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区安全生产水平

当前位置: >
我国物流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检验与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
来源: 时间: 17:53:30 作者:
——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王健1&范月娇1,2(1、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州、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泉州362021&)摘要:基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把物流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滞后期因素引入传统经济增长模型,进而建立了动态数据面板模型,并利用2001~2012年我国大陆31个省级的面板数据,1阶、2阶和3阶滞后期时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关键词物流服务业集聚&&经济增长&&动态效应&&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系统GMM估计中图分类号:F293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一)相关文献的回顾产业集聚虽然长期以来是西方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但主要集中工业化时期的制造业领域,而忽视了当时不发达的服务业集聚的研究。陈建军等(2009)[1]研究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以及社会分工的发展、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外包形式逐渐从原来的制造业职能中分离出来,使得服务业的集聚经济效应逐渐显现。如Jay Kandampully(2001)[2]认为当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在寻求竞争优势时,&服务业集聚可能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如何检验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对于服务业集聚动态发展方面的认识也很少,因此,Jay Kandampully提出应该在集聚研究领域里对服务业问题展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服务业集聚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而物流服务业集聚又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领域。因此,首先应当关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Faini(1984)[3]构建了一个两部门、两地区模型,得出了在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地区,存在着服务产品与区域经济增长率的良性循环,从侧面印证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沃纳汉姆等(2001)[4]研究了加拿大生产者服务业空间经济,结论表明生产者服务业在空间上的发展与集聚经济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童馨乐等(2009)[5]&从劳动生产率视角出发,围绕服务业集聚产生的经济效应的观点,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陈立泰和张祖妞(2010)[6]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即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服务业集聚的专业化效应大于多样化效应。
需要[2]积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沈阳工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标志着服务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而生产性服务业又是服务业的核心,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度量指标,引起学术界和政府高度关注。发达国家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了集聚特征,并通过集聚效应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辽宁作为制造业大省更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来保持地区竞争力。因此研究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研究首先要深入了解产业集聚较为成熟的理论,通过共性理论分析个性的机理,所以文章首先通过介绍外部经济理论、区位选择理论、新产业区等理论宏观把握研究的思路。其次,为了直观把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从总体和分地区分行业的角度分别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指数对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为了明确集聚的形成机理,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面板数据模型对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和理论预判进行比对,在文章的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针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文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辽宁目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存在但水平并不高,其中,交通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的集聚度相对来说较高,大连和沈阳各行业的集聚水平都表现突出。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对辽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了显著正效应;外贸依存度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呈负效应;人力资本和经济模式对集聚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不高;制造业对传统服务业有正效应,对现代服务业有负效应。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的剥离,加强政府的规划和协调作用,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决定作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实施人才战略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F719【目录】:
摘要4-5Abstract5-6目录6-9第1章 绪论9-16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9-10
1.1.1 选题背景9-10
1.1.2 研究意义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1.2.1 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研究10-12
1.2.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12-13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13-14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13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3-14
1.3.3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14 1.4 创新点14-15 1.5 本章小结15-16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16-22 2.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16-19
2.1.1 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16
2.1.2 生产性服务业外延的界定16-17
2.1.3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17-19 2.2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19-21
2.2.1 外部经济理论19
2.2.2 区位选择理论19-20
2.2.3 新产业区理论20
2.2.4 新经济地理理论20-21
2.2.5 新竞争优势理论21 2.3 本章小结21-22第3章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分析及水平测度22-31 3.1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分析22-24
3.1.1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22-23
3.1.2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构成情况23-24
3.1.3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24 3.2 基于空间基尼系数的辽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测算及其特征分析24-27
3.2.1 空间基尼系数测算25
3.2.2 特征分析25-27 3.3 基于区位熵测算的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现状分析27-30
3.3.1 区位熵测算28
3.3.2 特征分析28-30 3.4 本章小结30-31第4章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31-47 4.1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31-33
4.1.1 经济发展水平31
4.1.2 经济外向性程度31
4.1.3 人力资本水平31-32
4.1.4 市场化水平32
4.1.5 制造业的集聚程度32
4.1.6 经济发展模式32-33
4.1.7 政府规模33
4.1.8 城镇化水平33 4.2 实证分析33-37
4.2.1 模型设计和数据来源33-34
4.2.2 面板数据的检验34-36
4.2.3 确定模型形式的检验36-37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37-45
4.3.1 生产性服务业37-38
4.3.2 金融业38-40
4.3.3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40-41
4.3.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1-42
4.3.5 房地产业42-43
4.3.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3-44
