受的,采取的是合作姿态。?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最终导致美国新一轮的对华战略评估。?2015年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了Robert D. Blackwill与Ashiley J.Tellis的报告《修改美国对华战略(Revising U.S. Grand Strategy Toward China)》。报告认为,中国已成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对手,对华应从支持与合作转变为压力与竞争。2017年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防战略报告的出台,则表明了这种观点已成为这轮战略评估的共识。?浏览一下这一轮对华战略评估的文献可以看到,评估围绕着对华接触战略的失败所展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结论是令人沮丧的:“数十年来,美国的政策植根于这样的信念,即支持中国崛起和融入战后国际秩序有助于实现中国的开放。然而,与我们的愿望相反,中国以牺牲他国主权为代价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中国大量收集和利用数据,四处扩张它的威权网络,包括腐败和监视。中国正在建立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实力最强大、资金最充裕的军事力量。它的核武库不仅不断增长,而且呈现多样化趋势。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和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利用了美国的经济创新,包括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以经济同化、安全阻吓、国际规范塑造为主的接触战略没有能够“驯服”中国。在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下,中国的国家利益和能力都在不断向外拓展。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建设一个覆盖范围越来越大的跨地区基础设施网络和对外经贸网络。中国也正在努力建设一支世界级军队。在美国看来,这样的结果必然是逐步削弱和改变美国主导的国际经贸秩序、金融秩序、国际政治秩序、地区安全秩序,取而代之的是在中国主导下建立起新的国际秩序。它表明“中国世纪”到来不可避免,这也意味着美国作为世界霸权的地位和所主导的国际秩序可能被改变。?因此,美国战略界认为中国已成为一个“修正”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新兴大国,要塑造一个在价值观和利益上都与美国背道而驰的世界。在美国主要威胁的名单上,还有“无赖国家”、恐怖主义组织的威胁,但美国突出地把中国和俄罗斯一起列为战略竞争对手、“修正主义国家”,并把这种挑战上升为是“赞成专制与赞成自由民主的人之间的政治竞争”,从而把这种竞争赋予零和性质。在这样的认识下,美国对华战略的改变已不可避免。?美国战略界意识到,要像当年遏制苏联那样来阻止中国的经济发展、破坏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国际上孤立中国已难以做到。同时,美国还没有走出“战略萎缩期”,内外矛盾一大堆。因此,美国奉行的是“美国优先”的国家安全战略,优先提高战略能力,以保持在政治、经济、军事、技术方面的优势来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按照这种战略,美国对华还是两手:不排斥在双边、地区、全球的问题上与中国合作,同时通过竞争建立自己的绝对优势,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但重要的是,美国的战略意图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中国已经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而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这就是美国为什么要找中国在贸易、投资、经济制度上的麻烦;要在台湾问题上挑战中国的底线;要千方百计向排斥中国的孔子学院;要搞印太战略;要谋取在核态势上的绝对优势的原因。?对于这种转变有两点是重要的:1. 美国这种转变是战略性,而不只是具体政策上的。2. 在美国,是战略界凝聚的共识、界定的国家利益和威胁在推动着总统行政方向,而不是总统在主导着战略评估的方向。因此,如果只循着原来处理中美关系的思路来认识这种变化,对美国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就会吃大亏。另一方面,把中美关系的本质看清了,有助于我们的认识与处理。这是一场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要实现国际秩序的民主化、公正化,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迟早要过这个坎。?处理中美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美国的实力仍是世界第一,作为全力维护自己霸权的老大帝国,是一只真老虎,必须认真对待,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美国自身又有着其固有的、难以克服的弱点:在美国内部,不断加剧的社会分化、驴象相争的政党政治极大地削弱了其统合能力;定期的选举很容易使政客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选举上,聚焦于长期战略目标相对困难;美国的战线拉得很长,所界定的三大类威胁都牵动着其神经,也很容易被突发的事件牵着走;在对外政策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与盟国之间的利益高度分化,无法拧成一股绳来对付中国。?因此,只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我们完全能够依靠制度优势、文化优势、道路优势,按照中央所制订的战略目标不断前进。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中国官方暗示建造新型核航母:竟暗藏重大玄机!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中国官方暗示建造新型核航母:竟暗藏重大玄机!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缘经济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