4.3.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査业44-45 4.4 本章小结45-47第5章 政策建议47-50 5.1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的剥离47 5.2 加强政府的规划和协调作用47-48 5.3 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决定作用48 5.4 优化产业结构48-49 5.5 促进实施人才战略49-50第6章 结论50-51参考文献51-54附录 A
年生产性服务业及六个分行业区位熵54-57附录 B
年各市制造业区位熵值57-58附录 C
年各影响因素的数值58-61在学研究成果61-62致谢6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顾乃华;;[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韩峰;王琢卓;李玉双;;[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周政;陈良华;;[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年02期
袁海红;张华;曾洪勇;;[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9期
程大中;;[J];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曹孜;鲁芳;彭怀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07期
罗芳;杨良良;;[J];科技与管理;2013年05期
万千欢;千庆兰;陈颖彪;;[J];经济地理;2014年01期
钟韵,闫小培;[J];人文地理;2005年03期
贺天龙;伍检古;;[J];中国市场;2010年4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勇;[D];辽宁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孔令夷;;[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刘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封思贤;徐月;;[J];商业研究;2010年12期
马风华;;[J];商业研究;2011年11期
饶文刚;;[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曹贤忠;;[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6期
王耀中;张阳;;[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邓力平;王智烜;;[J];财贸经济;2012年04期
宣烨;;[J];财贸经济;2012年04期
徐丽霞;田喜洲;;[J];西部论坛;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久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刘向东;;[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徐虹;吕兴洋;杨永梅;;[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杨瑞妍;;[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刘颖;席秋红;李玉;;[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易斌;翟国方;;[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张丽霞;;[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孙玉涛;刘凤朝;杨玲;;[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霍伟东;刘飞宇;王笛;;[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7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枫;[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祝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赵霞;[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刘淑华;[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陈菁菁;[D];浙江大学;2011年
唐以今;[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张飞;[D];浙江大学;2007年
李响;[D];天津大学;2007年
郑才林;[D];浙江大学;2008年
田敏;[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昕灵;[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张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王燕;[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朱茗;[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陈娟;[D];浙江大学;2011年
刘元庆;[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黄威;[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程佳;[D];南京大学;2011年
崔恒虎;[D];南京大学;2011年
刘俊宏;[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春林;;[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王翔;;[J];财经论丛;2011年01期
胡晓鹏;[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5期
刘志彪;[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5期
何骏;;[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8期
程大中,黄雯;[J];财贸经济;2005年07期
程大中;;[J];财贸经济;2006年10期
高传胜;汪德华;李善同;;[J];财贸经济;2008年03期
路红艳;;[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杨向阳;高觉民;童馨乐;;[J];财贸经济;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善浪;张惠萍;;[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刁佩秀,周家江,谢英亮;[J];山东食品科技;2003年06期
陈三奇;[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金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赵广信,刘总理;[J];统计与决策;2005年15期
姚春玲;;[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郑全全;赵立;;[J];农村经济;2006年04期
许国斌;;[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樊在勇;;[J];施工企业管理;2006年07期
瞿华;;[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12期
侯剑平;;[J];特区经济;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洪弢;周代全;黎川;;[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庞玉锋;;[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杨莉;傅鹏程;王鲁滨;金鑫;;[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周思怡;李梦婷;池丽洁;周映;;[A];第八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潘东旭;查冬兰;;[A];2011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红梅;刘丽君;李明;;[A];中华预防医学会石油系统分会第五届预防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陈艳;李培培;;[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陈立中;;[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廖凤林;刘霁炜;;[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刘海敏;李建勋;;[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兴业期货高级研究员
施海;[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山西山煤宁武晋海洗煤有限公司 赵云鹏;[N];山西科技报;2014年
曹乘瑜;[N];中国证券报;2013年
本报特约分析师 张春良;[N];粮油市场报;2013年
曲德辉;[N];期货日报;2009年
郝前进 王淼薇
复旦大学国土资源经济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二级教授
谷子林;[N];河北科技报;2013年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刘依;[N];中国石油报;2008年
中宏形势跟踪课题组;[N];上海证券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磊;[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芦鹏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聂鑫;[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吕一博;[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王馨竹;[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张骏;[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李沁芳;[D];同济大学;2008年
杨玉英;[D];吉林大学;2010年
赵宏霞;[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花静;[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冬梅;[D];中南大学;2008年
石晓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段伟伟;[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焦瑞;[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吕军城;[D];潍坊医学院;2007年
田垒;[D];浙江大学;2010年
杜宇玮;[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汪宁;[D];苏州大学;2007年
郑丽敏;[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刘中杰;[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第十届海峡两岸统计与概率研讨会摘要集》2016年
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年全国31省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数据,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相关分析、面板PCSE估计、空间面板回归模型、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协同集聚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高。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空间溢出效果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提高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沿海与内陆相邻省市自治区产业协同集聚的渗透力以缓解区域差距。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424;F719【正文快照】:
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韩爱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文利用年全国31省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数据,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相关分析、面板PCSE估计、空间面板回归模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 - 服务业论文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阅读次数:人次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
摘要: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当前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趋势不断加速,其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大。本文主要对新常态下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苏南地区区域空间重构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以明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重要的作用,实现新常态下苏南地区区域空间重构的优化和升级。
关键词:新常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域空间重构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不断发展,苏南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强,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整个区域空间重构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有其重要的可行性,主要是苏南地区经济基础雄厚、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趋势明显等。因此,必须要对新常态下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进行研究,以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发挥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作用。
2.新常态下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可行性分析
2.1苏南地区经济基础雄厚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回到正规,各产业的发展步伐逐渐稳定,苏南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势十分明显,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实现集聚,以整合有效的资源实现长远的发展。目前,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是整个生产性服务业得以集聚的重要条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可行性。但是,必须要看到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部的竞争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因此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实现有效的集聚将成为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2.2消费能力不断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集聚是建立在大量有效消费基础之上的,目前苏南地区的整体收入水平较高,人们的消费观念相比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提升,使得苏南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拥有强大的市场基础,为了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其必须要不断扩大自身的规模,同时要逐步缩减发展的成本,因此必须要实现产业集聚。而在这一过程中,就必须要全面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其能够有效符合经济、消费的发展,进而又对其产业集聚提供了可能性。
2.3产业发展趋势明显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逐步进入新常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各项产业发展的趋势逐步明确,产业集聚是任何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这也使得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成为可能。相关产业的带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拥有重要的产业基础,为其充分利用各产业发展的优势提供了便利性,可以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降低资源利用的成本,通过产业基础创新等方式不断提升集聚的效率。
3.新常态下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
3.1打破了传统的区域产业发展模式
新常态下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整个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打破了传统的区域产业发展模式。苏南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虽然得到较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之处,其改进空间很大。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与发展使得区域现有产业发展模式不断被优化,各项新兴的产业逐渐进驻,传统的失去竞争力的产业逐渐退出,使其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得到改进,以此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进而使得区域空间产业布局得到重构,促进苏南地区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
3.2改变了区域空间产业的布局
区域空间重构与产业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趋势不断加强,使得整个区域产业的布局能够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传统的产业布局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趋势的不断加强使得这一现状被打破,对经济新常态下的苏南地区区域空间重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当前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其区域空间重构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想实现苏南地区区域空间重构,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全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与发展。
3.3活跃了区域空间内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是各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之一。这也是新常态下苏南地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能够不断提升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有效整合各项资源,使得空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得到进一步的活跃,转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模式,进而有效激发了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各个产业的发展,以此提升各产业的发展质量,通过经济新常态来实现区间区域的重构,在这其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发展的作用功不可没。
在经济新常态下,苏南地区产业集聚的趋势不断加强,产业集聚的可行性不断不断提升,其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不断显现,主要是打破了传统的区域产业发展模式、改变了区域空间产业的布局、活跃了区域空间内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等。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重要作用。
作者:朱洪春 刘伯超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锋,张永庆,田家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J].工业技术经济,2015(07)
[2]韩锋,张永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共融关系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2)
本文永久链接: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没有了
关于本站:中国最大的权威的公务员门户网站-公务员之家创建历经7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会员最多(95.4万名会员)、文章最多、口碑最好的公务员日常网站。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荣登最具商业价值网站排行榜第六位,深受广大会员好评。
公务员之家VIP会员俱乐部
在公务员之家您可以分享到最新,最具有时事和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帮助你更加方便的学习和了解公文写作技巧,我们愿与您一同锐意进取,不懈的追求卓越。
如何加入公务员之家VIP会员
第一步:先了解公务员之家,查看
第二步:或在线支付,汇款即时到帐
第三步:汇款后立刻,将您的汇款金额和流水号告诉客服老师,3分钟内系统核查完毕并发送VIP会员帐号到您的手机中,直接登陆即可。本类论文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产要素集聚 的文章

 

随机推荐